儿童动作的发展机制 贾立倩.doc_第1页
儿童动作的发展机制 贾立倩.doc_第2页
儿童动作的发展机制 贾立倩.doc_第3页
儿童动作的发展机制 贾立倩.doc_第4页
儿童动作的发展机制 贾立倩.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童动作的发展机制 2014级学前教育专硕 贾立倩一、 动作的相关概念 幼儿教育心理学【M】,林泳海著,商务印书錧,2011版(一)运动、操作和动作运动:是人体的一种运动机能,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基本能力,表现为有机体的一系列的骨骼运动,是“大肌肉群的运动”,而且涉及整个身体。动作:具有一定动机和目的并指向一定对象的运动。在运动学中,动作主要视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定下,表现为肢体、躯干的肌肉、骨骼、关节协同活动的模式,既指由多个部分共同构成的完整活动模式,也指某一部分的特定活动模式。操作:是人体操纵一定的器具的运动,表现为腕关节的和手指运动,是精细的动作技能,具有很大程序的精确性动作是通过运动来实现的,但动作并不是个别运动的简单的机械的组合,而是复杂程度不同的完整和有目的的运动系统。动作通过反复练习可以达到自动化的地步。这种自动化了的动作系列称之为技能动作,它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二)动作技能动作技能的含义动作技能也称作操作技能或运动技能,是指完成动作所需要的一系列身体运动的知识和进行那些运动的能力。日常生活的中的写字、绘画、打字;音乐方面的吹、拉、弹、唱;体育方面的田径、球类等都属于动作技能的范畴。动作技能是习得的,是精确执行并且对组成的动作很少或不需要有意识的注意的一种操作。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按一定技能要求,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迅速、精确、流利和娴熟的身体运动能力。动作技能与不随意的和反射性的动作要相区别。如:在眼前出现轻微刺激,人能迅速做出眨眼反应,这种反应不是习的,不属于动作技能。动作技能又称为心因运动技能,意指这里的动作不是简单的外显反应,而是受内部心理过程的控制。动作技能的分类根据动作的精细度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来分:细微型(如穿针引线)和粗放型(打篮球);根据动作的连续与否来分:连续型(骑自行车、弹琴)和断续型(射箭、按电钮);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不同来分:闭合性(自由体操)与开放性(打篮球)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徒手型(太极)和器械型(弹吉他)。二、 儿童动作发展的心理机制 (一)动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连锁反应理论: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的连锁反应系列来解释动作的学习与形成。刺激引起反应,这一个动觉反馈调节着第二个动作,第二个动觉反馈又调节着第三个动作.就这样产生了连续性动作。动作学习过程理论:强调动作学习过程包含了感受-转换-效应器三个连续步骤。各种感觉器官接受输入信息民,但人只有通过动觉才能意识到自己身体的运动。知觉信息经过适时记忆(选择性记忆)转入由知觉到动作的转换阶段。闭环理论:在动作学习过程论的基础提出来的,进一步揭示了动作学习过程的论的内部控制机制-知觉痕迹和记忆痕迹,并把它作为动作学习的基础。动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多次做出反应,知觉就获得有关信息,知觉痕迹就形成了,是联系实际动作与以住动作记忆痕迹的中介。记忆痕迹是以往多次动作反应所积累的信息库,属于长时记忆。图式理论:舒为特提出,保留了闭环理论的大量可取之处的同时,吸收了认知研究特别是吸收了认知研究是记忆和思维发展研究的结果。在图式理论中,一项动作技能包含一大动作图式,它构成了动作技能概括程度的不同的多个层次。图式所属层次的概括程度越高,就包含越多的公式、原理之类的认知成分。图式所属层次的概括程度越低,就越接近具体的外显动作和细微的知觉。(二)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动作技能的形成,是通过练习从而逐步地掌握某种动作方式的这程。费茨和波斯纳把动作技能学习分成三个阶段认知阶段:学习新的动作技能初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领会技能的局部动作;注意范围比较狭窄,精神和全身肌肉紧张,动作忙乱、呆板而不协调,出现多余的动作;不能察觉自己动作的全部情况,难以发现动作的错误和缺点。联系形成阶段:这一阶段,重点是使适当的刺激与反应形成联系。主要特点:练习者逐步掌握了一系列局部动作,并开始将这些动作联系起来,但各个动作还结合得不紧密。在转换动作时出现短暂的停顿。自动化阶段:技能的形成的最后阶段,练习者的多余动作和紧张状态已经消失。在练习者能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迅速而准确地完成动作;能自动地完成一个接一个的动作,几乎不需要有意识控制。三个阶段是依次出现、不可颠倒的。(补充:有的材料将动作分成四个部分:在认各大后,增加了分解阶段:在这一阶段,传授者将整套动作分成若干分解动作,学习者则初步尝试,逐个学习。即把组成新运动技能的动作构成的整体逐一分解,并试图发现它们是如何构成的,最后尝试性地完成所学新技能中的各个动作。)三、 儿童动作发展的生理机制所有的动作都是神经控制的肌肉群的收缩模式的产物 生理心理学【M】,邵郊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版。自从C.S.谢灵顿开始研究脊髓的反射活动以来,人们对运动系统的基本组织和工作原理的认识不断深入。近已查明,运动的控制是多等级的。最低级的控制中枢在脊髓,最高的控制中枢在大脑皮层。中间还有不同等级的中枢参与。1、 运动系统的基本成分。主要包括运动单位和监视肌肉动态的受纳器两部分。运动单位 脊髓腹侧灰质中的每一运动神经元发出的轴索支配数根肌肉纤维,形成一个运动单位,是组成运动活动的一个基本成份。组成一块肌肉的运动单位有多种类型。一种极端的类型是“慢抽搐”运动单位,其运动神经元比较小,轴突细,兴奋的传导较慢,但它支配的肌肉收缩的持续时间较长,而且有抗疲劳性;另一种极端的类型是“快抽搐”单位,由大运动神经元的粗大的、传导快的轴突支配。在一块肌肉中,可能还有中间类型,这些单位的肌肉纤维常常混杂在一起。在一块肌肉的收缩过程中,一般是慢抽搐,抗疲劳的单位先收缩,产生力量较小的运动,但运动的进行较平稳。当需要用猛力时,快抽搐单位才参加。因为这种单位的肌肉纤维粗大,收缩时产生的力量也大。监视肌肉动态的受纳器肌肉中有两种监视其活动的装备,称为受纳器。一为肌梭,一为高尔基腱器。肌梭是一组在结缔组织膜中裹着的纤细的肌肉纤维,因其状如梭而得名。在肌梭的每一条纤维上都盘绕着状似螺旋的神经末梢。当肌肉拉长时,这些神经末梢送出排发的冲动到脊髓中去,使支配肌梭所在之处的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兴奋,同时通过中间神经元,使支配对抗肌肉的神经元抑制。这样,肌梭所在处的肌肉接受到由兴奋的运动神经元传出的神经冲动而收缩。同时其对抗肌因失去神经冲动的支持而放松。在适当的兴奋和抑制的情况下,两种肌肉的一张一驰会取得平衡。高尔基腱器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感受器。它是位于肌肉的肌腱上面的神经纤维末梢和结缔组织的膜构成的,也是梭状的,因此也称为腱梭。它对肌肉的张力极敏感。当肌肉张力增加时,这种受纳器发放的神经冲动也增加并传入脊髓中,通过中间神经元抑制支配该肌肉的运动神经元,使这块增加了张力的肌肉放松。高尔基腱器的放电阈限比较高,在肌肉的紧张程度较低时,它不发信号;只有当肌肉张力有迅速变化时(猛的收缩或放松)才爆发神经冲动。肌梭的放电则是随着肌肉的张力变化而变化的。两种受纳器互相配合,高尔基腱器监视肌肉张力的变化,肌梭监视肌肉变化的程度、方向和速度。也可以说前者是粗调装置,后者是细调装置。两者都属于反馈的控制系统。2、中枢的运动控制系统主要由下述部分构成:大脑皮层的控制系统大脑皮层运动区(人类的在中央前回)即第 4区第层内的巨型细胞发出有髓鞘的轴突,组成锥体束,直达脊髓腹侧的灰质,这是皮层控制运动的直接路线。此束在延脑腹侧大部交叉到对边分为皮层脊髓侧束和前束。侧束是由完全交叉的纤维组成。它们通过灰质中的中间神经元支配脊髓灰质前角背外侧的运动神经元,这些运动神经元控制臂、手和手指运动的肌肉。在灵长类动物和人类的皮层脊髓侧束中有少数纤维和背外侧的运动神经元形成直接的突触连接。这是灵长类动物和人的手指能进行技巧作业的神经基础。皮层脊髓前束由交叉和不交叉的纤维组成,它们通过脊髓灰质中的中间神经元支配脊髓灰质前角腹内侧的运动神经元,这些神经元控制躯干的肌肉。由此看来,四肢的肌肉处于对边大脑皮层的控制之下,而躯干的肌肉则可受两边皮层的控制。大脑皮层除直接控制脊髓中的运动神经之外,还可以通过控制基底神经节、红核以及脑干中的其他神经核来调整低级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从而控制身体的各种运动。此外,大脑皮层的其他部分也可以通过皮层运动区或基底神经节、红核和脑干的基他核来影响身体和四肢的运动。如大脑皮层的前运动区(6区)组织复杂的技巧运动,前额的背外侧皮层制定行动的计划。大脑皮质对运动的调节,锥体系统是大脑皮质控制调节运动的下行径路,起自大脑皮质与运动有关的许多区域。随意一个动作的发动都需要首先在大脑皮质编制有关的动令程序,然后集中到运动区,由运动区的神经元按程育发放神经冲动,兴奋脊髓运动神经元,最后支配骨骼肌的收缩。小脑皮层的控制系统上述基底神经节、红核和脑干的控制运动的下行传出系统,统称为锥体外系统。小脑皮层基本上是通过锥体外系统调节身体的各种运动的,小脑皮层从系统发生上分为新小脑、旧小脑和右小脑。新小脑(即后叶部分)通过外侧核、腹外侧丘脑与大脑皮层的运动区联络,间接影响脊髓中控制肢体远端手指运动的神经元;旧小脑(即前叶部分)通过中位核(高等哺乳动物的栓状核和球状核)、红核和基底神经节影响前臂的运动,或通过前庭神经核和网状结构影响身体的运动;右小脑(如绒球小节叶部分)通过顶核、前庭神经核和网状结构影响头、颈部的运动。3、运动的控制类型可以分为中枢程序化的和由周缘反馈传入控制的两类。中枢程序化控制的运动人们日常活动中一些有节奏的、不需要十分留意就可以完成的动作,例如搔痒、行走和咀嚼等,通常并不需要感觉输入的不断触发和反馈的控制。动物实验证明,切断脊神经根,断绝了一切周缘的传入,这些有节奏的运动依然存在。切断脊髓与脑的连接,狗的搔痒和行走运动模式还存在。说明控制这两种运动模式的程序是在脊髓的神经元线路中。咀嚼运动的控制中枢则是在延脑上橄榄核前端的前背侧。这些运动模式,在正常的动物和人类的活动中,自然也受来自周缘或高级中枢(特别是大脑皮层)的信号节制。如走路时看到前面有水洼,就会改变原来的节奏,而迈大步越过。又如,脚底蹬空了或踩上尖锐的钉子也会按一定节奏迅速地把伸出的腿缩回来。这都是视觉、触觉或肌梭和腱器的传入对中间神经元施加影响的结果。同时,也可能有皮层下达的命令来决定其他的运动反应。受周缘反馈传入控制的运动可分为两类,即闭路控制:常是为稳定运动用的。以前庭脊髓反射为例。这种反射可以在身体运动时,使头的朝向保持稳。当人们进行某种运动(如转身或翻身)并在同时想把头维持在一个固定的方向上时就要依靠前庭脊髓反射。在这情况下,由于身体带动的头部移动在前庭器中产生了神经冲动,传到前庭核,前庭核的神经元在接受了传入的信号之后,产生与信号一致的兴奋,发出神经冲动,经前庭脊髓束传到支配颈肌运动的运动神经元。最后引起对抗头部偏向的肌肉的收缩。当头部得到一定程度的稳定时,前庭器的兴奋输出倾向于减少。所以,由头部的动摇引起的前庭器的这种反馈作用在于刹住头的动摇,使之稳定在一定的方向。开路控制:可以前庭动眼反射为例。前庭动眼反射是当人们的头在移动,而同时又要盯住一个对象的时候产生的。这种反射是为了使视网膜上的物象不要离开中央凹。这种反射是因头的移动产生的前庭器的神经冲动,传入前庭核。由前庭核指挥动眼神经核,使眼球向头部运动的相反方向转动同样的角度,以矫正物象的偏离。这种反射与闭路系统的反射不同。因为反射矫正物象偏离的作用不是由简单的负反馈获得,而要通过一种记忆系统的计算才能完成。这种记忆系统是在发育中形成的存在于小脑和前庭核之间的联系,因为,这种反射的成功和失败是以其阻止中央凹的物象滑走的程度来测量的,所以,如果反射使眼的位置相对于头的运动来说已超过,记忆系统就提供一个信号,这个信号是前置的,或称前馈信号,它使前庭的传入纤维与前庭动眼反射系统之间突触传递的效率降低。如果反射的结果不足以抵偿物象滑走度,那么前馈控制系统就会根据视网膜中的物象向反方向滑走程度的记忆提供一个信号,来增加前庭的传入信息在前庭动眼反射系统中传递的效率。所谓程序的和闭路的控制系统都不是孤立的和绝对的。周缘的反馈信号和来自高级中枢的信号都能节制和调整这些系统的工作。此外,实验证明,像前庭动眼这样的开路的反射模式在成年人中也可以通过特殊的训练向反方向改造。4、锥体束髓鞘化(1)髓鞘:髓鞘是包裹在神经元轴突外的一层脂类膜结构,由髓磷脂构成,故又称髓磷脂鞘,为高等脊椎动物所特有。人出生时就已经形成,但可因神经种类的不同而异。(2)髓鞘化:是指髓鞘发展的过程,它使神经兴奋在沿神经纤维传导时速度加快,并保证其定向传导。是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展必不可少的过程。(3)髓鞘化形成时间:后颅窝结构个月时即达成人早期,内囊后肢在个月内、前肢在个月,胼胝体压部是个月、膝部是个月,顶枕叶个月,额叶个月,颞叶个月,皮层下的白质持续到岁以后,3岁以内生长发育活跃并基本形成,以后逐渐变慢,至青春期发育成熟。四、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特点动作的发展是在脑和神经中枢、神经、肌肉控制下进行的 儿童发展心理学【M】,刘金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版,因此儿童动作的发展和儿童身体的发展、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儿童身体的发展有先后次序,儿童动作的发展也表现一定的时间顺序。在儿童早期,动作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心理发展的水平,动作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儿童心理发展。因此在幼儿智能发育检查中,大(粗)动作和细动作发展是检查一个重方面。动作的发展是和身体发展密切相连的,儿童动作的发展也有类似身体发展的规律。(1)头尾(从上到下的) 学前儿童发展【M】,池瑾、冉亮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版: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部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总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行站立行走的方向发展;(2)近远(由中心到边缘的):接近身体中心(躯干)部分的肌肉和动作总是先发展,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部分的动作最后发展。以手臂为例,肩头和上臂首先成熟,其次是肘、腕、手,手指动作发展得最迟。(3)整体-部分-整体:初生婴儿的动作是混乱笼统的、未分化的大肌肉群动作。如4、5个月的婴儿要取前面的奶瓶,往往不会用手,而是用手臂乃至整个身体,哭泣的时候也是全身舞动。随着神经系统和肌肉的成熟以及婴儿自身的反复练习,动作不断分化。婴儿渐渐学会控制身体局部的小肌肉群动作。当身体某部位受到刺激时,能控制仅由有关部位作出反应,而抑制其余部分的动作。在婴儿获得了对各部分的小肌肉群动作控制之后,又学会把这些小动作“归并”到一起,整合成为更加复杂的整体动作。如:婴儿在学会控制头部、颈部、手臂的动作后,在这些已经分化了的动作的基础上整合协调产生了坐的动作。这是更高一级的整体动作。H.沃纳(1948)把这个过程称为“分级整合”。动作发展就是从大肌肉群动作到小肌肉群动作,从未经分化的混沌的整体动作到分化了的整体动作的不断分化、不断整合的过程。儿童动作发展的特点:总体上看,婴儿动作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顺序,但是,实际发展的状况是环境和遗传之是复杂的交互作用的结果,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婴儿掌握爬行的年龄会有所不同。例如乌干达的婴儿出生后两天就可以垂直坐起,两个月就可以熟练爬行;西方国家的婴儿大约6个月爬行;我国的婴儿到8-9个月才爬行,有的甚至没有明显的爬行阶段就会走路了。婴儿运动能力经历了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发展过程。比如由爬到走显示了发展的阶段性,而从走不好到独立自由地走则体现了连续性。婴儿在获得某些随意运动技能之有,早期所具有的、与之相关联的原始反射性活动及时消失。婴儿脑的随意运动机制发育代替了先天反射机制。人类幼儿在出生后的几个月中仅有两种身体活动,一种是人类种系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吸吮、觅食、抓握等一系列反射动作,利用这些反射动作,新生儿与陌生的世界取得最初的平衡;另一种是一般性的身体反应活动,如挥臂,扭动躯干等。是自发的,无序的,无目的,身体活动涉及的躯体部分极广,并成为日后动作发展的基础。五、早期运动对后期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意义(1)促进身体及智力的发展。刘晓东、卢乐珍两位学者在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M】,刘晓东、卢乐珍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版 人体解剖生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一书也提出: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功能。大脑的功能是以大脑神经活动为基础。大脑中枢与伸向身体各个部位的神经末梢相连。身体的运动就是通过神经所支配的肌肉活动来实现的。同时,末端肌肉的活动又会刺激大脑中枢神经。因此全身各部位的肌肉活动,即锻炼了肌肉,又锻炼了神经系统。身体运动可以有效地刺激大脑皮层,增加大脑皮质的厚度,提高脑细胞活动的强度、灵活性、均衡性以及大脑的分析、综合能力,建立多种复杂的神经联系。而且适当的运动还能使脑细胞获得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这对于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的学前儿童神经系统来说无疑是有益的。综合所述,身体运动不仅直接影响着大脑的生长发育,从而影响着智力的发展,而且,根据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结构理论,身体动作能力自身就是一种智力。(2)影响个体的社会性和人格的发展。学前期是自我概念的重要发展时期。身体活动能力强的学前儿童往往会得到成人较多的赞许及同伴的钦慕,他们会形成肯定的自我概念。这种积极的自我概念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向上、自尊自信。相反,身体活动能力较差、动作笨拙迟钝、缺少成功的体验的学前儿童,则易于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早期经验会影响人格的成长,从而会影响人的一生。排泄训练(大小便训练)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小便的训练关系学前儿童自主自制能力的形成。大小便训练适当,学前儿童将获得自我满足感并初步形成自制自主能力。如果训练过严过急,则可能损伤学前儿童的自信心,从而感到羞愧和疑虑,轻者可能使个体对自身控制过度,使良知过于早熟,成为小大人;重者可能导致强迫人格,使人对财富、时间及感情过于珍惜或吝啬,对人对事过于谨慎,就像其对控制排泄的态度那样,等等。大小便控制的相关因素最佳训练期两三岁时是大小便训练的时期。先后顺序对大便的控制通常先于小便的控制。掌握时期多数学前儿童至3岁时已能同时控制大小便,女孩一般早于男孩。影响因素大小便是否成功,一方面取决于父母或其他成人的态度和技巧,另一方面取决于学前儿童排泄系统的肌肉控制能力。1岁半之前进行排泄训练收效不大,因此成人不宜操之过急。问题分析五六岁以后还不能控制排泄,则可能是由于肌肉系统发展迟缓,也可能是由于不良情绪造成的。身体运动都伴随着意志、情绪、认知等心理因素。运动活动不仅会影响生理上的变化,而且会产生心理上的变化,因而体育运动有许多机会培养活泼开朗、勇敢坚毅、乐观进取等精神品质;运动活动中包含许多社会性活动,所以它有许多机会培养互助、合作、同情、友爱、服务、负责、公正、诚实、宽容等社会态度。池瑾、冉亮两位学者在学前儿童发展指出:学前儿童大运动能力的发展是活动所必需的技能,可以扩大认识事物的范围,形成空间知觉,促进独立意识。手、眼协调的精细动作可以发展运用物体的能力,了解事物的属性,为概念产生和思维活动做好准备。大运动能力的精细动作的发展为幼儿期的游戏活动和学习与劳动的展开做好准备。幼儿期丰富的活动内容,也进一步促进了学前儿童各项运动技能的发展。刘金花学者也在儿童发展心理学提出:动作和动作技能的掌握对婴幼儿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对婴幼儿智力发展和个性形成也有很大关系。一定数量的动作技能的掌握可以帮助儿童及早摆脱对成人过多的依赖,学会独立自由地活动,开扩眼界,增长知识。动作技能又是儿童与儿童间交往的工具,一个动作笨拙、动作技能发展迟缓的儿童往往不易和同伴打成一片,而动作技能发展较了的儿童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和好评。六、影响儿童运动能力发展的因素(1)成熟是影响儿童动作发展的重要因素。全世界各民族儿童,不论其经济条件、文化水平、社会地位如何,动作发展基本上都按同样的顺序达到成熟。早在20世纪初一些心理学家如A.格塞尔、H.汤普森等就以双生子为对象,研究动作发展与成熟的关系。他们对双生子中的一个进行爬楼梯、攀登、滚轮滑冰等动作训练,另一个暂不训练。结果发现,在儿童生理上未达到准备状态(即成熟)时,动作训练几乎不起作用,或者说效果甚微。即使起了一点作用也只是暂时的;而一旦在生理上有了完成这种动物的准备,训练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家格塞尔提出了“成熟-学习原则”,他认为学习或训练以成熟为基础,成熟程度有早有迟。无论在成熟的任何时期对儿童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