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学案例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内容分析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教材第七单元第一课题的内容,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化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本节知识位于第七单元第一节,上承我们身边的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知识,下跟第八单元金属与矿物,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曾遇到过许多燃烧的事例,学生对此并不陌生,而且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学生对燃烧又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学生又知道了一些灭火的方法。所以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让学生设计实验、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本节课还需解决什么是可燃物?点燃是不是燃烧的条件?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了解它们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思路,并提高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及生产实际,得出防火、灭火的有效措施,掌握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师生共同学习、讨论、探究的学习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一起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获得知识和体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欲望。通过对实验的再设计,开阔学生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通过燃烧和灭火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人只有掌握自然规律,才能很好地利用和改造自然。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了让学生形成探究思路本节重点是燃烧条件的探究、依据燃烧条件得出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奥运会会场火炬图片,厨房用火图片,火箭升空图片,几种物质燃烧的图片说到火,我们就会想到燃烧,火是物质燃烧时的一种现象。多媒体展示:火灾图片火带来灾难教师引导进入新课燃烧和灭火感受火给人类带来的文明和灾难联想,感受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感受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小组交流讨论的一种 火是燃烧的一种现象,在日常生活和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遇到过许多燃烧的事例,你认为什么是燃烧? 把所知道的燃烧现象例举出来,与同学们交流讨论。参与学生讨论交流,讨论总结燃烧的特征:发光、放热、剧烈。氧化反应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燃烧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引导多媒体展示:灶膛内柴草在燃烧而泥土不燃烧,表面皿内酒精燃烧而玻璃不燃烧,把水泼在火上水不燃烧进行思考:1.燃烧首先需要什么条件?2.你的身边有哪些物质是可燃物呢?你还知道哪些可燃物?3。有可燃物一定会燃烧吗? 思考并发言,1.燃烧首先需要可燃物。2.例如:纸张、木材、煤、液化石油气等是可燃物。3.不一定。因为教室里的课本,桌子,穿的衣服都没有燃烧。还知道铁镁铝也是可燃物。引导学生认识可燃物。猜想.物质燃烧的条件可能有哪些?参与学生讨论并把代表性观归纳在黑板书上我猜想燃烧的条件可能是”讨论,先从日常生活经验上对猜想进行说明。对自己的猜测提出实验方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去研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合作探究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给你小木条、粉笔、小煤块儿、蜡烛、烧杯、坩锅钳、酒精灯、火柴等实验用品,你能设计实验验证燃烧的条件吗?参与讨论指导得出燃烧应具备的条件针对猜测进行实验设计并说出实验现象:1分别在酒精灯上点小木条和粉笔2将直立于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蜡烛,其中的一支罩在玻璃杯下。3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细木条和煤块。交流讨论实验结果,通过分析,达成共识锻炼学生形成完整的探究思路,能应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作出猜想并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在对比分析中获得新知识,通过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验证意识。演示实验教师演示课本探究实验,提出问题,引导讨论思考并进行归纳分析: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归纳总结:多媒体展示(动画图片火三角)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交流,总结出物质燃烧需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体现科学探究的开放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加强了科学方法的教育通过火三角增强兴趣便于记忆知识延伸该实验有什么不足?怎样改进?点燃是燃烧的条件吗?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有环保意识;让学生分清加热和点燃的区别创设情景过渡火善用之则为福,火不善用之则为祸。 “火”字加一横为“灭”,祖先造字的意思,防火重于泰山观看火灾图片思考联系实际,激发兴趣提出问题点燃蜡烛,请以不同的方法将它熄灭。备选物品:湿布、烧杯、水、剪刀、扇子等小组讨论并列举多种熄灭方法,如:剪去烛芯;湿布盖灭或用嘴吹灭、扇子扇灭;扣上烧杯;用水泼灭使学生养成对探究的结果进行逆向思考的意识。学习灭火原理,增强安全意识归纳总结把同学们列举的灭火方法进行分类,分析灭火的原理认真分析思考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并能把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做出合理解释,同时体现化学就在身边实际应用多媒体展示:锅内油着火锅盖盖灭。森林着火开辟隔离带。一般火灾水灭火讨论回答学以致用调查研究,社会实践根据自己住宅及周边环境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和自救的措施)课下调查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人文精神,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提高自己的能力小结对本节内容做归纳小结认真听讲使知识系统化【巩固练习】1、判断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是否正确?发光发热的现象一定是燃烧的现象。氧化反应都会引起燃烧。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2、为什么酒精灯用火柴就可点燃,而煤却不能呢? 3、用扇子扇煤炉火时,为什么越扇越旺?而用扇子扇烛火时,为什么一扇就灭?4、发生下列情况时,你会采用什么方法灭火?说明理由。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邻居由于吸烟,不慎引燃被子而发生火灾。由于电线短路而发生火灾。板书设计课题1 燃烧和灭火缺少其一可燃物氧气达到着火点同时 具备燃 烧灭 火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课堂评价包括1.组内互评:其中组内成员的互评是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的重要一环,评价的侧重点由评价小组成员的态度,再到合作质量,最后到创新,循序渐进。在教学设计中要设计组内互评表,让每个同学对组内其他成员的合作态度、质量、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作出评价。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在对同伴的评价时有据可评,有话可说,同时又培养了他们对人,对事物客观公正的品质,同伴的坦诚评价如润滑剂一般,能使学生在与同伴的磨合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2.组际互评:小组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赛,把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达标。我在注重组内互评的同时,更注重组际互评,让学生对合作小组集体做出合理的评价,从中反映学生集体或个人的素质情况。通过这种评价,可以使学生增强集体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并进一步提高其分析能力(组内分工明确),合作探究的能力,发言的积极性和条理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热情等等。 教学反思在本节教学中发现一些不足:在讲灭火的方法和原理时,让学生自主探究后说出所用的方法及理由,最后将不同的方法按照相同的理由归类,这个学生自己归类,得出结论更好,而不是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阅读节活动策划方案范文(3篇)
- 线上促销活动赠品方案策划(3篇)
- 弧形铝板施工方案(3篇)
- 镜面墙壁施工方案(3篇)
- 砂砾石隧洞施工方案(3篇)
- 培训会活动宣传方案策划(3篇)
- 郫县电梯加装施工方案(3篇)
- 中职旅游考试题库及答案
- 地铁安检考试题库及答案
-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二模历史试题含参考答案
- 神经科护士的疼痛管理和舒适护理
- 2020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35~110kV输电线路站分册
- 软件管理系统产品报价单模板(详细)
- FIDIC国际合同条款中英文对照
- 托盘车充电安全操作规程
- 教学设备安装调试方案投标方案
- 医院诊断证明书word模板
-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说教材课件
- 《汽车美容》课件-单元二 汽车清洗
-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原版讲义
- 第五版-FMEA-新版FMEA【第五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