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离骚》教学设计及语言分析.doc_第1页
2020年《离骚》教学设计及语言分析.doc_第2页
2020年《离骚》教学设计及语言分析.doc_第3页
2020年《离骚》教学设计及语言分析.doc_第4页
2020年《离骚》教学设计及语言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离骚教学设计及语言分析 引导语: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一朵璀璨的奇葩,其文学地位唯有司马迁的史记可与之一比,对于学生们来说,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主要主要的学习目标是: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下面是的离骚教学设计及全文语言分析。离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 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 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端午节快要到了,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赛龙舟.这个习俗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今天,我们追溯历史的长河走近屈原,通过学习离骚来认识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知人论世屈原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曾任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其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约23篇.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据史记?屈原列传所载,并用屈原作品相印证,屈原曾辅助怀王,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订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以”“之”“兮”,参差不齐,长短不拘,辞藻华美,对偶工巧. 从汉代开始,楚辞成为了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总集名,西汉刘向辑.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2490字,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有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板书】鉴赏语句,以意逆志 【点拨】研讨与练习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节选第一段的学习:主要通过鉴赏这两句诗展开问题探究,重点词语是第一句的“太息”和“哀”和第二句中的“朝谇而夕替”. 解释句意和词义 謇(jin)蕙(hu)偭(min)溘(k)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声声叹息掩面拭泪,哀伤百姓生活的多灾多难.)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su)而夕替.(我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上进谏晚上即遭贬黜.) 1.想一想议一议小组内交流,推选代表发言 首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就是说他声声叹息掩面拭泪,那他为什么流泪呢? 明确:哀民生之多艰,为国家为百姓而感到忧愁,为国计民生感到深沉的悲哀. 屈原说自己“朝谇而夕替”,造成他的不公平遭遇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小组讨论,必须做到言之有理,一切分析从诗文出发. 明确: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崇尚美德,洁身自好.)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怀王贤愚不分,荒唐昏庸.) 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群臣嫉贤妒能,诬陷忠良.)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世俗之人投机取巧,违背道义,歪曲事实,互相苟合取悦他人.)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腐朽社会.那么屈原面对这种黑暗的政治现实,他的心情如何? 明确: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忧愁郁闷) 屈原连用两个表达苦闷的词,可见他内心忧闷之深.他为自己的遭遇悲愤万端,那么他会改变自己的初衷,与那些奸诈群臣同流合污吗?(没有) 他的态度如何?请用原文的话回答. 明确: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政治越是黑暗,屈原越是忠贞不屈,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宁愿突然死去也不愿做出世俗小人的丑态,只因他崇尚美德,虽九死未悔.正是这样,才更能够表现屈原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他的愁不是为自己而愁,而是为国家而愁,为民生而愁! 但是他内心的忧伤与苦闷依然是难于排解.那么屈原是怎么样平衡自己的内心?同学们可以看接下去的四句话.在这四句话中屈原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鸷鸟,前世,方圜,异道.自己和群臣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正如鸷鸟和群鸟是不同的,方和圆不可能相合,何况道不同,就更不能相安.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屈原虽然遭受了不公平,但是他能够暂时地“屈心而抑志”,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他强大的精神力量哪里? 明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明屈原要以前圣为榜样,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这本来就是前世的圣人所推崇的,这是屈原强大的精神支柱,前世的明君贤臣,就是引导他追求进步政治理想的活生生的例子.屈原到死都念念不忘他的“美政”,即君明臣贤、选贤举能,死了也要和历史上的明君贤臣比肩而立. 既然屈原有如此强大的精神支柱,为了追求理想,九死未悔,为什么最后还是选择了跳江呢? 明确: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 由第一段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明确:(1)含蓄的比兴手法的运用. 灵修(君王),娥眉(美德),众女(造谣中伤自己的朝臣) 鸷(诗人自己),鸟(群臣) (2)对偶句式的运用.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上下句内部各自构成对偶;上下句之间也构成对偶.) 补充: 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东汉王逸 诗三百好的作品,都是写实感.实感自然是文学主要的生命,但文学还有第二个生命,曰想象力.从想象力中活跳出实感来,才算是极文学之能事.就这一点论,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只前无古人,截至今日止,仍是后无来者.梁启超屈原研究 2.课后延伸:由屈原之死所想到的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小组之间交流. 离骚语言分析 参差不齐的句子形式 离骚吸取楚地民歌的语言特点,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把句式加长,扩大了诗歌的容量。屈原不仅采用灵活变化的民歌句法,又在此基础上吸收了战国时散文的句法,在作品中使用了“路漫漫”、“长太息”等,从而创造了一种节奏分明而参差错落的杂言句式。 离骚中出现了不少“言对”,即工巧的对偶:“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还出现了一些“事对”,就是上下句所用的典故相对:“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但是这类句子在屈原作品中仅占少数,参差错落的句子占着绝对的优势。 从节奏效果看,诗经倾向于整齐匀称,屈原的作品倾向于参差错落。一般来说,诗经中的诗以四字句为典型句式,句中是二二节奏;离骚的典型句是五、六字句,句中常常是三三或三二节奏。“四言简质,句短而调未舒;七言浮靡,文繁而调易杂”。 离骚既非四言,也非七言,而是句式灵活多变的自由体,“折繁简之衷,居文质之要”,语言节奏自有独到的妙处。交叉使用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九字句,通过字数的增加与减少,有意造成跌宕起伏的语言节奏,形成离骚特殊的语言节奏美。 错落变化的句子结构 离骚与诗经的区别在于,当上下两句有可能形成对偶的时候,离骚有意识地变换词语的结构形式,使之具有错落之美,如“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蜿蜿”与“委蛇”是叠音词与连绵词相对,“掩涕”与“浪浪”是词组与叠音词相对,对应的词语或词组结构发生变化,是为了使语言形式发生变化,从而形成诗歌语言的节奏变化。 离骚“乎”和“于”的用法,很能说明屈原有意追求错落的特点。“离骚语法,凡二句中连用介词于乎时,必上句用于,下句用乎,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胥其例也。” 离骚大量使用双音实义二字结构,大量使用连绵词:耿介、謇謇、冉冉、郁邑、岌岌、菲菲、歔欷、逍遥、相羊、周流、啾啾,等等。双声、叠韵、重言,错杂相间,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调美。 “兮”字的普遍使用 “兮”字在屈原的作品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离骚中即普遍使用。 “兮”字并非楚辞所独有,在北方文学中也较早地、大量地使用,“十五国风”中除秦风外,十四国风中都有“兮”字出现,而且多达236次。诗经中的“兮”字一般是用在句末,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兮”字的典型句式;还有用在句中的句子,如“宽兮绰兮”、“伯兮朅兮”,但是这样的用法相对来说只占少数。 到屈原的作品,“兮”字用得更为广泛,而且有比较严格的规律性,用“兮”虽然不是屈原作品的特长,但是用得奇特、富有创造性并因此成为屈原作品语言形式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屈原划时代的创造。 从离骚来看,两句用一“兮”字,用在奇句末尾,这种用法对调整诗歌节奏起着很大作用。“兮”本来是个语助词,许慎说:“兮,语所稽也”,段玉裁说:“语于此而少驻也,此与哉,言之间也相似”。从屈原作品使用的情况看,“兮”都是语气助词,如果译成现代汉语,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