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英语优质课重在教学设计徐倩老师Plus and minus(3B, Unit 5)课堂教学精彩片段评析江苏扬州市广陵区教育局教研室 龚海平近年来,教育界关于“预设”与“生成”的讨论非常热烈,孰轻孰重,莫衷一是。笔者以为,预设是第一性的,而生成则是第二性的;预设是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的体现,是生成的基础,而生成则是教师的教学机智的体现,是预设在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升华。一堂“优质课”何以能“优”?实践证明,最根本的要素还是教学设计预设的精巧和实用。扬州市育才小学徐倩老师执教的牛津小学英语(3B)第五单元Plus and minus一课对此作了很好的诠释(注:所教学生从一年级就已经学英语了)。其中的几个教学片段中的预设非常精巧、实用,恰到好处地引发了课堂教学的生成,耐人寻味,给人启迪。这节课的核心任务是:(1)通过对英文数字表达的复习,向学生介绍用英文表述数学加法的方式,要求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对“20以内”的简单加法运算进行英文口语表达;(2)帮助学生掌握英文简单的评价语“Thats right.”和“Thats wrong.”,使学生能够自如地运用这两个英文评价语。一、导入有方,呈现自然尽管帮助学生掌握英文简单的评价语“Thats right.”和“Thats wrong.”及其用法是这节课的第二项任务,但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自然语境中习得这两个评价语,徐倩老师上课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片段1: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Ss: Good morning, Miss Xu.T: Hello, Nancy, how are you? S1: Im Okay. Thank you. How are you, Miss Xu?T: Im fine. Thanks. Well, whats this in English? (执教者指着一个学生课桌上的书。)S1: A book.T: Yes. Thats right. Its a book. Can you spell the word BOOK?S1: B-O-O-K, book.T: Yes. Thats right. T: Excuse me, Lisa. Whats that under your book?S2: A ruler.T: Can I have a look, Lisa?S2: Sure. Here you are.T: Oh, what a nice ruler! How many rulers do you have, Lisa? (执教者这里用了一个感叹句,丰富了话语交际的信息。)S2: I have three.T: Oh, you have three rulers. Boys and girls, how many students are there in our class? Lets count together.(学生一起用英语来数班上的学生。)one, two, three, four, , fifty. T: How many students in our class?Ss: Fifty.T: Thats right. (不少学生与执教者几乎同时用英语说“Thats right.”。) There are fifty students in our class.怎样提出问题、提出什么问题、在什么教学阶段或环节提出什么问题、向什么样的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都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认真加以研究的。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正夫指出,“发问对于引导教学极其重要。发问一旦失败或出错,教学便不能顺利。相反,发问出色,教学便能生动活泼地进行。”(钟启泉译,1996:266)这里,徐倩老师首先向学生提出“Whats this in English?”这个问题作为导入,以期得到学生的正确回答,顺利地在自然状态下呈现“Thats right.”这一新授内容。徐倩老师的“导入有方”体现在其教学设计时有意识地安排了“Whats this in English?”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徐倩老师不是提出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提出一个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那么“Thats right.”这一新授内容还能够在自然状态下呈现出来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接着,徐倩老师以“Can you spell the word BOOK?”对第一个学生继续提问。显然,这又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即使是成绩很差的学生也能够正确回答,这就为再次自然呈现并帮助全班学生正确理解“Thats right.”的语义进一步创造了条件。由此可见,用那些比较浅显的任务来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对于呈现新授内容而言,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设计。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徐倩老师在与第二个学生Lisa的对话中,没有简单地、机械地套用上一个句式,而是采用了“Whats that under your book?”,不仅再一次有效地为“Thats right.”在自然语境中的呈现创造了条件,强化了学生对“Thats right.”的语义的理解,而且适度拓展了师生间的英语交际信息。在第三个教学环节中,徐倩老师把问题从“How many rulers do you have?”引向“How many students are there in our class? Lets count together.”,一下子进入了英语数字表达的复习,环节过渡十分自然,同时也为接下来的简单加法的英语表达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而从不少学生在回答完执教者的“How many students in our class?”问题后又与徐倩老师几乎同时异口同声地说出“Thats right.”这一评价语来看,学生在自然习得的过程中,不仅已经基本掌握了“Thats right.”的语义和用法,而且已经能够大胆地尝试运用新授教学内容了。这也是“在交际中学习交际”这一外语教学思想的绝妙实践!二、活用游戏,妙趣横生“在低年级利用游戏的形式来帮助教学的教学游戏,对于儿童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朱智贤,1993:314)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尤其是在小学中低年级英语教学中意义很大,往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游戏的运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决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否则就是滥用游戏!我们来看看徐倩老师在这节课上所运用的五个游戏。片段2:Game 1: 执教者用英语报出数字(one, two, three, four, ),学生用手语表示。Game 2: 执教者让学生根据执教者给出的数字范围来猜老师手中卡片上的数字,并用英语说出来。T: This number is after 10, and before 8. What number is it?S1: Is it seven?T: No. Sorry.S2: Is it nine, Miss Xu?T: Yes. Thats right. (执教者亮出写有数字“9”的卡片,并作出肯定状。)T: This number is after 12, and before nine, but its not ten. What number is it?S3: Is it eleven, Miss Xu?T: Yes. Thats right. Its eleven.(执教者亮出写有数字“11”的卡片,并作出肯定状。)Game 3: 用英语报数。T: The first number is 1. The second number is 3. The third number is 5. What is the next number?S1: Is it six?T: No. Sorry. Thats wrong.S2: Is it seven?T: Yes. Thats right.T: Well, next. Please listen to me carefully. The first number is 5. The second number is 10. The third number is 15. What is the next number?S3: Is it 16?T: No. Sorry. Thats wrong.S4: Is it 20?T: Yes. Its 20. Thats right. How smart you are!在“Game 1”中,徐倩老师用英语报出数字(one, two, three, four, ),要求学生用手语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个游戏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对应于数字信息的反应速度,又训练了学生的大脑与手指的协调能力,是“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恰到好处的应用。在“Game 2”中,徐倩老师设计了两个猜英文数字的环节,帮助学生复习了英文数字的表达。这两个环节难度递进,避免了训练的单调、乏味,而且训练了学生用英语进行简单思维的能力。她还通过在与学生的交际中滚动复现“Thats right.”,不断以这一信息刺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加深了对“Thats right.”这个新授教学内容的记忆。与前两个游戏具有质的不同的是,在“Game 3”中,徐倩老师把英文数字的表达训练与数学学科的学习进行了有机的联系,大大地提高了训练的含金量,激发和保持了学生参与游戏活动的热情,并且在不经意间呈现了“Thats wrong.”这一新授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自然的语境中鲜明地感受到了这一新授评价语在语义上与“Thats right.”是截然相反的。徐倩老师的教学游戏活动设计表明:游戏活动只有真正作为服务教学目标达成的手段,才能体现出其价值;游戏活动的趣味性只有激发学生的思维,才有生命力;游戏活动只有不断创新、灵活运用,才能达到妙趣横生的效果。那种课堂教学中近乎搞笑的游戏活动,除了能够博得学生一时的欢笑,其实际价值和生命力是注定荡然无存的,也是必将会使学生日久生厌的!三、任务设计,层层递进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任务设计不仅要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不仅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的情感和动机,而且要在任务的难度上体现层次性。停留在同一层次上的语言操练,即使形式多样,也难以满足处于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的不同需要,还会因为任务的难度过低而使学生降低对任务本身和完成任务的兴趣。徐倩老师的英语加法表达的教学任务设计不仅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而且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所倡导的“活动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的要求得到了切实落实。这种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一体的教学设计实在是妙笔生花,让在场观摩的教师无不折服!片段3:T: How many books can you see? (执教者左手举着一本书,问学生。)S1: I can see one book.T: How many books can you see? (执教者右手书举着两本书,问学生。)S2: I can see two books.T: How many books can you see now? (执教者将左手和右手的书放在一起,再问学生。)S3: I can see three books.T: Is she right?Ss: Yes.T: Yes. Wonderful! She is right. 2 plus 1 is 3.执教者板书:plus 加 “+”2 + 1 = ?Whats 2 plus 1? 2加1等于几?2 + 1 = 32 plus 1 is 3. 2加1等于3。执教者领读板书内容。T: Well, we know “2 plus 1 is 3.”. Whats 3 plus 2?S4: 5. (执教者板书:“3 + 2 = 5”和“Three plus two is five.”。)T: Thats right. And whats 5 plus 4?S5: 9. (执教者板书:“5 + 4 = 9”和“Five plus four is nine.”。)T: Is he right?Ss: Yes.T: Very good. Now, can you ask me some questions, such as “Whats 3 plus 2”?Ss: Sure.S6: Miss Xu, whats 6 plus 4?T: 10. Is that right?S6: You are right, Miss Xu.T: Thank you. Im happy to hear that. Well, next one.S7: Miss Xu, whats 7 plus 11?T: 17. Right? (执教者故意给出错误答案。学生大笑!)S7: Sorry, you are wrong.T: Oh, Im sorry. Who can help me?S8: Its 18, Miss Xu.T: Oh, its 18. I see. Thank you very much.四人一组,以“Whats plus ?”为话题,相互出题目,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课件逐一呈现数学习题:?+ ?= 10 ?+ ?= 17?+ ?= 14 ?+ ?= 12?+ ?= 19 ?+ ?= 8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任务设计,决不能被理解为仅仅是用于学生的操练环节和巩固环节。因为学生的学习任务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因此教师的的课堂教学任务设计也就必须考虑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有事可做。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在课堂教学的某一个环节完全是由教师唱独角戏的情形出现,才有可能保证师生互动关系的维系。徐倩老师正是这样来设计她下达的任务的。在英语加法的表达方式教学的导入环节,她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数学中加数与被加数的关系,通过师生间的一问一答把“2 + 1 = 3”这个数学运算过程呈现了出来,继而不断地提出问题“Whats plus ?”让学生回答。如果说这样的问题是比较低级的问题的话,那么在学生能够基本正确地完成这种看似比较机械的操练性会话任务后,徐倩老师马上转换操练任务形式由学生向她提出问题“Whats plus ?”,而不是仍然由她向学生提出难度较大的数学运算题。实际上,这种操练形式的转换就意味着操练难度的提高,因为提出“Whats plus ?”这个刚刚学会的问话表达形式,对于学生来说,要比听懂用英语提出的简单的加法算式题和给出正确答案要更有难度和更富有挑战性,因而也就更加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积极性,且培养学生用英语提出问题的能力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用英语积极思维和主动交际的能力。笔者一直认为,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主动交际的意识往往比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更有意义。更值得一提的事,在学生问徐倩老师“Miss Xu, whats 7 plus 11?”时,她故意给出错误答案,以引导学生说出前面刚刚学过的“Sorry, you are wrong.”这一应答语。这就使得学生能够在新的操练环节把前面刚刚学过的英语评价语灵活地运用起来。在教师问、学生答和学生问、教师答这种具有示范性会话操练的基础上,徐倩老师及时下达了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把个别操练引向全班学生的操练,即扩大了操练的面,又上升了操练的层次。一般教师的教学设计可能就到此为止了,但是徐倩老师并不满足于此,她接下来采用多媒体课件逐一呈现了多组“20以内”的加法算式题,在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英语表达训练的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数学发散思维训练。面对这样一些不是单纯地、机械地操练英语语言的开放性数学题(如“?+ ?= 10”),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纷纷投入到积极而又紧张的思维活动之中,踊跃发言。学生五花八门、却又是完全正确的答案(如“5 + 5 = 9”、“6 + 4 = 10”、“1 + 9 = 10”、“10 + 0 = 10”,等等。)脱口而出,课堂上顿时热闹非凡,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学生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体验。由此,笔者想到,真正的“寓教于乐”绝非狭隘地、庸俗地博得学生的一笑,而是要靠教师精心设计“任务”来让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在由易到难地完成各种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感受!只有这样的体验和感受才能转化为学生新的、积极的和持久的学习动力!四、围绕目标,培养能力课标在描述“语言技能”培养目标时特别强调,“语言技能目标以学生在某个级别能做什么为主要内容,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这里,“能做什么”指的就是能够用所学的英语语言去做什么样的事情。片段4:T: Now, please listen to me carefully. One pineapple costs two yuan. What about two pineapples?S1: Four yua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超市父亲节活动方案
- 餐馆转租合同(标准版)
- (2025年标准)工程责任承担协议书
- (2025年标准)跟车协议书
- (2025年标准)个体合伙承包协议书
- (2025年标准)阁楼买卖协议书
- (2025年标准)钢瓶赔偿协议书
- (2025年标准)钢管租赁回扣协议书
- (2025年标准)改造绿化协议书
- 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方案
- 民主集中制授课课件
-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
- 完整版:美制螺纹尺寸对照表(牙数、牙高、螺距、小径、中径外径、钻孔)
- 地面电性源瞬变电磁法地球物理勘查技术规程DB41-T 2106-2021
- 2024年五年级数学上册 二 多边形的面积《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说课稿 苏教版
- 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评分表
- 《机械常识(第2版)》中职技工全套教学课件
- 咖啡学概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华南理工大学
- 工字钢承重表
- 2023房屋安全鉴定服务规范
- 矿山用电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