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doc_第1页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doc_第2页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doc_第3页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doc_第4页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肉毒梭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英文名称】【标准编号】WS/T 831996【代替编号】【颁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时间】1997-01-11【实施时间】1997-09-01【内容】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和处理原则。本标准适用于肉毒梭菌食物中毒。2引用标准GB 4789.12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检验GB 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3诊断标准3.1流行病学特点3.1.1中毒食品多为家庭自制发酵豆谷类制品,其次为肉类和罐头食品。3.1.2中毒多发生在冬春季。3.1.3潜伏期一般为17d,病死率较高。3.2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有:头晕、无力、视力模糊、眼睑下垂、复视、咀嚼无力、张口困难、伸舌困难、咽喉阻塞感、饮水发呛、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头颈无力、垂头等,患者症状轻重程度和出现范围可有所不同。3.3实验室诊断3.3.1从中毒食品(或患者粪便、血液)中检出肉毒毒素,并确定其型别。3.3.2肉毒毒素的检测方法见GB 4789.12。4判定原则4.1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4.2实验室诊断须从中毒食品中检出肉毒毒素,并确定其型别(如中毒食品未能采到,可采取患者粪便或血液进行检测)。5处理原则5.1按GB 14938执行。5.2给予相应型别的肉毒抗毒素治疗。附加说明:本标准由卫生部卫生监督司提出。本标准由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宏道。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解释。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英文名称】【标准编号】WS/T 861996【代替编号】【颁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时间】1997-01-11【实施时间】1997-09-01【内容】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及处理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因食用含亚硝酸盐超量食物或混有亚硝酸盐食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2引用标准GB/T 5009.331996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方法GB 8788职业性急性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三硝基甲苯除外)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3诊断标准3.1流行病学特点进食了腐烂变质的蔬菜,腌制不久的咸菜或存放过久的熟菜,使用过量的亚硝酸盐腌肉,或误将亚硝酸盐当作食盐烹调的食物。3.2临床表现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是进食了含有较大量的亚硝酸盐食物后,在短期内引起的以高铁血红蛋白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3.3临床诊断轻者有头晕、头痛、乏力、胸闷、恶心、呕吐,口唇、耳廓、指(趾)甲轻度紫绀等,高铁血红蛋白在10%30%。重者可有心悸、呼吸困难,甚至心律紊乱、惊厥、休克、昏迷、皮肤、粘膜明显紫绀,高铁血红蛋白往往超过50%。3.4实验室诊断3.4.1剩余食物、呕吐物或胃内容物作亚硝酸盐测定(按GB/T 5009.33),含量超标。3.4.2血液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按GB 8788附录A),含量超过10%。4判定原则4.1符合流行病学调查的特点,确认中毒由亚硝酸盐引起。4.2临床表现符合亚硝酸盐中毒。4.3剩余食物或呕吐物中检出超过限量的亚硝酸盐。4.4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含量超过10%。5处理原则5.1按GB 14938执行。5.2特效解毒药:高铁血红蛋白症可用美兰,大量维生素C也可应用。附加说明:本标准由卫生部卫生监督司提出。本标准由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临夏、鲁锡荣。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解释。大麻油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英文名称】【标准编号】WS/T 841996【代替编号】【颁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时间】1997-01-11【实施时间】1997-09-01【内容】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大麻油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和处理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因食用大麻油引起的食物中毒,也适用于因食用大麻籽或大麻籽制做的豆腐引起的食物中毒。2引用标准GB /T5009.371996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 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3诊断标准3.1流行病学特点有进食大麻油或大麻籽或其制品的食用史。3.2临床表现3.2.1潜伏期一般于食后14h发病,较长者812h发病。3.2.2特有的中毒表现大麻油中毒主要侵犯神经系统,表现为先兴奋而后麻痹,轻者有头晕、口渴、咽干、口麻。稍重者多言、哭笑无常、恶心、呕吐、幻觉、嗜睡、步态蹒跚、四肢麻木、心律加快,视物不清、复视、瞳孔略大。重者昏睡,瞳孔高度散大,甚至精神失常。3.3实验室诊断按GB /T 5009.371996 4.10.3进行检验为阳性。4判定原则根据进食大麻油或大麻籽或其制品的历史,以神经系统先兴奋后麻痹的特有的临床中毒表现,参考实验室诊断,经综合分析,方可诊断,无进食大麻油或大麻籽历史,诊断不能成立。5处理原则按GB 14938执行。附加说明:本标准由卫生部卫生监督司提出。本标准由吉林省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国柱、王鹏。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解释。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英文名称】【标准编号】WS/T 821996【代替编号】【颁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时间】1997-01-11【实施时间】1997-09-01【内容】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蜡样芽胞杆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及处理原则。本标准适用于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2引用标准GB 4789.14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蜡样芽胞杆菌检验GB 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3诊断标准3.1流行病学特点3.1.1引起中毒的食品多为剩米饭、米粉、甜酒酿、剩菜、甜点心及乳、肉类食品。3.1.2引起中毒食品常因食前保存温度较高(20以上)和放置时间较长,使食品中的蜡样芽胞杆菌得到繁殖。3.2临床表现3.2.1呕吐型:以恶心、呕吐为主,并有头晕、四肢无力、潜伏期较短(一般为0.55h)。3.2.2腹泻型:以腹痛、腹泻为主,潜伏期较长(一般为816h)。3.3实验室诊断3.3.1中毒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菌数测定(按GB 4789.14),每克食品中一般均105。3.3.2中毒病人呕吐物或粪便中检出的蜡样芽胞样杆菌与中毒食品检出的菌株,其生化性状或血清型须相同。4判定原则4.1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4.2实验室诊断必须符合3.3.1或3.3.2方可判定。5处理原则按GB 14938执行。附加说明:本标准由卫生部卫生监督司提出。本标准由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白竟玉。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解释。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英文名称】【标准编号】WS/T 811996【代替编号】【颁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时间】1997-01-11【实施时间】1997-09-01【内容】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和处理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2引用标准GB 4789.7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GB 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3诊断标准3.1流行病学特点3.1.1主要引起中毒的食品为海产品(鱼、虾、蟹、贝类等及其制品)和直接或间接被本菌污染的其他食品。3.1.2本菌引起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69月)。3.2临床表现3.2.1发病急,潜伏期短。3.2.2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大部为水样便,重者为粘液便和粘血便)、恶心、呕吐、发烧,其次尚有头痛、发汗、口渴等症状。3.3实验室诊断3.3.1由中毒食品、食品工具、患者腹泻便或呕吐物中检出生物学特性(见GB 4789.7)或血清型别一致的副溶血性弧菌。3.3.2动物(小鼠)试验具有毒性或与患者血清有抗体反应。3.3.3按GB 4789.7进行检验。4判定原则4.1符合本菌的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4.2实验室检验各项指标的检定结果符合3.3.1的要求。有条件时做3.3.2。5处理原则按GB 14938执行。附加说明:本标准由卫生部卫生监督司提出。本标准由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桂莲。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解释。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英文名称】WS/T 801996【标准编号】【代替编号】【颁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时间】1997-01-11【实施时间】1997-09-01【内容】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和处理原则。本标准适用于葡萄球菌食物中毒。2引用标准GB 4789.10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葡萄球菌检验GB 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3诊断标准3.1流行病学特点3.1.1国内最常见的中毒食品为乳及乳制品,蛋及蛋制品,各类熟肉制品,其次为含有乳制品的冷冻食品,个别也有含淀粉类食品。3.1.2其流行病学特征为起病急,潜伏期一般在24h。3.2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恶心,剧烈地反复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3.3实验室诊断3.3.1从中毒食品中直接检测肠毒素(肠毒素检测方法见附录A),并确定其型别。3.3.2从中毒食品、患者呕吐物、粪便中经培养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再检测肠毒素,证实为同一型别。3.3.3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方法见GB 4789.10。4判定原则4.1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4.2实验室诊断4.2.1中毒食品中检出肠毒素。4.2.2从中毒食品、患者吐泻物中经培养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经肠毒素检测证实在不同样品中检出同一型别肠毒素。4.2.3从不同患者吐泻物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肠毒素为同一型别。4.2.4凡符合其中一项者即可判断葡萄球菌食物中毒。5处理原则按GB 14938执行。附录A 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方法(补充件)A1设备和材料 A1.1均质器。A1.2冰箱。 A1.3离心机。A1.4分液漏斗。 A1.5透析袋。A1.6振荡培养箱。 A1.710mL、1mL吸管。A1.8电扇。 A1.9载玻片。A1.10三角瓶:250mL。 A1.11150mm直径大平皿。A1.12玻璃纸。 A1.13镊子。A1.14三角棒。 A1.15直径2.5mm金属打孔器。A1.16塑料模板。 A2培养基和试剂A2.1产毒培养基蛋白胨10g多价蛋白胨10g胰消化酪蛋白200mg(氨基氮)氯化钠5g磷酸氢二钾1g磷酸二氢钾1g氯化钙0.1g硫酸镁0.2g菸酸0.01g蒸馏水加至1000mL琼脂1012g(固体透析培养用)pH7.27.4,103.43kPa(15lb)高压灭菌30min。A2.2营养琼脂。A2.31%琼脂糖在注射生理盐水100mL中,加1g琼脂糖,68.95kPa(10lb)10min高压灭菌。A2.40.2%琼脂糖(蒸馏水配制)。 A2.50.2mol/LpH7.5盐水。A2.6三氯甲烷。 A2.76mol/L盐酸。A2.85mol/L氢氧化钠。 A2.9生理盐水。A2.101%(V/V)乙酸。 A2.110.1%噻嗪红R用1%(V/V)乙酸配制。A2.12硅胶或凡士林。 A2.13A、B、C、D型葡萄球菌肠毒素和抗血清。A3检验程序从食物中检验肠毒素检验程序如下。A3.1从菌株检测肠毒素A3.2从食物检样中提取肠毒素A4中毒食品提取肠毒素方法取食品样品100g,加入灭菌0.2mol/L pH7.5磷酸盐缓冲液,均质成匀浆,放冰箱(4)浸泡1824h。用纱布过滤,将滤液离心8000r/min 20 min,取上清液放入分液漏斗中,加入10mL三氯甲烷,振摇,静置10min,将底层三氯甲烷弃去(如不分层可8000r/min离心20min)。加6mol/L盐酸调pH至4.5,8000r/min离心20min,取上清液,加5mol/L氢氧化钠,调pH至7.5,离心,取上清液,装入透析袋或玻璃纸内,用电扇吹干或放多聚乙二醇浓缩至12mL。做微玻片双向琼脂扩散(如用灵敏度高的其他免疫学方法也可不浓缩直接检测),检测肠毒素。A5菌株提取肠毒素方法A5.1液体透析培养法将宽2.5cm、长80cm的透析袋内装入60mL产毒培养基,两端系紧,将透析袋装入250mL三角瓶内,加入15mL灭菌生理盐水。透析袋两端留在瓶口,用棉塞塞好,高压灭菌103.43kPa30min。待测的菌株接种营养琼脂斜面(试管18mm180mm),37培养24h,用生理盐水5mL洗下菌苔,倾入上述培养瓶中,每个菌株种一瓶,37振荡培养48h,振速100次/min。吸出菌液离心8000r/min30min。取上清液加热10010min,再离心,8000r/min 15 min。取上清液做双相琼脂扩散。如为阴性,再装入透析袋内,用电风扇吹,或用多聚乙二醇浓缩至12mL,再做琼脂扩散。A5.2固体透析培养法直径150mm的灭菌平皿倾入灭菌产毒培养基,约100120mL,凝固后表面铺一灭菌玻璃纸。接种在营养琼脂菌株,放37培养24h,用约3mL灭菌盐水,洗下菌苔,倾在玻璃纸上,用灭菌三角棒涂满灭菌平皿,37培养48h,加1020mL灭菌生理盐水,用三角棒刮取菌苔,吸出菌液8000r/min30min离心,取上清液做双相琼脂扩散,如为阴性,将培养液再装入透析袋内浓缩后再做琼脂扩散。A6双相琼脂扩散检测肠毒素A6.1微玻片法将在95%酒精中浸泡的载玻片,用洁净的纱布擦干,吸取溶化的0.2%琼脂糖(蒸馏水配制)滴在载玻片上,使剩余的琼脂糖流下,放入无尘的环境中干燥。先将一层薄塑料板放在载玻片上,然后将袋孔的塑料膜板边缘涂一层薄的硅胶或凡士林,放在塑料板上,两边用橡皮圈系紧固定,吸取1%琼脂糖,立即从模板中间孔加入载玻片和膜板之间,直至充满琼脂糖。凝固后在中间孔滴加抗血清,四周滴加菌株产毒液或食品提取液,放入加有湿棉球的平皿内,放2530、1824h观察结果。可在灯光上,并对着暗的背景观察,在抗体血清和提取液之间呈现明显沉淀线。如沉淀线只能微弱可见时,可进行染色。A6.2玻片法吸取溶化的1%琼脂糖2.5mL,铺在洁净载玻片上,凝固后用直径2.5mm的金属打孔器打成辐射型,孔距为2.5mm,中心孔加入肠毒素抗血清,周围六个加入菌株或食品的提取液,放平皿内,再放一块滴有2/万三氮化钠的湿棉球以保持平皿内湿度,置2530、1820h观察结果,在血清和提取物之间有明显沉淀线即为阳性。染色方法:取下胶带和塑料模板,将玻片放在蒸馏水中浸泡约48h,在100mL1%乙酸中加入100mg噻嗪红R(或氨基黑B)、1%乙酸、1%甘油十1%乙酸三种溶液依次浸泡10min,如脱色不净,可继续浸泡。排除多余液体,在室温或35温箱烘干,沉淀线被染成染料颜色。A7动物试验检测肠毒素A7.1肠毒素的制备将分离菌株的肉汤培养物12mL,加入杜尔曼培养基上,使菌液平铺于培养基表面(平皿不能倒置),置3710%二氧化碳环境(可用密闭缸燃烛法产生二氧化碳)中培养72h,于培养基中加入无菌生理盐水10mL,捣碎琼脂使成糜粥状,离心8000r/min 30 min,取上清液置沸水浴中煮沸30min。A7.2注射前准备先给幼猫喂少量食物,以便观察呕吐反应。A7.3动物接种和观察取上清液按幼猫体重(生后约68周)1mL/100g量,注射于腹腔内,在注射后4h如有恶心、呕吐、腹泻体温上升或死亡等现象,同时以未接种菌的培养基上清液接种幼猫作为对照。若对照猫阴性,而实验猫出现反应,即为肠毒素阳性。A8判断标准如发生争执时以微玻片法为依据。附加说明:本标准由卫生部卫生监督司提出。本标准由北京市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以贤。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解释。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英文名称】【标准编号】WS/T 131996【代替编号】【颁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时间】1996-10-14【实施时间】1997-05-01【内容】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和处理原则。本标准适用于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2引用标准GB 478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2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染色法、培养基和试剂GB 14938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3诊断标准3.1流行病学特点3.1.1中毒食品多为动物性食品。3.1.2中毒患者均食用过某些可疑原因食品。出现的临床症状基本相同,潜伏期多为448h。3.2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有:恶心、头晕、头痛、寒战、冷汗、全身无力、饮食不振,呕吐、腹泻、腹胀、腹痛、发烧,重者可引起痉挛、脱水、休克等。急性腹泻以黄色或黄绿色水样便为主,有恶臭。以上症状可因病情轻重而反应不同。3.3实验室诊断3.3.1由可疑食品、病人呕吐物或腹泻便中检出血清学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如无可疑食品,从几个病人呕吐物或腹泻便中检出血清学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也可。3.3.2有必要时可观察分离出的沙门氏菌与病人血清的凝集效价,恢复期应比初期有所升高(一般约升高4倍)。3.3.3沙门氏菌检验方法按GB 4789.4进行。4判定原则4.1符合本菌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4.2实验室检验结果应符合3.3.1或3.3.2的要求(如均未检出相同的细菌时,可用食品中检出的沙门氏菌与病人血清作凝集试验进一步证实)。4.3符合4.1,不符合4.2条则按GB 14938执行。5处理原则5.1立即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5.2按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急救处理原则及时抢救。5.3重症者应用抗菌药物,并根据病情不同对症治疗。附加说明:本标准由卫生部卫生监督司提出。本标准由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桂莲。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解释。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英文名称】【标准编号】WS/T 121996【代替编号】【颁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时间】1996-10-14【实施时间】1997-05-01【内容】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和处理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判定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2引用标准GB/T 4789.29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检验GB 14938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3诊断标准3.1流行病学特点3.1.1主要中毒食品为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鲜银耳及其他变质淀粉类(糯米、小米、高粱米和马铃薯粉等)制品。3.1.2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食品因潮湿、阴雨天气,贮存不当变质。3.1.3中毒与进食量多少有关,未食用者不发病。3.2临床表现3.2.1发病急,潜伏期多数为224h。3.2.2主要症状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重者呈咖啡色样物),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重者出现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一般无发热。3.3实验室诊断3.3.1按GB/T 4789.29进行检验。3.3.2从可疑中毒食品中检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3.3.3从可疑中毒食品或菌株培养物中检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代谢产物米酵菌酸。3.3.4动物(小鼠)试验具有毒性。4判定原则4.1符合本菌的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4.2实验室检验各项指标的检定结果符合3.3.2、3.3.3和3.3.4的要求。4.3不符合3.3.3要求的,不能判定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按GB 14938执行。5处理原则5.1立即停止进食可疑中毒食品。5.2及时抢救中毒患者,催吐、洗胃、清肠,并根据症状的轻重予以对症治疗。附加说明:本标准由卫生部卫生监督司提出。本标准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秀梅、孟昭赫。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解释。霉变谷物中呕吐毒素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英文名称】【标准编号】WS/T 111996【代替编号】【颁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时间】1996-10-14【实施时间】1997-05-01【内容】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霉变谷物中呕吐毒素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本标准适用于霉变谷物中呕吐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2引用标准GB/T 14929.5谷物及其制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呕吐毒素)的测定方法GB 14938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3诊断标准3.1流行病学特点3.1.1中毒食品为赤霉病麦、霉变小麦、霉变玉米等。3.1.2赤霉病麦食物中毒多发生在麦收季节(57月),霉变小麦和霉变玉米食物中毒可发生在任何季节。3.1.3潜伏期一般0.52h。短者1015min,长者47h。3.2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有:胃部不适,恶心、呕吐、头痛、头晕、腹痛、腹泻等症状。还可有无力、口干、流涎,少数患者有发烧、颜面潮红等。3.3实验室诊断3.3.1呕吐毒素的测定方法按GB/T 14929.5执行。3.3.2可疑中毒谷物中检出呕吐毒素可作为食物中毒判断依据。4判定原则4.1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4.2实验室诊断须从中毒食品中检出赤霉病麦或呕吐毒素。5处理原则按GB 14938执行。附加说明:本标准由卫生部卫生监督司提出。本标准由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罗雪云。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解释。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英文名称】【标准编号】WS/T 91996【代替编号】【颁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时间】1996-10-14【实施时间】1997-05-01【内容】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和处理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变形杆菌食物中毒。2引用标准GB 4789.2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染色法、培养基和试剂GB 14938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3诊断标准3.1流行病学特点:3.1.1变形杆菌食物中毒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是较常见的一种,发病季节多在夏秋季节。3.1.2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以动物性食品为主,其次为豆制品和凉拌菜等,由于制作时造成污染而引起食物中毒。3.1.3本菌食物中毒潜伏期多数为518h。3.2临床表现临床特征以上腹部刀绞样痛和急性腹泻为主,有的伴以恶心、呕吐、头疼、发热,体温一般在3839之间,病程较短,一般13d可恢复,很少有死亡。3.3实验室诊断3.3.1由中毒食品和患者吐泻物中检出占优势、且生化及血清学型别相同的变形杆菌。3.3.2取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中毒后1215d)的血清,用分离的菌株做血清凝集效价测定,恢复期滴度高于急性期滴度四倍,即有诊断意义。同时以健康人做为对照,应为阴性。3.3.3变形杆菌检验方法见附录A。4判定原则4.1具有本菌的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4.2实验室检验的各项指标的检定结果均与变形杆菌的特点相符。4.3综合分析上述特点,作出正确判定。5处理原则立即停止进食一切可疑中毒食物,根据患者症状及时抢救与对症治疗。附录A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检验方法 (补充件)A1增菌培养:固体样品加适量灭菌盐水,均质后吸取混悬液接种于GN肉汤,36士1培养24h。A2分离平板:接种于伊红美蓝琼脂平板或SS平板,36士1培养24h。A3伊红美蓝平板和SS琼脂平板,生长菌落无色透明或半透明圆形菌落,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在伊红美蓝平板上可呈现片状蔓延生长菌落,挑取菌落接种三糖铁培养基。A4生化试验:三糖铁培养基,乳糖阴性,葡萄糖产酸产气或只产酸不产气,硫化氢阳性或阴性。尿素和苯丙氨酸酶阳性,可进行生化试验,其鉴别见表A1、表A2、表A3、表A4。表A1变形杆菌属、普罗菲登斯菌属、摩根氏菌属鉴别表 变形杆菌属 普罗菲登斯菌属 摩根氏菌属西蒙氏柠檬酸盐 V+-硫化氢 +-鸟氨酸脱羧酶 V-+明胶 +-脂酶(玉米油)=-D.E露醇 -+蔓延生长 +-表A2变形杆菌属四个生化群的鉴别表A3摩根氏菌属两个生化群的鉴别表A4普罗菲登斯菌属四个生化群的鉴别A5血清学凝集分型试验: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O抗原为49个,H抗原为19个,见表A5。表A5普通和奇异变形杆菌简化抗原表A6患者血清效价测定:A6.1取患者急性期(发病后23d)和恢复期血清(1215d)进行血清效价测定,同时取健康人血清做为对照。A6.1.1稀释血清:以生理盐水稀释血清,1:4,1:8倍比稀释到1:640,每管0.5mL,同时做一盐水对照,每个血清稀释两列。A6.1.2将不同样品中分离出的菌株,接种营养琼脂斜面36士1培养1824h,用盐水洗下,制成H和O抗原,H抗原在菌液中加入0.2%甲醛,O抗原系将浓菌加入等量的95%酒精,于361过夜,两种抗原分别经离心沉淀,弃去上清液,其沉淀物用盐水稀释成含10亿菌/mL。A6.1.3在每管0.5mL的稀释血清中一列加H抗原,一列加入O抗原,各加0.5mL,振荡摇匀,置3611824h,观察结果。A6.1.4凝集反应呈“+”的最后一管,为其效价滴度。A7交互吸收试验:取不同样品中分离的菌株,进行交互吸收试验。A7.1抗原制备:将菌株接种营养琼脂3611824h,用生理盐水洗下菌苔,制成含菌量为100亿/mL2000亿/mL,按0.5%的浓度加入甲醛,杀菌,置3611824h。A7.2免疫血清制备:选择体重2kg左右的健康家兔,从耳静脉接种上述抗原,第一次2.5亿个菌,第二次5亿个菌,第三次10亿个菌,第四次20亿个菌体,每次间隔5d,在最后一次710d从耳静脉取血做效价测定,一般效价在16400以上,即可从颈动脉或心脏取血。A7.3交互吸收:A7.3.1吸收菌制备:将菌株接种于克氏瓶中营养琼脂,置361培养24h,用少许盐水洗下,制成浓厚菌液,每毫升含500亿菌体。加入2%甲醛,于36123d杀菌,经做无菌试验合格后使用。A7.3.2吸收试验:血清用110000硫柳汞的生理盐水稀释成15或110,每毫升血清中加入吸收菌0.20.8g,振摇混匀,置3613h,并经常摇动,离心沉淀,分出血清与制备免疫血清的抗原细菌做玻片凝集试验,如还有凝集,继续吸收,直至无凝集。再与吸收菌做凝集试验,如不凝集证实为同一型别,反之则认为不是同一型别的变形杆菌。附加说明:本标准由卫生部卫生监督司提出。本标准由北京市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以贤。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解释。病原性大肠艾希氏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英文名称】【标准编号】WS/T 81996【代替编号】【颁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时间】1996-10-14【实施时间】1997-05-01【内容】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病原性大肠艾希氏菌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和处理原则。本标准适用于病原性大肠艾希氏菌食物中毒。2引用标准GB 4789.6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病原性大肠艾希氏菌检验GB 14938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3诊断标准3.1流行病学特点3.1.1常见中毒食品为各类熟肉制品及冷荤,其次为蛋及蛋制品,乳酪等食品。3.1.2本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多发生在39月,潜伏期844h。3.2临床表现症状一般轻微,因菌型不同呈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症状。3.3实验室诊断3.3.1由中毒食品中和患者吐泻物中均检出生化及血清学型别相同的大肠艾希氏菌。3.3.2侵袭性大肠艾希氏菌应进行豚鼠角膜试验,产肠毒素大肠艾希氏菌应进行肠毒素测定。3.3.3按GB 4789.6方法进行。4判定原则4.1符合本菌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4.2应符合3.3.1和3.3.2要求。5处理原则按GB 14938规定执行。附加说明:本标准由卫生部卫生监督司提出。本标准由北京市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以贤。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解释。产气夹膜梭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英文名称】【标准编号】WS/T 71996【代替编号】【颁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时间】1996-10-14【实施时间】1997-05-01【内容】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产气荚膜梭菌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和处理原则。本标准适用于产气荚膜梭菌食物中毒。2引用标准GB 4789.1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产气荚膜梭菌检验GB 4789.2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染色法、培养基和试剂GB 14938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3诊断标准3.1流行病特点3.1.1中毒食品多为同批大量加热烹煮后在较高温度下长时间地(数小时)缓慢冷却且不经再加热而直接供餐的肉、鸡、鸭、鱼或其他菜肴及其汤汁。3.1.2中毒多发生于集体用餐者,或广泛散发于进食同一中毒食品的人群中。3.1.3潜伏期一般为824h,同起中毒常在较短的同一时间内集中发病。除老幼体弱者外,一般预后良好。3.2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腹痛与腹泻。3.3实验室诊断3.3.1采集患者粪便(最好是发病2日以内的)及可疑中毒食品检测产气荚膜梭菌,方法按GB 4789.13执行。3.3.2分离菌株血清型鉴定,用H0bbs型血清或以分离菌株按一般方法制备的免疫凝集素血清进行凝集试验。3.3.3取同上粪便检样检测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见附录A。3.3.4按培养分离菌株检查其肠毒素产生性,见附录B。4判断原则4.1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4.2实验室诊断能从多数患者的粪便检出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或者能从多数患者的粪便与可疑中毒食品检出血清型相同且数量异常多的产肠毒素性产气荚膜梭菌。5处理原则按GB 14938执行。附录A 样品中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检验 (补充件)A1家兔肠袢试验(标准方法)患者粪便加适量(尽可能少量)生理盐水,充分搅拌,室温放置30min,离心沉淀(4,10000r/min,20min),取上清液进行试验。准备体重约2kg的健康家兔,术前断食2天(只给饮水),在麻醉下剖腹,结扎回肠每段1012cm,至多6段,分别注入检样液、阴性对照液(生理盐水)、阳性对照液(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及中和对照(检样液与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免疫血清混合,室温放置45min)各2mL(中和对照液可增加血清所占容量),复位缝合,18h后开腹测量各试验段的长度(cm)与内液量(mL)。检样及阳性对照肠段的内液量与长度之比值(V/L)大于或等于1.0,而阴性对照及中和对照小于1.0或肉眼观察不到明显反应时,判为阳性结果。A2反向间接血球凝集试验(辅助方法)每克(毫升)检样加生理盐水9mL,充分搅拌后室温静放30min,离心沉淀(4,10000r/min,20min),取上清液于微孔板U型孔内以树胶缓冲液0.5mol/L磷酸盐缓冲水(pH7.2)含吐温800.1%、阿拉伯胶0.01%或蛋白缓冲液0.15mol/L磷酸盐缓冲盐水(pH7.2)含牛血清白蛋白0.25%进行系列稀释,各孔稀释液0.025mL,加以相同缓冲液稀释的1%致敏血球0.025mL。以检样加非致敏血球为阴性对照,以精制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加致敏血球为阳性对照。充分摇和后室温静放2h,出现明显凝集者判为阳性结果。若阴性对照孔出现凝集,检样可加等量的10%非致敏血球,充分摇和,室温放置30min,离心沉淀(3000r/min,10min),取上清液按前述方法进行试验。 附录B 培养分离株检查肠毒素 (补充件)B1分离菌株经庖肉培养基(CM)37培养24h作为原始菌种。按1%(V/V)接种原始菌种于液体硫乙醇酸钠培养基(FT),保温7520min,冷却后37培养18h(若此培养芽胞形成不多,上述处理及培养可反复12次),然后仍按1%(V/V)转种于FT培养基,37培养8h,作为产毒种子,按0.5%1.0%(V/V)接种于产芽胞培养基(DS),保温4620min,立即转换37培养2430h,培养液经离心沉淀(4,10000r/min,20min),上清液按附录A检测肠毒素。原始菌株接种1%(V/V)FT培养基75保温20min,37培养18h接种1%(V/V)FT培养基37培养8h接种0.5%1.0%(V/V)DS培养基37培养2430h离心沉淀上清液检测肠毒素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培养程序B2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产生试验用培养基B2.1庖肉培养基(CM):制法见GB 4789.28。B2.2液体硫乙醇酸钠培养基(FT):制法见GB 4789.28。B2.3产芽胞培养基(DS)胰酶水解酪素胨 1.5%酵母浸粉 0.4%可溶性淀粉 0.4%磷酸氢二钠(Na2HPO412H2O) 1.0%硫乙醇酸钠 0.1%蒸馏水溶解pH7.5121 C15 min 灭菌附加说明:本标准由卫生部卫生监督司提出。本标准由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成怀。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解释。桐油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英文名称】【标准编号】WS/T 61996【代替编号】【颁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时间】1996-10-14【实施时间】1997-05-01【内容】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食源性桐油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及处理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因误食用了桐油和混有桐油的食用油及其制作的食品引起的急性食物中毒。2引用标准GB/T 5009.37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 14938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3诊断标准3.1流行病学特点有误食桐油或桐油制作的食品的历史;或有误食混有桐油的食用油或其制品的历史。3.2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0.54.0h。轻者仅表现为胸闷、头晕。一般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严重者有肾脏损害,尿中可出现蛋白、管型及红细胞;出汗、血便、全身无力、呼吸困难、抽搐,可因心脏麻痹而死亡。3.3实验室诊断按GB/T 5009.37中2.9.1条进行检验阳性。4判定原则4.1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即可诊断。有条件时进行实验室检验,可作参考。4.2无误食桐油(混有桐油的食用油)及其制品的历史,诊断不能成立。5处理原则5.1催吐、温水洗胃、导泻。洗胃后给予粘膜保护剂。输液并纠正电解质紊乱。5.2对症治疗。附加说明:本标准由卫生部卫生监督司提出。本标准由吉林省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吉林省人民医院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国柱、李思庸、刘长杰。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解释。含氰甙类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英文名称】【标准编号】WS/T 51996【代替编号】【颁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时间】1996-10-14【实施时间】1997-05-01【内容】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含氰甙类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及处理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