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届衡水点睛金榜大联考 文科综合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中国烹饪探源姚伟钧 中国被誉为“烹饪王国”,是因为中国烹饪源远流长,技艺精湛。在古汉语里,“烹”作“烧煮”解释;“饪”即“煮熟到适当程度”。“烹”“妊”组合在一起,意思就是“烧煮熟食物”。但“烹饪”一旦成为固定词组“烹饪”,就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而不简单等同于“烹”“饪”的词素意义相加,烹饪一词的含义是随着中国烹饪技艺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在早期中国,饮食水平极低下,烹饪含义很简单。那时烹饪含义就是用火直接烧烤动植物以供食用。陶器的产生,为煮食物提供了物质条件,这时烹饪含义就增加了新的内容煮。至此,烹饪就具有“烧煮”两层含义。由于金属锅的产生和动物油的运用,烹饪含义又增添了炸炒内容。随着中国饮食逐步形成主食和副食两大类,烹饪就不再单指副食如肉、鱼、蔬菜的烧烤、煮炖和炸炒,也包括主食如米饭、馒头、饼、点心等的制作了。 烹饪从人类学会控制火的使用开始。考古证明,中国烹饪方法是由少渐烹饪技艺由”单到复杂,逐步发展如“烧”,是一种最原始、最简便的烹饪法,不用任何烹饪,直接把肉或植物放入火中烧熟或半熟;还有“烤石烙”“石烹”。这四种方法,在陶制烹饪器出现以前,保持了相当长的时间。新石器时代后,由于农业、畜牧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烹饪水平也有所提高。人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些简单炊器,大都已经具备,有陶制鼎、甑、釜、罐、盆之类。它们说明,新石器时代后,中国烹饪方法逐渐多起来了,因为炊器多样化是与馔食多样化分不开的,所以谯周古史考说:“黄帝时有釜甑,饮食之道始备。” 发掘出的商周炊器,多属蒸煮之器,可以认为,那时的烹饪方法以煮蒸为主。中国青铜器时代考证商周的烹饪方法,认为:“殷周熟食之法,主要的不外蒸煮二事。” 关于先秦有没有“炒”这种烹饪方法,现在存在不同意见,有学者认为现在烹饪术中最重要而又常见的方法炒,当时尚未发明。事实上,考古证明,炒法至迟在春秋就已出现。河南新郑春秋墓葬中出土的“王子婴次之炒炉”,据鉴定,就是一种专作煎炒之用的青铜炊器,形状类似长方盘,上面刻有“王子婴次之炒炉”。锅的质地比较薄,很适于作煎炒使用。 在先秦文献中,炒菜也不乏记载,如楚辞中的“煎鰿雀,遽爽存只”。它的方法是在锅中放少量的油,等油热后,将食物放入,然后翻炒至熟。与此相映证的是,在楚目区域内也相继出土了一些可作煎炒之用的器具,如湖北随县曾侯己墓曾出土了一个炉盘,制作十分精美讲究,盘的两边还有青铜质的环链提粱,如同现代的炒锅。另外,江西靖安也出土了一件自铭为“炉盘”的铜制器具,形状和曾侯乙炉盘大体相同,时代比曾侯乙墓要早一百多年。这些都说明在先秦已出现了专作煎炒之用的欢具,人们已经开始运用煎炒之法进行烹饪。不过,当时的炒烹饪法,不如现代的技艺高,煎炒之间没有严格区别,同时炒菜品种也不够多,但它对后世中国烹饪技艺的发展和提高,却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由此可见,在原始社会后期,虽然有简单的烹饪,但作为技艺的烹饪尚未形成。到了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加上劳动人民的创造,各种炊具相继出现,我国早期的烹饪技艺和一些基本烹饪方法初步形成。春秋战国以后,食物品种不断增多,烹饪技术也不断发展,创造出了众多的烹饪方法,有人粗略地统计,竞达二十多钟,如氽、抄、炒、炸、浸、烙、烤等,这些方法为丰富中国烹饪技艺奠定了基础。 (2014年09月1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l.下列关于中国烹饪的表述,不正确自a.中国烹饪有着悠久绵远的历史,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湛技艺。正是因为中国烹饪技艺领先于他国,赢得了“烹饪王国”的美誉。 b中国烹饪最初也只有烧的含义;是陶器的产生,开启了煮的新内容;而金属锅的产生和动物油的运用,则增添了炸炒这层更新的内容。 c.中国烹饪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最初是从学会控制火的使用开始,烹饪方法由少渐多,烹饪技艺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地发展。 d.中国烹饪最早形成于商周时期,其标志是各种炊具开始相继出现。春秋战国以后,中国烹饪技术不断发展,创造出了众多的烹饪方法。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烹”和“饪”两词的意义不尽相同,“烹”意思是“烧煮”,“饪”意思是“煮熟到适当程度”。合二为一,“烹饪”的意思就是“烧煮熟食物”。 b.陶器出现之前,所谓“烹饪”,只是用火直接烧烤动植物以供食用。陶器出现以后,煮的内容方才出现,“烹饪”才真正具备“烧煮”的意义。 c陶制烹饪器出现以前,中国烹饪方法只限于“烧”“烤石烙”“石烹”这四种烹饪方法。新石器时代以后,中国的烹饪方法方才真正逐渐多了起来。 d.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烹饪水平的提高和烹饪方法的丰富受制于烹饪器具的发明和制作。中国炊器的多样化与中国馔食的多样化之间密不可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烹饪在商周时期,炊器极其简单,多属蒸煮之器。局限于炊器的简单,商周时的中国烹饪亦局限于煮蒸这两种方法。 b.春秋时期专作煎炒之用的青铜炊器“王子婴次之炒炉”的出土,证明最重要又常见的炒烹饪法其实至迟在春秋时候就巳出现。 c.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炉盘和江西靖安铜制器具的出土,说明专作煎炒之用的炊具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中国烹饪开始运用了煎炒之法。 d.春秋战国以后出现的氽、抄、炒、炸、浸等多达二十多种的烹饪方法,为丰富中国烹饪技艺奠定了基础,中国烹饪开始日臻完善。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充字大逊,陈留人也。家贫,兄弟六人同食递表。妻窃谓克曰:“夸贫居如此,难以久安,妾有私财,愿恩分异。”克伪酬之曰:“如欲别居,当酝酒具会,请呼乡里内外,共议其事。”妇从充置酒晏客。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日此妇无状而教克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坐中惊肃,因遂罢散。充后遭母丧,行服墓次,人有盗其墓树者,充手自杀之。服阕,立精舍讲授。 太守鲁平请署功曹,不就。平怒,乃援充以捐沟中,因谪署县都亭长。不得已,起亲职役。后和帝公车征,不行。延平中,诏公卿、中二千石各举隐士大儒,务取高行,以劝后进,特征充为博士。时鲁平亦为博士,每与集会,常叹服焉。 充迁侍中。大将军邓骘贵戚倾时,无所下借,以充高节,每卑敬之。尝置酒请充,宾客满堂,酒酣,骘跪曰:“幸托椒房,位列上将,幕府初开,欲辟天下奇伟,以匡不逮,惟诸君博求其器。”克乃为陈海内隐居怀道之士,颇有不合。骘欲绝其说,以内啖之。克抵肉于地,曰:“说士犹甘于肉!”遂出,径去。骘甚望之。同坐汝南张孟举往让充曰:“一日闻足下与邓将军说士未究,激刺面折,不由中和,出言之责,非所以光祚子孙者也。”克曰:“大丈夫居世,责行其意,何能远为子孙计哉!”由是见非于贵戚。 迁左中郎将,年八十八,为国三老。安帝常特进见,赐以几杖。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第七十一)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兄弟六人同食递衣 递:传递 b.妇从充置酒晏客 晏:宴请 c.服阕,立精舍讲授 阕:停止 d.同坐汝南张孟举往让充曰 让:责备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日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 b.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 c.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 d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日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充家境贫寒。虽已娶妻成家,但仍与母亲兄弟居住在一起。妻子不堪忍受贫困,主张分家,自立门户,遭到李充的数落和休弃。 b.李充遭遇母亲离逝的不幸,十分哀伤。服丧期间,李充住在母亲墓旁守丧;有人偷盗母亲墓上的树,他怒不可遏,竟然亲手将其杀死。 c.鲁平很佩服李充,曾经强令李充出来作官。朝廷征召天下名士,鲁平力荐李充入朝担任博士。每有集会,鲁平便要赞赏李克。 d.李充曾为大将军邓骘列数天下高士,因为其中有人不合邓骘口味,邓骘不想让他再说,拿肉给他吃,李充将肉扔到地上,扬长而去。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平怒,乃援充以捐沟中,因谪署县都亭长。(5分) 译文:_ (2)大丈夫居世,贵行其意,何能远为子孙计哉!(5分) 译文: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临江仙秦观 千里潇湘按蓝浦,兰桡昔日曾经。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净浸一天星。 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新声合尽古夸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此词是秦观贬徙郴州途中夜泊湘江时作。摇( ru)蓝:形容江水的清澈。摇蓝,古代按取蓝草汁从取青色,同“揉蓝”。兰桡(ro):兰舟,船的美称。桡,桨,惜代为船。妃:指湘妃。相传潇湘一带是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哭舜南巡不返,泪洒湘竹的地方。8词的上阕是怎样描写泊舟湘江夜景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_9.结尾“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全用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成句,但却用得自然妥帖,仿佛是词人自己的创作。这两句在全词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5分) 答: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用“_,_”两句描述了鲲鹏奋飞时的壮美气势。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借“黄莺”和“泉水”来表现琵琶女演奏曲调的婉转与凝滞的两句是“_,_” (3)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号潭中游耸动态的名句是“_,_”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 1l)、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书衣聂蠡森 一本书的封面、封底、书脊、版式、扉页、环衬,概称为书衣。为书设计、裁剪书表的行当,叫作装帧设计。在墨花文艺出版社,搞装帧设计的,有近十人,专设一个部室,由总编辑吴进直接管辖。墨花文艺出版社的书,在圈内被公认选题精准且视域宽阔,编辑、印刷质量上乘,投放市场后,往往名利双收。四十岁出头的昊进,常有一句话挂在嘴边:“朱大姐领衔的装帧设计部功不可没!” 朱大姐朱青,己近五十岁,装帧设计科班出身,干这一行已经二十多年了,不少书衣作品获过全国和省级大奖,名气很大。同时,她还是一位出手不凡的工笔人物画家,而且只画历代才女,鱼玄机、薛涛、李清照、朱淑贞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过她的画集丽人行。有人评价她之所以汲汲于此,是因为她本人就是丽人兼才女,有一种顾影自怜的况昧。 朱青不但年轻时容貌出众、才气逼人,到了半百年华依然风韵不减。她喜欢穿旗袍,穿连衣裙,穿薄呢大衣,但色彩一律浅素。她不喜欢耳环、项链、戒指之类的首饰,脸上只化淡妆,不细看是看不出来的。她的父母是中文系古典文学的教授,自小对她课读甚严。朱青天生就有诗人禀赋,又肯在诗歌上下功夫,故写诗作词门径熟谙。所写诗词她从不拿出去发表,a在同道之间传阅,有很多好句子让人久久难忘,她的老家在湖南,祖上传下一个小宅院,在雨湖边。父母退休后,养猫,种菊,栽瓜。朱青回家小住,曾写下鹧鸪天一词,极受人称赞:“湖海归来鬓欲华,幽居草长绿交加。有谁堪语猫为伴,无可消愁酒当茶。三径菊,半园瓜,烟锄雨笠作生涯。秋来尽有闲庭院,不种黄葵仰面花。”假如朱青成了家,有了儿女,老两口还愁什么?但朱青居然就没看中一个可心的人,有地位、财富、品貌的男子多的是,但才情胜于她的人却难找。没有就没有,绝不勉强自己。 吴进笑吟吟地走进了装帧设计室,一直走到朱青桌前,说:“朱大姐,这几个封面都好,我服了。”朱青放下画笔,问:“好在哪里?小说集边境线上,都是部队战士的处女作,封面用白底色,皎如雪原,几株剪纸式的树,稚拙如儿童画,与处女作意蕴相通,又预示将来必长成参天大树。”“这本唐诗之旅,封面上盖满书名小印,如遍地花开,细打量,不论倒顺,线条都挺拔爽利,清新可喜,可见你对篆刻亦有钻研。” 朱青问:“昊总不应是专门来表扬我的,有事请吩咐。”吴进说:“朱大姐冰雪聪明。我们想集中出一套现代企业家的旧体诗词集,作品也还过得去。当然是自费,书号费、设计费、印刷费包括赞助文化事业的款项,他们每本愿付十万元。只是有个要求,封面要华丽、富贵,而且指明要你这位大家亲自设计。这一套十本,就是一百万啊,社里需要这个业务,合同双方都簦好了。”“吴总,让我先读作品,好吗?”“行,于诗一连,你是真正的行家里手。” 朱青花了十天时间,把这十本书稿全部读过了。她不明白这些事业有成的企业家,要出这种旧体诗词集干什么。无非想体现自己的儒商气质。可惜,他们在这方面缺少天分和才情,又不肯下大力气去钻研,连起码的遣词造句、平仄、对仗、押韵都多有破绽。朱青长叹一声:“我要为传统诗词一哭!”这样拙劣的作品,居然指名要她制作书衣。 正是初夏,气温升高,阳光暖暖的。出版社的男女老少,突然发现朱青的衣着变了,变得扎眼了。她穿的旗袍,不再是浅素的颜色,而是艳色的或是浅色绣浓艳团花的。开奎社员工大会,开部室小会,进食堂吃饭,都是这种装扮。尽管朱青客貌、气质都不错,但毕竟年近半百,还穿这种艳丽的衣饰,到底有些不舍时宣。于是指指点点者有之,背后讨论者有之。在社里一贯低调、谦和、不张扬的朱青,变得大红大紫起来。有人猜测,朱青也许是有男朋友了,恋爱使人头脑发热、言行不捡则是常理。社里不知是哪个缺德鬼,为朱青写了一首打油诗:“不是柔柔弱弱枝,也因时尚强支持。怜她重造荣华梦,惜是融化衰竭时。” 只有吴进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那十本书的封面,朱青一个也没有交上来,用的是软推暗拒之法。接她的资历、名气,即便是当面回绝,吴进也无可奈何,可她就是不说,不想让领导失面子。却想出这么个委屈自己的法子,让吴进去体味去领悟。他本想找朱青谈话,还要特意重申著名画家吴昌硕,在上海卖画时说过的名言:“附庸风雅,世成讥之,实则风雅不可不有附庸,否则风雅之流,难免饿死。”作为出版社的头儿,要考虑社会效益,也要考虑经济泣益,这一百万的业务能随便放手吗?但朱青可以不考虑。再说又是住女同志,面子薄,一旦使起小性子来不好办。 吴进脑瓜子灵,最终想出了一个好法子。十本书仍由本社出版,装帧设计由朱青的部下分担。书上加一根窄窄的大红书带,书带上印几行朱青论装饰设计思想的语录,然后落下手写体的“朱青”两字。对企业家解释是因为朱青实在太忙,无法具体操作,但书带上落名也是一种补救。企业家们答应了。对朱青则说,语录可体现她的装帧设计思想,怎么说都行,只是委屈落个姓名。朱青默然点头。 朱青的语录是:“少装饰或不装饰是最好的装饰。看不出设计痕迹是最佳设计。”这一套书很快就印出来了。朱青又恢复了穿浅素衣服的常例。有人猜测:朱青的恋爱结束了,到底没终成眷属。 朱青用楚简体写了一个条幅,装裱后挂在家中的书房墙上。用的是老子的一句名言:“道在瓦甓。” (选自2014年6月7日南方农村报,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以“书衣”为线索,叙述了装帧设计师朱青拒绝为企业家的旧体诗词集设计书衣的故事,歌颂了知识分子不媚世俗的高尚节操。 b.吴进作为出版社的总编辑,八面玲珑,圆滑世故。出版社在他的精心打理下,办得风生水起,经济效益节节攀升,赢得了业界的不少好评。 c.吴进多次称誉“朱大姐领衔的装帧设计部功不可没!”这番话语虽有奉迎讨好之嫌,却也说明朱青装帧设计技艺精湛,在业界享誉甚高,堪称典范。 d.朱青打心眼里不愿替企业家制作书农,但叉不好明拒吴进,使其难堪,就采取故意穿艳丽的衣服的方式来暗示吴进,让其取消诗词集的出版计划。 e.吴进在企业家的书上加上印有朱青装饰思想语录的大红书带,并落下朱青的手写体落名。这一处理方式确是两全之策,赢得了双方的共同认可。 (2)作品中的朱青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_ (3)作品第两段文字在小说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 (4)作品为什么以朱青用楚简体写条幅,并挂在家中的书房墙上作为小说的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80年不灭的“中国梦”记印度尼西亚华人记者沈慧争 虽然已是耄耋之年,沈慧争依旧十分关.心中国时政。得知习近平总书记与其他6位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这位81岁的印尼华人激动地对记者说:“我也去过那里!” 原来,沈慧争和夫人在一年多前,冒着瑟瑟秋风,也曾参观过这个展览。尽管只是走马观花,但沈慧争依然深切地体会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苦难之深、斗争之长。“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对此深感认同。” 沈慧争1932年出生于印尼。19岁时,作为家中长子的他,已是一名华文教师,工作之余乐于向当地报纸、杂志投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沈慧争从广播与报纸中得知中国欣欣向荣的景 象,一颗年轻而热诚的心便飞向了神州大地。 “我申请过回中国定居,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个梦想无法实现,”沈慧争的语气中带着遗憾。 他留了下来,很快就找到了弥补未偿心愿的方法投身印尼华文教育。虽然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华文在印尼遭禁,华人及华人文化受排挤,但沈慧争继续担任家庭华文教师,坚持华文创作。印尼没了华文报纸,o就把文章投到香港、马来西亚和中国内地。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经过印尼政府的改革和华人的共同努力,华人的生存空间得到很大改善,华文教育得到政府认可,华语课程普遍开设,甚至到了教师“供不应求”的地步。谈及此,沈慧争十分欣慰:“在传播文化事业方面,我尽了炎黄子孙的责任,也就心安了。” 沈慧争的第二个梦想是,让自己的子女能回中国接受教育。1965年,印尼右派军人发动大规模排华浪潮,局势突变,人心惶惶。沈慧争想尽一切办法,终于让当时不满lo岁的一双儿女搭上了北归的航班。从此,中国不忸是他的梦之所在,也成了他的情之所系。 “他们在北京接受良好教育,毕业之后各自成家立业,一直生活在这个城市,”沈慧争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的成长多亏党和国家的关怀和培养。” 最令他慨叹的是,数十年里,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民众的生活随之节节攀高。最初赴中国探亲、采访的年月里,沈慧争常会从印尼购买电器馈赠亲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为中目亲友选择礼品成了一件越来越难的事,因为很多东西国内都不缺乏。沈慧争动情地表示:“如果没有强大的中国,我的两个孩子就不会有今天幸福的生活,这是我一生最深刻的感受。我的美梦成真了。” 2000年,68岁的沈慧争成为印尼华文报纸千岛日报资深记者。沈慧争说,以高龄出任记者,是因为他的第三个“中国梦”:增进中国与印尼交流,推动两国友好。 2001年,沈慧争赴北京采访两会,为印尼华文报业开创先例。此后的10多年间,他多次回国,采访重大事件。 采访两会时,沈慧争不仅带着相机、证件,胸前还挂着一张北京市政交通卡,成为许多国内外媒体注意的人物。赴汶川采访时,距离大地震不过一个月时间,余震不断。奥运场馆中,他头戴“beijing 2008”运动帽,胸别奥运纪念章,身背福娃旅行书包,垒神贯注地捕捉新闻,精神头一点都不输年轻记者。世博会期间沈慧争每天都满负荷工作,整理照片、编写稿件时常到深夜,次日照样神采奕奕。他一点都不觉得辛苦,反倒告诉年轻同行:“我很有兴趣,而且能有这样的机会回中国采访,我觉得很光荣。” 沈慧争惊叹于中国的发展,愿将自己的所见所感倾注笔端,与越来越多的印尼读者分享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为了改变一些印尼民众对中国的偏见,沈慧争在报道时始终着力宣传两国友好,“这需要我们长时间的精耕细作。”正是凭着这么一股劲头,他一篇篇地往印尼发回报道和评论。”它们传递了我的,心声,但还远远不能完全表达我对中国的感情。”沈慧争说。 或许某一天,你会在北京、上海或广州遇到这住白发苍苍、笔耕不辍的老记者。到时候记得停下脚步,和他仔细聊聊“中国梦”。 (选自2013年02月26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沈慧争得知习近平总书记与其他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的消息,心情激动。因为他在一年多前参观展览时感触很深,时至今日,仍难以释怀。 b.沈慧争作为一名华人,心中始终怀揣着盼望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梦想。他在海外饱受欺凌的不幸遭遇,更让他加深了对祖国富强的热切盼望。 c.沈慧争年轻时的最大梦想就是回归祖国、定居故土;年迈之后,他的最大梦想就是宣传中国与印尼的友好关系,推动两国之间的友好交流。 d.沈慧争因为成功地将自己的子女送回了中国,完成了自己的夙愿,所以对祖国充满无尽的感激之情,愿意穷己一生之力回报祖国。 e沈慧争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在为改善印尼华人的生存空间方面,做了许多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工作,尽到了一名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 (2)开头两个自然段在文章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_ (3)沈慧争为了实现自己的“中国梦”,一生做了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_ (4)文章在叙述沈慧争多次回国报道重大事件时,是如何行文的?这样写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 答:_ 第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他的著作朱镕基讲话实录和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一经问世,便 _,成为了风行一时的畅销书,正因为著作畅销,所以,朱镕基才有了捐赠巨款的可能。运动员参赛,在展示自身竞技水平之外,张扬、创意的个性表达_,但亦要守住底线,对那些损毁目家形象之事、让祖目蒙羞之举不可姑息。 沿着西湖走一圈,传来阵阵婉转动听的越剧。76岁的杨师傅虽不是地道的戏迷,但从小_,也能吟唱几句。西湖是他退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a.洛阳纸贵 无可厚非 耳濡目染 b.洛阳纸贵 无可非议 耳闻目睹 c奇货可居 无可厚非 耳闻目睹 d.奇货可居 无可非议 耳濡目染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驾校考试宝典试题带答案
- 安徽省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物理题目及答案
- 2025 年小升初承德市初一新生分班考试数学试卷(带答案解析)-(北师大版)
- 2025 年小升初保定市初一新生分班考试数学试卷(带答案解析)-(冀教版)
- 银行员工2025年终工作总结
- Python大模型基础与智能应用(微课版)-教学大纲、教案 黄恒秋
- 山东省东营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
-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 线与角 检测题(无答案)
- 单独小屋出租合同范本
- 农庄独院出租合同范本
- 滨州传媒集团考试题库及答案
- T/CSPCI 00001-2022汽油中苯胺类化合物的分离和测定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
- odm框架合同协议书
- 冻品供货合同协议书
- 服装代工保密协议书
- 《文献检索与综述实训教程》课件第一章
- 《城市更新的》课件
- 2022水环式机械真空泵选型计算手册
- 2025-2030中国辣椒酱行业供需趋势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 跨国企业ESG审计实践-全面剖析
- 2025年度运输业安全生产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