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哲学的由来.doc_第1页
机械哲学的由来.doc_第2页
机械哲学的由来.doc_第3页
机械哲学的由来.doc_第4页
机械哲学的由来.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械哲学的发展摘要本文主要讲述机械论和机械哲学起源和发展。通过对机械哲学的代表人物观念的分析,说明机械哲学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思想。笛卡儿是机械观的鼻祖,他认为人体也是一种机械:“给我广延和运动,我就能创造一个世界来”这是笛卡儿的名言。牛顿在原理中宣称:“自然界的其他一切现象,全可以根据力学的原理,用相似的推理一一演绎出来。”这不只是牛顿一个人特有的看法,而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共同信念。罗伯特玻义耳,复兴了德谟克利特的机械原子论。在他的机械论的哲学体系中,孕育着近代工程哲学思想的萌芽。”关键词:机械哲学,机械论,机械观,科学一、机械论与机械哲学 机械论(mechanism),英文词根为“机械学”(mechanics),在古代,这是一门专门研究人造机械的内部运作规律的学科。然而,在现代物理学的语境当中,“mechanics”却更多地指称“力学”,它的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对人造机械的研究,其考察对象已经扩大到全部自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历史上看,作为一门科学的“mechanics,之所以经历了由“机械学”向“力学”的转变,则与它们各自所属的自然哲学体系之间的发展更替直接相关。可以说,只有在与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体系相对抗的全新的“机械论哲学”诞生之后,“机械学”才得以将自身学科中那些体现了这种新哲学对自然物体之普遍看法的一般原则机械论原则,扩展到整个自然知识领域,进而将自身发展为“力学”。于是,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可以表示如下:机械学(mechanics)一机械论(mechanism)力学(mechanics)。从这样的角度看,考察机械科学(science of mechanics)与其所属的自然哲学体系之间的关系,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作为替代者的“机械论哲学”的特质。而Daniel Gabber在笛卡尔、机械学与机械论哲学一文中所做的工作,便属于这种考察,借助于Garber的考察,来理解笛卡尔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称作是“机械论哲学”。根据Garber的考察,在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体系中同样存在有“机械学”(mechanics),这门学科也因此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集中拥有独立的章节(mechanica);然而,在这里,“机械的”(mechanical)却更多地与“人工的”(artificail)同义,而与“自然的”( natural)相对。“机械哲学”一词由伊萨克牛顿(IsaacNewton,16421727)最早使用,即用机械定律去解释整个世界的一个自然哲学术语。用乔治贝克莱(GeorgeBerkeley,16851753)的话说,这个世界是一架“巨大的机器”。早期“机械哲学”的最强有力的代表是英国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RobeaBbyle,16271691),同时代的人称他为“机械哲学的修复者”,即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公元前460年前370年)的机械原子论的修复者。波义耳的著作机械质(1675)中试图运用机械原理来解释冷、热、磁和其他自然现象。牛顿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第一版的序言中写道,力学一直被错误地局限于手工技艺上,而他却要用其来探究“自然力”,“推断行星、彗星、月亮和海洋的运动”。的确,牛顿希望他“能从同样的力学原理推衍出其他的自然现象”。在牛顿力学创建之前,机械观就出现在西方各国,机械钟表的发明及广泛使用,助长了机械观的流行。可以说,笛卡儿是机械观的鼻祖,他甚至认为人体也是一种机械。“给我广延和运动,我就能创造一个世界来。”这是笛卡儿的名言。牛顿在原理中宣称:“自然界的其他一切现象,全可以根据力学的原理,用相似的推理一一演绎出来。”这不只是牛顿一个人特有的看法,而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共同信念。又如1690年惠更斯也说过:“在真正的哲学里,所有的自然现象的原因都用力学的术语来陈述。”牛顿力学的迅速发展及其对经典物理学的其他领域的成功渗透,有力地助长了机械观的发展。自原理问世以来,差不多一直到19世纪末,很少有物理学家对机械观持批判态度;相反,人们对到处开花结果的牛顿力学,无不顶礼膜拜。从康德、拉普拉斯,到因为电磁波实验而著名的赫兹(HRHertz,18571894),都是机械观的忠实信徒。康德在宇宙发展史中的概念中写道:“惟独力学的解释方式才颂扬了宇宙之美,同样也颂扬了神的启示的万能。”赫兹在力学原理中则认为:“所有物理学家都同意:物理学的问题在于将自然现象追溯到力学的简单定律。”(见该书的作者前言)赫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而且对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有深入的研究,正是他,重新论证了麦克斯韦的学说,将电磁场的基本方程进行了合理的清理。赫兹所持机械观,可以认为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的电磁场理论的基础,仍然带有力学的色彩。显然,赫兹的观点是受到他的恩师亥姆霍兹(HyonHelmholtz,18211894)影响的。亥姆霍兹是医学博士,但在物理学、生理学、数学以及哲学上都有重大成就,特别是,他为论证各种物质运动中的能量守恒,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尽管他熟知各种运动形态,却认为一切物质运动都应该归结为机械运动,一切自然科学都可以归结为力学。在20世纪之前,机械观至少流传了二百多年。因此,机械观的内涵不可能不有所变化,即使在同一时代,不同的学者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十七世纪发生的机械哲学,其基础假设是:自然依照机械的原则运行,其规矩性可以以自然规律的情势表示出来,在幻想的情形下,可以以数学的方法加以表述。性命现象可以完整利用机械作用或机械理论来阐明,生物只不过是一种庞杂的机器。机器的整体可以分拆成部分,部分再累加而回复整体,性命现象同样可以化约成各部分组合成整体的机械现象。所有物质的东西都是为同一机械规律所安排的机器,动物、植物和无机物如此,人体也是如此。 二、机械哲学的代表人物笛卡尔 与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相比,笛卡尔将“机械学”的内部原则扩张到整个自然科学,并且,他使用“灵肉二分”这一形而上学原则来标定、固化此番理论变更,由此造成了一种世界观的转变;而与同时代的经验论的机械论学说相比,笛卡尔因其坚持“灵肉二分”的形上原则而使得其学说具有鲜明的系统性与彻底性。由此,澄清笛卡尔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将是我们理解笛卡尔机械论哲学的首要步骤。与建立与旧的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相对抗的机械论哲学的意图相关联,笛卡尔形而上学的最主要的目的可以概括为确立“灵魂”与“物体”的二元划分。而要理解笛卡尔形而上学为了达成这一论断所经历的整个思想历程,我们必须从其思想未出现形而上学转变的早期开始溯源。笛卡尔的哲学表现为一种以“直观”为基础的认识论,这其中,“直观”通达事物真理的能力不被怀疑;而在形而上学时期,笛卡尔全部论证的开端便起源于对于“直观”提供客观知识能力的怀疑,笛卡尔将这种怀疑称之为“夸张的怀疑”。于是,只有澄清了“夸张的怀疑”的内在机制,能让我们了解作为终结了整个怀疑程序的“我思”的内涵,思维以“意志”和“知觉”为组成部分,而只有体现了人的自由意志的思维,能够被称作“灵魂”的本质。这成为笛卡尔机械论哲学的第一个形而上学之根。接下去,笛卡尔便要证明“物体”的本质及其存在。而为了证明灵魂与物体的二元划分,笛卡尔不仅需要指出,在人类意识中存在有“物体”的观念并且它也以“广延”为本质,更重要的是,他要证明这种有关“物体”的“广延”观念所表象是外在于人类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体。这是一个由“物体”观念到“物体”本身的知觉的客观化过程,因此,笛卡尔最终的论断也需要以“知识的确定性原则”(所有我们清楚分明的认识的事物都是真的)一种知觉的客观化原则,而并非真理的标准为保证。于是,在澄清了“知识的确定性原则”的准确内涵、笛卡尔哲学中真理的标准,以及笛卡尔对于物质存在的证明等相关论证环节之后,我们发现,在笛卡尔哲学中,物体的本质是其运动具有“受迫性”(即缺乏自由意志)的广延。灵魂具有自由意志,以“思维”为本质;而物体没有自由意志,以“广延”为本质。笛卡尔的这一二元论的形而上学之根,是其具体机械论的物理学实践的基础。与牛顿物理学相比,笛卡尔之所以反对以具有超距作用的“万有引力”来解释天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因为,他认为“万有引力”根源于能够当人主动地作出“有意的行为”时所使用的力的类比。在笛卡尔体系中,这种力体现了人的自由意志,是“灵魂”与“物体”之间的作用,所以,它便不能够被类比到同是作为物体的“天体”之间。而与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相比,如果我们将“目的因”与“自由意志”问题相关联,则会看到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与笛卡尔物理学的更为深刻的分歧。与此相关联,笛卡尔对于“生命现象”的激进的机械论观点,也与他的形而上学原则有着深刻的关联:动物不具有自由意志,但是,它们却同样具有生命,因此以说明生命运动为目标的生物学同说明无生命的自然物体运动的物理学相同,不需要机械论以外的其他原则。三、机械哲学的先驱牛顿近代科学先驱者们的思想大都在牛顿那里汇合、重现。作为科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贡献还不止于使不同的思想倾向相互适应、融合,它已经远远地超出了科学思想的范围。作为对培根、笛卡儿思想的继承,牛顿认为数学方法在近代科学中处于主宰地位,并且同样区分开了第一性质(他在第一性质中增加了“质量”)和第二性质,进而在相当的程度上忽略了后者,即将颜色、气味、滋味等所谓的第二性质从事物三维广延、运动、质量所谓第一性的或数学的性质中祛除。他认为第一性质才是客观实在的,声音和颜色不是事物的性质,而是外部客体传播的震动在活有机体中引起的,仅仅是感觉性质。他写到:“钟、月弦或其他发生物体的声音无非是一种震颤运动,而在天空中的声音无非是从这客体传播来的运动,而感觉中枢中的声音,则是对这种呈声音形式的运动的感觉;因此,这客体的颜色无非是它比其余客体更多地反射某种光线的倾向;光线的颜色无非是把某种运动传入感觉中枢这种倾向,而感觉中枢的颜色则是对这些呈颜色形式的运动的感觉。”【亚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52】;由作为物质第一性质的质量”概念出发,牛顿提出一套近乎完美的力学理论,即机械力学的解释模式,它普遍适用于一切自然现象,这一事实成功地将第二性质逐出自然,并且从自然中摒除了目的,这最终促成了普遍流行的机械论世界观的确立。近代工程哲学思想就发端于这种在后来的近两个世纪中始终被奉为科学经典的机械论哲学中。牛顿在其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用一个宏大的力学原理(万有引力)囊括了宇宙间从苹果坠地到潮汐运动、地球形状、行星运动等一切物理现象。在这种世界解释模式中,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一部绝妙的“巨大机器”,它的秩序是由上帝根据这一力学原理预先设计、安排好的。在其中,上帝承担着工程师的角色,世界是这个“伟大工程师”利用自己的“数学天才和力学专长”设计出来的,可见,作为一名工程师,所掌握的知识理应包括数学和力学。“上帝的工程技艺是那么精湛,以致这机器不需要经常维修,而且只要稍加监视以维持他的正常运转。”【亚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53】在这里,这个“伟大工程师”主要并不从事手工技能操作。而只是作为监督者,负责工程的总体规划设计,这样,世间万物在一定程度上是预先决定的。而人就相当于技师和工匠,人只需学会“他所能学会的关于这部巨大机器的知识”【亚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53】,可以不必要理解这高深的数学和力学原理,只要根据“伟大工程师”的设计方案去制作,然后就只需崇拜“这伟大工程师”的工作了。可见,工程师与工匠和技师所具有的知识应该是有差别的,工程师应该掌握和理解基本原理,而工匠和技师只要具备怎么做的知识就可以了。四机械哲学的复兴者玻义耳机械哲学这个用语来自牛顿,但它的典型代表还有以“机械哲学的复兴者”著称的英国化学家罗伯特玻义耳,众所周知,他复兴了德谟克利特的机械原子论。在他的机械论的哲学体系中,同样孕育着近代工程哲学思想的萌芽。玻义耳的机械哲学思想中仍然没能摆脱神学目的论的解释。在他看来,涉及物质世界的各个部分时,要严格地遵循机械论的解释模式和原则,但是涉及整个的物理世界时,就需要一种目的论的和神学的解释。他指出,自然界这台巨大机器必须经过一个智慧至高无上的、全知全能的造物主的设计。并且,“世界的这个最能干的创造者和设计者没有抛弃与他如此相称的一件杰作,而是仍旧维护和保存它,并这样地调节这些巨大天球和其他硕大的尘世物质块团的极其迅速的运动,以致它们不会以任何明显的不规则性而扰乱宇宙这个宏大体系,使之陷于混沌。”【亚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54】可见,在他看来,自然界是一个包含内在秩序的整体,一经创造出来,“它像一台珍贵的时钟,例如在斯特拉斯堡就可能这样,那里一切都那么灵巧地达到这样的地步,以致发动机一旦开动,一切就会按照这设计师的最初设计进行下去。”【亚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54】,按照玻义耳的解释,造物主就相当于工程师,要负责整体方案设计,给世界规定原则,这样,就最终会实现造物主的目的。与牛顿体系相似,玻义耳同样认为在造物这一过程中,需要一个总设计者,即工程师,并同样将这一角色赋予全知全能的上帝。玻义耳还指出:“机械论的科学仅仅部分地提供了自然现象的解释;完备的解释必须包括诉诸宇宙的创造者和他的设计。”, 【亚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54】也就是说,进行设计仅有机械力学知识是不够的。物理世界这台“珍贵时钟”的设计者绝不是仅仅掌握了力学知识的技艺精湛的钟表匠,那样“他一定是个十分愚笨的探索者,只想弄清楚一只表的现象,满足于知道它是一个钟表匠制造的机械;但是他对下述几点一无所知:发条、齿轮、摆轮和其他零件的结构和接合,以及回它们相互作用以协同地使表针指示正确时间的方式。”【亚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