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第二中学高中历史 1.2 汉代儒学学案 人民版必修3.doc_第1页
河北省衡水第二中学高中历史 1.2 汉代儒学学案 人民版必修3.doc_第2页
河北省衡水第二中学高中历史 1.2 汉代儒学学案 人民版必修3.doc_第3页
河北省衡水第二中学高中历史 1.2 汉代儒学学案 人民版必修3.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衡水第二中学高中历史 1.2 汉代儒学学案 人民版必修3 学习目标: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措施,理解其目的和 影响。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观念的认同。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难点罢黜百家局面形成原因及影响。学习过程:1、 “焚书坑儒”批判(一) 儒学发展转入低潮原因:1.秦朝统一后,并建立 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2.儒生,游士引用 , ,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3.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二)概况:1.焚书: 焚书的范围: +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 不焚的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2.坑儒:警告文化人(三) 评价:1.实质:文化专制政策。2.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3.消极: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 b、使儒学走向低潮。 c、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四)儒学地位变化:1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的创立和发展,早期儒学在社会上很有影响,称为显学。2秦朝,“ ”,使儒学受到压制,儒学走向低潮。3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儒家思想逐渐复苏。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1)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政治:王国问题 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 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2)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3)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1)发挥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2)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3)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4)特点:外儒内法2.过程:(1)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 ,实践 ,推行教化,养士求贤等。(2)董仲舒的“ ”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3)汉武帝时代,完成了 、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 的转变。3.评价:(1)确立了 思想的统治地位(2)结束 平等竞争的局面(即 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3)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4)开始重视 、 、 的发展,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5)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三、太学的出现1性质:国家培养 人才的官立学校。2.教育体制:(1)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2)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3影响:(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3)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出身中下层的人,也能进入仕途,扩大统治基础。(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四、科举制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1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 九品中正制科举制2确立:隋朝完善:唐朝发展:北宋强化:明清3特点:以 作为选官依据。考试内容 。4影响: 政治:有利于 社会风气: 选官方式: 官员素质: 消积: 知识归纳: 1: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秦朝时期死气沉沉。原因: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2: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3.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1)从思想内涵来看,融合了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百家;(2)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强调王权的合理性;但以神权来限制王权;(3)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变为官方统治哲学。4.儒家学说在汉代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原因(1)春前战国时期,正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变革中,儒家学说不能适应当时的需要;(2)西汉建立后,需要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发展了儒家学说,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3)汉武帝采取的尊儒措施使儒学处于的尊地位。5.儒家学派从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的发展变化(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剧变,百家争鸣。儒家主张仁、仁政,反对苛政,不能适应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的潮流,儒学遭到冷遇,未受到重视;(2)秦始皇完成统一,以法家思想治国,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派为统治者所不容,遭到沉重打击;(3)汉武帝推行大一统,董仲舒的“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统治正统思想;(4)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实行使儒学全面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同时儒学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6: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态度的异同。相同: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治;实质:文化专制;作用: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不同:政策:秦始皇对儒学排斥、打击,汉武帝则尊崇;原因:秦始皇面对刚统一的国家,需要巩固君主专制;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成为政治需要。影响:秦始皇时儒学发展进入低潮;汉武帝则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7: 儒学兴起的表现。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贤良之士“的儒生大量进入国家政权机构,担任职务。儒学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儒学的统治地位。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1、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是在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期间(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2、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 、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迎合了汉武帝意愿3、汉武帝实行“举贤良对策”的主要目的在于a、缓和阶级矛盾 b、消除王国威胁 c、巩固封建统治 d、平定边境冲突4、西汉董仲舒倡导的儒学,其核心特点是“仁政”“德治”“君权神授”“天人感应”a、 b、 c、 d、5、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学说有利于加强君权 包含了儒家的“仁政”思想使儒家带有神学迷信色彩 完全继承了先秦“民贵君轻”的思想a、 b、 c、 d、6、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7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