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莫善於乐.doc_第1页
移风易俗莫善於乐.doc_第2页
移风易俗莫善於乐.doc_第3页
移风易俗莫善於乐.doc_第4页
移风易俗莫善於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曾焜宗音樂除了是一門藝術,也可作治療外,它更是一種教育的工具。我們亟需正視音樂可以協助全人教育又可以移風易俗的廣義教化功能,而不是只以音樂治療的名詞來詮釋和涵蓋音樂的實用性功能。 當音樂治療逐漸變成一門顯學時,別忘了,古代更重視音樂的教育功能和教化的力量。如孝經上有一句移風易俗莫善於樂之語,荀子則說: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在西方,柏拉圖認為音樂教育比它教育都重要得多,因為節奏與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侵入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適合,它們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使它因而美化;如果沒有這種適合的教育,心靈也就因而醜化。不僅如此,中國的周朝、日本的平安朝以及希臘史上都有很多以音樂來教化人民,使人民品格高尚,社會和睦的例子。當羅杰斯佩里的裂腦人研究提出人類大腦的左右腦功能不同而得到諾貝爾獎後,大家又逐漸肯定音樂能對思考力、創造力的提昇,而意識到音樂也有智育方面的功能。 所以,音樂治療只是音樂在實用性功能的一部份,更廣的來說,它是一種教育的工具。 根據筆者十餘年前的學位論文研究,音樂的教育功能可呈現在德育、智育、體育和社會功能等方面,概述如下:一、德育功能 如前面所述,以音樂來促進好品格的德育功能,在中西古代思想家都很重視,不只是哲學美學的陳述,為政者亦常用以治國。春秋時的國語周語下篇,如是說:耳內和聲而口出美言,以為憲令而佈諸民,正之以度量,民以心力從之而不倦,成事不貳。具體而言,音樂可促進下列四種德性:(一)真誠之德一個美的心靈,首先必須是真誠的心靈。偉大的作品之所以令人感動,便是因為作曲家與演奏家的真誠投入,傳遞著音樂的生命力,流動著人性的光輝之故。如被公認為最具生命力的貝多芬的音樂,就是以豐富堅忍的生命在作曲,動人最深。貝多芬亦常言:來自內心的,乃能進入到內心。日本提倡才能音樂教育的鈴木鎮一非常推崇大提琴家卡薩爾斯的演奏,也描述聽卡薩爾斯先生的演奏我們會產生深刻的感動,而兒童們的演奏,卻使得卡薩爾斯先生飲泣,也使許多人感動的落淚。這一切都是人類認真生命的優美交響曲。音樂若不真,就不美,就不會令人感動,就沒有滲透力。所以要激人們的真誠之德,音樂的作曲演出必須是真誠的投入。(二)美善之德 音樂的曲目繁多,給人的感受各異,其功能當然也不同,譬如青少年喜歡的熱門音樂在娛樂性方面的功能很大,對身心靈方面的陶冶反而會有負面效應。各種研究和實例顯現的結果,大都肯定古典音樂在治療等正面的功能方面較好,尤其是巴洛克時期和莫札特的音樂效果最好,而這些音樂的結構風格正是依循美學的規則的。亞里斯多德早有這樣的認識,他說:美是一種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為它是善。荀子在樂記中說得更好: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三)仁愛之德音樂是一門時尚的藝術,也是動態的藝術,隨著樂音的流動,也流動了人們的心情和感情,相較於其它藝術,音樂的感動力最強。樂記論述音樂的神髓說: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唯樂不可以為偽。哲學家尼采曾在一次重病中聽到好友華格納的音樂而受感動,燃起生機。華格納死後,尼采對此才崇拜的熱度愈高,每次卡門開演,他一定出席,成為定規。他聽後給友人的信中有這樣的讚語:這音樂更深的在內面感動我了,我常與它在內心的最高處握手。偉大的音樂家總是把這種普照天地的愛放入他的音樂,透過美與情感的交流,把愛深植在人人的心中,讓人間充滿溫情。(四)中和之德呂氏春秋中載:凡樂,天地之和、陰陽之調也。荀子說音樂的表現是:其清明象天,其廣大象地。對音樂的本質提高到與天地合而為一的境界,西方的天體運動學者刻卜勒有一致且深入的看法:音樂的規律振動所表現的樂音,正是宇宙的數學秩序與音樂秩序的相關,都服從於一條宇宙的規律,即和諧。甚至柏拉圖的信徒普羅提諾斯早就提出,塵世的音樂乃是天聲在地球的代表,因為只有藉著音樂才能使我們的靈魂昇到天庭。音樂像是禱告,因為聽者在聆賞之際與上天合而為一。可見,音樂之所以成為樂音悅音,就是因為和諧呈現了中庸秩序、節制的本質。用在治療等實用性方面更能得到佐證。研究的另一發現是,音樂的三度五度等和諧音其音與音之間的振動頻率都是成簡單的整數比,有其秩序性。如以樂記的: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對音樂在德育方面的功能,最有畫龍點睛之妙。二、智育功能一向強調音樂之美只是一種自身的形成,並未帶來外在功能的漢斯力克,卻不否認音樂對心智的影響。他說:傾聽音樂時,在愉悅中感受到作家的張力輸入我們的心理,激起我們心智間的流動。而蘇聯科學家羅杰斯佩里對裂腦人的研究發現人類左右腦有各自不同的功能且雙邊數億個神經纖維又彼此不斷的交互流通,更是對認知心理學和腦神經心理學很大的影響。簡單的說,人類大腦皮質中的左腦是負責語文、數學、邏輯、順序因果等思維,右腦則是與音樂、空間藝術、創造思考能力有關。左腦的神經和右手相通,右腦神經和左手相通。如果以我們過去的學習和行為模式來看,毫無疑問的,是偏向左腦的學習方式,和創造力有密切關係的右腦,則偏廢了不少。所以被列為改變二十一世紀之書的學習革命一書就提到,學習革命的重點就是改變過去偏重左腦學習方式,轉成左右腦均衡的全腦學習。其中,音樂因可以同時刺激左右腦,因此幾乎成為最主要的工具之一。音樂在智育方面的表現主要在三個方面:(一)心智作用史萬威克根據皮亞傑認知發展論中的基模、同化、調適三個概念和其他心理學理論,從精熟、模仿和想像遊戲三方面來探討音樂在心智中的活動,認為音樂的心智活動一定包含精熟、模仿與想像遊戲的歷程,在既有的基模不斷的游走其間、不斷的作同化與調適之重新組織後,心智是不斷的發展的。依史萬威克和提爾門的分析,三歲左右的小孩直接對聲音有所反應,尤其是在音質和音量之上,進入操縱階段的兒童開始對有規則的聲源作組合,能在樂器的彈奏中尋找樂趣,人格個性的表現通常在歌唱中以速度和大小聲表現出來,有時也以姿態呈現;在模仿和欣賞別人的唱歌彈奏之後,個人的表現有了可預知的情況,就是口語化的形成;在口語化的一再重複和定型之後,個人展現了思維和想像遊戲以創造音樂的獨特性;十三、四歲的青少年逐漸認同音樂和社會的連繫,和諧與樂器的真實性對他們是重要的,他們逐漸在作曲中表現出成長與企圖超越的慣用性;進入符號的層次後,個人以音樂的感動力來反映經驗和感染別人的意識逐漸成長,音樂涉入了價值體系;在系統化階段,音樂的表現以智力的組織方式反映出經驗,同時也深入到歷史的、音樂邏輯的、心理的和哲學體系。(二)認識作用認識作用是指音樂對感知能力的增強和對經驗知識的擴充。俄國文藝理論家別林斯基曾把人們認識世界的途徑分為兩種,即:科學的認識和借助於藝術的認識。借助藝術,形象的認識客觀世界,能促使人們多方面的智能發展,諸如思維、想像力、情緒體驗、審美感官的靈敏等等,都有無可估量的作用。其次,音樂的認識作用表現在審美心理的思維、理解中,不僅標題音樂可以明顯的告訴我們它所要表達的內容,無標題音樂也可以引領我們進入作者的心靈和音樂中的世界。而民謠多元化的呈現,更生動的引導我們進入不同的族群和文化,兼具情性和理性的認識作用。孔子也認為,樂不僅是人的普通情感的表達,他還是一種認識自己、認識和改造社會,陶冶人的性情和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認識作用也是理解作曲家和演奏家以自有的認識能力和創造力,為我們打開了一間知識的寶庫。(三)想像與創造由於對左右腦的研究發現,大家注意到音樂對右腦的作用如此之大,轉而致力於這方面的研究愈來愈多,無論是研究的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學術研究或是一般教學場域的行動研究,皆十分肯定音樂激發想像與創造力的作用。日本的發明大王中松義朗獲得的發明專利之多,可媲美愛迪生。他在工作中有一個習慣,喜歡在音樂聲中思考,他把房間的四壁塗黑,每天都在這間房裡思考兩三個小時,先放輕音樂,然後放孟德爾頌的樂曲,最後放交響樂。他一邊聽音樂,一邊思考發明方案。他認為這樣能使思想隨著音樂節奏一起奔放,不會有須臾停頓。愛因斯坦幾乎每天都要拉他心愛的小提琴,在他緊張思索光量子假說成廣義相對論的日子裡,每當他遇到了困難,他就放下筆,拿起琴弓。那優美、和諧充滿了想像力的旋律,有助於他對物理學的深思,引導他在數學王國中作自由創造性的遐想。有意思的是另一位量子力學大師蒲朗克也喜歡音樂,他善長彈鋼琴。於是兩人醉心於鋼琴與小提琴的對話中,也為量子物理奏出了美麗的樂章。難怪愛因斯坦說:科學的偉大,是思想領域中最高的音樂神韻。近年來,大家逐漸肯定音樂伴隨讀書的效果,其主要原因是音樂同時刺激了左右腦的思維能力,讓心智流動更順暢,情理交融之故。三、體育功能音樂之所以具有體育方面的功能,是本其特有之生理基礎。蔡元培說:音樂在生理上,有節宣呼吸,動盪血脈之功;而在心理上,則人生之通式,社會之變態,宇宙之大觀,皆得緣是而領會之。此其所以感人深而移風易俗易也!這和我國中醫理論的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能間五音矣及近代的實驗美學結果是一致的。換言之,音樂之所以能夠影響精神,必先通過生理感受。音樂對於身體不只影響神經系統,同時也影響筋肉活動與血液循環。悲傷的音樂使血液循環變慢,愉快的音樂使血液循環變快,激昂音樂使血液循環加速。其主要作用有三:(一)均衡作用音樂的均衡作用主要來自於節奏。人的神經活動,其興奮與抑制的規律,就是具有節奏性的規律。興奮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出垷超限抑制;抑制到一定程度,興奮又隨之產生。生命的軀體,它的活力所形成的神經敏感性,可以超意識的捕捉自然的節奏,帶給身心的均衡、穩定感。例如,母親平靜的心跳節奏,能夠使耳貼在母親胸前的嬰兒安穩的入睡。這種來自音樂的均衡感,能表現出音樂舒暢的特質。曾有一位大學生分享自己的經驗,他在高中時,因太投入蕭邦的音樂而在大二時得到憂鬱症,在百般不解又不願休學就醫之下,記取老師提醒的話改彈巴哈的曲子,兩個月就明顯的改善了症狀。巴哈的音樂一向被認為較具有均衡性,因此在彈比聽更能激起身體的共振下,音樂的均衡性帶動了身體的均衡,的確演出了治療的作用。(二)健康作用健康作用其實就是今日盛行的音樂治療,然而,它只是音樂的實用性功能之一。古代音樂治療的例子就很多,當時只知有其成效,對其原理則大都存而不論。晚近的音樂治療理論認為人都有一個潛藏於體內的音樂兒(music child)身體一旦有不健康的狀況時,透過音樂來刺激音樂兒,使它漸壯大,狀況就會逐步獲得改善。在大腦神經科學昌盛後,不僅有裂腦人的左右腦研究發現,哈佛大學的迦納也提出多元智慧的主張,而音樂的智慧就是多元智慧之一,和音樂兒的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日本醫學博士春山茂雄在腦內革命一書中進一步指出,當一個人感受到舒暢、愉悅時,腦波是 波形,腦內會分泌對人體有利的內啡肽的賀爾蒙,讓人更健康,思路更靈敏,容光更煥發,而這時大腦正是處於全腦的活動。反之,在煩躁、不愉悅的狀態中,大腦分泌的是對身體有害的去甲腎上腺素,各種表現亦不順暢。進一步說明了音樂可治病的原因。而音樂便是很容易讓人感受到放鬆、愉悅的催化物。(三)激勵作用很多人知道,法國大革命時,革命群眾高歌馬賽曲向巴士底獄進軍,因激勵了高昂的士氣而轉敗為勝,馬賽曲也因而成了法國的國歌。春秋戰國時期的管仲帶領大軍遠征孤竹,遇到大山擋住出路,他便編作上山歌、下山歌,使軍士勇往直前,大勝而還。齊桓公不禁嘆道:今日我才曉得,人力是可以用唱歌來獲取的。耐人尋味的是,有革命野心的拿破崙、希特勒都很會利用音樂的激勵作用,在戰爭中來激勵士氣。難怪大文豪托爾斯泰說:音樂應該是國家的事業。這種具有危險魔術力量的音樂,必須由國家控制。黃友棣認為,音樂可以教和,也可以教戰。教和是安撫作用,教戰是激勵作用,兩者皆以情緒為重心。因為人在激勵狀態中,情感可以壓倒理智,以驚濤駭浪般的奔騰,統治整個心靈而發出較大的力量。四、社會功能音樂的社會功能就是群育方面的表現,要透過音樂讓群體和諧合作、共生共榮。周朝時代的統治者對音樂的社會功能有相當認識,他們把禮與樂看的一樣重要,把兩者緊密的結合起來,作為維持社會秩序、鞏固王朝統治的有效手段。到了春秋時代,人們更重視音樂與社會的關係、音樂與政治的關係。一方面提出政像樂,樂從和,要求統治者效法音樂,使政治像音樂那樣協調、和諧,一方面提出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要求音樂發揮影響人心,成就政事的作用。音樂的社會功能主要來自於音樂具有前述的中與和之性質,因和諧的音樂可以培養和諧的氣氛和形成和諧的人際關係。而用樂來陶治情感,需使情感作用能適度,不失其中,才能維持人與人之間的和。若以格式塔心理學派的觀點來看,人的情感交流與和諧主要是人的內在情感,透過力的作用與他人的力場取得了內在的統一,因而相互交融在一起,這就是和,也是親和力。因此音樂的社會功可以表現在兩方面:(一)融合大眾孟子主張,獨樂樂不如與人樂樂,與少樂樂不如與眾樂樂。表明孟子肯定了審美活動的社會性,認為娛樂欣賞不是佔有,不僅不排斥他人,而且恰恰要與他人共賞。認為共賞能產生感情的交流與共鳴,因而更能得到審美的愉悅。孟子的這一思想顯然與他對美感共同性認識有關,因為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這種同聽、同美是產生交流與共鳴的基礎,也是產生審美活動社會的基礎。一向被稱為最富有人性的內涵音色的大提琴家卡薩爾斯,常以音樂來融合大眾,所到之處常令大家感動,不自覺的以金錢和力量來支持他、來協助他流亡的西班牙政府。聞名於世的電影真善美片中的崔菩合唱家庭,在越過阿爾卑斯山逃亡到美國定居後,以歌聲征服了新大陸的人心,不僅得於在美國安身,進一步把音樂之美推廣出去,大家感動之後捐助的錢,一樣用來贊助了苦難的奧地利祖國。托爾斯泰說:無論那一種音樂都有結合人的性質,所以藝術的作用在於傳染情感,打破人與人的界限,使個人和其他人融合在一起。(二)移風易俗不僅孝經有: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的話,音樂家韓德爾也常說:我創作音樂不是供諸君娛樂為目的的,我是想用以誘導世間的風俗向上的。音樂的移風易俗的功能是本源於音樂的德育功能和融合大眾兩項特色。換言之,由於音樂具有真誠、美善、仁愛、平和之德,和融合大眾的力量,在彼此透過音樂的流動、激盪中,才能引導民心向善,進而改造社會風氣。文學家豐子愷認為音樂是世間最活躍、最動人、最富於感染力和親和力的藝術。他一貫認為,音樂能起嚴肅的教育作用,而不贊成把他當作休閒娛樂,壞的音樂會使大家萎靡不振,好的音樂能使大家團結起來。而最具這些感染力和親和力的音樂,並非深奧的古典名曲,而是最平易近人的世界名曲,如平安夜、奇異恩典等。看過日片緬甸的豎琴的人都不會忘記,原本敵對的日英兩軍在可能一觸即發的戰爭中,因一曲甜蜜的家庭引起大家的共鳴,情不自禁的在大合唱中融合感情而避開了一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