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3 孙子兵法.doc_第1页
j3 孙子兵法.doc_第2页
j3 孙子兵法.doc_第3页
j3 孙子兵法.doc_第4页
j3 孙子兵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孙子兵法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重定向自孫子兵法)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本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2009年5月28日) 请协助添加来自可靠来源的引用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会被提出异议而移除。 1972年于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现藏于山东博物馆孙子兵法译本竹简,为河滨加利福尼亚大学藏书展开的孙子兵法竹简本孙子,又称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和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书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1。有个别观点曾认为今本孙子应是战国中晚期孙膑及其弟子的作品2,但是银雀山出土的汉简(同时在西汉墓葬中出土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各一部)已基本否定此说。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目录隐藏 1 体例 2 特色 3 兵法概述 4 编撰过程 5 历代的孙子注释本 6 版本 7 翻译本 8 影响 o 8.1 对当时的影响o 8.2 后世影响 8.2.1 军事方面 8.2.2 其他方面 9 评价 10 参看 11 参考文献 12 外部链接编辑 体例全书共分十三篇,主要论述了军事学的主要问题,对当时和现在的战争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些著名的革命性军事命题,并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1. 始计第一(原篇名应作“计”)2. 作战第二3. 谋攻第三4. 军形第四(原篇名应作“形”)5. 兵势第五(原篇名应作“势”)6. 虚实第六(原篇名应作“实虚”)7. 军争第七8. 九变第八9. 行军第九10. 地形第十11. 九地第十一12. 火攻第十二13. 用间第十三据银雀山出土的竹简孙子兵法佚文,篇名尚有:1. 吴问2. 四变(原无篇名,由竹简整理者据文义补拟)3. 黄帝伐赤帝4. 地形二(残缺过甚。原篇名作“刑二”,竹简整理者认为缺字为“地”)5. 见吴王(部分文字无法排比接续。原无篇名,由竹简整理者据文义补拟)6. 程兵(仅存5字)另外清代学者毕以珣孙子叙录也收入了传世文献中留存的孙子佚文。编辑 特色 太极的思想“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慎战的思想“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全争的思想“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胜兵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先胜的思想“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编辑 兵法概述 孙子认为战争是国家大事,关系国家生死存亡,不可不研究明察。(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严格说来,孙子是一个“反战者”,这里的战特指正面战场上的军事行为以及战斗。原因不是他爱好和平,而在于战争是资源消耗战(日费千金),而且正面战场的战斗,即使能够击溃敌军,己方的损失也是不可避免的。最佳的胜利就是不战而胜,也就是不通过正面战斗,而通过其他的方法来对敌军进行消耗从而击溃敌人(善战者,不战而屈人之兵;或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孙子最早在兵法上提出军事情报的重要性,他主张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一方面要用各种方法(包括派间谍)获取、探取敌方军情、军力、部署、动向、补给,同时将本身的军情严格保密,或发放假军情,虚虚实实,诈骗敌方,令敌方信假为真。 孙子强调备战。(故用兵之法,勿恃敌之不来,恃吾有以待之;勿恃敌之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孙子说最上等的作战是运用谋略,其次是运用外交手段,其次是动用军队,最下等的作战是强攻城池。(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伐城。) 孙子时常有譬喻式的描述,诸如他注重势与节(时机),形容前者如湍急河水上的漂石,后者如飞鸟攻击猎物;其中最有名者,乃后来被武田信玄所使用的风林火山之旗:“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 孙子主张,战争的胜利在于敌方露出破绽,有可趁之机。 孙子主张,用兵在于正奇相用(凡战者,以正合,用奇胜。):正可视之为按牌理出牌,奇可视为不按牌理出牌,这两者没有一定规则,不需拘泥。后,在李卫公问对里面,唐太宗特别问李靖正奇之间的比例,李靖回答没有一定。 孙子主张,战场上的情况只有带兵的将领了解,明知道进攻会失败,就算君主下令进攻也要违抗“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谈到对败兵的处置,特别主张“网开一面”,以全面瓦解敌方士气的观点。所以孙子主张:穷寇莫追,围师必阙。 孙子指善用兵者行军时重视军队各位置的相互照应,要像率然(一种蛇类)一样可以首尾相救应。 战场局势,类似出奇兵原则,孙子也主张“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意味要考量部队特色,适时激励拼死一搏的气势。这一点在后来汉韩信井陉之战背水一战大破赵国陈余时使用。 孙子认为兵无常势,就好像水一样,形势不同,所以可以因敌人的变化,而取得胜利,方能用兵如神。(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编辑 编撰过程孙武原是齐国人,后来辗转到吴国。当时适逢公子光政变。在被吴国聘为将军以前,曾经蛰伏20年之久。后,姬光即位,是为吴王阖闾,伍员听说其才能,向吴王推荐,当时,孙武就带着这13篇晋见吴王,获得重用。后,吴王进攻楚国,将领就是孙武与伍员。汉书艺文志记载:“兵权谋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于见吴王前;见吴王后又著问答多篇3。晚至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下二卷。4孙子兵法注家杜牧认为,曹操将八十二篇孙子兵法删节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认为十三篇出自孙武本人,不是曹操删节的结果。另,经已故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少将研究员于汝波(2006年5月14日逝世)率领一众军事科学院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研究室的人员一同研究验证得八十二篇为造假。567目前认为孙子由孙武草创,后来经其弟子整理成书。编辑 历代的孙子注释本 曹操的孙子略解为孙子兵法最早的注释本。 欧阳修曰:“世所传孙子十三篇多用曹公、杜牧、陈皞注,号三家。” 宋吉天保十家孙子会注,十家指曹操、李荃、杜牧、陈皞、贾林、孟氏、梅尧臣、王皙、何延锡、张预。 清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所收的影宋本孙吴司马法中魏武帝注孙子。 近代中国有蒋百里,刘伯承,陶汉章,台湾的许诗玉博士、钮先钟、朔雪寒,日本的服部千春,等等均有深入钻研并有专作。编辑 版本西夏文的草书孙子兵法局部,藏于宁夏档案馆 竹简本1972年出土的汉初抄本,是现今为止最早的版本。 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 丁氏八千卷楼藏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影印本。编辑 翻译本自西元600多年左右,孙子兵法被翻译成许多不同语言,开始流传到世界各国。最初书版被带到日本,及后至东南亚,再在18世纪尾传入西方各国。此书在欧洲最先出现的是法文版,由法国耶稣会士钱德明(Jean Joseph Marie Amiot)在巴黎于1772年出版,书名是Art Militaire des Chinois。1905年,首个英文版在东京面世,翻译者是英国军官卡尔斯罗普(Captain Everard Ferguson Calthrop),但可惜由于卡尔斯罗普不认识汉字,此版本是从日文译过去的。在这以后,不同的英译本陆续出版,到了现在约有17种英译本,最受欢迎的是由美国将军(塞缪尔格里菲思(Samuel B. Griffith)翻译的版本,但译得最好的可能是由汉学家翟林奈(Lionel Giles)翻译的版本8。编辑 影响编辑 对当时的影响吴王阖闾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表示他对孙武作品的欣赏。吴王知孙子能用兵,拜为大将。孙子以三万兵,西破强楚二十万兵,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因孙子兵法的关系,孙武被人誉作“兵圣”。编辑 后世影响编辑 军事方面孙子兵法中讨论了一些军事学的重要问题,言简意赅地阐述了基本的军事思想。此书对中国古代的军事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奉为兵家经典。它是中国古代军人必须研读的一本军事著作,许多著名的军事家都对此书作过注解。韩非子里面也有提到孙武的故事(但韩非的故事仅支持其论点,未必真实发生):某天吴王阖闾问孙武:“什么人都可以用兵法训练吗?”孙武答:“可以。”于是吴王把他的后宫佳丽全部交给孙武,要他练出一支娘子军。这批娘子军起初只认为吴王是戏谑,在校场上嬉闹。孙武为了建立军纪,于是把带头的,也是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当场斩首,其他佳丽于是震慑孙武军威,严格遵守规定,任凭孙武指挥。明朝军事家刘伯温的百战奇略包含孙子兵法。孙子:“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刘伯温:“凡兴兵伐敌,所战之地,必预知之。师至之日,能使敌人如期而来,与敌则胜。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杜牧注孙子用间篇:“不知敌情,军不可动;知敌之情,非间不可”:刘伯温:“凡欲征战,先用间谍,觇敌之众寡、虚实、动静,然后兴师,则大功可立,战无不胜。”孙子兵法流传出中国后,对东亚及东南亚均有或轻或重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译成西方语言后,在欧洲亦大受欢迎;相传法国皇帝拿破仑更对此书爱不释手。英国军事理论家李德哈特(Basil Liddell Hart) 感称:“在孙子兵法中,把我20多部著作所涉及的战略和战术原则几乎包罗无遗。”9编辑 其他方面孙子兵法的思想影响超越军事应用,实际上亦是博弈策略的经典著作,如在棋艺对垒或运动竞技方面。孙子兵法不仅在世界军事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对政治、经济、商业、人事管理和市场策略等与博弈有关的领域亦有指导意义。法国谈论日常生活战略的Michel de Certeau,在日常生活的战略(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一书中,也提到应读中国的经典孙子兵法与易经。2001年,何炳棣提出“老子辩证思维源于孙子兵法”的说法。编辑 评价 东汉末年,曹操在孙子略解的自序中曾写道:“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子所著深矣。” 唐太宗李世民评论:“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明代人茅元仪在评价孙子一书时说:“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中华民国目前的义务役预备军官考试,孙子兵法仍列作国文科必考项目。编辑 参看 武经七书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编辑 参考文献1. 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2. 王家祥,从银雀山汉简孙子用间篇看孙子兵法的作者与年代3. 吴越春秋:“吴王召孙子问以兵法”4. 唐张守节注史记正义:“十三篇为上卷,又有中下二卷。”5. 美伊战争少将研究员于汝波病逝6. 中国将军:从政治经济等战略层面巩固胜利成果7. 孙子兵法研究史附一:“孙武兵法八十二篇”证伪8. 孙子兵法西行路9. 利德尔哈特,战略论:间接路线钮先钟译,474页,麦田出版编辑 外部链接维基文库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孙子兵法/wiki/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英文网站 孙子兵法中英文对照检索版 (繁体、简体) -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孙子兵法中英文全译 孙子兵法中英文全译 孙子兵法论正,策略研究中心 钮先钟 孙子三论:从古兵法到新战略 活在当下的孙子兵法 汪敦敬先生的“孙子兵法论中小型企业策略” 李浴日编著 孙子兵法新研究 孙子兵法英译计划武经七书孙子 | 吴子 | 司马法 | 六韬 | 尉缭子 | 三略 |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来自“/w/index.php?title=孙子兵法&oldid=22756398” 查看条目评分给本文评分给本文评分条目评分这是什么?当前平均分。可信度客观性完整性可读性我非常了解与本主题相关的知识(可选) 我有与其有关的大学学位这是我专业的一部分个人对此有深厚的兴趣文中未列出我所了解知识的来源我想帮助改善维基百科,请给我发送一封电子邮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