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章 沉淀分离法定义 沉淀分离法是利用沉淀反应有选择地沉淀某些离子,而其它离子则留于溶液中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在实际的操作中: 在试液中加入适当的沉淀剂,使待测组分沉淀出来,或将干扰组分沉淀除去,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沉淀分离法的特点 (1)操作较繁琐且费时 (2) 分离选择性较差改进:(1)加快过滤、洗涤速度;(2)使用选择性较好的有机沉淀剂,提高了分离效率;沉淀分离法的适用范围(1)沉淀分离通常用于较大量或中等含量(一般0.01mol/L)而以剩余被沉淀离子浓度小于10-5mol/L为沉淀完全的标志。(2) 在低含量分析中,沉淀分离主要是利用共沉淀现象将痕量组分分离或富集。溶度积:在含有金属离子Mm+的溶液中,加入含有沉淀剂Xn的另一溶液时,生成难溶性沉淀MnXm,这时溶液中存在如下的平衡: 体系达到平衡时,其平衡常数Ksp称为溶度积 它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沉淀的结构、温度等因素。 在特定温度下,由已知的Ksp可以计算出某化合物的溶解度。 根据溶度积规则,又可判断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为了能够进行有效分离Ksp应为106或更小。如有几种离子均可沉淀时,则它们的Ksp值要有足够的差异才能使其中溶解度最小的物质在特定条件下沉淀出来,而其他的离子留在溶液之中盐效应:当溶液中有与构成沉淀的离子不同的离子存在时,沉淀的溶解度增大,这种现象叫做盐效应:其实质是大量的无关离子存在时,溶液的离子强度增大,离子的活度系数相应减小使原来饱和的难溶盐溶液变为不饱和,因此沉淀的溶解度变大。有机溶剂的影响: 于水中加入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无机盐的溶解度一般会减小。这是由于离子在这些溶剂中的溶剂化作用一般较小,而且介电常数较低(25时,水的介电常数785,乙醇24)。较低的介电常数增大了正负离子间的吸引力,减小了电离作用。为了沉淀完全,加入有机溶剂往往有效。例如,PbSO4在l00g水中的溶解度为4.1mg,在20(vv)乙醇中只有此量的l10,在纯乙醇中则仅为11500。但无机盐中也有LiI,HgCl2等,与水比较更易溶于乙醇。温度的影响:沉淀的溶解,绝大部分是吸热反应,故其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增大程度各不相同。如与25相比,100时的溶解度,AgCl增加了l0倍以上,而BaS04则连2倍都不到。影响金属氢氧化物沉淀pH值的因素(1)金属离子浓度: 浓度越低,pH值就越高;(2)离子的本性:阳离子电荷越多,半径越小则极化作用越强,沉淀所需pH值较低;(3)同一周期,自左向右,阳离子电荷增加,极化作用增强,与OH-结合逐渐牢固,则阳离子沉淀时的pH值就逐渐降低。沉淀分离法分类; 沉淀法中主要包括:沉淀分离法和共沉淀分离法 。 两种方法的区别主要是:沉淀分离法主要使用于常量组分的分离;而共沉淀分离法主要使用于痕量组分的分离和富集。均相沉淀:为了进一步改善沉淀形成的条件,不是把沉淀剂直接加入溶液中,而是通过在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使反应产生的沉淀剂均匀分布在整个溶液中,这样可以获得结构紧密,颗粒较粗大的沉淀。 (1)pH上升及下降法 pH上升法: 最常用的是尿素水解法 (NH2)2CO2NH3 CO2 pH下降法 过硫酸铵水解 (2) 酯类及含硫化合物水解生成沉淀剂 硫酸二甲酯水解: 用于Ba2+、Ca2+、Pb2+硫酸盐均相沉淀 硫脲、硫代乙酰胺水解:均相生成硫化物沉淀 氢氧化物沉淀分离的特点 (1) 金属氢氧化物沉淀的溶度积的相差很大,通过控制酸度使某些金属离子相互分离。 (2)氢氧化物沉淀为胶体沉淀,共沉淀严重影响分离效果。 提高氢氧化物沉淀分离的方法(1) 采用“小体积”沉淀法小体积、大浓度且有大量对测定没有干扰的盐存在下进行沉淀。如:在大量NaCl存在下,NaOH分离 Al3+与Fe3+。 (2)加入掩蔽剂提高分离选择性。 (3) 控制pH值选择合适的沉淀剂 不同金属形成氢氧化物的pH值及介质不同。 (4)采用均匀沉淀法或在较热、浓溶液中沉淀并且热溶液洗涤消除共沉淀 均相沉淀法原理: 在沉淀作用开始的时候,整个溶液中沉淀物质的相对过饱和度均匀的保持在刚能超过临界过饱和度,使晶核可以形成,聚集速度较小,形成的晶核也较少,这样就能获得颗粒粗大,而且形状完整的晶形沉淀。均相沉淀法,就是根据这个原理。 临界过饱和度:对于任何一种沉淀来说,只有当相对过饱和度超过一定数值时,晶核才能开始形成,这个相对过饱和度,称为。 表面吸附共沉淀痕量组分的选择性服从下述经验规律: 1)痕量组分被载带的量与其所形成的化合物的溶解度有关,而与载体的溶解度无关。 2)溶液的pH值如大于痕量组分氢氧化物沉淀时的pH值时,则被载带的痕量组分可达定量完全,否则就较低。 3)被载带量与载体沉淀表面的带电性质有关。 4)痕量组分被载带的量还与沉淀的表面积有关,而沉淀的表面积大小主要取决于具体的实验条件。 典型的混晶 当M和N离子的电荷相同、半径相近、化学构型相同时,形成的混晶为真正的混晶或典型的混晶 第4章 溶剂萃取分离法.萃取分离法:是将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选择性的转移到另一相中或选择性地保留在原来的相中(转移非目标化合物),从而使目标化合物与原来的复杂基体相互分离的方法被萃取物 指原先溶于水相,然后被有机相萃取的物质。(萃合物)。萃取液和萃余液 萃取分层后的有机相称为萃取液,此时的水相为萃余液。萃取剂 指能与被萃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能溶于有机相的萃合物的试剂。 或指能与亲水性物质反应生成可被萃取的疏水性物质的试剂。萃取溶剂 指与水不相混溶且能够构成连续有机相的液体。活性萃取溶剂可与被萃取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配合物、离子缔合物或溶剂化物。例:磷酸三丁酯,正丁醇等。惰性萃取溶剂本身不与被萃取物发生化学反应,仅起溶解被萃取物,改变萃取剂的物理性质,使萃取两相易于分层的作用。例:四氯化碳,三氯甲烷,苯等助萃剂(助萃络合剂): 水相中加入能促进被萃取物的分配比或萃取率增大的络合剂,是萃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辅助试剂。例:二安替比林甲烷(DAPM)萃取钴,生成能溶于CHCl3的(DAPM)H2Co(SCN)4。萃取剂: DAPM;萃取溶剂: CHCl3; 助萃剂: SCN- 反萃取剂 一种新的不含被萃取物的水相与萃取液接触,使被萃取物返回水相的过程叫反萃取;使被萃取物返回水相的物质叫反萃取剂。盐析剂 指易溶于水而不被萃取,但能促进萃取物转入有机相,提高萃取效率的无机物盐类。相比:指有机相和水相的体积比。常用符号Vo/Vw表示;抑萃络合剂: 指溶于水且与被萃金属离子形成溶于水而不溶于有机相的试剂。 抑萃剂的存在常降低萃取率和分配比。由于抑萃剂常用来提高分离的选择性,有时在溶剂萃取中又称掩蔽剂。无机酸: 用于控制水溶液的酸度,或参与萃取反应,或防止金属离子的水解,使待萃取金属离子得到较好得分离。常用的无机酸:HCl, HNO3, H2SO4, HClO4, HBr溶剂溶解度的相似原理 结构相似的化合物易相互混溶,结构相差大的化合物不易互溶。萃取过程的本质: 是将物质由亲水性转化为疏水性的过程。物质亲水性与疏水性强弱的规律:1) 凡是离子都有亲水性。2)物质含亲水性基团越多,其亲水性越强。常见的亲水基团:-OH,-SO3H,-NH2,=NH等。3)物质含疏水性基团越多,其疏水性越强。常见的疏水基团:烷基、芳香基等。反萃取 有时需要采取与萃取相反的步骤,把有机相的物质再转入水相中,这一过程称为反萃取。萃取分离的基本参数1、分配定律,分配系数 当某一种溶质在基本上不相混溶的两个溶剂之间分配时,在一定温度下,两相达到平衡后,且溶质在两相中的分子量相等。则其在两相中的浓度比值为一常数。即:当某一溶质A同时接触到两种互不混溶的溶剂时,例如一种是水,另一种是有机溶剂时,溶质A就分配在这两种溶剂中。 A(w) D A(o分配过程达到平衡: KD分配系数说明(1) KD只在一定温度下 (2)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很低 (3)溶质在两相中的存在形式相同时 浓度高,达平衡时: PA热力学分配系数2、 分配比分配比:表示溶质在两相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总浓度的比值3、 萃取百分率(萃取率)萃取百分率:表示被萃取的组分已萃入有机相的总量与原始溶液中被萃取组分总量比值的百分数。用E表示例3 用100mL乙醚从100mL10-2mol/L的某药物水溶液中萃取该药物后,计算在每一相中的物质量和浓度及萃取效率。(假设该药物在乙醚和水中的分配比为3.0)。如果用1000mL乙醚萃取,萃取效率又怎样?解(1)V有= 100mL V水= 100mL C0=10-2mol/L设萃取后乙醚相中药物的浓度CD=C/C 水相中药物的浓度CC0 V水= CV水 + C V有= CV水 + CD V有C = C0 V水/ (V水 + D V有) = C0/(1+D)=10-2/4=2.510-3mol/LC=DC=3 2.510-3mol/L= 7.510-3mol/Ln= CV水 = 2.510-3 100 10-3 = 2.510-4 moln=C V有=7.510-3 100 10-3 = 7.510-4 molE= D/(D+V水/V有)=D/(D+1)=3/(3 + 1)=75%(2) V有= 1000mL V水= 100mL C0=10-2mol/L C = C0 V水/ (V水 + D V有) = 10-2/(1+310)=3.2210-4mol/LE= D/(D+V水/V有) =3/(3 + 100/1000)=96.8%连续萃取:溶质经一次萃取后,分离两相,再用新鲜的有机溶剂萃取剩余在水相中的溶质,再分离,如此反复。n次连续萃取的萃取率?4 分离系数(分离因子或分离因数) 为了定量说明两种组分的分离效果,一般用分离系数表示。分离系数:同一萃取体系中相同萃取条件下两种组分分配比的比值。用b表示分三种情况:b=1,即DA=DB,表明两种组分不能或难以萃取分离b1,即DA DB,表明两种组分可用萃取分离, 且b值越大,分离效果越好。 b1,即DA DB,表明两种组分可用萃取分离, 且b值越小,分离效果越好。 1、某有机酸在乙醚与水中的分配比是2.50,将 5.00g溶于100mL水中形成水溶液。(1) 用乙醚萃取3次,每次乙醚用量为20mL(2)用60mL乙醚萃取1次。试分别计算残留在水相中酸的克数1、简单分子萃取体系:单质、难电离的共价化合物及有机化合物在水相和有机相中以中性分子的形式存在,使用惰性溶剂可以将其萃取。 简单分子萃取体系特点:(1)萃取过程为物理分配过程,没有化学反应,无需加其它的萃取剂。 (2)无机物采用此法萃取的不多,该萃取体系特别适合于有机物的萃取。 萃取条件:根据被萃取物的性质要严格控制萃取的酸度。 常用于简单萃取的物质:单质、难电离的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萃取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形成佯盐能力的大小。形成佯盐的能力: R2OROHRCOORRCORRCHO2 含氧萃取剂的萃取机理一般有三种观点:(1)以卤化物形式萃取即溶剂化不离解的MeXn分子形式萃取,例如,InBr3 (2)以金属卤素络合酸形式萃取即HmMeXn形式萃取,例如,乙醚从6mol/LHCl中萃取镓: (3)以各种金属卤素络合酸盐形式萃取,例如铟的萃取: In3+ + Na+ +4Br- = NaInBr4中性含磷萃取剂结构与萃取能力的关系中性含磷萃取剂起作用的基团:PO,它们的碱性是随分子中碳磷键数目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其萃取能力以下列顺序递增: (RO)3POR(RO)2POR2(RO)PO级级级级(3) 流动相的极性 石油醚环己烷二硫化碳四氯化碳三氯乙烯苯甲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甲酯丙酮正丙醇乙醇甲醇吡啶酸 分配柱色谱 原理:根据欲分离组分在两种互不混溶(或部分混溶)溶剂间 溶解度的差异进行分离n 柱操作(1)装柱 (2)平衡(3)上样 (4)洗涤(5)洗脱 (6)清洗 (7)再生洗脱方法n 按操作方式n a 恒定洗脱 (isocratic elution)n b 分步洗脱 (stage elution)c 梯度洗脱 (gradient elution) 逐渐改变溶剂的性质,形成一个离子强度、pH或极性的递增梯度从而使各组分依次被洗脱 优点:减少拖尾现象按洗脱机理专一性洗脱(specific elution) 非专一性洗脱(nonspecific elution) 添加剂:乙二醇, NaCNS 、脲素、盐酸胍 洗脱体积:5倍床体积亲和层析n 亲和层析:利用生物体内存在的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分子对而设计的层析方法。(1) 酶底物或抑制剂 (2) 抗原抗体。 (3) 激素受体。(4) 糖蛋白与凝集素, (5) 生物素生物素结合蛋白等 活化: 基质(matrix)上的化学基团是不活泼的,无法与配基直接偶联,通过化学反应使介质上化学基团处于活化状态。活化方法n A 溴化氰法 碱性条件,与多糖上的-OH反应导入氰酯键 或亚氨碳酸酯优点: (1) 适用于含羟基多糖及含羟基的合成基质 (2) 用于含伯氨基小分子配基及伯氨基大分子配基的偶联 (3)操作步骤简单,重现性好。 (4)偶联条件温和缺点:(1)形成的异脲键易产生非特异性吸附(2)不稳定,配基易脱落(3)活化操作危险性大,反应后的残余液 需经处理再排放 n B 环氧氯丙烷(1)形成的共价键稳定,配基不易落脱(2)自动引入手臂(3)有更小的非特异性吸附,(4)活化操作简单易行,危险性相对较小n 缺点:强碱性条件反应。n C 对甲苯磺酰氯活化 (1)用于含羟基基质,将羟基转化为磺酰基,(2)形成稳定化学键。(3)在无水丙酮环境中进行。偶联配基在有机相或水相中进行n 疏水层析 将疏水性基团如丁烷、辛烷、苯固定化到介质上, 这些基团会与蛋白质生物大分子上的疏水区亲和 纸层析 纸层析:利用滤纸作为支持体,吸附在滤纸上的少量水分作为固定相,这是1944年开始出现的一种分配色谱。 纸层析是利用滤纸中含约20%的水分作为固定相,样品点放在滤纸上,用有机溶剂展开。 影响Rf的因素 1 分配系数和滤纸常数 2 化学结构 3 温度 4 滤纸种类和渗透距离 5 共存物质及试液性质 薄层层析法特点1、快速作一次薄层层析需要10分钟至1小时,而纸层析则需要数小时至十几小时2、分离效率高,其每秒钟的有效塔板数比柱层析高10100倍3、灵敏度高,其可检测出0.01微克的物质,比纸层析灵敏100倍4、可用各种方法显色,可以喷强腐蚀性的浓硫酸,可以高温灼烧。这些是纸层析办不到的 5、应用范围广 选择不同的薄层材料,可作吸附层析,分配层析,离子交换层析等。点放样品的负荷量也比纸层析大,薄层层析的操作比较方便。缺点 薄层的质量好坏,影响Rf的重现性 边缘的展开剂,移动速度快,出现所谓的边缘效应 色谱不易保存 影响因素 1、主要取决于被分离物质的情况 与选择固定相、流动相有关,与被分离物质在流动相、固定相的K有关 2、展开时温度 由于展开时间短,温度影响较小,温度低时展开速度慢,但分离效果好 3、薄层厚度 当其厚度 0.2毫米时,厚度增加, Rf下降速度下降。当薄板厚度增加到0.25mm时,活化层为0.15mm时,分离效果最好。 4、吸附剂含水量的影响 不仅对Rf影响较大 ,而且还影响分离原理 。吸水量较小时,原理为吸附色谱;含水量大时,则为分配色谱。 5、层吸缸中溶剂饱和度 不饱和层吸缸中展时Rf较大 第6章离子交换分离法离子交换分离法: 离子交换法是通过带电的溶质分子与离子交换剂中可交换的离子进行交换而达到分离纯化的方法。该方法主要依赖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利用带电分子中的电荷的微小差异而进行分离,具有较高的分离容量。优点:分离效率高,设备简单,操作不复杂,树脂又具有再生能力,可反复使用,应用广泛。缺点:分离周期长,耗时过多离 子 交 换 剂 分 类离子交换剂:具有离子交换能力的所有物质,通常指固体离子交换剂,固体离子交换剂又称为吸着离子交换剂。 无机离子交换剂: 由天然的(粘土、沸石类矿物)和合成的(合成沸石、分子筛、水合金属氧化物、多价金属酸性盐类、杂多酸盐等)化合物构成。 有机离子交换剂 :人工合成的带有离子交换功能团的高分子聚合物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离子交换树脂,其化学结构、类型、性质及其应用本章将作重点介绍。 离子交换树脂主要性能测定 1)含水量:2)膨胀度:3)密度4)交换容量 例、称取1g干树脂,置于250mL锥形瓶中,准确加入0.1 mol.L-1 NaOH标准溶液100 mL,塞紧后振荡,放置过夜,移取上层清液25 mL,以酚酞为指示剂,用0.1mol.L-1HCl标液12.5 mL滴定至红色消失,计算树脂交换容量。解:干树脂(强酸型)与Na+交换,剩余NaOH用HCl滴定阳离子交换树脂:4.3 离子交换的基本理论杜南理论1、树脂在水中溶胀后,树脂表面和外界溶液之间的界面可以看成是一个半透膜,膜的一边是树脂相,膜的另一边是液相。2、树脂网状上的固定离子不能透过膜,而平衡离子则可以通过膜进行扩散。3、由于树脂中的固定离子的存在,使能通过膜的可交换离子在膜的两边处于不均匀的平衡状态。离子交换的亲和力1、亲和力: 离子在离子交换树脂上的交换能力称为离子交换树脂对离子的亲和力。 是离子交换分离某些元素的主要依据。 2、影响亲和力大小的因素:v 离子的体积越大,电荷越低,静电引力越小,亲和力越小。v 决定于水合离子的大小和电荷数的多少。 同价的离子,其水合离子半径大,亲和力小 ,反之则大。 v 螯合树脂对离子的亲和力决定于树脂上螯合基团的性质。离子交换树脂对离子的亲和力规律 1.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对离子的亲和力随交换离子的价数增加而变大;对不同价的离子,电荷越高,亲和力越大。2. 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H+的亲和力比其他阳离子大,而其他阳离子的亲和力顺序与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相似。3. 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亲和力的顺序为:F-OH-CH3COO-HCOO-Cl-NO2-CN-Br-CrO42-NO3-HSO4-I-CrO4-SO42-柠檬酸根。4. 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亲和力的顺序为:F-Cl-Br- I-=CH3COO-MoO42-PO43-AsO43-NO3-酒石酸根柠檬酸根CrO42-SO42-OH-影响离子交换树脂选择性的因素 1离子价数: 离子交换树脂总是优先选择高价离子。 阳离子的被吸附顺序为: Fe3+AI3+Ca2+Mg2+Na+ 阴离子顺序为: 柠檬酸根硫酸根硝酸根2 溶液浓度: 树脂对离子交换吸附的选择性,在稀溶液中比较大,而在浓溶液中较小。因此可将溶液稀释,树脂选择吸附高价离子。3 离子的水化半径: 离子在水溶液中的大小应用水化半径来表征,而不是原子量。水化半径较小的离子优先吸附。 4树脂物理结构: 通常,交联度高的树脂对离子的选择性较强。大孔型树脂的选择性低于凝胶型树脂。但对于大分子的吸附,情况较复杂。5有机溶剂: 有机溶剂常会使树脂对有机离子的选择性降低,而容易吸附无机离子,可利用有机溶剂从树脂上洗脱难洗脱的有机物质。6 树脂与交换离子间的辅助力: 凡能与树脂间形成辅助力(氢键、范德华力等)的离子,树脂对其吸附力就大;能破坏这些辅助力,离子从树脂上易洗脱例1:已知某阳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系数: KLiCs = 3.25, KLiNa = 1.98, 那么KNaCs = ? 解:R-Li + Cs+ = R-Cs + Li+ R-Li + Na+ = R-Na + Li+R-Na + Cs+ = R-Cs +Na+分配系数 某离子Mn+和树脂进行交换反应达到平衡后,Mn+离子在树脂相浓度和液相中浓度之比值。 Mr 平衡时,树脂相中Mn+的浓度 (mmol/g)Ms 平衡时,水溶液中Mn+的总浓度 (mmol/mL) 例2:2克H型树脂与100mL0.1mol/LHCl并含有0.001mol/LCa2+溶液一起振荡,求平衡时,钙遗留于溶液中的百分数。(已知:K2HCa = 3.2,树脂交换容量为5mmol/g)。 解:交换反应:2R-H + Ca2+ = R2-Ca + 2H+ Ca2+进入树脂相最大量:0.001 100=0.1mmol 平衡时:交换反应:2R-H + Ca2+ = R2-Ca + 2H+ 溶液中遗留钙的百分数:被树脂吸附钙的百分数:分离因数 离子交换树脂对两种离子的分离能力、常以两种离子的分配系数DA、DB之比、即分离因子表示:SA/B1,表示树脂对两种离子的吸附能力相同,两者难以分离;SA/B偏离1,则表示树脂对两种离子的吸附能力有差别;偏离越大,则两者越易分离。 在离子交换分离体系中,可用SA/B衡量两元素分离的可能性4.4 离子交换反应动力学1、离子交换反应的一般过程nR-H + Mn+ = Rn-M + nH+(1)外扩散:溶液中的离子扩散到树脂表面;(2)内扩散:待交换离子在树脂相内部扩散;(3)离子进行交换;(4)交换下的离子,经内扩散,到达树脂的表面;(5)被交换下的离子,穿过膜,扩散到溶液中。稀的外部溶液(0.01mol/L):外扩散起决定作用。浓的外部溶液(0.1mol/L):内扩散起决定作用。溶液(0.010.1mol/L):外扩散和内扩散控制。影响交换速度的因素1树脂颗粒 离子的外扩散速度与树脂颗粒大小成反比,而粒子的内部扩散速度与粒径倒数的高次方成正比,粒度减少,交换速度加快。 2树脂的交联度 交联度降低,树脂易膨胀,树脂内扩散较容易,交换速度提高。 3溶液流速 外扩散随溶液过柱流速(或静态搅拌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内扩散基本不受其影响。4溶液浓度 溶液中离子浓度低,对外扩散速度影响较大,对内扩散影响较小;离子浓度较高,对内扩散影响较大,对外扩散影响较小。 5温度 溶液的温度提高,扩散速度加快。 6离子的大小 大分子受空间阻碍,在树脂内的扩散速度特别慢。小离子快。 7离子的化合价 离子与树脂骨架间存在库仑引力,化合价越高,扩散越慢。树脂和操作条件的选择树脂选择: 1、强碱性离子宜用弱酸性树脂; 2、弱碱性离子宜用强酸性树脂; 3、弱酸性离子宜用强碱性树脂; 4、强酸性离子宜选用弱碱性树脂; 5、大分子离子应选择交联度较低的树脂; 6、小分子离子应选择一定交联度的树脂。原因:1、4:强酸对强碱,解吸较困难; 2、3:弱酸对弱碱,形成的盐易水解,不易吸附; 5:低交联度便于大分子扩散到树脂内部,但交联度过低,会影响树脂的选择性和机械强度;6:交联度过高,树脂在清洗再生及转型过程中,膨胀度较大, 对设备造成损坏。合适操作条件的选择PH:合适的PH值应具备3个条件:pH值应在产物的稳定范围内;使产物离子化;使树脂能解离。树脂的型式:对弱酸性和弱碱性树脂,为使树脂能离子化,应采用钠型或氯型;而对强酸性和强碱性树脂,可以采用任何形式;但如产物在酸性、碱性条件下易破坏,则不宜采用氢型或羟型树脂。溶液中产物浓度:低价离子增加浓度有利于交换上树脂,高价离子在稀释时容易被吸附。洗脱条件: 洗脱条件应尽量使溶液中被洗脱离子的浓度降低。 洗脱条件一般应和吸附条件相反。如吸附在酸性下进行,解吸应在碱性下进行;吸附在碱性,解吸应在酸性。 为了使pH变化不致过大,可选用缓冲液作洗脱剂。PH变化不行时,可用能和水混合、且对产物溶解度较大的有机溶剂洗脱。 洗脱前,树脂的洗涤工作相当重要,很多杂质可以在洗涤时除去,洗涤可以用水、稀酸和盐类溶液等。始漏点 当流出液中开始出现待交换离子时,称交换过程达到始漏点。影响始漏量的因素 待交换离子本身对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 越大,始漏量越大。树脂颗粒越大,始漏量越小柱的形状:直径越小,始漏量越大。流速快,始漏量越小。温度越高,始漏量越大。结论:树脂颗粒小一些,流速慢一些,温度高一 些,交换柱细长一些。洗涤洗涤目的:用洗涤液流经交换柱,将残留在交换柱中的试液和被交换下来的离子除去。洗涤液的选择:E 一般用蒸馏水;稀酸溶液;不含试样的“空白溶液”洗脱 洗脱一般采取分步淋洗,分步洗脱,是指先采用洗脱能力较弱的溶液,使易洗脱组分流出,然后依次使用洗脱能力更强的溶液,洗脱较难洗脱的组分。影响洗脱曲线的因素树脂颗粒越大,洗脱曲线位置右移;洗脱浓度大,洗脱曲线位置左移;洗脱剂的流速大,洗脱曲线位置右移;结论:树脂颗粒要细一些,洗脱剂浓度要适当浓一些,流速慢一些。树脂使用过程中有时会发生中毒现象,其原因是被某些物质污染,致使交换容量下降,用一般洗涤方法不能使其复原。树脂中毒后,需在一定阶段予以处理,以恢复交换能力。中毒树脂的再生处理有时称为复活。避免树脂污染所采取的措施:1、采用大孔结构的离子交换树脂代替普通凝胶树脂。2、加强交换液的处理,或在交换柱前增加一个大孔吸附树脂或活性炭柱。清除树脂内污染物所采取的措施:1、如果被金属氧化物或氢氧化物胶体污染,可以用较浓的酸或碱溶液处理。2、已受有机物污染的树脂可以采用热碱液或含有NaCl的热NaOH溶液处理。3、受有机物污染严重的树脂可以采用次氯酸钠溶液处理。去离子水的制备除去各种阳离子:让自来水先通过H-型强酸性阳离子树脂。除去各种阴离子:再让水通过OH-型强碱性阴离子树脂。测定天然水中K+、Na+、Ca2+、Mg2+、SO42-、Cl- 试液 阳离子交换柱 阴离子交换柱 少量稀盐酸洗脱阳离子 少量氨溶液洗脱阴离子 浓缩吸附剂特性:(1) 化学稳定性好,耐化学腐蚀,分离所得到产物具有良好的化学纯度;(2) 耐辐射性,尤其在放射化学分离中容易得到比较稳定的分离效率和回收率。(3) 良好的吸附和淋洗性能,在吸附色层中溶质和吸附剂之间容易达到平衡,吸附和淋洗较快,为快速分离相获得较小体积的淋洗液创造了条件;(4) 吸附剂易于获取,价格低廉,操作比较简单,消化处理容易。巯基棉分离富集和解吸方式利用巯基棉分离富集采用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 巯基棉吸附元素的解吸方式主要有热消解法、温浸法或加热煮沸法、洗脱法。 热消解法:静态吸附后,将巯基棉转移一容器中,加适当试剂分解或先高温灼烧,后加酸分解。 洗脱法可避免巯基棉转移时的损失和污染,避免灼烧、消解等带来的误差。洗脱法适用于吸附能力较弱的大部分元素。吸附能力较强的贵金属离子Pt,Pd需用较浓的酸, 采用温浸法或加热煮沸法才能定量解吸。第七章膜分离膜(Membrane)是什么?有何特性? 所谓的膜,是指在一种流体相内或是在两种流体相之间有一层薄的凝聚相,它把流体相分隔为互不相通的两部分,并能使这两部分之间产生传质作用。 膜的特性: 不管膜多薄, 它必须有两个界面。这两个界面分别与两侧的流体相接触 膜传质有选择性,它可以使流体相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透过,而不允许其它物质透过。膜分离过程原理:以选择性透膜为分离介质,通过在膜两边施加一个推动力(如浓度差、压力差或电位差等)时,使原料侧组分选择性地透过膜,以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通常膜原料侧称为膜上游,透过侧称为膜下游。膜过滤的基础理论 通透量理论:一种基于粒子悬浊液在毛细管内流动的毛细管理论。 水通量(Jw)和截留率(R) W透水量,A膜的有效面积,时间 c1料液中溶质浓度, c2透过液中溶质浓度膜表面附近浓度升高,增大了膜两侧的渗透压差,使有效压差减小,透过通量降低。当膜表面附近的浓度超过溶质的溶解度时,溶质会析出,形成凝胶层。当分离含有菌体、细胞或其他固形成分的料液时,也会在膜表面形成凝胶层。这种现象称为凝胶极化膜污染的主要原因来自 凝胶极化引起的凝胶层; 溶质在膜表面的吸附层;膜孔堵塞; 膜孔内的溶质吸附微孔膜的主要优点为: 孔径均匀,过滤精度高。能将液体中所有大于制定孔径的微粒全部截留; 孔隙大,流速快。一般微孔膜的孔密度为107孔/cm2,微孔体积占膜总体积的7080。由于膜很薄,阻力小,其过滤速度较常规过滤介质快几十倍 无吸附或少吸附。微孔膜厚度一般在90150m之间,因而吸附量很少,可忽略不计。 无介质脱落。微孔膜为均一的高分子材料,过滤时没有纤维或碎屑脱落,因此能得到高纯度的滤液。 微孔膜的缺点: 颗粒容量较小,易被堵塞; 使用时必须有前道过滤的配合,否则无法正常工作。微孔过滤技术应用领域 微孔过滤技术目前主要在以下方面得到应用:(1)微粒和细菌的过滤。可用于水的高度净化、食品和饮料的除菌、药液的过滤、发酵工业的空气净化和除菌等。(2)微粒和细菌的检测。微孔膜可作为微粒和细菌的富集器,从而进行微粒和细菌含量的测定。(3)气体、溶液和水的净化。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拖拉机燃油喷射系统装试工适应性考核试卷及答案
- 家用电冰箱制造工效率提升考核试卷及答案
- 三年级信息技术下册 第三单元 第20课《编写彩色日记》说课稿 冀教版
- 真空电子器件化学零件制造工三级安全教育(公司级)考核试卷及答案
- 聚甲醛装置操作工主管竞选考核试卷及答案
- 林木育种土壤改良效果监测报告
- 零售成本分析报告
- 手工具人机工程学设计原则分析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政治 第三课 第一框 伟大的改革开放说课稿 部编版第一册
- 欣赏 明天会更好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音乐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西师大版
- 中药药剂员职业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国家统计局济宁调查队城镇公益性岗位招聘3人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快手运营课程培训课件
- 庭院绿化施工方案
- 《大学语文》课件 第16讲 智在纵横 苏秦始将连横
- 医院工作纪律培训课件
- 开远美景家乡课件
- 2025至2030中国仿制药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报告
- 一建市政记忆口诀
- PETS公共英语二级大纲词汇
- 消控室制度上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