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际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pdf_第1页
论语际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pdf_第2页
论语际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pdf_第3页
论语际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pdf_第4页
论语际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论语际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 4 卷第1 期 2 0 0 7 年3 月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J O U R N A LO FS H A N G H A IS E C O N Dp 0 I T E C H N I CU N I V E R S I T Y V b l 2 4N O 1 M a r 2 0 0 7 文章编号 1 0 0 1 4 5 4 3 2 0 0 5 0 3 0 0 7 0 0 6 论语际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胡龙青1 杨丁芳2 1 上海电力学院外语系 上海2 0 0 0 9 0 2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2 0 1 2 0 9 摘要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而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这决定 了翻译和文化的密切关系 由于各民族所处的生态 物质 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 因此 各语言所载负的文化 信息很难完全一致 后者会造成文化在翻译过程中信息的损失和歪曲 也就是文化意象的错位问题 列举了文化 意象错位的几种形式 分析了引起文化意象错位的种种原因 最后提出怎样对待文化意象的传递问题及补救措施 关键词 语际翻译 语言 文化意象错位 文化信息对等 中图分类号 H 08 5 3文献标识码 B 0 引言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精神财富 如文学 艺 术 教育 科学等 所谓文化和文明乃是包括知识 信仰 艺术 道德 法律 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 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 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综合上述及其他各种观点 文化 可以简洁地 定义为 一个社会的信仰和时间的总和 l 既然文化是一个社会的信仰和时间的总和 语言就成为最重 要的东西了 因为通过语言 社会的信仰才得以表达和传播 社会人们之间的交流才能实现 语言与文化 是不可截然分开的 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 它对文化起着重 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 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 语言反映文化1 2 使用某一语言的群体形成了该群体特有的 文化 因而两种语言的翻译势必涉及两种文化的传递 综上所述 语际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互相转换 也是两种文化的传递 因为词语只有在特定的文化 中才会有一定意义 因此 要做好翻译工作 熟悉两种语言的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任何文体的翻译都是如 此 文化在翻译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正如奈达博士所说 要真正出色地做好翻译工作 掌握两种文化比 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 所以 翻译时要注意文化信 息的传递 尽量做到文化信息对等 而要做到文化信息对等 就必须对两种语言的文化进行对比 这种对 比具体体现在译入语中寻找 对等语 的过程中 例如 译者若不了解美国的具体情况 将美国的大商店 或国际机场的r e s t r o o m 译作 休息室 就会出笑话 因为在那儿r e s tr o o m 指的是 厕所 还有将M i l k y W a y 译成 牛奶路 而其实M i l k yW a y 指的是 银河 所以无论多么好的译文 如果失落了 甚至歪曲了原 文的文化意象 那就会使读者感到美中不足 有遗珠之憾 有时还会使读者产生错误的印象 对于文化意象的翻译问题 杨宪益夫妇 王佐良教授等几位卓有成就的翻译家早已经注意到了 在1 9 8 0 年接受澳大利亚 半球 杂志主编肯尼思 亨德森的一次采访时 杨宪益就指出过 在文学中有许多其他 的因素构成原文的某些含义 而要把这些含义传达给文化不同的人则是根本不可能的 譬如 对中国读者 说来 中国诗词中的一棵垂柳就有某种油然而生的联想 译成另外一种语言 则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引起这 种联想 杨宪益夫妇还指出 英国翻译家亚瑟 威利在他的 诗经 英译中用了 骑士 城堡 等词 收稿日期 2 0 0 6 0 4 1 4 修回日期 2 0 0 6 1 0 1 0 作者简介 胡龙青 1 9 7 1 一 女 安徽人 硕士 讲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英语教学 万方数据 第2 4 卷胡龙青 杨丁芳 论语际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7 l 使得译文读起来 像英国中世纪的民谣 而不像反映中国情况的诗歌 王佐良教授也说 第二次大战时 盟军方面的人说一声敦刻尔克 马上会联想起一幅完整的画面 但是 这对中国人来说 不会引起任何反 应 然而 只要我们中国人一用 江南 二字 表示 长江以南 的意思 江南秀丽的景色马上就会展现 在我们的眼前 在那里可以看到最好看的园林 最漂亮的美人 同样 塞外 这一短语会使人联想到一片白 雪皑皑 荒芜人烟的景象 想到历史上的游牧部落 所以 我认为这些都是很难翻译的 他们虽然没有明 说这是文化意象的传递问题 实际上已经触及了这一问题f 3 但是 总的来说 人们往往把意象与文化割裂开来 把它与形象性词语 典故 成语 比喻 谚语等 放在一起 把它视作近乎修辞手段一类的东西 毫无疑问 文化意象与形象性词语等确有极其密切的联系 但它与它们还是有所区别的 文化意象渗透在这些词语里面 但确又包含着更为广阔 更为深沉的内涵 一般来说 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 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个民 族的传说以及各个民族初民时期的图腾崇拜有密切的关系 在各个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里 它们不断出现 在人们的语言里 出现在一代又一代的文艺作品 包括民间艺人的口头作品和文人的书面作品 里 慢慢 形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具有了相对固定的 独特的文化含义 有的还带有丰富的 意义深远的联想 人们 只要一提到它们 彼此间就立刻心领神会 很容易达到思想的沟通 1 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 1 1 植物例如汉民族语言里的松树 梅花 竹子 兰花 菊花 欧美民族语言里的橡树 橄榄树 白桦树 玫瑰花 郁金香等等 1 2 动物它可以是一种实有的或传说中的飞禽或走兽0 例如 汉民族语言中的乌鸦 喜鹊 龙 麒麟 欧 美民族语言中的猫头鹰 狮 熊等等 1 3 成语谚语或典故例如汉民族语言中的 画蛇添足 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欧美民族语言中的 给 车装第五个轮子 t op u taf i f t hw h e e lt ot h ec o a c h 条条大路通罗马 A l lr o a d sl e a dt oR o m e 等等 这 里的 蛇足 诸葛亮 第五个轮子 罗马 都已取得了特定的含义 成为特定民族语言中的一个文 化意象 1 4 数字例如汉民族语言中的 三 八 欧美民族语言中的 7 1 3 等等 汉语中的 三 已不光 意味着 3 另含有 众多 的意思 如 三思而后行 八 因为与 发 谐音而取得了 发达 发 财 的意思 英 俄语中的 7 也有 众多 的意思 如形容幅度大 说a ts e v e n l e a g u es t r i d e s 提醒人 三思而后行 俄语中说 量七次 剪一次 1 3 在西方语言中则被视作不吉利 1 5 喻体这种情况在成语 谚语中反映得尤为突出 这种意象本身并没有太多的文化积累 而是在特定的 语言场合中取得了特定的涵义 多为比喻的喻体 例如 中文中形容某人瘦 说 他瘦得像猴子 英文 中却说 瘦得像影子 a st h i na sas h a d o w 中文中形容某人穷 说 他穷得像叫花子 英文中却说 穷 得像教堂里的耗子 a s p o o r a s a c h u r c h m o u s e 中文中形容某人吝啬 说 他像一只铁公鸡 一毛不拔 英文中却说 他是一枚起不动的螺丝钉 a no l ds c r e w 中文中说 挥金如土 水底捞月 相应的英 语却是t os p e n d m o n e y l i k e w a t e r 花钱如水 和f i s h i n g i n t h e a i r 空中钓鱼 在谚语中 意象作为喻体的 错 位 也很多 中文中喻凡事皆有原因 说 无风不起浪 英文 俄 法文也是如此 却说 无火不冒烟 N os m o k ew i t h o u tf i r e 中文中说 一国三公 喻 管事的人太多反而把事情弄糟 英文却说T o om a n y c o o k ss p o i lt h eb r o t h 厨师太多难做汤 中文中描写事物发展迅速 日新月异的景象 爱用 雨后春笋 作比喻 俄语中却用 雨后蘑菇 作比 英语也用蘑菇作比 如t h e m u s h r o o m g r o w t h o f 像蘑菇般地成长 s p r i n gu pl i k em u s h r o o m s 像蘑菇般地涌现 中文中描写相同气质 类型 的人爱在一起比喻为 物以类 万方数据 7 2 上海第二工监大学学掇2 7 年第1 期 聚 较为擒象 英语中喻必 网一羽毛的鸟总是聚在一起 b i r d so faf e a t h e rf l o c kt o g e t h e r 较为具体 但是中文中的 明枪易躲 暗箭难防 却比英语中的B e t t e ra no p e ne n e m y t h a naf a l s ef r i e n d 宁要公开的 敌入 不要伪装的朋友 嚣为形象 生动 当然 即使楚成语 谚语中作为喻体的意象 其实也总是带着 特定民旗的文化色彩的 只不过有时比较明显 有时比较隐晦些罢了 例如 形容某人表露慈善 内心却 狠毒无比时 中文里的 笑面虎 仅是一个 般性的意蒙 而英语中的 披着羊皮的狼 就有深远的文化 渊源 它与欧荚文佬隧内广为流传的一则伊索寓言有关 英语中的W h e ny o ua r ea tR o m e d oa st h eR o m a n sd o 到了罗马 就照罗马人的规矩办 当然可以译成 入乡随俗 但原文的文化色彩却已丢失 把T a l k o f t h e d e v i l a n d h e i ss u r e t oa p p e a r 说到魔鬼 魔鬼就来 译成 说到曹操 曹搡就到 意思似乎并不错 但由 于营操这一特定熬带有浓J 攀民族文化色彩的历史人物 译文会使读者产生错误魄联想1 3 总之 文化意象上的错位现象 的确给翻译工作者提出了 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奈达说 翻译就是 翻 译意义 此言诚然不错 但是在翻译文化意象的时候 译者对面临的多层意义却感到犯难了 这怒因为文 化意象一般都有表层和深层两层意义 把 三个臭皮匠 项个诸葛亮 译残E v e n t h r e e c o m m o n c o b b l e r s c a n s u r p a s sZ h u g eL i a n g 传达出了该谚语的表层意义 但其深层意义却没有得到表现 译成M a n yh e a d sa r eb e t t e r t h a n o n e 或C o l l e c t i v e w i s d o m i s g r e a t e r t h a naS i n g l e w i t 译出了它的根本意思 却又丢失了两个汉语中特有 的文化意象 臭皮匠 和 诸葛亮 由于原文中原本非常和谐 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意义和意象的语言 统一体 在译语中不得不隔裂为二 这就常常使译者陷入了顾此失彼的困境 导致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 2 文化意象失落与歪曲的根源 2 1 地理环境 语言根植予社会自然环境 各个民族 国家所处的自然环境是多姿多彩的 因两各种语言便被斌予了 其独特的自然环境色彩 被镀上了浓厚的地域文化的印记 英国是一个岛翻 渔业和航海业在其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而汉民族世世代代 直在大陆上生活繁 衍 入 酶生活离不开 地 正是由予这种缝域文纯上鲶差异 英语中有许多有关靛海农水产的邂语 在 翻译成汉语时很难找到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 如 r e s t o n o n e SS O a r S 暂时歇一歇 k e e p o n e S h e a d a b o v e w a t e r 奋力阁存 h a v e o t h e r f i s h t o f r y 另有其它要紧事需要办 等疆l 2 2 生活习惯 不间的生存环境会带来不同的生活习惯 而生活习惯上的种种差异也会在语言表达中体现出来 比如 中嚣饮食文纯的遥舞便带来了语言表达上的千差万剐 英国入的主食是牛奶帮西包 缀鲁然 这两 聿食物 便常常出现在英语的各种成语和比喻中 如 k n o ww h i c hs i d eo n e Sb r e a di sb u t t e r e do n 明白自己的利益所 在 B u t t e rt ob u t t e ri sn or e l i s h 千篇一律的东西令人生厌 c r yo v e rs p l i tm i l k 作无益的后悔 两在中国 中黧入的传统主食是大米焉不是瑟包 中国入每餐不管吃什么都 q 吃饭 汉语中崮 饭 引申出来的词语便随处可见 比如 饭碗 可以用来比喻人们的职业 鱼米之乡 用来形容富庶的地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比喻缺少必要的条件 再能干的入也无能为力等 2 3 传统文化观念 中话文化在传统观念上相差很大 例如 龙 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是一种虚构的动物 在中国 龙是代 表大富大贵静李牵奇动物 健西方人对 d r a g o n 却有相反的理解 在他们心目中 d r a g o n 是一种很凶残 的怪物 是邪恶的象征 在英语中 如果把一个w o m a n 叫做d r a g o n 意思则是她很凶狠 令人讨厌 对于 不了解两方传统文化概念的中国入会感到不解 甚至出现文化误读 c u l t u r a lm i s r e a d i n g 万方数据 第2 4 卷胡龙青 杨丁芳 论语际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7 3 2 4 宗教文化 英语国家主要信仰基督教 圣经 作为英语的三大源头之一 它极大地丰富了英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一些典故 如J u d a s 犹大 出自 新约 约翰福音 意为叛徒 S c a p e g o a t 替罪羊 出自 旧约 利 未记 喻指代人受过者 等等 这些典故已经融入英语中 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对于没有基督教宗 教背景的汉民族来说 却往往不明白这些典故及其象征意义 2 5 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是促使语言不断丰富发展的源泉 也是典故产生的来源之一 像下面这句话H eh a db e e n f a i t h f u lt ot h ef o u r t e e n y e a r o l dV i c a r Sd a u g h t e rw h o mh eh a dw o r s h i p p e do nh i sk n e e sb u th a dn e v e rl e dt ot h ea l t a r 缺译文 在西方 结婚仪式通常在教堂举行 由牧师或神甫主持 男女双方要面对圣像相互起誓 旬中 l e dt ot h ea l t a r 意为来到圣坛前 传达了西方绘声绘色仪式的重要信息内容 3 文化意象失落与歪曲的补救方法 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说过 任何翻译中都有文化意象的丢失 但必须设法将其减少到最低限度 因此 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意象的失落 也应采取各种补救措施将其减少到最低限度 常见的补救方 法有以下几种 3 1 音译 直译加注 在翻译民族文化性很强或译语民族中无法找到对应词的术语 人名 地名时 往往可以采用音译或直 译加注的方法处理 这一方法不仅可使译语读者了解原语文化的有关知识 而且还可以将全新的文化概念 译介入译语文化中 给译语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添加鲜活生气 例如 t h e G o r d i a n k n o t 戈尔迪结 喻棘 手问题 源自希腊传说 戈尔迪在木桩上系了一个众人皆无法解开的绳结 后由亚力山大王一刀斩开 t h e s w o r d o f D a m o c l e s 达摩克里斯之剑 喻临头的危险 源于希腊传说 古S y r a c u s e 国王命其廷丞达摩克里 斯坐在以一根头发悬挂的剑下 以示君王多危 上面的两个例子如果完全意译为 棘手问题 和 临头的 危险 就会丢失原语中的文化意象 如果仅仅直译成 戈尔迪结 和 达摩克里斯之剑 而没有后面的关 于来源的解释 虽然保留了原语中的文化意象 但读者难以理解它们的文化内涵和意思 在这种情况下 译者通过音译 直译加注法 既有效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 又使原语中的文化意象不至于歪曲或丢失 3 2 代换法 基于民族文化的共性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有许多成语 谚语在意义上是相互对应的 然而 又由于 民族文化各具有其特异性 各个民族往往会采用不同的意象来表达相同的意义 对于这种类型的习语 译 者可以采用代换法进行翻译 将原语成语或谚语中所对应的形象用译语中约定俗成的形象进行转换 使得 译语读起来比较生动而地道 力求与原语在效果上达到最大限度的等值 例如 L a s t n i g h t I h e a r d h i m d r i v i n g h i s p i g s t o m a r k e t 昨天夜里我听到他鼾声如雷 若上旬直译成 昨天夜里我听见他将猪群赶到市场 虽 然保留了原语的文化意象 但扭曲了原语要表达的意思 通过汉语中对应的 鼾声如雷 的翻译 不仅有 效地传达了原语的意思 而且保留了原语中的文化意象 3 3 意译法 对于一些具有独特原语文化特征的词汇 习语和句子 音译 直译可能无法准确传递原语的文化内涵 而代换互译又容易将译语文化色彩强加入原语文化中去 这时候 为了填补文化空缺 译者一般采用意译 法 在翻译中直接指出原语的真正含义 用与原语意义相同但形式不同的词汇 句法来翻译 例如 I t w a s a n o t h e ro n eo ft h o s eC a t c h 一2 2s i t u a t i o n s y o ua r ed a m n e di fy o ud o y o u r ed a m n e di fy o ud o n t 这真是又一个左 右为难的尴尬局面 做也倒霉 不做也倒霉 C a t c h 2 2 这一词语源于2 0 世纪美国小说家J o s e p hH e l l e r 的 小说 第二十二条军规 C a t c h 2 2s i t u a t i o n 常用来比喻难以摆脱的困境 如果将上旬中的C a t c h 一2 2 直译为 万方数据 7 4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 0 0 7 年第1 期 汉语 第二十二条军规 那么不熟悉美国文化的汉语读者可能会看了不知所云 因此 此句对于文化缺省 采取了意译法 当文化意象的原昧传递让读者产生歧义和迷惑时 只好采取意译法 来填补这个文化空缺 3 4 保臻法 例如 T h eW h i t eH o u s ei m m e d i a t e l yd e n i e dt h es t o r y 白宫立即对这一报道予以否认 这个侧旬中 W h i t eH o u s e 指代 美国政府 但是译文对原旬中所预设文化缺省采取了保留法 而没有补上这引起 空 自 g a p s 由于这种方法不能帮助读者了解源语文化 还可能导致对译语信息的鳇解 误解 译者因丽 对这种方法一直避雨远之 但是 随着各种文化交流的增强 东西方琵族闻豹文化交流和思想沟通成为可 能 这种保留法可以体现源语的文化性 同时还可丰富译入语的词汇的表现手法 可以直接影响人们观念 的更新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即使是对普通读者 也应该时常加些薪的字眼 薪的语法在里蕊 必须 这样 群众的言语才麓够丰富起来 溯 3 5 增译法 当直译不便于译文读者的理解 而译者又试图保留原文的文化包彩时 那么译者可以在点译的基础上 添翔解释性的谲 在译文中明示邂琢语读者视先当然 聪译语读者却不了解的内涵 增译的优点在于 宅 既可以在译文中尽可能保留原文语言的特征 再现原文的风格和韵味 又可以使译文含义明确 便于译文 读者的理解 例如 H eh a so n l yu n t u t o r e ds t r e n g t h l i k eab u l li nac h i n as h o p 他有力气 可是没有经过训 练 就象一头闯入瓷器店酶牛 动就阕掇 懿果此旬译文瑟瑟没番添加 一动就闯祸 不了瑟中国文 化的外圜读者看了后会不知所云 虽然保留了原旬的文化意象 但没有到位地传递给读者 此时的增译部 分对文化意象的传递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4 结语 传递文化意象的问题 从根本上而言 其实也就是一直困扰翻译界的如何正确处理翻译中原作的形式 与内容闯题 长絮以来 我鲷一蠹比较重视内容韵问题 两轻视形式的意义 文玩意象阀题鲍提出 实际 上也是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译者在翻译时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 而且还要译出原作内在的 文化信息 魏译是嚣静文化交流的过程 蠢不是文化蒙蔽 因此 译者需要爝适当的方式对译文中出现的文化信 息错位进行处理1 6 j 译者在对这 现象进行翻译补救时 应根据原文的类型 蘸译的目的 读者对象等逸 择不同的补救策略 而译者要想真正理解原文 传递原文的文化信息 缩短两种文化间的距离 消除由于 文化信息在译文中的走失丽造成的交际障碍 就要对源语文化作深入的了解 提蕊对文化缺籀的识别能力 准确遗接收作者发出的信息 然后准确圭l 羹传给信息酶受体一读者 只有这样 译者在髂译时才能正确处理 局限于特定的语言和范围的这种对原文读者不言而喻的内隐信息 参考文献 f l 贾玉耨 跨文化交际学f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校 1 9 9 7 2 罗常培 语言与文化 M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 9 8 9 3 谢天振 翻译研究新视野 M 青岛 鬻岛出版社 2 0 0 3 嘲薮登 谭璩臻 荚汉觏译实缓浮爨 鞫 长沙 溪囊大学凑数社 1 9 9 7 5 方梦之 翻译新论与实践 M 青岛 青岛出版社 1 9 9 9 6 邓炎昌 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 9 9 7 万方数据 第2 4 卷胡龙青 杨丁芳 论语际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7 5 O nt h eT r a n s l a t i o no fC u l t u r a lI m a g e s H U L o n g q i n 9 1 Y A N GD i n g f a n 9 2 1 D e p a r t m e n to f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s 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o fE l e c t r i cP o w e r S h a n g h a i2 0 0 0 9 0 P R C h i n a 2 F o r e i g nL a n g n a g e sF a c u l t y S h a n g h a iS e c o n dP o l y t e c h n i cU n i v e r s i t y S h a n g h a i2 0 1 2 0 9 P R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C u l t u r em e a n s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m a t e r i a lw e a l t ha n ds p i r i t u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c r e a t e db yt h em a n k i n dd u r i n gt h ep r o c e s so f 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L a n g u a g eh a sc l o s er e l a t i o nt oc u l t u r e h e n c et r a n s l a t i o ni sr e l e v a n tt oc u l t u r e A sv a r i o u se c o l o g y m a t e r i a l s o c i a l s y s t e ma n dr e l i g i o na m o n gt h ed i f f e r e 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