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作用范文.doc_第1页
影像学作用范文.doc_第2页
影像学作用范文.doc_第3页
影像学作用范文.doc_第4页
影像学作用范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影像学作用范文 医学影像学不仅扩大了人体的检查范围,提高了诊断水平,而且可以对某引些疾病进行治疗。这样,就大大地扩展了本学科的工作内容,并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支柱。影像学作用的论文该怎么写呢? 影像学作用 摘要: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住院病人影像学检查信息正确率中的作用。 方法2015年3月起本科开展品管圈活动,确立以“提高住院病人影像学检查信息的正确率为主题,分析住院病人在医院内影像学检查信息中,信息正确率低的主要原因及拟定对策,按品管圈活动实施对策和效果确认,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影像学检查信息正确率的变化。 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影像学检查信息的正确率由原来的63.9%上升到99.2%,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提高住院病人影像学检查信息的正确率,减少医护患三者之间的矛盾,确保医疗护理安全。 关键词: 住院病人。 影像学检查。 信息。 品管圈 品管圈活动是通过一个自发组成的小团体,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来解决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 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影像学检查如胸片、CT、超声、核磁共振成像等对疾病的诊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目前,临床上由于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住院病人影像学检查信息中存在较多问题,导致病人不能及时正确完成检查。 为了提高住院病人影像学检查信息的正确率,本科于2015年1月2015年7月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提高住院病人影像学检查信息的正确率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效果明显。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选取三病区品管圈开展前(2015年1月)136例住院病人和活动开展后(2015年6月)128例住院病人,按时间段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住院病人影像学检查信息的执行情况,比较影像学检查信息正确率的变化。 1.2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小组 2015年1月成立品管圈小组,由护士长任圈长,组员8名,包括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2名。 确定圈名为“围护圈。 1.2.2选定主题,拟订活动计划 圈员通过头脑风暴法提出5个候选主题,依据迫切性、重要性、圈能力、上级重视、可行性进行评分,最终确定“提高住院病人影像学检查信息的正确率为本次活动的主题,并绘制甘特图拟订活动计划,活动时间为2015年1月2015年7月。 1.2.3分析现状 圈员自制“影像学检查信息正确情况现场查检表,于2015年1月的住院病人,记录影像学检查运送的情况。 共调查136例,正确87例,正确率63.9%。 1.2.4设定目标 参照柏拉图得出的改善重点,结合公式“目标值=现状值-(现状值改善重点圈能力)计算得出目标值为4.8,改善幅度为60.3%。 1.2.5原因分析 针对住院病人影像学检查信息正确率低的原因,圈员对缺失的项目进行鱼骨图分析,绘制柏拉图,根据80/20法则,确定正确率低的原因为:预约中心人员不知道病人已出院、手术、转床、拒绝或已检查等各项信息,造成运送人员接不到病人或接错病人。 分管床位的责任护士不了解其他床位病人的情况未及时更改病人检查预约单的身份信息导致通知遗漏。 实习医生未按照检查流程,将未预约的检查单直接交给病人,或者将未预约到检查项目提前进行,造成检查信息的反复。 病人因素:对医院环境不熟悉、年龄、文化程度、地区差异的影响,造成沟通上的困难和理解差异。 1.2.6制定对策并实施 制定一张住院病人影像学检查信息汇总表,将检查通知流程规范化1-2。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每日由一位护士核对次日检查预约单的信息,将更新的信息登记在检查汇总表上。 中班护士将所有次日检查预约单与检查汇总表上的项目一一核对。 将检查预约单发放到病人手中,并将检查汇总表张贴于病区走廊醒目固定处,方便病人及家属查阅。 次日晨,责任护士将温馨提示卡放于检查病人的床头柜上。 检查运送人员与检查汇总表核对,正确确认病人个人信息后再去运送病人。 制作温馨提示卡。 当病人外出检查时护士将注明病人去向的温馨提示卡放置于病人床头柜上,可以告知家属及医生,减少不必要的担心。 完善检查告知单。 将各项检查的地址标注在检查汇总表上,并在检查预约单上进行注明。 1.3效果评价 品管圈活动后进步率及目标达成率:进步率=(改善后的数据-改善前的数据)/改善前100%。 目标达成率=(改善后的数据-改善前的数据)/目标设定值-改善前数据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3讨论 品管圈活动实施后应用于住院病人影像检查信息正确率的管理中有效提高了检查的有效性及及时性3-4。 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诊断、治疗疾病最有效、可靠的客观资料之一,及时完成各项检查至关重要,可以为病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若病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完成检查,会耽误病人的治疗时机,给病人增加安全隐患。 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因检查信息有误,运送人员常常找不到病人甚至接错病人,结果导致病人未能进行影像学检查,还有少数病人重复某一项检查。 品管圈活动开展后全体圈员根据本病区住院病人影像学检查信息准确性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结果并制定出适合本病区病人检查通知的方案,完善各类表格和提醒设施。 该对策实施后正确率有原来的63.9%提高到99.2%,极大地降低了信息错误的发生率减少了护患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效率,确保病人能够及时地完成各项检查,避免重复,最终更好地为病人服务,降低了医疗风险。 4小结 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有效提高了住院病人影像学检查信息的正确率。 通过品管圈活动,本科室制定出一套规范的、合理的检查通知流程,使护理人员在通知检查时有章可循,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作者:李文娟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参考文献: 1曹坤,蔡双宁.门诊及住院辅助检查申请单电子化初探J.医院管理论坛,2009,2:57-59. 2徐佩莲.医院加强超声检查质量管理探讨J.浙江临床医学,2009(2):1121. 3张琼,张际.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我国医院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4,43(27):3665-3666. 4刘秀玲,曹叶仙.医院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降低病人陪检风险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28(11B):4068. 影像学作用 摘要: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钉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方法分析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6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评价椎弓根螺钉的位置。 按照Lee等的评价方法将螺钉位置分为4级,0级:螺钉完全在椎弓根内;1级:穿破椎弓根部分小于螺钉直径的25%; 2级:穿破椎弓根部分达到螺钉直径的25%50%;3级:穿破椎弓根部分大于螺钉直径的50%。 0级和1级认为置钉满意,2级和3级认为螺钉误置,观察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情况。 结果64例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256枚,术后复查CT显示椎弓根螺钉位置0级223枚,椎弓根螺钉位置1级25枚,椎弓根螺钉位置2级7枚,椎弓根螺钉位置3级1枚。 椎弓根螺钉的误置率为3.1%。 其中误置的8枚椎弓根螺钉中5枚穿破椎弓根内侧壁,3枚穿破外侧壁,无椎弓根上、下壁穿破情况。 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根性疼痛症状,予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无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患者置钉准确性高,相关并发症少,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 微创;椎弓根螺钉;胸腰椎骨折;误置 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中应用广泛,常用的开放手术置入螺钉往往出血多,住院周期长,创伤大。 应用微创技术剥离极少的肌肉,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大大减少出血和软组织损伤,减轻患者疼痛1。 但经皮置入椎弓根螺钉,由于相关的解剖标志无法直视,螺钉的准确性一直是人们担心的问题。 本文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6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椎弓根置钉的准确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4例,男38例,女26例;年龄为2058岁,平均42.2岁。 所有患者均无脊髓神经损伤,术前CT扫描无椎弓根骨折。 受伤原因:重物砸伤15例,交通事故31例,高处坠落伤18例。 胸腰椎压缩骨折41例,爆裂骨折23例。 骨折节段:T103例,T1110例,T1221例,L126例,L24例。 受伤至手术时间15d,平均2.4d。 1.2手术方法 64例患者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 所有患者均采用全麻、俯卧位,C型臂机透视观察脊柱棘突的位置,调整C型臂机位置使得棘突居于正中。 在皮肤上标记伤椎相邻上下椎椎弓根的外侧缘,依据皮肤和椎弓根之间的软组织厚度确定皮肤上的进针点,以保证在置入导针时获得较好的角度。 经皮肤开口处置入引导针,斜向抵达椎弓根的外侧缘,大约在椎弓根投照中心点的3点钟位置。 引导针沿着椎弓根骨皮质向内穿刺2025mm的深度,确保引导针在椎弓根内侧壁的外侧。 以同样的方式在另一侧置入引导针。 将C型臂机横行,透视侧位片,此时可以看到椎弓根内的引导针进入到椎体内,内侧壁无破损。 拔出引导针的内芯,插入克氏针,之后移除引导针。 沿着克氏针插入空心的组织分离器,以创造足够容纳器械进出的空间。 沿克氏针方向置入软组织保护装置,直至抵达骨面。 再沿着克氏针的方向进行攻丝,攻丝时由于克氏针松动,不要使劲向前推挤克氏针,否则可能出现克氏针穿出前方骨皮质,损伤邻近血管和神经结构。 攻丝完成后置入直径大小合适的椎弓根螺钉。 通过透视确定椎弓根螺钉处于合适的位置,安装螺钉间的金属连接棒,通过适当的器械进行骨折复位操作。 关闭皮肤切口。 1.3椎弓根螺钉位置的评定 6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行螺旋CT扫描,对椎弓根行多平面重建,分别从椎弓根的冠状位、矢状位及轴位影像上观察螺钉位置。 按照Lee等2的评价方法将螺钉位置分为4级,0级:螺钉完全在椎弓根内;1级:穿破椎弓根部分小于螺钉直径的25%; 2级:穿破椎弓根部分达螺钉直径的25%50%;3级:穿破椎弓根部分大于螺钉直径的50%。 0级和1级认为置钉满意,2级和3级认为螺钉误置。 螺钉误置率=误置螺钉数/置入螺钉总数100%。 2结果 64例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256枚,T9置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