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究近十年我国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doc_第1页
浅究近十年我国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doc_第2页
浅究近十年我国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doc_第3页
浅究近十年我国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doc_第4页
浅究近十年我国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究近十年我国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现了最早的图书馆图书馆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 摘要:文章梳理了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跨系统共建共享的研究脉络探讨对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的认知、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管理模式、地理位置的研究指出研究内容有待多方面具体深入建议多关注国外的相关研究以促进探索我国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的建设 关键词:校地共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 国内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合作由来已久呈现多种合作模式如:馆际互借、区域图书馆联盟、数字资源共享有关二者信息资源共享的讨论非常多而对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跨系统共同建设、共同使用的讨论很少随着我国城市图书馆的发展需求加大同时对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呼声日益热烈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建共享图书馆成为一种可行的模式为了解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笔者在年9月查阅中国学术网络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校地共建”“图书馆”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利用文献追溯法扩充相关主题如加入“校市共建共享”检索词剔除与主题相关度较低的论文后共得到期刊学术论文69篇硕士学问论文1篇会议论文2篇通过检索发现我国对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这一领域的研究始于年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内容集中在图书馆的定位、必要性与可行性、管理模式等方面 一、关于对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认知的研究 研究者普遍认为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是由高等院校(包括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共同协商、共同投资、共同建设图书馆在协议和合同的制约下学校与社会共同利用图书馆耿有三认为:“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是指高校图书馆和地方公共图书馆的联合共建是地方政府和高等院校全面、长期、紧密型的合作共同投资、共同利用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的图书馆联合体它兼有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两重性应做到学术性和文化性并举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与文化休闲职能并列是为高校师生和城市居民提供教学、科研、信息资源、社会教育和文化休闲服务的社会公益性机构”1杨丽华认为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是双重身份的图书馆即“一个图书馆两块牌子一个资源库两个服务窗口一套班子两种管理制度具体而言就是城市与高校共建图书馆其定位、体制与职能不同于其他类型图书馆具有双重身份是一种新的模式共建后的图书馆既具有高校图书馆功能又具有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2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因其合作形式的特殊性已经成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图书馆联盟形式 二、关于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必要性的研究 2.1图书馆管理体制成为图书馆发展共建共享的壁垒 我国图书馆三大系统分别是公共图书馆体系、高校图书馆体系以及科研图书馆体系各系统长期独立封闭的特点制约着图书馆的跨系统合作耿有三认为这种管理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第一不能满足读者的整体需求同一地区不同系统的图书馆读者不能自由选择文献服务机构第二各个图书馆在半封闭的状态下自我建设资源配置缺乏明确的宏观协调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第三行业标准混乱严重制约了图书馆之间的文献资源共享和图书馆网络化的建设第四各自为政垂直系统发展既造成了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上的差别也阻碍了地区性信息资源的交流、共知与共享”3杨丽华认为现有图书馆管理“导致各系统图书馆发展自成体系缺乏总体规划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出现大量的重复和浪费无法形成一个高效益、高效率的发展机体”4 2.2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职能缺失 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资源无法较好地为社会所用叶明青认为“虽然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命题一直为研究者重视和探讨但是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进程依然缓慢高校图书馆的丰富资源不能被社会广泛利用许多社会用户对高校图书馆拥有的丰富资源和多样化服务只能望而兴叹使得高校图书馆成为一座座信息孤岛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不利于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建设”5另一方面许多公共图书馆由于经费不足或是馆员专业技能等因素无法成为区域的文化信息中心李爱芳认为“公共图书馆由于受地方财政、人员和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其承担的历史使命在逐渐减弱真正服务的对象也在逐渐减少出现了馆藏资源与当地的文化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不能满足广大读者需求的实际现状”6 2.3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区域适用性研究 不同学者对于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适用区域存在不同的认识一些学者认为校地共建共享比较适合发达城市钟辉新认为:“校市共建共享图书馆的模式比较适合于经济发达地区因为建设一座现代新型科技图书馆需要不菲的投入经济发达地区读者对科技信息的需求比较旺盛能有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不会导致浪费”7而另一些学者则有完全相反的看法认为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特别适合中小城市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原因在于西部地区及中小城市由于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有限一般对图书馆的投入也非常有限许多图书馆馆舍简陋、资源陈旧而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人民大众日益强烈的文化生活需求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的模式特别适合这些地区图书馆的发展 三、关于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可行性及意义的研究 3.1有效节约政府及高校的资金和土地资源 图书馆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文献资源建设的优劣也取决于资金的投入量许多地区的图书馆由于建设分散造成单一图书馆无法提供优质的服务和资金浪费目前我国地方财政普遍吃紧地方与高校共建图书馆可以将地方财政的资金集中使用更好地为大众读者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同时一些由地方财政支持的高等院校也能够获得政府资金上的支持和保证这样做既可以有效地节约资金又可以通过馆藏馆舍共用节省土地资源的成本 3.2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优势互补 高校图书馆较公共图书馆而言在馆藏资源、人员技术等方面都能够弥补公共图书馆的不足史成玲认为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独具特色对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发展地方文化、经济和推动高校教学科研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另外无论是高校师生还是社会公众读者需求的交叉性很大这种合作的优越性、资源的互补性和需求的交叉性放在知识经济的框架之中就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又可避免国家资源与资金的极大浪费”8 3.3有利于城市或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 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扩大了服务对象的范围将其作为某区域的信息中心不仅能够为公众提供日常的文化服务为高校读者提供科研服务还能够为区域企业服务大大提高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机构的实现价值李永红在论市校共建图书馆在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一文中结合池州师范专科学院的具体情况提出通过开展服务池州的旅游经济、积极为企业经济发展做好参考咨询工作、为地方特色研究服务等将池州师专建设成为池州的城市文化信息中心9 四、关于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合作模式的研究 依据高校性质的不同可以将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划分为两类:一类是高等本科院校与当地政府共建公共图书馆如:聊城大学暨聊城市图书馆、宁波高教园区图书馆、大庆市东北石油图书馆、池州市池州学院图书馆、驻马店市黄淮学院图书馆、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另一类是高职院校与当地政府共建图书馆如: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严济慈图书馆、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厦门市图书馆华厦学院分馆 依据共建共享的运行现状对其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四类:(1)共建馆舍运营经费投入缺失型如聊城大学暨聊城市图书馆(2)短期“共建”、长期共享型如池州市池州学院图书馆(3)合资共建、共享服务缺失型如驻马店市黄淮学院图书馆(4)共建共享、持续投入型如大庆市东北石油图书馆10 五、关于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管理模式的研究 5.1创新科学的保障机制 叶明青认为:“应成立一个由政府主管部门、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相关人员共同构成的图书馆协调管理委员会图书馆在协调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5杨丽华认为:“必须成立一个包括地方政府和高校以及地方财政、文化、科技等相关部门在内的图书馆工作委员会负责主持制定图书馆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引导图书馆服务方针和发展方向”4综合来看目前正在运行的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基本上采用高校负责管理、政府监督管理的模式 5.2设置合理的人事制度 高校图书馆员与公共图书馆员由于面向读者对象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工作习惯必然会产生职场上的文化冲突许磊结合所在的聊城大学与聊城市图书馆的工作实践指出:“全面推行聘用聘任制度对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技术职务聘任制;对工勤人员实行劳动合同制同时面向社会引入竞争机制尽快实现人员管理模式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化建立起动态的、竞争性的人事管理机制即采取三级用工制度即专业人员、合同工和临时工”11 六、关于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地理位置的研究 图书馆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影响全局的重要因素由于城市比较大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相对比较集中与稳定因此共建馆通常建设在大学校园内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图书馆位于学校内导致很多离校园较远的公众读者不愿前来图书馆12当然也有部分学者持有不同看法钟辉新认为:“新建科技图书馆应选在市区或靠近市区的高校内新馆的选址既要方便高校又能便捷地为市民开放服务又要对周边能形成一定辐射作用新馆既可以在原高校图书馆的基础扩建亦可以在校园内建设全新的图书馆视具体情况而定”7综合来看地理位置要考虑区域的实际特点无论是建在校内或是校外都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优点和缺点可以通过大力宣传、网络服务等来弥补 七、结语 总体来看我国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尚未引起广大研究者的强烈关注基本处于“馆本研究”研究者绝大多数来自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自身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必要性、可行性、建设意义、管理模式创新等宏观层面且这些主题多数停留在理论层面对一些实质性的问题未进行深入探讨同时研究基本上集中在国内的实践案例上对国外的关注较少笔者认为可以在具体建设图书馆的实施对策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如:馆藏建设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及空间分配内部人员管理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评价标准读者推广服务信息技术、网站建设等;同时通过了解国外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发展运行的状况分析其案例实践的成功与失败的因素探索我国校地共建共享图书馆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耿有三.共建图书馆高校与城市共享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6):146148. 2杨丽华.双重身份图书馆的构建J.图书馆论坛(1):147149. 3耿有三.高校与城市共建图书馆研究J.图书馆建设(4):1719. 4杨丽华.论城市与高校共建图书馆的管理体制创新J.河南图书馆学刊(4):3133. 5叶明青.校地共建图书馆的运作模式J.图书馆学研究(17):3133. 6李爱芳.校地共建与馆际合作服务一体化框架的建构:以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4):7072. 7钟辉新.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共享科技图书馆刍议J.情报探索(3):5456. 8史成玲.校市共建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以池州师专图书馆为例J.池州师专学报(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