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doc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doc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doc_第3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doc_第4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教案是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计和构想,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供参考阅读! 【教学设想】 1、由于学习文言文要付出比现代文更多的认识努力,因此通常同学们对文言文大都敬而远之。调查显示,多数同学都不大了解所学文言文的内涵,不了解那些隐藏在陌生语言下面的更深层次的人类的智慧,笔者力求引导学生走进文言文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说辞语言十分精彩,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就可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逐步改变其对文言文的看法,培养起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2、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对同学们来说非常陌生,可以让学生亲自查找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的收集筛选材料的能力和自读能力。 3、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很必要的,所以教学过程中,更多是学生的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的给以点拨,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培养了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 4、诵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尤其不可低估,所以本堂课自始自终以诵读为教学手段和依据,在诵读中赏析课文、分析人物。 5、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语文课堂应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因此结尾设计讨论发言就是让学生乐于探讨并且有话可说,学有所得,并能学以致用。 6、背诵一直是学生一个头疼的问题,所以笔者尽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减轻学生的负担,增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5、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 生朗读预习师范读生朗读梳理师引导生朗读赏析生朗读巩固师引导生朗读背诵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梳通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199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2、左传其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3、史书体例: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4、相关资料:(在课文赏析中涉及到时给学生做补充) 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却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二、课文学习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3、生齐读课文。(师点拨字音、停顿。) 4、生结合课文注释初步梳理课文。(边轻声朗读,边梳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在诵读中理解赏析课文。(前2段)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师引导大家概述。) 2、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每组选代表发言,师引导大家筛选归纳: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师。 第4段:晋师撤离。 二、课文赏析 第1段: 1、生齐读第1段。 2、师示范串讲梳理第1段。 (为学生后文的接龙串讲做示范。) 3、留时间学生质疑问难。 (让学生在字词上得到落实。) 4、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为后文学生的讨论归纳做示范)贰:从属二主;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以其于晋无礼”。 5、师引导学生串析本段:“晋候、秦伯围郑”阐明形势:兵临城下,形势严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阐明原因: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阐述两军驻扎位置: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6、师引导学生2分钟即兴背诵本段。 第2段: 1、男生齐读本段。 2、女生接龙串析本段。 师点拨: “佚之狐言于师必退。” 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 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辞曰:“臣之壮也已。”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公曰:“”许之。 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已”:通“矣”,句末语气助词;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师引导学生用5分钟即兴背诵本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在诵读中理解课文。(后2段)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体会烛之武的游说技巧。 4、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5、分析各人物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课文赏析 第3段: 1、一生范读本段。 2、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因为本段集中刻画了烛的形象、表现出其高超的游说技巧,所以让学生细细品味) 3、生接龙串析本段: 师点拨: “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 烛说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4、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5、学生同桌讨论归纳,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鄙:名词的意动用法;封:名词的意动用法;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东:名词活用做状语;陪:通假字,通“倍”;共:通假字,通“供”;厌:通假字,通“餍”;说:通假字,通“悦”;阙:通假字,通“缺”或“掘”;以为:古今异义词,古意:把当作;今意:认为。行李:古今异义词,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乏困:古今异义词,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6、师引导学生结合烛的游说步骤即兴背诵本段。 第四段: 1、女生齐读本段。 2、男生接龙串析本段。 师点拨: 晋文公以“不仁”、“不知”、“不武”的理由退兵,看似冠冕堂皇,其实,“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 3、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知:通假字,通“智”。夫人:古今异义词,古意:那个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去:古今异义词,古意:离开;今意:到,往。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 4、师引导学生即兴背诵本段。 二、人物形象分析 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发言,师引导学生归纳: 1、烛之武: 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 善于纳谏。 勇于自责。 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三、本文的写作特色 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 1、伏笔与照应。 2、波澜不惊。 3、详略得当。 四、生小组讨论后谈学习本课后的启发 分两种层面来展开: 1、本文给我们的启示。 2、结合当今国际国内形势(比如:世贸谈判、朝核问题) 【设计说明】 1、指导思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并且应当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所以,在新课程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堂。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设疑、答疑,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现对文本的解读与知识的落实。 2、主要特点: 本篇教学设计,力求准、稳、实,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将老师的“教”转化为“导”,通过情境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积极探究,使老师与学生之间,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之间形成积极互动的局面,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产生活跃的心理状态和兴奋的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 作为文言文教学,加强诵读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把握人物的重要方法,因此,本篇设计注重诵读教学,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3、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根据文意背诵课文。 4、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题导读法。教学过程中,以设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把握文章内容,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力求以问带讲,以答带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领会和学习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代有句话: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句话说明口才的重要性。无独有偶,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