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放射治疗.ppt_第1页
乳腺癌放射治疗.ppt_第2页
乳腺癌放射治疗.ppt_第3页
乳腺癌放射治疗.ppt_第4页
乳腺癌放射治疗.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乳腺癌的放射治疗 肿瘤内三放疗科戴宇虹 典型病例讨论 乳腺癌的治疗是肿瘤治疗研究的典范 手术 放疗 化疗 内分泌治疗及生物治疗等在乳腺癌治疗中均有相当的地位 形成了目前乳腺癌综合治疗的原则 乳腺癌综合治疗的原则是 包括手术 放疗 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早期乳腺癌提倡采用保乳术后根治性放疗 还应做辅助性化疗或内分泌治疗 乳腺癌术后必须给予足够强度的全身化疗以及辅以适当的局部放疗 对激素受体阳性患者 应在接受术后辅助化 放疗后再给予内分泌治疗至少5 10年 对不能手术的晚期乳腺癌患者 予以化疗及姑息放射治疗 1 放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地位2 乳腺癌放射治疗的原则3 乳腺癌放射治疗技术 放射治疗 很重要 放疗在各期乳腺癌的治疗中 均发挥了不同的治疗作用 尤其是早期乳腺癌的保乳手术加放疗 不仅可以获得与根治术相同的局控制率与生存率 同时因保存了患者正常或接近正常形态的乳房 减轻患者的心理障碍 生存质量大大提高 乳腺癌的治疗方案都离不开放射治疗 任何期别的乳腺癌都可以通过放射治疗而减少局部复发 1 放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地位2 乳腺癌放射治疗的原则3 乳腺癌放射治疗技术 乳腺癌分期 乳腺癌的放射治疗的大体原则 乳腺原位癌0期导管原位癌 DCIS 早期侵润性乳腺癌 期 A期 B期的T2N1 可手术局部晚期乳腺癌 B期的T3N0 A期 不可手术局部晚期乳腺癌 B期 C期 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的晚期乳腺癌 期 脑 骨等转移 BCT 乳房保留手术后的根治性放疗 乳房切除手术后的预防性辅助放疗 术前放疗局部高姑息性放疗 局部复发的挽救性放疗远处转移的姑息性放疗 病历回顾 1 患者 李 女性 34岁 已婚初诊时间 2011年06月病史 发现右乳肿块2年 进行性增大1月 体查 右乳外上象限可扪及一5 2cm大小肿块 质硬 活动差 表面欠光滑 乳头无凹陷 无橘皮样改变 双腋下未扪及肿大淋巴结 双肺 PS0分 辅查 1 乳腺B超示右乳外上象限处可见39 16mm非均质低回声结节 可见点状血彩 2 乳腺肿块穿刺活检 右乳侵润性导管癌 无免疫组化结果 术前诊断 右乳腺癌cT3NxM0 B c期 此阶段可作的选择 1 单纯非侵润性癌 0期 小叶原位癌 局部切除 严密随访 可考虑内分泌治疗 导管内癌 局部切除 全乳放疗 可内分泌治疗 无需化疗 2 I期 IIA IIB期浸润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全乳切除 I II级腋窝淋巴结清扫 辅助放疗肿块切除 腋窝淋巴结清扫 或前哨淋巴结活检 根治性放疗3 III期浸润性乳腺癌可手术局部进展期乳腺癌 T3N1M0 根治性手术切除为主不可手术局部进展期乳腺癌 标准治疗为术前化疗或内分泌治疗辅助化疗 放疗 内分泌治疗 靶向治疗 术前诊断 右乳腺癌cT3NxM0 B c期手术 新辅助化疗 放疗 辅助 根治性 病历回顾 2 我院行2周期TE方案 紫杉醇 表柔比星 化疗后 于2011年7月28日在湘雅二医院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 术后病检 侵润性导管癌 级 小区混有侵润性小叶癌 肿块大小5 5 1 3 5cm 侵犯神经 未累及胸大肌 多个淋巴管内见癌栓 淋巴结转移 0 12 免疫组化结果 ER弱阳性 PR Cerb B 2 CER P53 E cad 分子分型不详 术后诊断 右乳侵润性导管癌 级 pT3N0M0 B期 中危组 可手术乳腺癌患者危险度分级 低危组 淋巴结阴性并符合以下所以情况 肿瘤直径 2cm病理分级1级肿瘤周围无血管侵犯HER2 neu基因没有扩增没有高表达年龄 35岁 中危组 淋巴结阳性并符合以下至少一项 肿瘤直径 2cm病理分级2 3级肿瘤周围脉管侵犯HER2 neu基因扩增或高表达年龄 35岁淋巴结阳性 1 3个受累 并且HER2 neu基因没有扩增或高表达 高危组 淋巴结阳性 1 3个受累 并且HER2 neu基因扩增或高表达淋巴结阳性 4个或以上受累 术后诊断 右乳侵润性导管癌 级 pT3N0M0 B期 中危组 1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2 改良根治术后放射治疗3 新辅助化疗后 改良根治术后放射治疗4 局部区域复发的放射治疗5 脑 骨等远处转移时的姑息性放射治疗 1 放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地位2 乳腺癌放射治疗的原则3 乳腺癌放射治疗技术 乳腺癌放射治疗技术 1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2 新辅助化疗后 改良根治术后放射治疗3 改良根治术后放射治疗4 局部区域复发的放射治疗5 脑 骨等远处转移时的姑息性放射治疗 新辅助化疗后 改良根治术后放射治疗 1 放疗指征 同未作新辅助化疗者 原则上主要参考新辅助化疗前的初始分期 尤其是初期分期在 B期以上的患者 即使达到病理完全缓解也仍有术后术后放疗指征 2 放疗技术和剂量 同未接受新辅助化疗的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3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有辅助化疗指征 术后辅助化疗 术后放疗 无辅助化疗指征 术后放疗在8周内开始 前提为切口愈合良好 上肢功能恢复 内分泌治疗 目前没有一致意见 可以同期或放疗后开展 靶向治疗 曲妥珠单抗治疗患者 只要开始放疗前心功能正常 可以与放疗同时进行 改良根治术后放射治疗 PMRT 共识 美国放射肿瘤学会 ASTRO 专家组制定的PMRT共识建议 对腋窝阳性淋巴结 4个者应行PMRT 但阳性淋巴结1 3个者应参加临床研究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 ASCO 专家组制定的PMRT共识建议 对腋窝阳性淋巴结 4个患者及T3或 期患者应行PMRT 但尚无足够证据表明对1 3个阳性淋巴结者应行术后放疗 争议 对病理分期为T3N0 pT3N0 的患者 因为肿瘤 5cm者多有淋巴结转移 因此T3N0患者较少 且临床T3N0患者多接受新辅助化疗 故对其改良根治术后化疗后复发风险的相关资料较少 以往对此类患者推荐术后放疗 但最近有两个报道认为此类患者复发率很低 可能无需放疗 资料显示其未接受放疗的10年LRF率仅7 且病变多局限于胸部 所以对这类患者需要选取高位组者进行放疗 且胸壁为主要照射部位 术前诊断 右乳腺癌cT3NxM0 B c期术后诊断 右乳侵润性导管癌 级 pT3N0M0 B期 中危组 本病例十分特殊 pT3N0M0 B期 中危组 符合美国临床肿瘤学会 ASCO 专家组制定的PMRT共识建议 但是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改良根治术后放射治疗的照射部位 照射部位 照射野 同侧胸壁 锁骨上下区 有指征时照射腋窝或内乳淋巴结引流区腋窝 腋窝淋巴结未手术 或腋窝清扫不彻底 仅做腋窝低位取样 显示淋巴结阳性 或腋窝淋巴结侵犯神经血管无法完整切除时 内乳 临床或病理检查示内乳淋巴结阳性 照射野设定的依据 乳腺组织及区域淋巴结的解剖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一 乳房二 胸壁三 区域淋巴引流 一 区域淋巴结定义1 腋淋巴结2 内乳淋巴结3 锁骨上淋巴结 二 区域淋巴引流 乳房 乳房mamma由皮肤 纤维组织 脂肪组织和乳腺构成位于第2 6肋高度 浅筋膜浅深二层之间 胸肌筋膜表面 自胸骨旁线向外可达腋中线 被结缔组织分隔为15 20个腺叶 每个腺叶又分若干小叶 每一腺叶有一输乳管 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 末端开口于乳头腺叶间结缔组织中有许多与皮肤垂直的纤维束 一端连于皮肤和浅筋膜浅层 一端连于浅筋膜深层 称乳房悬韧带或Cooper韧带 胸壁 胸肌 胸壁由皮肤 浅深筋膜 胸肌 腹肌上部 胸廓 肋间组织及胸内筋膜等构成 胸肌包括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 胸上肢肌包括胸大肌 胸小肌和前锯肌 胸固有肌包括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胸大肌位置表浅 覆盖胸廓前壁的大部 呈扇形 宽而厚 起自锁骨的内侧半 胸骨和第1 6肋软骨等处 各部肌束聚合向外 止于肱骨大结节嵴 胸小肌位于胸大肌深面 呈三角形 起自第3 5肋骨 往上止于肩胛骨的喙突 区域淋巴结定义 区域淋巴结定义 1 腋淋巴结2 内乳淋巴结3 锁骨上淋巴结 区域淋巴引流 锁骨下动脉左侧起于主动脉弓 右侧起自头臂干 从胸锁关节后方斜向外至颈根部 呈弓状经胸膜顶前方 穿斜角肌间隙 至第1肋外缘延续为腋动脉 锁骨下动脉的体表投影 从胸锁关节至锁骨下缘中点划一弓形线 弓的最高点距锁骨上缘约1 5cm 锁骨下静脉 自第l肋骨外缘由腋静脉延续而成 向内行于胸锁关节后方与颈内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 改良根治术后放射治疗的照射剂量 照射剂量 1 所有术后放疗靶区 原则上给予50Gy 5周 25次的剂量 2 影像学 包括功能性影像 上高度怀疑有残留或复发病灶的区域可局部加量至60Gy或以上 改良根治术后放射治疗的照射技术 1 常规二维技术2 三维技术 常规二维技术 1 体位 仰卧位2 固定装置 专用装置固定 使患侧上肢外展并外旋 3 射线能量 60CO 6MV 线 6 12MV电子线 实施步骤 确定放射治疗与其余综合治疗手段的配合 模拟定位 治疗计划 治疗机验证及治疗的实施 模拟定位 仰卧位照射是乳腺癌放疗最常用体位 使用乳腺托架使患側上臂外展900 调整斜板角度尽可能使胸壁处于水平位头部摆正 或轻偏向对侧150 250 用铅丝逐一标记靶区内相应结构如乳腺外侧根部 注意 须以临床仔细扪诊为准 而不是简单地定在腋中线或腋后线 乳腺内后界 手术疤痕 术后引流口 淋巴结以及体中线等 乳房已切除者边界以健側的为参考 铅丝逐一标记 胸壁野 照射乳房和胸壁 多采用2个对穿的切线野 倾斜外切线野3 50 使内外切线野的内界在同一直线上 若有不对称光栏 也可使用半束技术达到内界在同一直线 切线野的宽度必需 5cm 胸壁平坦而薄的患者可考虑用电子束直接照射 一般来说3cm 无论使用哪种技术照射 胸壁均需要加填充物照射20 30Gy 然后去掉填充物照射至50Gy 以提高皮肤表面剂量 如果有皮肤受侵 应加填充物照射剂量至40Gy 再去掉填充物照射至50Gy 术后胸壁的厚度一般在1 5 2cm之间 电子线的能量以6MV为宜 对于胸壁厚的病人 应选用X线切线野照射 X线能量以6MV为宜 填充物厚度在0 3 0 5cm 可使用半束 半野 技术达到内界在同一直线 两野边界如下 上界 锁骨头下缘水平或与锁骨野下界相接 下界 对侧乳腺皱襞下2cm水平 内切野内界 体中线 外切野外界 腋中线或腋后线 外切野内界和内切野外界露空 照射野应包括全手术瘢痕和引流口 要求切过肺的厚度不能大于2 5cm 但不能少于1 5cm 锁骨上下野 界限 上界 环甲膜水平下界 锁骨头下缘水平或与胸壁野上界相接内界 体中线至胸骨切迹中点沿胸锁乳头肌内缘向上外界 肱骨头的内缘 机架角向健侧偏15 20 保护脊髓 该野正好是腋窝 锁骨上联合野的内半部分 全电子线照射时两野可以共线 半野照射技术 对胸壁采用切线野照射时 胸壁切线野和锁骨上下野应采用半野照射技术衔接 腋窝 锁骨上联合野 需完整照射腋窝淋巴引流区时 锁骨上淋巴结区与腋窝淋巴结区合并 成为腋窝 锁上联合野 与胸壁野衔接 野的边界如下 上界 环甲膜水平 同锁骨上下野 下界 第一肋间下缘 内界 体中线至胸骨切迹中点沿胸锁乳头肌内缘向上 同锁骨上下野 外界 包括肱骨颈 与下界与腋窝外形成1cmx1cm的透光区 需要保护喉 颈段气管及肱骨头 保护喉 颈段气管及肱骨头 腋窝后野 由于腋窝 锁上联合野参考点较浅 皮下3cm处 所以必须通过腋后野对腋窝淋巴引流区进行补量照射 野的边界如下 上界 与锁骨下缘平行下界 在同腋 锁骨上联合野下界内界 肋缘内1 5cm处外界 与锁上 腋前野的肱骨挡块衔接 野长8cm 宽5 6cm左右 按源瘤距治疗技术采用腋窝野补量照射 内乳野 内乳垂直前野界限 上界 若仅照乳腺和内乳区 为胸锁关节上缘 其它情况为锁上野下界下0 5cm 下界 第3肋间隙 内界 体中线健侧旁开1 5cm 外界 体中线患侧旁开3 5cm 可将内乳野纳入内切野 称两野技术 或另设垂直单野独立于内外切线野之外 称三野技术 两种照射方法各有利弊原则上2 3以以上剂量需采用电子线 以减少心脏的照射剂量 各照射野示意图 患者术后诊断 右乳侵润性导管癌 级 pT3N0M0 B期 中危组 1 体位 仰卧于乳腺托架 调整斜板角度使胸壁呈水平位 患侧上臂外展90 2 模拟机下定位 锁骨上下野 胸壁野锁骨上下野 照射剂量 50Gy 5周 25次 采用电子线 X线混合照射 电子线 10 12MeV 机架角度0 X线 6MVX线 皮下3cm处计算剂量 源皮距100cm 机架角度向健侧偏15 胸壁野 照射剂量 50Gy 5周 25次 电子线照射 适用于胸壁厚度均匀者 首先应用B超测定胸壁厚度 并根据胸壁厚度调整组织补偿物厚度 临床常用0 5 1 0cm等效组织胶 以此决定所选电子线的能量 根据胸壁皮肤是否受累及 照射至20 30Gy 然后去掉硅胶照射至50Gy X线照射 适用于胸壁较厚且厚薄不均匀者 同样需在胸壁表面垫0 5cm等组织胶 采用Y轴半野照射技术 为了与锁骨上下野衔接 等中心点置于锁骨头下缘水平 根据胸壁皮肤是否受累及 照射至20 30Gy 然后去掉硅胶照射至50Gy T4者可适当增加垫硅胶的剂量至40Gy 临床剂量学 乳房与胸壁 胸壁预防性照射的剂量为常规分割50Gy 对复发灶加量至60 65Gy 需照射的靶区是复杂的 必须进行个体化的剂量计算 只有对多个平面或进行三维剂量计算才能正确认识靶区理想的剂量分布 根治术后的胸壁 无论切线抑或电子线照射 均需要加补偿膜 以提高皮肤表面剂量 必须把术后瘢痕的全长包括在射野剂量稳定的区域内 临床剂量学 乳房与胸壁 大部分情况下 两个切线野对穿照射等量分配方法 可以保证乳房和胸壁的照射通过改变两野入口点 投照方向 照射野 一般情况下两个野大小一致 或通过使用楔形滤过板 可以达到照射靶体积内剂量与两野轴交点剂量差异不超过10 按相交两野参考等剂量曲线为95 点作为计量计算参考点 临床剂量学 锁骨上区和腋窝 锁骨上区预防照射剂量为46 50Gy 常规分割剂量参考点设于皮下3cm处应用电子线和X线混合线腋窝区由腋窝 锁骨大野进行部分照射 用一个腋窝后野做剂量补充 参考点深度为半体厚 建议用 15MV的X线照射 剂量计算时 需注意由前野照射剂量是按3cm的深度来计算 治疗深度有差异 必须通过腋后野将腋窝淋巴引流区补充至46 50Gy 临床剂量学 内乳区 处方剂量50Gy常用60Co或4 6MV的X线和电子束混合照射剂量参考点为3cm深处不论运用何种常规照射技术 选取等剂量曲线90 为最大剂量点 临床剂量学 肿瘤区剂量的补充 电子线垂直野电子束中心轴尽量与皮肤垂直 85 等剂量曲线包括瘤床最深处 体位应尽量接近最初照射体位 为了剂量能够相加 缩小的切线野病人仰卧 体位与大野照射一致 在肿瘤中心平面计算剂量 剂量点为两射束的交叉点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应在缩野前重新定位而不是运用旧的切面图 因为经过治疗的乳腺体积有所变化 插植治疗 近距离治疗 在严格遵循巴黎系统的前提下 插植区内的剂量分布是相对均匀的 可以将外照射和近距离治疗剂量相加 应强调的是这种叠加结果并未将两种放射治疗的不同生物学效应考虑在内 主要放射副作用及处理原则 1 皮肤反应高能射线照射时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约为20 电子线照射时 20Gy即可出现干性皮炎腋窝皱折处常会出现湿性皮炎剂量超过60Gy时 皮肤会出现晚期反应 发生纤维化预防为主 2 心血管并发症放疗后心血管毒性反应是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