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女子无才便是德”?清前期文人之女性才德观辨析.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女子无才便是德”?清前期文人之女性才德观辨析.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女子无才便是德”?清前期文人之女性才德观辨析.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女子无才便是德”?清前期文人之女性才德观辨析.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女子无才便是德”?清前期文人之女性才德观辨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i i i l l lii iirr l r i i ii l l li lr l l l 18 8114 4 摘要 i a b s t r a c t i i 一 导论 1 一 从 女子无才便是德 说起 1 二 才 的界定 3 三 研究史的回顾 4 1 专著 4 2 论文 5 四 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7 二 才德之辨 清前期文人关于女性创作的争论 8 一 重才 支持女性参与文学创作 8 1 支持者的表现 8 2 支持者的立论依据 1 3 重德 反对女性参与文学创作 1 5 1 反对者的表现 1 5 2 反对者的立论依据 17 三 清前期文人之女性才德观评析 2 0 一 文人关于女性创作争论的实质 2 0 1 传统的女性才德观 2 2 2 晚明以来女性才德观之转向 2 3 二 新型才德观的局限性 2 4 三 文人女性才德观对女性创作的影响 2 6 四 结论 2 9 参考文献 3 0 致 射 3 4 嚏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摘要 女子无才便是德 清前期文人之女性才德观辨析 专门史专业硕士研究生钟军 指导老师陈宝良教授 摘要 清前期是一个才女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 然而 当时的文人学士面对蓬勃发展的女性创 作风潮却表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种是极力反对女性从事文学创作 一种则是大力 支持女性参与文学创作 文人间会出现如此分歧 实质上还是由于他们在女性才德观上的差 异反致 传统女性才德观 要求 女子无才便是德 为保全女德 传统文人极力反对女性发 展才华 反对女性从事文学创作 而受到晚明以来新型女性才德观影响的文人则认为 才与 色两尊于天下 主张女性参与文学创作 发展文学才华 当然 新型的女性才德观在客观上 给予了女性更大的自由与发展空间 然而在本质上两种女性才德观都脱离不了男权至上的本 质 当然文人的女性才德观还是在不同程度上对当时女性的生活与写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清前期文人女性创作才德观 西南大学硕卜学位论文 摘要 i si g n o r a n c et h ev i r t u eo fw o m e n t h es t u d yo ft h ea t t i t u d et o w a r dt h ev i e wa n dc a p a c i t y i nt h ee a r l yp e r i o do fq i n g d y n a s t y m a j o r s p e c i a l i z e dh i s t o r y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c h e nb a o l i a n g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z h o n gj u n a b s t r a c t t h ee a r l yp e r i o do fq i n gd y n a s t yi sa f l o u r i s h i n gp e r i o df o r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t a l e n t e d w o m e n sc u l t u r e h o w e v e r t h e r ew e r et w ot o t a l l yd i f f e r e n ta t t i t u d e st o w a r dt h ec r e a t i o no fw o m e n a m o n gs c h o l a r st h a tt i m e a sam a t t e ro ff a c t t h i sd i s c r i m i n a t i o nw a so r i g i n a t e df r o mt h ev i e wo f f e m a l ec a p a c i t ya n dv i r t u e i nt h ee y e so ft r a d i t i o n a lt h i n k i n g t h ei g n o r a n c ei st h ev i r t u e f o rw o m e n t h u st h es c h o l a r sw i t ht r a d i t i o n a lt h i n k i n gw e r eh i g l l l yi n v o l v e dw i t ht h ea f f a i ra g a i n s tf e m a l e c r e a t i o nt op r e s e r v et h ev i r t u e i nc o n t r a s t s o m es c h o l a r sw h oh a sb e e na f f e c t e db yn o v e lt h i n k i n g h e l dt h ei d e at h a tb e a u t ya n dc a p a c i t ya r et h et w ov i t a lc h a r a c t e r so fw o m e n c o n s e q u e n t l yt h e y e n c o u r a g e dt h ew o m e n t oe i l g a g eo nt h ec r e a t i o no fa r t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 r ei sn od o u b tt h a tt h i s n o v e lt h i n k i n ga l l o w sf e m a l et og a i nm o r ef r e e d o mi nc i v i lr i g h ta n dc r e a t i o n h o w e v e r t h o s et w o a b o v e m e n t i o n e dt h i n k i n gw e r ea l lb a s e do nt h em a l e d o m i n a t et h i n k i n gd e e pi n s i d e t h ec r e a t i o n a n dl i v i n go f f e m a l ei n d i v i d u a l sw e r ei n f l u e n c e db yt h ea t t i t u d eo fs c h o l a r si ns o m ed e g r e e k e r d s t h ee a r l yp e r i o d o fq i n gd y n a s t y s c h l a rt h ec r e a t i n ff e m a l e t h ev i e wo f f e m a l ec a p a c i t ya n dv i r t u e 给 西南大学硕卜学位论文一 导论 一 导论 一 从 女子无才便是德 说起 女子无才便是德 这句话对于中国女性曾产生极大的影响 它高度概括了 中国传统女性才德观重德轻才的倾向 这句话的形成自然有受到中国历来重视道 德培养的传统思想的影响 然而 女子无才便是德 还可以从 才可妨德 与 才 女福薄 这两个层面来分析 才可妨德 首先表现为男性对女性聪明才智的一种恐惧 传统儒家往往认 为聪明的女性是极其危险的 哲妇倾城 懿厥哲妇 为枭为鸱 为了使女性能 够甘于受控制 使女性能够更好地为男性服务 传统社会往往采用道德说教 礼教 束缚及愚化教育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对女性进行调教 以期达到 女憧 妇空空 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目的 因为儒家男性害怕女性一旦有了才华 便会有自主 思想 以至于不能够安分守己 不好驯服指使 因此 一些以卫道自居的传统士 人屡屡告诫道 妇人以无非无仪为善 无所事哲 哲则适以覆国而已 其次 更让男性们担忧的是 他们认为女性的才华往往与淫行之间有着千丝 万屡的关系 首先 这是因为在传统性别秩序要求下的女性应该是以贤德 贞静 为尚 而以才思炫耀人前 写作唱和应答都是女性失德的表现 而更让男性忧虑 的原因 很大程度上则是由于自唐宋传奇以来 民间文学小说中才女往往以诗歌 为媒 借诗传情 做出不守闺范 有违妇道的事情 卓文君有才 却与司马相如 私奔 蔡文姬有才 三易其夫 崔莺莺 杜丽娘等等皆读书知文 多情善怀 才 触发春心 叛逆礼教 才情牵动着性情 女性一有才 便容易受诱惑 迷失自 己 再加上蓬勃发展的妓女文学 越来越多的妓女以文才闻名 与名士酬答唱 和 于是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女性的文才与薄幸 淫行之间联系密切 甚至 认为女性有了文才就会做出有悖于礼教的行为 以至于诸如 妇人识字 多致诲 淫 这样的观点成为一时的主流 才女福薄 则包含了才女或短命或遇人不淑等多重因素 古代各种诗文 笔记小说 戏曲中 诸如 红颜薄命 识字由来忧患始 有才偏使年华促 钆 固 知才是不祥物 男子犹然况妇人 均是对此的感叹 清人洪亮吉对于女性才华 m 袁梅 诗经译注 齐鲁书社1 9 8 5 年 第9 2 4 页 o 清 王聘珍 大戴礼记解诂 中华书局1 9 8 3 年 第4 页 雪引自 美 伊沛霞 内闱一宋代的婚姻与妇女生活 江苏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 第2 5 页 o 明 徐学谟 归有园尘谈 宝颜堂秘笈 本 第2 7 页 o 清 袁枚 袁枚全集 随园女弟子诗选 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3 年 第7 5 页 o 清 王鸣盛 西驻居士始存稿 卷十七 清刊本 第1 5 页 1 睡 两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一 导论 也曾有过论述 他说 女子不可有才 才过人则不寡必夭折 否则或遇危险困厄 有非可以常理 论者 才女福薄 是不可以用常理来解释的 洪亮吉的这种观点在当时极具代表 性 即认为有 才 则 福薄 正是在分析总结了 才可妨德 与 才女福薄 的经验教训后 人们愈发觉 得才德相妨 才德两难全 因此选择弃才保德 女子无才便是德 便成为一些文 人女性才德观的代表语 关于 女子无才便是德 这句话的出处 学者陈东原认为 最早亦不过在明 末 陈东原通过查阅相关史料 认为在明以前社会并不反对女子读书识字 而从 明儒吕坤 今人养女多不教读书识字 盖亦防微杜渐之意 的相关陈述中得出明 代时的社会已有不教女子读书认字的趋向 从而也才有出现所谓 女子无才便是 德 这句话的可能 然而陈东原认为 在明代还没有 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直接 表述 到清人的书中才出现了这句话 之后学者刘咏聪在陈东原研究的基础上 发现其实在明末文人的著作中便已有 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直接表述 明人冯梦 龙在 智囊全集 中指出 语有之 男子有德便p d 妇人无才便是德 此外 与冯梦龙同时期的陈继儒在其 少从四方名贤游 有闻辄常掌录之 而辑存的 安 得长者言 一书中 也收录有 男子有德便是才 女子无才便是德 一语 值得 注意的是 无论是 语有之 还是 有闻辄掌录之 都表明冯氏和陈氏都是征引 了前人的话而记录于自己的著作中 所以细考下来 女子无才便是德 这句话至 少在明末时已于社会上流传 到清代时 女子无才便是德 已成为社会的高频用 词 代表了一部分文人的女性才德观 当时许多人的著作中都有关于 女子无才 便是德 的表述 然而正是在 女子无才便是德 成为高频率用词并不断被人们所强调的同时 社会上也出现了怀疑甚至否定 女子无才便是德 肯定女性才华 主张重新认识 女性的才与德关系的观点 如冯梦龙便对 女子无才便是德 一语提出了异议 他说 男子有德便是才 妇人无才便是德 其然 岂其然乎 对此 冯梦 o 清 洪亮吉 更生斋集 卷三 清光绪3 4 年授经堂刻本 第1 6 页 o 明 吕坤 吕新吾先生闺范图书 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明吕应菊重刻本 四库全书存日丛书 本 子 部 杂家类 第1 2 9 册 第4 7 9 页 陈东原 中国妇女生活史 商务印书馆1 9 2 8 年 第1 9 0 1 9 1 页 刘咏聪 女性与历史 中国传统观念新探 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 9 9 3 年 第8 9 页 西 明 冯梦龙 智囊全集 闺智部总序 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 第5 0 4 页 o 明 陈继儒 安得长者言 宝颜堂秘笈 本 文明书局1 9 2 2 年 第1 页 o 明 陈继儒 安得长者言 宝颜章秘笈 本 文明书局1 9 2 2 年 第l 页 o 明 冯梦龙 智囊全集 闺智部总序 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 第5 0 4 页 2 西南大学硕 学位论文一 导论 龙举孔圣人赞赏邑姜的才华而不是认为她的才华会损害其德行的例子来证明自己 的观点 并向世人说明女性的才与德并不是不能共存的两个因素 他说 成周圣 善 首推邑姜 孔子称其才与九臣埒 不闻以才贬德也 此外 冯梦龙还用反 问的方式 对 女子无才便是德 一语提出自己的反驳意见 他说 夫才者 智 而已矣 不智则懵 无才而可以为德 则天下之懵妇人毋乃皆德类乎 即如果说女 子无才便是德 那么天下懵懂无知的妇人都是道德高尚的人 除了冯梦龙外 还 有许多文人对 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陈论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如叶绍袁便认为女 性的 才与德两尊于天下 李渔也认为女性 才德二字 原不相妨 在这些 文人看来 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才德观是极其肤浅的 他们认为才和德应该是女 子特性中能够和谐共存的属性 女性作为有才华的文学创作者与她们为人女 为 人妻 为人母的家庭身份应该是能够和谐共存的 可见 明清时一些文人的女性 才德关系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才德并存的思想开始与才会损德的观念发生碰撞 女性才德观开始有了新的转向 总体说来 女子无才便是德 这句话至少在明末时已于社会上流传 到清 代时更是成为社会上的高频用词 流行用语 然而 也就是在这句话为时人不断 强调 极力呼吁的同时 社会上还出现了这句话的反对声音 即在清代社会上 人们在女性 才 与 德 的关系上发生了分歧 有人极力强调 女子无才便是 德 德重才轻 弃才保德 有人则主张 才与德两尊于天下 由此可见 清代 社会上文人的女性才德观出现了新的转向 因此 本文以清前期文人关于女性创 作的争论为切入点 从清代文人对于女性 才 与 德 关系的分歧入手 全面 分析当时文人的女性才德观 二 才 的界定 对于古代女性而言 才 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来理解 狭义的 才 指 的是女性在诗词歌赋等方面表现出来的 诗才 文才 这样的才华 而广义的 才 则指的是包括 诗才 文才 等各方面才华在内的才能 智慧 当 才 指的是广义的才能 智慧时 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说法一般是不被主张的 而当 才 指的是狭义的才华时 女子无才便是德 则或有人主张 或有人反对 本文围绕清前期文人们对当时女性参与写作的不同态度展开讨论 从而剖析 当时文人的女性才德观 因此 本文中的 才 主要指的是女性在诗词歌赋等方 明 冯梦龙 智囊全集 研 究 社会科学 l9 9 0 年0 5 期 刘巨才的 中国古代的社会性别制度及传 统妇德 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8 年0 4 期 陈宝良的 明代 传统的女性观念及其历史转向 社会科学辑刊 2 0 0 7 年0 6 期 刘慧苹 文冶芳的 儒家女性观之演变及反思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7 年0 3 期 等文章 也从不同方面对传统女性观念进行了研究 2 新兴女性观念 明清时期 中国封建社会步入晚期 随着经济及社会的发展 传统意识 5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 导论 形态出现了松动 传统的女性观念也开始呈现新的走势 学术界从不同角度 对明清时新兴女性观念进行了研究 孙康宜的 明清文人的经典论和女性观 江西社会科学 2 0 0 4 年0 2 期 一文对明清文人肯定女才 努力把女性作品经典化的原因进行了探索 此外 王娟的 明中叶至清前期批判传统妇女观的思潮 硕士学位论文 云南大学2 0 0 6 年 对明中叶至清前期批判传统妇女观思潮产生的原因 批 判的概况进行了分析 指出对女性才华的承认 批判传统的妇德观是当时思 潮的表现之一 张明富的 明清士大夫女性意识的异动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 学版 1 9 9 6 年0 l 期 一文从反对女祸论 反对妇女缠足 主张寡妇改嫁 讴歌女性才情等方面对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新兴女性观进行了论述 康正果的 边缘文人的才女情结及其所传达的诗意一一 西青散记 初探 明清小 说研究 1 9 9 5 年0 2 期 一文专论清代才女贺双卿 并从边缘文人对双卿的 追慕与欣赏中折射出清代文人女性观从 女子无才便是德 向 怜才 爱 才 的转变 此外 还有学者从明清时的一些文学作品中窥探出在女性观念上已出现 同情妇女 怀疑和否定封建礼教 怀疑和否定男尊女卑妇女观的进步思潮 如刘巨才的 明末清初文学作品中的新妇女观萌芽 十堰师范大学社会科 学学报 1 9 9 2 年0 2 期 楚爱华的 明清小说家的妇女观及其文化心理 东 岳论丛 2 0 0 1 年0 5 期 等 3 女性观念的个案研究 有关男性文人女性观念的个案研究也取得了较大成果 主要研究集中在 清代较为著名的 具有代表性的文人的身上 如聂祖玉的 沈宜修的 德才 色 与叶绍袁的女性 三不朽 硕士学位论文 首都师范大学2 0 0 7 车 一文分别对沈宜修的新才女实践及叶绍袁的新才女观念进行梳理 宋燕的 袁枚两性关系观与女性观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首都师范大学2 0 0 7 年 一文对袁枚的女德观和女才观分别进行了研究 指出袁枚在女德观上仍坚守 儒家所谓 温柔 卑顺 的规范 而在女才观上则相对进步 表现为充分 肯定女性才华 鼓励女性从事诗歌创作等方面 徐适端的 也谈章学诚的妇 女观 史学史研究 2 0 0 5 年0 2 期 一文在全面考察 章学诚遗书 中所 有妇女传记之文后 对章学诚的妇女观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此外 如李渔 姚鼐 陈文述等人的女性观念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司敬雪的 李渔的 妇女观 大舞台 2 0 0 3 年0 3 期 周中明的 姚鼐的妇女观和他笔下的妇女 形象 安徽大湖 哲学社会懒 2 0 0 3 年0 5 期 刘靖渊的 陈文述论 6 两南大学硕l 学位论文一 导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3 年0 3 期 等等 总体来说 学术界对于女性观念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既有对女性观念 进行专题研究 又有对女性观念从传统观念 新兴观念 个案研究等方面进行了 分类研究 取得了不少优秀的成果 然而 对于女性观念的专题研究还不多 对 于女性观念的综合的梳理也相对较少 更多的研究是将清代的女性观念进行分类 研究 在女性才德观方面 多数研究是将传统观念与新兴观念分别进行研究 缺 乏对传统观念与新兴观念的综合梳理 而且对于新兴女性才德观的评价也还有待 进行更深层的分析与探讨 鉴于此 本文拟在借助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再结 合相关史料 从清前期一些文人对于女性写作的文学活动的不同态度入手 以期 对清前期文人的女性才德观进行全面的 客观的认识 并进而使女性观念的研究 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四 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中国封建社会经过长期的发展演进 到明清时期已进入了晚期 清初以顾炎 武 黄宗羲 王夫之等人为代表的文人学士从不同层面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批 判与抨击 使封建专制制度受到质疑 动摇了封建专制体制的同时 也使得统治 思想开始失去对人们约束力 此外 商品经济的发展在逐渐侵蚀自然经济基础的 同时 还有力地改变了人们原来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传统意识形态已出现裂 痕 这样 原本封闭凝滞的社会骤然出现了转变 在这样的政治经济背景之下 文 人的女性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 文人圈中出现了一股批判传统妇女观的思潮 这 主要表现为 批判传统男尊女卑观 承认并尊重妇女的价值 批判传统贞节观 赞同妇女再嫁 批判传统的三从四德观 赞同婚姻自主 反对缠足 承认女子才 华等方面 而文人女性才德观的新转变也是这股思潮的表现这一 本文对清代文 人女性才德观的研究 或许将有利于了解古代女性观念的演变及发展 有利于推 动妇女观念史的研究 有利于了解清代文人 了解清代文人群体思想 观念上的 转变 甚至对了解清代社会 了解清代社会的转变也有裨益 7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二 才德之辨 清前期丈人关于女件创作的争议 二 才德之辨 清前期文人关于女性创作的争论 清代是一个才女文化欣欣向荣的时代 胡文楷细考历代妇女的著作而成 历 代妇女著作考 在自序中他写道 自班氏 汉书艺文志 出 群书始有著录 唐宋二代 如武皇后 鱼 玄机 薛涛 花蕊夫人 杨太后 李清照 朱淑真 其集尚存 明史艺文志 所 著录者 仅三十馀家 其未著录者 风于王西樵 宫闺氏籍艺文考略 所载甚多 均目见其集 足以征信 清代妇人之集 超轶前代 数逾三千 历代妇女著作考 一书收录了历代有著作成集的妇女共4 0 0 0 余人 其中明 末以前的共3 0 0 多人 而清代则有3 8 0 0 多人 其中康熙末年至乾隆年间的作品居 大半以上 而前人关于清代女性诗人的研究表明 清代女性不仅写诗作词 热衷 于文学创作 她们还走出家门 结社交往 互酬唱答 频繁活动于公共领域 圆 然而 在当时男权占绝对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里 文人学士面对如此外向的女性 面对如此蓬勃发展的女性创作风潮 又会作何反映呢 总的来说 清代前期的文 人对于女性参与创作 发展个人文学才华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种是大 力支持女性参与文学创作 一种则是极力反对女性从事文学创作 一 重才 支持女性参与文学创作 女性如此积极地投身于文学创作 在当时要求女性要 无非无仪 唯酒食是 议 的社会里必然会引起的很大的争议 然而 清代前期时的一部分开通文人对 于女性参与文学创作却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与帮助 对此 清代女性文学研究者梁乙 真认为 有清二百数十年中之妇女文学 其所以超越前代 端赖提倡之有人耳 此外 著名学者孙康宜也认为 清代的 文人不但没有对这些才女产生敌意 在 很多情况下 他们还是女性出版的主要赞助者 而且竭尽全力 努力把女性作品 经典化 可见 许多学者都认为清代一些开通文人以宽容 支持的态度对待女 性参与文学创作的活动 对女性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 支持者的表现 开通的文入学士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对参与文学创作的女性给予支持 并对当 胡文楷 历代妇女著作考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 第2 页 段继红 清代女诗人研究 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 0 0 5 年 西 诗经全译 袁愈译诗 唐莫尧注释 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8 1 年 第2 5 1 页 回梁乙真 清代妇女文学史 台湾中华书局1 9 7 9 年 第1 4 7 页 西孙康宜 明清文人的经典论和女性观 江西社会科学2 0 0 4 年第2 期 8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二 才德之辨 清前期文入关于女件创作的争议 时女性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他们中有这些女性文学创作者的家人 如午梦堂中的叶绍袁 清溪诗社中张允滋的丈夫任心斋 乾隆时的朝廷重臣阮元 以及女性作品集 闽川闺秀诗话 的编者梁章钜等等 如在叶绍袁的支持与倡导 下 他的妻子沈宜修 女儿叶纨纨 叶小纨 叶小鸾均成为有名的才女 他的 午 梦堂集 便是为其妻女精心编辑的一部诗文合集 在任心斋的支持与帮助下 其 妻子张允滋的诗学才华得到充分的发挥 她不仅写诗出集 还形成了以自己为中 心的女性诗学社团 其中团员还被时人称为 吴中十子 阮元家中的女性也是当 时才女的代表 他的妻 妾 女儿 媳妇个个都善吟咏 也分别著有诗集作品 这种一门联吟现象的出现 必然少不了一家之主阮元的大力支持 此外 还有另一些文人学士对女性的文学创作给予积极地支持与帮助 对此 梁乙真曾总结道 有清一代 二百余年间 其妇女文学之所以超迈前古者 要亦在倡导之有 人耳 西河 渔洋 树之于前 随园 碧城 崛起于后 而其间复有毕秋帆 阮 芸台 杭堇浦 陈其年 郭频伽 诸人之推波助澜 这些开通文人或编辑女性诗集作品 或对她们的诗文作品进行点评 或为女 性文学作品作序写跋 甚至 他们中还有人公开招收女弟子 并授之以诗学等等 可见有清一代 支持女性参与文学创作的文人学士大有人在 他们以自己特有的 方式支持着女性文学的发展 总的来说 当时文人对女性文学创作的支持可表现 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发表言论反驳女性不宜创作的观点 面对日益高涨的女性创作风潮 一些文人从维护封建礼教的立场出发 坚持 内言应不出于阃 认为女性不宜为诗 不宜从事文学创作 基于此 一些开明文 人则发表言论反驳女性不宜写作的观点 进而论证女性写作的合理性 以支持女 性写作 戴鉴便觉得认为女性不宜为诗的观点是极肤浅的 他说 诗所以遍陛情 固尽人而有者也 世多云女子不宜为诗 即偶有吟咏 亦 不当示人以传之 噫 何其所见之浅也 对此他作了如下解释 昔夫子订诗 周南十有一篇 妇女所作居其七 召南十有四篇 妇女所作 居其九 温柔敦厚之教 必宫闱始 使拘拘于内言不出于阃之说 则早删而去之 梁乙真 清代妇女文学史 台湾中华书局1 9 7 9 年 第2 1 5 页 清 许夔臣 国朝闺秀香咳集 引自胡文楷编著 历代妇女著作考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 第 9 1 8 页 9 西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二 才德之辨 消前期文人关于女性创作的争议 何为载之篇章 被之管弦 以昭示来兹哉 同时 著名性灵派大家袁枚也认为 俗称女子不宜为诗 陋哉言乎 在对 自己观点的解释上 袁枚与戴鉴的论据如出一辙 圣人以 关雎 葛覃 卷耳 冠 三百篇 之首 皆女子之诗 即他们都以古老而经典的 诗经 为准 有力地证明了女性写作的古老传统 以孔圣人将女子之诗冠 三百篇 之首 而不是无视女性诗作或故意将女性作品 删而不录为例 反驳了女性不宜为诗或有诗作也不当示于人的偏见 此外 还有文人将文学创作上升为人类表达性情志节的一种方式 一种无论 男女 每个人都可享有的表达自我情感的权利 在他们看来 诗言志 歌永言 男女咏歌 亦各言其性情志节而已 既然诗歌是每个人都享有的表达自己性情 志节的权利 又怎有闺嫒的诗作却不可以公之于世的道理 为了进一步论证女性 写作的合理性 清代桐城派大家姚鼐则否定了以性别为标准判定是否适宜创作的 偏见 主张应以是否 明于理 当于义 为标准来衡量是否适宜从事文学创作 他说 儒者或言文章吟咏非女子所宜 余以为不然 使其言不当于义 不明于理 苟为炫耀廷欺 虽男子为之可乎 不可也 明于理 当于义矣 不能以辞文之 一人之善也 能以辞为之 天下之善也 言而为天下善 于男子宜也 于女子亦 宜也 即姚鼐认为 无论男女 只要所写的文章当于义 明于理 都是适宜的 此 外 王士禄则说 诗三百篇经圣人所裁定 其出于妇人女子之几者 不一而足 则是闺秀之 著作 苟可以寓功惩而昭法戒 虽圣人亦不能使之不传于世也 在王士禄看来 不管是出自男子还是闺秀之手 只要是 可以寓功惩而昭法 诫 的作品 谁都不能阻止其传于世 可见 一些开通文入以文字为武器 有力 地批驳了 女子不宜为诗 的观点 并充分地论证了女性写作的合理性 2 以实际行动支持女性的文学创作 除了发表言论以支持女性创作外 当时的文人学士还以各种实际行动支持 o 清 许夔臣 国朝闺秀香咳集 引自胡文楷编著 历代妇女著作考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 第 9 1 8 页 o 清 袁枚 随园诗话 补遗卷一 第六十二条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2 年 第5 9 0 页 o 清 袁枚 随园诗话 补遗卷一 第六十二条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2 年 第5 9 0 页 o 清 胡孝思 本朝名嫒诗钞 引自胡文楷编著 历代妇女著作考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 第9 1 2 页 鹰 清 姚鼐 惜抱轩文集 卷八 台湾文海出版社1 9 8 7 年 第2 4 卜2 4 8 页 o 清 王士禄 然脂集例 湖北省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昭代丛书本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本 集部 第4 2 0 册 第7 3 0 页 1 0 两南大学硕1 j 学位论文 二 才德之辨 滑前期文人关于女惟创作的争汉 帮助女性从事文学创作 这表现为他们或为女性的作品作序写跋 或对她们的作 品进行点评 亦或是编辑出版女性的诗集作品等等 首先 清代许多文入学士的文集里都收录了他们为当时女性作品作的序写的 跋 如 毛奇龄的 西河集 中便收录了他为王端淑的 留箧集 写的序 以及 为徐昭华诗集写的序 钱谦益的 牧斋初学集 中也收入了他为黄皆令的作品集 写的序 另外 他还为王端淑的 名嫒诗纬 写过序 除此之外 如陈文述 洪亮吉 王渔洋 阮元 杭世骏 赵翼等人也曾为女诗人作序写跋 其次 许多清人的诗集 诗话中都或收录或点评了一些女性的诗文作品 如 毛奇龄曾经选辑浙江闺秀诗 他的 西河集 中不仅收有其女弟子徐昭华作品集 徐都讲诗 一卷 还收入了黄媛介辑的 梅市倡和诗钞稿 钱谦益的 列朝 诗集小传 和钱泳的 履园丛话 中都收入了女性的诗歌作品 沈德潜的 国朝 诗别裁集 中也选评了多位闺秀的诗作 阮元也在 淮海英灵录 两浙鞘轩录 及其 补遗 中收录了许多闺秀的诗 此外 一些文人对于女性作品的传世也有着浓厚的使命感 也许是出于对 闺 阁之才 传者虽不少 而埋没如珍异 朽腐同草木者 正不知其几许 的惋惜 一些文人积极热心地收集 编辑出版女性作者的作品 如陈维崧曾撰 妇人集 冒丹书撰 妇人集补 许夔臣选辑 香咳集 邹斯漪辑 诗嫒十名家 和 诗 媛八名家 范端昂辑录 香奁诗泐 奁制续泐 奁制续补 刘云份选订 翠 楼初集 徐树敏 钱岳编选 众香集 袁枚编选 随园女弟子诗选 袁氏三 妹诗稿合刻 胡孝思辑 本朝名媛诗钞六卷 陆昶选 历代名媛诗词 任光麟 编 吴中女士诗钞 吴中十子诗钞 汪启淑选编 撷芳集 蔡殿齐编 国朝 闺阁诗钞 和陈文述编辑的 碧城仙馆女弟子诗 西泠闺咏 等等 正是出于 对女性才华的肯定及珍爱 这些文人竭尽心力为的就是使女性的声音能够被听见 使女性的诗作能够被传世 再者 文人对女性创作的支持还表现为他们敢于冲破 男女大防 的传统礼 教的束缚 公开招收女性为弟子 当时著名的文人如毛奇龄 袁枚 陈文述 王 渔洋 阮元 杭世骏 陈维崧等人都有各自的女弟子聚于门下 如毛奇龄曾于晚 年招收了女弟子徐昭华 毛奇龄对徐昭华的诗作推崇备至 不仅在自己的 西河 集 中特设 徐都讲诗 一卷 更是将其视为自己的得意门生 认为 吾门虽多 o 清 毛奇龄 毛奇龄合集 第七分册 卷三十 杭州出版社2 0 0 3 年版 第2 4 2 2 页 清 毛奇龄 毛奇龄合集 第七分册 卷三十 杭州出版社2 0 0 3 年版 第2 4 8 6 页 清 钱谦益 牧斋初学集 续修四库全书 本 集部 别集类 第1 6 2 2 册 第三十三卷 第5 7 3 页 曲 清 毛奇龄 毛奇龄合集 第七分册 卷三十 杭州出版社 2 0 0 3 年版 第2 7 1 7 页 雪 清 黄传骥 国朝闺秀诗柳絮集 引自胡文楷编著 历代妇女著作考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 第 9 2 1 页 l l 西南大学硕七学位论文二 才德之辨 清前期文人关于女性创作的争议 才 以诗无如徐都讲者 此外 杭世骏也收有女弟子方芳佩等 而这些开通文 人中声名及影响最大的当数袁枚及陈文述 袁枚 1 7 1 5 1 7 9 7 字子才 号简斋 晚年自号随园老人 是清代文坛著名诗人 他对传统文化持强烈的批判态度 在 诗歌理论上倡导 性灵说 主张将抒发人的真情实感作为写诗的首要条件 反对 那种以学问为诗 以考据为诗 以及过份拘泥于格律的形式主义倾向 提倡诗歌 的通俗自然 这种诗歌理论 为女性从事创作起到很大的支持及鼓励的作用 而 袁枚不仅在理论上为女性作诗写作大开方便之门 而且以实际行动推动了女性文 学的发展 他晚年时公开招收女弟子 将女性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梁乙真在 清代妇女文学史 中描述道 随园勇于疑古 敢道人所不敢道 行人所不敢行 其论诗 专主风趣 性灵 不拘拘格律 故随园之在清代 其影响于思想界者颇大 而其在妇女文学 史中 尤有特殊之关系 盖自乾隆而后 百余年间 蔚为妇女文学极盛时期 实 其流风余嘏有以潜移默化之也 圆 据王英志先生详考 随园女弟子已被查知的共约5 0 人 其中著名的有席佩兰 金逸 王倩 孙云风 孙云鹤 骆绮兰 严蕊珠 吴琼仙等 这些女性在袁枚的 指导与帮助下 成为清代女性文坛中的佼佼者 除了在诗学理论及创作上支持 帮助女弟子外 袁枚还常常对她们的诗作进行点评 更将其女弟子的诗作精心编 选成 随园女弟子诗选 对此 曾有人描述道 随园先生到处 女子之能诗者 皆敛及地 以弟子礼见 先生有教无类 就其篇什 都为拔优选胜而存之 一 继袁枚之后提倡女性文学创作最有力者 当数浙江钱塘陈文述 陈文述 1 7 7 1 1 8 4 3 字隽甫 号退庵 又号云伯 他的主要著作有 碧城仙馆诗钞 颐道 堂集 西泠怀古集 等 陈文述同情历代才女的不幸命运 十分关注女性创作 在他的 碧城仙馆诗钞 中就有 董小宛像 花蕊夫人词 题朱淑真断肠集 虞姬篇 题疏香阁遗集后 薛素素挟弹图 班婕妤咏扇 沈云英画像 桃花夫人 真娘墓 等诸多吟咏历代才女的篇章 此外 在他任常熟知县时 还曾为柳如是 卞赛修墓 在杭州时又为冯小青 菊香和杨云友修墓 而住在北 京时 他还亲自帮女诗人杨蕊渊和李兰晨抄书 并刻有 蕊兰书记 小印以作纪 念 我是婵娟旧书记 遗编珍重护灵芸 的表白 直接而鲜明地表明了他对于 女性文学极力支持的态度 也表明了他以扶持女性创作为乐事的立场 陈文述也 西引自梁乙真编 清代妇女文学史 台湾中华书局1 9 7 9 年 第3 页 梁乙真 清代妇女文学史 台湾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 第6 2 页 雪引自王英志 随园女弟子考述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 0 0 0 年第4 期 清 袁枚 袁枚全集 随园女弟子诗选 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3 年 第2 页 引自宋致新 长江流域的女性文学 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版 第3 9 7 页 1 2 西南入学硕卜学位论文二 才德之辨 清前期文人关于女件创作的争议 像袁枚一样 乐于招收女弟子 他的女弟子有吴规臣 张襄 钱守璞 汪琴云 王兰修 吴藻 辛丝 陈滋曾 于月卿 史静等 这些女子都是江浙一带出类拔 萃的名媛 陈文述还将她们的诗歌作品辑成 碧城仙馆女弟子诗 出版 梁乙真 在其 清代妇女文学史 中对于陈文述与其女弟子描述道 其红粉桃李 虽不及 随园门墙之盛 而执经问字之姝 要皆一时之彦也 2 支持者的立论依据 明末清初时社会上刮起的这股同情女性的思潮 使许多人开始反对女人祸水 论 同情寡妇的遭遇 主张寡妇再嫁 反对女性缠足 认为女性与男性在认识能 力上是平等的等等 在这股思潮的影响下 一些开通文人更进一步赞美与肯定女 性的才华 支持与鼓励女性参与文学创作 当然 除了受同情女性等进步思潮的 影响外 当时的文人支持女性参与写诗作文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寻找依据 1 诗与女性的关系 许多文人从诗的特质出发 认为女性适合于写诗作文的文学创作 钟惺 1 5 7 4 1 6 2 6 是晚明文学竟陵派领头人 女性诗集 名嫒诗归 的编 者 他说 诗也者 自然之声也 非假法律模仿而工者也 三百篇自登山涉礓 唱为 怀人之祖 其言可歌可咏 要以不失温柔敦厚而已 即他认为诗应该是出于自然 而不是假借法律或模仿而能成的 而 诗经 这样的经典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 诗经 是由感而发而成 的 所以 好的诗歌创作应该是清新自然 由感而发而非模仿堆砌出来的 而 古 今名嫒 则发乎情 根乎性 未尝拟作 亦不知派 无南皮北昆 而自流其悲雅 者也 于时喜则反冰来花 于时闷则郁云为雪 清如浴碧 惨若梦红 忽而 孤邈一线 通串百端 正是因为女性没有经过专门的写作训练 没有受到学 术风气的浸染 使得她们的诗作往往是发乎情 根乎性 是缘于自己的所思所想 从而也使得她们的诗更自然 更清新 更真诚 更符合他 自然之声 的标准 此外 再加上女性细腻 感性 敏感的个性 也使得女性有着天然诗人的特质 于是 正是由于男性缺乏这种与生俱来的自然 细腻 敏感 以及女性在这 方面天生的优越 使得许多文人感叹道 男子之巧 洵不及妇人矣 非以 天地灵秀之气 不钟于男子 若将宇宙文字之场 应属乎妇人 回粱乙真 清代妇女文学史 台湾中华书局1 9 7 9 年版 第1 6 5 页 明 钟惺 名嫒诗归 引自 胡文楷编著 历代妇女著作考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5 年 第8 8 3 页 雪 明 钟惺 名媛诗归 引自 胡文楷编著 历代妇女著作考 上海吉籍出版社 1 9 8 5 年 第8 8 3 页 明 钟惺 名媛诗归 引自 胡文楷编著 历代妇女著作考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5 年 第8 8 4 页 西 明 江元祚 续玉台文苑 引自 胡文楷编著 历代妇女著作考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5 年 第8 8 7 1 3 西南大学硕j 二学位论文二 才德之辨 清前期文人关于女性创作的争议 从诗歌的特点出发 从女性的物质出发 认为女性是天然诗人的最有力的支 持者当数性灵派诗人们 清代诗坛主要有三大流派 分别是格调说 肌理说和性灵说 格调说拘泥于 拟古的格调以追求沉雄豪壮的唐音 肌理说偏嗜以考据为诗 借诗卖弄学问 堆 砌经史典故 性灵说则注重诗写个人的生活 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 强调 言诗 之必本乎性情也 重视诗人的才能与灵感 反对古奥生硬 这样 性灵说便以 其清新的诗风给拟古格调诗及卖弄学问的肌理考据诗以强有力的冲击 性灵派作 为最少束缚 最提倡独创 最要求充分展示自我的诗学流派 以其要求自然而然 地抒发自我情感的主张 给予了女性作家以极大的支持 为女性从事诗文创作大 开便利之门 如清代性灵派的领袖人物袁枚 便认为 诗人者 不失其赤子之必 者也 而女性往往是极具 赤子之心 的一个群体 她们作为诗人 往往以心 为诗 以血泪为诗 以生命为诗 最符合袁枚的 若夫诗者 心之声也 性情所 流露者也 的诗学主张 因此他大力支持女性参与诗文创作 2 士人的 才女 情结 文人如此热心地支持女性创作除了认为女性有着天生成为诗人的特质外 当 中也不排除当中受 好色 情调影响及一部分人受商业利益的驱使而热衷于收集 整理出版女性作品 但是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不能被忽略 即文人的 才女 情结 正是在才女情结的影响下 这些文人在珍视女性才华的基础上 极度地偏 好与推崇女性作品 如袁枚对于女性作品给予极大的关爱与重视 也有受其 才女 情结的影响 其女弟子席佩兰 以小照属题 袁枚便觉得 佩兰小照幽艳 余老矣 不敢落笔 带至杭州 属王玉如夫人为之布景 孙云风 云鹤两女士题诗词 而后 袁枚 才敢为这位诗才清妙的女弟子 跋数言 撷芳集 的编者汪启淑为收集女性作 品 便是 凡足迹所至 搜辑遗闻 其有流传佳什 必录而藏之 至于地志家乘 丛编杂记 一切刻本所载 无不偏采 而 奁泐续补 的编者范端昂则更是直 言不讳地表白了自己对女性作品几近痴迷的态度 他说 夫诗抒写性情者也 必须清丽之笔 而清莫清于香奁 丽莫丽于美女 独是在昔闺吟 人湮世远 或秘于绮阁 或藏于名山 近代名妹 又多产于他邦 清 袁枚 随同诗话 卷三 第五十五条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2 年版 第9 0 页 清 袁枚 随园诗话 卷三 第十七条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2 年版 第7 4 页 清 袁枚 小仓山房尺牍 答何水部 湖南文艺出版社1 9 8 7 年 第3 9 7 页 清 袁枚 随园诗话 补遗卷八 第卜一条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2 年版 第7 6 7 页 清 汪启淑 撷芳集 引自 胡文楷编著 历代妇女著作考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 第9 1 3 页 1 4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二 才德之辨 滑前期文人关于女件创作的争议 贮于金屋 圆 即他认为诗是用来抒写性情的 用笔必须清丽 但是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 由于一些原因使得许多女性作品都无法流传 于是出于对女性作品的惋惜与珍视 之情 数十余年来对于女性的诗作 随见随泐 续而又续 圆终于编成了 奁泐 续补 等作品 此外 文人的 才女 情结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文人在深深感受到自己的边缘 处境时给予那些被历史埋没的才女以极大的同情 并在她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的表现 清代有许多的文人面对科举取士的激烈竞争及文字狱的白色恐怖 很多时候 往往力不从心 一方面感觉到自己怀才不遇 另一方面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 于 是他们转向自己力所能及的领地 女性文学 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与无奈转移 至女性文学研究上来 如 女才子书 的作者鸳湖烟水散人便向读者表白自己 壮 心灰冷 谋食方艰 于是唾壶击啐 收粉黛于香闺 彤管飞辉 拾珠玑于绣闼 由于 对经典教条已经丧失了研读的耐心 因而索性就让自己埋头于女性作品中去品味 另一番情趣 以寄其牢骚抑郁之概耳 红蕉集 的编者邹漪在自序中就表白 了自己选编 红蕉集 时的心情 他说 仆本恨人 癖耽奁制 薄游吴越 加意 网罗 这里的 恨人 便是文人形容自己怀才不遇 内心不平的代名词 此外 极力推崇女诗人贺双卿的史震林便认为 人生须有两副痛泪 一副哭文章不遇识 者 一副哭从来沦落不遇佳人 这种观点与竹溪诸子敛金周济丰才吝遇的汪宜 秋的原因 贤人君子得志可以养天下 不得志天下当养之 有着很大的共通之 处 才女的丰才吝遇极易使文人们产生共鸣 给予被埋没的才女以极大同情与帮 助 是这些文人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才华应有的肯定的表现 二 重德 反对女性参与文学创作 1 反对者的表现 美国学者高彦颐指出 理想和现实间的鸿沟 使新知识的生产成为可能 但 同时亦使许多人寻求旧秩序的再生 清代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繁荣发展的一个 清 范端昂 奁泐续补 引自 胡文楷编著 历代妇女著作考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 第9 0 5 页 清 范端昂 奁泐续补 引自 胡文楷编著 历代妇女著作考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 第9 0 5 页 清 鸳湖烟水散人 女才子书 春风文艺出版社1 9 8 3 年 第2 页 清 鸳湖烟水散人 女才子书 春风文艺出版社1 9 8 3 年 第6 页 清 邹漪评选 红蕉集 引自 胡文楷编著 历代妇女著作考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 第8 9 8 页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记 卷二 中国书店出版社1 9 8 7 年 第1 0 6 页 清 王蕴章 然脂馀韵 卷一 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1 8 年 第2 页 美 高彦颐 闺塾师 明未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 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 第5 2 页 1 5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二 才德之辨 清前期文人关于女性创作的争议 时期 这一时期涌现出大批的女性作家 她们写诗创作 出版 结社 交流唱和 甚至于通过作序写跋 联吟唱和 拜师等形式 公开与家人以外的男性文人交往 她们以行动否定了 男女有别 内言不出于阃 等传统性别秩序 面对如此好 动 外向的女性 有文人给予支持与鼓励的同时 自然也有文人加以反对与批判 一些传统文人以维护封建礼教 恢复传统性别秩序为己任 展开了对女性写作 出版 结社 拜师等一系列有违传统礼教行为的批判 文人孙奇逢便批判道 我闻之 妇人无才即是德 近来妇人结社 拜客作诗 至男子为其妇才 持其诗献当道 求为刻传大家 称述以为韵事 吁嗟 女教读本 闺范 一书的作者大儒吕坤竭尽全力以维护传统礼教 在劝诫女 性要恪守闺范的同时 他甚至将弄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