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滑县第六高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诗词五首》素材 语文版.doc_第1页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第六高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诗词五首》素材 语文版.doc_第2页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第六高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诗词五首》素材 语文版.doc_第3页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第六高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诗词五首》素材 语文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词五首原文赏析一、次北固山下诗歌鉴赏霍松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本文系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殷璠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相当优美的。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歌鉴赏钱仲联徐永端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却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还能不美吗?临了,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哪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是呀,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三、挥洒超绝想象凸现悲郁色彩浅评李贺雁门太守行广东江门市江海中学丁文强李贺(790816)是继李白之后唐代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幼年丧父,跟寡母过着“衣如飞鹑马如狗”的窘困生活。李贺自幼聪慧过人,但要改变卑微处境,施展自身才华,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唯一的途径是参加科举考试而“登堂入仕”。在唐代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在应试中,遇到试题中有与自己祖、父辈名字相同的字眼,须托言心痛患病,请求免考,以表对先人孝念。由于李贺才高过人,难免受到一些小人的嫉恨,他们利用这个不成文的惯例,大造舆论,说贺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贺应进士犯父讳,为宗法礼教所不容。尽管后来有韩愈这样的大人物为其奋臂直呼,写下了著名的讳辩,辛辣地反驳:“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结果仍无济于事。封建宗法制度扼杀了才华横溢的李贺。无奈的李贺抑郁返家闲居。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的愁苦愤懑在李贺的内心是涂抹不掉的。李贺对仕途更是念念不忘!虽然对宗法制度怀有一腔怒火,对怀才不遇悲叹欷歔,对当时社会疾恶如仇,但是他万万不敢直言不讳,毕竟他不是晋代的嵇康,敢冒被诛杀的危险。内心的愤懑如何倾泻?以李贺的处境和特长来看,唯有以诗泄情。内心悲愤和不敢直言的矛盾撞击,决定了李贺诗歌创作只能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来含蓄地吐露自己的复杂情感。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就必然融合奇特的想象,更带上抑郁低沉的悲郁色彩。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读者一般都认为是一首积极向上的作品,歌颂了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其实又何尝不是李贺“挥洒超绝想象,凸现悲郁色彩”的力作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据摭言记载,李贺以诗卷拜谒韩愈,韩暑卧方倦,欲使阉人辞之。后韩愈开其诗卷,首乃雁门太守行,读而奇之,乃束带出见。李贺拜见韩愈时把此诗放在首篇,由此可见李贺对此诗的珍爱。此诗在诗人的心目中应是最能体现其思想情感的代表作。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以“黑”字开篇,立即营造出压抑低回的气氛。乌云浓重,直压而下,行将摧毁城廓,沉重抑郁不言而喻。色彩奇丽的用字,夸张手法的运用,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边城敌军直逼、危城即破的紧张气氛和阴沉景象。既而乌云散尽,日光普照,我军将士的盔甲在日光下闪闪泛光,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为何拨云见日,盔甲闪耀?毫无疑问,必定经过浴血奋战,死伤惨重,我军将士才突出重围;但是当时战马哀鸣、杀声遍野、流血遍地的具体的悲壮场面就由读者自己去想象了!第二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描绘了守军出击和敌军败阵撤退的壮景。战争时间锁定在秋季,“秋”在文人墨客的眼中一般是悲凉凄冷的象征;而“凝”字的巧用,更增添了诗歌沉重窒息的情感基调。“角声满天”是指日间的鏖战,在肃杀的秋野上拼死厮杀,更显其悲壮!“燕脂凝夜”是说战血夜凝,是描写激战后凝重悲壮的情景。“塞土燕脂凝夜紫”既暗合雁门边塞实景,也暗示浴血奋战之烈,敌我伤亡之惨重。秋色萧森,角声孤鸣,霜寒风劲,偃旗息鼓;这样的想象,苍凉悲怆,更增添了诗歌的悲郁情调。第三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这两句形容撤退时,军旗半卷,鼓声不扬。由“日”到“夜”,乃至夜深“霜重”,追兵(我军)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没,因而只能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敌军要拼死一搏,可知我军面临的形势何等严峻!夜霜寒重,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至于决战的结果如何,留给读者去想象。可见,诗人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现独特的艺术想象,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这里不用概念化语句,而是通过造型、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招揽人才,故称此台为“黄金台”。“玉龙”是剑名。黄金、白玉,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推崇。“龙”是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诗人选用“黄金台”和“玉龙”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