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doc_第1页
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doc_第2页
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doc_第3页
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doc_第4页
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密 级 公 开 学 号 200920101088 衡水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 一个艺术真实性的视域论文作者指导教师所属学院专业本科专科年级论文提交日期论文答辩日期:王晓辉赵秋棉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本科2009级2011年4月20日2008年5月28日毕业论文(设计)学术承诺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存在抄袭情况,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他人或其他教学机构取得的研究成果。作者签名: 日 期: 毕业论文(设计)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了解并遵守衡水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或向有关部门送交毕业论文的原件或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开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及相关资料。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日 期: 20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文题目: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摘 要:艺术真实性是马克思恩格斯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一个主要内容。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马、恩所要求艺术真实性包括应该反映客观的生活内容,反映生活的本来面貌,按照人物固有的个性来描写人物;艺术倾向应当渗透在真实的艺术描写之中, 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场面自然地显示出来;艺术需要假定真实,但是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规律。关键词:现实主义;真实性;内蕴真实;倾向的真实;假定真实Title:Marx and Engels realism literary ideas - an art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horizonAbstract: Marx and Engels authenticity is realistic literary thought one of the main contents. Marx and Engels about the link of this exploration, horses, grace authenticity including required reflects objective life content should be the original visage, reflecting lif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s of the inherent to characters personality; In a real artistic leanings of shall be penetration artistic description in, through the story and vivid scene naturally displayed; Art need, but must comply with the assumption that real things develop objective law and internal rules.Keywords: Realism; Authenticity; Intrinsic real; The tendency of the truth; Assume real 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一、内蕴真实4(一)内蕴真实的含义4(二)内蕴真实与生活本质5(三)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6二 、倾向真实8三、假定真实10注释:12参考文献13致 谢1420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真实性是现实主义文艺的基本要求,艺术真实性是一个包含着主客观多种因素的概念.马恩所要求的真实性,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和逻辑,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是典型化了的、更全面、更深刻的真实,是有倾向的真实,同时也包括假定真实。一、内蕴真实文学建构艺术真实,肤浅地停留在现象的表层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同过生活现象去透视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以实现深层的内蕴真实。内蕴的真实可以说是艺术真实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一)内蕴真实的含义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一书对欧仁苏巴黎的秘密的评论中,批评了作家以自己的主观意图来驱使作品中的人物如何思想和行动,从而歪曲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道路,使人物成为某种观念的体现的倾向。马克思指出欧仁苏书中的人物,“必须把他这个作家本人的意图(这种意图决定作家使人物这样行动,而不是那样行动)充作他们自己思考的结果,充作他们行动的自觉动机”。马克思在这里表明,作家只有从实际生活出发,描写受社会制约的有着自己个性的人, 按照人物固有的个性描写人物的思想、行动和生活道路,作品才能够是真实的。 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书评中批评了当时一些作品的“拉斐尔式”的夸张的倾向。这些作品把二月革命中的小资产阶级领袖们描绘成具有诚实、谦逊的品质,几乎是为人民利益而战斗的英雄。马克思恩格斯批评说:“在现有的一切绘画中,始终没有把这些人物真实地描绘出来,而是把他们画成一种官样人物,脚穿厚底靴,头上绕着灵光圈,在这些形象夸张了的拉斐尔式的画像中,一切绘画的真实性都消失了。”所谓“拉斐尔式”的夸张,就是脱离现实的神化的倾向,马克思恩格斯主张栩栩如生的按生活的本来面貌描绘人物的“伦勃朗式”的方法。在批评拉萨尔的历史剧济金根时,马克思反对剧本“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恩格斯指出“不要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所谓“现实主义的东西”也就是现实生活本身存在的东西,而“席勒式”则是脱离现实,从作家的主观意图和理想出发,使人物变成某种抽象观念的体现的唯心主义的创作倾向。在此,马恩对现实主义创作的要求是:创作的出发点是现实而不是观念,同时不应忽视历史人物不同的阶级属性,不可以抹杀人们的意识时代精神的现实阶级内容。从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主张:艺术是对于社会生活的形象的反映。按照唯物论的反映论,艺术的真实性应该反映不以作家的主观意志和愿望为转移的客观的生活内容。所以,反映生活的本来面貌,按照人物固有的个性来描写人物,这是现实主义文艺对于真实性的基本要求。(二)内蕴真实与生活本质毫无疑问,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艺术的内蕴真实同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是联系在一起的。文艺作品如果不反映出生活的本质、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只是在外表上、细节上类似生活,就不能认为是真实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谢努和德拉奥德的两部著作虽然丢掉了二月革命“伟人”的厚底靴和灵光圈,深入到这些“伟人”的私生活,让人们看到他们身穿便服的形象,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稍微真实地描绘了人物和事件。这是因为这两部著作只是像“讽刺画似的二月革命的丑闻录”,只具有个别事实的真实,并没有抓住特征性的东西,揭示出革命运动中这些小资产阶级领袖们由革命到动摇,最后妥协叛卖的本质。有些人认为文艺只是写真实,而不能反映本质,如要求反映本质,就会导致作品的概念化。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对的。马克思恩格斯虽未明确提出文学艺术要写本质的要求,但是他们无疑认为文学艺术是可以和应该反映事物的本质的。马克思认为莎士比亚的作品十分出色地描绘了货币的本质,马克思肯定狄更斯、萨克雷等一批杰出的小说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向世界揭示了政治和社会的真理。恩格斯认为巴尔扎克的作品是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他的作品反映了上升的资产阶级逐渐战胜没落的贵族阶级的历史趋势和规律。这里说的社会真理和历史规律,就是本质的东西。恩格斯在致敏考茨基的信中,提出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文艺作品要真实地描写“现实关系”,则更是对于反映本质的一种具体的,同时又是对于叙事文学作品的一种更高的要求。可以看出,马、恩主张的是在深刻认识现实、忠实地反映现实的基础上,揭示社会生活本质。当然这不是说本质和艺术真实就是一回事,文艺作品只是某种本质和概念的图解和形象化。文艺如果流于图解某种本质和概念,也就不称其为文艺。恩格斯反对“真正社会主义者”的一些作品“按哲学结构组织一番”,马克思斥责卢格认为“莎士比亚不是戏剧诗人”,因为“他没有哲学体系”的谬论,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把文学和哲学等同,企图抽象地表现本质和概念的现象,历来是反对的。(三)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文艺要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的真实,但怎样才能使作品不是停留在现象的真实,而达到本质的真实呢?文学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它的主要描写对象是人。文艺是通过描绘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和命运的发展变化,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规律的。考虑到这一特点,恩格斯对现实主义创作提出了原则,即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原则既是典型创造的原则,又为文艺如何通过创造典型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指明了具体的途径。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文化关系。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关系一般具有阶级的性质,阶级关系要影响其他社会关系。社会的人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他的思想、心理、性格、命运都不能不受这种社会关系的制约。这种社会关系,也就是围绕并驱使人物行动的环境。恩格斯提出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就是从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依据的。按照这一观点,文艺作品要塑造典型,揭示人物的本质,就一定要把人物、事件同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作家要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一定时代社会关系的特点。这样的典型和人物,由于是一定时代社会关系的产物,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因而就能够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在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中描绘人物和事件,从而反映出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本质,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主义文艺的优秀成果和创作经验的科学总结。这在他们对莎士比亚和巴尔扎克的创作评论中可以体现出来。比如,恩格斯说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一个特点是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来表现,非常注意展现人物活动的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封建关系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而造成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诸如叫化子般的国王,无衣无食的雇佣兵和形形色色的冒险家。通过这些形象,莎士比亚反映了英国封建社会解体时代的社会生活的本质。恩格斯称这种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为“福斯泰夫式的背景”。又如,恩格斯认为巴尔扎克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的理解。”这种现实关系构成巴尔扎克作品中各种各样的人物的典型环境。而通过这些人物和典型,他们的思想性格、地位和命运的变化,反映了贵族阶级日趋衰落,资产阶级逐渐取得胜利的历史趋势和规律,使人间喜剧成为一部法国社会的形象的现实主义历史。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如果不把所描写的人物和事件同周围环境联系起来,作家没有正确认识和把握一定时代社会关系的特点,作品就不能揭示出人物和事件的本质,也就不能正确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恩格斯曾批评“真正社会主义者”的一些作品“不可能把要叙述的事实同一般的环境联系起来,并从而使这些事实中所包含的一切突出的和意味深长的方面显露出来。”如卡尔倍克的致罗特希尔德家族,恩格斯指出,由于诗人“对罗特希尔德家族的势力抱着幼稚的幻想,完全不了解这一势力和现存各种关系之间的联系”,所以就发出了“银行家不是社会主义博爱家”、“不是人类的善士”的滑稽可笑的幻想和责难。拉萨尔的历史剧济金根,由于他的唯心史观,不能正确认识十六世纪德国农民战争时期的阶级关系的变化和特点,忽视了农民运动,没有把农民和城市革命知识分子代表作为“十分重要和积极的背景”,因此对以济金根为首的贵族运动作了不正确的描写,同时也就错误地解释了济金根遭到失败的悲剧的原因。在评论哈克奈斯的城市姑娘时,恩格斯肯定哈克奈斯用简单朴素不加修饰的手法如实地叙述了无产阶级姑娘被资产阶级男人所勾引这样一个老而又老的故事,认为格兰特是一个杰作,就他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这就是说人物从局部的范围来看是真实的,是反映了消极工人的某些特点的。但是这样的人物却不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要正确体现着一定时代现实关系的特点和历史发展的规律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物。小说所反映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半期, 这时英国工人阶级已经进行了五十多年的斗争,虽然工人运动一度停顿,遭受挫折,但是就在哈克奈斯出版城市姑娘后,工人运动又出现了新的高涨。哈克奈斯把工人都描写为消极的群众,他们不能自助,甚至没有表现出任何自助的努力。这样的人物没有体现出当时阶级关系的特点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向。他们只是对于十九世纪初期的工人才是正确的描写,而对于八十年代的工人来说则是不正确的,所以恩格斯说“环绕着这些人物而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这当然不是说只能写积极工人的形象,不能写消极工人的形象,写消极工人的形象就不能反映出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的本质。恩格斯完全承认工人运动中是有消极面的,消极工人在实际生活中是存在的。恩格斯在信末指出,为了替他辩护,自己必须承认,在文明世界里,任何地方的工人群众都不象伦敦东头的工人群众那样不积极地反抗,那样消极地屈服于命运,那样迟钝。无产阶级文艺完全可以和应该写消极面,问题在于究竟怎样写。无产阶级文艺不应该片面地、静止地写消极面,应该以发展的观点全面地认识和反映工人运动的消极面,应该注意到这种消极面和整个社会环境以至历史发展总趋势的联系。在恩格斯看来,工人运动中的消极状况不仅不是历史发展中的主流, 而且只是暂时的、表面的。实际情况也完全证实了这一点。伦敦东头的工人并不是始终消极的, 他们在城市姑娘出版前, 就开始觉醒和行动起来了。恩格斯在1982年说伦敦东头“这个巨大的贫穷的渊蔽已不再是六年前那样的死水潭了。伦敦东头抖掉了绝望的冷漠它复活了。”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恩格斯说“而且我怎么能知道您是否有非常充分的理由这一次先描写工人阶级生活的消极面,而在另一本书中再描写积极面呢?”恩格斯的意思正是希望哈克奈斯能正确认识当时现实关系的特点,从发展的观点,写出消极群众由消极到积极发展的过程,并且在描写消极面的时候也能够体现出时代的特点来。从恩格斯对哈克奈斯的城市姑娘评论中也可以就看出人物和环境的典型性同现实主义的真实性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就在于前者反映了一定时代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综上所述,可知恩格斯所要求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一种充分典型化的真实,是从普遍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来描写的,包含着生活真理的真实,因而是一种更全面更深刻的真实。而城市姑娘所具有的“真实性”,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充分典型化的真实,是从孤立的、静止的观点来描写的,因而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真实。这正是以无产阶级世界观作指导的革命现实主义同旧现实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二 、倾向真实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文艺真实的客观内容,但这种真实性却不是“纯客观”的。文艺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作家的主观思想必然会影响这种反映。作家不可能为真实而真实,总是在一定的思想倾向指导下来写真实的,总要对所反映的对象作出判断和评论,从而表现出作品的倾向的。在艺术的倾向性问题上,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批评了唯心主义和自然主义创作倾向, 确定了文艺创作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 而且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深刻阐明了艺术倾向性的。首先,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艺术倾向应当渗透在真实的艺术描写之中, 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场面自然地显示出来。文艺作为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它的根本特点是以感性的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并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的,因而作者的思想倾向不应当赤裸裸地公开地说出来,而应当渗透在艺术形象的具体描绘之中,使人们在审美的欣尝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感染和教育。历来优秀的文艺作品,大都是通过真实、生动、细腻的形象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倾向性的,这要比那种运用旁白、插话和外加的阐述来说明作者的态度要更有说服力。否则,便会成为一种枯燥无味的说教,而不是艺术的倾向性。以上可以说是文艺创作的根本规律。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曾不止一次强调过。比如,恩格斯在给敏娜考茨基和给玛 哈克奈斯的信中明确地指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这就是说,倾向不能游离于艺术真实之外,成为抽象的说教,要让形象说话,由它向人们揭示生活的真理,袒露生活的欢乐与苦辛,美善与丑恶。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作者给他的人物安置怎样的命运,使他经历怎样的兴衰际遇,功过祸福,最明显不过地能流露出他的倾向的,完全无须特别说出。还有,恩格斯之所以称赞巴尔扎克的作品是“ 富有诗意的裁判” ,就在于巴尔扎克对自己所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一般不做那种公开直接的主观评价,而是借助于形象的描绘,人物通过自身的行动和命运来显示现实生活的发展趋向,而作者的褒贬爱憎也就与生活本身的辩证法融合在一起而自然地表露出来。相反,在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中,作者的观点倾向则是通过人物的嘴大段出大段地说来的,完全是一种抽象说教。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批评他“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传声筒”,是“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的东西, 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应当指出,这种背离艺术规律的观念化倾向在德国的盛行,除了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原因外,跟唯心主义哲学在德国的高度发展和深广影响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文学批评活动中之所以强调克服席勒式的创作倾向,也正是要求作家在创作中遵循艺术规律, 实现倾向性和艺术性的较好的统一。怎样在完成真实的描写,同时又表达强烈的倾向,使文艺的倾向性与真实性做到统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作品的倾向不能违背艺术真实,破坏艺术真实,成为主观臆断,而必须从反映客观现实面孔和本质的艺术真实中生发出来。必须符合客观现实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拉萨尔的济金根的创作就严重违反了这一原则,拉萨尔不仅不从历史真实中去认识济金根真正的悲剧因素,又极力贬低真正的革命派农民,而从他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和悲剧观出发去描述济金根所代表的贵族国民运动。因为拉萨尔是从观念出发(不是从生活出发)创作,他表现的倾向性就是概念化的、违背真实的,使倾向性与真实性分裂了,这就必然使作品的倾向成为一种主观的臆断。拉萨尔就臆造出了一个据说差不多所有革命中都重复出现的所谓“构成革命的力量和热狂的思辨观念与表现上十分狡智的有限的理性之间”的悲剧性冲突。而这在作品表现的就是这个冲突,是在革命中使用狡诈导致了济金根的覆灭。济金根剧本是宣扬拉萨尔的机会主义政治路线的,所以恩格斯指出他在创作上就是“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结果“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可见,倾向性与真实性统一原则是何等重要。因此,只有遵循这一原则,我们才能做到恩格斯所说的“充分现实主义”,才能使艺术创作有规律可循,从而使艺术以其真实、感人的艺术力量“在人们的心灵中唤起羞耻、愤怒和英勇,并想尽办法使人变得高尚有力,使他们能够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所以,妥善处理好倾向性与真实性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应该注意一下三点: 第一,倾向性必须以真实性为基础,真实性是倾向性的存在依据和前提。文学的真实为倾向性提供牢固的基石,为倾向性创造条件。倾向性不能脱离真实性而孤立地存在。艺术真实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它能深入到生活的深层,提示出生活固有的本质规律,倾向性只有渗透在能揭示生活固有本质规律的人、事、景、物等感性形式中,才能显示出来,否则,倾向性只是空中阁楼。第二,真实性又必须以倾向性为指导。文学家如何创作作品,都要受到其审美理想和对生活的理解等因素的制约或指引。具有不同世界观的审美主体会创作出不同的文学作品,世界观愈进步的作家对生活的认识更加深刻,其创作的作品更能反映生活真实性;世界观复杂或反动的作家创作的作品便会削弱真实性。作家要真实地反映生活,除了要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外,还要有进步的世界观作为指导。如果一个作家的世界观是进步的,他就比较能够认清生活的规律和必然趋势,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这就有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生活真实,典型的艺术真实,积极能动地反映社会生活。因此,对进步的作家,他应该而且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本质。而有的作家追求表面的真实,有的片面追求细节描写的逼真,却不去发掘事物的本质,有的不能从真实生活出发,凭空虚构人物和故事情节,割断文学同生活的联系等等,更有甚者,在作品中体现其反动的一面,损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这些都是对真实性的一大损害。第三,真实性和倾向性既有矛盾又可以统一,真实性和倾向性都是我们为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是作家创作文学作品时必不可少的两大要素,但能否统一以及统一的程度便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或影响。作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只有将深刻的真实性、正确的倾向性和高度的艺术性三者有机统一在一起,才能达到完美的表现。 三、假定真实真实性要求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描写生活,但这并不等于说艺术真实就是生活真实的精确无误的翻版。这需要在现实主义文艺创作中准确把握假定真实,即艺术家以事实为前提,根据认识原则和审美原则,通过艺术想象、艺术虚构等方式对生活的自然形态所做的程度不同的变态和改造,艺术形态绝不是生活自然形态的机械复制,艺术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做现实。以拉萨尔的1958年创作的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为例,主人公济金根,是一个骑士,怀抱改造帝国、统一国家的雄心大志。起初,他寄希望于皇帝查理五世,希望在皇帝领导之下实现民族统一的大业。可是,皇帝的所作所为令他失望,于是他决定夺取皇冠,依靠自己去实现理想。为此目的他采取了迂回的策略,那就是,先攻打一个帝国选侯,然后再去摘取皇冠。可是,在攻打那个帝国选侯时,他受到诸侯的联合围攻,终于兵败身死。这个剧本所表现的故事,实际上表露了拉萨尔关于德国统一应走什么道路的观点。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一书中提出,在16世纪初的德国,农业比前两个世纪已有显著的进步,城市行会手工业代替了比较封建的地方手工业。商业也随着工业有了发展,一些城市成了商品集散中心。经济状况的这种变化,使一些阶级没落了,新阶级在旧阶级之旁建立了。中世纪等级制度中的低级贵族即骑士等级,便是一个迅速走向灭亡的阶级。骑士的最根本要求就是改革帝国,恢复贵族民主制。改革帝国不免要以诸侯和高级僧侣作牺牲品,而诸侯在当时却是一个新形成的强而有力的阶级。胡登和济金根就分别是骑士等级在理论方面和政治、军事方面的代表人物是一个没落的阶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恢复贵族民主制是不可能的,不仅因为这是一种逆历史潮流的反动的愿望,而且骑士阶级级也已丧失了它的力量。马克思写道:济金根的覆灭并不是由于他的狡诈。他的覆灭是因为他作为骑士和作为垂死阶级的代表起来反对现存制度,或者说得更确切些,反对现存制度的新形式。恩格斯则从另一个角度即骑士跟国民大众的关系这一角度来揭示济金根命运的真正悲剧的因素。恩格斯指出:贵族的国民革命只有同城市和农民结成联盟,特别是同后者结成联盟才能实现;据我看来,悲剧的因素正是在于:同农民结成联盟这个基本条件是不可能的;因此贵族的政策必然是无足轻重的;当贵族想取得国民运动的领导权的时候,国民大众即农民。就起来反对他们的领导,于是他们就不可避免地要垮台.在我看来,这就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马克思、恩格斯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济金根命运中的真正的悲剧的因素,那就是:济金根的悲剧根源不在于策略不当,而在于所处的阶级地位和他自己的阶级本性。济金根作为垂死阶级的代表起来反对现有制度,由于骑士的利益跟国民大众的利益的互相对立,他不可能得到国民大众的支持,这就决定了他的斗争不可能不以失败而告终。综上所述,我们知道,拉萨尔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时候仍把没落的骑士阶级作为革命的发展方向,离历史真实相去甚远,更谈不上艺术真实。同反映现实生活的文艺作品一样,反映历史生活的历史剧也是允许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的。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是很明确的。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主张:能够通过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真实地反映历史的面貌,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尊崇现实主义,对文艺的现实主义有许多精深的理论阐发,它是人类文艺理论史上一次历史性变革,为我们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思想遗产,这些都是人们所公认的。重提现实主义,不仅是提倡一种文艺创作的主张、原则、方法和风格,更首先是提倡一种创作的基点和态度。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马恩现实主义文艺思想仍然是指导我们文艺创作与研究的基本原则,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重点坚持其真实性原则和艺术的社会批判精神,并服务于当代的文学创作与研究现状。注释:1 (德国)马克思、(德格)恩格斯、(俄国)列宁.中央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2.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332 (德国)马克思、(德格)恩格斯、(俄国)列宁.中央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M.2.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133 陆贵山.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M.4.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98页4 (德国)马克思、(德格)恩格斯、(俄国)列宁中央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2.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375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956 陆贵山.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M.4.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167 (德国)马克思、(德格)恩格斯、(俄国)列宁中央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二卷M.2.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248 (德国)马克思、(德格)恩格斯、(俄国)列宁中央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2.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189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M.北京:社会科学出社,1982.28010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8811 (德国)马克思、(德格)恩格斯、(俄国)列宁中央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2.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1212 (德国)马克思、(德格)恩格斯、(俄国)列宁中央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2.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49参考文献1 (德国)马克思、(德格)恩格斯、(俄国)列宁.中央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2.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 (德国)马克思、(德格)恩格斯、(俄国)列宁.中央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M.2.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 陆贵山.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M.4.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 (德国)马克思、(德格)恩格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