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实验高级中学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1).doc_第1页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实验高级中学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1).doc_第2页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实验高级中学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1).doc_第3页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实验高级中学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1).doc_第4页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实验高级中学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考试范围:第一单元;考试时间:60分钟; 题号一二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3请在规定的位置答题,其他地方答题无效第i卷(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在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在于(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事务 b都是中央常设行政机构c体现了相权削弱君权加强 d参与机要政务但无决策权2某同学在研究下列两幅图片后,对该阶段中国古代社会的变化特征得出一些感悟,你认为正确的是( )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 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 从分裂到统一a b c d3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秦代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d明代初年,明太祖废宰相,皇权、相权矛盾终结,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4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制度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 b开创察举制c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d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5“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责是( )a行使军权 b审核政令 c协理奏章 d跪受笔录6“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主要是在评价(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7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王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此处“新皇帝”是指(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明太祖 d雍正帝8“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中国人的姓名一般是姓在前名在后,某些国家则是名在前而姓在后。中国人如此强调姓反映的实质(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c个人观念淡漠 d专制王权强大9观察下图,如果周王去世,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a b c d10“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 )a宗法制 b皇帝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11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12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13故宫,顾名思义就是“过去的皇宫”。皇宫是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住所,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那么“皇帝”这一称呼最早可能出现于(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唐朝14“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玉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材料反映了(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c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d皇权为民,与民共享15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其中“中央集权”指的是(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的文字c以皇权的至高无上为最基本原则 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16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17伴随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历程的两对基本矛盾是 ( ) 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皇权专制与相权制约的矛盾皇位世袭与外戚、宦官干政的矛盾 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矛盾 a b c d18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d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19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说明( )a、宗法制要求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c、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d、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20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意在揭示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b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c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d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21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 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22读下面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州、县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c.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23承德外八庙中的小布达拉宫位于承德避暑山庄的正南方。下图是小布达拉宫门口的一只威风凛凛的石象,但大象的腿却是跪着的。对此现象的理解最接近事实的应该是( )a、大象在佛教中的地位相对比较低,只能是跪立的b、大象跪立表示对游客的欢迎c、大象正对着皇家园林避暑山庄,表示对皇权的臣服d、这种设计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24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25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这一“回潮”的历史时期是( )a秦汉 b隋唐 c魏晋南北朝 d明清26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向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27西周时,“天子之豆(豆: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西周天子大权独揽,至高无上 b. 西周时期是青铜器的鼎盛时期c. 西周奴隶主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d. 西周的饮食礼俗体现了贵贱有序的思想28右图是清朝军机处值房图,从图片中我们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它提高了汉族地主和官员的权力b它开始就是政府的一个行政机构c建立它的目的是加强皇权d它使内阁地位下降并名存实亡29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a分封制全面崩溃 b宗法制荡然无存c郡县制初现雏形 d实行郡国并行制11观察下图,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分封诸侯有利于西周开发边远地区 黄河流域是当时重要的文明区域 分封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江苏地区的开发最晚可追溯到西周 a b c d 第ii卷(非选择题)评卷人得分二、综合题(共两道大题,每题20分,共40分)30阅读下列材料:(20分)材料一礼记礼运是这样描述远古社会的状况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该书又对夏朝建立后的社会情况作了如下描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材料二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载,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富,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的。“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请回答:(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描述了哪一时期的哪一制度?(2)“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反映了夏朝建立后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3)依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我国民间重修“家谱”渊于西周哪一制度?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方面有何积极影响?32 阅读下列材料:(20分)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穏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概括其主要做法?(3)依据材料四,指出军机处的职能,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4)综合材料二、三、四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7参考答案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在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第ii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共两道大题,每题20分,共40分)32(1) 秦汉:建立专制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