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优秀公开课教案.doc_第1页
雨霖铃优秀公开课教案.doc_第2页
雨霖铃优秀公开课教案.doc_第3页
雨霖铃优秀公开课教案.doc_第4页
雨霖铃优秀公开课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雨霖铃优秀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词缠绵婉约的风格,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2、理解作品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教学难点:1、鉴赏本诗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2、对今朝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赏析。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问答法。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旧知导入新知。 教师可适当提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一种痛彻底心扉的离愁别绪在词人的笔下有了冷冷的温度,有了触手可及的具体感。 二、检查预习,学生展示预习情况,为读懂词扫除基本障碍。 1、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补充材料:宋翔凤在乐府余论提到: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倚声家当尸而祝之。入竹垞所录,皆精金粹玉,以屯田一生精力在是,不似东坡辈以余力为之也。又如刘熙载的艺概中说道: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惟绮罗香泽之态,所在多有,故觉风期未上耳。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2、词牌介绍。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而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状。 三、朗读,整体感知。 1、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 2、齐读: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律,并且注意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整体内容把握: 学生自由诵读这首词,走进这首词的世界。 请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这首词的文字,理解词的字面意思,有疑问举手,并且思考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同桌讨论,回答) 明确: 上片写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临别之时留恋难舍的情景; 下片是词人想像别后羁旅生活孤独痛苦的情状。 4、情感基调: 请学生讨论,并给出结论。 明确:基调:低沉、哀婉、悲伤、凄清。 四、诗词赏析: 本课重点赏析这首词的内容和写法。 (一)赏析上阕。 1、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 这三句描写,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吗?(联系琵琶行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 参考: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补充资料: 寒蝉、长亭、骤雨初歇(意象)等都是最能表现他当时心情的事物,教案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寒蝉: 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中说: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中说: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这些诗句都是借蝉鸣来抒发悲苦忧愁的思想感情的。因为蝉的鸣叫,呕哑嘲哳难为听,而秋蝉的鸣叫就更加凄凉,这里再加上一个寒字,就愈发使人感到特别的悲苦,因而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首就为全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情感基调。可联结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秋蝉衰弱的蝉声。 长亭: 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词中的长亭(短亭)是古代的人们送别的场所,许多文人学士在写离别时经常要写到长亭。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些诗句都将离别与长亭联系在一起。正是因为长亭是送别的场所,所以它也就成了离愁别绪的象征。面对着长亭古道,曾有多少有情人在此洒泪惜别,曾有多少佳侣从此各奔他乡?作者面对此亭,睹物伤心,触景生情,怎能不感慨万端!更何况眼下是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在这样一种令人凄神寒骨的环境中,又怎能不让人黯然销魂! 教师总结:在这三句中,词作开篇就以凄婉之笔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悲凉气氛。在一个清秋的傍晚,大雨刚刚停歇,乌云依然密布,寒蝉凄凉的鸣叫此起彼伏,面对着长亭古道,一对倾心相爱的人就要分手了。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是多么令人伤感的场面啊!词作开头这三个句子字字写景,而字字传情,景物特征与人物心情水乳交融,正所谓字字情,声声泪,令人顿生许多愁啊。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活动:通过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亭送别时的情景。 示例:在那样一种令人销魂蚀骨的环境中,城门外,帐篷中,一对情侣设宴饯行。正在难舍难分之际,纵然有山珍海味,美馔佳肴,也必然是食之无味;而船家又看不出个眉眼高低,竟然在这样的时刻催促登程!词人不想走不愿走却又不得不走 (矛盾:留恋催发情深意长不想走,我想留),这真是令人柔肠寸断,肝胆俱焚!表达了痛苦、无奈、恋恋不舍的心情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词人用细节描写推出的特写镜头 学生描述此情景并赏析: 参考:在这个特写镜头中,词人突出的是相握的手和含泪的眼。在这个画面中,两双无力而有意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离别在即,痛苦万分,即使有万语千言,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诉,只好我望着你,你望着我,泪眼相对,无语凝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啊。 白描手法,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维妙维肖地表达出来了。柳永是描写离别之情的高手,他特别擅长通过这种看似简单平凡的词句来传达真挚感人的情怀。(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胜于千言万语) 4、上阕的结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 明确: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 词人这里描写想象中的景物,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明确: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 词人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笼罩在江面上的雾气水波长时间难以散开与缠绕在人心头的惆怅长时间难以消除相似;黄昏云雾沉沉的特点与人心情的沉重相似。用这些把离愁写得缠缠绵绵,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那浩渺空阔的楚天,更让人感觉到前途是多么渺茫。这样,这些景物描写就有力地烘托出词人的愁绪和前途的黯淡无光,同时也暗示出情侣的分别将是久远而漫长。 阔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毛泽东也曾经描写过楚地的天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二)赏析下阕。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问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明确:伤离别。 为什么古人比今人更看重离别? 参考: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有感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觉到悲伤。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联系中国古代诗歌的悲秋传统,结合柳永的处境,体味作者的感情。 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节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