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方市板桥镇总体规划(2010-2030)说明书东方市板桥镇总体规划说明书(20102030)第一部分:现状与背景研究1.编制背景1.1省域宏观背景国务院于2009年12月31日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44号文。海南省已将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正举全省之力,建设国际旅游岛。同时,加大了对海南西部的开发力度。省政府已将加快西部开发建设,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将出台综合性措施,加快海南西部开发,培育新的增长极,缩小海南省东西部区域发展差距。海南省城乡总体规划、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等全省战略性规划,均已编制并发布实施,这些为板桥镇规划编制,奠定了重要宏观基础与依据。1.2市域背景东方市正处于快速工业化时期,整体经济快速增长,工业发展强劲。东方市已经成为海南省重要的石化工业城市。南海石油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进展,海洋油气资源丰富,中海油项目落户东方,化工城建设已然呈现,东方市的工业发展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和巨大潜力,将对东方市城市发展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同时,东方市行政建制变化与区划调整全部完成,乡镇由原来的17个调整为10个,板桥镇因此而扩大了行政区划面积,随着东方市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已在编制,对板桥镇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规划因之需要修编。根据东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东方市城镇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东方市未来将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大力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利用“山、海、湖、温泉、热带雨林”的旅游特色资源,依托东方市濒临北部湾,是海南省的工业基地,有良好的港口运输条件,把东方市发展成为特色农业大市、新型工业强市和生态文化旅游名市,这为板桥镇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东方市政府重视乡镇规划工作,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直接指导板桥镇规划编制工作,为板桥镇政府编制总体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1.3板桥镇背景(1)板桥上版总体规划于1995年编制,其规划远期即为2010年,已经到期。按照东方市城镇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必须修编板桥镇总体规划。(2)板桥镇的行政区划已调整完成,2002中沙乡与原板桥镇合并为新的板桥镇,辖区面积由原来的160km2,增加到现在的303.81 km2。合并后的板桥镇辖区面积、人口、资源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上版规划已不能涵盖的现状镇域范围,按照镇村统筹的原则,需对整个城镇的发展战略、资源开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规划。(3)板桥镇的产业调整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在继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板桥镇也需要培育其它产业,特别是在海南全省全力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在有投资人希望开发建设金月湾旅游产业的前提下,发展以旅游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以东方海岸金月湾项目的启动为契机,在板桥镇的滨海区域,近期规划建设一批具有高水准的度假酒店、商务酒店和公寓小区,逐步把把板桥镇发展为港口海岸观光休闲型小城镇。2.现状概况2.1 地理位置板桥镇地处东方市最南端,北与感城镇接壤,南与乐东县尖峰镇毗邻,西临北部湾。行政区域面积303.81 km2,海岸线长12km。板桥镇镇政府距市政府驻地八所镇47km。2.2 历史沿革(1)板桥村建于明治年间,因村西旁港湾上架设一座木板桥而得名。(2)汉元年间属感恩县中和乡。(3)民国18年属感恩县三团。(4)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感恩县一区。(5)1951至1956年属昌感县三区。(6)1957年成立板桥乡。(7)1958年属感城公社,1959年分出板桥公社,1960年又并入感城公社。1961年分出板桥公社。(8)1983年改为板桥区。(9)1987年改称板桥镇。(10)2002年中沙、原板桥镇合并以后,组成新的板桥镇,镇政府驻地板桥村。2.3 自然条件2.3.1 气候特征板桥镇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区,旱湿两季分明,降雨量偏小,日照充足,蒸发量大。年平均气温2425。1月平均气温18.4,极端最低气温1.4。7月平均气温29,极端最高气温为38.8。日平均日照时数最多达9.5小时,季风特性明显,每年11月至翌年3月盛行北风和东北风,4月至10月盛吹西风和西南风。年平均风速为4.8m/秒,为全岛之最。年平均降雨量1150毫米,沿海地带雨量稀少,仅900毫米左右。年平均蒸发量达2596.8毫米,年蒸发量大于年降雨量,为全省之最。2.3.2 地质地貌板桥镇西部为台地和旱滩,中部为平原,东部为山地。土壤分布:西部沿海是滨海沙土、燥红土、潮沙泥土、燥红土地、潮沙泥地、燥红土田、潮沙泥田;中部低丘地带足麻(页)褐赤土、红色石灰土、麻(页)褐赤土地,麻(页)褐赤土田等;东部山区、分地足麻(页)黄壤、麻(页)赤红壤、麻(页)赤土、石质土、潮沙泥土、麻(页)赤土地、潮沙泥地、麻(页)赤土田,潮沙泥田,宽谷冲积土田。2.4 资源条件2.4.1 土地资源(1)板桥镇区域面积303.81 km2。(2)耕地情况现有耕地135068亩。各村耕地情况见表2.642010年板桥镇各村耕地情况一览表。表2.64 2010年板桥镇各村耕地情况一览 单位:亩村名水(旱)田旱田总面积新开荒地水田旱田合计135068140558765114280南港村46003503503900好瑞村70208206005600下园村23102502501810抱利村63306504605220三间村62004502505400田头村66905503405800板桥村56009505504100利章村1510460250800文质村63007004505150高园村78201003707350新园村76006003506650田中村93507503506650中沙村103506803709300加力村72307801506300白穴村1278055033011900后壁村24203201002000本廉村9460183011306500桥北村63809805004900元兴村37505054452800桥南村64508905605000老方村27188905605000南港农场22000502150以上数据来源于板桥镇2010年报表2.4.2水资源境内有8000亩水田常年靠陀兴水库供水,有5000亩水田靠感恩河(封江堵河)取水,流经境内的主要河流有南港河,是全市7大河流之一。2.4.3海洋渔业板桥镇海岸线长12km,已开发高位池养殖1283亩;现有近海捕捞渔船190艘(12匹马力)。2.4.4 森林目前,全镇森林覆盖率69.9%。现有林业用地30万亩。在林业用地中,天然林地25万亩,人工林地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9100亩),灌木从1万亩,宜林荒山荒地3000亩。2.5 行政辖区至2010底,全镇管辖21个村(居)委会,25个自然村。辖区内有公爱农场、南港农场、尖峰林业局一分区、二分区和三分区等单位。总人口为36361人,土地总面积303.81平方公里。2.6 人口和社会发展2.6.1人口板桥镇将原板桥镇与原中沙乡合并而成,共辖21个行政村(村委会),共25个自然村。至2010底,板桥镇域内总人口36361人,7937户,其中:汉族行政村13个,人口28123人,黎族行政村8个,人口8238人。镇区常住人口11247人,其中包括板桥、桥南、桥北、利章等村庄。非农业人口858人。2010年板桥镇人口组成详见表2.612010年板桥镇人口统计一览表:表2.61 2010年板桥镇人口统计一览表村名小组(个)自然村(个)户数(户)农业户(户)乡村人口(人)合计187257937793736361南港村522272271239好瑞村1615745742343下园村319191539抱利村814704702036三间村21170170741田头村72167167690板桥村1317157153212利章村913293291342文质村1614754752136高园村41208208964新园村61223223950田中村1023043041556中沙村813683681501加力村512982981071白穴村812992991943后壁村31150150765本廉村251118111815944桥北村1617327323012元兴村41186186936桥南村1616316312823老方村21121121545南港农场11181873以上数据来源于板桥镇2010年报表2.6.2劳动力结构板桥镇共有劳动力资源25425人,占农业人口的47.35%,劳动力资源丰富。从下表可以看出,农业从业人员占到劳动力的69.92%,说明目前板桥镇是以农为主的农业镇。2010年板桥镇劳动力构成请见表2.622010年板桥镇劳动力构成表表2.62 2010年板桥镇劳动力构成表合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数(人)25425237255001200比例()69%65%1.3%3.2%以上数据来源于板桥镇2010年报表2.6.3文化教育现有初级中学一所,即板桥中学,有七个班,学生人数310人,教职员工33人,用地面积为3.07hm2。现有小学18所,分别位于各村。现状小学分布情况详表2.632010年板桥镇小学一览表表2.63 板桥镇小学一览表序号村名学校名称在校学生(人)1板桥村板桥小学8392中沙村中沙小学4953抱利村抱利小学1074白穴村白穴小学1835文质村文质小学1456本廉村本廉小学4547南港村南范小学1208高园村高园小学609田头村田头小学810新园村新园小学6411三间村三间小学6012加力村加力小学8813后壁村后壁小学714下园村下园小学715老方小学16利章村利章小学7717好瑞村好瑞小学3118元兴村元兴小学20以上数据来源于板桥镇2010年报表。2.6.4医疗卫生板桥镇现有卫生院1所,13个卫生室,其中7个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医务工作人员36人。医疗卫生网络基本健全,基本达到初级医疗卫生标准的要求。人民群众就医便利。2010年参合农民达23329人,参合率95%。2.7产业与经济发展 2.7.1产业现状概况板桥镇是一个农业重镇,2010年初步形成了“四大支柱”产业,即反季节瓜菜、香蕉、芒果、海产品。全镇境内构成了“三大经济带”,即发展以香蕉、芒果为主的东部山区热带水果经济带;发展以反季节瓜菜、油料为主的平原瓜菜经济带;发展以高位池养殖、近海捕捞为主的海洋水产品经济带。2.7.2 经济发展现状(1)2010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4091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37304万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91.89%;第二产业生产总值551万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1.35%;第三产业生产总值3056万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7.47%。三次产业结构为91.89:1.35:7.47,全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200元,从板桥镇的经济结构可以看出,板桥镇目前是第一产业占绝对地位的农业型城镇。2.8基础设施2.8.1综合交通(1)对外交通板桥镇的对外交通非常发达,粤海铁路西线、环岛西线高速公路和海榆西线南北向从板桥镇西部穿过。在镇区西侧,有两条有由莺歌海至九所,管径分别为DN450、DN600的区域燃气输气管道。(2)内部交通镇域内有一条板桥镇至中沙的7m宽硬化的县道,和四条4m宽硬化,联系各个行政村的乡道;各自然村之间有村道相连,多为机耕路。2.8.2公用工程(1)给水。板桥镇有21个行政村,镇区的水是取自感恩河河床地下水,由好瑞村水厂供给;其它村庄靠自家打井取水来满足所需,为地表渗水,自来水入户率偏低。(2)排水。全镇没有排水设施,污水主要为生活废水,就地排放。(3)电力。电力由镇区东侧的板桥110KV变电站提供10kv电源。21个行政村全用上了电。(4)电信。板桥镇设有联通基站和移动基站各一个。行政村之间基本实现通话。3板桥镇社会经济发展解读3.1镇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3.1.1 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比较落后板桥镇2010国内生产总值40911万元,约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5.40%,在全市10个乡镇中处在中下游水平。农民人均收入仅为3200元,比全市平均水平还低了1792元。全镇工业基础几近于无。3.1.2、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但集约与深度开发还在够板桥镇已经形成了以反季节瓜菜、香蕉、芒果、海产品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构成了东部山区热带水果经济带、平原瓜菜经济带和海洋水产品经济带 “三大经济带”,均已初具规模,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911万元,比2009年增长10.5%。目前来看,农业产业化的集约程度还不够,与观光农业、旅游产业结合,深度开发还不够,与东方市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对板桥镇产业发展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3.1.3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全镇21个村的环境状况都不容乐观,特别是板桥镇区,脏、乱、差、杂现象尤为严重。农村基本的生活设施条件较差,村民住房均以土坯房和砖瓦房为主,楼房较少。乡村道路建设尚未完备,山区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生活状况还较为落后。3.1.4村镇建设缺乏规划与全省一样,村庄农民建房尚未纳入土地与村镇规划管理范畴,农民随意占用土地建私房现象严重,村民生活区不断向周边无序漫延,“空心村”现象日益严重,大量土地被闲置。3.1.5 教育、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全镇21个行政村建有18所小学、1所中学。只有一到四年级的小学就有11所,学生人数从7到839人不等,在校学生普遍不足。由于小学布局分散,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发掘,教学设备简陋,教育质量不能保证。规划应作合理的合并。全镇建仅有1所卫生院,各村都有为数不多的赤脚医生和医疗服务点。由于农村医务室条件简陋,医疗卫生尚处于较低水平。4.相关规划解析4.1海南省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相关内容概述4.1.1海南农村发展模式海南省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海南新农村发展模式是把海南建设成为“绿色之岛、开放之岛、繁荣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 。具体内涵如下:海南新农村发展模式的核心理念:城乡统筹发展和生态优先发展。海南新农村发展模式的产业支撑:热带高效农业、海洋渔业和乡村旅游业。海南省新农村发展模式的推动方式:政府引领发展、农民自主建设。海南新农村发展模式的特色定位:绿色之岛、开放之岛、繁荣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4.1.2农业产业的布局要点(1)种植业发展规划布局基本稳定传统粮食产区和粮田面积,重点提高单产,在东方建设市域北部农业综合发展区和东方乐东海滨大田农业基地。(2)渔业发展规划布局 规划重点发展远海捕捞,并建设以三亚、东方、陵水为主体的南部苗种产业带。(3)畜牧业发展规划布局东方重点发展牛羊养殖。4.1.3村庄规划建设的基本原则(1)适应文明生态村深入发展的新变化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海南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必须进一步创新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工作方法和建设模式,不断丰富其内涵,使文明生态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2)适应区域整体发展的新变化海南未来的乡村,将在点在交通方式支撑下,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配置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建设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3)适应农业生产方式的新变化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生活方式将发生根本变化。其中着要考虑农村交通出行机动化、农业耕作机械化、家庭生活电气化,以及网络、通信转播等技术的发展变化,给农村生产、文化、教育、培训等方面带来积极影响。适应农村生活方式的新变化在城镇化大背景下,乡村人口将加快向城镇转移,乡村人口总量随之减少,“空心村、空心房”是城镇化不可回避的现象。农村将出现“妇幼化”、“老龄化”、等现象,造成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通过集约建设新农村居民点,构建新型农村和谐社区,以社会化的公共服务来弥补传统家庭责任的缺位,是稳定农村社会的有效方式。适应农村政策的新变化随着国家和省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加大向农村投资的力度,采取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措施,长期以来困扰我省的“三农”问题将逐步缓解。但由于农村地区公共品配置欠账太多,村庄建设起点低,需要合理安排项目和资金,既要尽快解决关乎农民民生的最紧迫问题,同时也要处理好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的关系,确保农村长远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4.2东方市总体规划概述4.2.1 城市性质2010版东方市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确定东方市的城市性质为:海南西部现代化热带滨海城市,海南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以油气化工和能源工业为主的港口城市。4.2.2 关于板桥镇的功能定位南联板块发展中心,以金月湾建设为契机,南联三亚城市群、经济圈,打造山海互动特色旅游新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滨海度假配套型城镇。4.3 95版东方市板桥镇建设规划要点1995年编制的东方市板桥镇总体规划(19952010),其要点如下:4.3.1 规划期限(1) 近期:1995年2000年;(2) 远期:2001年2010年。4.3.2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规划到2010年,镇域总人口50000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45%。4.3.3 城镇性质以发展农业为主,渔业、盐业深加工较发达的现代化城镇。4.3.4 镇区规模(1) 人口规模:近期镇区人口1.3万人,远期年为1.8万人。(2) 用地规模:规划建设用地162.75hm2,人均建设用地90.42 m2。4.3.5 用地发展方向镇区建设向西、向南发展,严格控制东侧用地。5.修编动因 “95版总规”自1995年经东方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以来,对板桥镇社会经济、城镇规划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板桥镇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原板桥镇和中沙乡的合并,粤海铁路西线、环岛西线高速公路的修建,金月湾热带雨林海岸公园的启动,使原有规划已无法满足新板桥镇的发展需求,需要加以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板桥镇的发展需要。5.1 新的城乡规划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95版板桥镇总体规划编制,主要以镇区规划为重点,镇域规划只是被作为总体规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附带完成。这种突出镇区,弱化镇域的规划观念,对镇区与周边农村地域联系的分析和研究深度不足,导致镇区与广大农村腹地结合不紧密,忽视城镇与农村的相互联系和融合,使得总体规划对整个镇域空间资源没有起到合理配置的调控作用。(2) 目前,规划理念已把城乡统筹发展、网络化发展作为一个地区城乡有序化发展的前提条件,作为指导一个地区城乡发展全过程的基本模式。将小城镇与农村地区结合起来,小城镇应由侧重于镇区规划转变为镇区规划和镇域规划并举,把镇区作为镇域增长极,镇域作为镇区发展腹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突出城乡关系的融合与协调。(3) 板桥镇社会经济发展空间主要体现在镇域层面上,在镇域空间内,无论是产业布局,旅游资源的开发,、生态环境的保护,还是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无不体现镇域规划的重要性。5.2 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发生了重大变化,城镇发展战略和定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把握(1) 随着国家实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全面实现小康和谐社会战略的不断深入,东方市生态文明村建设进一步推进,为板桥镇带来机遇。如何实现以城镇带乡村,工业促农业,城乡互动发展、社会共同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标,迫切需要编制科学合理的城镇总体规划,来指导和推进城乡各项事业统筹发展。(2) 由于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全面推进,标志着海南省西部旅游开发进入新的篇章。即将启动的板桥镇金月湾热带雨林海岸公园项目,将促使板桥镇旅游业的兴起,从而给板桥镇产业结构产生巨大的变化,有力带动板桥镇经济社会和城乡建设发展。(3) 在此背景下,“95版总规”关于板桥镇的城镇性质、发展规模以及城乡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城镇的功能定位,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需要在总规修编中进一步研究论证。5.3 东方市“撤乡并镇”城乡建设战略,对板桥镇提出了新的要求(1) 东方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确定了板桥镇的发展地位。板桥镇作为东方市的南大门,属于2005版东方市总规全市生产力布局“三区两轴一中心”中的滨海综合经济区,规划要求充分利用西部沿海、沿高速公路地区的交通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城镇建设,挖掘经济的新增长点,广泛开展纵向和横向的联合。随着东方市撤乡并镇部署的实施,中沙乡并入板桥镇,重新成为一个新的“板桥镇” 。合并后的板桥镇辖区面积、人口、资源等发生了巨大变化。(2) 因此,在“大板桥镇”的背景下,规划修编亟需对整个城镇的发展战略、资源开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一的合理调整。5.4上版总规业已到期,依据法律,必须修编总规如前所述,上版总规远期为2010年,即将到期,按照法规要求,必须修编板桥镇总体规划。6.修编重点6.1论证发展目标,确定城镇发展性质板桥镇城镇总体规划必须立足于东方市的全局,充分分析论证城镇发展的外部区位条件和自身的优劣因素,结合东方市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对板桥镇未来发展功能定位、城镇性质及发展目标,确立板桥镇城镇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确定城镇的发展性质和发展方向,以保证板桥镇经济和社会与东方市协调发展,向着正确、科学、可行的方向发展。6.2 镇区建设与镇域建设的有机衔接镇域规划,充分考虑板桥镇近年来,境内重点产业项目,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要强化对广大农村地域的研究,对城镇与农村关联度及融合度的研究,并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地域上,特别是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解决本次规划范围内的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和旅游资源开发问题。镇区规划,要立足于城乡区域,用区域的眼光对小城镇进行合理的定位,确定镇区适度的规模,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增长极(点)。6.3确定城镇规模,协调分期建设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区域内外发展条件、机遇的改变,板桥镇的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也面临相应的调整,需要在总体规划层面对人口和用地规模加以调整和合理引导。此外,应充分考虑城镇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确定相应的分期建设的范围和内容,促进城镇的持续、协调发展。6.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镇投资环境随着东方市城市区域化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展,板桥镇作为东方市最南端得城镇,特别是东方海岸金月湾项目的进入,应加强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只有高标准、高起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改善城镇的投资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6.5 城乡建设与自然人文环境保护的衔接鉴于板桥镇东为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西为北部湾,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较为脆弱的特点,因而,板桥镇的发展,必须处理好镇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的原则,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保证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6.6 利用国际旅游岛建设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业板桥镇东部为尖峰岭热带雨林,西临北部湾,具有“山、湖、海、热带雨林”等特色旅游资源。板桥镇总体规划应与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到建设大环境衔接,规划建设好镇域的旅游资源,使板桥镇的旅游产业有序科学的发展,带动板桥镇第三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实现东方市城镇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把板桥镇建设成为滨海旅游休闲城镇的目标。第二部分: 镇域总体规划1.规划总则1.1 规划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板桥“镇村现代化、镇村一体化”和谐发展为目标,以板桥镇现有镇村格局为基础,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与镇村建设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统筹规划,保障板桥镇各项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相适应,实现板桥镇经济、社会、文化、镇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2 规划原则(1)镇村统筹原则统筹城乡发展,是国家指导城乡建设发展的基本原则。海南省城乡总体规划和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都强调要遵循城乡统筹的原则。板桥镇目前还是一个农业型城镇,不论是资源的空间分布,还是产业的主体布局以及人口的分布,大头都在农村,所以编制板桥镇总体规划,必须强化板桥城镇和乡村统筹发展,促进镇村协调互动,保障城镇和乡村居民享受均衡公共服务,遵循镇村统筹原则。(2)合理布局原则合理布局是对镇村规划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像板桥镇这样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城镇,更要强调规划的合理布局。不能不切实际的作所谓的“高标准”布局,要强化空间资源优化配置,维护空间资源公平利用,促进公共资源节约使用,遵循合理布局原则。(3)节约土地原则节约土地是国家的基本国策,针对海南目前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普通偏高的现象,更应利用规划修编,强化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格保护耕地,合理调整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遵循节约用地原则。(4)集约发展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讲,集约化发展,就是最好的效益,最好的保护。强调集约用地,减少了城镇用地规模,进而必然减少城镇配套建设投资,这就是最好的效益;集约发展,减少了城镇与村庄的建设占地,就会减少对树木的砍伐,对植被的破坏,这就是最好的保护。所以,编制板桥镇总体规划,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推进镇村生态文明,改变粗放发展模式,遵循集约发展原则。(5)突出特色原则板桥镇区特别是板桥村,现状分布着大量传统民居。这些民居,保存相当完好,风貌特征突出;从镇域看,山城海的格局也很突出。这就是板桥所独有的特色,应强化镇域生态格局和镇区传统风貌保护,挖掘地方文化内涵,遵循突出板桥地方特色原则。1.3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10月28日施行);(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46号令,2005年12月发布);(3)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44号);(4)镇规划标准(501882007);(5)镇(乡)域规划导则(试行)(建村2010184号,2010年11月4日发布);(6)关于印发小城镇建设技术政策的通知(建科200676号,建设部、科技部2006年4月5日);(7)实施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通知(琼府(2009)32号);(8)东方市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2010年编制);(9)东方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2008年编制);(10)国家、海南省有关城镇总体规划编制的其它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1.4规划期限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五条规定:“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该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按照上述法律的规定,同时充分考虑到“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年限仅剩一年时间,所以本次板桥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确界定为:基年2010年;规划近期为20102015年;远期为20162030年。1.5规划地域范围规划地域范围分为镇域规划的地域范围、中心镇区规划区范围和中心镇区建设规划范围。镇域规划的地域范围与板桥镇行政辖区范围一致,面积为303.81km2。中心镇区指本次规划重点安排城镇建设用地板桥镇政府所在地的区域。中心镇区规划区,是指板桥镇中心镇区建成区以及因中心镇区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本次规划界定中心镇区建设规划范围为:北起中石油加油站,南到现状的水泥砖厂,西止利章村,东至桥南村。规划总面积339.74hm2,其中规划城镇建设用地326.74 hm2。本次规划界定中心镇区规划区范围为:东自海南环线高速公路往东100m,西止海岸线,南起东方市与乐东县界,北止感恩河北岸,总面积49.22km2。2.城镇性质2.1概念所谓城镇性质,是城镇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所担负的主要职能及其主要发展方向。城镇性质具有动态性、多元性、纲领性和主客观相结合等特征。2.2板桥城镇性质分析(1)和其它城镇所具有的特征一样,板桥镇政府设于中心镇区,因此,它是板桥镇的政治与行政管理中心;板桥镇是一个单极很明显的城镇即除中心镇区外,其它集镇均处于明显地副中心与支点地位,所以中心镇区是板桥镇的经济与文化中心。(2)从板桥镇所处的区位来看,其位于东方市南部;从其现状主导产业看,经过初具规模的农业产业化调整之后,热带高效农业占到了全镇GDP的90%以上,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而且在规划期内,这一地位还看不出有被其它产业所取代的可能;从长远发展趋势看,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和海岛西部旅游业的发展,随着农业产业化与旅游观光农业的结合,随着金月湾的启动,板桥镇的旅游服务业会有较大的发展机遇。因此,东方市南部高效农业基地和发展海产品与旅游业的特征非常明显。(3)板桥背山面海,板桥河穿镇区而过,山城海的生态格局明显。(4)上位规划即东方市城市总体规划定位板桥镇主要职能为:“南联板块发展中心,打造山海互动特色旅游新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滨海度假配套型城镇。”。2.3城镇性质基于2.2节的分析,本次规划确定板桥镇城镇性质为:板桥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方市南部以发展旅游业和海产品为主,具有山、海特征的综合型海岸观光休闲城镇。3.发展目标与策略3.1板桥镇发展SWOT分析3.1.1发展优势分析(1)交通优势板桥镇对外交通便捷畅通,有海榆西线、环岛西线高速公路和粤海铁路纵穿南北。通过环岛西线高速公路40分钟(47km)可到达东方市主城区;90分钟(132km)可到达三亚市主城区。随着金月湾项目的启动,板桥镇将在南港农场附近增加一个西线高速公路出口。正在规划中的西环快速铁路拟在板桥镇内设立一处站场,作为东方市的铁路辅客站,为周边的感城、板桥和金月湾等区域服务。板桥镇利用以上便捷的交通优势,依托西线工业走廊和西线的旅游的开发,为板桥镇旅游业、商贸物流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绿色食品生产优势板桥镇土地肥沃,水利设施较好,有农业种植的传统,应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在热带水果种植上增加种植面积和科技含量,提高效益,特别是在香蕉、芒果、龙眼的种植上,应创出自己的绿色品牌,形成规模化生产,达到增产增收。同时加大家禽家畜的养殖,打出绿色无污染肉类食品品牌。(3)具有发展海岸水产品业的基础板桥镇海岸线长12公里,已开发高位池养殖1283亩;现有近海捕捞渔船190艘(12匹马力)。海水含盐浓度高,是发展盐业的好地方。海洋鱼种众多,经济价值较高。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业有广阔的前景,将成为板桥镇经济发展新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板桥镇的海岸水产品业已初具规模,目前已形成以近海捕捞、滩涂养殖为主的海岸水产品经济带。(4)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基础伴随着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提出,板桥镇南面乐东县龙沐湾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开发,海南省西部旅游开发的兴起,海南省必将迎来新一轮的旅游热潮。板桥镇东有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西有金月湾、神秘的黎族民族文化和热带果林等旅游资源,加上便捷的交通优势,可与海南省南部的龙沐湾、三亚形成海南省南部旅游板块。因此,板桥镇,板桥镇发展旅游业发展旅游无论从旅游资源、交通设施和地理区位,都有较大的优势,前景可观。312发展劣势分析(2)产业结构单一三次产业结构比例(91.89:1.35:7.46)失调,第一产业独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甚轻。经济增长动力完全依靠第一产业。由于长期传统的农业种植,以附加值较低的农业生产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其第一产业的产值占到91.89%,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板桥镇仅占到8.11%,几近属于空白状态。产业发展过于单一,是板桥镇社会经济和镇村建设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2)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善由于板桥镇第一产业独大,致使大部人口仍生活在农村。同样,因为镇内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很不发达,没有吸纳人口的岗位,农村人口难以向城镇转移。虽然城镇化水平也逐年提高,但增长速度较慢,仍处于较低水平。由于第二、第三产业不发达,就业岗位少,经济不活跃,镇财政收入有限,无力对城镇和村庄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近两年来,虽然镇域基础设施有较大的改善,如通村公路、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等等,其主要是靠国家、省、市扶持,才得以建设。镇政府投入的很少,进而造成城镇基础设施很不完善。(3)村民受教育程度低,镇域经济发展源动力不足02年板桥镇和中沙乡合并之后,未及时对镇域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且教育设施落后。因而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化程度较高的村民又外出发展,所以本地科学技术的推广,新知识新技能的运用,农民一时难以弄懂,都有待于全面提高村民文化素质。(4)镇域经济薄弱,建设发展缺乏财力支持镇域总体经济薄弱,各项建设事业仅靠国家投入,自身没有财力支持,后续发展的动力不足。3.1.3发展机遇分析(1)海南省建设生态文明村的战略发展机遇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抉择。海南根据本省实际,提出“以文明生态村为综合载体建设海南新农村”,并经过试点建设取得了很好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2006年2月在海南考察时所指出的:“实践证明,创建文明生态村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和方向,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有效载体。”在这种条件下,板桥镇新农村建设将得到省、市领导重视和财政的投入。(2)省、市、镇各级政府全力发展旅游产业的机遇国际旅游岛是海南省未来发展的方向,而生态旅游又是海南省区域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了推动这一事业的发展,省、市各相关职能部门都有一定的政策支持。板桥镇可把金月湾作为启动项目,以点带面,全面带动镇域的生态旅游开发,有可能争取省、市各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3)金月湾项目的建设契机东方海岸金月湾项目西临北部湾,与越南著名旅游胜地下龙湾隔海相望,东靠尖峰岭国家级热带雨林保护区,与尖峰岭、大广坝、霸王岭等海南西线旅游核心项目山海呼应,旅游资源丰富、独特。目前该项目正在积极策划中,把金月湾建设成为海南西线旅游的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板桥镇将以金月湾项目的启动为契机,全面带动镇域的旅游发展。(4)海产品业发展前景良好板桥镇有12海里的海岸线,海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海产品业的先天条件。目前已形成高位池养殖、近海捕捞和盐田等多种海产品业,初步形成海岸水产品经济带。板桥镇可利用现有海产品业的基础,优化其结构,规模化的生产,并对海岸水产品进行初步加工,促进板桥镇的第二产业发展。3.1.4 发展挑战分析(1)生态农业发展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海南省政府提出“一省两地”的战略定位,即“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度假休闲旅游胜地”。目前全省都在发展生态农业,板桥镇从地理位置和经济基础等方面都不具备竞争优势,所以只有在产品质量和规模化生产上下功夫,对板桥镇发展绿色农业提出更高的要求。(2)热带农产品深加工和旅游业发展面临竞争的挑战 板桥镇生态农业资源优势要转化为竞争优势,必须发展相应产品的深加工业和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而热带农产品深加工和旅游业发展,一方面板桥现状基础很弱,另一方面,海南各乡镇几乎都将此作为农业产业化后续发展的主导产业,必然会面临竞争的挑战。(3)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挑战板桥镇的生态环境,东部山区较好,西侧滨海相对较弱。滨海一带防护林地多有砍伐,废弃盐田多未进行生态恢复,本身已很脆弱。发展经济又势必影响到生态环境,因此,板桥镇必须很慎重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这一挑战。3.2发展目标321目标提出的依据(1)政策依据本次规划提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农村养老保险,全面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保障农村人畜饮用水安全,全面完成村村通水泥路工程、构建镇村一体化交通网络,促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全面保障所有村庄能享受到“三网”的为农服务,加快推进家电下乡,保障所有村庄能利用家电进入现代生活等等目标,都是国家现行政策,是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2)上位规划要求本次规划提出的农民人均居住面积40m2,达到小康居住水平;完成村庄环境整治,全面建成生态文明村;实行电力同网同价,保证农村用好电力;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95%,安全处理率达75%;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率达到7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推行清洁能源,实现在农村普及使用沼气等等,都是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提出,要在全省普遍达到的目标。(3)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除上述政策依据与上位规划要求之外,本次规划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社会保障目标、城镇建设目标等等,都是依据板桥镇现有经济基础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东方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市政府对板桥镇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提出来的。(4)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对于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以及城镇垃圾处理等控制标准与目标,则是相应规范所要求,必须要达到的目标。本次规划均按照相应规范提出各自的控制目标。3.2.2发展目标(1)人口控制与城镇化率目标规划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0以内;至2030年,全镇城镇化率达56%。(2)经济发展目标规划远期(2030年),经济发展达到如下目标: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54亿元(按2010年价,下同),年递增9.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9万元,年均增长8.0%以上。工农业总产值达17.64亿元,年均增长8.0%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社会保障目标规划远期(2030年),全镇社会保障达到如下目标:全镇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达10张,每万人拥有医护人员40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100%。普及高中阶段教育80%以上。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建立健全农村养老社会保障体系。(3)城镇建设目标 规划至2030年,城镇建设达到如下目标:镇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m2。镇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市政排水管网覆盖率达100%。气化率达到98%。实现广播、电视信息传输数字化,覆盖率达98%以上;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72%,镇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绿地率达到35%,人均公共绿地10平方m以上。(4)村庄建设目标 规划至2030年,村庄建设达到如下目标:农民人均居住面积40m2,达到小康居住水平。完成村庄环境整治,全面建成生态文明村。全面解决村民饮水困难,保障村民用水安全。全面完成村村通水泥路工程,构建镇村一体化交通网络。促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全面保障所有村庄能享受到“三网”的为农服务。加快推进家电下乡,保障所有村庄能利用家电进入现代生活。实行电力同网同价,保证农村用好电力。(5)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节能标准与目标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镇域空气环境质量总体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执行。水环境质量控制标准镇域尖锋岭自然保护区内,地表水环境质量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类标准控制;中心镇区及其它集中式生活饮用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其水环境质量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控制;中心镇区及其它集中式生活饮用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其水环境质量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控制;镇域工业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用水按标准控制;镇域农业及其它景观用水按类标准控制。上述区域与用途需要使用地下水的,其水质要求按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规定的相应标准执行。声环境质量规划控制标准全镇除铁路、高速公路和其它交通干路两侧外,其它区域声环境质量均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一类区标准。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95%,安全处理率达75%。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率达到7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镇区新建建筑节能设计达到100%;农村达到60%。推行清洁能源,实现在农村普及使用沼气。3.3发展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专业服务行业共享经济市场前景分析报告
- 2025年电子游戏行业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零售行业移动支付应用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金融行业区块链数字货币应用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人类基因编辑行业伦理风险与医疗应用前景研究报告
- 商场全员安全培训制度课件
- 2025年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应用前景分析研究报告
- 宁波市2025浙江宁波市交通运输局局属事业单位招聘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国家事业单位招聘2025中国文联所属单位招聘拟聘用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吉林省2025年度柳河县事业单位域外人才回引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天然气管道输送服务协议
- 2025年社区未成年人志愿服务项目计划
- 创业入驻孵化协议
- 中国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诊治指南(上海2023)
- 邮政社招笔试题
- 节前物业安全培训
- 2024年-2025年《公路养护》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
- 与信仰对话 课件-2024年入团积极分子培训
- 国际地图语言学研究进展
-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2008
- AIOT智能物联产业学院建设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