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2月月考试卷.doc_第1页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2月月考试卷.doc_第2页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2月月考试卷.doc_第3页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2月月考试卷.doc_第4页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下学期2月月考试卷.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部分每题1分,共48题48分。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以下地图所反映的年代从早到晚排列正确的是a b c d2著名史学家张荫麟等著中国史纲认为“周代社会组织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的基础”,此处的“社会组织”应该是a分封制 b礼乐制度 c宗法制 d世袭制 3宋人尹源说:“弱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之不亡者,诸侯维之也。”依据所学知识,“”所指的朝代是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4孙中山曾于五权宪法中指出:“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以下对此材料的解读,错误的是a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b门阀举荐制度被推翻,是因为考试制度执行不力c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有存在的必要性d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因为考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5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卖)”。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a夏商时期到战国时期 b 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c西周时期到秦朝时期 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6“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既无,远行买卖,用其所致珍异,孝养其父母。”易传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特征是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邻近地区社会分工落后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专业商人已经出现7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具有世代传习的特点。如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这种传习方式出现的原因和影响是手工业市场的狭小迫使手工业劳动者以此自卫自然经济封闭保守性的影响保证了手工业成品的工艺水平 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a b c d8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沿海居民生活艰难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海禁政策后果严重10.春秋繁露载:“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表明董仲舒 a.实现君主专制的合法化 b.以天命强化儒家的德治理论 c.推动儒家思想的神秘化 d.以暴力废除暴君的革命理论 11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12一位大学者的诗: “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c人性本善 d致良知,知行合一13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写到:“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尺度。”材料主旨认为黄宗羲的思想a根本没有跳出儒家思想 b继承并发展儒家思想c与现代思想不符,没有创新 d儒家与现代民本思想结合14梭伦在担任执政官期间,曾立法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这一规定旨在用法律来a赋予公民的国家主人地位 b培养公民见义勇为的品质c引导公民切实地关心国事 d冲破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15希腊先哲柏拉图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这主要表明 a柏拉图时代的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的精神b当时雅典尚没有法律来约束公民c柏拉图因为恩师苏格拉底被判有罪而诋毁雅典民主政治d雅典的直接民主制使他们面临体制性的危机1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天下之有无,非思虑之所能起灭 b人是万物的尺度c“古所谓无形,盖无常形耳,必因物而后见耳” d“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17在1689年到1834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英国国王利用其行政权,通过任命内阁、收买议员、安插亲信等手段,对国会和政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操纵。这充分说明( ) a光荣革命后英国王权一度出现反弹 b国王违背宪法规定肆意扩张权力 c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过程的渐进性 d资本主义发展尚不足以制约王权18.“对于一个联邦的持久存在,必要的文明同质性不亚于各成员的结盟需要。有一个事实令人羡慕地便利了美国建立联邦政府。各州不仅有大致相同的利益、相同的起源和语言,而且处于相同的文明水平。这便使它们的联合几乎永远成为容易的事情。”这表明 a.独立战争后邦联政府被联邦政府取代的必然性 b.地区文明的同质性是联邦政府持续存在的保障 c.美利坚民族的产生是联邦政府建立的基本条件 d.政治体制的确立与改变必须结合本国实际情况19.某学者说:“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并行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实际上这两次革命息息相关。而且在很大程度可以说是经济革命决定着政治革命,因为它产生了一个有新利益、有使其利益合理化的新意识形态的新阶级。”以下史实最能体现其观点的是 a. 英国1832年的议会改革 b.法国的巴黎公社革命 c. 晚晴政府推行的洋务运动 d.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20研究性学习课上,老师提出了命题:为什么说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几个同学通过思考,找出如下几个论据。你认为最有力的一个是 a议会和宰相同掌行政大权 b 行政机构实际上控制了立法机构 c.立法和司法机构合二为一 d.联邦议会的权力明显大于帝国议会21.以下关于右图的表述正确的是 a.汽轮的发明推动了三角贸易的出现b.中国在三角贸易中遭受了沉重打击c.三角贸易推动了欧洲发生通货膨胀d.这一过程导致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22. 重商主义也称作“商业本位”,是十八世纪在欧洲受欢迎的政治经济体制。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早期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追求“少买”以防止贵金属流出;晚期以“贸易差额论”为中心,追求“多卖”,实现贸易上的顺差。材料强调“少买”“多卖”实际上是a对外贸易的不同方式b贸易保护主义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自由放任原则23房龙人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此时人们仍是教会母亲的儿子但是,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这样的改变始于a古希腊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24.“再没有什么是神圣的了,上帝自己也受到了审查,甚至连圣经也被”这种情况应指 a.新航路开辟时的西班牙 b.宗教改革时的德国 c.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d.启蒙运动时的法国25斯宾诺莎著神学政治论:“若是每个个人把他的权利全部交付给国家,国家就有统御一切事物的天然之权;就是说,国家就有唯一绝对统治之权,每个人必须服从,否则就要受最严厉的处罚。这样的一个政体就是一个民主政体。我相信,在所有政体之中,民主政治是最自然,与个人自由最相合的政体。最自由的国家是其法律建筑在理智之上,这样国家的每一分子才能自由。”上述论述体现的思想有社会契约 三权分立 自由平等 法律至上a b c d26牛顿的哲学中承认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也对暂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帝的安排,他用数学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他是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下列对他的评价正确的是a丰富和发展朴素唯物主义 b提出物理学的“四维时空” c为文艺复兴提供科学基础 d敬畏真实并抨击宗教神学27“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不仅因为它是外来、强迫、后发的,更是因为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实际是现代化开端的意义竟毫无认识,因此不知所措。”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b列强侵略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c鸦片战争是中国走向屈辱史的开端d清朝没有把握住走向近代化的机遇28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29.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其中“主保中国,次保大清”是指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3020世纪初,当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时,列宁曾热情地称赞“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这里列宁称赞的是a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气象一新 b十月革命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c工农武装割据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d中国共产党成立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31抗战初期,蒋介石致电某部:“25日一战,歼寇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一位民主人士赞扬说:“此次大捷,其估量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日军锐气挫折”。两则材料称赞的是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32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团长巴达维将军在给美国陆军部的报告中说:“由于国民党政府在长江以北的失败所造成的耻辱,纵令时间容许,国民党政府是否能在华南取得必要的支持,动员这一地区的人力,以重建其军队,实属极端令人怀疑。”这一史料表明,美国 a对抗日战争持观望态度 b对武汉会战结果的不满 c对共产党政权准备肯定 d对解放战争结局的判断33下图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其中a年和b年分别指 党员数量消长 党员成分构成变化a1921年和1922年 b1937年和1938年 c1927年和1928年 d1949年和1950年34某同学在总结“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斗争光辉历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卡片。下图为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处错误a2处 b3处 c4处 d5处35近代江苏某书记载:“迩来我国服用人造丝织品者亦渐增多,纺制人造丝之厂固所鲜见,即织人造丝布者亦寥寥无几。致人造丝织品进口数量逐步增加,其速度殊可惊骇。”从实质上反映了a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中国成为外国原料产地商品市场c外国商品具有竞争优势 d中国百姓收入提高,生活富裕361865 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近代中国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 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近代中国“设厂自救”浪潮中出现的代表性棉纺织企业。它们 a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都深受“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 c抵制了外国经济的入侵 d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8.问:“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都不感到羞耻”? 对方回答:“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这一对话最有可能是 a.英国传教士与洪秀全 b.李鸿章与日本外交公使 c.孙中山与列宁 d.毛泽东与尼克松39.陈旭麓先生说:“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含义,实际上 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即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它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下列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的主张是a“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匀,人人饱暖矣。”b“道为本,器为末;器可变,道不可变。庶知所变者,富强之权术而非孔孟之常经也。”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d“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姻缘”,“要去帝制,必除孔教!”40有学者在评论某部著作时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它是 a海国图志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新学伪经考41.1915年陈独秀在法兰西与近世文明中说:“自竞争人权之说兴,机械资本之用广,其害遂演而日深。政治之不平等,一变为社会之不平等;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为资本家之压制,此近世文明之缺点,毋庸讳言者也。”这表明陈独秀a对资本主义深刻揭露,坚决反对资本主义制度b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表明了其无产阶级立场c其思想已受到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d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有所怀疑42周恩来总理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主要是讲中国共产党跟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党派的存在与否,不取决于任何政党或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由客观的历史发展所决定的。这种历史条件,使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选择了共产党。”材料中“客观的历史发展”是指a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b新中国的成立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中共正确领导43. 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绝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他认为当时中国a与美关系全面缓和b开始放弃一边倒方针c急于改善中美关系d国际地位在逐步提高441999年9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上海发表演讲时说:“了解中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非常重要。美国历史只有两百年,而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中国人确信他们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八百年不需要美国参与。”(摘自凌志军交锋) 基辛格这番讲话的真正意图是 a高度赞扬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b指出中美文化观念上差异是客观存在的c强调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不可逆转d认为美国企图干涉中国内政是不明智的45新中国在某一时期采取以下措施:“明确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制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不得侵犯社员个人所有的一切生活资料和小农具等生产资料;恢复社员的自留地,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和手工业生产,开放农村集市贸易。”上述措施实施的背景是 a中共八大召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面对农村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实施“八字方针”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46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新中国的gdp增长率在1957年、1979年和1993年均有显著增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三年份的gdp增长的共同因素是a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b生产力活跃,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c国家政治制度发生变革d国家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47教育承载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教育指导思想往往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下列建国后不同时期的教育指导思想中,为适应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需要而提出的是a“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这就是当前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48下表反映了19841985198619871988投资总额28.238.818.716.523.5国家投资23.93.18.17.915.3国内贷款47.397.425.131.09.4利用外资6.229544.532.745.1自筹及其他27.641.617.919.133.5a.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d.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二、综合题:(本部分共3题,满分52分。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49(25分)阅读以下关于“海权”的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东汉杨孚异物志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墩外大舟,锢以铁叶,值之我拔”。三国时期万震南州异物志记录了从马来半岛到中国的航程,其载“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这两条史料的记述十分一致,其中所言“崎头”是我国古人对礁屿和浅滩的称呼,而“涨海”即我国古代对南海最早的称谓。“涨海崎头”指南海诸岛的礁滩。宋代将南海诸岛列入“琼管”范围,即“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属于当时广南西路琼州的管辖范围,这标志着南海诸岛纳入中国版图已现端倪。至明清两代,中央政府继续将南海诸岛明确列入中国版图并置于广东省琼州府万州辖下,行使了有效管辖。二战期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把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岛。1946年12月,当时的中国政府指派高级官员赴南沙群岛接收,在岛上举行接收仪式,派兵驻守。材料二: 中国近代的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兴帮邦张海权”的道理,孙中山说:“中国海权一日不兴,则国基一日不宁。”“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太平洋之门户权。人方以我为争(意为:别国以我国为争夺瓜分的对象),岂置之不知不问。”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须重戎备而固海防。盖无舰船,海防无从谈起,有舰船而无训练有素之才,无以用之,有舰械人才而无良港,则海军无驻足之所,一切皆备而无民生之政府,则必导甲午之覆辙。海事既备,当以中国人工用船荒之时建船舶、兴商务,勾连世界,亦可得鱼盐之利,可围海造田、潮汐发电。 摘编自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材料三: 近30年来发生在中国周边海域的一系列事件,都使海洋、海权等问题在中国社会的热度不断升温。调查发现,有79%的受调查者认为海权就是中国依法享有的海洋权益,包括在领海以及专属经济区内航海、养殖、捕捞、开采油气和矿产资源的排它性的权力,而仅有159%的受调查者认为海权是控制海洋的权力。恰恰相反,西方社会则普遍认为海权无非是控制海洋的权力。摘自环球杂志中国精英海权意识的嬗变(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6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海权思想(不得照抄原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3)据材料三,概要指出中西方海权观的主要差异是什么?据此你认为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关键是什么?(7分)50(12分)实现工业化是近代国人“中国梦”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该题。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根据上述两图所蕴涵的信息,结合所学说明两个时期经济领域的变化信息,并分析变化的原因。(注:需指出两处变化并分别进行分析。)51(15分)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教育改革出现两类公立学堂,一日“皇堂”,二日“西堂”。“皇堂”保证满清皇室的皇子们在未谙人事时就在教育上获得最严格的训练,他们每天凌晨起床,由宫内惟一的太师授课。第一堂课是中国文学,当这些皇室学生走进教室时,老师要从他的椅子上起身,接受学生们的“大请”,他也回敬一个礼并坐下。中国文学课要上两个小时,然后是用满族的通古斯语和蒙古语作文。教师的级别比太师低一些,称“师傅”,他须在门口恭迎学生,并要先鞠躬,然后才开始上课,接下来的课程是在“谙达”(满语,教习皇于皇孙弓马、国语的人)辅导下进行马、步、箭等竞技运动。击剑、摔跤,年轻王子们一整天都用来进行脑力与体力的训练,他们睡得比较早。每天饮食也是定时定量,决不允许赌博。 “西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府资助的,除教授有关“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外,专门修习其他诸如数学或自然科学之类西方课程,“中学”教授中国历史和孔圣人及其他先贤们的著作,“西学”则用英文、法文或日文教习,此类教师虽非国子监毕业,但大都有出国研习经历,他们普遍受到当地满清高官的尊敬和另眼相待。“西堂”的学生们每月还能从政府那儿领到一笔小小的生活补贴,大约为一元或一无五。另外,他们在学堂还有一间免费的住处。 摘编自香港记者自由通讯汇编帝国的回忆(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清朝“皇堂”与“西堂”的不同办学特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西堂”出现的背景。(6分)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cccbabbdabcabcd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bcbabcbbddadcca3132333435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