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高校教师新入职阶段专业发展研究.pdf_第1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高校教师新入职阶段专业发展研究.pdf_第2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高校教师新入职阶段专业发展研究.pdf_第3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高校教师新入职阶段专业发展研究.pdf_第4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高校教师新入职阶段专业发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高校教师新入职阶段专业发展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日益加快 高校教师队伍规模不 断扩张 教师专业素质问题也日益突出 要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高校 需要更多地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 为其专业素质的提高提供合适的途 径 尤其是对于那些教龄低于 3 年 还处在新入职阶段的教师而言 如何满足他们的专业发展需求 促进其专业素质的提高 是决定他们 今后发展的重要问题 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课题 因此 研究高校教师新入职阶段的专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本研究借 鉴已有的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成果 采用文献研究 问卷调 查 访谈等方法 根据高校教师的职业特性及素质要求 明确高校教 师新入职阶段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以及发展需求 分析其专业发展的 现状和影响因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 绪论 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 研究现状 研究的目的与 意义以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 高校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专 业素质的过程 可以划分为入职期 稳定期 重估期 保守期 退出教 职期五个阶段 第三章 高校教师新入职阶段专业发展的阶段性需求 以新入职 阶段为着眼点 从组织社会化 专业素质提高和专业发展规划三方面 具体分析高校教师在此阶段的专业发展需求 第四章 高校教师新入职阶段专业发展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在调查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 并从社会 学校 教师自身三个维度分析了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第五章 高校教师新入职阶段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前面研究 的基础上 尝试提出高校教师新入职阶段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包括 加强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和监管 创造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 学校环境 开展反思性教学以促进新入职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等 关键词 关键词 高校 教师专业发展 新入职阶段 高校教师新入职阶段专业发展研究 ii abstract as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grows faster the number of teachers has increased and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teachers has become a concerned ques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ies must pay more attention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vide proper approach for them especially for those teachers who are in career entry phase work less than 3 years how to meet the need of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 the key to their career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matter to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qu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do the research on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t career entry phas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revious research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is research using documentation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focus on teachers at the career entry phase and ascertain their character and requirement and find the problems hitherto existed then analyze the influencial factors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factors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five parts part one introduction it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ason the significance the main train of thought and the methods of the research part two connotation and the phase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university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 the process that teachers consistently develop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y under the effect of interior and exterior factors it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phases career entry stabilization reassessment conservatism and disengagement part three analysis of requiremen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t the career entry phase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plan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re three important requirements of teachers at the career entry phase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part four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hitherto existed and the influencial factor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t the career entry phase from three dimension society university and teachers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is us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in this part part five suggestions on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t career entry phase it puts forward from three aspects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hen the support and the adminstr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 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universities should create an environment which is favorable to teacher 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ers should employ reflection teaching to promote themselves key words university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areer entry phase 承诺书 本 人 郑 重 声 明 所 呈 交 的 学 位 论 文 是 本 人 在 导 师 指 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 除文 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 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 做 出 贡 献 的 其 他 个 人 和 集 体 均 已 在 文 中 以 明 确 方 式 标 明 本 人 授 权 南 京 航 空 航 天 大 学 可 以 有 权 保 留 送 交 论 文 的 复 印 件 允 许 论 文 被 查 阅 和 借 阅 可 以 将 学 位 论 文 的 全 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 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作者签名 日 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进入 21 世纪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为提高教育质量 世界 各国都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一项共同的战略举措 高度 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 积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 目前 我国 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为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加强高校教师队 伍建设势在必行 因此 探讨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新入职教师 的专业发展问题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研究所指的高 校仅指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1 1 问题的提出 1 1 问题的提出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今 教师专业化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在世界 各国不断深入发展 各国都认识到 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 任何 教育改革都不可能成功 教师的专业水平将直接影响着教育水平的提 高 因此 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改革和师资队伍建 设的共同目标 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也开始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育部关于 十五 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指出 百年 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是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1998 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 面向 21 世纪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 上也明确提出 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核 心是教师专业发展问题 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中一个 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课题 然而 目前已有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多限于中小学教师 高校教 师的专业发展问题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职 业 教师兼有教学 科研的双重任务 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教师能有效 地传授知识与技能 因此 教师既要知道 教什么 又要知道 怎么 教 由于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与中小学教师不 同 其专业发展应比中小学教师的要求更高 内涵也更为丰富 如果 缺少这一方面的研究 或者仅仅只用基于中小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来 高校教师新入职阶段专业发展研究 2 理解和指导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显然是不够的 近十年来 随着我国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日益加快 高校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张 高校 教师专业素质问题也日益突出 这就要求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必 须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 关注他们专业发展的阶段性需求 为其 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这对于那些教龄低于 2 3 年 含一年见习 期 还处在新入职阶段的教师而言 尤为重要 他们是学校的未来 但同时又是一个弱势群体 他们在学历提高和职称晋升 聘任 考核 等方面的压力很大 这一阶段的专业发展将成为影响他们今后教师生 涯的重要因素 也将是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问题 因 此 本研究以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础 着重分析新入职教师的特点 与需求 并试图探索其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为不断提高我国高校教 师专业素质提供理论依据 1 2 研究现状 1 2 研究现状 就已有的研究来看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 个方面 1 2 1 有关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研究 从国外现有的研究来看 研究者对 教师专业发展 的界定是多 种多样的 主要观点有五种 一是霍伊尔 hoyle e 认为 教师专业 发展是指在教学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需的 知 识 和 技 能 的 过 程 二 是 富 兰 和 哈 格 里 夫 斯 fullan m 熊川武 反思性教学 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1 9 俞国良等 反 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9 4 69 73 高校教师新入职阶段专业发展研究 6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十分复杂 格伦迪和鲁宾逊 2004 提 出 教师专业发展有两个推动力 一是来自系统的推动力 包括学校 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二是个体自身的推动力 受到教师生涯发展阶 段和生活经验的影响 凯尔克特曼 kelchtermans 2004 认为 虽然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高度个体化的学习过程 但它不是在真空中发生 的 而是个体教师与情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这种情境可以从空间和时 间两个维度来考虑 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情境是指教师工作于其中的 社会 组织和文化环境 教师专业发展的时间情境由教师个人生活经 历和教学生涯构成 国内学者认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因素有 物质待遇 职业 声望 教师组织和资格证书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因素有 知识 整合 临床实习和专业增权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人因素有 认知 能力 师德状况 人际交往 职业发展动机和自我评价 目前有关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 从其研究内容上看 主要集中在对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内涵的研究 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的激励策略研究 上 还有的研究者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高校教师专业 发展进行研究 如高校外语教师和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 但总的 来说 这些研究都只是停留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 静态 研究上 还 没有根据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的针对性研究 综上所述 目前关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特别是专业发展的阶段需 求 影响因素 发展途径等方面的研究还不足 因此 本课题将在已 有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对高校教师的调查和访谈 明确高校教师专业 素质结构 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以及教师在新入职阶段的发展需求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高校教师新入职阶段专业发展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借鉴国外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提出促进高校教师新入职阶 段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卢乃桂 钟亚妮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j 早期教育 2006 7 23 林杰 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策略 j 大学教育科学 2006 1 56 58 李军靠 欠发达地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激励策略探析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12 118 12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本课题以处在新入职阶段的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 借鉴已有的教 师专业发展研究成果 参考国外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通过 对高校教师的调查和访谈 明确高校教师专业素质结构 专业发展的 阶段特征以及教师在新入职阶段的发展需求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高校 教师新入职阶段专业发展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提出促进高校教师新入 职阶段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其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关注高校教师专业 发展的阶段特征 避免以往单一 笼统的研究或只注重 静态 的高 校教师研究的状况 客观分析高校教师新入职阶段的专业发展需求 从而为促进高校教师新入职阶段的专业发展提供指导 从专业发展阶段特征入手 研究高校教师在新入职阶段的需求和专 业发展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其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有助于 促进高校新入职教师专业发展 新入职教师是高校教师中特殊的群体 他们是师资队伍的新鲜血液 也是即将担负重任的中流砥柱 他们的 专业发展影响着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本课题从教师专业发展的 角度研究高校教师新入职阶段的发展需求 分析教师新入职阶段专业 发展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以促 进高校新入职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发展 第二 可以进一步丰富高校教 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 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多集中于对中小 学教师的研究上 对高校教师的研究还不足 本课题借鉴当前教师专 业发展的研究成果 探索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性 探讨可行的促进 高校教师新入职阶段专业发展的策略 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进一 步深化 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1 4 研究方法 1 4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1 4 1 文献研究法 通过多种渠道 如图书馆 中外文电子数据库 internet 等 广 泛收集国内外有关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教师 新入职教师 新手教师 等方面的研究文献资料 进行理论梳理 把握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 高校教师新入职阶段专业发展研究 8 涵 及时了解最新的前沿信息和研究动态 研究成果 为研究高校教 师新入职阶段专业发展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并借鉴相关研究成果为提 出对策建议提供依据 1 4 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本研究的获取原始研究信息的重要手段 调查随机抽 取了南京和武汉共 3 所高校的 120 名教师 共回收有效问卷 111 份 其中 男教师 63 人 女教师 48 人 硕士学位 58 人 博士学位 51 人 学士学位 2 人 教龄 3 年以下的 24 人 3 年以上的 87 人 工科教师 23 人 理科教师 41 人 文科教师 37 人 在工具和方法上 采用自编 调查问卷的形式 调查内容涉及教师专业精神 新教师的组织社会化 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的专业发展意识 校内的专业发展活动 专业发展 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调查问卷 见附录 1 4 3 访谈法 为了更深入了解高校教师在新入职阶段的专业发展状况 笔者选取 了其中 2 所学校的 6 名新入职教师进行了访谈 其中 男教师 4 名 女教师 2 名 教龄最长者为 3 年 最短者不到 1 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第二章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 第二章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从 20 世纪 80 年代发展至今 已经不断地完善和 丰富 在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 提升教师素质 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虽多以中小学教师为研 究对象 但其研究成果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也不无意义 本章将以高 校教师为对象 对其专业发展的内涵及专业发展的阶段两方面进行理 论探讨 2 1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2 1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2 1 1 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 人才 高等教育的对象是完成了完全中学教育后的青年 高校教师的 任务就是使这些已有一定文化素养的青年人进一步学习 在德 智 体 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成为具有高深知识的专门化人才 因此 与 教育系统中其他类学校的教师相比 高校教师职业特点鲜明 要求更 高 第一 教育对象的独特性 教育对象在年龄阶段上可分为青年中期 18 23 岁 和青年晚期 23 28 岁 大学生求学期间既是其一生生理发 育的重要时期 又是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 作为个体的大学生在此阶 段已是成年人 与基础教育阶段相比 他们身心的成熟程度及其知识 经验水平决定了他们已经可以参与社会生活 已是具有承担完全的社 会责任的人 在学习能力上 他们不但有接受知识 储备知识的能力 且具备了主动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此 高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 既要从专业知识方面 传道 授业 解惑 更要根据学生年龄与个性 特征的发展规律 尊重学生的意识观念和主体地位 切实保证其应有 的自主权 注重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能力 与中小学教师 相比 高校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创新意 高校教师新入职阶段专业发展研究 10 识 其次 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 学术水平 追求科学的执著精神等 学生发展的显性或隐性影响 会更大 更直接 更深远 高校教师必 须保持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 要用自己的思想 知识和言行 通 过示范的方式 直接影响教育对象 言传身教 以身作则 目标明确 地培养和引导大学生向社会有用人才发展 第二 教学内容的高深性 学术性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属性 高校 是传承 创新和应用 高深学问 的学术殿堂 因此 高校的教学内 容既要遵循学习者的身心发展及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 体现社会发展 需要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还要充分反映学术发展的高深性 前沿 性和先进性 作为高等教育的实施者 高校教师必须保持对教学内容 本身的深刻性 合理性和实践性的准确把握 跟踪学术发展的前沿 成为学术专家和教学内容的行家 以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跟上科 学时代发展之步伐 当前 科学技术的更新越来越快 高等教育对于 知识更新与创新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前 沿 给学生传授最先进的知识 就必须教学和科研 双肩挑 时刻关 注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方向 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 把科研的思 想 方法及成果选择性地渗入课堂教学 第三 教师角色的多样性 一般认为 现代高校具有三种主要职 能 培养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 开展社会服务 因此 高教教师的角 色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其一 教育者角色 师者 所以传道 授业 解惑也 高校教师通过继承 传播 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 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 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教师对这些 科学技术文化知识进行系统的加工整理 以一定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 启迪他们的思维 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帮助他 们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 其二 研究者角色 高校教师既 是教育教学工作者 又是科学研究者 他们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 又 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 作为科学研究者 高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 己的学术水平 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本学科处于领先地位 促进学科 发展 更好地促进教学 其三 社会服务者角色 在市场经济时代 高校越来越成为社会的 轴心机构 服务和促进社会的发展既是社会 刘思安 研究性教学的师质内涵探析 j 中国大学教学 2006 6 24 2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发展进步对高校的客观要求 也是高校自身赢得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的必然选择 高校教师运用已掌握和创造的科研成果 通过学术报告 科技咨询 培训人才 推广新成果 新工艺 新技术等形式 直接为 社会服务 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在社会服务的过程 中 教师还可以深入地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了解对高校科研 成果的需求 更好地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2 1 2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从国内外现有的有关研究来看 研究者对 教师专业发展 的内 涵界定是多种多样的 归纳起来有两种基本观点 一是指教师的专业 成长过程 二是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即教师教育 以下几种表述属于第一种理解 藿伊尔 hoyle e 认为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在教学职业生涯的每 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的技能的过程 我国台湾学者罗清水认为 教师专业发展乃是教师为提升专业水 准与专业表现而经自我抉择所进行的各项活动与学习的历程 以其促 进专业成长 改进教学效果 提高学习效能 格拉特藿恩 glatthorm a 认为 教师发展即 教师由于经验增加 和对其教学系统审视而获得的专业成长 佩里 perry p 认为 就其中性意义来说 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 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 包括信心的增强 技能的提高 对所任 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何这样做的 原因意识的强化 就其最积极意义上来说 教师专业发展包含着更多 的内容 它意味着教师已经成长为一个超出技能的范围而有艺术化的 表现 成为一个把工作提升为专业的人 把专业知能转化为权威的人 杨德广 高等教育学概论 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5 102 hoy1e e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drprofessionalization in education in eric hoyledaniel 2001 员工不应是组织社会化过程和事件的被 动反映者 但很多教师在进入高校后并没有融入组织的主动性 常常 抱有被动适应的心态 研究表明 个人主动搜集信息和寻求反馈可以 减少不确定感 加快其组织社会化的进程 而在访谈中发现 许多新 教师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并没有特意去了解 他们只是在有评比或重要 活动的时候才会关注和搜集信息 另一方面 一些教师缺乏与同事和 上司的主动沟通 这也是造成部分教师组织角色定位不明的原因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3 4 1 2 新入职教师的专业素质方面 4 1 2 1 专业精神和教育信念 教师的专业精神主要是指教师热爱教育事业 自觉遵守教师道德规 范和行为准则 学而不厌 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高校新入职教师中 绝大多数教师都热爱教师这一行业 为自己有幸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而 自豪 他们满怀初为人师的信心和快乐 专注地投入教学行列 能自 觉遵守教师道德规范 做到以身作则 但其中还是存在缺乏专业精神 的教师 他们只是为了找一份相对稳定 环境又好的工作才选择高校 缺乏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敬业爱岗的精神 有的甚至缺乏良好的职业 道德 这些专业精神缺失的现象对新入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十分有害 新入职教师的教育信念还不稳定 成熟 主要表现在其易变和矛盾上 在教师的访谈中 大部分老师都提到学生和他们想象的不同 教学 工作的比他们预想的更加富有挑战性和复杂性 这就使新入职教师原 先的教育信念受到了冲击 在不断地变化 还有的老师提到 他们一 方面想按照自己的设想对教学进行设计 但是在实际中又担心不能被 接受而放弃 这也说明他们的教育信念的不坚定 另一方面 在教育 信念的正确性和先进性上 新入职教师也存在一些不足 比如只教书 不育人 教师中心 不重视教育理论知识学习等等 新入职教师教育 信念的不成熟情有可原 但一定要引导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 具有个 性的教育信念 参见附录 2 教师访谈摘录 4 1 2 2 专业知识和技能 近年来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学历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具有博 士 硕士学历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逐年增大 新入职教师中 多有博士 硕士学位 他们虽然学历水平高 但是大部分没有接受过 教育教学的专业训练 不仅缺乏必需的 怎么教 的知识和技能 更 缺乏对现代教育思想和先进理念的认识 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 只有 33 的教师在学校中学习过专门的教育学课程 另外 新入职教师的岗 前培训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 没有充分发挥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 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 岗前培训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 只要考试合 高校教师新入职阶段专业发展研究 34 格 无论参加培训与否 岗前培训就算通过 致使岗前培训流于形式 培训内容以理论性 概念性为主 对新教师理解概念并指导教学实践 的帮助甚微 培训的内容和要求整齐划一 针对性不强 对不同学科 的教师不能因人制宜 岗前培训中指导教师本身的教学方法落后 以 灌输式为主 教学形式单调 缺乏变化 根本不能激发新教师对教学 工作的开拓创新精神 培训的考核环节脱离教师的教学实践 不能达 到督促新教师改进教学的目的 同时 各高校对教师的教育理论与教 学技能缺乏后续的经常性的培训和指导 50 的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问 题都得不到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只能依靠自己解决 表 4 2 教师的专业知识及学校对新教师的指导情况 问题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在学校学习过专门的课 程 37 33 在职前短期培训中学习 过 19 17 自己自学过一些 9 8 是否进行过专 门的教育学 心 理学学习 没有专门学习过 46 42 提供了充分的指导和帮 助 11 10 提供了一些指导 44 40 新教师在课堂 上遇到问题 学 校是否提供帮 助 没有提供帮助 主要考 教师自己解决 56 50 4 1 2 3 专业发展意识 专业发展意识主要包括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内心体验 对专业发 展状况的评价以及要求改变专业现状的意识水平 在调查中 大部分 新入职教师都表达了强烈的专业发展的愿望 但数据显示 新入职教 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持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 不清 楚的人数分别占 17 46 25 8 4 可见 大部分新入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5 教师基本满意自己目前的专业发展现状 自主专业发展的意识还不强 百分比 0 10 20 30 40 50 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 不清楚 百分比 图 4 1 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满意程度 4 1 3 新入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方面 专业发展规划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进行的设 想和规划 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对新入职教师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和教师个人都不应忽略 调查显示 59 的教师认为他们所在学 校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计划和制度 而在上岗初期 对于学校为教 师制订的各种专业辅导计划 38 的教师认为这些辅导计划流于形式 而 52 教师表示学校根本没有为新教师制订辅导计划 有教师指出 在入职初期学校的确为新教师制订了辅导计划 并安排经验丰富的导 师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但是并没有落到实处 只是形式而已 其实还 是要靠自己摸索 表 4 3 高校为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状况 问题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有 66 59 学校有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计划 安排与制度 无 45 41 有 效果好 11 10 有 流于形式42 38 在工作初期 学校是否为您制定了 辅导计划 效果如何 无 58 52 高校教师新入职阶段专业发展研究 36 而另一方面 在对自身专业发展规划上 12 的高校新入职教师对 自己如何更好地发展 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有非常精心的安排 38 的教师对自己的学习与发展有一定的思考 并对自己的专业发展 有一定的规划 但这种思考是粗线条的 没有十分具体的目标 更不 能确定实现目标的明确方法与途径 11 的教师根本没有对专业发展 作过认真的思考 也没有什么安排 这表明多数新入职教师没有仔细 考虑自己如何发展 发展目标不明确 这导致了他们专业发展的动力 不足 在工作比较繁忙的情况下教师往往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不 能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 坚持完成自己确定的学习任务 其专业发展 处于一种无规划 顺其自然的状态 4 2 高校教师新入职阶段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4 2 高校教师新入职阶段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凯尔克特曼认为 虽然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高度个体化的学习过 程 但它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 而是个体教师与情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高校教师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 而是存在于社会与学校这个系统中 他们的专业发展也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就如美国学者戴依 c day 所分析的一样 图4 2 影响教师专业学习的因素 day 1999 结合高校新入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其所处的环境 笔者认为 王建军 合作的课程变革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文 2002 3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7 影响高校新入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社会因素 学校因素和教师个人因素 4 2 1 社会因素 影响高校新入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因素主要是政府与教育主 管部门是否为其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支持 而这又主要体现在 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监管与指导上 目前 随 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 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监管不到位问题也日益突 出 4 2 1 1 高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落后 自 1993 年以来 我国相继颁布了 教师法 教师资格条例 和 实施办法 逐步形成了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法规体 系 对高校教师资格认证工作起到了规范和监督作用 但是 在实际 操作中 高校教师资格认证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 第一 对于高校教师资格申请者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不严 例如 上海市规定 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应当具备承担教育教 学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并经测试合格 高校拟聘任副教授 教授职务或具有博士学位者申请认定高校教师资格除外 湖南省规 定 高校拟聘任副教授以上教师职务或具有博士学位者 申请认定高 校教师资格可以免修教育学 心理学 免面试 试讲和普通话水平测 试 由此可见 具有博士学位 被某高校拟聘为教师且体检合格者 就被默认为具备了教师的任职条件和能力 可以认定其教师资格 实 践证明 并非所有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都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 良好 的语言表达能力 能够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 这样看来 与医生 律师资格相比 教师这一职业的准入条件就显得有些过于宽松了 第二 教师资格的终身制 我国教师资格制度中没有教师资格的有 效期限和有效性鉴定的内容规定 在 教师资格条例 中 只规定在 弄虚作假 骗取教师资格 和 品行不良 侮辱学生 影响恶劣的 情况下 应取消教师资格 实施办法 也只是对以上 两种情况下被吊销教师资格者规定 5 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教师资格 高校教师新入职阶段专业发展研究 38 这也就是说 凡是一次性地通过了教师资格条件的认定者 只要不触 犯以上两条规定 教师资格证就终身有效 这种现状 不仅影响教师 培训或继续教育的质量 也将影响到教师队伍专业化的进程 4 2 1 2 缺乏对高校教师入职的指导和监管措施 目前 我国教育主管部门还没有专门针对高校教师入职辅导的规定 和制度 1996 年发布的 高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 中提到的助教培训 虽然涵盖了部分入职辅导的内容 但其针对性不强 具体职责也不明 确 因而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特别是其中的教学实 践环节 按规定应是 在导师指导下 按照助教岗前职责要求 认真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培养提高 熟悉教学过程及其各个教学环节 实 际上许多新教师常常是在得不到导师指导的情况下自己摸索 结果使 得助教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除此之外 培养教师专业精神 为新教 师提供物质和文化支持等也应是高校教师入职辅导的重要内容 而这 些都不在助教培训的范围之内 4 2 2 学校因素 学校是教师专业生活的小环境 作为高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 的主要场所 高校的办学思想 教师管理制度 教师文化等各方面 将不可避免地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显性或隐性的影响 4 2 2 1 办学指导思想 上个世纪中后期盛行的以片面追求效率为目的的改革理念逐步渗 透到高等教育领域 单纯地追求效率的 工具理性 的教育理念便成 为了许多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 所谓 工具理性 是指通过精确计算 的方法最有效地达到目的的理性 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 存目标的价值观 所以 工具理性 又叫 功效理性 或者说 效率 理性 工具理性忽视人的价值 忽视对人的终极关怀 最终使人不能 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快乐 做人的尊严和人生的真正价值 只能使人异 化为 工具 异化为 物 这样的理念影响到高校的办学理念并逐 步占据统治地位 其结果就只能是把教师视为一种 手段 一种 工 具 而把所谓大学的 快速发展 作为首要的目标 而忽略了教师个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9 体作为 人 的发展需求 同时 在这样的理念支配下 教师本人也 不是把教学科研作为自己的内在追求 而是作为一种完全外在于他个 人的压力推动 对于新入职教师而言 工具理性的教育理念将直接影 响其教育理念的形成从而影响其教学 另外 学校施于新教师的教学 科研的外在压力越大 他们就越容易产生专业发展只是应付学校检查 的想法 这种被动的态度对其以后的专业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4 2 2 2 教师管理制度 一方面 高校教师管理部门对新入职教师组织社会化的重要性认 识不足 管理不到位 管理部门没有认识到组织社会化对教师个人及 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 因此也没有将新入职教师组织社会化作为新教 师管理的重要内容 国外许多大学都很重视新入职教师组织社会化过 程 在学校里设立 教师发展中心 或 教师发展指导中心 这样的 机构 为新教师安排专门的指导活动 为教师组织社会化提供必要的 指导和帮助 而我国高校却几乎没有 另一方面 大部分高校教师认为岗前培训的效果不佳 这主要是 由于岗前培训的内容陈旧 形式单一 考核机制不健全造成的 其一 岗前培训课程仅局限于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法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无法适应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 同 时 由于教育资源稀缺 目前高校教师培训本质上还是普遍培训 未 能结合受训教师的具体情况设课 很多课程缺乏与时俱进的先进性 其二 由于培训机构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四门学科的教学 授课教 师常采用传统的 注入式 和 满堂灌 的教学方法 简单罗列出一 些他们认为重要的内容 很难把具体内容加以展开 也很难考虑到接 受培训的青年教师是否理解和掌握 其三 岗前培训的实施过程缺乏 一个既能反映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又能衡量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具有 可操作性的考核机制 多年来 岗前培训的考核内容就是四门课程的 基础知识 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结合不够 这种以纯粹的理论 成绩衡量高校青年教师履行教师岗前职责能力的考核方式存在很大的 片面性 对岗前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很大的负效应 此外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 泛数字化 的考核办法 这种考核 高校教师新入职阶段专业发展研究 40 办法看似 科学 实质是与科学背道而驰的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 性劳动 并不是能完全用量化考核的 量化评价只适用于易于数字化 表达的指标 量化得到的结果只是教师工作中可量化描述的部分 如科 研论文的数量等 高校教师的工作内容是丰富的 仅仅用数字表述会 忽略其他部分 教学质量等 而且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往 往只注重结果 目的在于考核或选拔 不注重教师评价过程本身对于 教师的影响 也没有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其主要目标 新入职教 师第一次走上讲台 肯定存在比其他人更多的不足 对于他们评价应 该是强化性的诊断评价 确定初任教师需求 促进其专业发展 而许 多学校并不重视这一点 用一样的尺度对待新入职教师 没有加强对 他们的评价反馈 有的只在教师转正时听一次课 而这一次课的评价 也往往是走过场 并没有真正起到诊断和促进发展的作用 4 2 2 3 教师文化 良好的教师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性环境 教师所具备的实 践性知识离不开合作性的教师文化 富兰指出 理解合作文化的本质 和它所具有的作用 就是承认它在吸收全体成员的隐性知识 进而使他 们变成显性知识 方面具有功能 同时它也能够积极寻求和吸收组织外 部新的思想和知识 这样一个知识创 新的过程对于成功具有核心意 义 油布佐和子也指出 教师集体内部存在很多具有出色能力的熟 练教师 在很多场合下 这都被作为教师个人的技艺来看待和评价的 但是 通过各自交换这种个人性 实践性知识 可以在教师集体内部建 立起实践知识储藏 进而通过谋求其共有 使得磨练相互的能力成为可 能 在合作性教师文化的环境中 经验丰富的专家型教师乐于把自 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供其他教师分享 新任教师也有表达和检验自 己思想的空间和发展机会 教师之间能够在知识和信息上充分交流 共同分享 在思想 信念 态度方面相互影响和促进 从而为个体发 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但是 目前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 大都处于一种 孤立 状态 各自负责自己所授的课程 基本上是上 迈克 富兰 变革的力量 透视教育改革 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241 242 油布佐和子 教师的现在 教职的未来 m 东京 教育出版 1999 5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1 完课后就离开学校 有时连教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都很难有机会进行 经验交流 由于对同事还并不熟悉 新入职教师就更难以找到与其他 教师交流的机会了 他们大部分时间都耕耘在自己的 一亩三分地 上 视野非常狭窄 4 2 3 个人因素 外因是条件 内因是关键 在影响高校教师新入职阶段专业发展 的各种因素中 教师自身的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4 2 3 1 教师个人素质 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在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上 而专业素质是以教 师个人素质为基础的 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影响新入职教师专业发展的 一个重要因素 教师个人素质包括品德 知能 身体 心理等多个方 面 教师的品德将影响其专业精神的树立 教师的知能也将直接影响 其专业知能的发展 而教师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则是其专业发展顺 利进行的保证 教师个人素质的差异将决定新入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不 同起点 而如果新入职教师个人素质不能达到基本的要求 那么必然 会给其今后的专业发展造成一定的困难 4 2 3 2 教师的专业探究意识和反思能力 专业研究与反思是充实专业知识 提高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教师 专业知识的苍白无力与贫乏很大程度上根源于教师专业研究的薄弱 最终导致教学实践中狭隘的经验主义盛行 在高校中 教师研究的重 点更多的放在学科专业科研方面 很少从事教育教学研究 甚至还存 在鄙视教育教学研究及其成果的现象 教育教学研究本身也存在 三 多三少 现象 即研究教材多 研究学生少 研究教师的教法多 研 究学生学法少 研究学生共性多 研究学生个性少 大多数新入职教 师仅把教学工作看成是一项任务 按照预定的教学程序完成教学任务 而已 不知教学过程本身是一门艺术 一门工程 一门科学 不懂得 如何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也缺乏结合自己的教学时间活动进行研 究与学习的意识 可以说 新入职教师的探究意识和反思能力的薄弱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专业发展 高校教师新入职阶段专业发展研究 42 第五章 高校教师新入职阶段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五章 高校教师新入职阶段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不仅有其阶段性 还有其 连续性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要看到其阶段性 还应注意其连续 性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 教育主管部门 学校 教师个人的共同努力 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5 1 加强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和监管 5 1 加强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和监管 5 1 1 健全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5 1 1 1 严格把关 推行全面合理的教师考核方式 在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 指导下 设立由全国知名教育 学者组成的 教师资格标准审议会 根据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 不断 探讨和提高高校教师资格标准 对各地新教师的考核和录用制度进行 指导和规范 目前的教师资格考核方式存在着考核简单化的倾向 即 重学历 轻能力 重笔试 轻面试 大多数教师考前集中背书 基本 上都能通过资格考试 这样实际上降低了教师的资格标准 对教学质 量也会产生影响 因此 要实行全面合理的考核方式 重视对教师能 力 内在素质的考核 重视对教师进行现场实际教学能力的测试与评 价 确保考核的公平公正 5 1 1 2 建立发展性的高校教师资格制度 1993 年以来 我国相继颁布了 教师法 教师资格条例 和 实施办法 逐步形成了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 1998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对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做了更加 具体明确的规定 第 46 条规定 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中国 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 热爱教育事业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具备 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 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 经认定合格 的 可以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不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3 历的公民 学有所长 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经认定合格 也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