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 位 代 码 10445 学号 2007020025 分类号 b82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论 文文 题题 目目 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现代价值研究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学科专业名称学科专业名称 伦理学伦理学 申申 请请 人姓名人姓名 费延伟费延伟 指指 导导 教教 师师 马永庆马永庆 教授教授 论文提交时间论文提交时间 20102010 年年 5 5 月月 3030 日日 独独 创创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 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 本 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 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学校 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 学校学校 可 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 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 2010 年 5 月 30 日 签字日期 2010 年 5 月 30 日 目录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学术界研究现状 1 研究方法与创新 2 一 孔子理想人格提出的依据 3 一 历史依据 3 1 经济基础的变革 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与确立 3 2 政治局势的动荡 4 3 思想文化的争鸣 4 二 理论依据 5 二 孔子对理想人格的设定 7 一 君子的德性 仁 智 勇 7 1 仁 核心德性 7 2 智 工具德性 9 3 勇 必备德性 10 二 君子的处世观 中庸 12 1 中庸的含义 12 2 中庸之道与中庸至德 14 三 君子的价值观 仁者安仁 15 1 仁者安仁 的基本原则 15 2 义以为上 的义利观 16 四 君子人格的实现 17 1 学思结合 17 2 躬行践履 19 3 内省 20 三 孔子理想人格的价值评析 20 一 孔子理想人格思想的历史价值 21 1 孔子的理想人格对后世儒家人格思想的影响 21 1 后世儒家对君子的不同解释和发挥 21 2 对君子内涵的诠释 22 2 对社会道德进步的推动 23 3 对个人道德修养的促进 24 二 孔子理想人格思想的现代价值 24 1 对现代伦理思想体系研究的理论价值 24 2 对现代社会道德建设实践的借鉴价值 25 注 释 32 参考文献 3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5 致 谢 35 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孔子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 提出了以 仁 为核心 以 君子 为理想人格的儒 家伦理思想 孔子借用旧有概念 君子 结合时代需要 赋予其新的内涵 正是这样一 个理想人格的设定 使儒家的思想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君子人格地提出 对后 世的儒家思想 以及中国传统伦理思想都产生了巨大地影响 本文将对君子人格提出的历 史及理论依据 内涵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展开论述 并对其进行现代价值研究 本文第一部分首先考察了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所具有的理论依据 孔子所面对 的是一个秩序混乱的时代 出于个人的历史责任 他试图创造一个新的理论学说来重新指 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恢复社会秩序 在前人的思想遗产中 他找到了仁和君子 并将两 者重新阐释 结合 孔子并没有意识到生产关系地变化是导致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但他 自觉意识到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人们只能改变自己去适应新的社会 所以 他 将社会混乱的原因归于个人道德地堕落 人们自己违背的原有的道德准则 为追求钱财而 打破自己的道德底线 同时 孔子也坚信道德的力量 相信道德才是重建秩序社会的唯一 良药 他提出君子人格 就是希望人们自觉来提高自我道德水平 自觉用合 仁 合 礼 合 义 的道德来抵制外在的诱惑 把自己培养为君子 第二部分 论述了以 仁 为心理基础 以 君子 为理想人格的体系的构成 这一 体系的构成 实际就是君子人格的培养和形成过程 主要论及君子的德性 仁 智 勇 君子的处世观 中庸 君子的价值观 仁者安仁 义以为上 君子人格的实现 学 思 内省 躬行践履 以上各部分并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 是相互交织 同时进行的 只 是为了分析之便才作出的划分 本文在借鉴前人对孔子思想体系的研究成果基础上 重新 以 君子 人格的培养 形成过程为线索 将相关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合理的联系起来 既 符合传统观点对 仁 的基础和核心地位的理解 又体现了理想人格培养的实践新意 同 时也使孔子的思想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性和形象性 以君子人格为线索来理解孔子思想 便 于人们理解和把握 第三部分 对君子人格进行现代价值研究 君子观念对后世儒家的人格思想产生了深 远影响 由于所处时代条件的差异 后世儒家对君子有着不同理解和发挥 君子的内涵也 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从整体上讲后世儒家对君子人格的诠释经历了一个由孔子的思想倾 向 逐步发展 达到极端 怀疑 回归孔子的过程 最后阐释了君子人格范畴对当 前伦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充分发觉君子人格中所包含的对解决现实问题 有帮助的方面 如君子的仁爱 义利观念 诚信观念 自律意识等 利用我国传统文化中 的各种积极思想 融入符合当代社会需要的道德要求 这样宣传会更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 受 同时还能起到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作用 当然 以上都是针对个人的 道德水平 要想真正有效的化解社会矛盾 冲突 完全寄希望于个体自觉提高道德水平是 不可行的 个人道德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个人 但也需要各种外在的社会条件 个人道德水 平与社会整体道德状况是密切联系的 相互影响的 个体道德水平的提高是建设和谐社会 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这才是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给予我们的启示 也是其超越历史时代的 价值所在 关键词 孔子 君子 理想人格 confuciusconfucius ideal personality and the ideal personality and the research on research on itsits modern valuesmodern values abstractabstract confucius inherited other s thoughts and developed confucian ethics on core thought ren and ideal personality gentleman confucius borrowed the old notion gentleman connected the requests of time created new meaning he made it as himself ideal personality as the undertaker of pre qin confucian ethics this new design of ideal personality produced great power of live and attraction the confucius ideal personality also deeply influenced later confucian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ethics this paper will study the design meaning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and try to find its value for today this first part of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era of confucius in which he has the background and theoretical preparation confucius faced with a disorderly time for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individual he tried to create a new doctrine to re orient people s thinking and behavior to restore social order in the intellectual heritage of their predecessors he found a gentleman and jean and r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wo combined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benevolence as a psychological basis in order to gentleman as the ideal personality of the system composition the composition of this system is in fact a gentleman 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process of formation deals mainly with gentlemanly virtue benevolence knowledge courage gentleman savoir faire concept moderate benevolent gentleman s values any meaning assume that a gentleman the realization of personality study thinking introspection various parts of the above and there is no absolute sequence is intertwined and the same time only for analysis before they make a distinction the third part of the gentleman s personality was the value of research gentleman s idea of the personality of the later confucian thought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a future generation of confucian gentleman from the overall sense of personality has undergone an ideological orientation of confucius to gradual development the extreme and doubt return to confucius gentleman explained the scope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ethics learn we find that a gentleman should be fully contained in the right persona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helpful aspects such as a gentleman of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benefit trends ethical values and self awareness using a varie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ositive thinking to promote the moral need to meet the demands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is more vulnerable to public understanding and acceptance of conservation and heritage while play our best thinking of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ourse these are for personal moral standards to be truly effective in resolving social contradictions conflicts fully hopes to improve ethical standards in the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is not feasible to raise the level of personal morality lies in the individual but also requires a variety of external social conditions personal ethics and moral status of society as a whole are closely related influenced each other the level of individual morality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infrastructure this is the confucian ideal personality thought to give us inspiration also its value beyond the history key wordskey words confucius gentleman ideal personality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导导 论论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当前 我国正处在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起点上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 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地实践 使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随着经济 关系的巨大变革 道德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 且不同的价 值观都获得了部分群众的认同 以往的主流价值观被逐渐消解 相应的社会中也不存在一 种大家普遍认可的的人格形象 个人的发展日渐脱离良好的社会理想人格的引导 在对个 性的无目标的追求中变的不可琢磨 为人们重新确立起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的人格 榜样 具体的先进个人是不够的 并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进行正确引导 这是伦理 学研究面临的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 这一课题的研究首先要积极吸收我国传统伦理中的人 格思想的优秀成果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孔子确立的理想人格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 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又经过后世学者们地继承和发展 吸收融 合了其他学派的思想 成为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的正统思想 作为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主体 的儒家伦理 无论在从前 还是在现在 对人们的思想 行为都有着重要影响 这是我们 不能忽视的 尽管孔子的伦理思想是两千多年前的封建时代的产物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借 鉴其中的合理的思想成果 其中 君子观念在孔子的 仁学 理论中 在维护社会秩序 改善人际关系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君子人格也一直是人们孜孜追求的人生目标 因此 厘清君子人格与仁学其他重要方面的关系以及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我们更 加完整 准确的理解君子人格的内涵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也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人 格在伦理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选题是为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挖掘孔子仁学思想的实践内涵 用 君 子 来联结仁学的各个主要部分 以此突出表现仁学的实践特征 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先 人的伦理智慧 为我们当代的伦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历史的借鉴 二二 学术界研究现状学术界研究现状 近年来 学界对儒家伦理思想的研究 主要侧重两方面 一是对孔子的某方面思想的 整理 主要是通过古籍的搜集 鉴定 词句意义的分析 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确正性研究 如载于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年 03 期李慧娟 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 湖 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七期盛敏哲 论孔子的荣辱观及其价值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二是与应用伦理学相结合 发掘其中的伦理智慧来解决现实问题 如发表于 孔子研 究 2001 年 06 期戢斗勇 儒家经济伦理精华 新视野 2000 年第 1 期的蒙培元 从 孔 孟的德性说看儒家的生态观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目前对孔子伦理思想的研究呈现 出多元化 多角度倾向 积极挖掘其中的优秀思想为我所用 我们缺乏的是对儒家思想本 身的系统思考和整体的把握 而这正是我们正确理解孔子的某方面思想的前提 忽视它 往往会使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带有断章取义之嫌 孔子的仁学思想由于其在我国历史中的特殊地位而被众多的学者研究 同时也衍生出 许多带有个人鲜明思想特点的理论体系 但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 后人对孔子仁学的继 承和发扬都是从某一特定的角度的 如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 更强调 义 的重要性 荀 子则坚持性恶论 重视 伪 的作用 直到现在 学者们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识 尤其是 理论基础和逻辑线索的研究仍然没有形成很一致的观点 另外 我们对我国传统伦理的研 究 在保持了我们特有的概念系统和理论体系构成特色的同时 也与我门当下的日益西化 的社会文化和学术环境产生了明显的矛盾 为了能够学习西方思想的精华 又能继承和发 扬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智慧结晶 我们就要进行中西横向的比较和沟通 现在的很多学者 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但由于中西对比对研究者自身水平的要求较高 这一领域的发展还需 要更多人的努力工作 国外学者对孔子思想的研究日益增多 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我国 尤其是临近的韩 国 日本 深受我国儒家文化的影响 长期以来又重视对儒家文化成果的保存 研究 西 方国家近年来对东方文化成果 尤其是儒家文化越来越重视 甚至有的学者试图从儒家 思想中找出挽救西方思想和社会危机的良药 国外也成立了很多研究儒家思想的专门学会 组织 定期开会讨论 也常邀请我国的传统思想的专家学者参加 相互交流最新的研究成 果 国外学者的对儒家思想的研究更多的是为了应对现实的社会或思想领域的前沿问题 试图从东方古人的思想中吸取智慧 解决或缓和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研究方法与创新 本文将着力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对孔子君子人格的丰富内涵进行全面 系统 深 入的研究 具体方法是 以春秋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为前提 以 论语 为主要文本 深 入挖掘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内涵 辨证的吸收和借鉴孔子的理想人格的优秀成果 为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本文的研究将力求做到分析客观 观点明确 研究的主要过程 结合孔子所处的历史 背景 史论结合 以 君子 概念为中心 积极寻找仁学各主要部分的内在逻辑联系 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君子 为基础 构建仁学伦理思想体系 章显孔子的仁学理论的实践宗旨 由于本人的能力 学识有限 理论水平不高 所以对此问题的分析研究不够深入透彻 有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在对问题的阐述中难免有些不当之处 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 正 一 一 孔子理想人格提出的依据孔子理想人格提出的依据 孔子理想人格的提出 是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 是他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的产物 孔 子所处的特殊的历史时期和前人的思想 都是他的理想人格提出的依据 一一 历史依据历史依据 孔子 公元前 551 年 公元前 479 年 是春秋末战国初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 渡时期的思想家 当时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各领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 这些领域的 巨大变化是孔子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和条件 也是其理想人格内涵得以确定的历史依据 1 1 经济基础的变革经济基础的变革 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与确立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与确立 春秋末期 由于牛耕的推广和铁器的应用 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 作为当时的主体产 业的农业得到迅速发展 先进的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地广泛应用 使奴隶的劳动效率大大 提高 原有的公田就显得不够了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的现象 于是 过剩的劳动力就在奴 隶主的带领下去开垦荒地 这些新开垦的田地 不用向天子交税 所以就成了地方卿大夫 的私有财产 私田产生了 这样 拥有大量私田的奴隶主们转变为最初的地主 而为之 劳动的奴隶就成为了佃户 私田的数量逐渐增多并超过了公田 各诸侯国的赋税收入日见 匮乏 为解决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 也是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趋势 各国君主或被迫或主 动改革 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开始对其收税 如齐国实行 相地而衰征 鲁国实行 量入修赋 等 这样 原来奴隶对奴隶主的直接的人身依附关系转变为以土地为中介的 农民对地主的间接依附关系 相比之下 农民获得了一定的人身自由和权利 而地主则失 去了奴隶主对奴隶的那种绝对的支配权 奴隶制生产关系就转变为封建制的生产关系了 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确立过程 实际上是一场在农民中开展的私有化运动 在奴隶制生 产关系中 奴隶和一切生产资料都属于奴隶主 奴隶没有任何私有财产 而在封建关系中 农民开始拥有了自己租种的土地和各种生产资料 靠自己的辛勤劳动 向地主交租后 自 己还会有一定的剩余粮食供自己支配 基本上可以说是 多劳多得 这场在广大农民中 展开的私有化运动极大的激发了人们 辟土地 好财货 的财富贪欲 也催生了各种卑 劣的人格形象 这种对金钱 财富的欲望 一方面大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另一方面 这种贪欲也颠覆了以往的道德价值观念 人们在贪欲的推动下竞相逐利 把权 势和财富作为衡量人的价值标准 道德风气严重败坏 所以才有孔子对义利关系的诸多论 述 奴隶制生产关系逐步向封建制生产关系转变 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根本的变革 这一 变革所带来的道德混乱现象和种种卑劣人格的出现 为孔子的仁学及君子理想人格地提出 奠定了现实基础 由经济基础变革引发的对财富 权势的追求 严重破坏了原有的礼制 带来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和秩序混乱 严峻的社会现实 迫切需要人们不仅从外在规范 上 更重要的是从自我道德素质上加以调整和规范 孔子的君子式的理想人格地提出 使 世人惊醒 除了外在的财富 权势 自身道德品质的完善才是更高的人生追求 2 2 政治局势的动荡政治局势的动荡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会引发上层建筑的变化 奴隶制的瓦解 反映在政治上 表现为大一统局面被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的动荡的政治格局所取代 导 致动荡格局的直接原因就是周末腐朽的政治统治 如 魏风 硕鼠 对统制者横征暴敛的 痛斥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荒唐故事等 都预示着周王朝的灭亡 封建制生产关系地确立 使诸侯国有了各自为政的机会 土地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是 最高的 谁有土地 谁就有了权利的基础 周天子因此失去了 天下共主 的权利 奴隶 主也失去了对奴隶的绝对支配权 各国都为争夺土地而展开了激烈的争霸战争 在战争中 为了获得权利 父子相篡 兄弟相残的例子屡见不鲜 人们对权利和地位的欲望已经远远 超过了血亲之情 家国同构 农民家庭中 土地继承权的争夺同样激烈 致使民间风气败 坏 关于苏秦的典故 前倨后恭 形象的反映了当时民间的道德风气 政治的腐化以及民间风气的败坏 使整个社会秩序处于混乱之中 如何纠正不良社会 风气 重建和谐 有序的社会秩序 成为当时有识之士不得不深思的社会问题 此时 道 德的教化和规范功能日益明显 动荡的政治格局中 人们无法从中找到可以遵守的一贯的 法 而只能求助于与政治有相对独立性的道德规范 即礼 义 孔子的理想人格 并非高 高在上 也不会独善其身 孔子赋予了君子相应的历史责任 即管理国家和教化百姓 君 子靠的不是强硬的法 而是自身具有的道德的权威和感召力 孔子强调德治和个人的道德 自觉 完全是模仿君子的思想和行为特点 3 3 思想文化的争鸣思想文化的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 思想文化领域最根本的变化是 周礼 的衰落以及 重民 思想潮流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的出现 两者结合便导致了文化的下移 开始了从礼乐文化那种伦理宗教性的文化精神向 理性和人本精神的转变 周礼 的衰落一方面是因为统制者的腐朽 败坏了道德楷模的 权威和崇高形象 另一方面是受到对财富 权势的欲望的冲击 冲破了社会道德的底线 随着政局地动荡 周天子的权威日益衰微 尊神 敬天 的传统信仰发了动摇 反映 新兴地主阶级经济 政治利益的思想开始出现 人们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 开始面对社会 现实从不同角度来解决问题 不再向上天询问答案 如老子主张学习自然 回归质朴 墨 家主张从内在性出发 用 兼爱 化解争斗 法家则主张用君主的绝对的权力来实现 霸 道之治 这种思维方式地转变为先秦各家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条件 当然也深深影响 了孔子 周朝的礼制由于失去了对各个诸侯国的控制而显得日益衰落 丧失了其原有的社会控 制职能 新的社会急需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和规范来统领这个混乱的时代 重建社会秩序 这也间接刺激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此外 各个诸侯国为了在争霸中取胜 需要与自己的政 治利益相符的思想观念地支持 这也引起了人们对天人 君臣 血亲等关系地新思考 面 对如此的时局 知识分子们也开始纷纷提出自己的思想 学说 创建自己的学派 宣传 发展自己的理论 寻找济世救民的良药 试图挽救 礼崩乐坏 的天下 由于代表不同阶 级或阶层的利益 各学派的理论也有明显的不同 甚至相反 各派之间也相互争论 出现 了所谓 百家争鸣 的局面 各派的 平天下 的学说也明显带有本阶级或阶层的特征 道家和墨家主张自下而上 号召人们放弃名利 兼相爱 或回归自然状态 从而消除争 斗 法家则坚持自上而下 唯法是从 国君用严格的刑罚来镇压造反的官吏 百姓 儒家 由于代表从旧奴隶贵族转化来的地主阶级的利益 既不能完全推翻君王 也看到了百姓的 利益 所以他们还是坚守自己的职责 走改良主义的道路 这样 他们就必须一方面稳定 社会经济政治局势 安抚百姓 另一方面积极辅佐国君 制定良好的各项政策 这样的历 史任务由谁来承担呢 或者说这样的人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如果 儒家不能找出一些这 样的人 那他们的活动将是无意义的 平定天下的目标也是无法实现的 最终 孔子为人 们推荐的就是他的理想人格 君子 二二 理论依据理论依据 君子 最初是指统治者和贵族男子 并不带有道德意义 在古代 除国君以外 卿与 大夫也都可称为君 而子则是对男子的尊称 这些人地位是高贵的 比较注意仪容并熟悉 礼乐 因此 称其为君子 往往是包含着对其身份 教养和服饰仪表的赞美 随着生产关 系的变化 氏族贵族逐渐没落 作为贵族身份用语的君子逐渐淡化 然而其作为一种美称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的语义特征被保留下来 后人也就用来称呼其所亲爱或尊敬的人 如 天行健 君子以自 强不息 1 君子 之逐渐从身分地位的概念取得道德品质的内涵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 这个 过程大概在孔子以前早已开始 但却完成在孔子的手里 孔子从以前的思想文化遗产中 找到君子 并提出以道德品格为标志的 君子 新人格 确立了以行 仁 为核心目标的 儒家理想人格 君子成为一种道德标尺 而不单是对人的尊称 即君子开始可以普遍地称 呼于一般有德之士 成为一切人都可追求的道德人格 而不再限定于特定身分 阶级的世 袭沿用 可以说 君子一称由贵族在位者转变为德行高洁的象征是奠基于孔子 是孔子所 塑造出的理想人格典范 孔子对君子讲得比较宽泛 只是讲言行中各个方面的总的原则 如 君子有九思 视 思明 听思聪 色思温 貌思恭 言思忠 事思敬 疑思问 忿思难 见得思义 2 他 的弟子曾参则对君子的定义大大地具体化和严格化 他说 君子有三费 饮食不在其中 君子有三乐 钟磬琴瑟不在其中 有亲可畏 有君可事 有子可遗 此一乐也 有亲可 畏 有君可去 有子可怒 此二乐也 有君可喻 有友可助 此三乐也 少而学 长而 忘之 此一费也 事君有功 而轻负之 此二费也 久交友而中绝之 此三费也 3 另 外 曾子立事 篇还有大量的对君子的严格要求 比如 君子不绝人之欢 不尽人之 礼 来者不豫 往者不慎也 去者不谤 就之不赂 亦可谓之忠矣 君子恭而不难 安而 不舒 逊而不谄 宽而不纵 惠而不俭 直而不往 亦可谓知矣 又说 君子入人之 国 不称其讳 不犯其禁 不服华色之服 不称惧忄冒 之言 故曰 与其奢也 宁俭 与其倨也 宁句 4 前文谈到孔子面对现实 主张依靠君子式的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来平定乱世 这也是 他的仁学伦理思想地现实需要 孔子必须为当时的人们 包括君主和百姓 推荐一类人来 带领人们走出战乱 恢复安定有序的生产生活 孔子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特征 他能够 清醒的认识历史与现实 将原有的旧观念赋予了新意义 在改造前人思想的基础上 融入 了时代的需要和自己的理想 为旧观念增添了丰富的更广泛的社会含义 我们可以清楚的 看到这种适应现实的变化 如 仁 从爱亲 孝悌 到爱人 这样一些新的思想地提出 必然要有具体的人来承担 来践行 否则就是飘在天上的云彩 触及不到地上的人们 于 是他提出了 君子 人格 君子就是他的全部理论的实践者 如果他没有为我们找出某一 类人来实践他的理论 那他的理论的现实性也就功亏一篑 因此 君子人格地提出是必然 的 是孔子理论完整性的需要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二二 孔子对理想人格的设定 孔子对理想人格的设定 君子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人格范畴 是孔子仁学伦理思想的现实代表 作为一个新 的伦理思想的人格体现 孔子借用了原有的概念形式 同时又赋予了它新的思想内涵 一一 君子 的德性 君子 的德性 仁 智 勇仁 智 勇 在我国传统社会 由于生产和社会条件地限制 相比各种 才 知识 尤其是自然科 学知识 人们更注重 德 性地研究和培养 德是才地指导 缺少善德指导的才是有害于 自己 他人 甚至社会的 君子就是具备了各种优良的德和行的人 孔子将 仁 智 勇 作为君子必备的三达德 1 1 仁仁 核心德性核心德性 仁 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和基础概念 这一概念的确定对其思想的性质及社会影响 有决定作用 这也是孔子最伟大之处 他能够适世而思 而行 准确把握住了中国社会地 发展趋势 孔子 贵仁 同时又主张复礼 两者结合 不可分离 仁 作为春秋以来的一种 新的伦理思潮 经孔子总结和发展 具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思想内容和伦理价值 它体现 了孔子思想的根本特征 构成了孔子思想的核心 因而 我们应该首先考察 仁 的基本 含义 然后再逐步扩展到 礼义 等范畴 1 孔子首先将 爱亲 规定为 仁 的本始 孔子说 君子笃于亲 则民兴于仁 5 其弟子子有也说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为任之本与 6 这就是说 血 缘家庭中的亲子之爱乃是仁的最深沉的心理基础 仁 作为道德意识 并非纯粹的思辩 的产物 也不是出于人类的外部需要的创造 而有其稳固的现实基础 即血缘家庭生活 因此 仁 首先指的应该是家庭内部的爱亲之心 这一点非常重要 仁者 人也 从人 从二 也就是说 只有人才能成为 仁者 而仁必须是在两人以上的交往中形成的 家 庭生活无疑是个人最初的人际关系的起点 在家庭中 要做到爱亲就必须做到 孝悌 即爱父母 敬兄长 家庭成员之间应该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 而是一个共同努力 通力协 作的整体 并靠多年共同生活建立的情感纽带联结 只要从自身的真实情感出发 就能够 做到 孝悌 也就做到了爱亲 君子是有高度道德觉悟的 在家庭中 会自觉服从自己 的爱亲之情 做到 孝悌 而无需外在规范的约束 这一现实而深厚的情感基础 使孔 子的 仁 学伦理思想从根本上适应了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特色的 以农业家庭生产为基础 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孔子 仁 学的历史命运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2 孔子并没有将仁仅仅停留在家庭亲子之爱上 而是主张将其扩展到 众人之爱 即爱众或爱人 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7 泛爱众而亲仁 8 这里的 人 与 众 的含义应是一致的 泛指与己相对的他者 那么这种对与自己没有血缘亲情关系的他者 甚至萍水相逢的路人的爱是何以可能的 呢 显然 利益关系是说不通的 即不是通过理性对彼此利益得失地衡量决定的 孔子对 此也没有明确的说明 人人间的情感是经过一定时间逐步培养起来的 是经由外物地刺激 而产生的 对路人的感情应该是个人已有感情的一种联想 或触景生情 人人都有父母 都应孝敬父母 于是 当人们见到老人就会联想到自己的父母 而出于对自己父母的情感 而自觉或不自觉的作出了对老者的 孝敬 之举 这种情感的联想的基础是对象与自己亲 人的相似性 这种由家庭生活产生的同情之感 会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得到加强 如见到自己的同 乡或同行 都会表现出超出一般的热情 这些都是出于推己及人的情感换位 孔子以此为 基础 推出了他的社会政治思想 即德政 用道德情感来教化大众 并认为这样能最终平 息一切祸乱 孔子讲 爱亲 爱众 光有直接或联想的情感是不够的 要有一定的尺度规范 即 礼 义 只有按照礼 义的要求去表达自己的情感 规范自己地行为 才能作到 中 庸 至德 礼 义 也就是理性对情感的一种规范约束 但根本上 理性还是以情感为主 为情感服务的 礼 义对 爱众 的作用要大于 爱亲 礼并不具有自然的心理基础 这是人们违礼的主要原因 孔子在分析人们违礼的原因 时说 人而不仁 如礼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 9 这就是说 人如果具备了 仁 的品 德 就能自觉遵守礼制了 在孔子看来 礼不仅是一种仪式 礼云礼云 玉帛云乎哉 10 其最本质的东西是人们对遵守宗法等级差别的自觉意识 即 仁爱之心 他以 绘事后 素 为喻 同意子夏 礼后乎 的说法 认为与绘画同理 礼也有质地 就是人们遵守礼 制的自觉意识或道德品质 也就是说 礼是以人们后天形成的道德感情或道德理性为心理 基础的 所以 孔子批评宰我认为 三年之丧太久 说 予之不仁也 予生三年 然后免于 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 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11 认为三年之丧 这一传统礼制 是以子有父母三年之怀爱为根据的 因而是子爱亲之心的自然且自觉地要 求 合情合理 这样 仁 就获得了比礼更重要的地位 仁 是礼的心理基础 没有 仁 这一发自内心的道德情感 就不能真正自觉遵守礼制 于是 礼 就被提升为人们社会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生活的自觉自律意识 从而使行为规范与道德情感心理融为一体 礼也就取得了 仁 的 心理基础而变得含情脉脉了 义 亦是一种行为规范 孔子的伦理思想具有很强的内在性 主体性特征 强调君子 对仁 礼的内心地认同和自觉遵守 相比之下 孔子对外在地约束不够重视 因为他认为 各种礼仪规范地存在和发生作用 关键在于个人是否能真正认同它 如果不认同 个人完 全可以忽视它的存在 礼仪制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即使个人由于惧怕外界地惩罚而 遵守规范 也是没有意义的 是不仁的 违礼的 君子应做到动机与行为的真正的完全的 一致 孔子对义地论述不详 大多是在与利的对照下论述的 我认为孔子的义相当于现在 的公正 公平 与仁 礼相比 义则表现出明显的外在性 义所规范的是更广泛的社会利 益关系 是对利益得失 是否公正的权衡和考虑 见得思义 就是说要考虑所得是否符 合道义 对于他人是否公平 义是对道德规范的重要补充 对社会秩序的维护有重要意义 它为人们提供了与仁 礼相比具有客观意义的行为标准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仁 礼的主观 性和情感色彩带来的不足 2 2 智智 工具德性工具德性 如果说 仁是狭义的 德 那么 智 就可以说是 才 只有 德 的人是好人 但不一定有好的作为 作为有志向 有抱负的君子 必须也有 智 我们可以认为 智 是实现 仁 的工具或必要手段 条件 是为 仁 服务的 君子光有一个 仁 心是不 够的 也必须有实现仁德的能力 否则 单纯的 仁者 就只能是爱莫能助的旁观者 实 质上 君子的 仁 德已经逻辑地包含了对 智 的要求 那么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有 那些 智 才能 呢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他对学生的教育中得到答案 见闻之智 孔子持一种客观的认识态度 如 多闻阙疑 多闻阙殆 12 之类 就是 如此 但是即使如此 孔子之重视见闻 与墨子之重视见闻 并不相同 墨子之重视见闻 是要获得一种客观的知识 包括科学知识 是对客观事物的物理性质有所认识 并没有善 恶 好恶等情感与价值方面地考虑 孔子重视见闻也有获得客观认识的成分 但具有强烈 的人文价值因素 认识与善恶 好恶不能分 与情感态度不能分 比如 多闻 择其善者 而从之 多见而识之 知之次也 13 这也是见闻之知 但主要是为了 择善而从 而 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某种知识 见闻不仅针对社会现象 也包括自然事物 孔子也提倡 多 识草木鸟兽之名 向大自然学习 从中体会人生 孔子把见闻与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联 系起来 把获得见闻之智作为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 性命之智 至于 知命 知仁 之智 更不是一般的认识论问题 而是德性修养的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问题 是成德之学 不是知识之学 不知命 无以为君子也 14 五十而知天命 15 孔子所说的命 有两方面意义 一是 德性 之命 一是 生活 之命 两者有层次上的 区别 前者指形上的德性之命 是个人的伦理和社会责任 是 一生应做之事 君子所 应知道的 命 就是他所应承担的社会历史责任 这个命是经过长期地生活实践而逐渐意 识到的 孔子前期周游列国 宣传自己的儒家学说 无人采纳 后来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 人生目标不可能通过国君实现 决定回归家乡 办学收徒 最终使儒家思想得以广泛传播 这就是孔子 五十而知天命 的真实反映 后者指形下生活中的祸福生死 是实际生活遭 遇 现实生活是没有规律的 是无法认识的 一切都是受盲目的偶然性支配 人不能也无 法知道他何时要死亡 寿命有多少 或何时贫贱 何时富贵之类 生活之命 既不可改变 也不可认识 在命运面前 人只能接受 偶然性 的作用 承担必然性的结果 而没有任 何自由可言 正因为如此 才有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德性之命与生活之命不是截然对立的 君子应该做什么并不是外在客观条件或神秘意 志决定的 而是从自身特点出发的 适合自身特有属性的 是个人自主选择的 所谓 乱 世出英雄 乃是他们的自主选择的结果 而更多的人则选择了平庸的生活 生活之命的偶 然性是无法掌控的 对其正确的态度就来自于德性之命地执着追求 为实现自己的使命和 责任 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和灾祸都是可以克服的 德性之智不是经验知识的排列组合 其中有 思 的问题 但也不是抽象的概念认识 而是人生的智慧 生命的体验 它本是人的自我认识而不是对象认识 其核心则是知仁 仁从根本上说是情感 是情感的理性化 仁者爱人 是仁的本质规定 智则是仁德的一 种自觉 即自我反省 而不是概念分析 孔子的学生及同时代的人都认为孔子博学多识 对此 孔子认为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为此特别作了说明 子曰 赐也 女以予为多学而 识之者与 对曰 然 非与 曰 非也 予一以贯之 孔子对弟子曾子也说过吾道 一 以贯之 的话 按照曾子的解释所谓 一贯 之道 就是 忠恕而已 忠恕 者 为仁 之方也 即实现仁德的主要方法 孔子的学说为用一条线贯通起来 这条线从方法上说是 忠恕 从内容上说就是仁 所谓知从根本上说就是知仁 因此 与情感有本质上的联 系 知仁就是实现人地自觉 履行自己的责任 这本来就应是人 一贯 之事 只有知仁 才能真切地体会性命之智 才能实现人地自觉 才能达到 从心所欲不逾矩 的道德修养 境界 即实现真正的自由 才能不受外在力量地约束而自主自觉地行动 3 3 勇勇 必必备德性备德性 孔子将 勇 作为践行仁德的基本条件之一 我认为它主要包含四层含义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第一 不惧 论语 中两次提到 勇者不惧 不惧并非逞匹夫之勇 而是需要一定 的条件 不能逞一时之勇而不计后果 真正地不惧实则是胸有成竹而无所畏惧 真理既然 掌握在自己手中 就应当义无返顾的去行动 像如今人们见死不救主要是担心被人误认为 是自己所为 这是不对的 这时应该 当仁不让 的主动去救人 只要自己正大光明 事 实早晚都会清楚的 也就没有什么可惧怕的 第二 知耻 中庸 说 知耻近乎勇 知耻之所以能近乎勇 是因为知耻的人有 自尊心 荣辱感 君子是有强烈自尊和荣辱感的 君子经常要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若 有违礼义规范 他就会感到羞愧而勇于改正错误 知耻是君子自我反省的必需的心理条件 也是君子自我约束的心理力量 第三 刚毅 刚 刚强 毅 毅力 孔子说 刚 毅 木 讷 近人 16 刚毅的人 要有坚强的意志 不为困难所吓倒 遇到困难要不屈不挠 勇敢面对 还要做到 无欲 不要有太多的欲望 否则就会容易被物欲所役 就会容易丧失原则 君子要有坚强的意志 为自己的理想而进行不懈奋斗 所谓刚毅 不仅要意志坚强 也要敢于放弃 君子追求的 是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要勇于抛弃那些容易使人沉沦的东西 第四 执着 这里讲的是执着的积极方面的意义 孔子说 勿意 勿必 勿固 勿 我 17 他告戒自己的学生不要凭空猜测 不要绝对肯定 不要固执己见 不要过于自 我 君子应当执着 但不能固执己见 君子是现实造就的 是适应时势变化的 君子异于 常人的地方就是能够主动的去思考并适应时代的变化 勇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面对困难的进取精神 无论从事什么活动 每个人都应该有积 极进取的精神 例如 在读书求学方面 对科学的认识 真理的把握 并不是一件轻松的 事情 真正学到一点知识 认识一些事物 探索一点真理 必须有一种不畏艰难险阻的求 真精神 以执着的进取精神为后盾 才有利于取得学习的进步 勇者不断进取 不断向上 追求 能够为真理和正义而牺牲 有越挫越勇 越战越强的决心和毅力 我们知道人的一 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很多人遇到逆境 往往选择退缩 而勇者则能够正视困难 坦然面 对逆境 不屈不挠 将困难当作一种磨练 坚定的向目标走去 所以 我们每个人都要锻 炼 勇 的品格 即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态度来面对人生 才能克服困难 走向胜利 达到 人生的圆满 仁者无忧 知者无惑 勇者无惧 三者合一就是一个现实的君子人格 有仁 有知 还只是潜在的君子 只有在具体的行为中将二者体现出来 才有资格被称为君子 说一套 做一套 或着甘做隐士 都是孔子反对的 是君子所不为的 这里似乎有一个矛盾 在后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面我们还会说到 孔子实际是主张 治则士 乱则隐 这与他反对隐士的说法似乎是相 背的 实际上 孔子所反对的是道家的那种逃避现实 不问世是的 隐士 而他所主张 的隐是 退于朝 隐于市 君子不作官 并不等于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理想 他们隐于民间 同样积极的作为着 教化百姓 开启民智 影响着百姓 甚至官府 现实的历史中 我们也可 以看到很多类似的 隐君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药品标准分类讲解
-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阶梯治疗
- 物理治疗磁疗技术研究与应用
- 细胞的渗透实验
- 桡动脉穿刺技术
- 细胞仪器技术解析
- 福建省福州三校联盟2026届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汽水条形码体系解析
- 苏绣教学讲解课件
- 现代安全防范技术
- 兵团两委考试试题及答案
- JG/T 2-2018钢制板型散热器
- 种植牙和解协议书
- 《大脑中动脉解剖结构》课件
- z08小升初数学试卷及答案
- 2025-2030焦炭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规划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旧房整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建筑工程安全文明标准化示范工地管理办法
- 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应对措施考试试题及答案
- 鼻饲的注意事项及护理要点
- 2024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