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4浙江温州高三知识和能力测试12)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儿童启蒙读物,自问世以来,屡经增改。以下节录的“叙史”部分,序号处填入正确的是()周武王,八百载,最长久。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 七雄出。,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唐高祖,起义师,创国基。 太祖兴,号洪武,都金陵。A始诛纣 嬴秦氏 除隋乱 国大明B始诛纣 除隋乱 国大明 嬴秦氏C除隋乱 始诛纣 国大明 嬴秦氏D嬴秦氏 始诛纣 除隋乱 国大明【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朝代更迭的掌握。根据所学武王伐纣,故为始诛纣;秦始皇统一六国,故为嬴秦氏;唐高祖破隋,故为除隋乱;洪武为明太祖年号,故为国大明。由此可知A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答案】A4(2014湖北武昌高三元月调研24)春秋时期士人曹刿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说,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长铗归来兮,食无鱼”,孟子则把“七十者可以食肉”视为惠民德政。这表明当时() A儒家学派规劝贵族实践仁政思想 B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 C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D经济落后滞缓了分封制度的瓦解【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解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指居高位享厚禄之人目光短浅,不了解下情;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也说明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仍然存在,部分士人有怀才不遇之感;孟子“七十者可以食肉”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贫富贵贱、等级门第依然存在,故B项正确;仁政思想虽有体现,但是不能概括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部分士人的境遇不能代表整个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分封制度的瓦解,故D项错误。【答案】B10(2014河北邯郸高三11月调研1)西周平息以原殷商遗民为主的武庚叛乱后,周公把原商王畿的一部分封给原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让他建立了宋国统治殷商遗民。这个事件可说明()A分封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稳定 B西周时期宗法制渐趋衰落C诸侯纷争有利于百家争鸣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标志着奴隶制开始【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解析】本题以分封制的作用切入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说明历史事物的能力。关键信息:平息以原殷商遗民为主的武庚叛乱后。由题干材料信息分析可知,西周平乱后分封商代贵族的目的在于维护统治,故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宗法制,没有涉及宗法制,故B项排除;题干时间是在西周时期,并不是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排除;题干没有涉及井田制,故D项排除。【答案】A11(2014河南豫东、豫北十所名校高三阶段性测试二1)曹兵武在分封制度与华夏传统的普世化中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 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C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 D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解析】从材料中提取关键字“分封制度”对“中国”“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可见其强调的是分封制造就了中华、中原文明的同一性,故选C项。西周文化和西周统治都是分析分封制对当时社会的作用,没有涉及“自秦以后”,故A项、B项错误,分封制阻碍中华民族融合的说法错误,且与材料意思相反,故D项错误。【答案】C12(2014山东威海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公元前 782 年,周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表明()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B宗法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C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D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争霸频繁【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可知诸侯有为周天子随从作战的义务,C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至而无寇”可知当时无战事,只是周天子烽火戏诸侯,因此A、D中“诸侯反叛”和“大国争霸”缺乏依据。B中“宗法制”和“朝贡”,材料信息没有体现。【答案】C13(2014北京西城示范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历史学家钱穆形容分封制为:“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其主要含义是()A西周重视对殷商遗民的防范 B镐京与宋成为两大政治中心C西周疆域向南北方向扩大 D突出鲁、齐在诸侯国中的政治地位【考点】西周的分封制【解析】关键信息: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材料的意思,把握西周如此分封与布局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A项正确;B项并没有从题干中体现;C项述说的是表面现象;鲁、齐是同姓王诸侯,D项一定程度上有所体现,但没有题干的所强调的,排除D项。【答案】A18(2014江苏无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解析】从材料“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可以判断“封建”是指西周分封制。“封建”阶段,即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即A项中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专制王权、君主专制属于帝制阶段,不符合“封建”阶段特点,故B、C不正确。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表现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项不属于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答案】A20(2014江苏盐城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贵族世卿世禄,有很大的自主权,形成周王和地方贵族共治局面,称为贵族政治;而秦朝实行皇帝制,地方郡守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命,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加强了中央集权和皇帝专制,这被称之为封建官僚政治。故B正确。西周不是集体统治而是地方贵族和周王共治,故A错误;材料主要体现政治体制的变化而非分裂到统一的变化,故C错误;西周世卿世禄不能理解为地方分权,故D错误。【答案】B21(2014河北保定高三期末24)在古代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对这种文化现象解析正确的是() A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 B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 C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点 D体现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解析】与晚辈相比,长辈住房拥有较大的进深和较高的台基,是因为在家族血缘关系中长辈地位高于晚辈,这一现象体现了浓厚的血缘等级色彩,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故A项正确;传统家庭成员之间地位是不平等的,故B项错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彼此之间缺乏协作,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点,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传统家庭中的男女地位,故D项错误。【答案】A42(2014广东珠海高三摸底12)学习英语时,老师会介绍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C个人观念淡漠 D专制王权强大【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解析】姓氏代表的是血缘,“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说明强调的是家族血缘关系。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因此B项正确。【答案】B49(2014广东广州高三期末12)周礼规定,天子三架编钟三面摆置,诸侯两架编钟两面摆置,大夫一架编钟一面摆置。 这表明西周时期() A分封制度瓦解 B音乐教育普及 C冶铁技术发达 D等级制度森严【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解析】材料以“三架编钟”、“ 两架编钟”、“ 一架编钟”来表现天子、诸侯、大夫的不同规格,这是要区分三者的身份与地位,故D项正确;题目设定的时间是西周时期,结合材料,分封制是得到严格实行,分封制度瓦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描写这些编钟在贵族中的使用情况,不能说明音乐教育普及,故B项错误;冶铁技术在春秋时期才出现,故C项错误。【答案】D56(2014广东广州高三期末13)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其目的都是() A巩固中央集权 B承认土地私有 C发展商品经济 D抑制诸侯势力【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是为了消除六国贵族的势力,巩固统一;“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是为了加强对这些地方的管理,其共同目的都可概括为巩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制度及商品经济内容,故B、C项错误;秦始皇没有分封诸侯,所以说不上抑制诸侯势力,故D项错误。【答案】A57(2014河南焦作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钱穆:“拿历史大趋势来看,可说中国人一向意见,皇室和政府是应该分开的,而且也确实在依照此原则而演进。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而实际政权则不在皇室而在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下列符合钱穆观点的是() A中国传统政治是皇帝专制 B中国传统政治是宰相专制 C中国传统政治不是专制制度 D中国传统政治不是皇帝专制【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关键信息:皇室和政府是应该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并归题干材料的观点,题干观点皇室与政府是有区别,即中国传统政治不是皇帝专制,故D项正确;A项与题干观点相对立,故A项错误;B项“是宰相专制”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C项“不是”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答案】D69(2014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二2)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因比赞叹:“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的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汤因比所说的保持中国统一的“精神文明”应该是() A历代忠君报国的忧患意识 B宗法制度维系的家族观念 C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D儒家学说倡导的伦理道德【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强化【解析】中央集权制度在政治上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是古代中国在制度文明上的创新。ABD项对中国大一统的局面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主要因素,故答案为C。【答案】C71(2014湖北稳派高三强化训练一1)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其在战国七雄中() A经济文化比东方六国繁荣B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作战方式先进 C置身诸侯纷争之外专注于发展国力D较少受礼乐文明影响,制度变革卓有成效【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商鞅变法【解析】秦在七国当中本来是较为落后的国家,A项与史实不符。长期与戎狄为伍,有利于秦国形成强悍民俗,从而提高军队战斗力,但单方面军事优势并不能确保秦国脱颖而出,排除B项。秦国实行“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成功化解六国力量和扩展自身势力,C项与史实不符。秦较少受礼乐文明影响,宗法传统势力较弱,这样内政改革阻力较小,商鞅变法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六国,“富国强兵”的法家政策在秦国实现得最为彻底,最终秦国得以开创历史新局面。由此可见,各国对旧制度变革的程度与其发展有很大关系。84(2014广东珠海高三摸底13)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解析】从材料“秦朝”、“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以及“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等信息可以判断是郡县制。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血缘政治)的重要标志。【答案】A93(2014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24)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这里“矫前世之弊”主要是指()A废除宗法制 B采取郡国并行制 C加强皇帝制 D实行三公九卿制【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解析】抓住关键语“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可见汉高祖采用郡国并行制。汉高祖认为秦朝“前世之弊”在于废分封,行郡县,一旦农民起义,无人勤王,导致速亡。宗法制西周以来一直是古代中国重要政治制度,A错误;汉承秦制,C、D错误。【答案】B104(2014江苏南京、盐城一模2)宋书卷九十四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A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B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C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D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解析】九品中正制源自魏武帝曹操“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故A项正确;“非为世族高卑”“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没有成为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九品中正制在此期间能依据人才优劣选官,故B、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之前选官制度,无法判定九品中正制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故D项错误。【答案】A107(2014广东六市六校联合体高三第一次联考12)清人王鸣盛论及汉代官制,“三公权不及尚书尚书又不及中书矣要之士人必不如宦人之犹亲密”,这说明汉代()A权力重心在中书 B皇权逐步加强C外朝受内朝牵制 D三省已具雏形【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材料大意:汉代以丞相为首的三公的权力不如皇帝身边掌管文书的小官尚书的权力大,而尚书不及中书的权力大。主要的是文官(与皇帝的关系)不如宦官那么亲密。可见,当时皇帝通过重用身边的文职人员和宦官来加强皇权。故B正确。A项错误,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C项不准确,材料只论及三公权力小,皇帝身身的文官和宦官权力大,并无用外朝来牵制内朝的信息。D项错误,东汉时有尚书台,隋朝中央机构才出现三省。【答案】B122(2014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10月联考4)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三省六部制【解析】唐高宗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分割了相权,从而达到了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AB项与材料无关,C项材料没有体现分工协作,故答案为D。【答案】D126(2014黑龙江高三阶段性统一考试3)唐会要记载,李素立归家守孝,按规定应免除官职,但唐高祖李渊特敕有司“夺情”(即免于守制),授予七品清要官。主管部门拟授雍州司录参军,李渊认为“此官要而不清”。又拟授秘书郎,李渊说,“此官清而不要”。后改授侍御史,李渊才满意。据此,以下对“清要官”解释正确的是()A古代官员归家守孝时的官名 B兼有参军和秘书职能的官员C品级不高但职位显要的官员 D为官清廉被授予要职的官员【考点】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监察制【解析】关键信息:七品清要官、后改受侍御史。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何为“要”?何为“清”?根据题干从雍州司录军到秘书郎再到侍御史的变化过程,可知“清”应指品级低,“要”则是指职位显要,故C项正确;清要官是高祖“夺情“所授,A项说法错误;题干反映李素立从参军到侍御史的授职变化,B项“兼有”的说法是错误的;D项“清廉”之说错误。【答案】C132(2014四川乐山一模2)马克斯韦伯在论述某一制度时说:“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否则这个等级会按照藩臣和内阁的作法垄断所有的官俸追官逐禄者的竞争排除了联合为封建性质贵族的任何可能性;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下列表述,与此制度相吻合的是()A“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B“寒素洁北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考点】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隋唐的科举制【解析】材料“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表明“学而优则仕”,据此可知该制度应该是隋唐以来的科举制,而“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正是对科举制的描写,故D项正确;A项体现的是盛行于西周的世卿世禄制,故排除;B项体现的是汉代察举制,故排除;C项体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故排除。【答案】D137(2014山东济宁高三期末3)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 A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B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C扰乱了社会的秩序 D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科举制度【解析】注意解读材料信息,材料大意是说,扩大科举取士,有利于让知识分子把精力用于科举考试,从而把对封建王朝不满甚至反抗的潜在因素,转化成对其效忠服务的因素,进而维护社会稳定,故D项正确;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但也有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的一面,故A 项错误;“社会各阶层”的说法言过其实,故B项错误;材料可以看出科举制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故C项错误。【答案】D145(2014北京海淀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2)“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是()A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 B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C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严重弊端D北宋结束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的集权措施【解析】材料表现的是宋的二府三司制。从“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可知,说的是这一体制造成权力分割,无法从全局上来考虑事情。因而C项符合。A项与B项只是从局部上概括,不及C项全面,所以不选 。材料没有说结束藩镇割据的内容,所以D项不选。【答案】C149(2014山东临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5)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老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监察制度【解析】A项的说法夸大了其作用,并不能“遏止了”。B项的说法也是夸大了,材料只是说到“吃”这一方面,而对于如何防止官员在其他方面利用公款并不涉及,因而不能说是“严密”。C项说法也是夸大作用,对于官员在其他方面的不法行为未必控制,因而不正确。而D项说的“便于”是比较恰当的说法。【答案】D158(2014江西高三新课程适应性考试7)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这是因为() 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以降国力转趋衰弱B唐代建筑技术已达颠峰,后代难以超越 C宋以后坊市制崩溃,无力维修城郭街道D宋代以降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材料反映了唐宋地方州县所修城郭、街道和官署的差异,这事实上是唐宋地方权力尤其是财权差异带来的,宋以来地方设置转运使,地方财政收归中央导致地方无钱可用,自然“城郭、街道和官署”就相对简陋了。【答案】D161(2014河北保定高三期末26)元代的一段公文说:“四川行中书省移准中书省咨,来咨:有该载不尽罪名,不知凭何例定夺,请定度事。本省相度,遇有刑名公事,先送检法拟定,再行参详有无情法相应,更为酌古准今,拟定明白罪名”。材料反映出元代行省在审理狱案时()A必要时可参阅相应规则典制 B程序繁琐、效率比较低 C所有的案件都需要上报中央批复 D可独自审批决定一切案件【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朝行省制度【解析】材料大意是,四川行省呈请中书省解释如何判决没有制定法或先例案件时,中书省批复是采用“公议”的方式,依据当时社会中的“情、理”和前朝法律拟定明白罪名,可见必要时可参阅相应规则典制,故A项正确;针对疑难案件,行省要上报中央,采取谨慎的措施,并不能说明审理狱案效率比较低,故B项错误;元代行省是否所有的案件都需要上报,或者可独自审批决定一切案件,从材料中无法推测,故C、D项错误。【答案】A162(2014四川凉山一模9)清代学者储大文曰:“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在此他认为()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 D行省制不利于维系地方治安稳定【考点】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元的行省制度【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储氏所说行省不合理划分,因天险尽去而引起地方治安无法维持,故D项正确;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材料主旨没有体现中央集权加强,故A项错误;“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反映的是地方治安问题,不是国家分裂割据,故B项错误;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答案】D164(2014山东威海高三第一学期期中3)右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区域的机构是()A宣政院 B中书省C行中书省 D枢密院【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解析】地图区域邻近大都,邻近大都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不设行省,由中书省直辖,故B项为最佳答案,同时排除C项。A项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D项枢密院为元朝最高军事管理机关。【答案】B172(2014河南焦作高三第一学期期中5)“当明朝经过创造的阶段而固定下来时,朝廷的主动部分实为百官臣僚之集团而不是君主虽说在理论上讲,这种权力(皇权)并无限制,最后的办法仍是以人本主义调和这天授皇权,或者说是强迫的执行开明专制。”作者认为明朝 A官僚体系为决策的中心 B皇权为决策的中心 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以人文主义为思想基础【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关键信息:“朝廷的主动部分实为百官臣僚之集团而不是君主”、“最后的办法仍是以人本主义调和这天授皇权,或者说是强迫的执行开明专制。”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百官臣僚在决策中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B项是与题干观点相悖,故B项错误;C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体现,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以人本主义调和这天授皇权”并不说明以人文主义为思想基础,故D项错误。【答案】A179(2014广东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明史职官志载,自景泰后“六部承奉旨意,靡所不领。阁权益重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六部由原来的政府最高职能部门,而沦为内阁属曹。这一变化反映了()A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B六部职能的衰退C内阁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D宰相权力的反弹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制【解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D项宰相反弹明显错误。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受皇权制约,排除C。六部地位下降,职能没有变化,依然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排除B。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内阁地位的上升,折射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故A是最佳答案。【答案】A181(2014江西高三新课程适应性考试6)明朝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一直是一级行政区最高长官。尽管自宣德年间开始出现总督或者巡抚等职,但明朝总督与巡抚一般仅为军事长官且为临时性,一般不能干涉布政使与按察使的工作。可见,三司制度的设立() A使君主专制得以实现 B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C使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D缓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从材料明朝总督与巡抚仅为军事长官,不能干涉布政使与按察使的工作可知明代地方官员是相互牵制的,这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不是君主专制,排除A项,BD项均与题干主题无关。【答案】C182(2014河北保定高三摸底8)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法律制度所允许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材料中亚当斯密强调的是()A中国经济早已处于停滞状态 B中国应学习英国的工业文明和经济政策 C中国当时的上层建筑制约了中国的发展 D中国的地理气候比英国更有利于经济发展【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中国财富达到法律制度所允许的限度,因此长期处于静止状态。提高限度的方法就是“易以其他法制”,强调上层建筑的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材料没有涉及中英对比,因此排除BD项。材料意在强调改变中国经济的现状,A项是现状的描述,故C项正确。【答案】C187(2014四川广元一模2)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以旨意)。”这些文字实质上反映了()A丞相权力不断削弱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C君主权威不断强化 D古代礼仪制度日趋完善【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朝的军机处【解析】考查学生理解所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军机处这一日的日程有两大特点:第一,围绕皇帝开展工作,所有的事务均是与皇帝相关;第二,听命于皇帝,没有决策权,从这两点上分析,军机处的设置是皇权高度加强的体现,故C项正确;丞相在明朝已经废除,故A项错误;军机处为中央机构,材料中未涉及地方,故B项错误;古代礼仪制度材料中未涉及,故D项错误。【答案】C191(2014河北保定高三摸底7)在清代,“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责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誊录、对渎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这主要表明科举制()A有利于培养社会读书风气 B具有一定的公平性C把选官权力集中在中央手中 D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清代科举制【解析】依据材料关键信息:“回避”“另试”“题由钦命”“校阅”,可知清代对科举考试有着严格的要求,尽量避免科场舞弊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公平性。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对社会风气、知识分子和中央集权的影响,因此排除ACD项,故B项正确。【答案】B193(2014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二3)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朝的密折制度【解析】皇帝指令亲近大臣刺探政治动向、经济状况,从而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中央政府部门的分工协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南书房的设立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医在线考试试题及答案
- 消防安全演练培训档案课件
- 酒店餐饮资料培训
- 2025至2030液压车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消防安全检查培训通知课件
- 英语课件对教学的帮助
- 教学课件算课吗
- 尿毒症高血压护理查房
- 护理不良事件处理流程
- 石油化学品罐车运输安全责任及保险合同
-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构词方式
- 中国宠物服务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与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医院转诊合同标准文本
- 新课标解读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课件
- 2025年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人员考试题库试题
- 老年人误吸的预防
- 《天津天狮奖金制度》课件
- DB33T 2231-2019 渔港防台风等级评估规程
- 护理礼仪(第3版) 课件 第四章 护士仪态礼仪
- 【课件】平衡功能的训练
- 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