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公开课教案.doc_第1页
声声慢公开课教案.doc_第2页
声声慢公开课教案.doc_第3页
声声慢公开课教案.doc_第4页
声声慢公开课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声声慢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品读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2.技能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绪的丰富内涵。 3.情感目标:体会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作品的影响。 教学重点 品读意象,把握作者情感;解析词人愁绪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体会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作品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写出来李清照青春年少时欢愉自得的好心情;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是她后期创作的蕴含了深广愁思的作品。今天就来学习她凝结了万般愁情,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二、走近词人 李清照,(1084-约1151),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留有作品集漱玉词。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 少年历经繁华,中年饱经离乱,晚年漂泊孤苦。(课件展示) 三、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 找同学朗读,同学点评、讨论,师补充朗读需注意的问题(准确,语速,语调,情感)。 找同学再读,播放音乐。(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诵读。 2.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课件展示问题)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板书:愁。) 次第:光景,状况。“这”指代什么? 这:“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 四、文本探究 1.初读,赏愁景(课件展示问题) (默读词作)思考:词人描绘了哪几幅画面,找出画面中的意象,进一步分析这些画面或意象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愁绪的?(注意画面内容,景物特点,营造出的氛围) 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晚风:渲染愁情,环境凄清,衬托心境凄凉。 过雁:视觉,听觉。物是人非,怀乡怀人。 黄花:喻词人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细雨:视听结合的画面,是一种悲怆凄婉的寄寓。雨滴敲碎人心,衬托环境之静。(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大唐天子失去爱妃后失魂落魄的状态) 词中的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氛围?(冷清、凄苦、哀愁,此景在这种氛围之下,作者的愁苦确实浓得无化解。) 画面中的人物把景串连起来(动态),悲苦、孤寂、迷茫,突显愁思之深。 (找同学读词作,感受词中意境。) 2.再读,悟愁心(课件展示问题)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思考:词人愁从何来?可以和醉花阴中的愁比较。(体会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作品的影响)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41页第一个注解思考这个问题。 早期之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后期之愁:丧夫之悲,亡国之恨,漂泊之苦。 作者的愁意蕴深广,从词中的意象画面中也能看出。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为例,北雁南飞,旧时相识-睹雁思乡;大雁可以北归,自己却无家可归-亡国之恨;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曾经鸿雁传书,现在孤苦一人-睹雁思人。 (在此基础上再找同学读,读出词人内心深处的愁绪。) 诗人的人生际遇对其创作影响很大,作品本身就是诗人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读诗词一定要“知人论世”。 3.细品,析手法(课件展示问题) 思考:全词主要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作者无法排遣的愁苦的? A.借景抒情 B.直接抒情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难言之痛,欲说又休,全词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再找同学读,读出这种欲说又止的难言之痛,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C.叠词运用 寻寻觅觅:动作,寻觅什么?(茫然无着) 冷冷清清:环境,心情?(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感受?(凄凉惨淡) 加强情感,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再读诗歌,品味词人情感。) 小结:这首词主要运用直接、间接抒情手法及叠词,营造了一种无法驱散的孤独悲苦的氛围,让我们触摸得到词人心底的累累伤痛。 四、拓展延伸(课件展示问题) 词人的苦楚震撼人心,下面让我们也来写一写词人们的愁绪。 原来愁绪也可以写得如此美丽, 它是李煜的一江春水,连绵不尽; 它是柳永的; 它是李清照的。 小结:这首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一个饱经离乱的妇女在一个秋日黄昏的真实生活感受。全词就抒写一个“愁”字,从不同角度反复描写渲染,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读后使人感觉哀愁满纸。本词表现情感的手法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五、巩固练习(课件展示问题) 同为婉约词人的李煜也有许多抒发愁绪的作品,试选取一首比较其和本词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并体会词人生平际遇对作品的影响。 一、导入 人世间有万般情感:快乐、欣喜、悲伤、忧愁 情感需要表达。音乐家,用声音来传递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贝多芬和他的命运交响曲;画家用色彩来描绘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而诗人呢?用诗。词人呢?用词。于是就有了李清照和她的传世名篇声声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婉约词名作声声慢,走进李清照和她的情感世界 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情感?她又是如何表达这样的情感的? 二、朗诵感知。 自由朗诵,体会情感。 学生朗诵,正音;缓慢;低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大家的朗诵水平真是一日千里啊。) 提问:词人在这首词中,写了一种什么情感? 齐读:就让我们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传达女词人清照这种浓浓的哀愁吧。 三、具体分析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投影)自庾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而词中句句皆现愁。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词中句句皆现愁”,(分组讨论),你觉得哪句最能体现“愁”字?为什么? 要求:确定一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产生。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觅什么?往昔快乐生活,并不是生来如此孤独愁苦,她也有过快乐生活。 如梦令:春游、饮酒。 结果如何?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为何要寻觅?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追忆往昔生活?说说生活体验。 可以调换?不可以,感情逐层深入:动作身体心理 可以单字?叠字使情感更浓厚。 举例体会。“庭院深深深几许?”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 听听那冷雨“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 (投影)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朗读随机。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为何喝酒?借酒浇愁。“举杯消愁愁更愁。” 不足为奇,与其它的不一样的地方,“淡酒”说明什么?愁浓。 词人浓烈的愁绪,本以为可以解酒来消除,但酒淡压不住愁浓啊,更何况在这样一个风急得傍晚。 联系自己排解愁绪的方法谈谈体会:谈琴、散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雁:急风、淡酒、浓愁的情境中,一群大雁给词人给人孤寂冷清之感。 “旧相识”:曾经寄来丈夫赵明诚的信。一剪梅,而现在大雁虽在,而人已去。 岁月依然无情远去,抛下她一个人在孤寂中打发冷清时日。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无人共摘:联系往昔生活,明诚插花清照发,小俩口恩爱非常。当日与之共同赏菊的良人已去 憔悴损的只是菊花么?更是词人自己。女人好比一朵花,年轻时鲜丽娇嫩,嫁作他人妇,爱情滋润更是娇嫩异常,而后来世事变化,国破家亡,良人已去,晚年孤寂,千万愁绪无人倾诉时,再娇嫩的花也憔悴不堪了。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叶大。“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 兼细雨:你的感受?傍晚、细雨打在梧桐树上。 不是滴在树上,是滴在词人的心理啊。 小结:真是“句句皆现愁”啊。 四、体会意境。 (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在南宋,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秋风冷雨里,一位寡居的老人,无依无靠。她寻觅着往日的美好生活,但是遍寻不着,反而更添惆怅难耐。想凭借两盏淡酒浇去心中浓浓孤寂之愁,无奈敌不过冷冷秋风秋雨。看过去所见之景:是满地憔悴之菊,是哀戚的大雁,听到的是雨打梧桐,一滴一滴,声声滴在心里啊。 这样画面,怎一个“冷清”可以形容;这样的浓愁。又岂是一个“愁”字就能说得清的! (朗读体会) 加深了理解后,再次自由朗读,根据我们刚刚对词的分析和理解来处理。(要求:提高) 提示:除了语速舒缓外,也许我们还应该在个别字上面,加以重音、语调的处理,情感投入。 表扬。 五、写作方法指导练习 愁是抽象的情感。而词人李清照把抽象的愁化作了秋风冷雨,化作了两盏淡酒,化作了南飞的大雁,化作了满地的落菊,化作了梧桐和细雨把抽象的情感化作了具体的意象。 历史:其实不仅是李清照,古往今来,很多词人都是如此传达他们的愁绪的。(投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问题:体会;回答分别是通过那些意象写愁的?写出了愁的量、形、重。 小结:抽象的愁通过意象一下子变得具体可感,愁托付给了一江春水、一川烟草、满城风絮、黄梅雨 现实:联系我们自己。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也有万般情感,何不也用自己的生花妙笔,通过具体的意象去勾勒,去表达呢?也许一不小心,一个大文豪就诞生了。(练笔) 练笔展示。 教师展示。老师也有愁绪,面对时间。共赏析。 六、知人论世。 凡人皆有愁。那么李清照有什么样的愁呢?使得她化为这曲声声慢。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出身官宦世家,这样的出身使得她能够饱读诗书,这样就使得她既“貌美如花,又内秀如竹”。18岁的时候,遇到了生命中最宝贵的另一半她的丈夫赵明诚,他们情投意合,恩爱非常。但造化弄人,上天把最大的幸福和最大的不幸都统一到了李清照的身上。国家破碎,清兵入侵,李清照经历了人生的三大磨难:一是丈夫早逝,遭遇感情生活磨难;二是国家破碎,身世飘零,居无定所;三是晚年孤独,身边无亲无友。 晚年李清照,想把毕生所学传给一位孙姓女童,“才藻非女子事也”,拒绝了她。一代才女,却无人能懂。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一个女子所能得到的最甜美的幸福,也承受了一个女子所无法承受的苦痛,其中既有个人身世的苦痛也有国家的破灭的悲痛。是李清照在这国家与个人灾难性的打击下依然不屈,依然顽强的展现出自己全部的美。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或许就是这极端的幸福与苦痛造就了旷世才女李清照。 她是一代才女,是乱世美神。 齐读。 机动: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