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农业背景下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技术途径.pdf_第1页
低碳农业背景下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技术途径.pdf_第2页
低碳农业背景下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技术途径.pdf_第3页
低碳农业背景下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技术途径.pdf_第4页
低碳农业背景下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技术途径.pdf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

低碳农业背景下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技术途径.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农业科学2 0 1 0 年第4 期 一1 5 一 朱筱媾 李晓明 张雪 低碳农业背景下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技术途径 J 江苏农业科学 2 0 l o 4 1 5 1 7 低碳农业背景下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技术途径 朱筱婧 李晓明 张雪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2 1 0 0 9 5 摘要 减少化肥的施用已然成为2 1 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新目标 我国应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以减少化肥的施用 量 以低碳农业取代高碳农业 在改善传统施肥技术的基础上 施用新型肥料 缓 控释肥料 长效肥料 微生物肥 料 实施施肥新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精准农业施肥技术 有机一无机配施技术 以及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 生产上的应用 均可有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关键词 肥料利用率 氮肥 新型肥料 施肥新技术 生物技术 中图分类号 S O l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 0 0 2 1 3 0 2 2 0 1 0 0 4 0 0 1 5 一0 3 中国是粮食生产大国 化肥作为粮食增产的决定因子在 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 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 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总面积 7 的中国消费了接近世界1 3 的肥料 但是我国肥料的利 用率却很低 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仅为3 0 一3 5 磷肥约为 1 0 一2 0 钾肥约为3 5 一5 0 1 肥料是资源依赖型 产品 每生产1t 合成氨约需要10 0 0n 1 3 天然气或1 5t 原 煤 肥料的生产是以消耗大量的能源为代价的p 1 我国农业 的发展应该用低碳农业取代高碳农业 而低碳农业就是生物 多样性农业一 化肥施用量的减少 能够减轻对环境的污 染 进而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 无 须生产工业化肥每年可为世界节省1 的石油能源 不再把 这些化肥用在土地上还能降低3 0 的农业排放 据测算 如 果氮肥的利用率提高1 0 百分点 则可以节约2 5 亿i n 3 天然 气或3 7 5 万t 原煤 因此 提高肥料利用率以减少肥料的施 用 必将成为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举措 可以通过施用新型 肥料 实施施肥新技术以及通过农业生物技术来提高肥料利 用率 减少化肥的施用量 1 改善传统施肥技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1 1 确定适宜的施肥量 在我国 部分地区和农田过量施肥导致了主要粮食作物 肥料利用效率的下降 还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而部分地 区和农田施肥不足则造成产量潜力无法发挥 也导致了肥料 利用效率下降 J 因此 应该确定经济最佳施肥量 特别是 不能超过最高产量施肥量 巨晓棠等在华北地区多年多点的 氮肥试验表明 氮肥施用量应采取宏观控制施氮量与土壤一 植株测试推荐施氮量相结合的路线来确定拍 1 2 选择适宜的施肥方式 施肥方式的不科学是造成肥料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之 一 氮肥表施易挥发损失或随雨水流失 磷 钾易被土壤固 定 特别是磷在土壤中移动性小 施于地表不易被作物根系吸 收利用 也不利于根系深扎 遇干旱情况肥料无法溶解 肥放 收稿日期 2 0 1 0 0 6 2 3 作者简介 朱筱婧 1 9 8 9 一 女 江苏无锡人 专业为环境科学 E m a i l m o m o x i a o j i n g y a h o o c n 更差 肥料的适当深施 是目前提出的减少氮肥损失 提高氮 肥利用率的各项技术中效果最好且较稳定的1 种措施一 李 殿平等也研究表明 全程深施肥料对氮素的利用率最高 达到 了6 0 6 3 明显高于其他施肥方式垆 1 3 根据作物适时适地施肥 施肥量和施肥方式确定以后 肥料如何施用同样要根据 作物的生长特点和土壤肥力状况来确定 一般而言 土壤肥 力水平是决定肥料利用率高低的基本因素一1 不同作物对 养分吸收的特点不同 即使是同种作物在不同的生长时期需 肥量也是不同的 须要区男 J 对待 应减少生长前期氮吧的施 用量 将重点施于旺盛生长期 而一般作物需磷较多的时期 在生育前期 所以磷肥一般宜在前期施用 作基肥或种肥 2 选择新型肥料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2 1 缓 控释肥 缓 控释肥料被誉为2 1 世纪肥料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缓 控释肥料是采用各种机制对常规肥料水溶性进行控制 通 过对肥料本身进行改性 有效地延缓或控制肥料养分的释放 使肥料养分释放时间和强度与作物养分吸收规律相吻合 或 基本吻合 J 简化了施肥技术 实现一次性施肥满足作物 整个生长期的需要 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控释肥氮 磷 钾利 用率可提高到5 5 一8 0 3 5 一5 0 6 0 7 0 唐拴虎等研究表明 施用缓 控释肥料能提高辣椒氮 磷 钾利 用率 但不同缓 控释肥料在养分利用方面差异较大 施含脲 醛的缓释肥后氮 磷 钾利用率均明显较高 在作物不同 生育时期 控释肥料的利用率也是不同的 在水稻生育中期 控释肥料的氮的利用率最高 达8 5 6 在生育前期和成熟 收获期分别为4 8 4 和7 2 3 因此 选择合适的缓 控 释肥品种和适宜的施肥期 对充分发挥缓 控释肥的作用 提 高作物养分利用率 大幅度降低肥料的施用量 减少养分的流 失有重要意义 2 2 长效肥料 长效肥料是一种长效 缓释 高利用率的新型肥料 最主 要的是我国自行研制的长效尿素和长效碳铵这两种 长效尿 素是在普通尿素中添加一定比例抑制剂制成的 所用抑制剂 主要是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 前者町抑制尿素的氨化作 用 后者抑制氨的亚硝化和硝化 试验证明 长效尿素的 万方数据 一1 6 一 江苏农业科学2 0 1 0 年第4 期 当季小麦氮素利用率比施用普通尿素的高7 3 7 9 百分点 麦一稻两季氮素利用率比普通尿素的高2 4 0 5 5 8 百分 点 单独的脲酶抑制剂或硝化抑制剂只能对尿素氮转化 的某一过程起抑制作用 但它们协同作用则可以对全过程进 行控制 从而更加有效地减少N H 的挥发和N O 一一N 的淋 溶损失 提高肥料利用率 长效碳铵在碳铵的生产过程中加入了氨稳定剂 即双氰 铵 简称D C D 使其较普通碳铵的挥发性明显降低 经 试验证明 长效碳铵在小麦 玉米田的氮素利用率分别为 3 9 7 7 和4 4 6 7 较普通碳铵分别提高1 0 6 7 1 3 9 6 百分 点 较尿素分别提高4 6 9 2 3 2 百分点 2 3 微生物肥料 微生物肥料是一类以微生物生命活动及其产物致农作物 得到特定肥料效应的一种新肥料 利用微生物特殊的转化 分 解物质的能力 起到固氮 解磷 解钾作用 提供作物所必需的 养分 根瘤菌类 自生和联合固氮菌类微生物肥料可以固定 空气中的氮素 增加植物的氮素营养 解磷菌在繁殖过程中 产生的有机 无机酸和酶可以溶解土壤中难溶性磷酸盐供作 物吸收利用 盛下放等研究表明 硅酸盐细菌N B T 能够 破坏钾长石的晶格结构并释放其中的钾素供水稻生长之 用闭1 菌根还能可以使寄主植物更好地摄取移动性弱的养 分元素 扩大根的吸收面积口 从而提高肥料利用率 近几年来 我国微生物肥料研究进展较快 例如黑龙江 省研制开发的富尔6 5 5 高效生物肥在各地田间应用 使得大 豆 玉米 番茄等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产 除能提高粮食作物 对肥料的利用率外 菌根菌类微生物肥料还能促进药用植物 曼陀罗对营养元素磷 硫等的吸收 j 使得微生物肥料的应 用变得更加广泛了 3 实施施肥新技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3 1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包括土壤养分测定 施肥方案的制定和正 确施用肥料3 大部分 具体町分为土壤测试 配方设计 肥料 生产 正确施用等环节田1 2 0 世纪8 0 年代初 我围大面积推 广配方施肥技术 其骨干技术就是在田间肥料试验的基础上 建立施肥模型 进而通过边际分析确定最佳施肥量 通过 土壤测试 可以有效诊断出限制当地作物产量的养分因子 调 整肥料中的养分比例 进行有目的的施肥 能够很好地提高肥 料利用率 减少肥料的投入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 可使肥料利 用率提高5 1 0 百分点 增产率一般为1 0 一1 5 高的可 达2 0 科学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并应用于生 产实践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的关键 J 十几年来 中国 农业科学院和有关单位合作 通过在全国的试验网络的基础 上 研究形成了一整套测土推荐施肥的方法与技术体系 目 前可对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和1 3 0 多种作物进行测土推荐施 肥陋 然而由于各地的土壤状况 气候条件及作物特性的差 异 使得测土配方施肥应根据当地的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以达 到最优施肥 最大程度提高肥料利用率 3 2 精准农业施肥技术 精准农业是现代空间信息技术与农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 的一次农业技术革命 精准农业利用G P S 采样和通过遥感 方式获取土壤养分数据和作物生长状况的信息 运用G I S 作 出农田空间属性的差异性图层 再根据变量施肥决策分析系 统结合作物生长模型和养分需求规律得到施肥决策 最后通 过差分式全球定位系统和变量施肥控制技术使精确施肥得以 实现拉 精准农业施肥技术 实现了在每一操作单元上因土 因作物全面平衡施肥 大大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和施肥经济效 益 在这种管理水平下 氮肥当季利用率可达6 0 2 明尼 苏达大学实施精准农业变量施肥技术后 节约了约1 3 的氮 肥 同时提高了产量拉 目前 精确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受到广泛重视并得到 了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 中国农业大学的危常州等已经 基本实现了以G I S 为平台的棉田土壤养分管理和施肥推 荐m 1 苏恒强等研发了玉米精准施肥专家系统 提高了精准 施肥的准确性 降低了肥料的投入p 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 工程学院研制的变量深施肥机 已经能够实现精准农业意义 上的精准施肥操作 然而中围农田经营规模小 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实施广域 的精准农业施肥技术实践尚需较长的发展过程 可以联合一 些高效益的企业或在大型农场和生产平原来建立精准农业施 肥技术示范工程 以推动精准农业施肥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3 3 有机一无机配施技术 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 是一种高产高效 低污染 简 单易行的环保型施肥技术 有机元机复混肥中富含碳 施入 土壤后刺激了土壤微生物活动 可以固定部分化学氮 当 生长后期作物需肥量增加时 被固持在微生物体内的氮素释 放出来 供作物吸收利用 从而提高氮肥利用率 张磷等通过 1 6 年的定位试验研究发现 猪粪配施氮磷钾 肥料总体利用 率达到6 1 8 氮肥利用率为3 9 9 明显高于其他施肥处 理p 黄东风等认为化肥和有机肥各半的施肥方式能够明 显减少硝态氮 铵态氮和水溶性总磷随地表径流的流失 量 4 提高r 肥料利用率 但是 还应注意有机肥中的C N 当C N 小于1 4 时 植 物才能大量吸收有机肥中的氮素 j 孟琳等研究表明 氮用 量在1 8 0k g h m 2 并且有机肥料氮的替代率在1 5 一3 0 或 者氮用量在2 4 0k g h m 2 以内并且有机肥料氮的替代率在 1 0 一2 0 时 氮索释放较为平稳 从而提高氮肥利用率m o 4 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农业生物技术建立在人类对自然生物规律的了解和掌握 的基础上 是对原有生物的功能和结构进行改造 使其成为符 合人类目的的生物物种 随着化肥生产成本的逐渐提高以及 大量施用化肥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加剧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将 目光转向了生物固氮 以实现在降低化肥施用量的同时又不 使粮食减产 O a k s 等p 认为遗传的差异即受氮营养基因控制因素的 影响导致c 和C 植物氮利用存在差异 因此c 作物比c 作物具有较高的氮肥利用率 另外 同种作物内不同基因型 间氮肥利用率也有差异 品种的改善可使氮肥利用率提高 2 0 一3 0 英国洛桑试验站的一项研究也发现 种植高产 高效基因型作物可以提高氮肥利用率3 0 以上口 如今基因工程已经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通过对固氮机理 万方数据 朱筱婧等 低碳农业背景下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技术途径 1 7 一 和应用性的大量研究 研究工作者将固氮基因从细菌向植物 转移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把带有固氮基因的质粒P R D I 从大肠杆菌K 1 2 j c 5 5 6 4 导入到无固氮能力的水稻根系菌 4 5 0 2 Y 中 表现出较强的固氮能力m 1 另外 人们还通过 D N A 重组技术改造共生细菌 提高其竞争力 使之能超过天 然共生细菌 促进根瘤的形成 欧 美等发达国家目前已获得 改造了的竞争结瘤性基因工程菌 并大规模应用于田间 我 国近l O 年在利用生物技术构建高效工程菌 P C P R 制剂等方 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基于遗传和基因工程理论 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良作物以 及菌种的营养遗传性状 筛选出符合人们要求的产物 实现肥 料的高效利用 必将在我国取得很大的进展 5 展望 在2 l 世纪的中国 不断增长的人口 日益膨胀的粮食需 求和不断减少的石油能源之间的矛盾将愈演愈烈 减少化肥 的施用 选择新型肥料 实施能够最大限度提高肥料利用率的 新技术 对保护环境和发展低碳农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然f f j i 新型肥料和施肥新技术的成本较高 在农业生产中还很 难广泛应用 因此 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在政策 资金以及技术 层面进行调控和支持 相信我国能够在2 0 2 0 年达到减少施 用氮肥3 0 的目标 实现低碳农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新宇 徐阳春 沈其荣 等 不同地表覆盖旱作水稻和水作水稻水分 利用效率的研究 J 水土保持学报 加 1 7 3 1 4 0 1 4 3 2 杨安中 牟筱玲 李盂良 筝喷施细胞分裂素类物质对地膜旱作水稻 防衰及增产效应 J 水土保持学报 2 0 0 5 1 9 2 1 9 9 2 0 0 3 尤向阳 论我国近年部分大型合成氨装置制气改造工程的积极意义 J 大氮肥 2 0 0 5 2 8 1 1 3 4 李大庆 我国农业发展可用低碳农业代替高碳农业 N 科技日报 2 0 0 9 0 8 0 1 7 0 3 5 张福锁 王激清 张卫峰 等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 高途径 J 土壤学报 2 0 0 9 4 5 5 9 1 5 9 2 4 6 巨晓棠 张福锁 氮肥利用率的要义及其提高的技术措施 J 科技 导报 2 0 0 3 4 5 1 5 4 7 朱兆良 农田生态系统中化肥氮的去向和氮素管理 M 朱兆良 文 启孝 中国土壤氮素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 9 9 2 3 7 5 9 8 李殿平 曹海峰 张俊宝 等 全程深施肥对水稻氮索利用率和产量的 影响 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 0 0 5 3 6 3 2 5 7 2 6 2 9 E a d eAJ B i r dJA H o r w a t hwR e t8 1 R i c ey i e l da n dn i t r o g e nU 血 I I t i o ne f f i c i e n c yu n d e ra l t e r n a t i v e 目T 跏n l a n a g e r m n tp r a e t i c e s I A g r o n o m yJ M l a l 2 0 0 0 9 2 1 0 9 6 1 1 0 3 1 0 何绪生 李素霞 李旭辉 等 控效肥料的研究进展 J 植物营养与 肥料学报 1 9 9 8 4 2 9 7 1 0 6 1 1 Y a n gC M Y a n g L z Z h u 0 Y O 学瞄cc a r l ma n d i t s 妇 t J o l l s i np d ys o i l a f f e c t e db yd i f f e r e n tn u t r i e n ta n dV I t l I d I r e g i m e s J G t o 妊 I m 2 0 0 5 1 2 4 1 3 3 1 4 2 1 2 高亚军 李云 李生秀 等 旱地小麦不同栽培条件对土壤硝态氮 残留的影响 J 生态学报 2 0 0 5 2 5 1 1 2 9 0 1 2 9 1 0 1 3 唐拴虎 张发宝 黄旭 等 缓 控释肥料对辣椒生长及养分利用率 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 0 0 8 1 9 5 9 衢一9 9 1 1 4 郑圣先 聂军 熊金英 等 控释肥料提高氮素利用率的作用及对 水稻效应的研究 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 0 0 1 7 1 l l 1 6 1 5 高月亮 华珞 蔡典雄 等 氮肥利用及其提高利用率的途径与方 法 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 0 0 6 2 7 4 5 7 6 1 1 6 张春伦 朱兴明 胡思农 缓释尿素的肥效及氮素利用率研究 J 土 壤肥料 1 9 9 8 6 1 7 2 0 1 7 刘洪斌 长效氮肥及其施用技术 J 北京农业 1 9 9 9 1 3 5 1 8 寇俊福 王定国 长效碳铵肥效及氮素利用率研究初报 J 甘肃农 业科技 2 0 0 2 1 1 3 8 3 9 1 9 刘健 李俊 葛诚 微生物肥料作用机理的研究新进展 J 微 生物学杂志 2 0 0 1 2 1 1 3 3 3 6 2 0 盛下放 黄为一 硅酸盐细菌N B T 菌株解钾机理初探 J 土壤学 报 2 0 0 2 3 9 6 8 6 3 8 7 1 2 1 谢明杰 程爱华 曹文伟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J 微生物杂志 2 0 0 0 2 0 4 4 2 4 5 2 2 魏改堂 汪洪钢 V A 荫根真菌对药用植物曼陀罗 D a t u ma r a m o n u m L 生长 营养吸收及有效成分的影响 J 中国农业科学 1 9 8 9 2 2 5 5 6 6 1 2 3 高祥照 马常宝 杜蠢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M 北京 中国农业出 版社 2 0 0 5 2 4 王兴仁 陈新平 张福锁 等 施肥模型在我国推荐施肥中的应用 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 9 9 8 4 1 6 7 7 4 2 5 李雪佳 最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指导与监督管理 M 北京 中 国知识出版社 2 0 0 5 2 6 自由路 杨似苹 我国农业中的测土配方施肥 J 土壤肥料 2 0 0 6 2 3 7 2 7 囝湘 金继运 何萍 等 提高肥料利用率技术研究进展 J 中 国农业科学 2 0 0 8 4 1 2 4 5 0 4 5 9 2 8 U m e d aM K j i h oT l i d aM e ta 1 E f f e c t v a r i a b l e 哪ef e r t i l i z i n gk p l d d y6 e l d l C 2 0 0 1A S A EA n n u a lh l 盘e n l 觚 a lM e e t i n g 2 0 0 1 P a l e r n u m b e rO l l l l 2 9 王子龙 付强 姜秋香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土壤养分管理分区 J 农业T 程学报 2 0 0 8 2 4 1 0 8 0 8 4 3 0 危常州 侯振安 朱和明 等 基于G I S 的棉田精准施肥和土壤养分 管理系统的研究 J 中国农业科学 2 0 0 2 3 5 6 6 7 8 6 8 5 3 1 苏恒强 朱春娆 陈佳芬 等 玉米精准施肥专家系统的研究 J 广 东农业科学 2 0 1 0 3 9 9 一1 0 1 3 2 C o o k s o nwR 从B y eDA M a r s e h n e rP 1 l a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a fs o i lo r o m i e m a t t 珂f 恤t i o n 8t oc 删c b o l la n dn i t r o g e nm i n e r a l i z a t i o na n dm i c r o b i a lo 删l 卜 n l m i t ys i z ea n ds t r u e l l l r e J S o i lB i o l o g ya n dB i o c h e m i s t r y 2 0 0 5 3 7 9 1 7 2 6 1 7 3 7 3 3 张磷 黄小红 谢晓丽 等 施肥技术对土壤肥力和肥料利用率的 影响 J 广东农业科学 2 0 0 5 2 4 6 4 9 3 4 黄东风 王果 李卫华 等 不同施肥模式对蔬菜产量 硝酸盐含量 及菜地氮磷流失的影响 J 水土保持学报 2 0 0 8 2 2 5 5 一l O 3 5 李俊良 韩琅丰 江荣风 等 碳 氮比对有机肥料氮素释放和植物吸 氮的影响 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1 9 9 6 l 5 5 7 6 1 3 6 孟琳 张小莉 蒋小芳 等 有机肥料氮替代部分化肥氮对稻谷产 量的影响及替代率 J J 中国农业科学 2 0 0 9 4 2 z 5 3 2 5 4 2 3 7 0 a I sA H ex Z o l l n l a d 出sM N i t r o g e nu e t t l e i e n c yi nC 3a n dc 4C O r e a l s C S i n h aSK S a n ePV B h a r g a v aSC da 1 P r o cl i l tc o n 印嘲 o fP l a n tP h y s i o l o g y N e wD e l l I i I n d i a 1 9 8 8 I 9 3 8 李智盛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基因型差异研究 D 扬州 扬州大学 2 0 晒 3 9 蒋明 植物基因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 J 生物学通报 2 0 0 0 3 5 6 1 4 1 6 万方数据 低碳农业背景下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技术途径低碳农业背景下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技术途径 作者 朱筱婧 李晓明 张雪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5 刊名 江苏农业科学 英文刊名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 卷 期 2010 4 被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 39条 参考文献 39条 1 黄新宇 徐阳春 沈其荣 等 不同地表覆盖旱作水稻和水作水稻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 J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17 3 140 143 2 杨安中 牟筱玲 李孟良 等 喷施细胞分裂素类物质对地膜旱作水稻防衰及增产效应 J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19 2 199 200 3 尤向阳 论我国近年部分大型合成氨装置制气改造工程的积极意义 J 大氮肥 2005 28 1 1 3 4 李大庆 我国农业发展可用低碳农业代替高碳农业 N 科技日报 2009 08 017 03 5 张福锁 王激清 张卫峰 等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 J 土壤学报 2009 45 5 915 924 6 巨晓棠 张福锁 氮肥利用率的要义及其提高的技术措施 J 科技导报 2003 4 51 54 7 朱兆良 农田生态系统中化肥氮的去向和氮素管理 M 朱兆良 文启孝 中国土壤氮素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37 59 8 李殿平 曹海峰 张俊宝 等 全程深施肥对水稻氮素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 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36 3 257 262 9 Eagle A J Bird J A Horwath W R et al Rice yield and nitrogen utilization efficiency under alternative straw management practices J Agronomy Journal 2000 92 1096 1103 10 何绪生 李素霞 李旭辉 等 控效肥料的研究进展 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8 4 2 97 106 11 Yang C M Yang L Z Zhu O Y Organic carbon and its fractions in paddy soil as affected by different nutrient and water regimes J Geoderma 2005 124 133 142 12 高亚军 李云 李生秀 等 旱地小麦不同栽培条件对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J 生态学报 2005 25 11 2901 2910 13 唐拴虎 张发宝 黄旭 等 缓 控释肥料对辣椒生长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9 5 986 991 14 郑圣先 聂军 熊金英 等 控释肥料提高氮素利用率的作用及对水稻效应的研究 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1 7 1 11 16 15 高月亮 华珞 蔡典雄 等 氮肥利用及其提高利用率的途径与方法 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 27 4 57 61 16 张春伦 朱兴明 胡思农 缓释尿素的肥效及氮素利用率研究 J 土壤肥料 1998 6 17 20 17 刘洪斌 长效氮肥及其施用技术 J 北京农业 1999 1 35 18 寇俊福 王定国 长效碳铵肥效及氮素利用率研究初报 J 甘肃农业科技 2002 11 38 39 19 刘健 李俊 葛诚 微生物肥料作用机理的研究新进展 J 微生物学杂志 2001 21 1 33 36 20 盛下放 黄为一 硅酸盐细菌NBT菌株解钾机理初探 J 土壤学报 2002 39 6 863 871 21 谢明杰 程爱华 曹文伟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J 微生物杂志 2000 20 4 42 45 22 魏改堂 汪洪钢 VA菌根真菌对药用植物曼陀罗 Datura stramonium L 生长 营养吸收及有效成分的影响 J 中国农业科学 1989 22 5 56 61 23 高祥照 马常宝 杜森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24 王兴仁 陈新平 张福锁 等 施肥模型在我国推荐施肥中的应用 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8 4 1 67 74 25 李雪佳 最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指导与监督管理 M 北京 中国知识出版社 2005 26 白由路 杨俐苹 我国农业中的测土配方施肥 J 土壤肥料 2006 2 3 7 27 闫湘 金继运 何萍 等 提高肥料利用率技术研究进展 J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41 2 450 459 28 Umeda M Kaho T Iida M et al Effect of variable rate fertilizing for paddy field C 2001 ASAE Annual International Meeting 2001 Paper number 01111 29 王子龙 付强 姜秋香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土壤养分管理分区 J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 10 80 84 30 危常州 侯振安 朱和明 等 基于GIS的棉田精准施肥和土壤养分管理系统的研究 J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 6 678 685 31 苏恒强 朱春娆 陈桂芬 等 玉米精准施肥专家系统的研究 J 广东农业科学 2010 3 99 101 32 Cookson W R Abaye D A Marschner P The contribu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fractions to carbon and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size and structure 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05 37 9 1726 1737 33 张磷 黄小红 谢晓丽 等 施肥技术对土壤肥力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J 广东农业科学 2005 2 46 49 34 黄东风 王果 李卫华 等 不同施肥模式对蔬菜产量 硝酸盐含量及菜地氮磷流失的影响 J 水土保持学报 2008 22 5 5 10 35 李俊良 韩琅丰 江荣风 等 碳 氮比对有机肥料氮素释放和植物吸氮的影响 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1996 1 5 57 61 36 孟琳 张小莉 蒋小芳 等 有机肥料氮替代部分化肥氮对稻谷产量的影响及替代率 J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 2 532 542 37 Oaks A He X Zoumadakis M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C3 and C4 cereals C Sinha S K Sane P V Bhargava S C et al Proc Int Congress of Plant Physiology New Delhi India 1988 1 9 38 李智盛 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基因型差异研究 D 扬州 扬州大学 2005 39 蒋明 植物基因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 J 生物学通报 2000 35 6 14 16 相似文献 10条 相似文献 10条 1 期刊论文 闫湘 金继运 何萍 梁鸣早 YAN Xiang JIN Ji yun HE Ping LIANG Ming zao 提高肥料利用率技术研 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2008 41 2 如何提高肥料利用率 减少由于肥料损失带来的环境污染是长期以来全球共同关注的课题 针对我国肥料利用率低 氮肥损失严重的现状 本文综述 了除传统提高肥料利用率技术以外的几项其它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主要包括应用实时 实地氮肥管理技术快速 无损检测作物氮素营养状况 进行作物推 荐施肥 研发新型缓 控释肥料 调控肥料养分的供应 运用农田养分精准管理技术 因地制宜 精细准确地施用肥料 通过脲酶抑制剂或硝化抑制剂 有效地 抑制NH 挥发和NO3 N 淋溶损失等 并对今后提高肥料利用率技术进行了展望 2 期刊论文 李华 徐长青 李世峰 钱宗华 LI Hua XU Chang qing LI Shi feng QIAN Zhong hua 不同氮肥管理对 机插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2008 36 5 研究了不同氮肥管理对机插水稻武粳15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施氮量270 330kg hm2 基蘖肥 穗肥为5 5 6 4能获得较高产量 随着施 氮量增加 氮肥利用率降低 在施氮水平为300kg hm2情况下 基蘖肥 穗肥为5 5的肥料利用率较高 3 期刊论文 詹其厚 陈杰 ZHAN Qi hou CHEN Jie 氮钾肥配合对沿淮地区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土壤 与肥料2007 2 研究了氮 钾肥对沿淮地区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氮肥对水稻产量影响明显 比不施氮增产20 3 29 0 而钾肥增产效果不显著 适宜用量的氮 钾肥配合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通过数学模拟得到氮肥效应方程 并初步确定该区水稻适宜N用量为225 250 kg hm 2 4 会议论文 王激清 马文奇 江荣风 张福锁 我国肥料利用率的现状及调控措施 2006 化肥施用不平衡导致了肥料利用率的低下 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化肥的需求和供应 生态环境友好和节约型社会的建立 本文引用国外提出的4种氮肥 利用率的定量评价指标偏生产利用率 农学利用率 回收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 详细分析我国氮磷钾肥的4种肥料利用率指标的现状和历史变化趋势并提 出了影响肥料利用率的主要因素 针对当前肥料利用率的问题在本文的最后也提出了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方法和措施 5 学位论文 张娟 施用处理秸秆对土壤供氮特征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2003 水稻秸秆表面含有较多的蜡质 木质素等难分解物质 影响了其施入土壤后的微生物利用 该课题组运用化学处理方法使水稻秸秆在两天内分解成细 碎末状 使秸秆表面的蜡质减少 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含量比原始秸秆都有所降低 其中半纤维素含量是原始秸秆的三分之一 影响作物秸秆降解的二氧化 硅含量也显著降低 而生物有效性较高的水溶性碳含量增加 显著提高了水稻秸秆的生物可利用性 在此基础上 该文通过小麦和菠菜盆栽试验 研究了经过 化学处理的水稻秸秆与氮肥 尿素 杨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 氮 矿质态氮 NON NH N 的动态变化以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获得以下研究结 果 1 小麦盆栽试验中 土壤微生物量碳 氮的变化趋势类似 即在苗期迅速升高 到拔节期含量达到最高 以后逐渐降低直至收获 2 菠菜盆栽试验结果表 明 施入秸秆后显著促进了高砂土和黄棕壤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土壤微生物量碳 氮显著增加 其中处理秸秆配施氮肥处理微生物量碳 氮在整个试验 期间显著高于其它处理 两种供试土壤 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前期迅速增加 然后逐渐呈波动状降低 菠菜收获时施秸秆的各处理比对照和单施氮肥处理的 微生物量碳 氮都有所增加 3 秸秆配施氮肥与单施尿素都能显著提高两种供试土壤中矿质态氮的含量 NH N和NO N 为作物生长提供 了充足的氮源 4 菠菜的鲜重 干物重以及吸氮量均以处理秸秆配施氮肥处理最高 其次是单施氮肥处理 二者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 但单施氮肥与秸秆配 施氮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单施氮肥处理增加了菠菜体内的硝酸盐的累积 秸秆配施氮肥处理显著降低了硝酸盐累积 并提高了菠菜的Vc含量和菠菜叶片的 叶绿素含量 可见处理秸秆配施氮肥能显著提高菠菜的产量并能明显改善产品营养品质 5 两种土壤中处理秸秆配施氮肥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比相应单 施氮肥处理的略低 可能与秸秆的施入增强了微生物固氮 从而增加了土壤固定有关 因为菠菜从播种到收获仅50天 50天后释放的N未能被菠菜利用 两种 土壤中各施肥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均为 FN TS N RS N 总之 经过化学处理的水稻秸秆与氮肥配施后 能显著改善土壤供氮能力并促进了作物的生长 其 效果明显优于未经处理的水稻秸秆 作为一种潜在的生物肥料来源 该研究为处理水稻秸秆合理 有效施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为水稻秸秆的农业高效 利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6 期刊论文 张效朴 李伟波 詹其厚 吉林黑土上肥料施用量对玉米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玉米科学2000 8 2 通过1996和1998两年田间试验 研究了吉林黑土上化肥对玉米的增产效应及肥料利用率 得出N肥是主导的增产因素 其最佳产量和最佳施肥量分别为 12738 6 kg hm2和291 6kg hm2 及11542 7 kg hm2和277 8 kg hm2 不同N肥用量下肥料利用率分别变化在32 3 64 3 及35 5 62 2 之间 并根据最佳 产量找出最佳利用率分别在49 和51 左右 7 期刊论文 赵国臣 侯立刚 郭唏明 隋鹏举 周舰 ZHAO Guo chen HOU Li gang GUO Xi ming SUI Peng ju ZHOU Jian A级绿色稻米氮肥不同施用比例对肥料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影响 吉林农业科学2007 32 1 本文依据A级绿色稻米的施肥要求 探讨在有机氮和无机氮1 1的条件下 氮素肥料施用的比例对基肥 分蘖肥 穗肥 粒肥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影响 为A级绿色稻米的施肥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8 学位论文 袁兆国 低磷胁迫对双低油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007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菜油产量及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同时油菜籽富含蛋白质 但因其中含有硫甙 限制了 其利用价值 本试验于2004 2006年度在江苏无锡 国家科技部863重大项目宜兴基地 大浦镇进行 以甘蓝型双低 低芥酸 低硫甙 油菜 扬油6号 为 供试材料 在土壤有效磷水平较低的土壤上 采用裂区试验 以施P处理为主区 施N处理为裂区 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低磷胁迫对双低油菜养分吸收 生 长 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及其对N P肥施用的反应 为双低油菜生产上合理施用N P肥以提高其产量与品质提供依据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施用氮肥能够明显提高土壤中NH N和NO N的含量 低磷胁迫限制了油菜对NH N和NO N的吸收 因而在不施磷 条件下土壤中NH N和NO N残留较多 施磷使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