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时间意识.pdf_第1页
《诗经》中的时间意识.pdf_第2页
《诗经》中的时间意识.pdf_第3页
《诗经》中的时间意识.pdf_第4页
《诗经》中的时间意识.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经 中的时间意识 3 0 3 诗经 中的时问意识 张蕾 与西方人对时间的覃思相比 中国哲人更早开始了对于时 间的妙悟 孔夫子从黄河滚滚东去不舍昼夜领悟到时间的永 恒 庄子以 白驹过隙 喻指人生的短暂 这种对时间的诗性感 受方式 从一个侧面映照出中国哲学的诗意与情趣 追溯哲人的诗性思考 我们会发现 诗经 的导源作用 诗经 以诗歌的形式传达了先民对于时间的感受与思考 从中 可以谛听到个体意识由蒙昧朦胧向觉醒迈进过程中坚实的足 音 诗经 中出现了大量的时间名词与时间副词 例如 岁 年 月 日 春 夏 秋 冬 夙 宵 夜 晨 昏 朝 夕 蚤 早 晏 昼 旦 莫 暮 肇 自 今 昔 等等 这无疑能够说明先民时 间概念的明晰 但是这些词汇本身并不等于诗 或者说不具备 诗的特性 它们只有与意象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缤纷的艺术形 象 才会具有艺术魅力 诗经 成功地寻求到了将时间词转化 为诗语的途径 这样说未免有将 诗经 的自然意趣理解得过于 造作之嫌 因为时间词频繁地出现在 诗经 中在诗人而言并非 3 0 4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刻意为之 实在是基于先民对于与时间的深切感受 这种感受 大致包括三个层面 时序感受 心理感受 生命感受 以下分别 论析 诗经 是农业文明时期的产物 先民对与时间的感受与农 时 物候息息相关 大而言之 春秋代序为年 而 春 秋 年 的本义都与农业有关 说文 云 春 推也 从草从日 草春时生也 秋 禾谷孰也 年 谷孰也 在古人看来 季 节首先意味着劳作与收获 是他们的生命方式 小而言之 日出 日落 月令交替 决定着先民的生活节奏 豳风 七月 最为 集中地表现了先民在时间流程中对于大自然的律动的把握 人 与自然的亲和融洽使得 月 不再是表示时间概念的冰冷的名 词 而是充满了生机与动感的诗语 四月秀荽 五月鸣蜩 八 月其获 十月陨捧 五月斯螽动股 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 野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六月食郁及 七 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 十月获稻 九月筑场圃 十月纳禾 稼 一之日于貉 二之日凿冰冲冲 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 日其蚤 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 十月涤场 这一通排比 全用赋 笔 平铺直叙 非常适宜于表现时间长河的平缓匀速流淌 先民 随着自然的律动呼吸 平静地接受着自然的恩赐 当耕而耕 当蚕而蚕 当作而作 当息而息 黄熏 毛诗集成 七月 正是通过逐季逐月地展示与之相应的特定意象 完成了这幅年 年岁岁循环不已的风俗画卷 与 七月 将喜愠消融于时序的写法不同 行役诗的抒情主 人公感受时序则满腹牢骚 小雅 采薇 前三章以植物的生 诗经 中的时间意识 3 0 5 长暗示时间的变化 薇亦作止 薇亦柔止 薇亦刚止 表 明士卒滞留边地时间之长 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 忧心孔 疚 是久役难归所产生的激烈情绪 末章 昔我往矣 杨柳依 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等诗句敏感于 往 与 来 中时序的 变迁 生发出沧桑之感 以至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 将哀痛之 情推向极致 小雅 四月 前三章亦将时序更替与伤感情绪 交融 从 四月维夏 六月徂暑 到 秋日凄凄 百卉俱腓 又到 冬日烈烈 飘风发发 季节 景致的变迁触动起诗人思归之 心 忧世之情 小雅 小明 前三章也贯串了对于时序的感 受 我征徂西 至于艽野 二月初吉 载离寒暑 昔我往矣 日月方除 曷云其还 岁聿云莫 昔我往矣 日月方奥 曷云 其还 政事愈蹙 岁聿云莫 采萧获菽 时序由寒而暖 由春 而秋 不变的是诗人忧郁的心境 陈奂 诗毛氏传疏 云 三章 上六句皆错综以变其体 其实一线穿成 贯穿全诗的 一线 即 是时序变迁线索串起的反复咏唱 心之忧矣 其毒大苦 心 之忧矣 惮我不暇 心之忧矣 日诒伊戚 从中愈见牢骚之 盛 如前所述 时间或日时间词本身并无情感因素 只有它与特 定意象联系在一起才会触动人心 产生诗美 对于时间 不同心 态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 相爱的青年男女对离别时间的心理感 受自会与他人不同 盼归的少妇对于黄昏的心理感受也异于常 人 西方人例如胡塞尔 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 将时间分为 内在的时间 与 客观的时间 世界的时间 所谓 内在的 时间 即根据主体自身的体验去把握时间 亦可称之为主观时 3 0 6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问 王风 采葛 郑风 子衿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一 日不见 如三秋兮 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 的诗句绝妙解说了 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的区别 至于 王风 君子于役 首次将 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 的黄昏景致与伤别念远联系起来 正是 盼归少妇对于黄昏时节的独特心理感受所致 这种心理感受经 过后世诗人不断的体味与复现 无疑具有了原型的意义 正如 清人许瑶光所言 已启唐人闺怨句 最难消遣是黄昏 黄昏 意象 作为文人对于时间的独特心理感受长久地留在古典诗词 中 又如黍离之痛亦具有原型意义 它的产生恰恰也基于时世 变迁对诗人心理造成的影响 对于这首诗的主题 诗序 云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 过故宗庙宫室 尽为禾黍 闵宗周之颠 覆 彷徨不忍去而作其诗 抒情主人公的情绪正随着黍由 苗 而 穗 而 实 的生长过程而波动 由 中心摇摇 而 中心如 醉 中心如噎 正如有的论者所云 主人公情感变化所需 的心理时间 正是通过黍之生长的现实时间而体现出来的 冯欣 打开先民心灵之门的绿钥匙 载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1 9 9 6 年第2 期 从某种意义上讲 时间是生命的存在方式 先民从对时间 的感受中体悟了生命的存在 日月出没 四季轮回 花开花落 不仅是先民对时序的感受 也颇能触发先民对生命的思考 诗经 中描写时间的词汇有 怊怊 逝 迈 除 永 就 将 等 这些词汇主要包含有迅速 消逝 长久之 意 说明先民已经认识到时间是漫长的 无穷无尽的 永恒的 同 时也是易逝的 时间的漫长越发反衬出个体生命的短暂 时间 诗经 中的时间意识 3 0 7 的易逝又促使他们思考如何增加生命的密度 提高生存的质量 这种思考使 诗经 不惟停留在具体感性的抒情叙事层面 某些 诗篇还蕴含着哲思的萌动 首先 诗经 表现了时间焦虑 召 南 摞有梅 是一首待嫁女子的歌 抒情主人公从梅子落地感 悟到了青春的易逝 于是率真地呼唤 求我庶士 迨其吉兮 迨其今兮 迨其谓之 诗中对于梅子 其实七兮 其实 三兮 顷筐壁之 的描写所表现的正是时间的焦虑 青春的焦 虑 生命的焦虑 又如蜉蝣是一种朝生暮死生命极为短暂的昆 虫 诗人由此联想到了人生 蜉蝣因之具有了象征意义 曹 风 蜉蝣 接连三章 反复咏唱 心之忧矣 于我归处 心之忧 矣 于我归息 心之忧矣 于我归说 可见焦虑之深 因为诗 人已经认识到人生的归宿与蜉蝣的归宿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生 命不可逃避死亡的规律 随着先民对于生之无奈的意识由朦胧逐渐明确 他们的心 灵便不断地被焦虑所困惑 如何寻求缓释与解脱焦虑便成为先 民时常考虑的问题 他们思考的结果是 立足当下 及时享乐 以乐消忧 即 秦风 车邻 所谓 今者不乐 逝者其耋 今者 不乐 逝者其亡 及时行乐的思想正是在岁月易逝的残酷现 实催逼下产生的 诗经 中所涉及到的行乐的内容包括宴饮 车马 服饰 音乐等 唐风 山有枢 云 子有酒食 何不日鼓 瑟 且以喜乐 且以永日 宛其死矣 他人人室 朱熹 诗集 传 注日 永 长也 人多忧 则觉日短 饮食作乐 可以永长此 日也 行乐确乎是增加生命密度的有效办法 钱志熙先生称之 为 世俗理性生命观 见 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 东方 3 0 8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出版社 1 9 9 7 年 页3 0 肯定了先民时间意识觉醒的价值 然 而这种生命观的价值长期以来并未受到重视 阶级分析方法的 影响 致使有的说诗者一见 行乐 之类的词语便将作者锁定为 贵族 君臣 士大夫 将行乐的人生态度一概斥责为 腐 朽 悲观 颓废 然而如果联系时间意识的觉醒来看待及 时行乐思想 其合理之处正在于为时间焦虑找到了缓释与解脱 的对策 不失为一种理性地应对人生的态度 在时间的三个维度即过去 现在 未来之中 先民最为关注 的是现在 今 在 诗经 中凡3 7 见 远远超过了 昔 凡1 5 见 的使用频率 而表示 未来 的词语除了 百岁之后 嗣 岁 等之外确难寻觅 从先民一再地咏唱 且以永日 乐酒今 夕 小雅 姬弁 以永今朝 以永今夕 小雅 白 驹 等诗句可见 今朝 今日 今夕 在先民心目中的位 置 因为抓住了今朝 今日 今夕 生命才是实实在在的 中国 古代史诗的不发达 除了过早确认了诗歌 言志 的单一功能之 外 或许也与先民历史意识淡薄 对于 过去 这一时间维度的 忽略有关 大雅 中的史诗都带有祭祖性质 或许可以解释为 只有在特定的时日 先民才会怀着宗教的虔诚 推移历史时间 而在漫长的日常生活中 它们更瞩目当下 充分感受正在行进的 时间流程 品味具体实在的 冬之夜 夏之日 带给他们的苦 苦乐乐 孔夫子以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概括 诗三百 的首篇 关 雎 这一经典的评点被视为 诗经 的整体基调 也是中国古典 诗歌主要的美学倾向 先民对于缓释时间焦虑所作的思考也未 诗经 中的时间意识 3 0 9 越出这一底线 因此如果将表现先民时间意识的诗篇拾掇起来 做一个整体观照 就会发现及时行乐决不指向放纵情欲 堕人享 乐主义深渊无力自拔 在宣扬享受当下的同时 又不忘乐而有 节的警戒 这种辩证思维是先民理性意识深化的反映 唐 风 蟋蟀 是风诗中很特别的一首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 张树 波先生 国风集说 胪列归纳了自 诗序 以来诸说 达1 2 种之 多 国风集说 河北人民出版社 1 9 9 3 年 页9 5 6 9 5 9 举 起大端 则集中于 及时行乐 说与 相戒 说 但此二说都只言 及 蟋蟀 内容的一个方面 割裂了贯穿于全诗的辩证思维 全 诗三章 每章前四句以 蟋蟀在堂 起兴 触动光阴易逝之感 是 为及时行乐思想的起因 后四句陡转思绪 以 无已大康 职思 其居 职思其外 职思其忧 告诫人们乐而不淫才称得上 良士 诗集传 解 好乐无荒 良士休休 旬日 休休 安闲 之貌 乐而有节 不至于淫 所以安也 蟋蟀 一诗的情感逻辑 十分清晰 蟋蟀在堂 岁聿其莫 言时间焦虑 今我不乐 日月 其除 言以行乐缓释焦虑 无已大康 职思其居 言乐而有度 乐不忘忧 本诗的卓异之处除了如明戴君恩 读诗臆评 所悟 到的 抑扬 转折 韵致 而外 从内容上讲 它已经达到了 那个时代思考人生所能达到的深度 这说明早在 诗经 产生 的时代 先民的理性精神即已初步觉醒 某些先知先觉的人士已 经在探寻摆脱时间焦虑困扰的合理途径 金启华 蒋立甫等先 生对于本诗主旨的理解 持 劝人勤勉 说 正是读出了它跨迈 及时行乐门槛之后所达到的新的境界 诗经 中所表现的时间意识对后世诗文有着深远的启示 3 1 0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意义 随着个体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时间意识这条血脉在古典 诗歌肌体中汩汩流淌的声音愈发清晰晚耳 并且后世诗人思考 时间总的趋势是呈现出浓郁的文人化色彩 淡退了农业时令感 受 而聚焦于宇宙社会人生 袁行霈先生曾撰文归纳古代诗歌 中与时间相关的意象 计有逝川意象 白驹意象 薤露意象 滴漏 意象等 逝川之叹 古代哲人和诗人对时间的思考 载 中国文化研究 2 0 0 2 年冬之卷 这缤纷的意象群体正是诗人时 间意识之强烈的具象化表现 唐风 蟋蟀 等诗对于时间的那种隐隐焦虑 到了 离骚 中则是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的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 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 岁之不我与 老冉冉其将至兮 恐修名之不立 及荣华之未 落 恐高辛之先我 及年岁之未晏 从某种程度上讲 时间意识流贯 离骚 全诗 如果说 诗经 中的时间意识开启 了后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那么 离骚 则进一步将伤逝主题与 功业意识联系起来 从而对时间的思考更为凝重 而先秦哲学 家尤其是道家融通宇宙的审美襟怀则又使诗歌境界进一步开 拓 后世绵延不绝的对于生命的喟叹 便是它们合力作用的结 果 从 古诗十九首 的作者们一面高唱 为乐当及时 一面又 低吟 立身苦不早 到曹孟德将 人生几何 的慨叹导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