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开放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 应用与反思.doc_第1页
远程开放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 应用与反思.doc_第2页
远程开放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 应用与反思.doc_第3页
远程开放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 应用与反思.doc_第4页
远程开放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 应用与反思.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远程开放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应用与反思龚祥国 陆海云 郑 兵 张翼翔摘要远程开放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已取得实质性进展,资源的丰富性和功能的完备性,加快了网上教学环境的形成和完善,但发展中的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以网络平台的实际构建和应用情况为研究基点,对出现的问题及问题形成的深层缘由进行反思和探讨,并提出改善网络教学环境和提高网络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和思路。关键词远程教育 网络平台 构建 应用 反思远程开放教育网络平台是基于网络实现远程教学的必要条件。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和技术的推进,网络平台经历着由初始研发到实际应用而至逐步完善的实质性变化。其功能也从以发布简单信息和文本教学资源为主,到以利用网络进行辅助教学,进而提供从一门课程到学科(专业)学习全过程的总体解决模式,使学习者基于网络进行学习成为可能。大量的实践表明,网络教育平台为远程教育组织集合了更多的智力资源并带来更强的竞争力,对远程开放教育的稳步推进有很大助益。但在几年来的实际应用中,网络平台同样显露出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本文的研究以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和实际使用情况为基点,分析网络平台的功能和优势、实践中的问题及问题所带来的消长变化,以益于改进现时的网络平台,更好地增进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效果。一、构建远程开放教育网络平台的背景网络教育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是国家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有力保障。1999年教育部批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清华大学等4所高校率先开始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至今,我国已设立有68个网络教育机构,学习者达数百万之众,网络教育如火如荼。试点开始阶段,在我国利用互联网实施远程教育尚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网络应用水平较低。如何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组织教学资源及实施教学活动,是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界的热点话题。国家政府部门、网络公司和高校等都把研发网络教学平台和网上教学资源开发立为重要研究项目。图1 网络课程功能模块简图在此背景下,我校积极组织力量开展了网络教学平台的研发和网上教学资源建设等工作,并在网络课程的研发上取得了成果。所开发的多项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在浙江省高校多媒体课件评比中屡次获奖,崭露头角。以此为基础,2002年9月完成了“平台型网络课件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研发工作,并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现已被20多所高校采用。网络课程的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该网络课件由通用教学和开发平台、教学资源库及学习工具等构成,包含一套多媒体电子书、一套电子讲稿、全书的知识点库和习题库、1200多道标准化试题和400多分钟高质量的视频和动画演示等教学资源,可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教学活动如讨论区和在线授课与答疑,以及在线测试,自动组卷,教学信息的采集、分析、评价、管理和存档等基本功能,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网络课程平台具备的基本功能(1)资源和信息的上传、浏览和检索;(2)实时非实时交互系统:包括在线虚拟课堂、视频交流、电子邮件、BBS讨论区等;(3)课程作业系统:包括课程作业题库管理、教师布置和批改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和查看教师批改的结果;(4)自检自测系统:含单元测试、综合测试、模拟考试;(5)试卷管理系统:根据教师设置的命题策略,系统自动组成试卷;(6)试题库系统: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创建标准化题库,题型包括单项选题、多项选题、判断题和填空题4种题型;(7)教学过程跟踪与信息管理系统:记录学生学习行为和过程、教师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相关信息,并对各种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各种报表。2网络课程平台所含的教学资源(1)多媒体电子教材:教材的电子版,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和动画演示;(2)课程的知识点库:提供课程全部的知识点(3)重点和难点讲解和演示:设计学习策略,帮助学习者掌握重点难点;(4)电子讲稿:与教材配套的完整的电子讲稿;(5)试题库和作业题库:按章节或主题或知识点组卷、组题;(6)模拟试验或实验演示:为缺少实验条件或环境的学习者提供实验演示;(7)网上资料室:围绕课程提供相关学习资料。网络课程的研发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同时也使我们意识到,要解决大规模的网上教学问题,必须构建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二、远程开放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经过近4年的研发和不断改进,我校目前使用的网络平台于2004年5月通过技术鉴定和测试并投入使用。1网络平台的总体结构和特点图2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网络教学平台拓扑图网络教学系统平台由实时远程授课系统(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和在线学习平台两大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其主要特点如下:(1)丰富的接入方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区域分布和上网环境,构建了多ISP的Internet接入方式。教学网络同时与ChinaNet,CNC和CerNet等ISP互联,并与ChinaNet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网络带宽达到了100MB。教学网络在各个Internet接入和域名服务等方面可判断学生所在的ISP,动态地给出最佳网络访问路径,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高效率、高质量、高速度的网络服务。我校还建立了卫星接收系统,全天候接收中央电大的各类教学资源与数据。(2)高效、稳定的宽带教学网络2000年,我校在浙江电大系统内部构建了宽带专用网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组成了一个高效、稳定、多功能的计算机网络。宽带网目前由75个教学点构成,租用2条155MB的ATM线路,通过2MB帧中继连接各个教学点,形成了一个集中式的星型网络架构。采用OSPF动态路由协议,可快捷、方便地对网络进行扩展,保证网络运行的稳定性。建立了网络传输的质量保证体系,在各种设备上设置了QOS,确保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宽带网主要用于直播授课、召开各类教学研讨会、开展实时音/视频教学答疑等,同时利用宽带网,还可以进行各种教学资源、教学管理、自动化办公等一系列的数据通讯。(3)网络系统资源的一体化通过宽带网和在线学习平台的结合,教师不仅能通过双向视频与学生形成面对面的互动,也能在BBS系统中进行交流,并在在线学习平台上进行实况直播;实时教学教研活动可以被录制下来(或进行一定的后期制作)形成流媒体视频资料片,可上载到在线学习平台的点播系统中,供学生随时在线学习。在线学习平台全面管理、传输网络教学信息,使宽带网教学与Internet网络教学能有机地融合,扩大了功能的范围。2在线学习平台在线学习平台图3 浙江电大在线学习平台功能模块在线学习平台是我校网络教学的主要门户,其主要功能模块如图3所示。本平台系统配备了多台服务器,Web服务器由两台大容量、高性能的服务器提供负载均衡;视频点播服务器配备了大容量的存储空间,具有很高的吞吐能力,能同时存储超过8700多课时的视频教学资源;同时还配备了大容量的网络存储设备,不断更新视频点播服务器的教学资源。在线学习平台运行以来,平均每天的访问人次均在1000人以上,最高达到4483人,同时在线人数超过400人;每门课程均配备多个师生沟通交流空间,每天的帖子数可达2300个。在线学习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为:(1)教学资源管理:省电大课程教学资源发布和管理、中央电大IP资源管理。(2)学生学习支持:学习计划、学习笔记、留言、收藏夹。(3)网上交流:课程讨论、小组讨论、教学研讨、课程答疑。(4)班级管理:校本部班级管理、学生管理员管理、课程辅导教师管理。(5)行为记录:学生在线学习行为记录、教师在线教学活动记录。(6)评价系统:对本部学生学习行为评价、对教师在线教学活动评价。(7)统计系统:教学资源、学生学习、教师网上教学活动、系统运行情况。(8)用户权限管理:用户身份管理、用户权限管理。该平台除了具备大多数教学平台通用功能之外,具有以下特点:用户身份的多样性:学校高层管理者和评估专家、教学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学生(本地的和全省的)、责任教师、辅导教师和导学教师(学生管理员)。统计功能的完整性:网上教学活动信息的统计和分析是教学评价的基础,也是我们改善网络教学环境调整网上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学习者和教师的在线信息,实质上影响着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与管理,统计信息的掌握和利用可实现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在线学习平台统计系统设计如下:(1)教学资源统计:按专业统计、按课程统计、按教师统计。(2)教师在线行为统计:资源发布统计、网上行为记录、网上互动统计。(3)学生在线行为统计:在线测试成绩、网上行为记录、网上行为统计。(4)网站统计:用户访问分时统计、在线用户统计、用户来源统计。学生在线行为记录分为时间记录和行为记录两大部分。行为记录:包括用户名称、用户类型、班级信息、课程名称、栏目名称、资源名称、资源类型、行为类型等20余种学习活动行为。交互方式的灵活性:交流互动既是远程教育的特点,也是其灵魂,在在线学习平台,我们对交流讨论区域的设置给予了加强并有了明确的分工。讨论交流区:教学研讨区、课程讨论区(课程论坛、课程自建论坛、实时讨论答疑)、公共论坛。课程讨论区由课程责任教师、辅导教师、分校教师和选修本课程的所有学生共同参与,讨论交流本课程内容,其中“课程自建论坛”也即小组讨论由课程辅导教师、指定的学生、指定的分校教师参与,学生也可自建论坛发起讨论。教学研讨区为各专业的教师提高一个教学研讨的网络空间,参与者为版主指定的教师。公共论坛则是平台事务、意见和建议讨论交流的地方,对所有用户开放,版主由系统管理员指定。各系统模块的合理安排、有机结合、有序管理、有效运行最终构成在线学习平台的良性运作,实现对学习者进行学习全过程支持服务。三、网络平台的使用情况1教学资源统计截至2006年1月9日,浙江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网络平台已拥有的教学资源为:(1)视频资源:视频课件共565门课程,合计8745课时(其中中央电大提供4890课时,浙江电大自建3885课时),视频课件的形式主要是流媒体课件和IP课件;(2)文本资源共26244个文档(中央电大提供14524个,浙江电大自建11720个),文本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程说明、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教学辅导、课程作业、期末复习及参考资料等。(3)网络课件65件。2教学活动情况统计(1)学生访问在线学习平台的人数、时间及访问次数等情况分地区统计,见表1。表1 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分地区统计表(2004年5月-2006年1月)地区名注册学生人数在线总时间(分)总访问人次平均在线时间(分)平均访问次数省电大本部15941677340791091052.28 49.6 舟山地区301275317732225250.06 10.7 绍兴地区886589106356317100.51 6.4 丽水地区86428363044571696.77 5.3 温州地区120819107626406575.39 5.3 台州地区175369290937073252.98 4.0 湖州地区94794723844165249.83 4.4 直属教学点85154060832740347.69 3.2 嘉兴地区161057541816414346.83 4.0 杭州地区197886830197610134.52 3.8 衢州地区110823082212730027.81 2.5 金华地区118943238963289427.23 2.8 合计128593894552361765769.564.8(2)课程责任教师访问在线学习平台,上载或修改文本教学资源的次数和在线时间统计,见表2。表2 责任教师管理课程资源更新情况统计表(2005年3月-2006年1月)课程门数上网时间(小时)更新次数资源总数最高最低平均总时间最高最低平均总次数5651710.510.76064114730.61727426244(3)课程责任教师运用在线学习平台的交互工具开展实时教学研讨活动的情况统计,见表3。表3 责任教师开展实时教研活动统计表(2005年9月-2006年1月)课程门数BBS活动次数总主题数发帖和回帖数备注最高最低平均总数41255015295706.23419(4)课程责任教师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进行实时教学活动的情况统计,见表4。表4 责任教师开展实时教学活动统计表(2005年9月-2006年1月)课程门数BBS活动次数总主题数教师发帖和回帖数学生发帖和回帖数备注最高最低平均总数最高最低平均总数400948240510609.8924528909.48885(5)浙江电大本部教学点,由任课教师组织实施的有明确主题的非实时小组讨论交流活动情况统计,见表5。表5 浙江电大本部教学点小组活动情况统计表学期活动课程门次小组活动数(次)主题贴总数回贴总数每门课程平均回帖数每次活动平均回帖数备注2004年秋1032062606495548242005年春13547344991327898282005年秋123437424494167722合计361111611349276497725(6)期末考试前2-3周,各教学系按专业组织教师,同时运用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和在线学习平台,开展实时的期末辅导和答疑活动情况统计,见表6。视频直播区表6 浙江电大开放教育“考前互动”教学活动情况统计表(2005年)活动日期活动时间网站访问人次登录平台人数最高访问量课程门数发贴数远程视频教室接入点数备注12月24号8:00-11:00100058214413201012月25号19:00-21:00709492139213512月26号19:00-21:0095272221967212月27号19:00-21:008315571582313312月28号19:00-21:0012076921963739212月29号19:00-21:008653001695235合计55643345105105四、问题和反思网络平台功能齐备并具良好的运行环境,但从平台使用情况的统计数据来看,有这样一些现象和问题值得引起关注和重视。1网络平台使用情况分析(1)网络教育平台正在丰富和完善,网络学习环境已经形成。平台上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已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规模,并包含了文本、视频和网络课件等多种形式,教学活动类型也呈现了多选性和丰富性。(2)平台受益学生数庞大,凸现远程教育规模效应。平台注册学生总数达128593人,远程教育优势明显,也为网络平台的成功运行提供了充足数量的学生和教学活动的客观存在。(3)学生在学习平台上的活跃度不高,平台对学习者的粘着度较弱。注册学生数众多,但学生对平台的访问次数少,在线时间短,在一年八个月的使用时间段中,学生平均访问次数在10个地区低于10次,最低的区域竟只有2.5次,而平均在线时间也仅为69.56分钟,平台对学生并无强烈的吸引力。(4)教学互动相对踊跃,地区之间不均衡,本部效应显著。在各种具互动功能的教学活动中,如小组活动、BBS、考前互动等,学生响应性相对好于纯浏览性自学,揭示出互动在学习过程和教学支持中的重要性。但地区间极不均衡,本部学生因组织落实加之网络学习意识成长性较快,是互动教学活动中的主要人群,参与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考前互动”是我校极为重视的教学活动,由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和在线学习平台同步接入,联通使用,但全省75个教学点,远程视频教室接入点数每次均不超过10个点,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有各地区专业课程开设不尽相同的原因,更在于当地学校的组织落实和网络教学意识的不到位。(5)教师在平台上开展教学活动已成为普遍现象,但个体差异较大。由于网络平台使用方便,使得对教师在技术掌握上的要求降到了最低,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的课程教师已掌握和使用平台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但教师之间的个体差异带来网上教学活动强度和深入度的巨大差别,如资源的更新率、网上讨论的程度等。2值得反思的几个问题上述现象和问题的存在,表明在网络教育平台取得突出的进展的同时,仍然有许多因素阻碍其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以及学习者的获益。尤其是过低的学生上网率和平台利用率,使得平台开发和存在的价值大打折扣,非常值得我们反思。我们认为,问题的出现有以下几方面的缘由,在此提出供讨论:(1)网络教育机构利用平台意识薄弱,师生网络教与学的理念尚不成熟。各级网络教育机构并未真正将网络平台视为学生基于网络学习的“主战场”,因此平台的利用意识薄弱,创造性地使用更为欠缺,直接影响到师生网络教与学意识的培育,致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长缓慢,网络平台使用率趋低。(2)过多强调技术的使用和设备的投入,忽视教学设计,以资源代替教学。长期以来,政府和远程教育组织过于强调硬件的投资和建设,看重资源的数量和形式,并以此代表远程教育的进展和实力。但在任何形式的教育中,教学一定是核心,网络教育也是如此。资源汇集了,技术实现了,但没有学生使用,同样也是失败。应把学生的学习需求纳入网络教育平台的整体设计之中,深层次地研究基于网络的教与学。(3)个性化服务智能性较低,教师在互动中引领性欠佳。虽然平台在构建中设置了相应的模块,追踪、分析学习者的个体信息,以便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但由于个性化服务的复杂性,在实际的平台教学中,并没能将诸个功能模块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结合起来,统一学习界面和学习资源,无法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发挥。互动的教学环节受到欢迎,也是个性化服务需求的体现,但教师在互动上的引导、把握及主动性、积极性较差,使互动教学环节的效能减损。(4)远程教育者的专业培训亟待加强。远程教育是一项鸿篇巨制式的系统工程,远程教育者应是对网络和教育均有深刻理解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我们的队伍成员大多出自传统教育背景(据统计,我校教师队伍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47,教学工作时间不超过5年的占54),缺少网络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教育、教学设计能力欠缺,各类专业人员缺乏协调运作。在平台使用中教师的差异性表明,教师在理念到位后,自觉掌握和运用平台进行教学,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无限的。远程教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远程教育者广泛和自觉的参与,要积极造就一支理解远程教育内涵、体现远程教育特色的队伍。五、结束语网络学习环境的形成有赖于网络平台的良好构建和运行,而学生基于网络学习的成功度更依赖于远程教学理念环境的培育、信息素养和数字化学习技能的提高以及优质的教学和课程设计和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等因素。1要注重网络教育理念环境的培育,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和数字化教学技能网络教育的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