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理论探讨 沈氏女科传承脉络梳理及学术思想创新 沈绍功 1 沈 宁 2 韩学杰 1 杨金生 3 刘兴方1 1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北京 100700 2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北京 100700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台港澳中医药交流合作中心 北京 100027 摘要 沈氏女科源远流长 为全国第一批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始于明洪武年间 约公元 1368 年 传承至今已 逾600 余年 20 代之久 沈氏行医崇德重效 在继承中医药传统理论的同时 在学术上提出了颇多的创新观点 通过历代不断完善 与发挥 已经拓展为除了手法 手术之外 凡处方用药者均予诊治的全科中医 通过梳理沈氏女科学术流派的传承脉络及整理研 究其学术思想内涵 必将为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 沈氏女科 传承脉络 学术思想 中图分类号 222 1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3250 2014 02 0143 04 基金项目 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LPGZS2012 64 中 国 中 医 科 学 院 名 医 名 家 传 承 项 目 CM2012202 作者简介 沈绍功 1939 男 上海人 主任医师 学士学位 从事中医诊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与研究 通讯作者 韩学杰 研究员 博士研究生导师 沈氏女科第 二十世传人及学术继承人 E mail xuejiehan 126 com 沈氏女科全称 上海大场枸橘篱沈氏女科 始 于明洪武年间 约公元 1368 年 传承至今有 20 代 逾 600 余年 其十九世传人沈绍功于 1963 年上海中 医药大学六年制医疗系毕业后 经国家统一分配到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 从此沈氏女科迁居京城 翻开新的篇章 沈氏女科讲究医德 崇尚疗效 沉积 了丰厚的临床经验 成为中医学界的一颗明珠 同 时 沈氏女科的传承发展也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 大力支持 2012 年 沈氏女科学术流派被国家中医 药管理局列为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建设项目 2013 年 沈氏女科传承保护被列为北京 市西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继续传承并 保护沈氏女科必将对发展中医学术 提高临床疗效 做出更大的贡献 1学术特征 1 1源远流长 沈氏女科一脉相承 延绵不断 自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年间 约公元 1368 年 始 至今已传承 600 余 年 20 代之久 第十九世传人沈绍功为第三批全国 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沈氏女科 首次进入官方名册 1 2系统全科 沈氏女科在 600 余年的传承中 不断总结提高 兼收并蓄 逐步形成了系统性的学术理论 在长期的 临床实践中 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如针对妇 科病诊疗时 理 法 方 药 的运用就是其系统性的 具体体现 同时沈氏女科不仅诊治妇科病一端 而是不断 完善与发挥 其行医范围比较广泛 以妇 内科为主 涉及外 儿 肿瘤 肛肠 皮科 骨科 五官各科 除了 手法 手术之外 凡处方用药者均予诊治 拓展成为 全科中医 1 3崇尚医德 沈氏祖辈们注重医德 效仿先哲 治愈一人 不 收财礼 只在庄内植杏树一株 以示济世 堂前悬挂 金字楹联 上联书 橘井甘泉分来申浦 下联写 杏 林春雨出自山庄 当年 春雨山庄 杏树成林 气 宇非凡 遂有 上海大场枸橘篱女科 之美称 沈氏 女科第十七世传人沈心九注重医德 凡遇贫苦患者 非但分文不取 兼施药末以解其苦 其德艺双馨 有 口皆碑 为沈氏女科树立了典范 并立下家训 为 医者要重视病情而轻视钱财 医家须有割股之 心 视患者为亲人 视医技为根本 医无止境 精 益求精 1 4疗效显著 沈氏女科经 20 代的传承发扬 非但在调经 止 带 不孕 不育以及内科疑难杂症 而且在中医全科 上累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及独到的心得体会 临床 疗效显著 同时保存了祖传效方近 50 首 屡用屡 效 患者纷至沓来 遍布大江南北 1 5与时俱进 沈氏女科在传承中不断吸收古今中医药发展成 果来丰富自己 与时俱进 十八世后 不只局限于女 性患者 内妇各科 男女患者均纳入了诊治范围 十 九世传人沈绍功先生 在坚持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 积极吸收西医药学研究成果 强调 中西医配合 同时发扬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出版专著 沈绍功中 医方略论 提倡 从痰论治 虚者 补气祛痰 实 者 痰瘀同治 治法依证而立 随证而变 提出了 辨证序列方药诊治冠心病 和 冠心病宜从痰论 治 创建了 病证相配单元组合式分类辨证诊断 341 2014 年 2 月第 20 卷第 2 期 February 2014 Vol 20 No 2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法 1 6广泛传播 1982 年沈绍功担任第五届全国西医学习中医 班教研组长 至今共举办 3 届中医急诊研修班 10 届高级中医讲习班 6 届全国老中医经验传承班 3 届沈氏女科学术经验专题讲习班 举办基层医师培 训班 25 期 推广 普及沈氏女科的学术经验 倾囊相 授 学员达数千人 颁发证书 嫡传弟子近 50 余名 受到广大基层医生的尊崇和爱戴 经过 30 年的教 学生涯 为祖国各地培养了数以千计出色的中医临 床人才 2重要价值 其重要价值体现在以下 4 个方面 2 1历史价值 沈氏女科延续至今已有 600 多年的历史 是中 医药学术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中医妇科乃至中 医药的延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沈氏女科的传承见证 了我国中医药的兴衰史 2 2文化价值 沈氏女科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 其中医德 文化和养生文化底蕴尤为丰厚 沈氏历代医家尊崇 医德为先的教诲 追求医德双馨 深受患者信赖 养 生方面提出 养生先养神 强调 谨和五味 起居 有常 通过妙用 药食同源 意疗与艺疗相结合 以及养生功法来达到抗衰益寿和 治未病 的目的 2 3临床价值 沈氏女科崇尚疗效 一切从临床出发 通过 600 余年的行医实践 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 掌握了可 信的取效 绝技 虽然绝非万能 但值得总结 完 善 推广 发扬 以便启迪同仁 造福民众 利于患者 2 4社会价值 沈氏后代 代代为医 救死扶伤 同时以博大胸 怀广收传人 并将沈氏女科家传之学和不传之秘编 撰成册 出版传播 使得沈氏女科的辐射范围逐年扩 大 受益人群逐年递增 不仅为中医药的传承做出了 贡献 也为更多的患者减轻了痛苦 产生了巨大的社 会效益 目前 已在北京 深圳 包头 沈阳 石家庄 鹤岗等 9 个省市设立了 10 家沈绍功学术思想基层 推广示范网点 遍布全国东西南北中各地域 使沈氏 女科扎根广大基层并开花结果 夯实了传承的社会 基础 为中医药传承发展 为缓解老百姓长途跋涉进 京解决 看病难 看病贵 的问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 用 此项活动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 并受到 当地卫生主管部门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 3传承脉络 3 1沈氏世医传承脉络 一世沈庻崇尚 不为良相为良医 的信条 于明 洪武年间 约公元 1368 年 在浙江东阳悬壶业医 善治女科诸疾且通晓内科 著有 女科抉微 内科 图 1沈氏女科学术传承脉络图 证治 等医籍 成为上海沈氏女科的开山鼻祖 嗣 后 上海沈氏女科世代相传 延绵不断 十四世孙字辈 于清光绪年间 公元 1875 年 率沈氏族支迁居申浦 上海市前身 在北郊大场镇 置地筑宅 名曰 春雨山庄 周边植以枸橘爬藤为 篱墙 以疗效出众 患者络绎不绝 迩遐闻名 并建 宗族祠堂 诸子排辈列序 孙曾元来宗功永保 仁 义忠信天爵咸尊 定名 崇厚堂 祖业辉辉 沈氏 女科进入鼎盛时期 1931 年淞沪抗战爆发 大场遭日本侵略者狂轰 滥炸 使 春雨山庄 毁于战火 珍贵医业 传世医籍 皆遭佚失 沈氏女科第十七世传人沈复来 号心九 先生 来字辈 遂携妻子金氏及子女痛别故里 迁 居上海城区 在现今的静安区成都北路置宅定居 悬 壶业医 决心重振祖业 并组织创立 神州医学会 心九先生勤奋刻苦 天赋敏捷 老而弥笃 又善广交 医友 重情厚谊 时与沪上名医秦伯未 唐亮臣等交 往笃深 时常相聚 甚至赴上海近郊南翔古漪园切磋 医道 吟诗作词 医文并茂 仅仅数年间 沈氏女科 竟在心九先生一辈中重振雄风 求医者纷至沓来 心九先生一生行医 50 余载 给后辈留下不可磨灭的 印象 后因积劳成疾 于 1950 年谢世 他一生忙于 诊务 未及著书立说 但面授口述留下众多十分珍贵 又独具特色的沈氏女科临证 诀窍 十八世沈宗麒号祥之 系心九先生长子 遵循家 规 传子不传婿 由持志大学法律系毕业后 不当 律师而侍奉父亲 悬壶济世 由于文学底蕴丰厚又 勤奋好学 刻苦钻研 很快领悟了沈氏女科的临证真 谛 师从 3 年即能独立应诊 且疗效卓著 深得患者 好评 当时患者中流传 小沈医师医道不小 的美 誉 作为沈氏十八世女科传人 他一生兢兢业业 惟 以患者为上 有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 解放前 为反对国民党反动当局取缔中医的错误政策 联络 同仁 积极抵制 是非分明 态度坚决 解放后为响 应政府发扬祖国医学伟大宝库 中西医结合的号召 踊跃参加西医进修班 以 中西医结合 洋为中用 为原则 不断积极完善并深化中医学术 以去伪存 真 去粗取精的科学态度 升华中医理论水平和提高 441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4 年 2 月第 20 卷第 2 期 February 2014 Vol 20 No 2 中医临床疗效 曾经创办第八联合诊所 行医 60 余 载 在调经 止带 不孕 不育以及妇女内科疑难杂症 上均累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及独到的心得体会 继 承完善了沈氏女科效方近 50 首 其一生恪守沈氏 女科家训 实为我辈之楷模 十九世沈绍功 1939 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 导师 国家人事部 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 的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沈绍功精于临证 勤于 笔耕 共编专著近 20 部 撰写论文近百篇 他立志 继承祖业 传承医道 重视发扬创新 其 中医方略 论 专著在其父珍贵效方的基础上 融入自己近半 个世纪的业医经验 在医理 临证 方药 3 个主体里 阐述中医之道 总结临证之得 发挥医疗之新 洋洋 70 余万字 为上海沈氏女科首次留下文字记载 并 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优秀著作奖 编撰出版的 上 海沈氏女科全科临证方略 全面整理和系统地总 结了沈氏女科的学术成就和临床经验 并进行了完 善和发挥 增加了中医外科 儿科 五官科 皮肤科等 方面的内容 保持了沈氏女科的完整性和实践性 2012 年 沈绍功教授单元式组合辨证论治法的理 论与创新研究 被列入中国中医科学院 名医名家 传承 项目 沈绍功行医 50 年 在学术上追求创 新 事业上追求精品 成果上追求效益 学风上追求 实干 处事上追求真诚 其格言是 为了临床 疗效 是硬道理 他的座右铭为 全身心地投入 一切为 了患者的康复 一切为了民众的保健 被国医大师 路志正教授赞誉为 深得患者信赖的临床医学家 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誉为 中医临床家 十九世沈依功 男 1968 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六 年制医疗系毕业后 始终坚持参与临床一线工作 在 心脑血管病 妇科病 糖尿病 胃肠病 肾病等方面累 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 在 40 余年的行医历程中 一 方面传承上海沈氏女科宝贵的经验 另一方面在努 力继承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同时 富于发扬创新精神 他临证强调中医辨证论治 突出整体观念和生克制 化特色 反对将疾病拘泥于简单分型归类 设定专 方 生搬硬套 采用对号入座的机械操作 认为 中 药西用 绝非中医辨证论治 亦不符合中西医结合 宗旨 应予否定 积极提倡 洋为中用 西为中 用 吸纳现代医学先进科技理论和检测手段 为中 医辨证 诊断 治疗 推断疾病预后等提供依据和服 务 为加速中医现代化积极创造条件 在其 心血 管病名医验案集 里 对中医心病治法精辟地归结 为补益心气 滋养心阴 振奋心阳 祛痰化浊 活血化 瘀 理气散寒 6 法 并以验案引证其说 二十世沈宁 1970 号永宁 沈绍功之子 1995 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 国家执业医师和执业药 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委员 全国老中医药专 家沈绍功学术经验继承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 的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 目 沈氏女科流派传承工作室 负责人之一 代表性著作 沈氏女科六百年养生秘诀 讲述了沈 氏女科的养生精华 弘扬完善 创新提升了沈氏女科 养生保健家学 主编 战胜糖尿病 同仁堂 蔬菜 养生事典 和其他任副主编及编委的著作 20 余部 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3 篇 擅长中医妇科 中 医内科 收徒白伟超 范竹萍 2 人 二十世沈劼 号永劼 沈依功之子 自上海中医 药大学毕业后已取得国家执业医师证书及中医内 科 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资格 临证 10 余载 3 2沈氏门人传承脉络 一枝独秀不是春 万紫千红才是春 沈绍功 抛弃门户偏见 打破 传男不传女 传内不传外 的 家规 通过家族传承 硕博培养和师带徒相结合等形 式大力培养传承人才 打造沈氏女科流派人才群体 形成了 老中青 三代 传 帮 带 的合理人才梯队 扩大流派辐射影响 使有 600 年历史的沈氏女科在 祖国大江南北皆有传薪火种 为更多的百姓提供健 康服务 传承人中现有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北京 中医药大学的博士 11 人 硕士 4 人 另有本科学历 传承人 10 余人 成为沈氏女科的中坚力量 同时传 承人中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招收的 博士和硕士构成了沈氏女科的后备人才队伍 这些 高学历人才将为沈氏女科的进一步传承创新提供坚 实的基础 3 2 1学术经验继承人2002 年 沈绍功被 国家人事部 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为第三 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沈宁 韩学杰被指定为学术经验继承人 沈氏女科世 代由民间传承 首次被政府承认 列入官方名册 首 传异姓传人 3 2 2硕博培养1992 年起沈绍功在中国中 医科学院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共培养硕 士高峰 韩学杰 张页 3 人 博士韩学杰 1 人 3 2 3师徒传授沈绍功全国收徒 30 位 沈 宁 韩学杰 杨金生 张印生 罗增刚 高峰 李成卫 连智华 丁京生 贾海骅 张治国 王蕾 杜文明 王学 谦 孙占山 谷瑞华 谷继顺 杨雁群 贾自允 王再 贤 崔叶敏 汪贵和 王敬忠 辛春艳 宋永江 郝民 礼 李海玉 王雪茜 王玮 刘兴方 并扩展学术思 想传承示范基地 遍及包头 沈阳 北京 石家庄 鹤 岗 霸州 长春 山东等地共 8 处 4学术创新 沈绍功扩充诊治范围 不但治疗妇科疾病 而且 男女老幼患者全可诊治 除手法 手术外遍及临床各 科 使沈氏女科成为全科中医 同时开枝散叶 既传 承又扩展 既培养后继人才 又创新学术观点 使沈 541 2014 年 2 月第 20 卷第 2 期 February 2014 Vol 20 No 2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氏女科在北京更加独具一格 具有鲜明的特色 更有 可靠的疗效 为中医学术的发展 中医疗效的提高贡 献了力量 4 1提出 辨证序列方药诊治冠心病 和 冠 心病宜从痰论治 的新思路 在担任全国中医胸痹 冠心病 急症协作组组 长时 总结了 70 年代以来中医药诊治冠心病的经验 和不足 提出病名规范化 辨证实用化 证候计量化 治疗系列化和实验同步化 强调辨证序列 整体方 案 从痰论治和分辨虚实 从而开辟了一条中医药治 疗冠心病的新途径 4 1 1提倡病名规范化中医没有冠心病的 病名 以往笼统地命名为 厥心痛 真心痛 心 痛 胸痹 等 没有统一的病名 1986 年沈绍功首 次以 金匮要略 为准 把冠心病病名一一与西医病 名对应为 胸痹病 冠心病 胸痹心痛 冠心病心绞 痛 胸痹心悸 冠心病心律失常 胸痹心衰 冠心 病心力衰竭 胸痹心厥 冠心病心肌梗死 等 这 套冠心病规范化的中医创新病名 被收入国家中医 药管理局1993 年3 月编印的 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 范 第一辑的 中医胸痹心痛 冠心病心绞痛 急症 诊疗规范 中 以医政 1990 13 号文下发 自 1990 年 7 月 1 日起在全国各级各类中医院中施行 经过 临床多年的验证 切实可行 已被中医药行业标准和 国家标准所采纳 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和学科的交流 主编的 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获得 中华中医药学会 2004 年度科学技术学术著作一等 奖 作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先驱之一 于 2004 年荣 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发的 从事标准化工作 20 年以上工作者 荣誉称号 4 1 2创建了 病证相配单元组合式分类辨 证诊断法 即将冠心病的中医证类分成 6 个单 元 即 心气虚损 心阴不足 心阳不振 痰 浊闭塞 心血瘀阻 寒凝气滞 根据临证实际 加以单元组合更切合实际 达到 辨证准 的目的 并针对不同的证类进行治疗 4 1 3大力提倡冠心病从痰论治随着人们 生活水准的提高 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竞争的日益 激烈 空气环境的日渐污染 使冠心病的中医证候谱 发生了重大变化 传统的气虚血瘀或气滞血瘀证类 已较少见 而痰浊闭塞证类却大量增加 其立法应 当从 补气活血 转到 补气祛痰 从 理气活血 转到 痰瘀同治 上来 从传统方剂入手 首创了温 胆汤合三参饮化裁组方 由于切中临床证类 在冠 心病的治疗中收到明显的效果 4 2提出治疗 2 型糖尿病的新思路 即从传统 的 养阴清热 法则转换到 补气养阴 上来 在长 期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 经临床仔细观察发现 2 型 糖尿病 三多 症状并不明显 而以气短乏力 心悸 消瘦为主症 且苔多薄白 质淡 脉象沉细而弱 中 医证候分类属 气阴两虚 故创制了补气为主 养 阴为辅 气阴双补的立方原则 创建了补气为主 重 用生芪 养阴为辅 配用生地 气阴双补的 降糖甲 片 方剂 在治疗上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 586 例 2 型 糖尿病患者使用过程中 总有效率达 89 8 1979 年编写 糖尿病知识问答 已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出版发行 4 3提出肿瘤病治疗以 扶正培本为主 保护 胃气为先 的理论依据 肿瘤病治疗主张遵循肿瘤 局部与整体相结合 扶正与祛邪相结合 中医与西医 相配合的三大防治原则 通过调整肾的阴阳 扶助 脾胃正气 采取药物药膳 心理治疗双管齐下的综合 疗法 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 提高病人自身抗癌机 能 既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又有效控制和消除癌细 胞 争取做到 人瘤同在 人在瘤消 从而达到扶正 以祛邪的治疗目的 保护胃气首先振奋食欲 分两 类 舌苔腻者投芳香护胃 以温胆汤 保和丸为主方 舌苔薄者投养阴护胃 以养胃汤为主方 同时提出药 疗与食疗 意疗 体疗互相配合的综合方案 这些新 思路 新方法突破了中医治疗恶性肿瘤不顾胃纳 一 味投以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 软坚散结 以毒攻毒等 传统框框 创制了 平瘤建功散 新方 而且提倡药 疗与食疗 意疗 体疗互相配合的综合方案 明显缓 解了患者症状 延长了生存期 提高了生存质量 减 轻了放 化疗的毒副反应 其间 主笔的科研论文 猪苓多糖治疗原发性肺癌 116 例扶正作用的临床 观察 获 1981 年度中国中医研究院科研成果三等 奖 4 4提出中西医配合 发挥中医药治疗急症的 特色和优势 以救死扶伤为最高准则 开展中医诊治 急性高热 脑中风 冠心病 急性痛证以及急性中毒 等疾病的科研工作 20 世纪 80 年代任广安门医院 急诊科主任期间 组织急诊科制订并印制了 广安 门医院单病种中医急症诊疗常规 自制 清解合 剂 温解合剂 清暑合剂 复方地丁注射 液 石韦注射液 等近 20 种医院内部制剂 使中 医急症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 1987 年 论文 心痛气雾剂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 获国家中医药 管理局全国 部级 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等奖及 中国医药学报 首届优秀论文三等奖 1989 年收入 国家科委 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 第 4 期 经过 50 年的临床磨练 沈绍功积累了丰富的临 证经验 在学术上不断突破和升华 既传承了中医的 基本理论 又充分吸取沈氏女科的宝贵经验并进行 不断创新 总结创新了 24 条学术观点 1 一切为 了临床 疗效是硬道理 对中医药相信不够 要 迷信 热爱不够 要酷爱 原生态就是辨证论治 下转第 152 页 641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4 年 2 月第 20 卷第 2 期 February 2014 Vol 20 No 2 心理活动中复杂的全部情志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古代对情志的 情二端 分 类法所形成的 二情说 与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情 绪 情感变化具有两极性的观点颇有相似之处 这 种两极性表现为肯定与否定的对立性质 积极的增 力作用和消极的减力作用 强与弱 紧张与轻松 激 动与平静的状态 6 凡是需要得到满足时所产生 的是一种肯定的情绪 一般都具有积极的增力作用 因此又称为积极情绪或正性情绪 凡是需要得不到 满足时所产生的是一种否定的情绪 一般都具有消 极的减力作用 因此又称为消极情绪或负性情绪 这样 把人的多种多样情感都可以按照对比的性质 配合成对 凡是配合成对的两种情感 都在性质方面 彼此相反 如欢 悲 乐 哀 喜 恶 爱 恨等 内经 所说 神有余则笑不休 神不足则悲 素问 调经 论 肝气虚则恐 实则怒 灵枢 本神 等 也 都是情志活动两极性特征的表现 3结语 情志虽然是人对外界事物的反应 但外界事物 对人是否起作用或起何作用 决定于它对人是否有 意义及何种意义 而这是由心神认识与评价的 因而 心神的特点和反应能力对个体情志的产生具有重要 甚至是决定作用 7 如 关尹子 五鉴 中 情生于 心 心感物 生情 因识生情 中医心理学 认为 认知活动是在心神主导之下进行的 心神对客 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需要的认知 才会产生不同的 态度体验而表现出相应的情志 因此心神在情志活 动中具有主导作用 情志活动是以五脏为生理基础 的 情志与五脏之间虽然有着某种相互对应的联系 但这种联系并非是不同性质情感刺激直接作用于某 脏的结果 而是首先作用于心 被心神认知后 通过 心神的调节而使五脏分别产生不同的变动 形于外 则表现为相应的情志变化 近年来 学者们对中医 七情学说 的研究日渐 深入 有人提出 中医情志学 的学科概念并出版了 中医情志学 8 专著 构筑了中医情志学学科的理 论框架 这些研究内容从核心概念到情志理论与假 说 从情志表现到情志心理与生理 从情志病理到情 志病证与防治 都对中医的七情学说从理论到临床 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述 中医学的这些情志理论 是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认知理 论 意志理论 睡梦理论 人格理论等共同构成中医 心理学对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认识 中医情 志学充实了中医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是对中医情志 理论的深化 对中医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对中医养生保健及 治未病 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 参考文献 1 王力 古代汉语 M 2 版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468 2 秦伯未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M 2 版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 1983 45 3 金光亮 情志源流与概念探讨 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30 8 515 4 汤朝晖 周志彬 严石林 等 论七情致病中 思所伤 的中心 地位和作用 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 15 9 10 5 杜文东 论 思 的实质及其临床意义 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 报 社会科学版 2000 1 2 100 102 6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 M 3 版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66 367 7 金光亮 论情志源流与情志病因 J 中国中医药学报 1997 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应急物流行业当前市场规模及未来五到十年发展趋势报告
- 收入费用与利润的课件
- 2025年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金属冶炼(中级)安全生产专业实务试卷及答案指导
- 2025年全国大学生525心理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4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商用厨具厨房设备模拟试题考题及答案
- 撞车后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4年高级汽车美容保养及装潢工技术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
- 2025年《组织胚胎学》理论知识试题与答案
- 2025年事业单位教师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附答案)
- 八年级英语下学期阅读理解20篇
- 柠檬酸在提高尿素呼气试验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准确性中作用护理课件
- 低温余热锅炉综合利用
- 电工技能与实训仿真教学系
- 2020新译林版高中英语全七册单词表(必修一~选择性必修四)
- 离婚协议书电子版下载
- 数据治理咨询项目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家长课堂作业及答案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钻井液技术规范样本
- 2021年江苏省燃气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燃气管道调压工理论知识题库
- 电气专业求职个人简历模板5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