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2010年18套高考语文试卷中,共有16套试题将“诗歌鉴赏”考查焦点对准了“情感”。这种不约而同的变化似乎显示了命题者已从浅表的技巧鉴赏又回归到内在的品质鉴赏;当然,也暗合了高中生的学习和阅读规律,毕竟诗歌鉴赏重在理解感悟。这16套试题中诗歌的情感,既有壮志难酬的愤激悲伤,也有羁旅漂泊的愁思孤独;既有空闺寂寞的相思之苦,也有好友惜别的难舍难分;既有玩赏山林的游览之乐,也有归隐田园的随遣而安,真可谓“人生百味皆入诗,一枝一叶总关情”。在细斟慢品的同时,这16套试题考查情感的五种设题模式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就结合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来谈谈考查情感的设题模式及答题要领。一、“情感概括”式提问这种题型相对比较传统,设题方式一般为“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或“抒发了哪些情感”。解答这类题目的一般规律是分四步:仔细通读全诗、揣摩题目注释、抓住核心意象、领悟感情倾向。古典诗歌中多有直接或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如“喜”“悲”“怨”“恨”“愤”“忧”“怅”“思”“想”“独”“忆”“怀”“寂寞”“伤心”“惆怅”,抓住这些词语,结合具体的诗歌内容,明确诗人“喜什么”“悲什么”或“忆谁”等,就可找到情感的指向,进而归纳概括出诗人的情感。例1、2010年全国卷第12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梦中作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注】本诗约作于皇祜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酒阑,酒尽。(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解题思路:“路暗花迷”一句中“暗”“迷”就极富主观色彩,表露了诗人此时此刻视野暗淡,心绪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种“梦里心情”皆因仕途失意所致,而“无奈”“思家”等词语则直接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思乡念家之情。参考答案: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高分支招:揣摩核心意向的冷暖色调,结合表露情感的词句进行“定向”概括。二、情感的“自主探究”式提问随着新课标高考的闪亮登场,“探究能力”也越来越受重视,不仅在文学作品阅读部分中多次出现,就连古典诗歌鉴赏也留下了它的踪迹。命题者往往选取一些内涵相对蕴藉、情感较为丰富、主旨较为多元的诗歌来设题考查。做好这种类型的试题,除了情感归纳概括所需的四个步骤以外,还需要考生结合情景关系(如借景抒情等)、情理关系(如托物言志等),再围绕诗歌的“意象选用”、“遣词造句”、“典故寓意”以及“形象”、“意象”、“意境”等进行深入探究,来发掘作品中相对蕴藉婉曲的情感。例2、2010年北京卷第13题: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古风(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注:徂晖,落日余晖。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题思路:考生在初中时都已学习过李白的行路难,对李白那种壮志难酬的苦闷、怀才不遇的愤激都有较深刻的体会,而这首诗恰是和行路难同一时期的作品。再结合本诗,无论是“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还是”荣华东流水”,都很容易看出诗人前途茫茫、人生短暂的感慨,而“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一句正是对权贵当道、才能之士被压抑的混乱现象的揭露。参考答案: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高分支招:知人论世,合理假设,围绕“意”“境”小心论证。三、情感的“溯因推理”式提问此种类型的题目一般都会在题干部分直接明确诗歌承载了怎样的感情,然后让考生从诗歌中找到相应的根据来进行说明。常见提问方式如“某诗(句)表达了某种情感,请作简要说明”,或者“为什么说某诗(句)表达了某种感情?”。答好这类试题,要在细读全诗的前提下,着重体会命题者明确的诗歌情感,将此种情感带入原诗,仔细对照诗歌当中与该情感相关的字、词、句、意境、注释,然后分门别类进行梳理归类,再确定答题重点。如果有些感情比较婉曲,命题者一般会特别交代。例3、2010年江苏卷第9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解题思路:由诗题中的“送”字可知,这是一首朋友惜别的诗歌。宾主双方自然“情动于中而形于外”,那些原本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自然景物仿佛也为他们二人的惜别而伤感,凄风又引冷雨,难舍更添悲凉,此情无法释怀,自然会把酒浇愁,岂知把酒浇愁愁更愁:此愁无计可消,只能在梦里遥忆。参考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此外,今年采用这种考查模式的还有安徽卷第8题“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四川卷第12题第(2)小题“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高分支招:将明示情感带入,回溯情感载体,梳理情感层次,答出“抒情”依据。四、情感的“异同比较”式提问这种比较鉴赏题型,信息容量较大,考查角度灵活,近年来颇受命题者青睐。命题方式一般为采用两首或两首以上诗歌进行比较鉴赏。今年有五个省市的试题都将考查方向聚焦在情感比较上,不过各家的设题方式却都各具特色。(一)诗句比较这种题型一般为将考生曾经学过的一句诗(多为名句)和试题中的某句诗进行比较。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调用知识储备,正确把握所学诗句的思想情感,再细读所给诗歌,确定感情基调,然后重点比较分析二者的情感异同,特别是要找出二者是完全相反还是各有侧重,然后根据诗歌内容来补充理由。例4、2010年湖北卷第14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鹊桥仙七夕范成大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注】争:怎。(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解题思路:两首鹊桥仙都借牛郎织女的神话来比拟人间的男女情思,故事虽然相同,但情感却各有侧重。“两情”一句乃秦观鹊桥仙的点睛之笔,该句一反长相厮守的婉约情思,于婉约中见豪迈,体现了作者的爱情观:如果双方的感情是坚贞不渝的,又何必执著于朝夕相守,只要两人心心相印,爱情便天长地久。范词上阕重点描写牛郎织女迫切相见的心情以及众仙女的羡慕,突出二人爱情的坚贞,下阕却写这种相思之苦并未因短暂的相聚而有所缓解,反而“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旧愁加新愁,更显愁肠百结、相思难解。参考答案: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另外,江西卷第14题第(2)小题也采用了这种考查方式:“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福建卷采取了客观选择题的方式,让考生从四个曾经学过的诗句中选择一个与试题中诗歌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高分支招:明确原诗情感基调和主旨,比较诗句承载情感的异同和侧重。(二)篇章比较做此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做到知人论世,即了解两诗作者身世及作品创作的背景,因为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寄寓的情感也会不同:其次要观察两诗的题材、风格以及创作意图等细节,然后再重点斟酌点明题旨的诗句,最后要结合题干决定是同中取异,还是异中求同。例5、2010年天津卷第13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峡口送友人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送蜀客雍陶剑南风景腊前春,山乌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解题思路: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司诗“天涯”二字已暗寓漂泊之苦,而“来时万里同为客”一句则表现了诗人浪迹天涯,不胜思乡之情:雍诗“自缘身是忆归人”则直接表露了对家乡的思念。参考答案:思念故乡之情。高分支招:根据题干要求的比较重点,结合诗歌的创作意图背景,斟酌比较情感的异同。(三)字词比较这种题型主要是比较同一作品(或不同作品)中同一字词(或不同字词)所承载思想情感的异同,所以考生要首先关注该组字词原本的词义、词性,接着再看该组字词在诗歌中的词义、词性、位置以及表达效果,然后再来品析二者的异同。鉴赏的关键环节是看该字词有没有构成文言语法现象,有没有使用特殊手法。例6、2010年重庆卷第12题: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北固题壁【清】郭辟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2)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解题思路:这是一首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词作。上阕因诗人同情江流被群山所阻,所以为之“愁”;下阕看到山势孤立,无法阻挡舟船的前行,自信而“笑”。诗人的情感因山势水形的变化,从最初的担忧的“愁”过渡到释然后的“笑”,表现了作者直面困难、豁达自信的胸襟。参考答案: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高分支招:多角度观察所比字词,可用“替”“删”“移”等方式比较抒情效果的异同。五、表达情感的手法分析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感,诗人往往会使用一些特殊的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一般来说,古典诗歌的情感表现手法大致分为表达方式类(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修辞手法类(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等)、表现手法类(赋、比、兴、对比、烘托、象征、用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联想想象等)。解答这类题目时,一般先要指出某句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接着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指明这种手法对抒发作者情感起到了何种特殊作用。例7、2010年浙江卷第22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定林(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注: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仍:又。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解题思路:“留”“对宿”“值”“相寻”四词拟人化特征非常明显,所以答出手法并不困难i但是许多考生可能会浅尝辄止,没有将拟人手法对抒发感情的作用作进一步说明,造成答题不全,导致失分。这也警示了考生,即使题目只提问“表现情感的手法”,所表现的情感尽量也要有所涉及。参考答案:“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情。高分支招:体会诗歌情感,明确所用手法,对比“有”“无”效果,答出特殊作用。牛刀小试:1、阅渎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游月陂宋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水心云影闲相照,珠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注:【徘徊】放眼四望【计】计较【重陪】重来饮玩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幽雅(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随遇而安、不汁较得失的淡泊情怀(2分)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浦口逢春忆禁苑旧游明杨基春冰消尽草生齐,细雨香融紫陌泥。花里小楼双燕入,柳边深巷一莺啼。坐临南浦弹流水,步逐东风唱大堤。还忆当年看花伴,锦衣骢马玉门西。诗中“坐临南浦弹流水”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