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疗法,学习腹针.ppt_第1页
腹针疗法,学习腹针.ppt_第2页
腹针疗法,学习腹针.ppt_第3页
腹针疗法,学习腹针.ppt_第4页
腹针疗法,学习腹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 2 1 腹针概念 2 腹针起源 3 腹针依据 理论 1 胚胎时脐的作用 经络母系统 2 腹部具有脏腑最集中 经脉最多 途径最短3 前面深似海 后面薄似饼 及2实验 4 腹针穴位定位 腹部分区 划线 任脉 中脘 下脘 气海 关元 肾经 商曲 胃经 滑肉门 外陵 上风湿点及外点 下风湿点及下点 5 腹针操作 体位 消毒 进针手法 剌至病所 出针顺序 注意事项 意外出血处理 6 腹针治疗处方及处方标记 D M S 腹针疗法 由薄志云所创 经过20多年临床观察及验证 腹针依据1 腹部脏腑 经络分布 腹部除了是人体分布脏腑最多的部位 还分布着大量的经脉 肝经 肾经 脾经 胃经 胆经 任脉 带脉 冲脉 阴跷脉 阴维脉 为气血向全身输布 内联外达提供了较广的途径 脏腑的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的地方 也是审察证候 诊断 治疗疾病的重要部位 大多数募穴位于腹部 因此腹部具有脏腑最集中 经脉最多 途径最短等优点 腹针依据2 神阙 脐学说 胚胎时期 脐带是胎儿从母体摄入氧气 营养物质的通道 即胎儿在母体时是以脐为中心向全身输布气血 因此脐 神阙 通向全身运行气血的通道在先天即已形成 胎儿出生后 随着营养摄入方式的改变 脐部输布气血的功能降到了一个次要地位 经络是先于脏腑与肢体的全身最早系统 这个系统便是神阙经络系统 是经络系统的母系统 腹针依据3 腹部的结构 腹部 前面深似海 后面薄似饼 经脉是沿着隐性感传线下面的一种多层次的空间结构 采用不同的深度去剌激与影响不同的外周系统从而达到调节局部或整体的作用 腹针依据4 实验研究 尉迟静氏以3例经络敏感人观察 发现反复针剌气海 石门 关元穴时 能激发任脉贯注的感线 但未发现其它感传路线 而针剌神阙穴引出的感传路线 是纵行的主干呈双向贯注循任脉通督脉 是由神阙穴横行双向贯注的环行路线 是由神阙穴向胸腹壁斜行双向贯注的放射状路线 这为以神阙为核心的腹针系统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有价值的参考 腹部经络系统 浅层 全息 定位 调节系统中层 经络调节系统深层 内脏调节系统 腹针穴位定位1 神阙 中庭 8寸神阙 曲骨 5寸神阙 腹外侧缘 6寸两乳中之间 8寸 腹针穴位定位2 腹白线 任脉 脐横线胃经线肾经线 腹部分区 划线 任脉 中脘 下脘 气海 关元 肾经 商曲 胃经 滑肉门 天枢 外陵 上风湿点及外点 下风湿点及下点 腹针穴位定位 定位 全息 取穴法 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 中脘 位于神阙上4寸的任脉上 相当于全息图上口 浅剌治疗头面部疾病 深剌治疗消化系统 肺 中风偏瘫 神经衰弱 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 下脘 位于神阙穴上2寸 全息图相当于颈7椎水平 浅剌治疗颈部 咽喉部疾病 深剌治疗消化系统 胃肠 疾病 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 水分 位于神阙穴上1寸 中剌治疗慢性炎症 有消炎止痛作用 深剌治疗腹水 呕吐 腹泻 胃炎 小便不利 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 神阙 禁针 治疗肠道疾病 中暑 风痛 角弓反张 中风脱症 小儿脱肛 妇人血冷不受胎气等 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 气海 神阙下1 5寸 相当于腰椎4 5水平 深剌治疗腰椎4 5的病变 脐下放射痛 腹痛腹泻 肾炎 月经不调 痛经 盆腔炎 子宫脱垂 遗精 阳痿 闭经 带下 不孕 尿路感染 疝气 血崩 产后恶露不止等 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 商曲 神阙上2寸 旁开5分 浅剌治疗颈肩结合部病变 深剌治疗腹中切痛 积聚不嗜食 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 滑肉门 神阙上1寸 旁开2寸 浅剌治疗肩关节周围病变 中剌治疗癫痫 哮喘 脑供血不足 面神经麻痹 上肢无力等上半身疾病 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 天枢 神阙旁开2寸 中刺治疗腹部病及腰肌劳损病 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 外陵 神阙下1寸 旁开2寸 浅剌治疗髋关节病 坐骨神经病 深剌治疗腹痛 疝气 痛经 附件炎 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 上风湿点 滑肉门旁开5分 上5分 浅剌治疗肘关节周围疾病 中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流感 扁桃体炎 鼻炎 疱疹 面神炎 支气管炎 咽炎 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 上风湿外点 滑肉门旁开1寸 浅剌治疗腕关节炎 手节关活动障碍 手指麻木等腕关节周围疾病 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 下风湿点 气海旁开2 5寸 即外陵外5分 下5分 浅剌治疗膝关节周围病变 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 下风湿下点 石门旁开3寸 即外陵外1寸 下1寸 浅剌治疗小腿及踝关节病变 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 气旁 气海旁开5分 浅剌治疗腰骶部病变及下肢无力等 腹部穴位 八廓 定位 腹部穴位的特性1 腹部的浅层 中层是调节全身的系统或外周系统 腹部的深层是调节内脏系统 腹部穴位的特性2 腹部的左右同名穴 在针剌 浅剌 中剌 调节外周系统时 治疗同样疾病 腹部的左右同名穴 在针剌 深剌 调节内脏系统时 作用的内脏系统不同 故穴性亦不同 腹针的操作 针具的选择 患者的肥瘦穴位的深浅进针长度不超过针长的2 3同一病人选取同粗细 同长度的针 腹针的操作 体位 平卧位 腹针的操作 进针深度 分为天 地 人三部 分别调节不同系统 天部 调节浅层全息系统 引起临床症状改善 人部 调节中层经络系统 以调节经脉气血运行 地部 调节深层内脏系统 调节脏腑功能 腹针的操作 掌握安全的深度 剌激的是存在于腹壁内的经络系统 而不是剌入某个内脏 进针深度以不剌穿腹壁为度 进行针剌时 不同深度有组织和不同的手感 腹针的操作 选择治疗不宜针剌的时间 大饥大饿便满 腹胀 腹针的操作 进针手法 避开血管 毛孔 施术要轻 根据习惯持针 进针 单手 双手或管针进针均可 但要保证取穴进针的准确性 进针时有疼痛 可能与毛孔 血管有关 重新选择进针部位 腹针的操作 针剌与疗效 针剌深浅与强弱 以病人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为手法的客观指标 主张 先浅后深 宁浅勿深 宁弱勿强 见好就收 腹针的操作 留针时间 一般留针20 30分钟 根据体质强弱 病程长短及疾病虚实来决定 腹针的操作 疗程 一般为6次 疗程 其中的前3次为每日针1次 后3次为隔日针剌 慢性病及疑难病为10次 疗程 前5次为每日针1次 后5次为隔日针剌 腹针的操作 起针手法 根据进针顺序依次起针 起针时保持进针时深度 缓慢捻转出针 以干棉球按压穴位针孔 腹针的治疗 作用机制 调节脏腑 疏通经络 作用靶点 腹针的治疗 适应症 病程较久的内伤脏腑的全身性疾病 如脑血管后遗症 老年性痴呆 脑动脉硬化 心血管病 高血压 癔病 脏腑失衡后引起的疾病 如血栓性耳聋 眼底出血 球后视神经炎 视神经萎缩等 虽病程较短 但与脏腑的正气不足相关的疾病 如肩周炎 坐骨神经痛 关节炎 颈椎综合症 腰痛 双腿麻木 酸困等 其它的针灸适应症 但经治疗疗效不佳者 均可为腹针的适应症 腹针的治疗 腹针禁忌证 1 一切不明原因的急腹症均为禁忌证 2 急性腹膜炎 肝脾肿大引起的脐静脉曲张 腹部内部肿瘤广泛转移 怀孕妇女均为禁忌证 3 对于长期慢性病而致体质衰弱的病人 慎用 4 对肝脾肿大不宜过深 腹针的治疗 天地针引气归元腹四关调脾气 腹针的治疗 天地针 中脘 关元 中脘为天 是胃之募穴 有水谷之海之称 关元为地 是小肠经的募穴 别名丹田 有培肾固本 补气回阳之功 二穴合用有补脾肾之功 腹针的治疗 引气归元 中脘 下脘 气海 关元 中脘和下脘属胃脘 两穴有理中焦 调升降的作用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 有主肺气肃降功能 气海为气之海 关元培肾固本 肾又主先一塌胡涂之原气 四穴合用有 以后天养先天 之功 腹针的治疗 腹四关 滑肉门 外陵 滑肉门位于神阙之上 治疗躯干上段及上肢的疾病 外陵位于神阙之下 治疗下腹及下肢的疾病 四穴合用有通调气血 疏通经气使之上输下达肢体末端作用 腹针的治疗 调脾气 大横 大横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 具有调整脾脏功能 祛湿 健脾 滑利关节的作用 常与腹四关合用治疗腰部疾病和坐骨神经痛 与风湿点合用治疗全身关节炎或肩周炎 腹针的治疗 落枕 中脘D 商曲S患侧 滑肉门M患侧 腹针的治疗 肩周炎 中脘D 商曲M健侧 滑肉门S患侧 腹针的治疗 肘腕痛 中脘 滑肉门患侧 上风湿点患侧 商曲健 腹针的治疗 颈椎病 中脘D 关元D 商曲S双 滑肉门M双 腹针的治疗 腰背痛 中脘 气海 关元 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