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9讲 新诗运动与初期诗歌 2008-10-20星期一(第八周)教学目的 1了解新诗的诞生、发展过程。 2掌握“五四”及其各流派诗歌的特点。3湖畔诗与小诗的艺术特征教学重点 胡适的诗歌主张及其尝试集、周作人等其他早期白话诗的特征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1、晚清诗界革命:梁启超设计的“诗界革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起初:是要有“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后来:退一步确定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拒绝引入“新语句”。最终:止步于宋诗派的模仿风气中。2、胡适在纲领性的论新诗中明确提出:必须“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后来,概括为“作诗如作文”。“作诗如作文”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二是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也即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这实际上就是以散文化(或者说是“非诗化”)对发展得过分成熟、人们业已习惯、但已脱离了现代中国人的思维、语言的中国传统诗歌语言与形式的一次有组织的反叛,从而为新的诗歌语言形式的创造开辟道路。 3、胡适还提出“诗的经验主义”:其核心就是“言之有物”,也即“有我”与“有人”。“有我就是要表现著作人的性情见解,有人就是要与一般的人发生交涉”,前者突出了写作者主体的性情与间接,后者强调了与“一般人”即平民百姓的沟通与交流,这正是“五四”时期的文化(文学)启蒙主义在诗歌观念上的表现。 五四新诗运动的“散文化”与“平民话”的目标,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深刻联系。 胡适的新诗革新理论胡适1917年1月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亮出了文学革命的旗帜后,紧接着便在2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八首”,呼应文学革命,作为倡导新文学(白话文学)的一种尝试。诗歌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审美积淀最为深厚的一个领域,对它的变革是相当艰难的。当胡适还在美国酝酿白话文时,他的学友梅光迪、任鸿隽便认为“文章体裁不同,小说词曲固可用白话,诗文则不可”。这是因为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光辉顶峰的唐诗已经完成了情感的形式化和经典化过程,它以种种格律模式和定型意象几乎穷尽了人们各种情感表达的可能,因而继唐之后的宋诗只能走上一条以文为诗追求拗峭怪僻的道路。自宋以后,历代诗人的才情似乎也就只能消耗在复古的循环圈里了。即使作为晚清诗界革命旗帜的黄遵宪,虽然提出了“我手写我口”的口号,但其“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新派诗仍没有实现这一目标。因而面对这一发展到烂熟的诗歌传统及其巨大的历史压力,“五四”新诗只能首先从诗体解放上寻求突破。这种“诗体解放”说集中体现在胡适的谈新诗等文章提出的“作诗如作文”(“诗国革命何自始?要须作诗如作文”。逼上梁山)的主张中,其要点是:一是打破旧诗词曲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二是以白话写诗。用白话的语词与语法代替文言的语词与语法。所以“白话诗”正鲜明的体现了初期新诗革新的特征。这是因为中国古典诗歌格律是建立在文言的规范和系统基础之上的,废文言而以白话入诗,必然对这些“格律”构成根本的冲击。胡适曾比较过辛弃疾的一首词的一阙说:古代“诗句长短,韵之变化,不出数途,又每句必顿往,故甚不能达曲折之意,传婉转顿挫之神”;而“以文法言之,乃是一句,何等自由,何等抑扬顿挫”。虽然仅仅以白话入诗并不能构成真正的诗,但这却是走向创造现代汉语新诗的第一步,因为正是这种白话入诗所造成的“诗体的大解放”,才使诗歌开始走出宗唐摹宋的怪圈,超越黄遵宪在古文系统内的“伸缩离合”,从根本上冲出了古典诗歌格律和意型的樊篱,而开始从鲜活的现代汉语中汲取诗情和语料。3、另一种“新诗”理想创造新诗的试验所受到的反对:学衡派强调“诗之有格律,实诗之本能”,“诗之异于文者,以诗之格律必较文为谨严”。他们的理想是“新材料与旧格律”的结合。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一) 概貌新诗发表的阵地: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觉悟等。1920年,由周作人、刘半农、沈尹默等人发起的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成立,由此开始了现代新诗“歌谣化”的努力。刘半农瓦釜集(江阴方言“四句头山歌”20余首)、刘大白卖布谣田主来第一批白话诗人: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等。 第一个新诗刊物:1922年叶绍钧、刘延陵、朱自清等以“中国新诗社”名义创办的诗月刊。第一本白话诗集:尝试集“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康林语)(二)初期白话诗过程初期白话诗的诗人主要有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和周作人等。胡适不仅最早尝试白话诗,而且于1920年3月出版了第一部中国白话新诗集尝试集。该诗集分为两编。第一编的诗作于19161917年,虽以白话入诗,但还脱不掉旧诗词曲的气味和声调。胡适自己也说,这些诗“很像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放脚鞋样”,“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第二编收1918年以后的诗,诗体获得了较大解放,在遣词、造句、用韵和音节等方面都打破了旧体诗的束缚,如人力车夫基本上做到了诗如言谈,只是平铺直叙,诗味不足。(人力车夫展开的是一个街头场景:“客”见人力车夫太小,不忍坐他的车,车夫却告他说:“我半日没有生意,又寒又饥。你老好心肠,饱不了我的饿肚皮。”“客”坐上了车夫的车。比较郁达夫的薄奠、鲁迅的一件小事)胡适作为尝试白话诗的第一人,在当时的影响是很大的。仅尝试集自1920年出版后,到1922年便发行到第四版,可见一斑。以至在诗坛形成了一种“胡适之体”。胡适自己曾评介这种诗体的艺术追求是“说话要明白清楚”,“材料要有剪裁”,“要抓住最扼要最精彩的材料,用最简练的字句表现出来”,“意境要平实”。主要特点就是主要特点是明白清楚、朴质平实。如果说胡适的白话诗还带有由“自然音节”所形成的音韵的话,那么康白情的江南和周作人的小河则尝试了无韵诗(自由诗)。如周作人的小河(1919)以自由洒脱的语体形式,通过“田里的稻”、“田边的桑树”以及“田里的草和虾蟆”对被农夫关住的河水既期盼又忧虑的心情的细腻描绘,象征性地表达出对新思潮既期待又担忧的矛盾情感。虽不押韵,但是随着语句与语气的轻重抑扬,却自成一种内在的情绪律动,所以被胡适誉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如(“稻”):“小河的水是我的好朋友,/他曾经稳稳的流过我面前,/我对他点头,他向我微笑。/我愿他能够放出了石堰,/仍然稳稳的流着”相对于人力车夫就流畅多了,并影响到后来诗歌的走向如戴望舒我的记忆“它的拜访是没有一定的,/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时常当我已上床,朦胧地想睡了;/或是选一个大清早,/人们会说它没有礼貌,/但是我们是老朋友。”再到韩东大雁塔“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另外沈尹默的三弦以含蓄蕴籍的意境、悠扬回荡的音韵(只闻其声、未见其人,但却更分明地感受到“他”的存在)而成为初期白话新诗的名篇。而俞平伯的冬夜和康白情的草儿(均出版于1922年)也是初期白话新诗的重要诗集。与此同时,“五四”新诗也注意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新诗“歌谣化”)。为此,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等还专门于1920年成立了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刘半农从故乡江阴采风的同时,还用江阴方言写作了“四句头山歌”20余首,编成瓦釜集。另外他还极富文体革新意识,尝试过各种诗体,1920年创作的带有民歌味的教我如何不想她,经赵元任谱曲后长期流传于海内外。刘半农还最早进行了散文诗的尝试,1918年发表了4篇,其中晓描绘晨曦中的自然景色,极富诗情画意。刘大白的卖布谣田主来等诗歌也接借鉴了民间诗歌体式。从艺术手法来看,早期白话诗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用白描手法摹写具体生活场景或自然景物,显示出客观写实倾向,如前举胡适的人力车夫。还有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铁匠等。另一类则是通过托物寄兴(也是传统诗学的一种方法“香草美人”),来表现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感兴与思索。如前举周作人的小河(从另一侧面也可说是象征)。还有胡适的老鸦等。(三)早期白话诗的特色: 1、胡适说“诗须要用具体的做法,不可用抽象的说法”,是这一时期诗人在艺术上的共同追求。具体的做法:一是白描(胡适的人力车夫);二是比喻、象征(胡适的老鸦、周作人的小河)。这时期的诗歌具有明白而平易的特点,但缺乏飞腾的想象力。茅盾说早期白话诗大都具有“历史文件”的性质:其历史价值与历史局限都在于此。 2、诗歌的形式特征:散文化的倾向。*阅读作品:刘半农相隔一层纸教我如何不想她、康白情草儿在前、胡适一颗星儿(“威权”一颗遭劫的星)、沈尹默月夜、周作人小河、鲁迅梦爱之神人与时沈尹默月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原载1918年1月新青年V4H1)鲁迅梦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前梦才挤却大前梦时,后梦又赶走了前梦。/ 去的前梦黑如墨,在的后梦墨一般黑;/ 去的在的仿佛都说,“看我真好颜色。”/颜色许好,暗里不知;/而且不知道,说话的是谁?/暗里不知,身热头痛。/你来你来!明白的梦。(原载1918年5月新青年V4H5)鲁迅爱之神一个小娃子,展开翅子在空中,/一手搭箭,一手张弓,/不知怎么一下,一箭射着前胸。/ “小娃子先生,谢你胡乱栽培!/ 但得告诉我:我应该爱谁?”/娃子着慌,摇头说,“唉!/你是还有心胸的人,竟也说这宗话。/ 你应该爱谁,我怎么知道。/ 总之我的箭是放过了!/你要是爱谁,便没命的去爱他;/你要是谁也不爱,也可以没命的去自己死掉。” (原载1918年5月新青年V4H5)鲁迅人与时一人说,将来胜过现在。/一人说,现在远不及从前。/一人说,什么?/时道,你们都侮辱我的现在。/ 从前好的,自己回去。/ 将来好的,跟我前去。/ 这说什么的,/ 我不和你说什么。(原载1918年7月新青年V5H1)3、诗评论1923开始,成仿吾、闻一多、穆木天等先后发表文章,从不同的艺术角度,充分探讨“语体诗的真正长处”和各种可能性,白话诗成为批评的目标。1923年5月,创造周报第一期发表了成仿吾的诗的防御战,文章对早期白话诗的理性色彩展开了猛烈的抨击。郭沫若积极响应,认为“诗的本质在抒情”。三、建设期的新诗创作(一)、“中国新诗社”诗人群“中国新诗社”是由文学研究会的叶绍钧、刘延陵、朱自清于1921年组织的新诗歌团体,也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新诗团体,并于1922年1月在上海创办了第一个新诗刊物诗月刊。同年6月,他们又联合郑振铎、周作人、徐玉诺、俞平伯、郭绍虞等人编辑出版了诗歌合集雪朝。这群诗人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初期白话诗的传统,遵循“真率”与“质朴”的原则,常以托物寄兴的手法直白地抒写诗人对人生的感受和思索,语言平易朴实。但也因此而缺少了浓郁的诗情与诗味。其中朱自清的毁灭真诚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摆脱“一切纠缠而回归一个平平常常的我”的内心思考,追求诗歌内容与人格的“平常”,在诗坛曾引起轰动。(二)“湖畔诗人”天真的爱情吟唱“湖畔诗人”,又称“湖畔诗派”,是指1922年4月以湖畔诗社名义出版的湖畔诗集而得名的一群年轻诗人。他们是汪静之(19021996 , 安徽绩溪人)、应修人(19001933,浙江慈溪人)、潘漠华(19021934,浙江宣平人)、冯雪峰(19031976,浙江义乌人)。其中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都是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爱好诗歌,1921年曾与柔石、魏金枝等一起组织晨光文学社。1922年上海棉业银行的应修人来到杭州西湖与他们会晤,成立湖畔诗社。除湖畔外,他们还先后出版了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三人的诗歌合集春的歌集(1923年12月),汪静之则单独出版了惠的风(1922年8月)和寂寞的国(1927年)等诗集。朱自清说:“真正专心致志做抒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比起初期白话诗的作者来,他们是“五四”的产儿,因而他们的诗可说是“没有沾染旧文章习气老老实实的少年白话新诗”。作为年轻人,他们以清新纯真的语言集中表达了“五四”青年的爱情觉醒。如汪静之的过伊家门外:“我冒犯了人们的指摘,/一步一回头瞟我意中人;/我是怎样欣慰而胆寒啊。”真挚而坦率地表现了“五四”青年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勇敢而又胆怯地追求纯真爱情的复杂心理。(同淦女士旅行)在当时曾遭到封建卫道士的猛烈攻击,而鲁迅、周作人等“五四”新文学先驱则给予了热情的肯定与捍卫,认为这是“诗坛解放的一种呼声”。(三)“小诗”的风行“小诗”是指1921年前后开始风行诗坛的一种诗歌体式。中国古代诗歌本来就有悠远的小诗传统,如诗经中的部分作品,民间的一些歌谣(如子夜歌),唐诗中的绝句以及后来的小令等。不过“五四”时期的小诗潮却主要受外国诗歌,特别是印度泰戈尔的小诗和日本的短歌俳句的影响而兴起的。俳句又称“发句”,一般以3句17音组成一首短诗,首句5音,次句7音,末句5音,故又称17音诗。短歌每首5句,共31音,音节排列为五七五七七。不过周作人翻译过来的小诗却并不同于原来的形式,如松尾芭蕉的俳句:“古池青蛙跳入水里的声音。”(日本的诗歌)完全是自由诗,但它那轻妍的情趣却鲜活地表现了出来。泰戈尔的小诗主要体现在他的飞鸟集中,大多数诗歌只有一二行,极少数三四行,常常在捕捉到一种场景或印象的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由于这些短小精悍的“小诗”,“颇适合抒写刹那的印象,正是现代人的一种需要”。因而当周作人和郑振铎在1921年至1922年间分别译介出这些诗歌后,便给当时向多方面探索的新诗人以启迪,利用这种轻便灵活的诗体迅捷地传达出自己刹那间的感触与沉思,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广泛的小诗潮流。以至1921年至1923年被称为“小诗流行的时代”。(同时出版了冰心的繁星、春水和宗白华的流云)文学研究会的冰心、朱自清、徐玉诺等,创造社的郭沫若、邓均吾、湖畔的年轻诗人以及宗白华、何植三等都加入了这个潮流。不过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还应该是冰心和宗白华。冰心于1923年出版诗集繁星、春水,共收小诗300余首,主要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以三言两语的格言警句式的清丽诗句,表现内心的沉思与灵感的顿悟。如繁星三四“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地底下细小的泥沙。”春水一一三“星星/你只能白了青年人的发,/不能灰了青年人的心。”在明丽的形象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又回荡着耐人回味的诗情,是用“智能和情感的珠”缀成的晶莹的诗。宗白华(18971986),江苏常熟人。1919年参加少年中国学会,编辑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并发表诗作。1920年出版与郭沫若、田汉论诗的往来书信集三叶集。同年5月赴德国学习哲学与美学。自1922年6月开始在学灯上发表小诗,1923年结集为流云出版。其特点是以直觉和悟性捕捉刹那间心灵的闪光,创造出熔意象与哲理于一炉的意境,如夜:“一时间,/觉得我的微躯,/是一颗小星,/莹然万里星,/随着星流。/一会儿,/又觉得我的心,/是一张明镜,/宇宙的万里,/在里面灿着。”以仰望星空的刹那间的微妙感觉与意象变化,传达出对人在宇宙中地位(小-大)的悠长的哲学思索。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这种哲理小诗突破了传统诗歌“以情为主”的规范,开创了“以智为主脑”的新的诗歌道路。但是如果处理不好意象、情感与哲理的关系,过量的理智往往会造成诗的空洞乏味,而“极端的刹那主义”也易使诗流于散漫与轻浮。因而当20年代中期新月派的格律诗兴起后,小诗也就渐渐少了。(四)、冯至的抒情诗与叙事诗冯至(19051993),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后便乘着“五四”新潮,开始了新诗创作,是浅草一沉钟社在诗歌方面的主要代表。1921年至1926年的诗歌结集为昨日之歌于1927年出版,其基本主题也是对爱情和青春的歌唱。善于用奇妙的想象、比喻和象征来抒发轻婉的幽思与飘渺的柔情。语言整饬之中保持自然,旋律舒缓柔和,形成别具一格的“幽婉蕴籍”的艺术风格。如名篇我是一条小河自喻为一条奔流的小河,而把恋人比作彩霞倩影,以清流艳影的相互交融,来象征恋人间的心心相印,同时也隐喻着诗人的人生追求。想象奇特,形象优美。其它如蛇、默等也都曲折有致地吟唱出诗人的一往深情。因而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其基本特色可以归纳为:一是处处表现出艺术的节制,形象明净;二是着意追求诗情的哲理化,使诗歌具有一种“沉思”的调子;三是在形式上采取了半格律体。我是一条小河解读:第一节,“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 投入了河水的柔波。”“我”和心中的恋人“你”的邂逅,虽是“无心”,却一见钟情,给我留下了深深的记忆。用 “彩霞般影儿”“ 投入了河水的柔波”来表达那样一种美丽朦胧若隐若现的情感及其多向度的延展,给人丰富的想象,并奠定了一种柔美的基调。第二、三节“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 把那些碧绿的叶影儿 / 裁减成你的衣裳。/我流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产业工人赋能新质生产力
- 民族工作培训课件
- 2025年耳鼻喉科常见疾病治疗方案考核答案及解析
- 挤压的概念及实计算
- 2025年肿瘤科恶性淋巴瘤分期与治疗模拟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肿瘤放疗计划设计模拟考试答案及解析
- 新质生产力理论与教育
- 2025年放射科医生影像学诊断实践考核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儿科感染性疾病诊治知识考核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放射科常用影像学检查技术考核模拟答案及解析
- GB/T 11376-1997金属的磷酸盐转化膜
- FZ/T 64012.2-2001水刺法非织造布第2部分:卫生用卷材
- SCI论文的写作与发表课件
- 印刷产品检验报告
- 2022年贵州省人民医院医护人员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数学悖论”-辛普森悖论
-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GCP三套考试题
- 烧结岗位安全操作培训-PPT课件
- 【课件】1.2 点线传情——造型元素之点线面 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选修绘画
- 运动处方(课堂PPT)
- 物资储备与物流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