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德经 道德观念新论 姜 萌 摘要 道德经 以 自然无为 和 无弃人 为思想基点 主张 爱无等差 之 仁 反对作为奴役百姓精神武器的虚假之 义 赞成适宜普遍人群行为规范的真正之 义 反对一切形式的 礼 但是却内在地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于 礼 反对引起伪 诈争夺的 智巧 但是不反对真朴的知识和智慧 信 作为 朴愚 内涵之一 被视 为 道 之表现和政治秩序的基石 道德经 对 仁 义 礼 智 信 五 个观念的论述与儒家的 五常之道 体系既有歧异 亦有相通之处 构成一个独特并具备 深刻含义的道德观念体系 关键词 道德经 道德观念 道家 儒家 五常之道 中图分类号 B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2627 2010 06 0105 10 作者 姜萌 男 1980年生 河南桐柏人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博士生 济南 250100 梁启超认为周末学术 实以南北两派中分天下 北派之魁 厥惟孔子 南派之魁 厥惟老子 孔学之见排于南 犹老学之见排于北也 此种 孔北老南 对垒互峙 的 观点得到胡适的发扬 认为老子的思想在儒家看来实际就是大逆不道的邪说 孔子对此 非常痛恨 受这些名家的影响 虽然现当代研究者摆脱了传统的束缚 但也一直强调 老 孔思想之不同 而忽略了二者可能存在的思想交集 近年来 学界逐渐有了一些观察 老 孔思想共通处的研究 或重新阐述老子 仁义 观念 或指出孔子与老子的伦理思 想在基本精神方面是相通的其次 体现在臣对 君的关系上 就是忠君 所谓 仁不怨君 再次 仁 还体现在处理国与国之间 的关系上 就是大国不但不应伐小国 而且应该保护小国 这三层含义又可概括为 仁之事 即是爱人 即是利他 一句话 与儒家将 仁 视为道德观念体系的核心并使其暗含了等级差别不平等观念的取 向不同 在 道德经 中 尽管对 仁 的评价高于 义 和 礼 但从 失道而 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一语可知 它的重要性在 道 和 106 孔子研究 2010年第 6期 圣人 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 第五章 王弼认为 仁者 必造立施化 有恩有 为 学界对 不仁 的看法不一 陈鼓应认为是 无所偏爱 童书业认为 不 仁 就是没有 人心 含有自然的天地是没有人格的意味 笔者认为 此处 不 仁 实质是提倡 爱无差等 的 泛爱 常善救物 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道德经 第二十七章 与此 相关联的是 善者 吾善之 不善者 吾亦善之 德善 信者 吾信之 不信者 吾 亦信之 德信 道德经 第四十九章 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 道德经 第七十九章 这三段话论述了老子 无弃人 的思想 无弃人 正是 爱无差等 的 泛爱 观 念之核心 由于老子主张 无弃人 所以才会反对尚贤 因为有 贤 必然相对有 不贤 这样就产生了 弃人 违背了 爱无差等 的原则 陈鼓应将 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一句中 与善仁 解释为 待 人善于真诚相爱 与什么样的人 真诚相爱 呢 从文意推断 应是泛指所有的 人 既然爱无差等 就要与所有的人真诚相爱 这是一种无声之爱 博大之爱 其中包 含着 道德经 对政治的期望 它问道 爱民治国 能无为乎 道德经 第十章 王安石认为 爱民者 以不爱爱之乃长 治国者 以不治治之乃长 惟其不爱而 爱 不治而治 故曰 无为 在这里 爱民治国 的基本点在 爱民 而 不 爱之爱 实质上就是 爱无差等 的真诚相爱 从 爱民 这个出发点出发 经过 不爱之爱 的真诚相爱 最终达到 不治之治 的效果 大道废 有仁义 智慧出 有大伪 六亲不和 有孝慈 国家昏乱 有忠臣 道德经 第十八章 和 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 盗 贼无有 道德经 第十九章 两段话 被认为是老子反对 仁 义 礼 智 107 道德经 道德观念新论 第十九章所言 则是讨论如何实现无 孝慈 之名的真 孝慈 之途径 可见 虽然老子反对 仁 义 礼 智 信 这些道德观念的虚伪之名 但是却不反对 朴实自然的道德之实 这正是 道德经 和 论语 等儒家经典思想的交集之处 在孔子的观念中 仁 处于核心的地位 有以下两种意义 其一 爱亲 是 仁 的本始 如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 学而 君子笃于亲 则民兴 于仁 论语 泰伯 其二 仁 为 爱人 由 爱亲 推至 爱人 如 泛爱 众 而亲仁 论语 学而 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论语 颜渊 在如何行 仁 上 孔子认为 能行五者于天下 为仁矣 五者 即恭 宽 信 敏 惠 这五项是孔子之 仁 的具体要求 即 恭则不悔 宽则得众 信则人任焉 敏则有 功 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阳货 孔子不仅重视 仁 的实质 也重视 仁 的 名 指出 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 论语 里仁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未有小 人而仁也 论语 宪问 此外 孔子也常讲 泛爱 之 仁 但这是一种君子 有道之士或统治者对不如己或被统治者的关爱 与 道德经 以 无弃人 为核心的 朴实无差别的 泛爱 之 仁 有本质区别 在儒家思想里 仁 与 义 常常连系在一起 义 的含义 在春秋时已经较 明确 如 左传 隐公元年 载郑庄公语 多行不义必自毙 其中的 义 是指适 宜于礼的行为 陈瑛等认为 西周和春秋时代的奴隶主贵族 很注意 仪 诗经 上说 人而无仪 不死何为 可能从这里出发 逐渐把外在的容貌行止的 仪 变 成内在的人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 义 道德经 对 义 的论述 仅有 失道而 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道德经 第三十八章 此处的义和道 德 仁 礼并列 可见是社会道德的意思 从深层次的内涵来揭示 义 本身是暗含 有心作为 和等级差别的 从 无弃 人 爱无差等 等思想可推断 道德经 必然反对作为奴役人民精神武器的 有心 作为 与有差等之 义 但是 从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道德经 第三十八章 一句 108 孔子研究 2010年第 6期 朱贻庭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第 71页 陈瑛 温克勤 唐凯麟 徐少锦 刘启林 中国伦理思想史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第 60页 可以看出 道德经 对于 义 也不是全部否定 此外 庄子 中载老聃对孔子言 仁义 先王之蘧庐也 止可以一宿 而不可久处 觏而多责 庄子 天运 一语也 可证明老子并不是完全反对 义 如果将 义 字在春秋时期的含义全部考虑在内 那么从第二十九章 夫物或行或随 或嘘或吹 或强或羸 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 去奢 去泰 可知 道德经 认为是有理想人格的圣人是有 义 之实的 如老聃曾 向孔子指出 古之至人 可 假道于仁 托宿于义 以达无为养生的目的 庄子 天 运 也就是说 若能真正理解 义 以 义 为有为而不扰民的暂时手段而不是欺 骗的名目 也是可以趋向 无为 的 故是可接受的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 义 主要是指道德义务 孔子在义利关系上的根本原则是 君子义以为上 论语 阳货 为了实现 义 可以抛弃富贵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论语 述而 孔子将 义 与 仁 联系起来 认为 为仁 就是 行义 的最高表现 行义 就是 为仁 目的是要达到 大道 即 行义以达其 道 论语 季氏 可见 道德经 之 义 与孔子之 义 区别很大 即使在有相 通之处的 义 之实践层面 区别亦是很显著的 二 发源于原始宗教仪式的 礼 说文 解释为 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到了 春秋时期 礼 已经由敬神祈福的宗教之 礼 发展为 经国家 定社稷 序民人 利后嗣 左传 隐公十一年 的 周礼 冯友兰认为 一部分儒家之理想底圣人 其一特点 即是对于事之处理 皆得其宜 亦即是皆合乎义 为此 圣人将人在社 会中所常有之各种事之至当处置底办法 定为规则 使人遵行 此即是礼 从此定 义中可以看出 礼 的一贯内涵是要符合于 义 的规定 道德经 对 礼 的态 度非常明确 就是完全摒斥 所谓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 00夫礼者 忠信之薄 而乱之首 道德经 第三十八章 道德经 为何要全盘否定 礼 呢 原因可能有二 一是源于道家自然朴实的观 念 在老子看来 礼 使人只爱虚名 表面上谦恭有礼 实际上处心积虑地争名夺 利 并且 礼 已变成繁文缛节 严重拘锁了人心的自然流露 即所谓 忠信之薄 而乱之首 也 二是因为 礼 的现实表现 在现实中 礼 不仅桎梏人类心灵 还 成为强迫人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无形暴力 有心作为已是老子深恶痛绝的 无人响应 还迫使人屈从 这是与 道德经 的核心思想 无为 完全对立的 妄为 行为 道德经 认为大丈夫应该 处其厚 不居其薄 处其实 不居其华 道德经 第三十 109 道德经 道德观念新论 冯友兰 三松堂全集 卷四 第 132页 八章 也就是说 做人要敦厚 忠心 笃实 这实际上是老子所向往的不受外在制约 的 朴愚 人格之自然外显 道德经 第三十一章有言 君子居则贵左 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 非君 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 而美之者 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 则 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 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 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 以悲哀泣之 战胜以丧礼处之 在这段话中 贵左 尚右 居左 居右 都是古时候的礼仪 既然 道德经 反对 礼 为何此处却使用了那么多的 礼仪概念 并且还两次以赞赏的语气谈到 丧礼 的使用 笔者认为 这很有可能是 道德经 作者对传统礼仪制度 道德规范等熟知的自然流露 换句话说 讲究 礼 重视 礼 是 道德经 作者的社会环境 文化根基 作者在著书时也会受到无形之 影响 梁启超根据 礼记 中的记载认为 老聃是一位拘谨守礼的人 和五千言的精 神恰恰相反 可能正是基于此点立言的 这一段话也可与 道德经 中 仁 的观 念相联系 道德经 作者将杀人和战争看作是大凶之事 并且直接引用了周时礼仪制 度对 凶 的规定 尤其认为 杀人之众 的情况下 尽管死去的不是自己的亲人 也该用 丧礼 来对待 以示哀悼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老子的 泛爱 之 仁 在孔子和儒家的理论体系中 礼 是人人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 是必须全力 维护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制度 所以 无论是孔子还是儒家其他学者 对于违反礼制的行 为是十分痛恨的 孔子不仅仅将 礼 看作是一种仪式 更重要的是 他将 礼 看 作是实现 仁 的途径 如他所言 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颜渊 冯友兰指出 孔子讲礼乐 已注重 礼之本 及乐之原理 不只讲其形式节奏矣 这与 道德 经 中激烈的反对作为宗法等级制度的 礼 是截然不同的 夫礼者 忠信之薄 而乱之首 这番话 既表明了 道德经 对 礼 之全盘 否定 也揭示了对于 信 之高度赞扬 质而言之 在 道德经 里 信 乃 礼 之反面 在 仁 义 礼 智 信 五个观念中 道德经 唯一明确地予以肯 定的是 信 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道德经 第二十一章 此处的 信 字 意为信验 信实 是作为 道 表现之一的 有精 之核心所在 道德经 不 仅从正面肯定了 信 还建设性地探讨了导致 信 不足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信 不足焉 有不信焉 道德经 第十七章 轻诺 必然导致 寡信 道德经 第六十 三章 要解决诚信不足的问题 使天下归于诚信 就要从 我 做起 做到 德信 110 孔子研究 2010年第 6期 梁启超 论 1 老子2 书做于战国之末 载罗根泽编 古史辩 第四册 上海 上海古籍 出版社 1982年版 第 306页 冯友兰 三松堂全集 卷二 第 71 72页 即 信者 吾信之 不信者 吾亦信之 道德经 第四十九章 在 道德经 中 对于 信 的肯定不仅仅局限于将 言善信 视为 上德 者 应具备的美德之一 更重要的是将 信 视为构建其道德观念体系的基石 使整个符 合 道德经 精神的政治运转秩序成为可能 在政治思想层面 道德经 认为 信不 足焉 有不信焉 道德经 第十七章 这表明诚信是国家治理者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 品德 也是保证政治合理性的一个基础 在陈鼓应看来 老子理想中的政治情境是 一 统治者具有诚朴信实的素养 二 政府只是服务人民的工具 三 政治权力丝毫不 得逼临于人民身上 如果 用严刑峻法来镇压人民 这就是统治者诚信不足的一个表 现 统治者诚信不足 人民自然产生 不信 的行为 如此 统治者弹用高压政策 而走向了末途 与老孔两家在对待 礼 上截然相反的态度不同 二者在 信 上的观点较为接 近 在 论语 中 信 字出现了 38次 大都是在诚实 诚信这一意义上使用 如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 学而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论语 为政 言 忠信 行笃敬 论语 卫灵公 等 都是在讲诚信的问题 尤其是 上好信 则民莫 敢不用情 论语 子路 和 道德经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的出发点和意义都基 本相同 但是 论语 之 信 和 道德经 之 信 仍存在明显差异 道德经 之 信 是从理想中的朴愚人格出发的信实 而孔子认为 信 要符合义理 也就是 要符合仁义道德和社会礼仪 只有符合这些条件的 信 才是可提倡发扬的 信 也 就是 信近于义 言可复也 论语 学而 三 春秋时期 智 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伦理道德概念 智 主要是指仁义道德 社 会礼仪方面的智慧 其中也包含了知识的意义 冯友兰认为 智 良知 也 对于 道德之知识 所依照之理 即是智 余英时指出 道家的反智论影响及于政治 必 须以老子为始作俑者 因为他 公开地主张 愚民 而陈鼓应却认为 古之善 为道者 非以明民 将以愚之 中的 愚 是真朴的意思 即 老子期望统治者培养 出笃实的政风 引导人民以挚诚相处 老子不仅期望人民真朴 他要求统治者以身作 则 不以智治国 国之福 道德经 第六十五章 这两段话 被 认为是 道德经 中推崇愚民政策的代表性言论 余英时即是据此认定老子公开地主 张愚民 是反智的 冯友兰也认为 道德经 是 反对知识 的 王弼说 明 谓 多见 智 巧诈 弊其朴也 愚 谓无知守真 顺自然也 河上公说 使朴质不 诈伪也 虽然反对自以为是的小聪明 但是却推崇通晓天地之道的 大智慧 换句话说就是 道德经 主张追求知识 但是却必须以抛却伪诈的心机为前 提 童书业据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道德经 第三十三章 认为 老子不是不要 智 的 他要 知人 更要 自知 故 老子所要的 知 是大知 童氏所言的 大知 即是 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 是 为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中的 常 道德经 第十六章 和 不出户 知天下 不窥牖 见天道 其出弥远 其知弥少 道德经 第四十七章 中的 天道 自然的 规律 天下的事理都应归属到知识这一范畴 如果掌握了这些知识 即使足不出户 也 可以了解天道 进而 不为而成 可见 老子将知识的作用看得还是较为重要的 老 112 孔子研究 2010年第 6期 而 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 长 道德经 第二十四章 更是表达了对自作聪明而妄为的 智者 的痛恶 但是 实际上 道德经 并不是一味地反对 智者 相反 道德经 中提出了对真正 智 者 的要求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道德经 第三十三章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道德经 第五十六章 显然 此处的 知者 与第三章中的 智者 是有别的 应该 是一般意义上的 智者 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第八十一章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中 的 知者 与第五十六章应是相同的 字面意思为真正有智慧的人 实质上是通晓无 为之道的 圣人 张松如解释说 知道之人忘言绝学 故不博 博学之士耽滞名教 故不知 从以上分析可见 老子对于朴实的知识是肯定的 对于朴实地掌握知识 体会 无为 之道的 知者 是赞同的 但是对于产生 追求 圣智礼法 的 智 巧 是摒弃的 从这里也可看出 在 道德经 构建的道德观念体系中 部分肯定的 智 要高于基本完全否定的 礼 孔子认为 智 是完美人格的主要内容之一 也是 仁者 的一种必备品德 孔 子将 智 和 仁 紧密联系在一起 如 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 论语 里仁 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论语 子罕 等 有论者认为 孔子的重智主义 是道德本位主义的 他强调的 知 主要是伦理之知 道德认识 他崇尚的 智 主 要是道德上的明智 相比之下 老子反对引起诈伪的智巧之智 反对自作聪明妄为的 智者 但也重视知识的作用 赞赏踏实体会 无为 之道的 圣人 余英时说 老子不鼓励人民和臣下有知识 可是他的 圣人 却是无所不知的 圣人 已窥破 了政治艺术的最高隐秘 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无为而 有以为 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 忠信之薄 而乱之首 道德经 第三十八章 这段话 可以说是 道德经 有关道德观念体系的 总态度 如果说经过孟子和董仲舒整理完善的 仁 义 礼 智 信 构成了儒 家系统的伦理道德体系 五常之道 的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草坪建植工协作考核试卷及答案
- 铁氧体材料制备工效率提升考核试卷及答案
- 丙纶纤维纤维复合应用开发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稀硝酸工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秋新教材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件:第二单元 第4课遵守社会规则第2课时 遵守规则 含微课视频
- 研发技术类考试题及答案
- 飞机电气系统及运行限制测试卷附答案
- 英文电商面试题库及答案
- 银行校招试题及答案
- 注册结构专业试题及答案
- 董事会基础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2025版煤矿安全规程宣贯培训课件
- (教科2024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1 水到哪里去了 课件(新教材)
- 上锁挂牌管理培训课件
- 节能减排培训课件
- 葡萄冷藏保鲜技术规程
- 新课标(水平三)体育与健康《篮球》大单元教学计划及配套教案(18课时)
-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非线性应用课件
- 材料化学纳米材料市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课件
- 从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角度谈初中物理教学课件
- 安全学原理第2版-ppt课件(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