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祝塘中学高中语文 我与地坛教案 苏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江苏省江阴市祝塘中学高中语文 我与地坛教案 苏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江苏省江阴市祝塘中学高中语文 我与地坛教案 苏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江苏省江阴市祝塘中学高中语文 我与地坛教案 苏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江苏省江阴市祝塘中学高中语文 我与地坛教案 苏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江阴市祝塘中学2014高中语文 我与地坛教案 苏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二、能力目标1.培养诵读能力,读中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理性思考。2.培养整体感知散文结构的能力,学会有真情实感的口语表达。三、情感目标1.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母亲的关爱。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超越身体的、心灵的局限,把握好生命的过程。【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教学难点】1.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2.体会语言深沉绵密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简介贝多芬失聪而作此曲,并能扼住命运的喉咙,奏响人生的最强音。请大家看看这个“人”字,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稳稳地站着吗?因为它有一撇一捺,因为它有两条“腿”,正是这两条腿撑起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健康的人。而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属于他的世界轰然坍塌了,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终勇敢地站了起来。那么,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人生的支点,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走进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二、学生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结构1.第一部分:我与地坛的关系2.第二部分:对母亲的追思,对母爱的理解。(过渡句:第二部分第一段)三、师生互动,解读课文1.“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 地坛呢?提示:“我”颓废、迷惘。(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地坛废弃、荒芜、冷落。(我 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 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我”被社会遗弃,地坛被人们遗弃,所以我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感情。2. “我”与地坛有怎样的宿命?(1)我家与地坛很近。(2)我与地坛有着相同的命运。(“园子”荒芜,“我”残疾)(3)地坛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让“我”领悟到生命的内涵。3.为什么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给作者以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概括。提示:古园的荒芜冷落正烘托着作者的悲苦命运,也正是这荒芜但并不衰败的景象给予了作者对生活的新的感悟。阳光灿烂,昆虫活跃,露珠晶莹,草木丛生,这是生命力的展现;使我感受到即便在无情的命运之中,生命依然是一种顽强的存在,其前景照样会缤纷多彩。 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5、是什么给了”我“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它们有怎样的特点呢?景物的特点:破败、荒芜、古旧。宁静,充满活力、生气,体现这古老的园子生命依然顽强,洋溢着生命的律动。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正是地坛这种难以言传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文章中的地坛概括地说,令作者感到的便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用文中的话即为:荒芜但并不衰败。*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屋“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与文中对“蜂儿”“蚂蚁”“瓢虫”“蝉蜕”的描写比较语言的异同。提示:均比较细腻,本文更深沉绵密。6“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作者的结论是什么?提示:写出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永存的景象。这实际是在回答前文怎样活的问题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的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7.景物描写的作用(1)说明地坛是破败、荒芜、古旧的,同时又宁静,充满活力、生气。 (2)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 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3)地坛是对“生命”和“世界”的解读,也是作者的解读,让作者获得新生。8.为什么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9.母亲为“我”做了什么?她对“我”的关爱有什么特点?儿子在母亲身上读懂了什么?10.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升到月升,“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作者反复讲“母亲已不在了”充满了痛惜悔恨之情。物是人非 11.品味“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有过母亲的脚印”一句的含义?作者回到园子中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这样的总结,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四、课堂讨论自选一个话题1.我们的生命完美无缺吗?我们应该怎样活着?2.面对父母,我最痛悔的 设计的话题均能和学生自身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有话可说;允许自选话题,又能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爱好与偏向,在说话训练中体现教学民主思想;而口语交际训练更是引导学生对生命和亲情感悟进行内化与升华,在口语能力训练中体现人文的关怀。结束语人为什么活着?史铁生没有把自己悟得的答案昭告于世人。其实,离开了每个人特定的生活轨迹,离开了每个人独具的人生感悟,这样的答案近于废话。他只是说了,园神告诉他,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与福祉。而我想说,生与死之间有段距离,这就叫人生;怎样走过这段距离,这就叫生活。仅此而已!史铁生在文章的最后说:“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我说:要是有话我没说,史铁生,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话只适合收藏。【教学板书】【教学反思】这堂课的目标定位就是体悟母爱,感悟生命,课型设计为讲读课。本篇散文是有很厚重沧桑感的散文,节选的两部分主要体现在对生命、母亲的解读上。当时设想就是想通过研读去理解去感悟,让学生体悟母爱的伟大就体现在“点点滴滴之间,平平凡凡之中”。从而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引起心灵的碰撞,让学生的情感和认识得到提升,此时“面对父母,我最痛悔的 ”这个设计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因为有了前面那么多的感情铺垫和渲染,学生们正沉浸其中,因此,才会那么动情,流着眼泪,发自内心地诉说自己对母亲的感情。能让学生读出眼泪,是我设计这堂课的最终目标。我与地坛教案一、导入师:生命就像灿烂的太阳,每天都会升起;死亡则像黑夜,当黄昏落日的绚烂过后,层层黑幕必将会笼罩在我们身上。少年不会想到死,因为他的生命还刚刚开始;青年不会想到死,因为他初尝人生的滋味;中年也很少想到死,因为他总以为自己还有够长的日子。可是,二十来岁的史铁生却几次想到死。为什么?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他的散文我与地坛(板书课题)谁能用课文中的语言来告诉大家呢?(强调用课文中的语言)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长到20岁上忽然截瘫了”。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师:这种不具普遍性的残酷事件落到了史铁生的头上,使他的精神几乎崩溃,他很自然的想到了死。也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中他“走”进了地坛。地坛,是他凝思的对象,是他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那么史铁生在地坛中都考虑了哪些问题呢?(用文中原话回答)1、该不该去死2、为什么出生3、怎么活关于前两个问题作者想明白没有?谁能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一下。作者最终感悟了生死,生,不可辩论,死,必然降临。过渡:作者对于生死的体悟和地坛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地坛是怎样给作者以启示的呢?下面我们共同品味文中的三处景物描写。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找出第一部分中的三处景物描写。哪位同学能朗读一下文中的第一处景物描写?其他同学体会: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对地坛进行描写的,这样的地坛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从什么角度?(从整体的角度来描写地坛)什么感觉?地坛显得很破旧地坛昔日是什么样的呢?明确:曾一度辉煌这一处从整体上写地坛的荒芜破旧有什么作用吗?烘托了落魄者颓唐的精神状态和悲苦的命运.古园历经四百多年的变化,昔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但是它丢掉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呢?剥蚀的是浮夸的琉璃淡褪的是炫耀的朱红也就是说,地坛失去的只是外表的虚荣与浮华,只是昔日的荣华和显耀。虽然昔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虽然现在已无人关注,但是园中的老柏树却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也就是说,地坛虽然荒芜破旧,但却仍然透露着一种生命的活力。这样的地坛对于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来说,会有一种怎样的启示呢?(让“我”觉得万物盛衰皆自然。)(地坛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使作者的心灵有一种强烈的震憾,他仿佛觉得地坛就是自己的影子,并以此为起点,开始长久的思考自己的命运)对于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来讲,最应该找寻回来的是什么呢?(是丢失了的、残落了的灵魂,这也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最精粹的东西)地坛以“剥落豪华见其真醇”的方式让人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哪位同学能读一下文中的第二处景物描写?其他同学注意:第一处是从整体的角度来描写地坛的,这一处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地坛的?都写到了哪些景物?(从细微处落笔,描写了小昆虫的动态和草木的生长)师:作者笔下的蜂儿、蚂蚁、瓢虫甚至露珠它们都有着怎样的共同点呢?(它们都是和我们一样平等的生命。)你认为这段景物描写中写得最精彩是哪一句呢?精彩在哪儿呢?四个人一组讨论一下!记住:无论你认为哪一句写得最精彩,都要说出自己理由,说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生:在我眼里,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胡须,像个思考的老学者,而且似乎想了好久,终于想通了,想好了就马上去做。蜜蜂,比喻的修辞手法,云和雾的构成是一样的,但是云给人一种飘忽感,而雾把人笼罩期间,感觉很稳,蜜蜂的稳和作者的烦燥不安恰好形成了对比。生:蝉蜕这一句很深沉,蝉脱皮的时刻是十分痛苦的,但它完成了再生,得以飞翔,我想,这会对作者摆脱旧我走向新生有启示。瓢虫,拟人的修辞手法,积蓄自己的力量,勇敢的飞向新的高度。生:我想到的是,蝉蜕皮的过程虽然是痛苦的,但它把寂寞的空屋留下,意味着内在的新生命腾飞了。这像佛家的“涅槃”。生:露珠,它在叶子上不断的滚动、聚集,露珠越来越大,大到叶子不能承受时就掉下来了,这时又有阳光的照耀,真的是太美了。我觉得像露珠这样普通的事物都在不断的积蓄自己的力量,然后在合适的时间内展现自己的美。那我们人类更应该这样。师:我想问,露珠坠地的声音很大吗?为什么说是“轰然坠地”?我认为这是作者心灵中的声音。像露珠这样普通的事物都在不断积蓄自己的能量,并且寻找时机释放自己的美。这种坠地的声音在史铁生听来是有震撼性的!草木生长能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而草木竞相生长,充满着生机、活力,作者本来长期的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这草木的竞相生长又激起了他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热爱。从这两处景物描写中,你能感觉到地坛具有一种什么样的特点吗?谁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荒芜但并不衰败(语文轩)师:如果把这两处景物描写拍成两幅画面,一起放在你面前,你会觉得这两幅画有什么不同呢?(提示:从作者描写地坛的角度入手)生:我觉得,第一处是地坛的全景,这儿则是一个特写的昆虫世界。师:前面是四百年沧桑浓缩在一个画面,这里是生命的瞬间被一个个地放大在我们面前,把这两幅画放在一起,我们会感到一种对比,一种震撼,一边是地老天荒,一边是生命的刹那。地坛荒芜并不衰败,历尽沧桑却依然宁静,地坛中的小昆虫和草木虽然卑微,但却都能自得其乐的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都在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那么人呢?遭遇挫折与不幸之后,究竟是选择活着,还是选择死去?虽然不能一一的对应说蚂蚁教会了作者什么,蝉、蜜蜂教会了作者什么,看了一下露珠他便如何如何,但几年的观察和思考,还是会影响作者,便于作者展开对于生命的思考的,他最终明白了人可以残废,但不能颓废。自己也应该像那些小昆虫和一草一木那样珍爱生命,为世界增添一分活力、一分亮色。对于生死的问题作者想明白了,但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怎么活的问题,这个问题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情,所以十几年里他还是常常要到园子里来,这十几年中,他所看到的园子里的景物是什么样的呢?大家出声的朗读第三处景物描写,看这一处都写到了园子中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呢?试着分别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落日灿烂;雨燕高歌;冬雪留痕;古柏静立;骤雨激香;秋叶安卧提示:石门落日,容易伤感,史铁生却看到光辉灿烂,最为落寞的时间,他看到的是雨燕的高歌;冬雪覆盖一切,看不到一点生机的时候,孩子们的脚印却让他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苍老而孤独的古柏树,让他看到了亘古不变的宁静之美;暴雨骤临园中他闻到了灼烈与清纯;秋风忽至,似乎满目凄凉,然而,他看到的落叶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都蕴含着一种生命的激情,一种生命的永恒。这些景物本身恰恰就是对生命的最好的解读。作者长时间的观察这些景物,他会感悟到什么呢?也就是说,一个人,应该怎么样去活?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俗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景物描写无疑是作者心绪的表达,那么文中的景物描写对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呢?第一、有利的烘托了作者的心境;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特殊的背景,便于作者展开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就是对生命的最好的解读。总而言之,是地坛使史铁生从绝望中看到了希望,地坛给了史铁生第二次生命,地坛成了史铁生无言的母亲。四、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你认为“我”与“地坛”的关系是怎样的?师:也就是说,“地坛”还是一般的人文景观吗?写一句话,简洁地表达你对文中“我”与“地坛”的关系的理解如果把题目换成“地坛与我”,你认为可不可以?为什么?通过对文章第一部分的学习,给了你哪些深刻的启示呢?(试着任选文中所写到的一种景物,用即使-也-这样的句式表达你对生命的感悟)即使是落日,也要把余辉洒遍世间每个角落。即使天地落寞,只要我们纵情高歌,也会演绎生命的豪情。即使是落叶飘零,也要叶落归根,化作春泥肥沃土。谁能试着把刚才几位同学的句子连接在一起,组成一组排比句呢?看来同学们都有了自己对生命的独特的思考、独特的体验、独特的感悟。不错,即使是一棵小草,也要染绿整个春天;即使是一滴水珠,也要折射太阳的光辉;即使是昙花,也要让生命在瞬间绽放灿烂;即使是流星,也要用自己的光和热划破沉寂的夜空。这何尝不是对生命最好的解读呢?我与地坛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2、掌握散文的阅读理解。3、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写作,注意内心描写。教学重难点: 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教学方法:情境感悟式和问题研讨式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全文较长,教科书只选了一、二两个部分。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作者最终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二、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第一部分,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第1至4自然段,写“我”与地坛的缘分。第5至7自然段,写“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第二部分,写母亲,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第1至3自然段,写“我”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第4至10自然段,写由一个作家谈到他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傲”,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创作经历。“我”的创作取得了成功,母亲却不能分享“我”的快乐。三、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四、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3、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是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在这一部分中,集中写地坛的有三处,每一处景物描写又都与“我”的感悟密切相关,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和“世界”的解读。第3自然段,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第5自然段写园中蜂儿、蚂蚁、瓢虫、蝉等小昆虫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正是由于小昆虫、草木等生生不息,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使“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我”从“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中找到了答案:虽然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第7自然段景物描写也是对生命的解读。“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作者在此发现了生命的种种状态:无论是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坛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这实际是在回答前文怎样活的问题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是无法遭到破坏而发生改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顽强地活着,你就能坦然地体会到人生的味道。五、研读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六、自由轻读文中景物描写部分,想象当时的情境,感受地坛在沉寂、荒凉、萧瑟的表面下蕴藏着的那种醇厚、沉静、超然博大的生命感。七、作业1、抄写文中景物描写部分和作者对生死看法部分。2、预习文章第二部分。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板书设计: 荒芜冷落双腿残疾,失魂落魄 地坛 精神的家园 并不衰败生命感悟,走出轻生生命的意义我与地坛(节选) “我”去地坛为“我”准备母爱的见证 母亲 坚忍的意志 “我”在地坛悄悄找“我”毫不张扬的爱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2、掌握散文的阅读理解。3、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写作,注意内心描写。教学重难点: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写作,注意内心描写。教学方法:情境感悟式和问题研讨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天下的母爱都是相同的:无私,伟大。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史铁生笔下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去理解体会作者在母亲去世之后,所感悟到的母爱。二、体味母亲的“苦”1、请大家找出并轻读母亲的心理活动。(检查预习)2、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但是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我”所承受的,是自己的不幸;母亲则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三、体会“我”的懂得与后悔。1、早先的时候,我对母亲的爱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儿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想,甚至来不及体会到母亲的痛苦。此处用“她的儿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称替换了第一人称,采用了一种远观的态度,表现了对自己的否定。“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母亲很为我担心,但她又不想惊扰儿子,所以她在儿子面前从来不表现出自己的担忧。当她在家迟迟等不到儿子,就来园子里找。找不到儿子时,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儿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内心想让儿子回家的冲动,悄悄地离开。而“我”,出于倔强、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的交流。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等到自己能懂得母亲的时候,却已经来不及了。2、我从事写作与母亲有什么关系?为了让母亲骄傲,想让母亲能够分享自己的快乐,是母亲能因我而感到幸福。这是“我”感受到了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希望能够给她带来一点亮色作为微薄的回报。而母亲则是希望我能够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无论是写作或者干别的什么,都应该踏实而不张扬,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艰难的命运。3、文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没到月升,“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四、轻读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母亲多次到园中找“我”,母亲默默忍受着活着不如离开人世的痛苦,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她无私地奉献出毫不张扬的母爱,以行动感染熏陶着残疾的儿子。“我”逐渐地终于理解了母亲,懂得了生活。儿子想通过写小说回报母亲,这是感受到了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后的希望,而母亲来此世上似乎只是替儿子担忧,她的悲苦太深重了。所以作者说上帝召她回去,也许是对的,因为这对忍受着巨大苦难的母亲而言是一种解脱,而作者也只能以此作无奈的安慰。此时的“我”已经理解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从清晨到正午,从午后到傍晚,从日落到月升,“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此时“我”已经懂得了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母亲的爱、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