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哪里来--根亲文化系列.doc_第1页
我从哪里来--根亲文化系列.doc_第2页
我从哪里来--根亲文化系列.doc_第3页
我从哪里来--根亲文化系列.doc_第4页
我从哪里来--根亲文化系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许-尧舜时期传下的姓氏在众多许姓人眼里,许氏得以遍布全世界,都是从箕山开始的。 2月7日那天,河南商报记者在河南许由与许文化研究会会长王道生的指引下,来到箕山脚下,寻找关于许姓由来的故事。 根据王道生目前研究的成果,许姓是由更为古老的“姜”姓发展而来的。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出生在“姜水”,便以姜为姓。神农氏裔孙伯夷名字叫“由”,居住在许地,便称为“许由”。 据史料记载,许由是阳城槐里人,也就是今天的登封市箕山槐里村。槐里村是箕山上的一个小村庄,在登封市中岳嵩山南侧,颍河北岸,距登封市区15公里。“许祖爷出生在我们这儿,死后也埋葬在这儿。”一位槐里村村民说,这样的说法世代相传。 关于许由死后葬在箕山,最早的文字记录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伯夷列传,文中写道:“余蹬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不过,箕山山顶上现存的许由冢与许由庙则是后人所建。守墓人冯长松说,自己在此义务守墓已经5年,之前也都有人看守,几乎每天都有人上山拜祖。 据介绍,许由死后,后人因敬仰许由而将“许”作为自己的姓氏。急就篇注里提到,以许由的“许”为姓,成为许姓最早的得姓缘由。 如今,槐里村仍散落着许多许姓村民,均以许由后代自称。 拒绝“禅让”,河边洗耳 王道生已做了十多年许由文化研究,在他与著名姓氏文化专家、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立新合著的根在箕山一书中介绍,尧舜时期,是我国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过渡时期,当时的国家形态为城邦国家基础上结成的方国联盟。 许由是许部落的一个酋长,道德高尚,才干出众,部落在他的带领下拓荒耕田,拓宽疆域,使得颍水流域上下千余里五谷丰登。 据传,部落联盟领袖唐尧觉得自己年事已高,四处寻访贤人,发现了许由,决定把天下让给他。许由严词拒绝,逃到箕山隐居起来。 于是尧又派人找到他,请他出任九州长官。许由跑到颍河边洗自己的耳朵,表示这种话污染了自己的耳朵。 这个传说,在晋朝人皇甫谧的著作高士传许由中,有这样的记载:“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这段传说被后人反其意而用之,便有了成语“洗耳恭听”。在箕山西麓一个峡谷里,有一个长约3米、宽5米、深约1.5米山石镶砌的水池,被称为“许由洗耳池”,至今仍是附近村民的水源。 其实,与许由相关的成语还有很多,包括“越俎代庖”、“一瓢挂树”等均与许由淡泊名利、隐居山林有关。 许由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隐士,被奉为“隐士鼻祖”。李立新说,许由正是因淡泊名利,赢得了后世尊敬。 死后受封“箕山公神” 李立新说,根据研究成果,可以认定现存在箕山的许由墓,就是许由所葬之地。这个许由墓在箕山北段,墓前有后人立的碑文,上书:“祖乃许由,根在箕山。” 墓周围是一段石块垒成的墙壁。这段墙壁,就是有名的“许由寨”。王道生说,许由寨就是当年,许由为防止野兽侵扰和部落间的格斗而率领族人修筑的。 河南商报记者发现,附近村民已经将许由当作神仙来供奉。在许由墓旁边,有一座后人修建的许由庙,里面供奉着许由与许夫人。 守墓人冯长松说,许由死后被封为“箕山公神”,附近村民很少称呼许由名字,而是叫“祖爷爷”或“许真君”。 每年农历六月初九和八月初一,是许由的忌日和诞辰,这里会举办两次盛大的庙会。不只是附近村民前来祭拜,海内外许氏后裔也从四面八方会聚箕山,祭拜许由,祈祷平安。 据传,许由先后有三个妻子,也都是箕山附近的村庄居民,后人仍旧时常前来祭拜。 “许”,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虽然许姓的人大都认可,许由是许姓的得姓始祖,但对于许由生于登封、葬于箕山的说法,还有很多争议。据了解,在河北行唐、河南许昌均有许由墓,也有很多以“许”命名的村庄。 王道生也理解,“其实这样的争论都源于对许由的敬仰,还有就是各地都是希望利用许由的名气,来招商引资,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这对研究许由精神和许文化来说,并不是坏事儿,是一种文化现象。”王道生说,就像很多人承认许由为许氏祖先,不是血缘上的认同感,而是文化上的认可。 从李立新与王道生研究的成果看,许姓人的迁徙从许由时代就开始了。许由在隐居前,就带着部落族人,沿着颍河向东走,寻找更合适的生存环境。因许昌地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于是就让族人安顿了下来。 及至西周初年,许由的后人许文叔受封于许国,许姓开始得以大规模发展。 许氏祖训 一曰完田粮以实国赋;二曰先孝友以重纲常;三曰谨婚姻以免玷辱;四曰相体恤以联血脉;五曰息争讼以全和气;六曰警非为以安生理;七曰分主仆以别尊卑;八曰节冗费以敦俭朴。 许由轶闻 箕山许由庙旁,还有一间祠堂,里面供奉的是许由的三位夫人。 相传,许由最早的夫人黄氏,婚后不久就去世了,没留下后人。于是,许由就娶了大冶镇刘碑村的赵氏。赵氏与许由生活的时间最长,后代都是赵氏所生。 守墓人冯长松说,其实,许由还有一位王姓夫人,是在许由死后才结为夫妻。 据传,许由从许昌回箕山时,路遇一地生了瘟疫。许由作为部落酋长,尝百草解救众生。瘟疫祛除后,一户王姓人家愿意将女儿嫁给许由。 许由拒绝了,王氏没有生病,却立即离奇地死亡了。许由死后成了神,后人也将王氏列为祭拜对象。如今,这三位夫人享受许氏后代的香火,被当地人尊称为“祖奶奶”。 李姓缘何成为中国第一大姓?这和李唐王朝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唐代,由于皇帝姓李,李姓成为“国姓”,唐太宗李世民着力抬高李姓门第,并对功臣大规模赐姓李,引领唐代“赐姓”之风。由于大唐国力强盛,众多少数民族依附,并以姓李为荣,有的少数民族因酋长获赐姓,整个部落也跟着姓李,导致李姓人口急剧膨胀。地位皇帝出面,抬高李姓门第李姓的大发展,始于唐朝。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根深蒂固。隋唐兴起的科举制,给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的渠道,历代帝王着意打击旧的门阀制度。唐朝初年,山东郡姓依旧以崔、卢、王、郑为尊,李渊便着手抬高李氏门第。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马上组织编写氏族志。吏部尚书高士廉等人接受任务后,于638年成书,仍以旧的门第观念列声望最高的山东崔氏为第一等。这让李世民很不高兴,他说:“他们早已衰微,却还自负门第,嫁娶多索钱财,弃廉忘耻,不知世人为什么仍看重他们!我平定四海,天下一家,难道你们看不起我的官爵吗?”高士廉等人被一番斥责后,终于明白了李世民想建立新士族集团的意思,于是对氏族志进行修改,改定以皇族李姓为第一等,其次是皇后外戚长孙氏,民间声望最高的山东崔氏被降为第三等。按照李世民的意思,崔氏连第三等都排不上的,但看在已把李姓作为第一等的份儿上,就此作罢。经修改定稿的氏族志,共100卷,列293姓、1651家,所引定的士族等级,造成一个以皇族宗室为首、功臣(包括外戚)和关中士族为重要辅佐、山东和南方士族为次等辅佐的新统治集团。至此,李唐王朝以御书国志的形式,确定了李姓至高无上的地位。天下李姓无不以称“陇西李氏”为荣,无不奉老子为祖根。赐姓赐姓李,是莫大的荣誉姓氏,以血缘的名义,显示着一个人的出身。所以宋代定百家姓,因为皇帝姓赵,开头就是“赵钱孙李”;民族英雄郑成功被赐姓朱,下属们就更喜欢称他“国姓爷”;千百年后,鲁迅在阿Q正传里,提到无名无姓的阿Q,有一次无意中说自己大约姓赵,大家难免肃然起敬些,却被赵太爷骂了句:“你也配!”在封建社会,皇帝的姓称“国姓”,最为尊贵,皇帝往往出于褒赏、恩惠、笼络而赐功臣以国姓。对被赐姓者来说,则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不少皇帝热衷于此,除了清朝,清代皇帝更喜欢赏个黄马褂或者赐旗籍。唐朝皇帝赐姓之风,盛于各朝,自开国皇帝李渊开始,至末期的昭宗李晔,一直绵延不断。被赐为李姓的,既有开国治政的文臣武将,又有中、后期有功于唐的臣属,既有汉族人,也有不少内附的少数民族。唐朝几次内乱,如“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每次都有人建功立业;由于大唐的国力强盛,更有周边少数民族争相依附。大规模赐姓,李姓人口急速膨胀据史书记载,唐代被赐为李姓的人有英国公李勣、夷国公李子和等;还有众多依附的少数民族,如靺鞨族酋长李突地稽,被李世民赐姓李;李思摩,突厥颉利(东突厥)族人,原名阿史那思摩,赐姓李氏;李思恭,本姓拓拔,党项族平夏部首领,以参与镇压黄巢起义之功,被唐僖宗赐姓李。据不完全统计,唐朝赐姓涉及国内近10个民族、16个异姓,其中包括汉族异姓和外国异姓,远至今天的越南、朝鲜等国。皇帝御赐国姓,被视为一种无上的荣耀,唐朝的赐姓对象中,很大一部分为少数民族。他们一旦被赐姓李,就意味着进入了皇室血统,不再受汉人之讥了,因此,内附的少数民族,往往因酋长获姓,整个部族均改从李姓。这种以姓李为荣的做法,大大扩展了李氏宗族,唐朝李姓人数由此得到空前的膨胀。李姓之所以成为当今中国第一大姓,与唐代广泛赐姓密不可分。故事“鲤”与“李”同音唐朝禁食鲤鱼唐朝皇帝姓李,而鲤鱼的“鲤”与“李”同音,因此,当时以鲤鱼为鱼中之贵,从皇帝、官吏、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崇尚鲤鱼,竞相喂养红鲤鱼,还繁育出许多新品种。虽然养鲤成风,鲤鱼又是美味佳肴,但人们却不得烹食鲤鱼,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鲤”与皇帝的姓同音,食“鲤”就等于食“李”,自然在避讳之列;更因为,自古以来,鲤与龟、鹿、鹤、麟、龙、凤等动物一样带有吉祥的“光环”,民间有关鲤鱼的传说很多,所以李唐王朝认为杀鲤不祥,便把鲤鱼奉上了圣坛,不让百姓随意亵渎。旧唐书玄宗纪上所载史料:唐玄宗曾两次以政府文件形式下诏“禁断天下采捕鲤鱼”。相关成语绿肥红瘦源自李清照词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指暮春时节,也形容春残的景象,曲折地反映出一种悠闲、淡雅的生活情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西汉名将李广死后,无论是认识还是不认识他的人,都悲痛欲绝。司马迁在史记中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美他,意思是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凭着花和果实,自能吸引人们在树下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