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的回忆.doc_第1页
陕北的回忆.doc_第2页
陕北的回忆.doc_第3页
陕北的回忆.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北的回忆蓦然回首 今朝更开颜一上陕北时间流逝,岁月更迭。回首三十年前,他敢拼敢闯、思维敏捷、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为了给单位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职工们的收入,自告奋勇带领着职工们三上陕北,克服了施工和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圆满的完成了各项施工任务,同时也创造了辉煌的勘探业绩。他就是勘探战线上的先锋张幕文。张幕文师傅虽然年已老矣,但气志不减当年,回忆起当年在陕北施工的情景时,他总是记忆犹新,感慨颇多!那一段难忘的事,那一个个难舍的人,时至今日仍然使他难以割舍,难以忘怀!记得那是1993年,当时随着全国煤田地质勘探战略方针的调整,各地的勘探队正逐步改革,大力开拓地勘市场,拓展发展道路,开展多种经营。针对这种形式,河北省煤田四队党委及有关领导积极的调研市场,结合本队特点,决定选派一批经验丰富,战斗力强的队伍,奔赴陕北进行石油钻探。在得知此消息后,张幕文师傅毛遂自荐,凭着多年在钻探行业上的工作经验,决定到带领职工们到陕北大展身手,为四队、为职工谋发展、谋利益!1993年7月,正值夏日酷热的时候,四队一号、四号钻机接受了陕西省子长县中山川石油钻井的项目。石油钻井不同于煤田地质钻探,从设备上和工艺上都有着区别,四队党委和有关领导未雨绸缪,提前分析了石油钻井的特点,为满足施工要求,及时的购买了A字钻塔、石油钻机、泥浆泵、各类管材及各种配套设施,又组织了职工们进行了石油钻井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全队职工积极响应,同时,在队领队的大力争取下,还得到了省局和地质总局的大力支持,共筹措资金184余万元,为远征陕北勘探打下必要的物质基础。经过职工们的选拔,由张慕文担任陕北石油钻井工区的主任,负责管理钻机的生产施工。7月下旬,一号、四号钻机全体职工将钻井设备及材料进行装车,由于考虑到路程较远,所以装车过程中张慕文师傅着重对重要器械的绑扎牢固程度进行检查,并合理摆放防止挤压而造成设备的损坏。经过日夜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子长县,子长县属于黄土高坡,海拔1400多米,均为盘山路,道路崎岖,转弯半径较小,黄土飞扬,周围有黄土掉块的隐患,所以在搬迁过程中,他会合理的选择熟悉路况的司机及车辆,以防发生事故。但陕北崇山峻岭,沟壑极多,一号钻机施工需要经过大坝,四号钻机不仅需要通过大坝,还要翻过一座山岭,在此条件下,所有设备都必须卸下,分车运过,在路况不好的时候,工人们还得一起往上推,大家汗流浃背但毫无怨言。以前的煤田钻探,使用的钻塔均为四角塔,安装时由安装队负责安装,为分层安装,但现在石油钻井使用的是A字形钻塔,是在地面组装好后,整体起塔,并且此工序全部由钻机完成,对于没有起过A 塔的钻机职工来说,是摆在眼下的首要难题。在第一次起塔时,钻机完全按照厂家的设计进行组装、起塔,但起塔到7、8米时,主地锚已被拉起一米多高,见此情况,为避免事故,只好将钻塔放回,就这样第一次起塔失败了。张慕文师傅见此情况,心急如焚,立即与技术人员查找原因,但由于当时技术力量的缺乏,导致一时半会也找不出原因。于是张师傅决定到当地其他施工钻机去考察学习,经过一番的观看请教,他终于发现了原因,AJ-24M人字塔的设计不合理,前支架偏低,后人字架支点靠前,经过大家的商议,最后决定改变原有起塔设计,改动起拉点位置,加固拉梁,抬高后人字架。但由于初到陕北施工,人生地不熟,所需的材料也找不到,钻场没有502焊条,就派人到70公里外的延安市区去买,没有角钢就到兄弟单位去求援,张慕文主任也深入一线,与工人们共同劳动,只见大家的干劲更足了,机长张照增也拿起了焊把,当起了焊工,职工们更是头顶烈日,忍受着蚊虫的叮咬,全力以赴的工作着,在全体职工的不懈努力下,8月13日终于完成了对起塔装置的改造。当天,经过对起塔各环节的全面检查后,只见张主任一声令下,柴油机启动,带动钻机将钻塔缓缓的拽起,在起塔过程中,主地锚毫无松动,钢丝绳受力平稳,钻机平稳牢固,只见钻塔已屹立云霄!此刻,职工们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相互拥抱着,祝贺着!为了庆祝起塔成功,在晚上,张主任组织大家进行会餐,大家几天来由喜到悲,再由悲到喜的心情在此刻完全的表现了出来,开怀畅饮,共同表达心中的激动之情。在会餐时,张主任的一句话十分使人振奋,这不仅是一次起塔的成功,更是立起了四队人攻坚克难的决心,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8月17日,设备安装工作已全部完成,中-002、中-007两个钻孔均已顺利开钻,石油钻井较四队职工来说属于新工艺,所以在工作中,张慕文师傅会带头学习有关的业务知识,从钻头、钻杆、机械设备的使用维护方法、泥浆配置使用,都从零开始,认认真真的学,详细的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笔记,对于有地方不懂的,还经常会到别的施工单位进行请教学习,在他的带动下,钻机的学习氛围十分浓厚,学习成效也十分的显著,四号钻机在魏春杰、刘德发的带领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40天钻进840米。一号钻机在李照增、牛福通的带领下,认真分析石油钻井特点,采用有效的钻井方法,40天进尺870米,看到此钻井成果,职工均不为之骄傲、自豪。俗话说的好,钻探是有眼的干没眼的活,不知哪天就遇上个事故。在9月27日早6点左右,四号钻机由于使用的是0号柴油,在天气寒冷的情况下,导致了柴油流动性大幅度降低,喷油泵不能吸入柴油,致使柴油机灭火,此时,钻具以在井孔内,无法取出。当地地层以砂岩和页岩为主,冲洗液在此岩层中失水较大,若此时钻具静止,停止循环,在冲洗液失水的情况下,势必使钻具粘附在泥皮上,造成粘附卡钻。不幸的消息再一次的传来了,9月28日早7点,一号钻机再次发生粘附卡钻事故,钻具依然留在井孔内。两台钻机先后出现孔内事故,先处理哪个好?此时,张慕文主任经过与技术人员的商讨决定,由于四号钻机可以循环水,一号钻机钻具则被死死粘附住,所以先处理事故程度较重的一号钻机,四号钻机则需先保持着循环。此时我立刻组织人员,去联系反丝钻具,一家的钻具不够,就联系两家,直到晚上十一点多时,总算将处理事故的设备拉到现场,于此同时,又派出人员去购买反丝锥子,从子长到延安,从延安到西安,从西安再到宝鸡,用了四五天的时间,往返1500多里。屋漏偏逢连阴雨,在此期间,一号钻机升降机的轴承又损坏了,为了及时的买到324轴承,我来不及换衣服,穿着开裆裤,破背心就出去了,职工们看着后没有嘲笑我,而是对我又增加一份敬意,跑遍了子长和延安,均没有发现商家卖324轴承,经过详细的问询,之后才在三普大队找到这种轴承。所需处理事故的工具均已备齐,但在处理一号钻机事故时,反丝锥锥入到钻杆后在反转时阻力极大,转盘上的力,根本无法满足反动钻具的要求,孔内事故与机械事故接二连三的袭来,严重打击了职工们的信心,但此时,我没有半点退意,面对困难我不断的鼓励职工们保持斗志,迎难而上,困难会被我们最终战胜的,我们有强大的四队做后盾,任何困难都阻碍不了我们的。也就在此时,主抓生产的队长助理周喜顺也及时的干过来,同职工们一到分析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钻机早日恢复生产。在处理事故的过程中,62岁已离休的老队长王锡文也赶赴事故现场,结合多年的施工经验,帮助钻机排忧解难。队党委在得知情况后,也发去了慰问电,及时的鼓励了士气,使职工们深受鼓舞。事故处理还在于方法,做为主任的我,时刻不停的与大家研究处理方案,并不断的到各机械厂去需求帮助,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结合钻机的特点后,我研制了一种反管器,经过实验,它可以在既有钻机功率的前提下,大幅度的提升转动力,应用此工具后,反丝锥立即反动钻具,此事故工具的应用为以后的套铣、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经过一个多月的磨难,处理完两台钻机的事故。事故虽然处理完了,但教训值得人们牢记,所以我组织职工在一次深刻的分析了事故的原因、经过、结果,今后需采取的预防措施,以及在处理事故中应用的工具和处理事故的方法,以使职工们举一反三,进一步提高技术素质。十二月初,大雪满山遍野,为了保证钻机的正常生产,我带领工区八名职工徒步踏雪从兄弟队扯回求援的钻杆,在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十二月中旬,两口油井顺利终孔并达到设计要求,得到了甲方的好评。二进陕北一进陕北有成功,也有失败,从成功中可以找到正确的发展规律,从失败中可以找出经验教训,一进陕北不仅闯出了市场,更可喜的是还锻炼了队伍,有了一进陕北的经历,在二进陕北时,我们就有了更足的信心来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1994年,四队为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职工效益,四队再一次组织了一批战斗力强的队伍奔赴陕北进行石油钻井施工,经过休整和培训,队伍于3月7日出发了,经三天火车、汽车颠簸于10日到达子长县,但天公不作美,正值雨夹雪的天气,道路无法通行,所以于12日才到达中山川,运送设备的4部汽车也与10日出发经山西穿山越岭奔向目的地,但西行的地势越来越高,道路比抹了油还滑,运输车辆就艰难的前进着,同时还得保证安全。在陕北榆林路段汽车很费劲但就是动不了,不管人们怎么用劲就是不动,一号钻机副机长沈智从车上撕下自己的棉垫子,搁在车轮下,就这样车子才勉强的前进了20多米,最后在当地老乡的帮助下,才算通过此路段。聪明的人不会在同一个地方绊倒两次,有了上一次的施工经验,我决定带领职工们圆满的完成此项目工程,不辜负四队和职工对我的期望。针对上次的经验教训,我们经过研究决定从钻井工艺、技术操作、设备使用维护保养、泥浆配置与使用上进一步的改进,制定了具体的岗位责任制,明确了每个人的分工和责任。用制度去管理,从工区主任到一线职工,都思想统一,众志成城,艰苦奋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来。3月24日,1号钻机正常安装起塔后,率先开钻,但钻进过程中,冲洗液有进无出,漏失严重,堵漏毫无效果,面对此情况,我结合多年的自身施工经验,判断出应该是直径较大的洞穴,于是在和钻机机长张照增商量后,决定用大比重的黄土水泥往里灌,应用此方法成功的堵住了漏失的洞穴,但消耗了14吨黄土,1.5吨水泥和半吨白灰。泥浆时钻井的血液,优质的泥浆可以保证井内安全,同时也可提高钻效,所以在结合去年施工的经验后,决定舍弃以峰峰土和烧碱为主的泥浆体系,取而代之的是分散效果较好,造浆率较高的膨润土和高粘CMC、聚丙烯晴铵盐等化学泥浆体系。应用此泥浆体系主要是考虑到中山川当地的地层以砂岩和页岩为主,砂岩易坍塌,页岩易吸水膨胀,给钻进带来困难,易引发孔内事故,所以此泥浆体系中,分散性较好的膨润土与CMC、聚丙烯晴铵盐共同作用可以平衡地层压力,防止坍塌掉块,同时CMC、聚丙烯晴铵盐有着降失水的作用,也可防止井孔的缩径。应用化学泥浆的好处还有,能够润滑钻具,增加粘度、调节泥浆流变性等好处。经过合理的配置和使用泥浆,钻效比去年提高了许多,事故率也下降了不少,全体职工们的干劲更足了,只见他们在工作中,面对着几十斤、甚至是几顿重的器械都熟练的操作着,钻杆被他们一根根的提出,然后又一根根的下入,工作中毫不见他们懈怠,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职工们始终坚持在一线奋斗着,保证着钻机的正常生产。机长张照增更是多专多能,既能修理机器、也能电焊气焊,在钻机上无论什么活几乎都能干。经过一号钻机全体职工的不懈努力,于4月17日,钻孔达到油井设计深度-1700米,第一口井顺利完井,工人们积聚的感情再也抑制不住了,集体的相拥在一起,有的甚至留下了喜悦的眼泪。这19天,等于去年的6个月啊!队领导在得知此消息后,向我们表示祝贺,受到贺电后,我们的心情更加激动,精神更加振奋,力争完成好今后的各项任务。四号钻机施工进度较为不顺,由于甲方固井公司的原因,去年没有固井,导致今年我们钻机得重新起塔,下钻,镗孔,放了五个月的钻孔,孔内情况极不稳定,极易发生事故,但由于甲方的强烈要求,四号钻机也于5月3日完成了固井工作。5月9日,开始了四号钻机的第一口油井施工,但是遇到地层裂隙大,漏失严重,钻塔也因地表土质疏松而倾斜,工人们的精神状态明显下降,我了解到情况后,立即奔赴钻机去做职工们的心理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我亲自带领大家,拉石头、木头夯实地面,稳固塔脚,然后用水泥进行堵漏,最终困难解除了,钻机又恢复了正常钻进。四号钻机机长刘德发在井深700米以后,每天在钻场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不论是寒冬还是酷暑,都一直勤勤恳恳的坚持在生产一线,于职工们共克难关,6月1日,该井顺利终孔,完井深度1100米,经测井显示长6油层厚9米,甲方相当满意!在二进陕北的施工过程中,两台钻机职工战严寒,斗酷热,忍受着寂寞,思念着亲人,但他们毫无畏惧,丝毫没有退缩,他们坚持过来了,9月1日,一号钻机顺利终孔,四号钻机在处理了9天的井内坍塌后,也顺利终孔,两台钻机在生产中,你追我赶,相互比较,争当先进,但也会相互帮助,相互支援,一号钻机下套管缺人,四号钻机职工立马去支援,四号钻机管材不够,一号钻机职工就会帮忙找齐送到。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