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24点的技巧(1).doc_第1页
算24点的技巧(1).doc_第2页
算24点的技巧(1).doc_第3页
算24点的技巧(1).doc_第4页
算24点的技巧(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算24点的技巧(转帖)“巧算24点”是一种数学游戏,游戏方式简单易学,能健脑益智,是一项极为有益的活动 “巧算24点”的游戏内容如下:一副牌中抽去大小王剩下52张,(如果初练也可只用110这40张牌)任意抽取4张牌(称牌组),用加、减、乘、除(可加括号)把牌面上的数算成24每张牌必须用一次且只能用一次,如抽出的牌是3、8、8、9,那么算式为(98)83或38(98)或(988)3等 “算24点”作为一种扑克牌智力游戏,还应注意计算中的技巧问题计算时,我们不可能把牌面上的4个数的不同组合形式去试,更不能瞎碰乱凑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便于学习掌握的方法: 1利用3824、4624求解 把牌面上的四个数想办法凑成3和8、4和6,再相乘求解如3、3、6、10可组成(1063)324等又如2、3、3、7可组成(732)324等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利用率最大、命中率最高的一种方法 2利用0、11的运算特性求解 如3、4、4、8可组成384424等又如4、5、J、K可组成11(54)1324等 3在有解的牌组中,用得最为广泛的是以下六种解法:(我们用a、b、c、d表示牌面上的四个数) (ab)(cd) 如(104)(22)24等 (ab)cd 如(102)2424等 (abc)d 如(322)1224等 (abc)d 如(952)224等 abcd 如113l1024等 (ab)cd 如(4l)6624等 游戏时,同学们不妨按照上述方法试一试 需要说明的是:经计算机准确计算,一副牌(52张)中,任意抽取4张可有1820种不同组合,其中有458个牌组算不出24点,如A、A、A、5 不难看出,“巧算24点”能极大限度地调动眼、脑、手、口、耳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对于培养我们快捷的心算能力和反应能力很有帮助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因多用于张贴、悬挂、雕刻在厅堂门柱上)。当代联人 陆伟廉将它定义为:对联是由两组文义相关的对句所组成的联合体。其中,第一组称上联,第二组称下联。与骈文、格律诗词一样,对联也是我国汉文学所特有的一种文学 形式。 如*著名汉学家盐谷温博士所说,对联是中国文学的特产物。汉字为表意文字,通称方块字,具有一字一体一音一义的独立语特征 (少数异体字、多音字、多义字,并不否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汉字只能是一字一体一音一义),故由汉字构成的汉文学,独具对称均匀之美。从文字的运用来看,对联不愧是开在汉文学之树上的一朵奇葩。它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汉字的特色, 是汉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和文化现象,对联基本上只存在于汉民族文化圈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对联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学形式,不管是典雅的、通俗的还是雅俗共赏的对联, 将其张贴、悬挂、雕刻在门柱厅堂,都能营造出一种祥和、喜庆,或者高雅、庄严的气 氛与格调。 因此,自从对联产生时起,它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逐渐融入了 中国人的民间习俗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般认为,最早出现的对联是春联,而春联起源于桃符。从晋代至唐代,对联这一文学形式便已经萌芽并逐渐发展。不过,人们通常将五代时蜀后主孟昶于公元963年岁除日题在桃符板上的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作为春联之发轫。 直至明清,对联逐渐盛行,并延续至今。总之,浓厚的传统性与实用 性,是对联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不仅实用性很强,而且艺术要求也很高。其文学艺术风格总的来说可概括为”短小精悍”。对联的篇幅往往不长,单边字数多为几个字到十几个字,上百字、上千字的长联,并不多见。正因如此,一方面,它在格律上要求非常严谨, 不是随便两组字数相等的话就能凑成的。 如果没有严谨的格律,那么,作为一种独特文学形式的对联,其独特性、艺术性将荡然无存,其艺术生命力也难以持久。因为对联最本质的艺术特征是其对称性,而只有严谨 格律,才能保证它的对称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形式小巧的文学体裁,其内容应当是精悍的,应当包含尽可能丰富的思想涵义。在这个意义上,一副对联如果仅有形式而缺乏内涵,那么,就难免沦为一种”文字游戏”、”雕虫小技”。反过来,好的对联则有”诗中之诗” 的美誉。总之,形式与内容的精炼性是对联又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另外,对联还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启蒙性的文学形式。学习写对联,对于我们学习 汉语言文学,特别是有关字音、韵律、词性、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欣赏与写作对联,是学习汉语的好形式。总之,对联的文化艺术特征大体上可概括为:民族性,传统性,实用性,对称性,精炼性,启蒙性,等。(二)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要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以下几点: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从字数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则称四言联, 等等。但在实践中, 多为四字以上,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组成句子。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也就是意思要相互衬托或相互衔接,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 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即所谓反对),正对如:心莲清净性海圆融(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本书,下同。)反对如:心平积福欲重招殃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称流水对),也就是上下联两个分句共同构成一个复句,上下联存在一种连贯、 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复合关系。当然,这种互相衔接同时也是互相衬托的。如:若无前世心中毒哪有今生意外灾又如: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生硬与滑稽,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除非是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 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如: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常用联)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常用联)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常用联)树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联)2.词性相当、概念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称。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每个字的词性)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连词对连词、 副词对副词,等等。如:大行绝俗忘荣辱至道无情空是非如果从每个字来看,大与至、 荣与是、辱与非是形容词,行与道、 俗与情是名词,绝与无、忘与空是动词。 但在实践中,对虚词的要求比较 宽松,一般能够虚词对虚词即可。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词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对。但那些词性比较接近的、或者词性能够兼通的实词,也还是允许相对的,如名词和代词、某些动词和形容词之间。当然,词性相同属工对,词性相近或相通属宽对。更严格一点说,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类似或相对衬。这也涉及到对联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再者,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有对无、真对假、生 对死、物质对精神、自然对社会等,就属于工对。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相同或相似,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 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胜行严佛土正法利人间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胜行”对”正法”、”佛土”对”人间”,又皆为 偏正结构。再如:软首妙光,威名显赫雄狮利剑,宝相庄严软首妙光对雄狮利剑,皆为并列结构;威名显赫对宝相庄严,皆为主谓结构;软首对雄狮、妙光与利剑、威名对宝相,又皆为偏正结构。另外,上下联之间还应当节奏相称。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为 一节奏。节奏相称,就是应当尽可能同步。如:漏尽飞身去心空及第归又如:以神通力护持正法设孟兰盆超度慈亲总之,上下联的用词造句,在词性、语法结构和节奏上,应尽量相当或相称,以保持形式上的协调与工整。但这些要求在实践中还是允许适当放宽的。个别情况下,还可以有所变通。如:五十三参,遍访良师求正智百城烟水,广行悲愿践初心其中,”五十三参”对百城烟水”,是以同一个典故的两个常用语相对。 单从词性、 结构等形式方面来看,严格说是不合联律,但从内容来看,则属于义对,是允许的。3平仄协调。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区分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这又有两种划分标准。在对联创作中,一般是运用”古四声, 即古汉语将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外,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现在,也有少数人运用”新四声”,即现代汉语将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两种声韵的不同,关键在于入声字。入声字的掌握和识别,大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在此恕不赘述。 对初学者来说,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先在运用时借助工具书。据作者个人的经验,在运用中比较容易熟悉入声字。不过,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两种用法可并行不悖,但在同一副对联中,不能同时混用。现在再回过头来谈平仄协调的问题。所谓平仄相对, 就是上下联的音步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反之,如果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就叫平仄失对,又叫同声相对。音步与节奏大体上是同一概念,一般来说,一个节奏即是一个音步。由于对联脱胎于格律诗,因此,在平仄方面,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对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在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而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等字数。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悲欣交集事理双行(注:平声用 表示,仄声用 表示,下同。)又如:火移薪尽业犹在身坏神迷行不亡其中,一三五不一定平仄相对,二四六皆平仄相对,即属工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格式除了以律诗中的对仗句式为主以外,还有词曲文赋等格式以及领字的存在。如:厌娑婆苦域弘净土法门观美女华瓶盛粪叹凡夫甘愿投泥直心乃万行之本贪欲为诸苦之源深心勤习真言*义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讲到平仄相对,必须提一下对联的句脚。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也不管倒数第二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最后一个字(句脚)应当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更不能同声收尾。另外,由多个短句组成的长联,还要注意每个短句的句脚不能全都是仄声或全都是平声,而应当有所错落,至于这种错落具体如何安排,则尚无定论。不过,运用马蹄韵撰长联是一种比较好的句脚安排方式。所谓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的是一个句子自身的音步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否则就是平仄失替。只有每句的最后一个字(句脚),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佛身远过世间望妙法不堪小智听又如:无所从来何有相得成于忍不生心在平仄问题上还有一些禁忌,如忌三平尾或三仄尾,忌孤平或孤仄等,留待下面再谈。总的来看,对联在平仄协调方面是有讲究的,写作对联不能不讲平仄。如果说,字 数相等、词性与概念相当、语法结构与节奏相称,赋予了对联整齐美、严谨美、对衬美、结构美、节奏美等审美特征的话, 那么,平仄协调则赋予了对联音韵美这个重要审美特征。当然,有时为了不以辞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4.几个禁忌。除了以上三个基本要求外,对联在格律上还有几个禁忌,即几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三平尾或三仄尾;孤平或孤仄;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义相对;等等。三平尾或三仄尾,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 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变成了三仄尾。又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变成了三平尾。孤平或孤仄,指的是在五个字以上的句子中, 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无言乃入门,若改为无言而入门,就是孤仄;又如大日心光遍照,若改为大日智光遍照,就是孤平(全平格或全仄格例外)。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 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 惟觉者能听能会对 叹醉人不醒不知。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 就是以同一个字在同一个位置相对,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不过,有些虚词(之乎者也之类)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漏网之鱼,世间时有脱天之鸟,宇内尚无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如:见诸法空虚,此身去直超彼岸念众生平等,三人行必有我师若将上联的直超彼岸改为已无后有,就与下联必有我师的有异位重字。又如:.若陶匠抟泥,掌中视果.胜樵夫观弈,梦里入槐若将上联的掌中视果改为掌中观果,就与下联樵夫观弈的观异位重字。当然, 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万法一心,空不异色一心万法,色即是空联中的一与万、心与法、空与色,便是异位互重格式。所谓同义相对,通常又称为合掌,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意思完全雷同,如赤县 对神州、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5.其它。对联的写作与欣赏,还有一些相对次要的格律和比较独特的修辞方法,如借对、自对、嵌字、回文、集句,以及对联的横批、对联书写和张贴的格式,等等。下面对以上提到的问题逐一做个简单的介绍。借对又称假对,这是词性上宽工转化的一种方法, 指句中词性和词语的含义虽非工对,但借助其另外的词性和含义,则成工对。如:洒渍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七律中之颔联)寻常在此为普通之意,属形容词,但古制寻、常又皆为度量单位,属量词,借用此含义,则与数词七十相对为工。又如,大而言之对志于道者,其中,言与道在联中的含义分别是作为动词和名词的,但言亦有作为名词之含义,道亦有作为动词之含义,二者相对仍属工整。不过,借对在对联中用得不多, 只是在需要变通时不得已而为之。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和下联自身之中(句中)也存在对仗。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如真妄对终,真与妄、始与终,就是句中自对。又如,智愚对行止、荣辱对是非、微言大义对正法妙心、至高无上对微妙甚深、山色溪声 对晨钟暮鼓、烦恼即菩提对微尘含刹土、如秤锤落井、砺石潭对纵仙术隐 空、 神通入海等,不仅上下联相对,而且句中也都有自对。 句中自对的用法,在对联 (特别是长联)中,运用得比较广泛。嵌字,也叫嵌名,指将特定的名称(多为人名、地名、事物名等专用名称)嵌入对联中一定的位置。这是一种运用得比较广泛的方法。其具体方式很多,不下五十种。嵌字可分为整嵌和分嵌。整嵌,就是将一个名称不拆开而完整地嵌入,如一联:多闻正法,以广目光增长善根,而持国土分别将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嵌入联中。又如一联:金刚手握持秘密勇猛心摧破无明回文,又称卷帘, 指的是使用恰当的词语构成对句,使之既能顺读,又能倒读。由于回文格难度较大, 因而运用得不太广泛,但这种格式很能体现汉字的独立语特点。回文格的具体方式也多种多样。 比较常见的有当句回文、倒句回文、倒章回文,等。当句回文,即顺读与倒读完全一样,如: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佚名题厦门鼓浪屿鱼腹浦联)又如:净心真实真心净圆觉妙明妙觉圆倒句回文,即将同一句子倒读,而上下联不变,如:结同心果 果心同结开并蒂花(常用婚联),倒读即为: 花蒂并开倒章回文,即通联倒读,下联变为上联,上联变为下联,如:迢迢绿树江天晓 晴日海霞红霭霭霭霭红霞海日晴(佚名题武汉龟山联),倒读即为: 晓天江树绿迢迢集句,指将现存的分散的句子,组合成对句。如果整副对联(多为短联)完全由现存的句子组成,称完全集句。如:鹿归于野色即是空上联集自,下联集自,就是完全集句。又如: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佚名集唐诗联, 上联自王维,下联自李白)反之,则称不完全集句或单边集句。如:司马不来,相逢何必曾相识佳人安在,此时无声胜有声(当代联人罗元贞题九江琵琶亭联)上下联中分别只有后半句是现存句子(引自白居易之诗), 因此是不完全集句。又如:世界微尘里人生大梦中只有单边是现存句子(上联引自李商隐之诗),因此是单边集句。严格来说,只有完全集句才能称为集句联。( 三 )在着重介绍了对联格律方面的一些要求后,接下来谈谈对联分类的问题。对联分类的标准可以有多种,实践中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对联的字数多少与句式结构,分成短联和长联。上下联皆由两个以上短句组成且字数较多的对联,称长联;上下联皆由一个短句组成的对联,称短联。一般来说,长联与短联在字数上并无绝对的界限。二是根据对联的内容和用途划分。从理论上看,这种划分更是难以严格而完全。依本人管见,大体上可分成春联、贺联、挽联、专门联四大类。春联,指的是用于春节,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祝愿。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贺联,指的是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节庆联,以及其它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等。 贺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贺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庄严的。当然,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以上三种对联是运用得最广泛, 最具有群众性、民族性、传统性、时节性和实用性的。此外,可以将那些内容和用途比较专门的对联,笼而统之地归纳成专门联这一类。比如行业联、名胜联、带有某种特定题赠性质的题赠联,以及带有学术性质或文学创作性质的学术联等。当然,行业联、名胜联、题赠联、学术联等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如佛教对联,可以看成是一种学术联,若是将其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也可以 看成名胜联。另外,根据对联的写作技巧或修辞手法,也可以将对联分成嵌字联、回文联、谜语 联、 集句联、谐趣联等等。但严格说,应分别称之为嵌字格、回文格、谜语格、集句集句格、谐趣格等。1. 字数相等,内容相关。2. 词性相当、概念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称。3. 平仄协调。 柯岩风景区绍兴柯岩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是以古越文化为内涵,融绍兴水乡风情、古采石遗景、山林生态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始于汉代,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至清代,有著名“柯岩八景”之称,为越中名胜。 景区总规划面积6.87平方公里,以古越文化为内涵,古采石遗景为特色,始于汉代,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至清代,形成著名柯岩八景,为越中胜景,经过现代别具匠心的园林营造,现已形成石佛、镜水湾、越中名士苑、圆善园及香林等五大景区,集中反映了绍兴的石文化、水文化、名士文化及宗教文化,游程4-6小时,是近年来绍兴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并融自然、园林、宗教及娱乐、休闲项目于一体的风景旅游区。 该景区包含以下子景点:鉴湖景区 ,圆善园景区 ,名士苑景区,镜水湾,鲁镇。 建设绍兴柯岩风景区经过现代别具匠心的园林营造,目前已修复并形成了柯岩、鉴湖、鲁镇、香林等四大景区,游览面积四平方公里,是近年来绍兴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风景旅游区,其建设成就被省内外专家称为柯岩现象,并被省主管部门授予“浙江省风景名胜区优秀建设景点”和“浙江省游客最喜爱的美景乐园”称号,并于2000年1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首批最高等级aaaa旅游区。最近,又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现场审核,领取了国际通行证,成为全省风景区首家具备iso质量环境管理双认证的单位。2003年经国家旅游局核准,被中国旅游报社等单位评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 地理位置柯岩风景区位于绍兴城西八公里、杭州东郊十二公里处, 北依中国轻纺城,为鉴湖-柯岩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 发展状况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绍兴,稽山镜水,钟灵毓秀,文化源远流长。柯岩风景区宛如一颗镶嵌在这方神奇土地上的明珠。她位于绍兴城西八公里,距杭州东郊十二公里处,南濒鉴湖,北倚柯山,毗邻萧山国际机场,104国道、杭甬高速公路直达,交通便捷。 柯岩风景区依托千年越文化,彰显绍兴独具特色的石文化、水文化、桥文化、酒文化、戏曲文化、名士文化、民俗文化等人文资源,乃绍兴久负盛名的传统旅游胜地。自三国以来因历代开山采石造就了众多石壁、石宕等自然景观;隋唐年间,祖孙三代石匠历经百年相继开凿而成的奇石“云骨”和精雕而成的弥勒石佛,更是众多景观中的精品。千百年来,随着自然景观的点缀和宗教文化的介入,加上文人墨客的点染,到清代,已形成著名的“柯岩八景”。其中有展现石景的弥勒佛像、云骨、七星岩、蚕花洞,又有展现鉴湖水景的五桥步月、南洋秋泛等景致,是一处自然风光与人文资源交融的旅游资源宝库。 利用八百里秀美湖光山色精心打造的鉴湖景区,展现了绍兴母亲湖“昔日”的风采,凸现了绍兴特有的水文化、桥文化、酒文化的丰富内涵。游客可坐画舫、乌篷船,泛舟鉴湖;可漫步白玉长堤,赏美景秀色;还可上“葫芦醉岛”,品酒听曲。 新世纪之初,柯岩风景区将鲁迅小说中虚构的平面故乡还原成建筑实体,构成鲁镇景区。“小镇”包容了绍兴的水、桥、酒、石、建筑、民俗、戏曲等诸多文化元素,再现绍兴水乡特有的民俗风情。漫步鲁镇青石板铺路的街巷,黛瓦粉墙、枕河临街的店铺,古朴高大的台门宅院,千姿百态的石桥石坊,纵横交错的水巷小河,飞檐翘角的戏台等,让你目不暇接。“祥林嫂寻阿毛”、“阿Q造反”、“孔乙己逗小孩”、“杨二嫂卖豆腐”等鲁迅笔下人物的街景表演,让游客在游览中“读点鲁迅”。坐(拉)洋车、坐(抬)花轿、登台唱戏、茶馆点曲、竹庐品酒、坐盘称人、押宝讨彩等“铜钱系列游戏”,更是让游客在体验式活动中,玩出情趣,玩出刺激,玩出品位,玩出文化。 如今,柯岩风景区已形成柯岩、鉴湖、鲁镇等三大景区,面积3.5平方公里,成为绍兴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大型旅游景区。2000年景区成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先后获得“中国旅游知名品牌”、“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景区”、“浙江省游客最喜爱的美景乐园”、“浙江省文明风景旅游区”等荣誉。游客身临其境,既可饱览山水泉石园林亭榭之胜,古越风情尽收眼底,得身心之愉悦;又可与鲁迅笔下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正所谓“一日柯岩游,尽览越千年。”众多游客不由发出“游过柯岩,等于游遍了绍兴”的赞叹。 著名景区鲁镇景区 鲁镇景区导游图鲁镇景区融汇旧时绍兴水乡的民俗风情、建筑风韵、自然景致,是百年前绍兴水乡的一个缩影。 鲁镇景区是再现型文化主题景区,是传统旅游景区和现代主题公园理念相结合的产物。根据鲁迅作品中多次出现的“鲁镇”这个典型环境,鲁镇景区将阿Q正传、祝福、狂人日记等鲁迅作品和绍兴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以越文化为底蕴,全面展示绍兴水街古镇。 鲁镇分为传统餐饮区、传统商铺区、休闲展示区、传统民居区、水上游览区五大区域。五大区域以河相隔,以桥相连,集参观、餐饮、购物、住宿、休闲、娱乐于一体。 鉴湖景区 鉴湖景区导游图鉴湖乃历史名湖。建湖1800多年来,其美丽而独有的湖光山色,可谓尽享风流。唐代诗圣李白云: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南宋诗人陆游高吟:千金无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鉴湖。明代杂家袁宏道遗咏:六朝以上人,不闻西湖好。清代齐召南诗赞: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 坐落在柯山脚下的鉴湖景区为鉴湖的一个主要部分,面积1.47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占48.7%,建有四大景点,即东汉笛亭、南洋秋泛、五桥步月、葫芦醉岛。她既能与柯岩景区连缀一起,山水兼容、岩湖互衬,又可单独成景,风光秀丽。 柯岩景区 柯岩风景区,位于绍兴城西12公里处柯山东麓,南临鉴湖,北连柯桥,总面积为6.87平方公里,是鉴湖省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始于隋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柯岩之“柯”,来源于柯亭。古人建驿亭,因陋就简,树枝为梁,青竹为椽,茅草为顶,以柯名亭,自有一种草创的粗犷原始。柯岩以石景而名世,但这石景却非天设地。柯山之石石质优良,石条、石板便源源不断地从这里流向四方。造。从魏、蜀、吴割据的三国时期发端,柯山便成了有名的采石场达四百余年,偌大一座柯山,竟被齐根挖去大半。“削壁耸千尺,危崖锁雾中”,鬼斧神工般地造就了姿态各异的石宕、石洞和石壁,留下了后人为之心惊、为之动容的奇异景观。柯山也从乱石纷飞的采石场逐渐变为人们览胜的“绝胜”之地。至清代乃有柯岩八景著名于世,山明水秀,峰奇岩幽,时人津津乐道。经现代别具匠心的营造,山水巧置、如诗如画,建成了天工大佛、七岩观鱼、三聚同源、越女春晓、镜水飞瀑、仙人洞桥等二十多个景点,形成了石佛、镜水湾、越中名士苑三大景区。 大香林景区 (现已不属于柯岩风景区) 大香林景区导游图绍兴大香林乡村休闲旅游区位于绍兴县城(中国轻纺城)西南湖塘街道,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核心区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大香林依托区内众多的千年古桂群及竹海、果园等自然景观融合宗教、民俗等人文特色,是一处多功能的生态休闲旅游胜地。 大香林不仅山清水秀,景色优美,而且气候怡人,四季花果不断,这里植被葱郁,特色鲜明,果林如海,无不展现引人之处;最为突出的要数闻名遐迩的千年古桂群,广袤数里,蔚为壮观。每年桂花盛开的时节,香被远近,可闻十里。堪称存世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古桂群。历史上文人名士多会于此,留下诸多文章,北宋时期,著名诗人陆游就在多篇诗作当中描写过这里的桂花。其他诸如贺知章、张岱等名家也均留有墨迹。诸如此类,数不枚举。除此之外,大香林的踏春赏花,夏秋采摘,腊月民俗等景区活动也别样精彩。 这里更是佛教文化的渊源之地,在层峦叠嶂的宝林山中,传世千载的古刹梵音至今犹然不散,香林古寺、宝林古寺、寂静古寺等等均聚于此,近代高僧密参大师曾在此住持并圆寂,留下200多颗舍利子,在佛教界闻名遐迩。 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厚的人文特色,构成了大香林景区较高的旅游品位。景区的五大组成部分:空山梵音、香林花雨、花前月下、竹海天风和幽谷清韵,以乡村休闲度假为主调,秉承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以原生态的自然景观,打造了一个田园式的新山庄,一个天然的大氧吧。 大香林以“香”为特色,有桂花飘香、烟火熏香、花果蕴香、民居古香,堪称四绝: 一绝为“桂花飘香”。据嘉泰会稽志等史志记载,自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以来,村民据山川之利,在此广植桂子,历经千年而不间断,如今万株桂树,广袤数里,誉称“江南桂花林”。 每年金秋时节,“金桂银桂万千桂,天香地香山水香”,金粟万点,如雨飘洒,或落发际,或浮杯中,游人可以真正融入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诗一样的意境。 二绝为“烟火熏香”。香林寺、宝林寺始建于公元950年,千年古刹,声名远播。寂静寺为近代高僧密参大师住持并圆寂之处,留下200多颗舍利子珍藏塔内,寺内建有台湾学者南怀瑾先生为之题字的“舍利塔塔园”。后继僧人,继承大师“心无旁骛,潜心事佛”的传统,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氛围。在烟香缭绕中延续佛缘,感悟世事,这是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 三绝为“花果蕴香”。层峦叠嶂的宝林山,常年溪涧叮咚,四时花果不断桃、梨、杏、杨梅、柿子、石榴等等,空气中弥漫着花的芬芳,果的甘甜。小溪蜿蜒,竹林如海,绿荫似云,如诗如画。游客到此可以赏玩旧时农家器具,领略四季田园风光;又可种豆植瓜,牧养六畜,体验农作;至于摘茶掘笋,品尝时鲜,自然益发情趣盎然。 四绝为“民居古香”。山居台门,明清建筑,式样古朴,设计精妙,雕梁画柱,古色古香,极富观赏与研究价值。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因香而生的山村幽谷,寂静而清新的山峦林地,大香林景区就是生活中的“桃源”。 著名景点云骨景点 云骨“天下第一石”的“云骨”石,历代誉为“石魂”、“绝胜”,“巅若戴笠,足似立锥,上丰下削,自有一种奇异和惊险。青石丹书清光绪初年镌刻“云骨”两隶书大字,字比人高,字体刚劲,神形兼备,突显风骨和力量。“云骨”石高31米,底围4米,而接近地面的骨突处厚薄竟不足1米。看似头重脚轻,却已在风雨中屹立了一千多个春秋。云骨从平地上直插云霄,其形体曲折,变幻多姿,颇有些苏东坡写庐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都不同”诗的意境,堪称奇观。从南往北看,“云骨”石耸立如锥,婷婷娉娉,又形似一座颠倒了的宝塔,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予人以随风摧折的岌岌可危之感。而从东往西看,既似闲云出岫,飘飘忽忽,潇洒飘逸,又似一炷炉烟袅袅升空,渐入虚幻,故别称“炉柱晴烟”。岩顶居然还有一枝古柏,葱茏苍翠,虬枝横斜,据考证树龄已逾千载,也有“石魂”之称。据说“云骨”石是古代石匠采石的高度度量标尺,俗称“竖标”,为的是保证采石的尺寸。此地原是三国时期的一处采石场,数代石匠几百年间一锤一钎,鬼斧神工,造就了姿态各异的石穴、石洞、石壁、石柱不想时过境迁,石是采不成了,却为后世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奇观,也算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行”了。 云骨东南,有一“拜石亭”,亭中抱对云:“万匠削不尽,一柱空中全”,在此望云骨,妙不堪言。据说,号称“石痴”的北宋大书法家米芾一见云骨即不忍离去,绕行数日,最后在此亭拜石而“癫狂”。 石佛景点三国时期,这里曾是一处采石场,经历代能工巧匠的不断开凿,鬼斧神工般地造就了姿态各异的石宕、石洞和石壁。千百年来,随着宗教的介入,文人名流的渲染及后人的开 柯岩石佛发,现已形成天工大佛、炉柱晴烟、七星岩、八卦台、文昌阁、蚕花洞、莲花听音等景观。 莲花听音“莲花听音”是全国最大的石莲花。石莲花位于景点中心,由99块巨石拼铺而成,半径为9.9米,象征佛家的“九九归一”。天气晴朗的日子,在上午10时10分,人立莲心,人影与佛影就会在一条直线上,称“人佛合一”。东侧对着石莲的一堵弧形壁是砖雕回音经壁,上刻五千七百余字的整部佛教大经金刚经。诵吟此经,可令人开智益慧。人立莲心,面壁诵经,回音似空谷传声,梵音萦绕;人处砖壁之二端而对着砖壁说话,即便是喁喁私语,也能非常清晰地听个一清二楚,就象听电话一样,那效果不亚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 圆善园唐式风格建筑,依山就势,曲折延伸,山门、合缘壁、钟楼、财神殿、弥勒殿、佛殿、手印山、罗汉院、龙腰池,气势恢弘。它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仿唐建筑,其中佛殿占地1000平方米,高25米,独创重檐结构,屋檐挑出4米(九铺作),象展翅欲飞的雄鹰,翘首于柯山。园内罗汉院有18尊常人大小的石罗汉,与石文化相匹配,很有观赏性。 越中名士苑越中名士苑,北倚青山,占地3万平方米,苑门刻毛泽东七绝诗“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人诗囊。”苑名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