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注学情,从“问”开始例谈学生质疑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摘要:语文学习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文本解读的过程,学生在参与课堂前不是白纸一张,他们会有自己的解读和思考,课堂中如何唤醒学生内在体验,让他们能倾吐自己的声音?语文课堂如何真正关注学生学情?引导学生质疑由学生抛出学习讨论的话题可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是,由于操作和把控的困难,很多老师不敢尝试,当下语文教学中教师导演“教案剧”的现象还是非常严重的,学生质疑的机会、质疑的能力都显得缺失和薄弱。本文试图从意识和方法两个层面对学生质疑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教师应该提供学生问的机会、指导学生问的方向、设置学生问的台阶、给予学生问的评价,从而让学生愿问、能问、善问,主动参与知识的意义建构中来。关键词:质疑意识 ;质疑能力;“让”问;“类”问;“育”问;“鉴”问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希望教育实施在学生有疑惑并已在积极思考、苦苦求索却没有答案的时刻。可是我们语文课堂上,大多数时刻学生没有“愤”更不会“悱”,教师愿意实施“启发”的良好心愿自然无法达成,于是只能求其次,选择“告诉”和“填鸭”了。其实,“愤”与“悱”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只有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努力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考水平才能像跆拳道升级一样,由“白带”逐渐向“黄带”“绿带”“黑带”升级。一、目前语文课堂中关于学生质疑的现状和思考现象一:花架子式质疑有的老师为了显示一下民主的态度,会让学生提问,可是之后的教学却完全与学生的问题无关,课堂呈现出了“他们问他们的”“我教我的”的分裂格局,把学生的问题高空搁置,让学生提问也便成了糊弄人的花架子。现象二:无视屏蔽质疑教师因为预设不充分或课堂机智不足,对学生的质疑不能作出诊断性评价。有些教师面对学生提问的问题,没有耐心去倾听,不加分析地断定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简单地对学生说:这个问题以后再讨论,你提的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不适合语文课堂上提问。还有的教师担心学生提问题太多扰乱课堂秩序,很多老师在教案中会有自己的问题预设,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离自己的预设遥远,致使教学进程无法顺利展开,于是根本不想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觉得那是在浪费课堂时间。现象三:无端无绪质疑学生缺乏质疑能力,往往问题琐碎,一步一问;或者是天马行空,离题千里;又或者不懂归类,问了又问我听过最极端的一节课是有一位老师为了创新,把整节课上成了一堂提问课,每个学生都写了一张自己提问的条子贴在了黑板上,一节课下来,黑板上贴满了纸条,五花八门,老师则积极鼓励,照单全收,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提问能力不但是没有长进,反而有了碎碎问的错误导向。二、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质疑水平的思路和策略(一)“让”问:建立问题意识,创造提问机会 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质疑的机会。其实,如果老师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那么就该充分尊重他们提出的问题。在备课时充分预设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在学生提问时迅速捕捉那些能与自己的教案整合的有价值的提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进行合并、归纳和排列,让学生清楚知道这节课我们可能解决他们的哪几个问题。给学生充分提问的机会,给予机会的时机也要把握,有时可以是课前提问,有时则是在课堂行进之中提问,有时则是课堂结束时提问。要与具体的课文和教学需要相匹配。1、问在课前。这样的问题往往是统领整个教学脉络的大问题,这样的宏观问题能帮学生建立一种把握文本的全局意识。比如我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时让学生前质疑,他们便问出了“祖父的园子是个怎样的园子”“萧红在写那些和祖父一起生活的往事时,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笔墨来写园子里景物”这样的极有价值的问题。当我们的教学进行完时,学生发现这两个问题已经迎刃而解,而且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便理解了整篇文章,理解了萧红。那样的一份豁然开朗的喜悦是在老师的满堂问中找不到的。2、问在课中。这种问题往往是切合着文章机理的提出的,可能是问某一个词,可能是问某一句话,是能够解开文字语言密码的微观提问。相比较课前质疑和学完课文后的质疑,这样的问题不笼统空洞而且更有情境感,所以我比较喜欢在教学进程中引导学生提问。在教学月光启蒙时,我为了让学生领悟“芳香的音韵”中“芳香”一词的活用之妙,便努力引导学生质疑:“这里面有一个形容词,很有意思,哪个?”学生认真思考了一下,少数几个提前有了答案“芳香”,其他同学也有恍然大悟之态。我适时追问“有问题要问了吗?”大多数同学沉思,个别同学想了一会儿组织好了语言举手“芳香是用来形容气味的,这里为什么可以用来形容听到的声音?”这个问题是指向于言语特色的问题,若由老师提出来,则有“告诉”的嫌疑,让学生自己质疑来发现词语的活用,有水到渠成之妙。3、问在课后。这类提问往往是直指文章核心要义,发现文章内涵寓意的提问。比如,我在教完螳螂补蝉时让学生质疑,学生问出了“吴王究竟有没有相信少年的故事”这一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同学认为“相信”,理由是故事编得巧,少年的计谋也不露痕迹;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不相信”,理由是吴王不是傻瓜,我们都知道是假的故事他未必看不出破绽。最后我们达成的统一意见是:相不相信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少年争取到了一次让吴王倾听的机会,争取到了一次让吴王自己反思的机会恍然大悟。很多寓言故事我们明明知道它是假的,比如狐假虎威,比如守株待兔,却愿意接受它传递的寓意,为什么?寓言故事不是要人相信它的真实,而是让人愿意从中悟出点什么?这个问题,无疑把课堂的讨论引向了纵深之处,揭示出了所有寓言的内在魅力。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最关键的是老师要建立“让问”的思想观念,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们才可能还你一个惊喜。如果永远都是束缚着他们的手脚,不信任他们,他们永远也学不会让思维驰骋翱翔的本领。(二)“类”问:找准提问方向,理清问题类别当我们给予的充分的机会让学生提问后,会发现有一个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大多数同学提出的问题缺少思维含量或者是没有价值;还有一种可能是在某一个方面,学生问的问题特别多,而其他方面却甚少有人涉足。也就是说,学生不会提问,问什么?向哪里问?他们一头雾水。这也正好证明了大多数同学在自读文本时,处于一种浅阅读状态。这个问题,需要教师花大力气解决,要进行一定的方法培养。问题大体上分为这样三类:“问内容”“问结构形式”“问语言表达”。以我和祖父的园子为例,如果是“问内容”,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了什么?除了写我们的生活,还写了什么?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做什么事最开心?如果是“问结构形式”,那么可以提出的问题是: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那么多事,哪些写详了,哪些略写了?文中两段景物描写,分别放在文章开头和结束,有什么作用?如果是指向与“语言表达”的提问,可提出的问题有:文中两段景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第二段景物描写中有好多同一句式的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开头第一句话“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能不能改成“我的祖父住在呼兰河这小城里”?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利用几篇文章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梳理,那么学生会迅速领会提问的窍门,掌握提问的方法,提问时也便能有的放矢了。而且这样的提问习惯一旦形成,他们在自己初读的时候就不会只在内容上多做流连,而是能够沉下心来观摩全局结构,静品言语魅力,为课堂交流作充分的准备。(三)“育”问:提供思考台阶,给予提问帮扶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想方设法地帮他们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提供智力支持,有时可能是提供一定的台阶,让学生站在老师提供的台阶上问出有质量的问题来。例:我执教的月光启蒙教学片断:师:每当回忆起这样的童年,这样的夏夜,作者总会感慨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出示)师:你会读这句话吗?(指名朗读)生:(朗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师:你关注到了哪个词?生:永远。师:什么意思?生:这一辈子不会再改变。师:你会读这句话吗?(指名朗读)师:你又关注到了哪个词?生:美妙,美好而又奇妙。师:有问题了吗?生:为什么在作者心里,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师:当作者铺开纸准备写下自己的童年时,这句话便从他心底深处流淌出来。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想一想,孙友田为什么觉得自己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找到一处,想一想,这里跟“美”有关吗?跟“妙”的感觉有关吗?这个问题是整个课堂的核心问题,我从引导学生关注这句话中的词语开始关注这句话,问题便在他们心中自然生发了。此问题由学生提出来,拉动全文的学习,这无疑是让学生端坐于掌舵的位置,探讨的氛围便浓郁了。 如果出示“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句话后直接让学生提问,学生也是能问出“为什么在作者心里,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个问题来的,而少了对“永远”和“美妙”两个词语的关注,这个问题显然没有我们需要的那种温度。所以我让学生先谈自己关注了此句中的哪个词,然后再提出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提出的是同一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在学生心中投下的阴影是不一样的。这一台阶的铺设让问题的扣人心扉的力量有了显著提升。(四)“鉴”问:进行问题评价,甄别问题优劣提问的是有能级之别的,同一个点上提出的问题也有分别,有时甚至是一字之差,就能让问题提升一个档次。那么,我们的学生心中有衡量问题的标尺吗?如果没有的话,就得帮助他们建立。只有拥有了鉴别问题优劣的眼光,他们的思维才能深入。所以在课堂上我经常说的是“同样的意思,还有不同的问法吗?”“在同一个点上,你还有更深刻的问题提出来吗?”“你们看看,他们问的这两个问题非常类似,只有几个字的差别,哪个人的提问更有意思呢?”就这样,进行筛选和甄别,让学生在一个个实例中逐渐清楚什么样的问题是真正有价值有深度的好问题。例:我执教的祖父的园子教学片断师:初读了课文,你觉得我们在这节课中最主要应该探讨的是什么问题?生1:祖父的园子是个怎样的园子?生2:在萧红眼中,祖父的园子是个怎样的园子?师:同学们看,他俩的问题差不多,但又是有区别的,区别在哪儿?生3:多了“在萧红眼中”这几个字?师:(问生2)你的问题中为什么要强调“在萧红眼中”这几个字?生2:课题是“我和祖父的园子”,萧红写这个园子,是怀念她和祖父的在园中的生活,所以我觉得要强调。(其他同学投来赞许的目光)师:是啊,这篇文章是萧红写的,在她眼里,祖父的这个园子和别的园子究竟有什么不一样,我们要读出这份意味来,所以说第二个问题显然要比第一个问题问得深刻一些。三、写在最后的话:如果把“建立问题意识,创造提问机会”比作是给了学生上战场的机会的话,那么“找准提问方向,理清问题类别”则是告诉学生我们要攻克的堡垒有哪些,而“提供思考台阶,给予提问帮扶”便是教会学生怎样开枪放炮,最后,“进行问题评价,甄别问题优劣”当然是进行武器的改良升级了。我们的学生,只有经过这样的“战前培训”,才能高效地投入到阅读学习的战场,能动地进行战斗。否则,他们永远都只能是盲目而无聊的小兵,即使能在将帅的导引下指东打西,心中也成不了丘壑。质疑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语文学习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语文老师要拿出对孩子的百分之百的信任,要建立“磨刀不误砍柴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5797-2025道路车辆低压电气系统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 工程征用土地合同
- 有限公司内部股权转让协议
- 2025-2026年北京市中考英语综合提高练习试卷3
- DB43-T 3160-2024 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规范企业评价方法
- 2025企业租赁合同诉讼状范本
- 生长发育规律授课田甜工作单位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84课件
- 机电设备安装冷却系统方案
- 水粉基础知识课件
-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人员健康管理方案
- 软件对接方案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课件
- 有机化学第十版
- 肾功能不全患者合理用药课件
- 纤维支气管镜(可弯曲支气管镜)临床应用指南(草案)
- 2022年新高考II卷高考语文试卷试题深度解读及答案详解(精校版)
- 一次调频综合指标计算及考核度量方法
- 车辆段平面布置设计
-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第一章-概述
-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面试题
- GB/T 4669-2008纺织品机织物单位长度质量和单位面积质量的测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