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 彰显森林公园特色.doc_第1页
自然资源 彰显森林公园特色.doc_第2页
自然资源 彰显森林公园特色.doc_第3页
自然资源 彰显森林公园特色.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资源 彰显森林公园特色这是一片神奇的森林,在我市广袤的滩涂湿地不断生长,像一颗绿色的明珠坠落黄海之滨。丰富的森林资源、完好的动植物保护场所、优良的生态环境、独特的自然景观,展现着最迷人、最具生态魅力的绿色画卷。森林多与高山和丘陵结缘,一马平川的黄海之滨,何以能出现这片迷人的平原森林?黄海海滨森林公园前身是始建于1965年的东台林场。最初,这里是一片沿海滩涂,土壤碱性重,含盐量高。几代林场人在这种环境下开始了艰难的造林之路。花费3年时间,在4.2万亩土地上开挖出基础水系,引水降盐,并选择了耐盐抗碱的刺槐,边栽树边改土。10年时间,原先的海滩上,开始有了绿,渐渐有了树,逐渐出现了刺槐林带。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4000多名苏州、无锡知青下放到林场,用青春和热血种下梦想之树,东台林场终于告别了荒凉与盐碱,迎来了树木参天,有了今天的省级黄海森林公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这里资源独特,景色壮观。公园现有各类植物628种、林地面积3254公顷、活立木蓄积量2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5,负氧离子平均含量达3800个立方厘米。桑、槐、柳等乡土阔叶树种和滩涂自然分布的盐生、盐沼植物,组成了富有海滨平原特色的地域性植物群落,成为华东平原地区规模最大的人造森林。公园地处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区合作伙伴带的咽喉要塞,169种中日保护鸟类、51种中澳保护鸟类由此过境迁徙。149种100多万只鸟类在此栖息越冬。河麂、黑鹳、白头鹤、丹顶鹤等50多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在园内繁衍生息。我市拥有85千米黄金海岸线,滩涂面积占江苏省的22%,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太平洋西岸唯一未被污染的滩涂湿地。公园滨河临海,可远眺天下一绝的二分水奇观和近海辐射状沙洲。公园集海滨林地自然之美、仙缘福地人文之美、东方湿地生态之美于一体,方圆数十公里范围内无污染企业,生态环境优雅独特。龙王古寺梵音飞渡,弶港渔号子亮相央视,人民海军起锚地传承红色记忆,知青林场旧址锤炼创业精神,为森林公园增添了丰厚的人文底蕴。要素集聚 打造森林公园亮点着沿海开发国家战略的实施,如何探索一条既能保护森林植被确保沿海开发的生态安全,又能高效利用资源发展森林旅游的新路,让更多的人来共享森林生态资源。打造国家森林公园是一个双赢的选择,也是共建生态文明的必然需求,更是百万东台人民的心声。我市成立黄海森林公园管理委员会,建立投融资平台,组建工作班子,实行创建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节点化,责任到人、挂图作战,全面提升森林公园管理和运营水平。组织人员参加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高级研修班,赴国家和省林业局了解申报程序,聘请省林科院首席专家进行现场考察,赴高淳游子山国家森林公园、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盱眙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考察,学习借鉴成功申报经验。按照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创建标准,邀请南京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省林科院等科研单位对森林公园建设进行现场指导,编制可行报告,修订各类规划,着力塑造森林公园个性化特色。在全国面积最大的淤泥质海岸边保护滨海植被演替带,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样本价值。森林公园所在的耕海渔家景区内潮间带上分布有盐生植物群落466公顷,计15科48属56种。不同成陆条件的植被演替序列分别为,陆地盐土:光滩、盐地碱蓬群落、獐茅、大穗结缕草群落、白茅群落、柽柳群落、落叶阔叶林等;湿地盐沼:光滩、互花米草群落、芦苇群落等。潮间带植被视觉辽阔,举目壮观;色泽春夏青绿,秋季火红或黄灿,季相变化明显。如在贫瘠和高盐的光板地上生长的先锋植物碱蓬,株型美观,有“翡翠珊瑚”的雅称,春夏鲜嫩,茎叶营养丰富,海鲜味口感好,且可入药主治食积停滞、发热;秋天海水浸泡后变成血红色,成为最亮丽的一道“红地毯”风景线。芦苇、米草成为一派茫茫草原,接天连海,随风摇曳,野趣天成,风情独特。鸟类是大自然的重要成员、人类的朋友。公园现有鸟类种群396种,国际受胁鸟类26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1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2种,“三有”保护鸟类284种。每年停歇、繁殖和越冬水鸟有150余种,鸟类迁徙时成群结队、鸣声嘹亮、经日不绝;求偶时彼此对鸣、跳跃和舞蹈,舞姿优美,或伸颈扬头亮翅,或曲膝弯腰鞠躬,或原地踏步。是国内罕见的“鸟的天堂”,自然法则得到了最好的尊重与显现。公园将规划在一线海堤的前沿制高点打造国家一流的观鸟平台。购置数台高倍远程望远镜,建立鸟类图片展览室,并组织电视专题片展播,介绍迁徙鸟类的生活习性和迁徙轨迹,传播鸟类的常识和保护知识。公园现有杨树林隧道4.6千米、水杉林隧道13.1千米、刺槐隧道10.3千米和银杏林隧道10.9千米,总长度38.9千米。平均树龄30年,10万株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编织成绿色穹顶,其保护价值之高、视觉感受之深、历史之久,是国内少有的。特别是10.9千米的银杏林隧道,共有25896株,树龄35年,银杏树高9米,平均冠幅6.2米,最大树冠幅10.6米。在一线海堤上大规模栽植银杏,全国首创。春夏季浓荫如盖,宛如苍翠绿龙。秋季硕果盈枝,灿若繁星。深秋叶色金黄,举目望去让人心旷神怡。似扇如孔雀开屏的叶形,随风落地,飘飘洒洒,犹如黄金大道,养生和观赏价值极高。目前,公园沿途修建绿道和游步道,把4条森林景观隧道贯通连接,让游客漫步其中,感受四季交替的自然之美。公园注重对古树名木、珍稀物种资源的保护,不断加强林相改造。现有各类植物种群250多种,以水杉林、杨树林、银杏经济林为主。其中:水杉林1.3万亩,杨树林1.5万亩,银杏经济林3000亩。突出抓好“生态林体系与苗圃”两大重点工程,促进园内树种的“三大转变”:由单一性树种向多样化树种转变,公园近10年内增培榉树、栾树、榆树等景观效果好、经济效益高的树种超12万株。由落叶乔木向乔、灌、草、花搭配转变;由落叶树种向落叶、常绿、彩叶相映衬转变,栽植有大量女贞、黄杨、棕榈、柏类、香樟等常绿苗木。公园管委会按条逐块落实专业林木管护人员,严格管理林木的栽植规划和生长态势,既保持原有的自然性,又给予现代化的科技培植。所有林地均被列为国家沿海防护林重点建设基地,并界定为国家生态公益林。同时,加强与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深度合作,根据公园的资源特色,每年确定公园生态保护类的研究课题10个以上。公园已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达成合作协议,计划在公园内建设华东沿海防护林生态研究中心和国际一流的生态定位观测站,并建设1000亩中国林科院东部沿海林木种业试验示范基地,基地已交付建设,所有规划已完成初步设计并报国家林业局。生态科普 发展森林公园旅游普及森林生态文化知识的平台有多种多样,而国家级森林公园有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和普及活力。公园在景点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自然,积极发挥森林养生的功能,聚力打造绿色生态旅游。目前,公园正按照国家林业局的要求,全面推进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计划2015年底将完成公园主入口提升工程;以5A级景区标准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在园内核心范围和主干道两侧,合理布设路灯、厕所、垃圾箱等公共服务设施,并加设景点导览系统和解说系统;实施活水净水工程,为森林旅游提供保障。充分挖掘森林文化、竹文化、野生动物文化、湿地滩涂文化。公园结合世界野生动物保护日、义务植树节等活动,在园内举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人工驯养河麂野外放养仪式。邀请专家学者来公园举办各类讲座、培训,开展科普教育,宣传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防火等科学知识。同时,以500亩精品苗圃为基地,为苗圃内现有40多个珍稀树种编制二维码档案,建设“扫码识树”科普园;打造近似自然森林的“拟生顶级植物群落”,首先打造50亩试验性群落,取得经验后计划逐步改造5000亩低产林,丰富森林公园的内涵;建设50米高的“生态监测瞭望塔”;组织开展黄海森林公园鸟类摄影大赛,提升全民生态保护意识。策划休闲养生旅游项目,注重与永丰林生态园、大丰麋鹿保护区、沿海湿地旅游基地相呼应,高标准规划建设长三角北部森林生态涵养区、休闲度假绿色氧吧、沿海自驾野营基地。百竹园占地面积达到3000亩,集竹子栽培、观赏、采笋于一体,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的休闲娱乐活动,如鲜笋美食节、竹海采笋游、竹园篝火晚会等,游客在此可亲身体验竹农的生活,亲自去野外挖笋,亲手炒竹笋、编竹器。渔家乐提供垂钓、游船码头、丝网取鱼的便利。亲子园提供家长与孩子一起享受美景胜境、感受自然魅力的机会。森林浴场提供睡袋、林下帐篷、秋千等休闲设施。让游客在茂密的森林中领略绿色的洗礼,安享林木的芬芳。森林绿道全长3.5公里,沿途共设康体养生宣传牌30块,游客在这里漫行,浏览林木扶疏的美景,在天然氧吧里呼吸吐纳,了解养生知识,感受四季轮回。开心农场将农田种植、乡村游、农家乐融为一体,把科普教育、农业科技示范结合起来,成为生态、高效、和谐、观光旅游的绿色农业生态园地。海涂水上风光带全长3300米,利用自然的潮汐河道,打造海涂水上风光带,融合了“滩涂文化、滩涂生态、滩涂景观”三大元素,再现海涂原始生态风光,开辟水上游线,供游客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