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2 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学案 岳麓版选修1.doc_第1页
新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2 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学案 岳麓版选修1.doc_第2页
新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2 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学案 岳麓版选修1.doc_第3页
新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2 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学案 岳麓版选修1.doc_第4页
新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2 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学案 岳麓版选修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案2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学习目标1.认识日本源源不断向中国派遣使节的主要原因。2.知道大化改新中仿效唐制改革的措施。3.分析大化改新取得成功的原因和对日本历史发展的影响。一、遣隋使和遣唐使1原因(1)地理位置:同处东亚,一衣带水。(2)社会发展:中国文明高度发达,具有吸引力。(3)日本自身:不畏艰险,百折不挠。2内容(1)互赠礼品,构成一种贸易形式。(2)学习文化知识和中国的生活习俗。3影响(1)促进中日文化交流。(2)促进日本社会文化发展。深化探究材料一 图一 图二遣唐使航海路线图思考(1)图一说明了什么问题?(2)唐朝时的日本是怎样实现图一中的认识的?答案(1)唐朝时,日本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先进性,主张到中国广泛学习。(2)向中国派遣使团,既是外交使团,也是贸易代表团;向唐朝派遣留学生,广泛学习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材料二图一遇难的遣唐使船 图二日本货币图三日本的和服思考(1)图一反映了日本在向中国学习过程中的什么精神?(2)日本人为何不远万里来到中国?遣隋使和遣唐使的行动产生了什么影响?(3)从上述图片中可以汲取哪些历史信息?答案(1)不畏艰险,坚忍不拔。(2)原因:为了吸收中华文明,促进自身的发展。影响: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和日本社会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大化改新的进程,从而使日本跳跃式地实现了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3)日本积极向中国学习;隋唐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的货币、服装都仿效唐朝制作;开放学习则国盛。易混易错日本遣隋使和遣唐使来中国的根本目的是吸收中华文明,促进自身发展;其规模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推动了大化改新的进行。重要概念遣唐使(1)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的近三个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十几次向唐朝派出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律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2)遣唐使的贡献首先是引进唐朝典章律令,推动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其次是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艺术水平。(3)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二、大化改新1背景(1)遣隋使和遣唐使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2)中央政权中的豪族与天皇,地方豪族与中央矛盾尖锐。(3)归国留学生的推动。2措施(1)经济方面推行公地公民制度,废除贵族的田庄及其拥有的人口,把全国的土地和人口收归国有。仿效唐朝租庸调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定期向农民授田,受地的农民负担租庸调。(2)政治方面确立完备的国家政治体制,在中央设立了掌管国家祭祀的神祇官和掌管行政的太政官两机构,太政官下设大藏、刑部等八省,在地方设置各级机构,把地方置于中央控制之下。制定律令,规定了土地赋税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和司法制度,用法律的形式将大化改新的成果确定下来。(3)文化方面:为确立天皇的最高地位,新政权编纂历史,把天皇说成是神,把皇室说成是日本民族的祖先。3意义:氏族豪族的世袭特权被打破,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确立了天皇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地位,跳跃式地实现了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深化探究材料一思考据材料比较,日本大化改新后政治体制与唐朝政治体制的共同点。答案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日本的二官八省体制都体现了分工合作、互相牵制的特点。材料二思考从材料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材料反映出日本大化改新后服装、钱币、文字与唐朝有很多相似之处。说明日本大量吸收唐朝的文化,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易混易错大化改新时,日本新政权推行公地公民制度,其准确含义是土地和人口收归国有,不要误解为在公地上的生产者为公民。思维升华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学习了唐朝先进的制度,包括封建政治制度和封建经济政策,使日本逐渐完成了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推动了日本社会进步和文明进程。重点精讲大化改新为什么能取得成功?(1)改革适应了社会需要,是成功的根本原因。(2)改革派通过政变消灭专横的中央豪族,组建新政权,是成功的前提。(3)日本民族对先进文明的积极学习、善于利用的精神,是成功的重要因素。(4)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归纳比较大化改新中仿效唐制的改革唐朝日本土地制度均田制公地公民制度赋税制度租庸调制班田收授法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2官8省制地方官制郡县制国、郡、里制重点精讲大化改新主要是为了解决哪一矛盾?是怎样解决的?中央政权与豪族势力的矛盾。解决:推行公地公民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确立了完备的国家政治体制;用法律的形式将大化改新的成果确定下来;编纂历史,神化皇权。1“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这句话反映了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a吸收中华文化,促进自身发展b学习中国文化,加强相互交流c进行贸易往来,促进经济发展d传播日本先进文化答案a解析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主要目的”,尤其要考虑到日本要“促进自身发展”方面,即日本为了吸收先进文化,不畏艰险,源源不断地向中国派遣使节,故选a项。2唐朝中日友好交往史上有两位应该值得纪念的人物,他们是()晁衡李白鉴真王维a bc d答案b解析晁衡是日本著名的遣唐使,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鉴真东渡向日本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化。3历史上日本可以不断向中国派遣使者,学习中国先进文化的有利条件是()a地理位置优越,中日两国一衣带水b中华文明的先进c中国社会政治安定,政府开明d日本的造船、航海技术比较发达答案a解析日本向中国学习的有利条件,主要的原因应该在日本方面,即地理位置优越。4日本大化改新实现社会制度变革的经济基础是()a奴隶制土地国有制 b封建制土地国有制c封建土地私有制 d氏族土地所有制答案b解析大化改新中规定了公地公民制度,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土地收归国有,实行封建土地国有制。5日本大化革新时期与唐朝的尚书省职能相似的机构是()a太政官 b神祇官c大宰府 d中务省答案a解析唐朝的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日本大化改新在中央设太政官管理行政。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已身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收授。材料二农民必须给国家交谷;农民必须给国家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农民必须给国家交土产。男子还必须服兵役,兵器本人自备,军权归中央。材料一、二是什么法令规定的?以上法令是哪一改革的内容?答案材料一是班田收授法;材料二是租庸调制。日本的大化改新。解析应紧扣材料一、材料二体现的内容进行回答,后根据法令判断改革。基础达标1在古代的中日文化交流中,日本留学生起了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a促进了双方科学技术的发展b推动了大化改新的进行c促进了日本文化的进步d搭起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答案b解析古代日本的留学生归国后,将隋唐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带回日本,深为日本社会所仰慕,改革派形成后,发动政变,建立新政权,推行了大化改新,故选b项。2公元67世纪,日本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都比较落后,但却冒着横渡大海的危险,多次遣使来华学习,主要是因为()a日本相对落后b日本善于学习外来文化c中华文明先进d中国经济发达答案c解析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高度发达的文明对周边国家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落后的日本选定中国为学习目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文明的先进。3大化改新是日本文明形成的标志,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其得以顺利进行的最重要原因是()a改革措施全面而完备b建立了以改革派为首的新政权c新政权颁布了完备的法令d归国留学生的支持答案b解析大化改新的最关键前提是改革派发动政变,消灭了中央豪族,组成了新政府。4大化改新时,日本新政权推行公地公民制度,其准确含义是()a人民成为享有一定民主权利的“公民”b土地和人口收归国有c土地归农民所有d在公地上的生产者为公民答案b解析日本实行公地公民制度,明确规定把全国的土地和人口收归国有。5大化改新前,以天皇为代表的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a中央政权受到豪族挑战b经济落后,财政困难c中央官制不完备d赋税制度急需改革答案a解析大化改新前,日本中央政权中的豪族势力强大,多次发生中央豪族杀死天皇和地方豪族反抗中央的叛乱,政局动荡不安,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能力提升6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编纂的历史教科书中强化了天皇意识。宣扬天皇“万世一系”,是神在人间的代表。从历史上看,对天皇的神化开始于()a日本从氏族部落向国家过渡时期b大和国家统一日本后c大化改新时期d明治维新时期答案c解析该题将古今历史结合起来考查日本将天皇神化的渊源,依托教材分析可知a项“氏族部落”还没有产生天皇;b项大和国家刚统一时,天皇的权力不大;c、d两项比较接近,但题干中明确要求“开始于”,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7大化改新是仿照隋唐政治制度实行的,但也有区别。下列措施与唐制有显著区别的是()a班田收授法 b租庸调制c神祇官的设置 d律令制度答案c解析日本在中央设立掌管国家祭祀的神祇官,这与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设置不同。8大化改新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重大影响。大化改新带来的影响不包括()a氏族豪族的世袭特权被打破b确立了天皇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地位c使日本的国家形态基本完备d促使日本开始由氏族部落向国家过渡答案d解析促使日本开始由氏族部落向国家过渡是在公元1世纪,而大化改新则开始于645年,故答案为d项。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记载:12世纪时,日本列岛上有100多个小国,到曹魏时,同中国通使交往的有30国,其中最大的是卑弥呼女王统治的邪马台国。那时邪马台国国家机器初具规模,并从中国魏皇帝那里得到“亲魏倭王”的封号。材料二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上,中日两国长期保持友好关系,近代以来,由于日本侵略中国,中日关系恶化,但与友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