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历史 第三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doc_第1页
新高中历史 第三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doc_第2页
新高中历史 第三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doc_第3页
新高中历史 第三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案4章末总结一、均田制的实施前提、基本内容和重大影响1实施前提:中原地区由于长期遭受战乱,百姓流亡,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到孝文帝时,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是土地抛荒的现象仍然很严重,这就为北魏政府推行均田制准备了条件。2基本内容(1)年满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都可领种土地,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必须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2)人多地少地区的人,可以到地广人稀地区开荒种地,且不限垦田数量;地广人稀地区的人不许迁到人多地少的地区。(3)受田的农民每年以户为单位或按人口多少向政府缴纳定量的谷物,称作“租”;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绢、帛等物,称作“调”。此外,还要负担一定的杂役。3重大影响(1)均田制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它是在维护旧的土地制度的基础上将政府掌握的土地进行分配,它既使统治阶级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又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均田制吸引更多的流民定居农耕,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封建政权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孝文帝改革的特点、意义及成功的原因1特点: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2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促进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3成功原因(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特别是受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三、北魏孝文帝所推行的新制之间的关系1北魏推行的新制主要有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和租调制等。2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的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3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和租调制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四、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在民族融合潮流的推动下出现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鲜卑族拓跋部原先的经济、文化水平和政治制度都较为落后,他们靠武力统一黄河流域,又把鲜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习俗传播到中原,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要平息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2孝文帝在改革中采取了许多推动民族融合的措施。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3孝文帝改革使民族融合形成了高潮。在孝文帝改革的推动下,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速度加快,他们的生产方式、文化习俗、政治制度日益封建化;同时,北方游牧民族也把他们的优秀文化成果带到中原,与中原文化融合,成为中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正确认识古代的民族大融合1含义: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的消除,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2作用:民族融合促进了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统一。3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主要途径如下(1)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便利了民族融合。例如秦、汉、唐、元、明、清等朝代。(2)统治政权的强制推进,加速了民族融合。例如北魏孝文帝的迁都洛阳以及下令鲜卑人学说汉话等一系列改革措施。(3)政权之间的和好作用,推进了民族融合。例如文成公主入藏。(4)各族人民共同反压迫、抗剥削的斗争,促进了民族融合。(5)物质和文化的交流,深化了民族融合,例如农业和手工业的先进工具、经验和技术的交流。(6)民族杂居并互通婚姻,巩固了民族融合。六、古代社会改革和移风易俗1社会风俗的含义:社会风俗是历代相沿积久、约定俗成的风尚、礼仪、习惯的总和,也是人类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岁时节庆、文化娱乐、宗教信仰等方面广泛的行为规范。2古代改革中的移风易俗(1)梭伦改革:规定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将来可以拒绝赡养老人。(2)商鞅变法: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了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3)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就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雷厉风行地推出了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3社会改革与移风易俗的关系:之所以变革社会风俗习惯,是因为社会风俗的滞后性和保守性,起到了妨碍社会变革的消极作用。倡导新风尚,革除陋习恶俗,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方面;移风易俗往往具有为开风气之先河,具有为改革开路的特殊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措施中“土地制度”的不同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已经学会了农耕技术,开始由游牧生活向定居生活过渡内容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实质封建的土地私有制封建的土地国有制例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高祖纪材料二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图一胡服俑图二孝文帝出行图三魏晋的汉人胡食画像砖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题意审读1史料粗读:材料一,孝文帝对汉文化的态度;材料二,孝文帝改革前后的日常生活。2问题细嚼:(1)核心词:信息、影响;答题依托:信息的获取紧扣材料,产生的影响需将所获取到的信息对接所学相关知识。(2)核心词:认识;答题方式:材料二,图片反映了改革前后的变化,变化所反映的道理应注重从先进文化对北魏、对鲜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