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训练.doc_第1页
语文基础训练.doc_第2页
语文基础训练.doc_第3页
语文基础训练.doc_第4页
语文基础训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基础训练基础训练(一)一、(共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驰骋(chng)惬意(xi)叱咤风云(ch)B秀颀(q)沉湎(min)大气磅礴(png)C衣钵(b)慨叹(ki)荒谬绝伦(mi)D写意(xi)诓骗(kung)屏气凝神(bng)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弥漫余音绕粱不可思意B濡染如释重负抑扬顿挫C袅娜眼花缭乱惨淡经营D浮躁蓬首垢面悠然自得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1)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_。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成一场有趣的探险,充满危险和浪漫,并且将艰辛匮乏当成使我日记更丰富的材料。(2)每天,我望着掩盖我种子的那片土地,想象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_着自己将要出生的婴儿。(3)他和士兵,情不自禁地站起身来,一步步向后退去。接着并拢脚跟,举起右手,向界碑,向祖国,_地敬个军礼。A失望等待严肃B绝望期待庄严C绝望等待庄严D失望期待严肃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A经过国庆阅兵大典后,使许多年轻人萌发了成为一个军人的愿望。B我们应该讲卫生、勤锻炼,尽量避免感染甲型流感。C有无恰当有效的管理,是能否缓解交通拥堵现象的关键。D时速达350公里的武广高速客车,享有“陆地航班”的美誉。5下面一句话还原到语段中,正确的位置是_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那是一种力争上游的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A)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B)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C)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D)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二、(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太湖石世人皆知太湖美。碧波万顷的太湖水蕴藏着无尽的钟秀灵气,造就了石之精品太湖石。太湖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主要是因为地壳运动引起岩浆喷发,这些温度相当高的岩浆冷凝后,形成带有气孔的流纹岩。当岩石沉入古太湖,在湖水长期冲刷的过程中,一些比较软的部位和气孔被水侵蚀,形成许多小洞,这些小洞正是太湖石的魅力所在。太湖石很早就被江南一带的劳动人民发掘,但它真正广泛应用于园林艺术是在元代。这一时期建成的狮子林,荟萃了太湖石的精华。到了明清两朝,我国园林建造热点南移时,太湖石就更被达官贵人们赏识,成为他们私家花园中重要的景观。凡是到过苏州园林的人,无不为那些奇形怪状、栩栩如生的假山而叹服。所谓假山,就是闻名遐迩的太湖石稍加人工润饰而成的。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太湖石没有雨花石那斑斓的色彩,但它以浅灰浅青中掺杂着一抹微红的质朴为美,以天然而成的各种形态为奇。没有两块太湖石是完全相像的。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崔嵬挺拔;有的像一块磐石,有的像一段蜿蜒的虬枝。“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也是太湖石的特点。有的石头,你从这个视点一看就知道像什么;若你转换视点,则冥思苦想也无法得出结果,但经旁人一点拨,你就会茅塞顿开,由衷地赞叹:“像!像极了!”比如狮子峰,被誉为狮子林中珠峰之首,其石洞高下盘旋,连绵不断,曲折幽深,如入迷宫。咫尺之间,可望而不可即。整座假山,外观峰峦起伏,气势磅礴;入内则幽深曲折,处处空灵。太湖石千姿百态,讲究瘦、漏、透、丑。所谓“瘦”就是指石身挺拔修长,石身上的窟窿又多又小,如虫蛀一般,洞与洞之间的间隔相当窄,跟手指差不多粗细,给人一种瘦骨嶙峋的感觉;“漏”要求石洞不仅多,而且位置安排巧妙,据说最上乘的太湖石,下雨时石洞内不积水,雨水通过众多的小石洞漏掉,雨过天晴,石洞里面很难留下水的痕迹;“透”更为巧妙,石头这一面的小石洞和它背面的小洞相通,人可以透过这些小孔看到对面的景物;“丑”就是石形怪异、棱角分明、突兀不对称。留园里有一处名为“鹰斗狗”的太湖石,左边是一根三米多高的石柱,上面有一只盘旋的大鹰;右边是一只半人高的“狗”趴着,它回头恶狠狠地瞪着上方的“鹰”,一场恶斗一触即发。具备了瘦、漏、透、丑四点的太湖石颇有些仙风道骨的味道。上海豫园里的“玉玲珑”堪称太湖石之骄子,号称“天下第一石”,这四个特点无一不有,完美之至,它与其他两块太湖石一起被放置在一座白瓦青砖的影壁前,显得错落有致,飘飘欲仙。“天下第二石”是苏州留园里的“冠云峰”,它以天然奇特造型著称。“冠云峰”高三至四米,石顶是一只收翅正待俯冲的“秃鹫”,以蔚蓝的天空为背景;底部是一只伸头张望的“泪龟”,以赭色的土地为底色。整块石头未经人工雕琢,天然自成,栩栩如生。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都是大自然最杰出的手笔。太湖石像一幅极具神采的水墨画,那份质朴,那份飘逸,是江南园林里的胜景,是大自然一颗璀璨的明珠。(何蔚文,有删改。)6文章围绕太湖石依次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下面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太湖石的形成B太湖石的利用C太湖石的特点D太湖石的形状7下列有关太湖石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湖石是岩浆喷发后冷却凝固的结果。B太湖石在明清时期成为私家园林中重要的景观。C太湖石的精品须具备“瘦、漏、透、丑”的特点。D太湖石“奇”的魅力源于它的天然而成。8下列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一项是A苏轼携好友游“狮子林”,看见姿态万千的“狮子”们,由衷地感叹:“这太湖的石头,仿佛通灵性一样,竟然赋精魂于狮子身上!”B两小儿在园林中捉迷藏,其一说:“嘿,我看见你了!这里的石头都有小洞洞,你藏不住的!哈哈!”C雨后初晴,母子俩在园林中仔细欣赏不同造型的石头,儿子说:“妈妈,你看!石洞里好多雨水,真漂亮!”D一欧洲游客看见留园里的“冠云峰”大声赞叹:“哇,这石头太美丽了,中国的石匠真了不起,竟能雕琢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三、(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9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贤者能勿丧耳丧:沮丧B呼尔而与之与:给C万钟于我何加焉加:增加,指带来好处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10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之”与“人皆有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属予作文以记之B醉翁之意不在酒C不效则治臣之罪D宋何罪之有11“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在本文中指的是A羞恶之心B恭敬之心C恻隐之心D是非之心四、(14分)12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3分)(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3分)13填空。(共8分)(1)映阶碧草自春色_。(杜甫蜀相)(2)_,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3)当英雄们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时候,常常会引用文天样过零丁洋中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_。”(4)老王一直爱好唱歌,退休后在社区里组织了一个老年合唱团,快乐的生活让老年朋友们越活越年轻。老王由衷地感叹:“_?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基础训练(二)一、(共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秀颀(q)慨叹(ki)大气磅礴(b)B.魁梧(w)亢奋(kng)荒谬绝伦(mi)C.栈桥(zhn)惬意(xi)拈轻怕重(zhn)D.揣摩(chui)蓦然(m)叱咤风云(zh)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袅娜惶恐如释重负B.浮澡恭维不可思意C.陶冶苛刻悠然自得D.奠定聪慧稍纵即逝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1)青春意味着勇气多于怯懦,青春意味着冒险多于_。(2)阅读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_。(3)悔恨自己的错误,而且力求不重蹈覆辙,这才是真正的_。A.安逸严谨悔悟B.安静严谨感悟C.安逸严格感悟D.安静严格悔悟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世博园里,众多国家的场馆宛如一张张国家名片,彰显着各自的特色。B.教师楷模汪金权的感人事迹一经报道,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C.我省开始实施“阳光家园”计划,三年内将为1.2万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D.在本届世乒赛上,经过运动健儿们的奋力拼搏,再次赢得了男子团体冠军。5.将“同时,活着就是对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和快乐享受”一句还原到下面的语段中,位置正确的一处是我们为什么活着?(A)活着就应该对生命保持一种敬畏和尊重。只要我们还拥有生命,就得对生命负责,让生命焕发出光彩。(B)“水清鱼读月,山静鸟听风”,能领悟山月对话的静谧,活着就是一种幸福体验。(C)欢看潮涌大江的壮阔,品味人间真情的美好,活着就是一种快乐享受。(D)二、(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古人的环保意识环境污染或许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环境保护则是古往今来永恒的话题。中国古代就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很多方面都体现出古人强烈的环保意识。传说从五帝时起,国家就设置了虞、衡机构。虞、衡就是专门负责环保工作的。据史料记载,舜帝时代,为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舜任命了九官二十二人,其中之一便是虞官伯益。伯益负责管理草木,治理山泽。这人很了不起,除了本职工作以外,还喜欢狩猎,喜欢与鸟兽打交道,谙熟鸟语兽习,把“驯养鸟兽”作为业余爱好。到了大禹时代,伯益又协助大禹治水、开垦种植、熟化土地等。南方的水稻就是从那时开始大面积种植的。衡是虞的下设单位,它的工作比较具体,有林衡、川衡等。林衡负责巡视山林,植树造林,调拨护林人员和相关物资,还负责实施对相关人员的奖罚;川衡主要整治江河湖泊,保持水系畅通,既要抗旱,又要排涝。林衡和川衡在虞的领导和协调下,还要进行一些合作,譬如养山涵水、导流山洪等。中国古代环保法令多以诏令、礼、律、禁令等形式下达。其中诏令毫无疑问是国家法律,不得违抗。礼多是民间的约束或叫规约,律和禁令可能是地方政府颁布的,也可能是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春三月,山林不登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g,捕鱼的网),以成鱼鳖之长。”据说此禁令产生于大禹时代,最迟也在先秦。这和今天实施的季节性封山育林、江河禁捕如出一辙。礼记里的规定就更加具体,什么时候可以伐木,什么时候可以捕鱼,什么时候可以网鸟,什么时候可以逮兽件件桩桩说得清清楚楚。不仅定性,而且量化;不仅制约黎民百姓,皇家也不例外,违者必究。荀子王制更是将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的先进理念,如“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这些规定,并非哪一朝代所有,而是各朝各代都以国家的法律形式诏令天下,如秦代的秦律田律、宋代的宋大诏令集等。中国古人环保意识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古人崇尚自然,自给自足,不轻易杀生;二是国家颁发律令,主导环保,促进了民间的环保习惯的形成。(文/包光潜有删改)6.下列对全文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介绍中国古代的环保机构。B.介绍中国古代的环保法律。C.介绍中国古人的环保理念。D.介绍中国古人的环保意识。7.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舜帝时代,虞官伯益负责管理草木,治理山泽,又协助大禹治水。B.林衡和川衡工作比较具体,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不干涉。C.中国古代的一些环保法令,体现了“保护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的先进理念。D.古人环保意识的形成,完全建立在古人崇尚自然的思想基础之上。8.依据文本内容判断,下列不能证明“古人重视环境保护”的一项是A.为解决人口膨胀问题,西汉政府向西北迁徙了70万人,大片森林变成了农田。B.礼记曲礼中规定:大夫不得整群地猎取鸟兽,士子不得捕猎幼兽。C.旧唐书中记载:凡是打渔捕猎的活动,要按照当令时节进行。D.唐代设置了虞部郎中、员外郎等职,主要负责京城绿化等工作。三、(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1题。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何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选自厚德录)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斥逐之追赶B.富人病且死将要C.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多么D.不复有故态原来的10.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A.何以战B.不以物喜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D.以塞忠谏之路11.下列对张孝基的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张孝基信守承诺,把岳父的丧礼操办得很风光。B.张孝基心地善良,见妻弟乞讨,顿生怜悯并积极给予帮助。C.张孝基助人有方,让妻弟灌园管库,在劳动中促其转化。D.张孝基为人厚道,把全部财产归还给悔过自新的妻弟。四、(14分)12.将上面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共6分。每句3分。)(1)久之,其子丐于途。(2)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13.填空。(共8分。每空2分。)(1)人生自古谁无死,_。(文天祥过零丁洋)(2)零落成泥碾作尘,_。(陆游卜算子咏梅)(3)岳阳楼记中“_,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4)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碰到一些困难与挫折,这时我们可以用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自勉:“长风破浪会有时,_。”基础训练(三)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鄙薄(b) 愧怍(zu)精益求精(jng)B.凑合(cu)滞笨(zh)荒谬绝伦(mi)C.殉职(xn)惬意(qi)拈轻怕重(zhn)D.纯粹(chn)蓦然(m)流连忘返(lin)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禁锢惶恐赏心悦目B.萎缩荒辟莫不关心C.显赫纯正栩栩如生D.热忱缅怀瞬息万变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1)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高贵和_,乃至_和卑鄙。(2)阅读使人充实,交谈使人_,写作使人_A.平庸高尚敏捷严谨B.卑鄙高尚敏捷严格C.平庸高贵敏感严格D.卑鄙高贵敏感严谨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B.鲁迅先生在小说写作上具有开创精神。C.我省三年内将为1.2万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D.听了王老师的课,对我们的启发很大。5.将“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一句还原到下面的语段中,位置正确的一处是(A)据我观察,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B)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C)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D)二、(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梦的科学与科学的梦人的一生,几乎有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而入睡做梦,是人人都有的经验: 梦究竟是怎么回事?“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一种通俗而较为科学的解释。无论怎么光怪陆离的梦境,都是大脑活动的反映,总是和人的经历、想象和心理特点有所关联。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心理活动的反映。巴甫洛夫认为,“梦就是过去各种刺激的痕迹,它们现在以最料想不到的方式组合起来”,强调它是生理反应。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梦是人类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动,是大脑处理资讯的一种特殊形式。更确切地讲,是感觉敏锐、情感丰富而擅长形象思维的右脑,在摆脱了善于归纳、判断等逻辑思维的左脑作用后,独立处理资讯的结果。在白天清醒时,由于左、右大脑交互制约与补充作用,使我们的思维、工作和生命合“情”合“理”;而夜晚做梦时,左脑休息抑制,右脑就不受干扰而自由地处理资讯,往往就会有“情”无“理”,出现许多稀奇古怪,甚至离经叛道的梦境。 这种非正常逻辑的资讯编辑处理,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或令人惊喜意外,或令人紧张恐惧、悲戚哀伤的梦而已。而对于诗人、作家,另外一些艺术家或科学家,则可能会是飞来的灵感和启示,因此流传着许多梦笔生花的美谈。如庄周化蝶;杜甫梦乡,李贺梦月;莫扎特作曲、梵高作画、斯蒂文森写化身博士、凡尔纳写八十天环游地球也都有梦中命笔的传说。 艺术创作本以形象思维见长,右脑“独创”而命笔,应不算离奇,但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科学家,也因梦而得科学启示,似乎有点奇怪;其实深思一下也可明白,科学的发展和突破,很多时候就是要对原有的“科学”进行新的认识,甚至要否定,不太循规蹈矩的右脑往往比左脑更敢于创新、突破。我们都知道有几个著名的“科学的梦”:凯库勒因梦见碳原于跳着像首尾相咬的蛇一样的环舞,而悟出了苯分子的环形结构,从而揭开了有机化学史上光辉的一页;门捷列夫梦见元素像小孩纵横排列的队伍,因而发现了元素周期律的奥秘。还有笛卡尔、爱因斯坦也都做过“科学的梦”。 从梦的科学和科学的梦,我们可以领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清醒的白天不妨大胆突破陈规旧章,突破“逻辑思维”,也许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就会在“白日梦”中给我们灵感和启示。 6.下列对全文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介绍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B.介绍梦的科学。C.介绍科学的梦。D.介绍梦的科学与科学的梦。7.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做梦。B.梦中的情景都是真实生活的反应。C.艺术创作以逻辑思维见长,但科学家以形象思维为主。D.梦是感觉敏锐、情感丰富而擅长形象思维的右脑,在摆脱了善于归纳、判断等逻辑思维的左脑作用后,独立处理资讯的结果。8.下列说法与文本内容不相吻合的一项是A.如果我们在清醒的白天大胆突破陈规旧章,突破“逻辑思维”,也许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就会在“白日梦”中给我们灵感和启示。B.白天清醒时,人们的思维、工作和生命合乎常态,夜晚的梦境就不一定合乎常态了。C.人做梦时右脑可不受左脑干扰而独立自由地处理资讯。D.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梦中的情景都是合情合理的。三、(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1题。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其先邠州人也,后徙家江南,遂为苏州吴县人。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遂为苏州吴县人于是B.仲淹二岁而孤 成了孤儿C.乃感泣辞母 谢绝D.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在之前10.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唐宰相履冰之后A.食不给,至以糜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