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语文 现代文阅读7-8自主练习 新人教版一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禅房的树 指尖古树长在墙里,像人挤在人群里。红尘拥挤,一些细碎的磕碰和不悦暗自滋生。树不说,它被泥灰和石头框裹、挤压时,身上的生疼和心下的酸楚。树总是比人活得更坚强,更有尊严,更沉默,所以也更长久。人是向往活成树的境界的,也炼丹熬药,求仙问道,却到底抗不过时间的摧枯折腐,连百年也难熬,便自行消亡。树活了百年千年的,活过一辈一辈的人,像找到了逃脱的诀窍,被时间忽略了。所以,越是隐蔽的村庄,古树的数量越多,越健康。一个叫禅房的村庄,隐在蜿蜒的道路和重峦叠嶂中央。途中有核桃林、尘沙飞扬的矾石场、杨槐紫和白的花、斑鸠和啄木鸟的声音,我沿新修水泥路去寻找一棵树的根部,竟走完了一整条街。街,于初夏呈现出干热的饥渴。像旺火,要烧灼和烘烤了人间通衢。街两旁是新建的宅子,高墙深院,不见其里。没有水,村庄里的水在很久前就消失了,久到连老辈人都忘了河流和泉。五行里说,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树在,就证明水在过,村庄的清幽和湿润在过。单“禅房”这村名,如果不是赴踏在这火一般的街道,我定会想象它是树木葳蕤,流水遍野之所,禅房花木生,浓荫深处,水气氤氲,一盏茶,一张琴,一人,一几,悠然,清远,若颂歌里的传奇,好景好态好湖山,人间因之多了留恋意,多了可爱心。远山近坡,连绵一色的黄,土叠着土,石堆着石。“禅房”,在这里,不过美丽装饰,既欺骗想象,又瞒哄天下,它是习俗和模仿,是远离事物本宗的附属,不具任何形容和表达意味。逼仄的旧街景,堆积的红砖,青石,废气的朽木,柴薪,挖掘机的轰鸣,所有人间繁琐忙乱之后,才是古树的样子。无委屈,无埋怨,长在逼仄街巷的墙里,新砖砌的墙,墙墙相围,是不该长的地方。不知是树挡了人间出路,还是墙挡了树的地盘。这样的纠纷是村庄里的风景。人多喜热闹,亦少分辨,谁对谁错,树和墙不说,人也不讲究。只可惜了树的笔直貌态,穿了整面墙的不屈服,不对抗,长得自觉,不闻不问。倒似禅房花木深处的僧,诗歌里的大美,不争不强,端正安详地活,地老天荒地活,日夜无休的活。活到无动于衷,熬罢四时,坐断红尘。村里人说它老。但到底多老,又说不上个所以然,他们看我端着相机,以为寻宝,某说家里有老货,某某说家里有元宝,一时好不热闹。笑而不语,古树揣了千古秘密,连鸟雀虫蚁都不相告。假如某和某某的祖辈地下有知,会为后代生出的贪婪感到惭愧吗?或某和某某不过藏了假货,想得几许钱财?如此更令老辈蒙羞了。树总是比人强了千百倍的,它懂得善良,懂得道,懂得顺应,皆因它懂得,所以生命久长。树的老枝长得密密的,伸得长长的,墙内人家半边院子的荫凉。树是不计较人的好歹的。他们把它砌在墙里,若人在夏天穿了冬衣,自由套了刑枷,失了自在,但树照常努力地庇护凡人。树好几百年了,人嫌它碍事,又不敢砍伐。倒不是对它多恭敬,而是俗世的繁文缛节令人头疼。获赦的树恭敬天地,也恭敬生命。天地给养人间万物,人也知道,所以建了新庙,庙里供着泥胎新神。人跪下去,身体匍伏,头额顶地。树在远处看着。一辈一辈的人跪下去,一辈一辈的人跋涉在寻觅水源的途中,一辈一辈人从遥远的地方挑水,扁担担折了,人死了。只有树活着。树活着,村庄就活着,人也一辈一辈地活着,神也活着,希望也活着。有一天,村庄会知道树的好,人也会知道。 (选自散文2011年第10期)11文章结尾说“村庄会知道树的好,人也会知道”,结合全文来看,“树的好”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12文章在表现古树特点时,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例子分析其作用。(4分) 13分析下列句子含义。(6分)(1)古树长在墙里,像人挤在人群里。 (2)树活着,村庄就活着,人也一辈一辈地活着,神也活着,希望也活着。 14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表现了哪些情感?请具体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当前中国文化三大“陷阱”余秋雨 “地域文化迷雾、信息迷雾和心理迷雾,是当前中国文化的陷阱。”在日前举行的上海文广传媒集团电视新闻中心嘉宾智库启用暨首届嘉宾论坛上,著名学者余秋雨如是说。 余秋雨指出,当前的文化思维存在误区,“抱着行政区划不肯放”的“地域文化迷雾”最为严重,在许多省市都存在。 “现在很多地方都有引以为豪的所谓地域文化。今天这个地方立个碑,说是孔子诞生地;明天那里考证出来是孔子爷爷的故乡”对此,余秋雨很无奈,“文化是跨地域的,地域文化是虚假的。一个人不仅仅是他生活之地的文化承载者,更是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只有20多年历史的深圳和古都西安,两地小学生学习唐诗宋词的时候,并没有不同。他们分享的文化早已超越了行政区划。居住地或者停留地的概念,和文化的大概念不能相提并论。退一步说,孔子孟子生活的时候,行政区域也和今天不同,这样制造出来的地域文化,有什么意思?!” 曾经写过上海人的余秋雨对上海的“地域文化”也提出质疑。“上海不必对海派文化执迷不悟,永远唱着越剧、沪剧、滑稽戏,上海文化大不了。” 余秋雨解释说,并不是说石库门、越剧、沪剧、滑稽戏不好,但是在守住现有文化的格局上,上海应该想想如何创造影响力更大的文化。真正的上海文化代表,他们的成功恰恰是因为超越“海派”,走向了更大的格局。比如说,在上海,鲁迅、巴金代表了最高的文化,但没有人会把他们归为海派文化。“其实,越是大的文化,越没有地域性,上海应该早点走出地域迷雾。” 余秋雨不使用手机,也很少上网,他对习惯被快速密集信息包围的现代人很同情。余秋雨认为,时下媒体的缺点之一,不是信息量不够大,而是信息太繁多、太密集,大多是过眼烟云,不少是文化垃圾,人们忙于接收密集信息,自己安静思考的时间反而很少。“曾经有一位朋友开车送我去某处,他知道我出国半年,就给我讲一些我不在时发生的时政新闻,结果半个小时就讲完了,他又开始讲文化方面的新闻,很快又讲完了。我突然发现,半年多的信息量,不也就是一个小时?!” 余秋雨认为,信息文化不是大文化,人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消耗,太过密集的信息轰炸容易造成创作上的草率和轻浮。“文化的内核是安静的,信息密集、消息灵通,却与文化创造有相当距离。做文化就是要减少这些速朽性的因素,多点停留和思考。正如诗人余光中所说:什么都是忙出来的,只有文化是闲出来的。” 在不久前结束的央视青歌赛上,余秋雨大谈文化曾经遭到非议。此番再谈此事,余秋雨并不后悔,反而更强调传媒文化的前瞻作用:“好的老师、好的媒体至少要有三分之一让人仰视,要比别人站得高一些才行,这样收视率才不会低。” 余秋雨把“怕惹麻烦、胆子小”视作一种心理迷雾。他坦言,自己在担任青歌赛评委时,凡是遇上说话假、大、空的选手,他打分都是不及格。“我们在社会管理上应该严密,但在文化态度上要干脆、鲜明、痛快。假、大、空的语言系统虽在中国至今还畅通,但做文化,就需要让人辨别你的观点,这样才能树立文化形象。不能为了求稳就不敢表达自己的态度。没有人喜欢扭捏的文化。在这个文化乱糟糟的时代,我们缺乏一种鲜明的文化态度和文化选择,我们要倡导一种干脆和痛快的文化。”15简要分析第四节在文中的作用?(6分) 16“什么都是忙出来的,只有文化是闲出来的”,如何理解余光中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17结合全文,说说如何才能跳出当前中国文化的三大“陷阱”,打造中国大文化?(6分) 高二语文自主练习现代文阅读(8)一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ll14题。太阳老人少女【苏联】瓦西里舒克申白天像是烧着明晃晃的大火。土地是灼热的,树木也是灼热的。草都干枯了,踩上去沙沙作响。到傍晚才有了凉意。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卡图尼河的岸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老人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我如今可不好看了。”他说。“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而且还有病。”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真的。”老人淡淡地笑了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着太阳。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地赞叹说。“怎么好?”少女不懂。“它多大啊!”“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太阳落下去了。”老人叹息说。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来。”他答应道。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他默默无言地坐着。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大家坐下来吃晚饭。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他们来这里做过客。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我浑身酸疼。”“你明天来吗,老爷爷?”“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是瞎子。”“瞎了很久吗?”“十年了。怎么?”“没什么”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11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2小说中对老人家庭生活的叙写是否多余?为什么?(4分) 13小说结尾才交代老人是个盲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14请结合全文,探究这篇小说的丰富意蕴。(6分) 二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7题。人总得有一点锋芒陈鲁民(1)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至少有两家半都主张做人要喜怒不形于色,切忌锋芒太露。所以几千年来培养出无数玲珑圆滑、唯唯诺诺、谨小慎微、四平八稳的谦谦君子。(2)唐朝人苏味道,处世圆滑,模棱两可,从来不拿出自己的主见,含含糊糊,锋芒全无,人称“苏模棱”,居然能混到宰相高位。还是唐朝,娄师德身为宰相,却明哲保身,八面玲珑,从不露锋芒;不仅如此,他还教育将要赴任做官的弟弟:“假如人家唾你的脸,不擦它也会自己干掉,应当笑着接受。”这两位之所以能一路顺利,位极人臣,大概就与从不露锋芒有关。(3)相反,敢露锋芒者,一般都难得善终。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答曰:“十万。”再问:“你能带多少兵?”答曰:“多多益善。”瞧,一点也不客气,丝毫不知收敛锋芒,虽说刘邦几年后才收拾他,其实这会儿已经对他起了戒心。宋高宗是个无能的皇帝,秦桧又是个卖国宰相,人家一门心思求和自保,岳武穆却要“直捣黄龙”,却要“还我河山”,却要“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如此锋芒毕露,又怎能躲过“风波亭”之劫?(4)武将锋芒太露固无好下场,文人太露锋芒也难成善果。李太白潇洒飘逸,恃才傲物,终因锋芒太露而难以见容官场,纵是明皇赏识,也无法弄个一官半职。只好一生浪迹天涯,与酒作伴,自慰“天生我材必有用”。苏东坡一生豪放不羁,才华横溢,却屡遭磨难,不仅官场受挫,险遭杀头之祸,就是在文化圈里,也是非议四起,竞相攻讦。何以如此,其弟苏辙一语道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的确,正因为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同代的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余秋雨山居笔记)。苏东坡,又一个锋芒太露的牺牲品!(5)锋芒,既然使那么多的人身败名裂。家破人亡,于是就有“聪明人”去研究怎样才能远离锋芒。明代有个官员叫张干,四朝元老,人称“不倒翁”。有人向他请教,怎样平息诽谤?答曰:无辩。又问,怎样制止怨恨?答曰:不争。再问如何明哲保身?答曰:去锋。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自保之术,不争不辩,无怨无怒,玲珑圆滑,与世无争。果如此,官运不衰、荣华富贵都是可以预期的。可是我们再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人人都这样唯唯诺诺,窝窝囊囊,遇事不敢出头,做事害怕承担责任,社会还怎么前进?倘若,中国历史上少了韩信的十面埋伏,少了岳飞的怒发冲冠,少了李白的笑傲江湖,少了苏轼的大江东去,这历史不也太郁闷太无趣太乏味了吗?宋人张孝祥,绍兴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上疏请昭雪岳飞,为秦桧所忌。其好友劝其不该如此锋芒太露,张回答得十分痛快:“无锋无芒,我举进士干什么?有锋有芒却要藏起来,我举进士干什么?知秦桧当政我怕他,我举进士干什么?”这三问酣畅淋漓,回肠荡气,足以告慰古今一切锋芒之士,当为此浮一大白。15文章以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教入题的作用何在? (6分) 16文章第3、4段所举事例,论证的角度有何异同?所要论证的观点又是什么? (6分) 17.概述全文的论证思路。(6分) 现代文阅读(7)答案11树活得坚强,有尊严,不计较生活的地方;树宽容大度,无委屈,无埋怨,不计较人的好歹;对人不屈服,不对抗;懂得善良,懂得道,懂得顺应;努力地庇护凡人。(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12例如:用人对树的态度和树对人的态度相对比,人忽略树、摧残树、局囿树,树却努力地庇护凡人,(例子2分)通过对比突出了“树的好”,树的大度善良。(作用2分)13.(1)这句话运用比喻修辞(1分),说明古树被人砌在墙里的框裹、挤压,表明作者对古树的同情,对人这一做法的不满。(2分)(2)这句话强调了树的重要性(1分),说明树是生命活着的标志,真正对人活着产生重要影响的其实是树而不是神。(2分)14.对古树的崇敬之情,文中多处赞美了古树的品质;对以“禅房”为代表的人工打造景致的厌弃,认为其“不过美丽装饰,既欺骗想象,又瞒哄天下”;对人的混沌浑噩的不满,认为人没有善待树,而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神上。15答案示例:(1)表达对上海的地域文化的质疑。(2分)(2)照应前文,指出文化是跨地域的,地域文化是虚假的。(2分)(3)引出下文上海应如何在守住现有文化的格局上创造影响力更大的文化。(2分)16答案:文化的内核是安静的,做文化要养活速朽性的因素,多点停留和思考,不要草率和轻浮。(4分)文章引用这句话指出信息文化的弊病,应该打造大文化。(2分)17答案:(1)打破地域文化这一文化思维误区,形成更大的文化格局。(2分)(2)改变文化创作上的草率和轻浮,坚守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成都市 2024-2025 学年小学五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模拟卷及答案解析
- 2024-2025 学年成都市小学五年级语文期中模拟试卷(附答案及思路)
- 2025年化疗药物使用试题及答案
- 山东省公务员2025年笔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专项卷
- 2025年初中二年级语文下学期名著阅读练习
- 2025年预防溺水知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家禽测试题及答案
- 第二章 第3节 声的利用同步练习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
- 2025年初中五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冲刺试卷
- 大数据分析应用实施规范
- 客源合作协议书范本
- 2021年新《经济法基础》-第10章-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
- 眩晕综合征护理常规
-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培训
- 机械原理 课件 第4章 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 飞行体验游旅行合同
- 《急性心力衰竭急救》课件
- 《结直肠癌外科学》课件
- 2025年江苏南京鼓楼城市管养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消毒供应质量控制指标(2024年版)
- 施工自检报告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