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黄宗羲的学术思想史诠释学思想.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黄宗羲的学术思想史诠释学思想.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黄宗羲的学术思想史诠释学思想.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黄宗羲的学术思想史诠释学思想.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黄宗羲的学术思想史诠释学思想.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话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 即 研究生在校攻读 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于西北大学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 学校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同 时 本人保证 毕业后结合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再撰写的文章一律注明作 者单位为西北大学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星 篓垒 年月 日指导教师签名 鬻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西 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 同工作的 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 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动 笙 年月 e 1 摘要 黄宗羲是彻底的气一元论者 气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有独特的地位 气统心 性 理 道 气与理的关系是流行与主宰的关系 理气合一 气在人身上的表现是心 知 气 即心 理在人身上表现为性 心与性的关系也是流行与主宰的关系 心性合一 因为气即理 而心乃气之灵明者 所以穷理的过程就是知气对自我之规律性的把握 就是心对本身之理的反思 其根据则是工夫即本体 气在学术思想史上呈现为道 道即儒家仁义之道 道合性理 是人之性 物之 理的总和 道的基本特征是一本万殊 既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 绝对性 又 有由于个别求知者独悟之缺失导致的仁智互见 心既有气质性又有超越性 有三个 基本内涵 即认知主体 生理主体 心即理 心对道 性 理 的诠释包括对本身 之性理的内在反观和对符号文本的外在印对两个方面 关键词 气 心 理 性 道 a b s t r a c t h u a n gz o n g x ii sap h i l o s o p h yw h oh o l d st h ev i e w p o i n tt h a tt h ew h o l ew o r l di sm a d e o f q i e n e r g y t h es m a r tq ii ss o u l x i n a n di th o l d st o g e t h e rw i t hr e a s o n l i s oh u m a n n a t u r ei sr e a s o n q ii sp r e s e n t e da st a oi nt h es t u d yo fi d e o l o g y t a oi st h ev i r t u eo f c o n f u c i a n sa n di tc o m b i n e sw i t ht h en a t u r e s o u lh a st h r e eb a s i cc o r m o t i o n s n a m e l y t h e i n d i v i d u a lo f c o g n i z i n g t h ei n d i v i d u a lo f p h y s i o l o g ya n dt h ee q u a l i t yo f n a t u r ea n dt a o k e yw o r d q i e n e r g y s o u l r e a s o n n a t u r e t a o 前言 黄宗羲生平简介及本文主旨 黄宗羲 f 太冲 号南雷 又号梨周先生 浙江余姚人 生于明玎历3 1 年 公元1 6 1 0 年 卒于清康熙3 4 年 公元1 6 9 5 年 享年8 5 岁 他足我i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 学术心想史家 其一生经历坎坷 阅埘宏寓 早年参加反阉党斗争 疾恶如仇 勇往直前 1 年献身抗清救明 铁马冰河 九死生 晚年致力于学术反总 著作等身 名晕厉甘t 作为一代学术大师 他柯着 深而广的学术视野 对经史 典制 天算 水地 许文等郝钉着浓厚的兴趣和相当的研究 h 最 钉代表性的著作是 明夷待访录 和 明儒学案 前者擎起了反恐批判旧制度恢复建立民本制度 的大旗 后者开创了叫1 凼古代成熟学术思想史的范例 黄宗羲临终前在遗嘱叫1 的自我评定是 不 事千侯 持子陵之风节 诏抄著述 同虞喜之传文 颇为中爵 足他政治生活和学术生活的 真实写照 从学术思想史的睦释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角度 可以把身经明清j 代 j j 纨 崇祯 顺演 康熙四朝的黄京羲的复杂学术人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前期 公元1 6 1 0 1 6 5 3 年 他土要从事政 治斗争和 民旗战争 同时广约博览 有了很深的知识储舞和独特的人生体验 中期 公元 1 6 5 3 1 6 6 3 年 它主要致力于对政治制度的反思批判和同忆著述晚明抗清史 是他诠释学思想的 发展期 晚年 公元1 6 6 3 1 6 9 5 年 它主要从事教书授学 著书立说 开始从思想 文化层面反 总当时的整个文化思潮和宋元明学术思想史 形成了它的 t 夫即本体 的学术思想史诠释观 由此可见 黄宗羲的学术生湃 晟重要的是 后期 即4 4 岁以后 这时抗清的斗争彻底失败 清 朝统治基本稳固 作为亡明遗老 也许是他一生 最为悲苦无奈之时 但却是他学术生涯的高产 期和黄金时代 他的大部分学术思想史著作都产生于这 时期 他的学术思想史诠释学也成熟干 这一一时期 所以这一时期也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黄宗羲的思想和思想史观 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 成果众多但争论也同样不少 有视为 启蒙思想家者o 有视为心学家者 有视为准唯物主义者 有视为反理学家者o 本文主要试图 对黄宗羲的哲学和学术思想史观作 贯通性的理解和解释 即既从他的哲学思想看他的学术思想 史观 又从他的学术思想史观反观他的哲学思想 从而解释黄宗羲哲学思想巾心 气 理 性的 关系 t 夫与本体的关系 他的哲学和学术思想史观的内在统一性 这包括气如何转化为心主体 如何转化为性和理 又如何在学术想想史中呈现为道等问题 以及具体的学术思想史应该如何诠 释的诠释学启示 本文认为黄宗羲足彻底的气元论者 气在他的哲学思想 p 有独特的地位 气与理的关系足 黄宗羲 梨洲束命 黄宗羲全集 第一册 浙江占籍m 版社 1 9 8 5 年版 第1 9 1 贞 以f 凡引阿侣除第一 攻外只注明郫名及贞码 参见侯外庐主编 中国思想通史 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 第n 眷 人民j b 版社 1 9 5 6 年版 m 参见侯外庐 邱汉生 张岂之主编 宋明理学坐 k m 版社 1 9 8 7 年版 任继愈著 巾疆哲学史 第朋册 黄宗羲的唯心主义哲学恩想和民主性的政治思想 人k n 版j 1 1 9 7 9 年版 刘述先著 论黄宗羲心学的定位 t 黄宗裁论 浙江古藉j l 版社 1 9 8 7 年版 m 参见萧莲父 李锦仝主编 巾尉哲学史 f 卷 黄宗施的启蒙土义的历史哲学 人 屯h j 版社 1 9 8 3 乍版 参见姜广辉著 走j 理学 辽宁教育 i 版社 1 9 9 7 年版 流行与主宰的关系 理气合 气在人身上的表现是一t l 知气 即心 理在人身上表现为性 一t l 与性的关系也是流行与主宰的关系 心性台一 气在学术思想史上呈现为道 道即儒家仁义之道 道合性理 心既有气质性又有超越性 有三个基本内涵 即认知主体 生理主体 t l 日t j 理 心对 道 性 理的诠释包括对本身之性理的内在反观和对符号文本的外在印对两个方面 在黄宗羲看来 学术思想史的对象不是个纯粹的时间性的过程 或不仪仪是 它的对象 j i 宁是 道 而 道 一而已 就像百川归海 所有的儒家及求道者都无疑地指向这一共同的 目标 虽然为学符秆其路 虽然求道并行浅深 学术思想史的诠释主体也不是卟个再别的独自 的个体或某家某派 或1 i 仅仪是 他的主体毋宁足 心 是一个与整个世界为 体的心 是 个 与世界通为 气的心 但是又是一个与普通存在者小同的柯 知觉 的能对这个世界和 知气 的自我进行反思的心 这个主体毋宁可叫做 知气 气质而性灵 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说 这个 主体是整个学术思想的睦释主体心 是求道的 t l 是 一 而每个求道者则是万殊 学术思想史 之所以可能 其根据 在于有了汗牛充椽的学术思想史论著这 事实 或不仪于此 而在于 心 即理 功夫所至 即其本体 心对道的诠释的无限过程最终使心与理达到自我同一 诠释主体 与诠释对象达到自我同 而 盈天下皆气也 的气本论 心即理 的先验论断定使这t u 有 了形而上的根据 这样 学术思想史就成了心对道的一种无限趋向 实际上是一种 t l 与理的无限 融合 同时也就是理 是道 是心体的流行与显现 由此学术思想史不再是历史的单向运动 而 足道体的不断显现 不再足历史史料的无限堆砌 而是心对理的格致诫正 小再仅仪是史 而是 整个的理 黄宗箍 余姚县重修儒学记 黄梨洲文篓 中4 书局 1 9 5 9 年版 第3 9 6 页 黄宗羲 明儒学案j 中华书局 1 9 8 5 年版 第15 1 2 贞 2 第一章工夫即本体 学术思想史诠释本体论 宋明理学探讨豹主题是 性与天道 的问题 其中理气论 心性论以及格物穷理的认识论等 问题是他们研究的重点 黄宗羲生于明末 长于理学之家 师承人儒刘宗周 而又遍历诸懦之书 可以说 宋明理学所探精臻几 竭j 摹心力的这些问题无 没有深深触动过他那颗尚自得 重反思 的心灵 对于这些问题他并非像他所说的那样 只是一 依师说 小敢妄下断语 如果是这样 他 的学术思想史也就只是刘宗周语录的历史解说 而不可能有自己独特的创建 作为一个思想家 他深受孟子 王阳明和刘宗周思想的影响 但又有者自己独到的见解 经过了印证本心之功 作 为一个学术思想史家 他对整个世赛 人生的看法深深影响了他对整个明代学术思想的诠释 他 对理气 心性的诠释 他的格物穷理 功夫所至 即其本体 的致思理路构成了黄宗羲诠释学 思想的核心 第一节黄宗羲的理气观及心性观 长期以来 学术界对黄宗羲是气本还是心本的问题何4 i 同的诠释 不过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他 是气本论的思想家 这与黄宗羲本人的论述有关系 因为他缺少系统而完整的哲学专著 还与他 对阳明心学和刘宗周由心本论向气本论转化的整合有关系 这也是他诠释学的中心问题 无疑的 像大多数学者所指出的他是彻底的气一元论者 但是 这并不是问题的核心 重要的是我们应怎 样看待他从气 元论出发而得出的与气一元论者不同的诠释方法 以及怎样来看待他从与心学家 小同的本体论出发何以得出与心学家颇为近似的诠释方法 这才是争论的核心问题 宋明理学家中张载是气本论的先期代表 他鲜明的提出 太虚无形 气之本体 其聚其散 变化之客形尔 o 的论断 把气作为物质实体 并建立了气一元论的本体观 更为重要的是他用 往来 屈伸 幽明 隐显 聚散 等概念代替了传统的 生灭 有无 范畴 使气 本论更富合理性 对气论一脉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黄宗羲继承并改造了张载以来的气论 对 于与张载气论观点一致的学者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如在评价吕怀的理气论时 他1 认为 先生之 论 极为切实 可以尽横渠之蕴 称赞吕怀不仪能继承还能发张载所隐而未发 很有见地 在评价王廷相时 他指出 先生主横莱之论理气 以为气外无性 此定论也 o 把张载的理气 观视为的论 在评价江右王门刘文敏的 知体本虚 时更直接引用张载 虚能生气 的观点作为 理论支持 黄宗羲坚持了张载以来的气一元论 认为气是天地万物所有存在的终极实体 他说 黄黎溯先生原序 明懦学案 a 张载 j e 蒙 太和 张载集 明懦学案 第9 1 2 页 同上第1 1 4 7 页 第9 页 巾1 书局 1 9 7 8 年版 第7 贝 盈天地问皆气也 通天地 亘古今 无非一气而已 气本一也 大化之流行 只有一气克周其问 苟非是气 则天地万物为异体也 决然矣 覆载之间 一气所运 皆同体也 可见 他把气作为万事万物的终极本原 根据和实体 气是超越时空的绝对 柯绝对的普遍 性 永恒性 是天人台一的终极根据 因此 可以肯定的说黄宗羲是气本论者而不是心本论者 气在黄宗羲的哲学思想中具有极为重要而且特殊的地何 使他的理气观和心性论以及诠释学都独 其特色 在理与气的关系上 黄宗羲坚持理气合一论 取消了理的实体性 他说 天地之间 只有气更无理 所谓理者 以气自有条理 故立此名耳 夫所谓理者 气之流行不失其则者也 理也 气也 d 也 岐而为三 不知天地间只有气 理为气之理 无气则无理 在黄宗羲看来理并不具有实体性 而只是届性范畴 理只是气的条理 规则 是气的有规律 表现 他鲜明的指出 理气之名 由人而造 自气浮沉升降者而言 则谓之气 自气浮沉升降而 不失其则者而言 则谓之理 理气只是人们在汰识过程中对同一实体在不同样态下的不同表述 他们的基本关系是 物而两体 非两物而一体 这两个范畴虽然在意义上有区别但都是指 向同 个基体 理不是超越或与气并列的实体范畴 他坚决反对任何的二元论倾向 如明代薛喧 用日光飞鸟比喻理和气的关系 认为 理如曰光 气如飞鸟 理乘气机而动 如日光载鸟背而飞 实未尝与之俱往 而有间断之处 亦犹气动 而理虽未尝与之暂离 实未尝与之俱尽而有灭息之 时 这个比喻很形象的说明了理和气的如影随形 但是他把气作为有生灭的实体 把理作为区别 于气的普遍存在 比气更根本 更普遍 更绝对 本质上是理本论 黄宗羲敏锐的觉察n t 这种 割裂 明确指出 理为气之理 无气则无理 若无飞鸟而有日光 亦可无日光而有飞鸟 不可为 喻 黄宗羲的气论里 气的一大功能是 生 天地问只有一气充周 生人生物 1 这里所谓 生 很显然不是生理 物理的演化过程 不是宇宙生成论的 而是一种逻辑过程 是本体论的 生 与其说是 生化 生育 倒不如说是 种构造 本原 本质 像以往的气学家一样 黄 宗羲的气生 是人物禀气以生 具有气禀的特点 气禀 是为了解决气生人 生物r 1 物与人 人 明儒学案 第1 5 1 2 页 黄宗羲 太极图讲义 宋元学窠 叫 商务印书馆 1 9 3 4 年版 第1 8 0 页 黄宗羲文集 第4 3 8 页 孟子师说 黄宗羲全集 第一册 第5 2 页 明儒学案 第1 1 7 4 页 同上5 1 2 硪 同 第4 6 贞 同上第1 i i 页 同上第1 0 6 4 页 同上第l l l 页 孟子师淀 黄宗羲辛集 第一册 第6 01 j i 4 与人之间的差别问题 这包括人性与物性 人性中的善恶两端等心性论问题 气论的先期代表张载用 天地之性 与 气质之性 的先验不同来解决心性论的现实矛盾 他认为有两种不同性质的性 一种是普遍而绝对的人性 即 天地之性 一种是具体而相对的性 即 气质之性 所谓 形而后有气质之性 善反之 则天地之性存焉 故气质之性 君子有弗性 焉 w 这里的 天地之性 超越了气质 是从道德本体而来 说明在心性论上张载不自觉的背 叛了它的气一元论思想 程朱理学发扬了这种二分法 将 天地之性 上升到理这 最高道德本 体的层面 认为 论天地之性 则专指理言 论气质之性 则以理气杂而言之 9 这是理本论 者在心性论上的基本看法 黄宗羲则币然 它从气本论出发 而又继承了乃师刘宗周的心性论 他在给刘宗周的文集作 序时特地强调了刘的心性论 刘宗周的基本观点是 性学小明 必为将此理另作一物看 如钟虚 则明 妄意别有一物主所以明者 夫盈天地问 只柯气质之性 更无义理之性 不落于气质者 臧三耳之说也 捧斥了性的形上二分法 归根予气 黄宗羲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认为 师于千 古不绝之疑 一旦拈出 使人冰融雾释 而弥近理而 l 真者 亦既如粉墨之不可掩矣 o 这一 主张最重要的一点是有利于把 覆载之间 气所运 皆同体也 的气 元论贯彻到底 使理气 论和心性论达到逻辑上的绝对一致 为此 黄宗羲引进了 流行 与 主宰 这 对范畴加以说明 从宇宙万物的层面看 气是 流行1 息的 是变化万端地 但是这一运行也是有内在条理和规则的 气自为主宰 而我们将这 个主宰另称为理 理是不变的永恒 从具体的人的心性崖血看 心是流行 是瞬息万变的 但是 心的流行变化也有其不变的规则 这就是性 性足普遍的规律 他说 心即气之灵处 所谓知气 在上也 心体流行 气流行而有条理者 即性也 犹四时之气 和则为春 和盛而温则为夏 温 衰而凉则为秋 凉盛而寒则为冬 寒衰而复为春 j r 古如是 若有界限于间 流行而不失其序 是即理也 在辨儒释之道时 他说的更为明确 盖大化流行 不舍昼夜 无有止息 此自其 变者而观之 气也 消息盈虚 春而后必夏 秋之后必冬 人不转而为物 物不转而为人 草不 移而为木 木不移而为草 万古如斯 此自其不变而观之 理也 在人亦然 气变者 喜怒哀乐 已发未发 一动一静 循环无端者 心也 气不变者 恻隐 羞恶 辞让 是非 犒之反复 葫 蘖发现者 性也 黄宗羲用流行与主宰 变者与不变者两种属性把气和心列为一极 理和性 列为一极 认为 心以气言 性以理言 理不可见 见之于气 性不可见 见之于心 心 即气也 气和心是变化的流行的存在 而理和性是不变的主宰 是气和心的属性 从本质上 说 心就是气 性就是理 从存在的意义上说 气和心是实体 理和性是属性 他认为儒家和佛 教的根本区别就在于 儒家不仅能看到大化之流行 而且能从中把握其不变的真理性的性与理 儒者之道 从至变之中 以得其不变者 而后心与理 而佛教则不然 他们虽然对整个世界 也有本真的把握 看到了宇宙的瞬息万变 但是4 i 能从 把握其真理性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反而 错误的 以至变为体 从而得出轮同转世等看法 必然导致 随流鼓荡 猖狂妄行 o 黄宗 张载 正蒙 诚明 张载集 第2 3 页 o 黎靖德编 宋子语类 卷四 中华书局 1 9 8 1 年版 先师蕺山先生文集序 黄宗盏文集 第3 4 8 页 o 孟子师说 黄宗羲全集 第1 册 第6 0 页 明儒学塞 第3 0 页 同t8 5 4 页 4 孟子师说 黄宗羲令集 第l 册 第6 0 页 明儒学案 第3 0 页 羲认为这一点极为重要 是所有歪理邪说走入歧途的关键 他称为 毫厘之辨 是学者们思想的 根本出发点 就理气论与心性论的逻辑统一来说 黄宗羲无疑超越了当时的许多理学家 我们知道 在理 学发展的后期尤其是明末 兴起了 股调和气学 理学 心学的思潮 许多学者致力于整合心本 论和气本论 而大多数学者的错误就在于在整合的过程中 把心学 气学 理学三种极为不同的 观点杂糅并包 达小到本体论 认识论 心性论上的逻辑统 其中罗钦顺就是典型的代表 在 本体论上 罗饮顺有彻底的气本论思想 认为 通天地 亘古今 无非一气而已 气本一也 其所以然而然 是即理也 初非别有一物 依于气而立 附于气而行也 改当时流行的心本论 被黄宗羲视为时人t 1 论理气最为精确 的思想家 但是他的心性论却背弃了气本论 而 以为 天性正于受生之初 明觉发于既生之后 明觉是心而非性 由此推论 必然是 性 体也 心 用也 性足人生以上 静也 心是感物而动 动也 性是天地万物之理 公也 心是一己所有 私也 黄宗羲看出了这一内在矛盾 反蝴道这样 先立一性以为心之主 与理能生气之说无异 与先生理气之论 无乃人悖乎 确实 从罗钦顺的心性论往上推只能是理本论 而h 是气本论 所以黄宗羲 第先生之论心性颇与其论理气自相矛盾 的判断是极为中肯的 他认为由气本论往 下推心性论正确的思路是 夫在天为气者 在人为心 在天为理者 在人为性 理气如是 则心 性亦如是 决无异也 心非别有一物 实际上就是气 人受天之气以生 只有一心而已 性非 别有一物 实际上就是理在人身上的表现 心的 喜怒哀乐 循环无已 当恻隐时自恻隐 当羞 恶时自羞恶 当恭敬时自恭敬 当是非时自是非 干头万绪 感应纷纭 历然不能昧者 是即性 也 初非别有一物 立于心之先 隐于心之中也 这才是逻辑的一致性 这才是真正的气一元论 这才是真正的 天人台一 岂理气是理气 心性是心性 天人遂不相通乎 黄宗羲认为这足 当时的许多思想家的通病 并且分析了这种矛盾的根源 认为这源于传统理学家们对 已发未发 动静 等属性范畴的不当使用 他说 夫心只有动静而已 寂然a i 动 感而遂通 动静之谓也 情贯于动静 性亦贯于动静 故喜怒哀乐 不论已发未发 皆情也 其中和则性也 而传统的理 学家如朱熹认为情为已发 性为未发 心统性情 导致在心性论上 先性而后心 在本体论上 以言心性者言理气 理气不能相台 因此 罗氏的错误就在于在整合心本论和气本论时 论 理气不同于朱子 而言心性则与朱子同 吸收了张载以来的气本论而又杂揉了朱子的理本论 导 致 不能自一其说 m 但是 这种心性论与气本论的逻辑一致性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 既然人物都是禀气以生的 在本体和本质上不存在差别 何以在现实的经验层面又如此的不同 既然人不是受 天命之性 的超气质实体而高于其他存在者 是什么导致了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超越地位 既然人在本质上都 是有理之气 是什么导致了现实世界中实然存在的诸种恶 黄宗羲把此归结于气的 禀受 他在注解 孟子 生之谓性 时说 生之谓性 未尝不 是 因为 无气外之理 但是 气自流行变化 而变化之中 有贞一不变者 是则所谓理也性 也 也就是说 气是变化万端的 并不是所有的气的运动都可以称为理 只有那些有持久性 稳 固性 永恒性 普遍性的规则 条理我们才称之为理 心也是有喜怒哀乐善恶万端地 但并不是 这些所有的心的表现都可以称之为性 只有那些具有普遍性 稳固性的人性的本然 规则我们才 称之为性 在界定了性之后 黄宗羲接着分析了人性与物性不同的根本原因 他说 天之生物 万有不齐 其质既异 则性亦异 牛犬之知觉 自异乎人之知觉 浸假面草木 则有生意而无知 o 中华书局 1 9 8 1 年版 朱熹 大学章句第一 心书章句集注 中华书局 1 9 8 3 年版 第4 页 朱熹 巾庸或问 下卷 删1 5 或问 上海古赫出版杜 2 0 0 1 年版 第8 i 页 陆九渊 学说 陆九渊集 中华书局 1 9 8 0 年 第2 6 2 页 陆儿渊 抬遗 陆九渊集 中华 5 局 1 9 8 0 年 第3 7 6 贞 明儒学案 1 8 6 页 一形上的根据 然而 他并不因为气的绝对性而把穷理的致思路径归之于外 而是像心学家 样 走了向内穷理的路子 尤其是对王阳明的 致良知 给予了气学范围内的重新诠释和肯定 在诠 释学的根据上是 知气即心 与气学家实同而略异 在诠释过程上是工夫对本体的不断趋向 与 理学家实异而略同 在诠释的终极目的上是 心与理一 与气学 理学 心学都基本致 从学 术思怨发硅史的角度看 这无疑是 种整合 是调和理学 气学 心学三种思潮的又一尝试 但 是 从逻辑的角度 我们则必须承认黄宗羲的一元论是自觉的 是经得起 j 辑检验的 3 第二章 道论 学术思想史诠释对象论 学术思想史是过去性的存在 与纸上的学术思想史 与文字化的语言符号表现有糟根本的 异 质性 j j j 史学家永远不可能复制 c o p y 甚至描摹这真实的存在 无论其在场与不在场 无论 其掌握的历史史料是多么的汗牛充栋 康德将历史学家的这种自信和向往化为泡影 这位奸尼斯 堡哲人无情的把撕史的诠释画地为牢 他告诉我们本真的历史对于我们是犹抱琵琶半逛面的 历 史存在与被书写的历史文本之间的鸿沟没有人能够抹 r 历史学家所能做的也许仪仪是临窗望月 般的轻描淡写或隔空打牛 不仪 历史围城 外的人4 i 能完全描写出历史的本真存在 即使是 巧 史嗣城 i 一的人也无法表达出i j j 史本真r 一所仃人的体验和存在 历史本体是 廊牢小可破的 围 城 它的护城河是天堑般的屏障 无法搭建哪怕是 根独爪桥 历史田给我们的是文物 文献等历史的 痕迹 碎片 我们只能在这些残存的记忆上商来 重建历史 重耀过去 即使足面对这仪存f 日记忆 我们也还是要通过价值判断和意向性把握进行 拣择 编纂 进而表现为历史 如果根据历史的单维性把学术思想史比喻为一条奔流h i 息的长河 那我们所撒耿的父能是那汹涌澎湃的浪花 至于那河流的喑滩和潺潺小溪就无从展现 很难进入 历史学家的视野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或许只是少数天才思想家的灵光一闪 至于芸芸众生的苦索 不得就只能让他沉沦于历史的长夜 因为只有少数天才的灵光 闪能划破那寂静的黑暗的长空 并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因而 一个历史学家的视野和意向性决定了谁是历史的弄潮儿 谁足历 史的精英 哪些文献将成为经典 哪些文献将被人们重读 某种程度上说是历史学家成就了历史 而不是历史成就了历史学家 因此 也可以说是历史学家成就了历史对象 而又在某种程度上依附于这些对象 学术思想 史家弓学术思想史的客观存在的关系绝对不是一种主客对立的关系 学术思想史家夺是独立于文 本之外的编辑 思考 书写工具 而文本也绝对不是一种简单的 停滞的 作为 他者 存在的 历史史实 学术思想史家和文本有着共同的问题意识 他所书写的学术思想史赋予了对象价值与 意义 其客观主义u 号下掩盖的是或隐或显的认同与排斥 无论是材料的拣择甄别 还是叙述t 的浓墨重彩与轻描淡写都不是无意识的 第一节释 道 道的哲学内涵 中囤古代对学术思想史的反思和批判源远流长 其中 庄子 天下 萄子 非十二子 司马谈 论六家之要旨 伊洛渊源录 等都是学术思想史研究的名篇 他们对当时的流派 思 潮的反思 总结 批判大多言简意赅 切中肯絮 但他们或语焉不详 或以己非彼 缺乏对学术 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考察和缜密的内在逻辑分析 南宋时期 朱熹编著了旨在探究 二程学术源流 的专著 伊洛渊源录 较以前诸书略为详辟 但是由于过于注重理学道统的建构而导致了学术思 想史的视野过于偏狭 也缺乏基本的学术包容精神 有明一代 在黄宗羲以前 出现了两部全面 探讨儒学学术思想流变的著作 一是周汝登的 圣学宗传 是孙奇峰的 理学宗传 但是它 们都不尽如人意 周汝登的书一出现 即遭到了时人陶石篑等的批评 陶认为周氏 身居山泽 见闻狭陋 长愿博求文献 广所来备 在历史素材的编辑上不够完备 黄宗羲更进一步批评周氏 主观性太强 没有把握思想家的基本宗旨 甚至把个人的诠释凌驾于文本之上 主张祥学 拢金 银铜铁为一器 是海门 周汝登 一人之宗旨 非各家之宗旨 孙奇峰的书虽后出 但也没能超 越周汝登 钟元 孙奇峰 杂收 不复甄别 其批注所及 未必得其要领 而其见闻亦犹之海门 同样缺乏深而广的历史视野和历史理性的批判眼光 可见 在黄宗羲之前 中国学术思想史的研究基本上尚处于萌发状态 学术思想史的研究还 没有系统完整的 比较成熟的范式 但是 他们对学术思想史研究的对象 范围 方法都有或深 或浅的探讨 对深层次的历史哲学和诠释学都有或多或少的追问 他们大多认为学术思想史的对 象是 道 庄子 天下 称 道术 论六家之要旨 l l i 称作 大道之要 整个的学术怂想 史就是人们对道的诠释过程 但是 他们对道的流变的看法是极为不同的 在 庄子 天下 看 来 道的流变是 种每况愈下的 裂 的过程 道术将为天下裂 真正的道 上古的道是不 是多 是 无乎 i 在 的 那时人们 以道观道 不水道而有道 而到了百家之学 各家对道不 能遍观而尽识 不能从本真的存在来把握道 而只从某一方面来理解道 各为其所欲焉 以自为 方 以一察焉以自好 百家成了 一曲之士 对道只能得 一管之见 虽然对道的这些片面 体认 也 皆有所长 时有所用 但是 不该不遍 舛 能 判天地之美 析万物之理 察古人 之全 不能 称神明之容 见天地之纯 古人之人体 导致 内圣外王之道 暗而不明 郁而 不发 使真正的道反而遭到了遮蔽和歪曲4 论六家之要旨 则与此不同 认为道的流行就像 易 所说的 天下一致而百虑 同归而殊途 虽然六家各有所长 各有所偏 但都是对同一个 道的诠释 都是不可或缺的 都有其 不可失 不可易 不可废 不可不察 之处 不 同的诠释方法都指向同一的诠释对象 对道都有所阐发和体认 但是 他还是认为只有黄老道家 对 大道之要 有根本性的把握和全面的理解 黄宗羲基本上认同前人对学术思想史对象的看弦 但又有所突破和创建 如前所述 在他看 来 整个宇宙世界无非是气的流行变化 气超越了时间性和空间性 是 通天地 亘古今 的永 恒的绝对的存在 因此 气就是我们诠释的绝对文本和对象 气的流行表现在学术思想史上是道 的呈现 道即儒家仁义之道 是气之理 人之性的总称 余以为孔子之道 非 家之学也 非一 世之学也 天地赖以长运不息 人纪赖以接续而不坠 9 实际上天地赖以长运不息的是气之理 而人纪赖以接续而不坠的正是人之性 儒家用仁义将理性合而为道 天地以生物为心 仁也 其 流行次序万变而不紊者 义也 仁是乾元 义是坤元 乾坤毁则无以为天地矣 故国之所以立 天下之所以平 舍仁义更无他道 o 天地和流行是气的流行 仁义本来主要是伦理范畴 黄宗 羲在此实际上是打通性和理 用气作为仁义的形上依据 把道作为乾坤天地之气的规律支持 气 和道仍然是合一的关系 道是气的主宰 无道则气毁 而道本质上就是合规律之气 无气则无道 由气到道是黄宗羲由宇宙本体论到诠释本体论的又一大转换 是建立诠释对象的必经过程 明偶学案 发凡 庄子 天下 论六容之要旨 史记 太史公白序 破邪论 黄宗羲全集 第1 册 第1 9 3 页 孟子师说 黄宗羲全集 第l 册 第4 9 页 因此 具体到学术思想史来看 整个的学术思想史无非是历史理性即 心 对道这一文本和 对象的诠释的历史过程 是一代代学者的心对道的诠释过程 气流行不息 人们对气的诠释也永 不停止 人们对道的诠释也就永无止境 这样的一个不停的诠释气理解道的过程就构成了学术思 想史 同时 学术思想史也就是气和道在历史上的不断显现过程 所以 道也是生生不息不断变 化的 不同的学者 不同的诠释主体对道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学术之不同 正以见道体之不尽也 黄宗羲不仅不反对而且高度赞扬学术上的不同方法和创造性见解 他认为求道就要有 宁凿五丁 之间道 不假邯郸之野马 的精神 自己体认出一条自得之路 若求道 必欲出之一途 就难免 使绝灵根者 化为焦芽绝巷 道虽然是一不是多 但是必须经过多方面多角度的把握和理解才 能把握这个一 学问之道 以各自用的著者为真 凡依门傍户 依样葫芦者 非流俗之士 则经 生之业也 黄宗羲用海来形象的说明人们对道的诠释与道体的显现 夫道犹海也 江 淮 河 汉以至泾 渭蹄路 莫不昼夜曲折以趋之 其各自为水者 至於海而为一水矣 道的博大精深 道的超越阔大 恰如海之浩瀚无边 恰似海之广漠无崖 人们对道的不断追问 对道的不断诠释 恰如江 淮诸河百川之归海 虽然各有其道 但无不东流入海 诠释与道的关系 正如海与百j i i 的关系 海是百川之所归 道是诠释之所向 海纳百川i 其容乃大 道合众家 其道乃明o 从诠释的终极目的上说 黄宗栽所说的道这个诠释对象又称为 心体 因为诠释的终极目 的是主体心对理 对道的无限超越最终达到与道 与理 与心的自我同一 在这 点上 黄宗羲 吸收了王阳明的观点 虽然像上一章所说他们在本体论上的根据并不一致 王阳明认为 夫物理 l i 外于吾心 外吾心而求物理 无物理矣 遗物理而求吾心 吾心又何物也 心之体 性也 性 即理也 夫心之本体 即天理也 天理之昭明灵觉 所谓良知也 o 把诠释的对象归于心 之本体 本然 黄宗羲把 致良知 诠释为 不为不欲 良知也 无为无欲 致良知也 把良知 作为心的本然状态 认为 致良知 本是直捷 无加勉强 人却为闻见多了 依傍非礼之礼 非 礼之义 无地非我出路 所不为者似乎可为 所不欲者似乎可欲 以至初心渐渐失却 学者但当 于心欺瞒不得处提醒做主 便是圣贤路上人 o 这里所谓 初心 就是指心的本然状态 圣贤 路 就是求道的根本路径 对道的正确诠释和根本把握就在于恢复心的本然状态 这和 存心 是 样的 天下之理 皆非心外之物 所谓存久而自明丽心尽矣8o 但是 黄宗羲与王阳明又不尽一致 王阳明尤其是阳明后学把 无善无恶 或 有善有恶 作为心之本体 并有激烈的论争 他对这两种观点都给予了批评 认为心体不是 有善有恶 也 不是 无善无恶 夫无善无恶心之体 原与性无善无恶之意不同 性以理言 理无不善 安得 云无 心以气言 气之动有善有不善 而当其藏体于寂之时 独知湛然而已 安得谓之有善有恶 乎 他根本否定把心作为本体的说法 而强调心体实际上是气的本然状态 气之本然 谓之 性 谓之理 失其本然不是矣 所以他有时又说 心无本体 心体本空 这里所谓 无 所谓 空 并不是指不存在 而是本然之意 是 虚 因为它只是气的条理 又是 实 因为 它是实在的有条理的气 夫心体本空 而其中有主宰乎是者 乃天之降衷 有无虚实 通为一物 o 明儒学案 发凡 o 明儒学案 1 9 3 1 9 4 页 o 明儒学案 1 9 1 1 9 2 页 同上第1 5 3 页 o 孟子师说 黄宗羲全集 第1 册 第1 4 9 页 明播学案 第1 4 7 3 页 同上第6 5 0 页 6 渣滓尽化 复其空体 其为主宰者 即此空体也 心体就是性体 就是气之有条理者 就是 本然的性善之体 性是空虚无可想象 心之在人 恻隐 羞恶 辞让 是非 可以认取 将此可 以认取者推至其极 则空虚之中 脉络分明 见性不见心矣 o 从这个角度讲 复其心体的过 程就是 不学不虑 无为无欲 的 良知良能之不学不虑 此继菩之根也 我们只需将心 之本然状态豹 良知 往外 致 往外推就能够使我们的行为合乎天理 但是这个心体又是极易 为人欲所蒙蔽的 极易失其本然状态的 所以又需要我们不断的反观本心 不断的 复其心体 不断的 工夫所至 这样才能够 反身而诚 恢复心的本然性善之体 实有孝父之心 而后成 其为吾之父 实有忠君之心 而后成其为吾之君 此所谓 反身而诚 从这个角度说 盈 天下皆心也 o 我们对于整个世界的诠释 对于性和理的体认 都通过意识来把握 通过文字 符号来表现 天地间无所谓万物 万物皆囡我而名 并且心的基本特征是 变化不测 不能 不万殊 从心性论上说心并不总是表现为本然的性善之体 从心的知觉功能说心对性和理的诠释 也呈现多样化 万殊 是穷理的必然之路 穷理者 穷心至万殊 非穷万物之万殊 o 但最 终要归于 一本 归于心之本然性善之体 这个 心体 以及恢复心体的 工夫 就构成了我们 学术思想史的对象 道 因此 学术思想史的对象甄别与拣择的标准就在于学者及其著述是否对道和心体有本真的把 握和合理的诠释 黄宗羲认为他之所以从明代众多的学者中专列 明儒学案 中所述二百零二位 学者 就是因为他们 不肯以懵懂精神冒人糟粕 虽浅深详略不同 要不可谓无见于道者也 就 是因为他们对本心的万殊之理有撬著的追求和体认 要皆功力所至 竭其心之万殊者 而后成家 而他之所以作 明儒学案 就是因为明代儒学发先儒所未发 不因袭前人 不固守一家一派之言 不断的突破自我 学脉纷呈 各有所见 能够对道有多层面 多角度的创建性的诠释和把握 能 够把心的万殊状态很好的诠释出来 有明事功文章 皆不及前代 独于理学 前代之所不及也 牛毛细丝 无所不辨 真能发先儒所未发 程朱之辟释氏 其说虽繁 只在迹上 其弥近理而乱 真者 终是指他不出 明儒于毫厘之际 使无遁影 诸先生学不一途 师门宗旨 或析之为数 家 终身学术 或久之而一变 之所以作儒家而1 i 是佛教学术思想史 就是因为他认为佛教对道 的认识走入了歧途 他们 以至变为体 不能像儒家那样从流行中得其不变的理和道 对道没有 真切的体会和合理的诠释 所以他特别强调儒家和佛教的毫厘之辨 一部儒家学术思想史也同时 是对佛教等不能见道的学说的批判史o 第二节一本万殊 道的学术思想史特点 明儒学案 第8 3 8 8 3 9 页 盂子师说 黄宗羲全集 第1 册 第1 4 8 页 明儒学案 第8 3 9 页 孟子师说l 黄宗羲全集 第l 册 第1 4 9 页 黄黎谰原序 明儒学案 第9 页 孟于师说 黄宗羲全集 第l 册 1 4 9 页 黄黎洲原序 明儒学案 第9 页 黄黎洲原序 明懦学案 第9 页 黄宗羲诠释学对象 道 的基本特征是 一本万殊 当代学者李明友用 一本万殊 来概括 黄宗羲的哲学与哲学史观实是先得我心 但是 我认为把黄宗羲的两部学案称为哲学史似乎并不 恰当 说一一本万殊 是黄宗羲的哲学史观 它基于 穷理者穷此心之万殊 的认识论 可能 还不是太全面 认为 用一本万殊解释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 是黄宗羲的首创 似有些武断4 我认为用一本万殊的思想解释学术思想史的流变是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 和基本思路 首先提出一本万殊这个命题与首先应用这种诠释方法并不是等同的 我们z 应该拘 泥于个别命题的形式而忽视其实质 黄宗羲在注解 孟子 由尧舜至汤 章中指出 盂子所谓道 统实际上是盖子的自序 此是盖子自序 如 庄子 之 天下 史迁之 a 家要旨 并从中 得出 道之在天地间 人人同具 于穆不已 i 以一人存亡为增损 和 贞元之会 历史观 前 者所谓同具之道和后者循环的元亨利贞正是本万殊之道的最好解说 而他将毕生之心血倾注学 案之中正寄予了他 贞下启元 的深远寓意 他用 孰为贞下之元乎 为 孟子师说 作结实 在是一种长长的叹惋和殷切的期盼 他期盼的这个元很显然不是浙东史学的辉煌灿烂也不是清代 乾嘉之学的考据之功 黄宗羲提到的这三部书都有 本万殊的思想 如前所述 先秦时期 庄子 天下 把学术 总想史的流变视为 道为天下裂 易 把人们对道的理解概括为 天下一致而百虑 同归而殊 途 表明他们基本上有了一本万殊的思想 虽然他们对 一本 与 万殊 的关系的看法并4 i 一 致 汉代司马谈作 论六家之旨要 更是 易 天下一致而百虑 同归而殊途 的观点的具体运 用 到了宋明理学这种一本万殊的思维方式被运用到哲学领域 程首先提出了 理 分殊 的 命题来解释张载的 西铭 朱纂 陆九渊 王阳明 刘宗周等理学家进一步丰宦了这一命题的内 涵 这 点在蒙培元 理学范畴系统 书巾柯详尽的考察 在此没有必要再进行详细的阐述 对一本万殊思维方式的历史考察不是本文的重点 以上所述只是意在说明黄宗羲这一命题的历史 性 黄宗羲的一本万殊虽然渊源有自 但是他对这 命题进行了创造性的阐发和应用 一本万殊 表现在本体论和心性论上就是主宰与流行的关系 表现在性理与物理的区别上就是理一分殊的关 系 表现在认识论上就是工夫与本体的关系 所以 一本万殊至少包含气本 理本 性本 心本 道本五层含义 气本从本体论上说 黄宗羲认为整个世界无非是气的流行 就像罗钦顺所说的 谓通天地 亘古今 无非一气而己 从宇宙本原的角度看 学术恐想史的对象是一本 是一气 从气韵流行 变化 运行不息 生成万物和人等不同样态看 是万殊 是万气 气本一也 而一动一静 往 一来 一合一闭 一升一降 循环无已 气的一本万殊实际上就表现为 一团和气 与其在 流行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以及生成不同的芸芸众生和大干世界的关系 气流行往复 而气的运行往 复之中必有主宰 气在万物之中流行的主宰就是理 气在人身上的流行表现为心的变化万端 其 主宰就是性 这就产生了理本与性本 理本黄宗裁在理气现上坚持理气合一 既然气是 本万殊的 理也必然如此 夫大化只此 气 气之升为阳 气之降为阴 以至於屈伸往来 生死鬼神 皆无二气 故阴阳皆气也 气升 而必降 降而必升 虽有参差过不及之殊 而必归于一 是即理也 m 因为理气不离 所以 有 李明友 一奉万殊 黄宗羲的哲学与哲学史观 人民出版社 1 9 9 4 年舨 第1 1 7 页 o 盂子师说 黄宗羲全集 第l 册 t 6 5 1 6 6 页 明儒学案 第1 1 0 8 页 明儒学案 第2 7 i 页 万气就有万理 一革一术皆有理 但是虽然气有过 不及等在禀受中产生的不同 理并没有本质 差异 天下之人 各有恻隐 气虽不同而理则一也 一本万殊在这里就表现为理一分殊 自 其分者而观之 天地万物各一理也 何其博也 自其合者而观之 天地万物一理也 理亦无理也 何其约也 o 当然 这里所说得理只是气的条理 气有万气 理j l 一理 以理本无物也 所 谓理的一本万殊实际上只是气的一本万殊在理上的深化和延伸 这种深化和延伸不仅是需要的而 且是必须的 因为我们的诠释的终极目的是把握气中的不变的理而不足气 在这里黄宗羲特别强调要去除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宋儒认理为实体的倾向 宋儒言理能生气 亦只认理为一物 这种倾向必然导致理随着气的万殊而各有4 i 同 4 i 能归于一本 他认为下 廷相就犯了这种错误 在气本论之下又认理为 物 先生受病之源 在理字不甚分明 但知无气 外之理 以为气 一则理 气万则理万 气聚则理聚 气散则理散 毕竟视理若一物 与气相附 为有无 4 知天地之间 只有气更无理 第二种倾向是只见流行的万殊之气 不见流行之条理性 的 本之理 这是佛教走入荒谬的根本 他认为学者们批评佛教 偏於内 而不可以治天下国家 只自私自利 等不能抓住要害 实际上佛教也来尝无真见 此流行之体 儒者悟碍 释氏亦悟 得 其所见同未尝有筹 盖离流行亦无所谓主宰耳 他们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能从至变的流行 之中推出其中不变的真理性的一本之理 释氏更不深造 则其流行者亦归之野马尘埃之聚散而已 故吾谓释氏是学焉而未至者也 诠释的根本目的则在于进一步的追问 流行之中 何以不散漫无 纪 何以万殊而 本 主宰历然 性本性是气在人身上的条理纯表现 性的 本万殊表现为心的流行不息与性的不变主宰的关 系 是气的一本万殊在人身上的深化延伸 气即性 从气即性的角度讲 气生人生物导致性也 万有不齐 盖一阴一阳之流行往来 必有过有不及 宁有可齐之理 然全是一团和气 其生气所 聚 自然福善祸淫 一息如是 终古如是 不然 则生灭息矣 此万有不齐中 一点真主宰 谓 之 至善 故日 继之者善也 继 是继续 所谓 於穆不已 及到成之而为性 则万有不 齐 人有人之性 物有物之性 草木有草木之性 金石有金石之性 一本而万殊 如野葛鸩鸟之 毒恶 亦h i 可 谓之性 恶亦不得不谓之性 这里所谓一本就是 至善 这个 真主宰 万殊 就是人与万物的性的多样性以及入与人之间在性上的中正 过 不及等善恶差别 心本但是 无论是气本 理本还是性本都必然要归于心本 因为所有的诠释都是心的诠释 盈天地间无所谓万物 万物皆因我而名 才见的万物非万物 我非我 浑然4 体 此身在天 地间 无少欠缺 何乐如之 o 只有心才能使人达到 浑然与万物为一体 万物皆备于我 的天人合一的本真状态 心使人存在着并诠释着存在 把握着整个世界 人之所以能达到这种状态 根源在于从气本原上说人与万物都是一翻和气 而人又由于禀受 的不同有独特的超越性 夫天之生人 除虚灵知觉之外 更无别物 虚灵知觉之自然恰好处 便 是天理 以其所自有 无待假借 谓之独得可也 以其人所同具 更无差别 谓之公共可也 从 人的独特的知觉能力和独得天理之性上说 心是一本 是主宰 而普通的不能反观自身之理的存 在物 是万殊 是被主宰者 自其心之主宰 则为理一 大德敦化也 自气主宰流行于事物之问 明儒学案 第1 1 7 4 页 孟子师说 黄宗羲全集 明儒学赛 第1 1 7 5 页 q 上第7 2 6 页 盂于师说 t 黄宗羲全集 孟子师说 黄宗羲仝集 第1 册 第1 1 0 页 第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