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綦江县农技推广工作总结.doc_第1页
2011年綦江县农技推广工作总结.doc_第2页
2011年綦江县农技推广工作总结.doc_第3页
2011年綦江县农技推广工作总结.doc_第4页
2011年綦江县农技推广工作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綦江县粮油生产及农技推广工作总结我县粮油生产工作在县委、县府的领导下,在市农委有关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在各级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下,紧紧围绕我县建设“两园三业一基地”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认真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把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服务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全体职工团结一心,抗大旱抗长旱,为全县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服务支持,为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一、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03万亩,其中小春完成面积粮食24.5万亩(小麦12.5万亩、洋芋7万亩、胡豌豆4.8万亩、大麦0.2万亩),产量达4.7496万吨,比2010年增产2.46%。油菜4.2456万亩,产量达0.5172万吨,比2010年增12.77%。大春计划播种面积79.5万亩(水稻36.5万亩、玉米18万亩、红苕16万亩,高粱2.7万亩、豆类4.3万亩、大春洋芋2万亩)。大春实际播种78.5万亩,由于遭遇百年一遇的干旱,在实施了各种抗旱措施的情况下,水稻种植仍比计划减少9.8万亩,通过采取抗旱措施,使红苕增加种植3万亩,豆类增加2万亩,糯玉米增加3万亩,玉米增加0.8万亩。全年预计粮食减产11.8万吨,比计划减少30%。在大旱之年我县在粮食生产上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围绕粮食高产创建这个抓手,积极实施了农业部万亩水稻、万亩玉米、万亩小麦等三个高产创建项目。水稻示范片选择在位于我县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农业大镇永新镇,2011年实施粮食基础能力建设项目。万亩示范片分布在石塔、伏牛、华容、清溪、木瓜、沾滩、垭口、三会等8个村,涉及65个社,6284个农户,示范面积12092亩。是我县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镇之一。在永新镇石塔村建立千亩高产示范片1058亩,在石塔村正坝合作社见高产创建核心百亩公关片200亩,示范品种金优瑞9,涉及农户49户。玉米万亩片选择在三角镇实施,种植面积10190亩,涉及19个村,共13306户。小麦万亩片选择在小麦种植面积较大的石角镇实施,实施面积10570亩,涉及显灵、齐雨、双堰、石角、新民、欧家、铺子等26个村,农户15674户。 水稻上集成了“一增五改”综合技术。示范核心区域选择了优质高产优602、Q优8号、金优瑞9为主导品种,推广率达100%以上; 95%以上田块栽植密度和有效穗达到目标产量设计要求;集中统一育秧面积达100%;配方施肥面积达100%;病虫统防统治面积达100%。推进专业化生产。在永新镇正坝社百亩核心示范区以种村大户刘永良为依托组建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组建了永新镇优质稻耕种收专业服务队,主要开展农业新技术推广和全程机械化服务。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提高粮油生产的综合机械化水平,示范片免(少)耕或机耕推广面积达到85%以上。通过测产验收,三个片全面完成了预定目标产量和技术要求。永新部级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达539.83 公斤,比全镇非高产创建区(对照田块)水稻亩增产83.6公斤,增18.33%;三角镇玉米万亩片平均单产552.6公斤,比非项目区(对照地块)增5.25%。石角镇小麦万亩片30个农户田块测产加权平均,亩产达283.92公斤,比未纳入高产创建示范的对照田块平均亩产245.21公斤,亩增38.71公斤,增幅达15.79%。(二)水稻病虫测报与防治示范1、病虫测报今年由于贯彻了将全县病虫情报观测重心向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区倾斜的思路,使得技术人员对当地病虫的发生与发展规律有了比较详细的掌握,及时向群众发布了病虫防治信息及其防治配方和施药技术。同时,还免费向示范区赠送了机动喷雾器10台,免费提供了2000亩次的治病治虫药剂。2、防治示范植保专业人员深入田间,调查研究永新镇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病虫发生危害特点,制定科学防治技术,确定防治适期。共出动机动喷雾器80台,于7月1-5日,采取“五统一”(统一技术,统一配方,统一药剂,统一时间,统一防治),集中开展了万亩示范片以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等病虫害为主的统防统治。计划在水稻破口期(大约7月中旬),仍实行“五统一”普治二代二化螟和挑治稻飞虱高虫量田块。通过各种病虫防治技术措施,确保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丰产、丰收。二、发展蔬菜产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2011年全县建成30万亩蔬菜基地,种植蔬菜面积达50万亩,其中辣椒15万亩,产鲜椒10万吨,萝卜5万亩,产萝卜15万吨,叶菜、生姜、大蒜等蔬菜35万,产量35万吨,蔬菜总产量达到60万吨,总产值12亿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1500元。发展蔬菜种植大户130户,其中100亩以上的蔬菜种植大户达到90户,大户种植面积达15000亩。 “綦江辣椒”、 “赶水草蔸萝卜”、“花坝糯玉米”、“东溪米黄瓜”、 “万兴生姜”、“饭遭殃”、“郑胖子”、“都晓得”等鲜菜及其深加工品牌得到巩固和发扬,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升级。1、今年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建设万亩蔬菜基地5个(东溪万亩辣椒基地、郭扶万亩辣椒基地、石壕万亩糯玉米基地、赶水萝卜基地、扶欢萝卜基地),5000亩蔬菜基地10个(隆盛中桥蔬菜基地、永城复兴蔬菜基地、文龙三桥蔬菜基地、三江叶菜基地、古南尖山蔬菜基地、石角刘乐坪高山蔬菜基地、安稳藤菜基地、东溪三镇米黄瓜基地、隆盛玉星蔬菜基地、文龙万兴生姜基地);二是积极培育专业蔬菜村30个(隆盛中桥、永城复兴、赶水石房、文龙三桥、东溪长堰、东溪三镇、扶欢东升、赶水香树、古南尖山、永新三溪等);三是积极发展设施蔬菜,建设钢架大棚在永城复兴村50亩,永城大桥村100亩。四是鼓励扶持规模种植大户,今年引进培育蔬菜业主130户,规模种植蔬菜25000亩。五是对辣椒种植户实现种子补贴,政府集中采购辣椒种子2吨,支持辣椒基地建设,采购的品种有:艳椒425、博辣丰收3号、朝天148、辣丰6号、世农红缨朝天椒等。六是以永丰河流域农业园区为载体,推进綦江蔬菜的快速发展。园区内有各类蔬菜业主10户,大棚蔬菜2000亩,规模种植初具态势。2、辣椒产业辣椒15万亩(丰产片5万亩)、重点辣椒发展镇东溪、郭扶、三角、永新、中峰、丁山、隆盛,全县发展辣椒15万亩,其中丰产片5万亩,在东溪、郭扶建成万亩辣椒示范基地,今年,在去年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全县发展了艳椒425、朝天148、艳丰6号、世农红缨朝天椒、博辣丰收3号、精选二精条等作为加工型辣椒的主打品种。其中艳椒425、朝天148、世农红缨朝天椒可以晒干椒,也可以做泡椒,还可以做辣椒酱;博辣丰收3号、精选二精条、艳丰6号可加工豆瓣。高产优质的辣椒新品种在生产中得到很好推广。3、注重品牌“节会”助推辣椒产业发展。2011年8月11日,以“人文风采古镇韵,红遍中国辣椒情”为主题的綦江第四届辣椒采购会在东溪镇辣椒广场隆重举行,扩大了我县辣椒产业的影响力,打响了“綦江辣椒”品牌,把我县的加工型辣椒推向了市场。2007年“綦江县恒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自成立至今,主要从事辣椒产业的发展,2011年 “东溪辣” 品牌商标已注册成功。采购商还同东溪、郭扶、三角等辣椒大镇举行了现场签约仪式。重庆陶然居集团、重庆永辉超市有限公司、重庆美乐迪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现场签订了辣椒销售意向性协议,据悉,来自市内外的89家采购商与东溪镇、三角镇、郭扶镇政府及辣椒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签约7万吨,签约金额达到3.2亿元。现在全市乃至市外的一些地方都了解了綦江,知道了我县的辣椒,辣椒销售市场一直看好。4、蔬菜无公害认证2008年开始推进无公害产地认证,当年即完成了20个街镇的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工作,市农委认证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面积接近40万亩。经过全县各街镇种植户3年的共同努力,现全县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面积达到50万亩,此外,还包括农业部认证的2个蔬菜无公害产品:京茄和莲藕;1个蔬菜绿色产品:花坝糯玉米;一个蔬菜有机产品:赶水草兜萝卜。更有众多正在筹备申请认证的蔬菜产品。5、项目支撑今年向市农委申报的关于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发展9个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有力的带动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蔬菜产业发展项目更是以小带大,项目以良种展示、辣椒、萝卜、精绿蔬菜等无公害栽培示范来指导全县辣椒、萝卜、蔬菜的大面积生产,使蔬菜产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充满勃勃生机。三、举全力,抓好抗旱救灾工作根据气象资料记载,今年1月1日9月30日,全县降水量仅为366.7mm,较常年同期的831.53mm偏少56%;汛期5月1日9月15日,降水量为267.4mm,较常年同期660.47 mm偏少60%;主汛期7月1日9月15日,我县降水量仅为100.4 mm,较常年同期344.01 mm偏少71%。持续时间长达9个多月,是綦江历史上50年一遇的旱灾。全县20个街镇均受到干旱影响,全县共计有29万人、12.5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有12.4万人正在通过送水解决。由于降雨量严重不足,全县127座小型水库中有76座干涸或在死水位以下运行,水利工程蓄水仅为1060万立方,仅占应蓄水量的8%。农作物因旱受灾面积46.2万亩(其中水稻17.2万亩,红苕11万亩,蔬菜18万亩),绝收3.9万亩,粮食减产11.8万吨,减幅30.6%。1、坚持“四个到位”,非常手段抗击旱灾。思想认识到位,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抗旱工作,通过召开全县抗旱救灾动员会、抗旱工作推进会、抗旱救灾紧急会、抗旱工作专题会,安排部署应对旱情持续加重的应急措施,专门制发了中共綦江县委、綦江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抗长旱抗大旱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县上下充分认识当前抗旱救灾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打好抗旱救灾攻坚战。全县上下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形成了干部群众一心抗御干旱、灾区群众全力开展自救、社会各界积极给予支持的良好局面。领导责任到位,明确抗旱救灾首长负责制,采取“领导分片、部门包镇、干部驻村”的办法,县四大家领导和县级部门组成10个县级工作组,分别包镇,深入抗旱救灾第一线,检查指导该镇的人畜饮水协调、水利设施建设、森林火灾防范、在土农作物管护、水事纠纷调解、困难群体保障、应急值班等工作,支持、协调和督查各镇抗旱物资、项目、资金的落实情况。各镇街也派出工作组,并由一名镇街领导带队驻村(居),及时进行抗旱救灾帮扶和指导。县、街镇工作组人员全部深入到村、社、农户家中,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督查督导到位,全县把抗大旱、抗长旱、保饮水、防多灾作为工作重点坚决抓细、抓实、抓到位,真正在抗旱救灾工作中体现“人民好公仆”的要求。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应急队伍待命制度,做到及时掌握情况、随时待命抢险。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派出工作组,查找薄弱环节,指导整改,确保抗旱救灾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从严管理和使用各类救灾款项和物资,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一经发现违规现象,将从严从重从快处理。宣传舆论引导到位,充分发挥县委宣传部综合协调作用,立足于给工作鼓劲、给群众减压、激励干部群众战胜灾害的斗志的理念,全面及时准确掌握旱情和县委政府抗旱救灾采取的重大举措,引导干部群众正视灾情,树立抗旱救灾的必胜信心,开辟各类专栏专题,制发抗旱简报12期。县新闻传媒中心在做好对内宣传的同时,加大沟通协调力度,大力宣传、报道我县的灾情和抗旱工作,为抗旱救灾工作营造良好的内、外舆论环境。2、突出五个强化,确保抗旱成果。强化资金投入,保粮食、蔬菜生产。县财政按排使用抗旱救灾资金2500万元,其中用于集中购买粮食蔬菜种子资金500万元。政府集中采购的种子有糯玉米、杂交玉米、绿豆、秋番茄、秋茄子、油菜、胡豆、脱毒马铃薯等品种,近1000吨。通过种子采购,免费发放给农户使用,极大地的鼓励农户种植的信心。强化技术服务,推广科技抗旱。一是农业部门根据不同的季节制定了各种作物的栽培管理抗旱技术措施发放到农户手中。二是全年召开了各种抗旱技术培训会五期,培训农技干部300余人。三是安排农技人员到街镇到村社指导农户抗旱。强化大户带动,突出示范效应。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大户、龙头企业的作用,发展规模种植,尤其是种粮大户及蔬菜大户的作用,突出示范,带动农户种植,却保粮食不减产,农民增收。强化示范片建设,增加农户抗旱信心。县在永新建立秋洋芋示范片,在隆盛、石角、三角建立胡豆种植示片、在赶水建立萝卜种植示范片。同时各街镇建立晚秋生产的示范片,带动示范全县的晚秋生产。全县完成改种面积10万亩种植秋粮面积10万亩,秋菜面积10万亩,种植赶水草蔸萝卜10万亩。强化集中育苗,保障秋菜种植面积。县农委在永城大桥村、隆盛中桥村集中育苗秋番茄、秋茄子100亩,培育壮苗1000万苗。文龙、古南、三角、三江、隆盛、永城、纂塘等地的蔬菜种植大户秋番茄秋茄子3000亩。极大地丰富了綦江乃至重庆的秋菜市场。四、植物检疫为先,杜绝有害生物的入侵今年我县前期遭遇低温阴雨,后期又遭百年不遇的高温干旱,给农作物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也给检疫检疫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1、全国农业植物检疫管理系统应用正常。该系统由两名专职检疫员负责管理,所有检疫业务均通过该系统实行规范化、数据化管理(植物检疫相关统计数据详见附表)。2、保质保量完成市站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今年市站下达我们的工作任务主要有实蝇监测及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稻水象甲普查、番石榴实蝇监测、2011年重庆市植物检疫及柑桔非疫区建设宣传执法年活动等,我们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认真开展各项工作。在实蝇监测中,在柑桔、瓜果类蔬菜生产基地落实实蝇监测点22个,其中,地中海实蝇诱剂点5个,布在永新镇谢坪村、富家村,桔小实蝇诱剂点10个,布在东溪镇永乐村、竹园村、永乐村12社、盆石村、上书村,瓜实蝇诱剂点2个,布在文龙街道三桥村,水解蛋白诱饵点5个,布在隆盛镇石梁村、中桥村,永城镇的大桥村。桔小实蝇及瓜实蝇诱剂为14天换一次,水解蛋白诱饵7天换一次药,地中海实蝇诱剂点28天换一次药。2011年有22个诱捕点中有10个诱捕到实蝇,占45.5%,2009年83.7%减少38.2%;比2010年53.8%,减少8.3%。2011年诱到桔小实蝇、宽带果实蝇、南亚果实蝇、黑颜果实蝇4种,与2009年相同,比2010年增加2种。今年地中海实蝇未诱到实蝇,与2010年一样。种类及收虫数量的减少原因分析为:一是今年前期低温阴雨,不利于实蝇的繁殖。二是,几年来的监测及防控实蝇数量各种类减少。三是,布点位置仍在原地。四是,今年綦江县遇100年不遇的高温干旱。结合实蝇监测,我县尚未发现番石榴实蝇。按市站的安排布署,我县在5-6月对全县稻水象甲进行了全面普查,重点对扶欢制种基地、与贵州相邻的石壕镇进行了普查,未发现稻水象甲。并于5月19日在石壕镇开展了“綦江县稻水象甲识别和防控科普知识宣传”活动。全县共发放稻水象甲识别、防控技术资料5000余份,宣传画500余份张,视频资料20余份,培训农民500余人。并制定了稻水象甲防控方案。结合阳光工作培训、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农资人员培训、农贸市场检查,在全县开展了“植物检疫及柑桔非疫区建设宣传执法年活动”。 发放柑桔非疫区建设宣传资料800余份,宣传画200余份张,视频资料10余份,培训农技干部及农资经销商、农民1000余人次。3、加强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市场检查等工作。完成杂交水稻制种产地检疫6300余亩,72万余公斤。出省调运2批次1.2万余公斤。省内调运130批次,调出产品14万余公斤。未发现违章调运情况;自10月以来对开展了水果市场检查,出动检疫人员25人次。4、柑桔疫情检查站运行情况良好:检查站共有2名专职检疫人员和6名兼职检疫员,对过往车辆严格实施检查,但未发现一例违规调运和调运携带检疫性有害生物货物。五、搭建农业信息平台,全方位服务农业生产今年农情信息工作,在农委、中心、科及各镇街农业综合技术服务中心的积极配合下,紧紧围绕山区农业大县在五情:即“农情、灾情、政情、民情、墒情”等方面,完成了各种规范报表341个(粮油报表120个、蔬菜报表30个、植保报表175个、其他报表16个)、临时报表58个和100余篇文字材料,在农业部信息网刊登綦江简报7篇,在“中国种植业信息网”上发表了各种相关文章并同时被该网采用了13篇,在“重庆农情信息平台”上发布了各种动态信息等方面的简讯98篇,并被市农情信息周报采用了30篇,在市农技推广网上发布平采用信息35篇。编写本县农业信息简报10篇,发布在县农委网上。充分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农业生产、市场动态、供求信息、民生民情等,转发到我委内网上,以便各街镇及相关龙头企业、协会参考,更好地服务农业的。六、克服困难,基本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各项任务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我县实施3年以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不断扩大,配方肥施用量逐年增多,达到预期目标,项目发挥的功能和成效突出。1、土样采集 项目实施以来,县农技中心抽调专人,按每个小组不少于4人的编制,组成4个专业采样小组负责土壤采样工作,并于野外采样前采取派员外出受训和请西南大学教授授课两种形式对采样人员进行培训。全县按照“每个合作社2个样、重点地区加采800个样、布置各镇街自行送样”3个层面布点采样密度。3年累计采集一般农化样6259个(其中骨干样800个)、剖面样20个、3414试验基础土样和植株样250余个。2、化验室建设及土样分析化验 在市项目组和西南大学专家、教授的亲自指导下,新建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专用化验室及其与之配套的土样保管室,购置了近30余万元的化验分析仪器和相关化学药品,满足测土配方施肥所采土壤样品的化验分析要求。抽调2名硕士毕业生参加市里组织的化验培训,提高业务水平。目前,化验室已能测定除重金属和微量元素以外的土壤及农作物的主要理化指标。并分别于2009年7月和2010年8月圆满通过市农委和农业部的抽样验收。为了尽快完成6000余个土壤样品的分析化验工作,綦江县于2009年7月和2010年7月分两次邀请西南大学大三学生和研究生来綦支持化验工作;并按市的要求,另送800个骨干土样和200余个3414试验植株样到西南大学分析化验。截止目前,全县已累计化验6094个土样、20个土壤剖面样、250个植株样,总计化验达40000余项次。与此同时,现已向农业部测土配方数据汇总系统录入地块基本情况调查表6259份、土壤测试结果表6094份、田间试验结果汇总表31份、田间示范结果汇总表22份、农户施肥情况调查表300份。按期完成了项目规定的土壤采样及化验分析任务。3、田间试验 3年共完成水稻、玉米3414试验30个,其中水稻15个,玉米15个。另于2009年做了2个辣椒3414试验和1个甘薯3414试验,因试验样点少而未做综合分析。3年共完成大区校正试验20个,水稻、玉米各10个。另于2009年做了2个辣椒3414试验和1个甘薯3414试验,因试验样点少而未做综合分析。通过试验示范,计算出了各作物的最高产量施肥量与最佳经济效益施肥量,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生产实际,初步建立了各作物的施肥指标体系。4、配方设计和配方卡的发放 2008年,在借鉴相邻区县配方卡的基础上,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结合气候、土壤、作物、产量、耕制,按紫色土类和石灰岩土(黄壤性土)两大土类,制定出水稻、玉米两大主要粮食作物的简易配方卡。随后,又根据试验、示范及生产应用效果逐年修订完善,目前已形成了水稻、玉米、小麦、红苕、蔬菜等主要农作物的施肥配方卡,并形成了根据试验及生产验证而按年度进行修订的机制。与此同时,与西南大学合作建设的“配方施肥专家决策系统”建设也在按步就班的进行之中。3年共印制配方卡20万张下发到基层、农户,并对100个农户的水稻(玉米)施肥情况实行了定点跟踪调查。5、配方施肥技术示范推广应用 两年来,全县在主要粮油上累计推广配方施肥技术166万亩,其中水稻100万亩,玉米35万亩,小麦22万亩,油菜9万亩;在蔬菜、木瓜、梨子、板栗等经果类作物上推广面积80余万亩。示范片建设方面,紧紧围绕高产创建,在文龙、三角、石角、东溪、永城、永新等镇街建立了5个水稻千亩示范片、5个玉米千亩示范片,示范片总面积达到2.3万亩(其中核心示范片累计面积达到达千余亩);全县建立了200个种植规模超过20亩的大户和科技示范户,其中由县农技中心直接联系、定期走访的大户为20个。6、技术宣传培训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县按照市项目办的要求,分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