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台市三仓中学高三语文5月月考(模拟)试题.doc_第1页
江苏省东台市三仓中学高三语文5月月考(模拟)试题.doc_第2页
江苏省东台市三仓中学高三语文5月月考(模拟)试题.doc_第3页
江苏省东台市三仓中学高三语文5月月考(模拟)试题.doc_第4页
江苏省东台市三仓中学高三语文5月月考(模拟)试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台市三仓中学2016届高三5月月考语文 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近年,葡萄酒酒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是今年这些酒庄或者关门或者打特价牌,这标志着酒庄销售已经进入理性期,接下来更需要从业人员 。为了保存这些书籍,使之流传后世,明代著名藏书家范钦 建造了一座藏书楼,起名“天一阁”,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再现了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人民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那段历史,给人民深刻的思想启示和全景式的艺术享受。a惨淡经营、苦心孤诣、筚路蓝缕 b惨淡经营、筚路蓝缕、苦心孤诣c苦心孤诣、惨淡经营、筚路蓝缕 d筚路蓝缕、苦心孤诣、惨淡经营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第12届全运会女子手球决赛中,“安徽玫瑰”不负众望,以31:20战胜上届冠军八一队,蝉联冠军。b市委全力开展干部亲属违规经商专项整治,市管干部的子女及其配偶业已全部从流通领域的公司退出。c领导干部被称为“老板”,不仅显得极不严肃,而且体现出了浓厚的一言堂色彩和严重的家长制作风。d37岁农民工王贱华将打工赚得的近10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和“五保”老人,受到“慈善打工仔”之誉。3.下面选项填入横线处,构成比喻最恰当的一项是()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遭遇无意的伤害,但请记住,我们不可为之抛弃了那一颗宽容之心。这就犹如_。a.牛虻叮上几口,老牛决不为此而停止耕耘。 b.马蹄踩踏到了鲜花,鲜花依旧簇拥着马蹄。c.你不让它做一颗明星,它甘愿做一盏小灯。 d.山崩造成断崖,断崖却形成了壮观的瀑布。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长使英雄泪满襟”诗句中_,_,_,_,_,_,其间也自然包含当世缺少济世英才的感慨。也包含着对其壮志未酬的惋惜 它是借凭吊诸葛亮 抒发了古今英雄也包括诗人自己壮志难酬的共同悲愤一个“泪”字正是惺惺相惜 凝聚着诗人对诸葛亮北伐精神的赞叹 a.b. c. d.5.阅读下面的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极贴切的一项是()a.人生路上,如果能互相谦让,就能顺畅前行了。b.面对人生险境,要敢于主动尝试。c.山登绝顶人为峰,做人要有挑战极限的豪迈气概。d.好高骛远,目空一切,会让自己身陷险地。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三槐堂铭并序苏轼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铭曰: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注】晋国王公:下文称晋公,王祜。魏国文正公: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阅千岁而不改者阅:经历b今夫寓物于人寓:寄存c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略:大致d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艾:到达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指出,世上谈论天理的人,往往都不等到天理最后彰显就去求取善恶回报,因而世人常常认为天理是不可捉摸的。b晋公自身修养德行,几十年后,子孙后代中出现了很多的贤能之士,这就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善行会有善报。c作者比较了王祜的后人与李栖筠的后人,认为王李两家子孙的才能、气质、功名富贵和忠信仁厚等都不相上下。d铭中也指出,与王祜等相比,我辈小人,早晨不考虑晚上,只知窥察时机,追求名利,哪里还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 8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3分) (2)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3分) (3)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3分) 9. “三槐”与王家人有着怎样的关联? 请简要概括。(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zxcv【注】泰阶:星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1)首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诗人形象?(2分) (2)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3)作者在这首诗中流露出哪些思想感情?请作简要概括。(4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 ,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2)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3)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_,此亦飞之至也。(庄子逍遥游)(4)_,多于周身之帛缕。 (杜牧阿房宫赋)(5)俄顷风定云墨色,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6)_,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论语学而)(8)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横岭苍茫李御故乡门前有座山,名横岭。一道横亘于眼前且耸入云天的屏障矗立在你面前,犹如一位彪形大汉,既护住你的村庄田园,又阻隔你投向远处的目光。开门相见,横岭就像与你相生相伴的一部分,显得格外熟络。清晨,你可以看到雾幔缭绕;午间,你会感到热烈张扬;而夜晚,你会体味到峰峦如磐,如同巨人的臂膀,环绕于你,呵护于你。我第一次爬上横岭的记忆已很模糊,但绝对是上山斫柴。那是寒暑假的“必修课”。从村里上山,要走很久蜿蜒曲折、山石嶙峋的山路,才能到达山顶。也是在横岭,我认识了山枣、山楂、山胡椒;认识了野猪、野鸡和野兔。一双草鞋,一副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山里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艰辛与快乐。一个寒暑假,天天走在山道上,我几乎熟悉了其间的每一道弯,每一块巨石,路旁的每一棵大树和路边的每一孔泉眼。饿了,摘一串野果充饥;渴了,掬一捧山泉,沁人心脾。上山斫柴,汗流脊背,不饿不渴之后,就一个劲唤风,当山风从胸前背后徐徐掠过,人就会觉得风是最贴心的伙伴。山中精灵莫过于风,有声响,但不声张,把爽适给你,又悄然走过,你若再唤,又会飘然而至。人在山里,有时想笑,有时想哭,有时想唱,有时想喊。站在山顶,吼几句刚学会的山歌,无人聆听,无人喝彩,但自己很快活,很惬意。山的阻隔,虽不同于锁链,但形同于门,总想推门而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当我怀揣一份渴求离开小山村,走入不一样的世界,多少年后,回首顾盼,故乡与横岭却依然在我的梦中。一个人骨子里的情结也许永远牵绊于生你养你的那山、那水、那片热土。横岭早已修通了穿山隧道,昔日的羊肠山道已被水泥公路所覆盖。前些年,我曾陪父亲一起开车穿过隧道,去了山那边的横岭水库。一泓碧水,既可调洪,又可发电。这也算是生养我的那片土地上沧桑巨变的一帧缩影吧。在山上,拜访过我所熟悉的一位家乡“父母官”,他在仕途正旺时,毅然辞职上了横岭,带领乡亲们种植油茶树。其中的酸甜苦辣,他知道,山民们也知道。在山寨的火塘边,他对我说了这样一席话:“现在不缺想当官的,也不缺能当好官的。但还是缺能真心实意与百姓摸爬滚打,一起做点事的。我从山里出去,又回山里,也算是返璞归真吧。”几经风雨霜雪,如今油茶林已经硕果满园,而他却长眠在了其人生所拼力冲刺的油茶林。在横岭,山民朋友争相给我介绍一位来自大都市的姑娘,一位名校毕业的女生,自愿来到横岭深山的学校当教师。亲友不理解,水土不服,被毒蛇咬伤,她也没有退却。我特意去学校造访,可惜正赶上女教师去山外为孩子们购买课外读物,未能谋面,却在橱窗里读到了孩子们创作的儿歌:“山有形,山有道。你喊他答应,你走他不跑,冬去春来就不老。”“山儿高,山儿陡,山儿就像个乡巴佬。一坐几千年,高高低低都知道。”我在橱窗前徜徉吟叹,一点点走近山区老师与可爱的孩子们。横岭就是如此。她是沉寂的,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看天观云的老人。但在沉寂中孕育与滋养着万千生物,给你根,给你直指云天的一片天空。面对横岭苍茫,我似乎读到了很多,却又心静如水,或许这就是生活中的另一种神示吧。(选自2015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2.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4分) 13.横岭给了“我”哪些滋养,使“我”永远牵绊于那片热土?(4分) 14.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的“父母官”和都市来的大学生?(6分) 15.请探究文章结尾处“另一种神示”的意蕴。(6分) 六、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文艺作品要超越“戾气”张颐武一些文艺作品中存在“戾气”横行的情况,这样的文艺作品一旦流行,会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也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 戾气之作的出现往往来源于对某种社会情绪的“迎合”,也来源于作者对社会发展走向认知和理解的片面化。这种片面化的认知,一方面是对急剧发展变化中的中国社会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和矛盾缺少理性和客观的理解,看不到问题正是由于发展的阶段性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中等收入群体和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诸多新的现实困扰。现在人们温饱有余,生活条件相对过去有相当大的改善,但也会碰到新的困难和问题,而这些问题是过往生活中不曾具有的,往往让人觉得更难以化解。如剧烈竞争产生的巨大压力,住房、子女教育和消费主义诱导下出现的攀比和诱惑,都造成了严重的问题。西方社会当下的条件毕竟比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要完备,更增添了这些群体的问题感,由此产生了许多焦虑和困扰。戾气之作应运而生,变成了社会困扰的表征。 有“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好处是看到了一些社会问题,但通过宣泄“戾气”将其简单化、表面化和极端化,让社会问题变成了文艺作品唯一的表现。这样的表现既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又极端化了社会情绪。 实际上,仅仅宣泄情绪、渲染“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品格历来是不高的。晚清的谴责小说,就是类似这种“戾气”的文化,被鲁迅先生评为“辞气浮露,笔无藏锋,过甚其词,以合时人嗜好”。这样的作品并不折射现实,而是扭曲现实,不是让人看到出路,而是让人或情绪躁动或消极犬儒,并不能促进现实的改革,也无助于社会的转型,只能加剧社会的焦虑与矛盾,把人生的问题变成消费品。戾气不是创作的正道,也无法给文艺带来真实的生机。 真正有价值的文艺作品,无论是大众文化或高雅作品,都需要既有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不回避问题和矛盾,又有较深入的思考和对于社群的认同,促进人们“守望相助,互相扶持”。有人性表现的力度和对于时代脉搏的把握,有感性的表现力和理性的思考力。超越戾气,让文艺更多地与真实的社会对话,才是我们需要的。 (选自人民网,有删节) 16“戾气”的文艺作品会对社会产生哪些负面的影响?(6分) 17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18结合文本,谈谈文艺作品应该如何超越“戾气”。(6分) 七、作文(70分)1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康德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顾城 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黑格尔 要求:选好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 800 字。语文试题答案1a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成语的运用。a 惨淡经营:形容苦费心力地经营筹划。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者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筚路蓝缕:形容创业艰辛。【技巧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比如本题中,“祸起萧墙”强调的是从内部。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不合逻辑,“蝉联”与“上届冠军”自相矛盾。b表意不明,“其”既可能指代“市管干部”,也可能指代“子女”,可将“子女”和“配偶”互换位置。d成分残缺,应在“资助”前加“用来”;“受到之誉”搭配不当。【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比如d项,经过压缩即可发现,成分残缺,应在“资助”前加“用来”;“受到之誉”搭配不当。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b表意不明,“其”既可能指代“市管干部”,也可能指代“子女”,可将“子女”和“配偶”互换位置。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a不合逻辑,“蝉联”与“上届冠军”自相矛盾。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3. b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运用。此题横线前后实际上是一种类比,根据语境“遭遇无意的伤害”,可排除a、c,因为牛被牛虻叮咬,不是“无意”,不让“做一颗明星”不能说就是“伤害”。根据不可抛弃“那一颗宽容之心”可排除d,因为断崖形成“瀑布”与“宽容”关系不密切。4. a 解析衔接类题目先要读懂语段的大致意思,抓住关键句,确定衔接的第一句,然后根据句子相互之间语意的前后连贯,有时还可以利用其中虚词,排列出语意通顺且符合逻辑的一段话。“长使英雄泪满襟诗句中”,当接“一个泪字”,然后“凝聚着诗人对诸葛亮北伐精神的赞叹”,“也包含着对其壮志未酬的惋惜”。这样形成语段中第一个小语链,然后接“正是惺惺相惜”对上文作一个小结,进而引出下文:“它是借凭吊诸葛亮,抒发了古今英雄也包括诗人自己壮志难酬的共同悲愤”,“其间也自然包含当世缺少济世英才的感慨”。一个“也”字,表示出前后的逻辑联系。5. a 二、6d(艾:停止) 7c(世人有将晋国公与李栖筠相比的,他们杰出的才能、正直的气质确实不相上下。李栖筠之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差不多,但在忠信仁厚方面,却赶不上魏国公父子。)8我根据所见所闻事实考察,天理必然(一定)会彰显出来,这是明白无疑的。(3分。 “以”、“必”、“审”,各1分。)天下人都希望他能出任宰相,但是他最终由于性情正直而不为当世所容。(3分。“望”、“卒”,被动句式,各1分。)他和我交往,崇尚道德而又善作文章,以此继承了他的家风,我因此记叙了这些事。(3分。“游”、“世”,“以是”,各1分。)9 晋公亲手种了三棵槐树; 魏国公的功业,和槐树一起萌生; 魏国公回到家看到槐树掩映庭院; 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4分,每点1分,完全照抄原文,该点不得分)10(1)刻画了一位多年漂泊,年华已逝,遇友伤怀的诗人形象。(2分)(2)运用了对比手法(1分),诗人将“贫”与“贵”“春偏少”与“月最明”进行对比(1分),生动揭示出当时贫富不公的社会现象(1分),表达了对自己才华遭压抑的不平及对统治者的不满(1分)。(3)首联表达诗人颠沛流离的感慨;颔联诗人感叹年华蹉跎,借酒浇愁;颈联对世态炎凉、统治者的控诉;尾联对未来、国家前途的期待。(每点1分)11略。 12.抓住不同时段横岭景物的特点(1分);运用排比、比拟、比喻手法(1分),表现了横岭昼夜变化的自然之美(1分);表达了对横岭的喜爱和感激(1分)。13.历练了“我”的人生;增长了“我”的见识;解除了“我”的饥渴;给了“我”精神慰藉和心灵自由。(每点1分,共4分)14.“父母官” 和大学生的宽广的胸怀、无私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壮举(1分),体现了横岭孕育滋养万物的大爱性格(1分);揭示了横岭巨变的原因(1分),预示着横岭的未来会更加美好(1分);丰富了题目的内涵(1分),使“苍茫”厚重的人文意蕴具体可感。(1分)。15.看淡功名利禄而造福社会;抛却喧嚣浮华而返璞归真;追求内心宁静而大有作为;历经人生磨难而决不退却;尽力奉献而不事张扬。(答对任意3点得6分。)16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极端化了社会情绪;加剧了社会的焦虑与矛盾。(每点2分,答三点6分)17首先,指出文艺作品中存在“戾气”横行的问题;其次,阐述有“戾气”的文艺作品的原因和危害;最后,提出文艺作品超越“戾气”的正确做法。(每点2分)18既有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不回避问题和矛盾,又有较深入的思考和对于社群的认同有人性表现的力度和对于时代脉搏的把握;有感性的表现力和理性的思考力。(1点2分)19【审题指导】 根据这次材料,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理性”与“感性”的意思。“理性”一般指我们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分析、综合、比较、进行推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意思和感性相对;也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情。其意义在于对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却与生俱来的社会使命负 责。“感性”一般被理解为:凭借感官等认知的、基本由个人的感情决定的、并未深入思考而基本以第一印象来做判断的。在理解两者意思后,“理性”与“感性”哪个重要呢?那就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啦,只要观点鲜明即可。譬如:理性让我们生活得更好;理性造就成功;理性重于感性;理性地感受生活;让理性为爱开路;人生需感性,但更需要理性;让人生插上理性的翅膀;感性之余勿忘理性;感性诚可贵,理性价更高;用感性去构建和谐社会;感性让生活更精彩。这些 立意均可看作是符合题意的。让思想与情感并存;让生活充满爱;让思想大放光彩;爱满人间;幸福源于情感等立意的,应该看作是偏离题意。附【参考译文】 天理一定会彰显出来吗?但是贤能的人不一定富贵,仁爱的人却不一定长寿。天理一定不会彰显出来吗?但是仁爱的人一定有好的后代。这两种情况哪一种是正确的说法呢?我听说包申胥说过:“人的意志可以胜过天,天的意志也能胜过人为的努力。”世上议论天理的人,都不等天的意志完全表现出来就去责求它,因此认为天理是不可捉摸的。善良的人因此而倦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盗跖可以长寿,孔子、颜回却遭受困厄,这都是天理还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