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对污泥膨胀的影响.doc_第1页
噬菌体对污泥膨胀的影响.doc_第2页
噬菌体对污泥膨胀的影响.doc_第3页
噬菌体对污泥膨胀的影响.doc_第4页
噬菌体对污泥膨胀的影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北林业大学毕业论文- 4 -东 北 农 业 大 学成 栋 学 院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活性污泥膨胀的成因及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控制 学生姓名: 章亚威 指导教师: 李淑玲 教授 所学专业: 生物技术 2013年6月活性污泥膨胀的成因及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控制Chengdong College of Northeast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hesis Thesis topic:The cause of formation of the activated sludge bulking and the control of filamentous bulkingStudent name: Zhang yawei Tutor name: Li shuzhing Specialty: Biotechnology June 2013- 14 -活性污泥膨胀的成因及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控制摘要本试验选用可持续发展工艺之一的革新MUCT(Modified University of Cape Town)工艺(改良的UCT工艺),重点考察了在10 gL-1盐度(使用浓度35 gL-1海水冲厕用水约占生活用水的30,即产生含盐量大约为10 gL-1污水)下长期驯化的耐盐污泥系统在低溶解氧条件下逐渐发生污泥膨胀的过程,并通过不同方式对污泥膨胀进行控制,同时考察膨胀前后系统对有机物和氮、磷的去除能力,结合污泥微膨胀理论提出了利用污泥微膨胀提高含盐污水生物处理效率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耐盐污泥在长期低溶解氧条件下会发生膨胀;盐度降低导致污泥膨胀加剧;提高盐度可有效抑制其膨胀;当好氧2段溶解氧(DO2)维持在1.0mgL-1,好氧1段溶解氧(DO1)维持在2.0 mgL-1时,污泥容积指数(SVI)维持在190210 m1g-1之间,稳定处于微膨胀状态。微膨胀状态下系统出水浊度大大降低。可以利用低氧微膨胀状态提高含盐污水处理效率。关键字:活性污泥;丝状菌;污泥膨胀;成因;控制The cause of formation of the activated sludge bulking and the control of filamentous bulkingAbstract This experiment selec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cess, one of the innovations MUCT (Modified University of Cape Town) process (UCT process improvement), focuses on the salinity in 10 g L - 1 (use 35 g L -1 concentration seawater flushing water accounts for about 30% of domestic water, which produces salt content is about 10 g L -1 sewage) under long-term domestication of salt-tolerant sludge system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ow dissolved oxygen gradual process of the sludge bulking, and through the different ways to control of sludge expansion, expansion had been studied before and after the systems ability to remove organic matter and nitrogen, phosphorus, combined with sludge sludge micro expansion micro expansion theory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saline wastewa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lt-tolerant sludge expansion will happe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ong-term low dissolved oxygen; Salinity decrease in sludge inflation; Improve the salinity can effectively restrain the expansion; When good oxygen 2 period of dissolved oxygen (DO2) at 1.0 mg. l-1, aerobic period of dissolved oxygen 1 (DO1) at 2.0 mg l-1, the sludge volume index (SVI) maintained at between 190-210, ml. g - 1stability in a state of micro expansion. System under the working conditions of micro expansion water turbidity is reduced greatly. Can take advantage of the low oxygen micro expansion state of saline wastewater treatment efficiency.Key words: activated sludge; Filamentous bacteria; Sludge bulking; cause; control目 录摘要IAbstractII前言- 1 -1 材料和方法- 3 -1.1试验装置与运行条件- 3 -1.2 试验用水与测定方法- 3 -2结果与分析- 5 -2.1 不同运行阶段下污泥沉降性能与种群形态的变化- 5 -2.2 不同控制阶段下系统污染物去除能力的变化- 6 -2.3 盐度对微膨胀状态耐盐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 6 -2.4利用微膨胀改善含盐污水出水浊度- 7 -3 讨论- 8 -3.1 基于扩散的选择理论- 8 -3.2 动力学选择理论- 8 -4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3 - 活性污泥膨胀的成因及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控制前言 在许多工业化国家,污水从各个家庭安全地输送出来。然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对污水并非有适当处理。到目前为止,污水处理卫生设施的覆盖率尚低于供水设施。我们都知道水是生命的源泉,如果一旦污水处理不完善,会直接危害到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所以现在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作为首要任务之一。其实污水处理早在公元前300年就已初步形成,那时候的古希腊已使用连接着排水管的公共厕所,管道可将污水和雨水排至城市外部的低洼地,并将低洼地中的污水输送至农田为作物及果树灌溉和施肥。随着科技不断的快速发展,目前,活性污泥工艺是最常用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它是由生化阶段(曝气池)和物理阶段(二沉池)两部分组成。在曝气池中活性污泥能够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氨氮和磷。二沉池中活性污泥良好的分离(沉降)和压缩过程(浓缩),是保证活性污泥工艺输出良好水质的必需条件。但是,其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污水处理厂,即污泥膨胀。定义或者衡量是否发生污泥膨胀和数值SVI息息相关。SVI是污泥容积指数的英文简称,它是一个实验指标,表征了污泥特性和沉淀池设计之间的关系(Ekama等, 1986)。但是SVI值达到何种程度才会导致污泥膨胀的发生,这取决于沉淀池设计和建造的实际情况。在通常情况下,当沉淀池不能维持住悬浮固体时,即可认为发生污泥膨胀。但在不同地区沉淀池的设计不同,例如在荷兰,设计沉淀池时常取SVI为120mL/g为标准,当实际运行中的SVI高于此值时,就需要考虑污泥膨胀的问题。所以,不同地区的沉降池不同,衡量污泥膨胀发生的SVI就不同。正因为没有一个固定值来恒量污泥膨胀,所以,一直以来很难用一种特定的方式去控制污泥膨胀的发生。虽然,我们已经知道用来衡量污泥膨胀发生的标值。但是污泥膨胀发生的本质原因是丝状菌。丝状菌的生长对工艺运行十分不利,从而导致很多问题。即当丝状菌在活性污泥系统中所占的比例很低时就可能影响沉淀;当其所占比例达到1%20%时,就很可能导致污泥膨胀(Kappleler和Gujer,1994)。然而,许多条件却会导致丝状菌繁殖并进一步导致污泥膨胀。有些丝状菌并不能通过纯种培养获得,阻碍了对这些细菌细致的微生物学研究。所以,我们知道污泥膨胀是有丝状菌引起的,但还是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控制污泥膨胀的普适方法,很多研究者将精力转向研究丝状菌种群及主要菌种(Eikelboom, 2000)。尽管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这些鉴别方法仍然提供了一种系统工具,可以相对可靠地鉴别丝状菌。接下来的工作是寻找优势丝状菌的生理学特征与运行条件(如溶解氧浓度DO,营养物/细菌数比值F/M等)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控制这些丝状菌的方法(Jenkins等,1993)。虽然不同地区的丝状菌菌群分布差别很大(Martins等, 2004),但微丝菌和0092型、0041/0675型丝状菌总是最主要的丝状菌,并且是导致脱氮除磷(BNR)活性污泥系统中发生污泥膨胀的主要原因。相关的研究也表明,污泥膨胀很可能与微丝菌的大量增长有关,并且在冬春季节发生的频率要高于夏秋季节(Kruit等, 2002)。此外,研究还证实,厌氧和缺氧反应器能控制021N型、0961型、浮游球菌和流丝菌的生长,这种现象在典型的脱氮除磷系统中尤其明显(Ekama等, 1996)。然而在脱氮除磷系统中,仅这些条件似乎还不足以控制所有的优势丝状菌。但是,在脱氮除磷系统中发现的丝状菌都是革兰氏阳性的,也就是说,它们的疏水性细胞表面很容易吸收溶解度低的有机物。丝状菌在一维或二维空间上将优先生长。这一形态学特征使得丝状菌在底物限制条件(例如扩散受限制的环境)下具备了竞争优势。可以预测,它们具有更高的向外生长速度。此外,由于它们更容易获取混合液中的底物,因此在生长竞争中更易获胜(Martins等, 2003)。基于以上观点,丝状菌的形态学特点使其具备了生态优势梦也就意味着即便在非污泥膨胀期丝状菌也可以存活于污泥絮体内部,当底物浓度不足时,它们就可以快速地生长到活性污泥絮体外部。甚至有可能正是活性污泥中普遍存在的丝状菌构成了活性污泥絮体的骨架(Jenkins等, 1993)。这种丝状菌骨架结构有利于其他细胞通过胞外多聚物吸附在活性污泥絮体上。虽然相关的研究早已开展,但由于难以培养,目前仍然无法清晰描述绝大多数丝状菌的特征。少数关于纯种培养的化能自养丝状菌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细菌中绝大多数严格好氧呼吸,以氧气为电子受体。在已有的研究中,只有0961型,1863型,1851型及Nostocoida Limicola有进行发酵新陈代谢的能力。因此在含厌氧阶段的系统中,只有这些细菌可能拥有竞争优势。尽管如此,这些细菌在微生物系统中只占很小的部分,它们并不是污泥膨胀的主要原因。研究确定微丝菌在缺氧环境下不能连续生长。根据这一生态特点,可以使用缺氧接触池控制由021N型和浮游球菌引起的污泥膨胀(Ekama等, 1996)。Casey等人(1999)提出了微丝菌及类似丝状菌增殖的另一种假设。微丝菌仅仅能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但是一般异养菌却能将硝酸盐直接还原为氮气。当溶解氧浓度较低时,反硝化过程中的最后一种酶受到抑制,因此产生了N2O或者NO。后一种化合物对微生物细胞有毒性作用。由于微丝菌不能形成NO,对于低DO环境并不敏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会大量增殖。随着工业活动和海洋开发活动的增长,含盐污水的产生量也逐年增加。除了目前许多沿海城市为了缓解淡水资源的紧缺而大力开发的海水代用会产生大量的含盐污水外,许多工业活动、海水养殖、大型船舰产生的污水及海水渗漏造成的含盐污水等也成为含盐污水产生的主要途径。为了保护脆弱的海洋生态,欧盟早已于2000年就针对含盐污水的处理和排放制定了严格的水环境保护条例。众所周知,由于高盐度对微生物的毒害作用,含盐污水的生物处理面临着降解效率低、出水浊度高、悬浮物多等问题。实践证明,使用盐度驯化后的活性污泥系统是提高含盐污水生物处理效率的最佳途径。然而,经过盐度驯化的生物处理系统一旦发生污泥膨胀将会导致更多的污泥流失,严重时导致整个生物处理系统崩溃,这对于长期驯化才能适应高盐污水处理的活性污泥系统将是致命的打击。因此研究含盐污水污泥膨胀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控制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试验拟选用可持续发展工艺之一的革新MUCT(Modified University of Cape Town)工艺(改良的UCT工艺),重点考察在10 gL-1盐度(使用浓度35 gL-1海水冲厕用水约占生活用水的30,即产生含盐量大约为10 gL-1污水)下长期驯化的耐盐污泥系统在低溶解氧条件下逐渐发生污泥膨胀的过程,并通过不同方式对污泥膨胀进行控制,同时考察膨胀前后系统对有机物和氮、磷的去除能力,结合污泥微膨胀理论来提出利用污泥微膨胀提高含盐污水生物处理效率的方法。 1 材料和方法 1.1试验装置与运行条件膨胀试验选用革新MUCT工艺15为试验装置(见图1-1),用有机玻璃制作,总体积为105 L,依次分为厌氧区(23.1 L)、缺氧1(14.5 L)、缺氧2(14.6 L)、好氧1(14.5 L)、脱氧区(10.4 L,)、好氧2(27.9 L)。污泥回流比为1.01.2,硝化液回流比为1.92.1,缺氧至厌氧回流比为1.11.3。设置脱氧池可以将从好氧1池出水中带出的高溶解氧耗尽,硝化混合液回流从脱氧池流出,大大降低溶解氧对反硝化产生影响,为缺氧吸磷创造条件。该工艺试验种泥取自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二沉池回流污泥,采用统一的梯度盐度法进行驯化,在10 g.L-1盐度下长期(一年)驯化培养耐盐污泥,运行稳定状态下污泥浓度控制在3.4 g.L-1左右;水力停留时间在1622 h之间;污泥龄为1518 d;温度为(222);好氧1段溶解氧浓度(DO1)控制在2.53.0mg.L-1,好氧2段溶解氧浓度(DO2)控制在2.53.0mg.L-1。盐度对膨胀污泥影响的序批式试验在4个10L平行序批式反应器(SBR)16中进行。污泥接种自微膨胀状态下的革新MUCT二沉池,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调节进水盐度,每周期运行12 h,按照进水、厌氧、好氧、缺氧、沉淀、排水分别为0.17、2、5、3、1.5、0.33 h的方式运行,控制温度(222),曝气量0.2 m3h-1,平均污泥浓度3.0 g.L-1,每周期进水9 L,控制污泥龄为18 d,外加碳源为39葡萄糖。图1-1 革新MUCT工艺流程图Fig.1-1 Schematic diagram of modified MUCT process1-feed; 2-salt dissolving tank; 3-feed tank; 4-stirrer; 5-anaerobic; 6-anoxic; 7-anoxic 2; 8-aerobic 1; 9-deoxic; 10-aerobic 2; 11-air; 12-settler; 13-effluent; 14-nitrate recirculation; 15-sludge recycle; 16-wasted sludge 1.2 试验用水与测定方法试验采用实际生活污水作为原水。生活污水取自北京工业大学教工生活小区化粪池。试验水质如图1-2、1-3。为模拟实际含盐生活污水水质,采用向生活污水中投加一定质量的市售粗盐的方法。这种模拟方法很具有代表性,首先保证真实的生活污水水质特点;同时,市售粗盐只经过简单的晒盐过程,未添加任何物质,从而保证了海水的全部水质成分。检验分析项目包括COD、NH4+-N、NO2-N、NO3-N、PO43-P、Cl-、MLSS、MLVSS,均采用国家标准分析方法。在革新MUCT中取好氧2段污泥监测SV与SVI。电化学参数DO、pH、ORP和电导采用WTW-pHOXi340i便携式在线测定仪。微生物相用OLYMPUS BX51BX52光学显微镜观测。试验历时一年,共分为稳定驯化、膨胀产生、维持和控制方法等6阶段(见表2),其中控制膨胀1为维持低氧同时降低盐度(低于10 gL-1),2为低盐下提高溶解氧,3为提高盐度(高于10 gL-1)提高溶解氧。图 1-2 生活污水水质Fig. 1-2 Domestic sewage characteristics for experiment图1-3 试验计划安排Fig 1-3 Design and plan of experiment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运行阶段下污泥沉降性能与种群形态的变化图2-1显示了系统在革新MUCT工艺中不同运行控制阶段的好氧段sV和SVI变化情况。在10g.L-1盐度下稳定运行时,好氧段溶解氧均维持在2.5 g.L-1以上,SV稳定在20左右,SVI也稳定70 ml.g-1。污泥沉降性能良好。镜检发现菌胶团密实,丝状菌菌丝细小,基本少见。随着第二阶段好氧2段溶解氧大幅度降低,系统的SV在一个半月内逐渐提高至90,SVl也迅速增加到200ml.g-1。镜检发现系统中丝状菌已明显增多,菌丝短小但清晰可见如图2-2(a)。第三阶段通过控制曝气量,提高(DO2)至1.0 mg.L-1,降低(DO1)至2.0mg.L-1,其他运行参数不变,系统SVI维持在190210 ml.g-1之间,稳定运行一个月未发生严重污泥膨胀,此时镜检发现丝状菌数量增多,菌丝大幅度增长如图2-2(b)。王淑莹等17使用大幅度降低溶解氧的方式实现丝状菌污泥微膨胀,并通过控制溶解氧在0.50.7 g.L-1稳定维持了微膨胀过程,说明低氧丝状菌污泥微膨胀并不是一个过渡状态,它可以达到稳定并长期维持。图2-1 革新MUCT中不同运行控制阶段下系统SV和SVI变化 (a) SVI=132ml.g-1 (b) SVI-206ml.g-1图2-2 耐盐污泥丝状菌膨胀镜检结果Fig.2-2 Limited filamentous sludge bulking in salt-tolerant sludge(240) 2.2 不同控制阶段下系统污染物去除能力的变化不同控制阶段下系统对有机污染物和氮、磷污染物的去除能力变化如图2-3所示。系统发生微膨胀后,对有机物的去除率影响不大,基本维持在80左右。对氨氮的去除率由97略微降低至94左右,主要是由于溶解氧降低导致了硝化速率有所下降。但是系统总无机氮(TIN)的去除率有明显升高,由正常状态下的75提高到82。王淑莹等在大幅度降低好氧段溶解氧后也发现总氮去除率由52上升至54。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低溶解氧被普遍认为有利于发生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一小部分的总无机氮在好氧2段就已经通过此作用被去除;另一方面溶解氧降低后易形成短程硝化过程,尤其是含盐污水的硝化过程更容易造成大量亚硝酸的积累,减少了反硝化过程对碳源的需求量,从而在进水负荷不变的条件下提高了总氮去除率。在盐度不变的情况下(run 13),系统对磷的去除率略有提高,基本维持在82左右。当盐度变化后,无论是降低还是升高盐度,系统对磷的去除率都明显下降。叶柳等在研究盐度变化对含盐污水除磷效果的影响时也发现了这一现象,这主要是由于系统内降解COD的异养菌和硝化菌与反硝化菌较聚磷菌有更强的耐盐能力。 图2-3革新MUCT中不同控制阶段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Fig.2-3 Variations in nutrient removal efficiency under different control conditions in modified MUCT process2.3 盐度对微膨胀状态耐盐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利用序批式反应器考察了盐度对微膨胀状态下耐盐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如图2-4)。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高于驯化盐度的15、20 g.L-1系统在30 d的运行周期内SVI指数明显下降,且盐度越高下降速度越快。反之,低于驯化盐度的5g.L-1和无盐系统SVI迅速上升,尤其是无盐系统,迅速由微膨胀状态转为了恶性膨胀。发生这种现象可以从丝状菌自身的特点18和盐度的抑制性来解释。丝状菌由于比表面积大,在底物缺乏的情况下能够迅速争夺底物进行生长,这也是为何低溶解氧下其可以迅速增长从而引发污泥膨胀的原因。然而,盐度本身可以作为一种抑制剂来控制污泥膨胀,对于耐盐的丝状菌来说,在盐度升高时同样会首先受到抑制,在盐度降低后这种抑制作用消失从而会迅速增长。因此,对于发生污泥膨胀的含盐污水处理系统来说,盐度的降低对于系统污泥膨胀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图2-4序批试验中盐度升高或降低对污泥膨胀影响Fig.2-4 Effect of increased and decreased salinity on sludge bulking in batch experiments 2.4利用微膨胀改善含盐污水出水浊度目前含盐污水生物处理的难题之一就是出水悬浮物多,浊度大。这是由于含盐污水密度大于淡水,因此产生的浮力大;同时盐度增加会提高渗透压,导致细胞质壁分离或者死亡,从而引起菌胶团体积减小,密度降低。此外,丝状菌作为菌胶团的“骨架”结构在受到高盐影响时会失去“支撑”作用;后生动物的大量减少也是导致含盐污水悬浮物多的另一原因。在系统发生低氧微膨胀的过程中,出水的浊度随着SVI的升高而明显降低(图6),从10g.L-1稳定运行时的25NTU降低到3NTU左右并保持稳定。出水中的悬浮物数量明显减少,水质澄清。王淑莹等17也发现在低氧微膨胀状态下出水水质有明显提高,因为丝状菌数量适当时,有助于形成结构良好的网状污泥,可有效地网捕出水中细小的悬浮物,这正好解决了含盐污水处理的一大难题。图2-5 低氧微膨胀前后出水浊度变化Fig. 2-5 Variation in effluent turbidity after limited filamentous sludge bulking under low DO condition 结合微膨胀期间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出水状况可以发现,耐盐污泥系统发生低氧丝状菌微膨胀不会影响系统对有机污染物和营养污染物的去除能力,但会大大改善出水浊度,降低悬浮物数量。3 讨论 3.1 基于扩散的选择理论 许多研究人员指出,丝状菌的形态有利于其在低营养或低溶解氧环境下利用底物。直到20世纪70年代普遍认为丝状菌和非丝状菌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由于丝状菌拥有更大的比表面积(A/V)(Pipes, 1967)。在低物浓度较低时,由于高比表面积有利于物质向细胞内传输,因此拥有较高的比表面积的细菌,也相应地具备更高的生长速度。 后一种理论认为,丝状菌容易穿透污泥絮体。当污泥絮体在低底物浓度的环境中生长时,相对于处在絮体内部的絮状微生物,丝状菌能接触到更多底物(Kappeler及Gujer, 1994)。随后Martin等(2004)通过比较生物膜及污泥絮体的生长速度扩展了这一理论。van Loosdrecht等(1995)和Picioreanu等(1998)指出,受扩散限制时松散的、丝状菌结构的生物膜增多;在底物浓度高时,密实平滑的生物膜增多。Ben-Jacob等(1994)指出纯种培养的微生物群体的生长也和底物浓度微梯度有关,在底物浓度低时丝状菌容易生长。因此,有可能低底物浓度会使得污泥絮体变得愈加松散及至成丝状(Martins等, 2003),这种结构非常适合丝状菌的生长。 3.2 动力学选择理论 Donaldson(1932)和Chudoba等(1973)先后指出,污泥的沉降性能和活性污泥曝气池的混合特性有关。Chudoba等(1973)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采用配水培养混合微生物,研究结果表明,在轴向混合程度较低、底物浓度沿程梯度较大的曝气系统中,丝状菌的生长会受到抑制,污泥的沉降性能也较好。根据这些实验结果,Chudoba等(1973)提出了解释活性污泥系统中丝状菌产生和抑制的动力学选择理论。这一理论基于丝状菌和絮体菌对限制性的溶解性底物不同的选择标准。Chudoba等(1973)认为丝状菌(K-Strategists)的生长较为缓慢,其最大生长速度(max)和半饱和常数(KS)都低于絮状菌(R-Strategists)。在底物浓度较低,如连续流完全混合系统中,丝状菌生长速度高于絮状菌,因此在对底物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在推流反应器及SBR系统中,低物浓度较高,丝状菌生长速度低于絮状菌,因此其生长会受到抑制。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项研究可以准确证明丝状菌的最大生长速度低于活性污泥中其他细菌。与此同时,也没有任何理论能够说明为何丝状菌的形态学特征使得其生长速度较低。动力学选择理论中选择理论中指出的丝状菌的KS值普遍较低的结论并没有经过实践的证实。如果将KS解释为底物吸收酶的特征的表现,KS与丝状菌形态学之间仍然没有任何联系。如果根据Pipes(1967)提出的基于扩散的比表面积理论,将KS解释为表征物质向细胞传输的传质参数,则可以很好地解释反应动力学理论。4 结论 (1)耐盐污泥在长期低溶解氧条件下同样会发生丝状菌污泥膨胀;当好氧2段DO2。维持在1.0mg.L-1,好氧1段DO1维持在2.0 mg.L-1时,系统SVI维持在190210 ml.g-1之间,稳定处于微膨胀状态。 (2)盐度降低会促进丝状菌的大量生长,导致污泥膨胀加剧;大幅度提高盐度是抑制耐盐污泥膨胀的有效方法,但盐度的提高会导致系统对污染物处理效率的降低,尤其是除磷能力会受到较大影响。 (3)微膨胀状态下的系统出水浊度由原有的25NTU大大降低至3NTU,悬浮物数量明显减少,水质清澈;系统对氮和磷的去除效率有所提高,对COD的去除率基本无影响。因此,可以利用低氧微膨胀状态提高含盐污水处理效率。 (4)活性污泥脱氮除磷系统若想解决污泥膨胀问题,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前处理阶段去除复杂底物(如脂类) 推流式选择器确保系统内存在明显的底物浓度梯度 清晰的厌氧、缺氧和好痒推流分区,缺氧段中无氧,厌氧段中无氧和硝酸盐 避免中间曝气及微氧环境充分曝气以保持高DO浓度(1.5mg O2/L)及好氧末端的低氨氮浓度(1mg N/L)参考文献1Ben-Jacob E., Schochet O., Tenenbaum A., Cohen I., Czirok A., Vicsek T.(1994) Generic modelling of cooperative growth patterns in bacterial colonies. Nature 368(3), 46-492Casey T.G., Wentzel M.C., Ekama G.A.,(1999)Fliamentous organism bulking in nutrient removal activated sludge systems. Paper 11: A biochemical/microbiological model for proliferation of anoxic-aerobic(AA)filamentous organisms. Water SA 25(4), 443-4513Chudoba j., Grau P., Ottova V.(1973) Control of activated sludge filamentous bulking-. Selection of microorganisms by means of a selector. Wat. Res. 7(10), 1398-14064Donaldson W.(1932) Use of activated sludge increasing. Civ. Eng. 2(3), 167-1695Eikelboom D.H. (2000) Process control of activated sludge plants by microscopic investigation. IWA Publishing, London, UK.6Ekama G.A., Marais G.v.R.(1986) Sludge settleability and secondary settling tank design procedures. Water Pollut. Control 85(1), 101-1137Jenkins D., Richard M.G., Daigger G.T. (1993) Manual on the causes and control of activated sludge bulking abd foaming, 2nd ed. Michigan: Lewis Publishers, Inc.8Kappeler J., Gujer W. (1994) Ver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aerobic bulking”. Wat. Res. 28(2), 311-3229Kruit J., Hulsbeek J., Visser A.(2002) Bulking sludge solved?! Wat. Sci. Tech. 46(1/2), 457-46410Martins A.M.P., Van Loosdercht M.C.M., Heijnen J.J.(2003) Effect of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 on the sludge settleability.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62(5-6), 586-59311Martins A.M.P., Van Loosdercht M.C.M., Heijnen J.J.(2004) Bulking Sludge in Biological Nutrient Removal System (2004) Biotech. Bioeng. 86(2), 125-13512Picioreanu C., Van Loosdrecht M.C.M., Heijnen J.J.(1998) Mathematical modelling of biofilm structure with a hybrid differential-discrete cellular automation approach. Biotech. Bioeng. 58, 101-11613Pipes W.O. (1967) Bulking of activated sludge. Adv. Appl. Micr. 9, 185-234.14Van Loosdrecht M.C.M., Eikelboom D., Gjaltema A., Mulder A., Tijhuis L., Heijnen J.J. (1995) Biofilm structures. Wat. Sci. Tech. 32(8), 35-4315叶柳,彭永臻,崔有为,王晓伟. Treatment of saline sewage with modified MUCT pr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