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_第1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_第2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_第3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_第4页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0072008年上学期(吴伟芳、黄家音共同完成)第一单元:生物生长的需要第1课 小苗的诞生教学目标:1、 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2、 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最合理的方法。3、 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4、 能举若干个实例说明人们对种子萌发的研究和应用。教学重点: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独立地制订自己地实验方案。教具:蚕豆、菜豆、绿豆种子(有的是干种子,有的是提前12天用温水浸泡)。盘子、步、烧杯、筷子、细线、土、纸盒、水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研究种子萌发地外界条件1、 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2、 分组观察事先准备好的种子,讨论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3、 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或假设。4、 教师对各组制订的实验方案提出修改、完善建议,并做出必要的指导。5、 学生可以在课下继续完成实验,做好观察和记录。二、 教师小结。第二课时一、 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二、 得出结论。三、 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四、 总结。五、 作业:制作种子标本盒。板书设计:1、小苗的诞生温度小苗的诞生:种子的萌发条件 空气 水教学后记: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懂得种子萌发与适宜的温度、空气和水有关。第2课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教学目标:1、 能正确地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2、 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植物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教学重点:研究土壤的渗水状况。教学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壤里的生长情况。教具:1、 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图片或挂图等;2、 透明塑料瓶、纱布、烧杯、花盆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1、 从花生生长在不同土壤中产量不同这一现象引入,启发学生思考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2、 观察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3、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汇报自己观察的结果。4、 让学生观察三种土壤,然后根据三种土壤的特点,给土壤命名。二、 渗水比赛1、 提出问题,并交代活动的任务,即三种土壤都有一定的渗水能力,通过实验发现不同土壤渗水能力的大小。2、 要求学生猜想哪一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强,并把自己的猜想填在教材给出的横线上。3、 按照教材给出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4、 在试验过程中,提示学生把三个装有不同土壤的瓶子中流出的水量记录在教材给出的图表里。5、 根据记录的结果让学生分析三种不同土壤的渗水能力,然后反过来推测保水能力。6、 小结。第二课时一、 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1、 引导学生根据前两个活动的经验进行推测,豆苗在哪一种土壤里长得好,并把推测的结果和理由填在教材给出的横线上。2、 按照教材的提示的做法进行规范操作。3、 自己种的植物,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4、 讨论。二、 调查适合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植物。1、 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2、 有条件可以到植物园去考察。三、 总结。四、 作业: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板书设计: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土壤与植物的生长:豆苗在沙质土里长得好,理由是沙质土渗水能力好。教学后记:学生通过探究土壤的渗水状况的实验,了解到豆苗在沙质土里长得好。第3课 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教学目标:1、 能用对比实验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2、 能对影响植物的因素进行假设。3、 能对说出应从哪些方面交流科学研究的结果。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对比实验及规范操作的能力。教学难点:确定试验中的哪些因素是可变的,哪些因素是不变的,并能说情其中的道理。教具:四棵生长情况相似的植物,两个黑色的纸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研究影响植物的条件1、明确研究方法。2、提出自己的假设。3、设计对比实验。4、设计记录植物生长情况表。5、猜想影响植物生长的其他条件,讨论设计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的实验变量的合理性。二、小结。第二课时一、 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1、 说一说在种植物、观察、照顾植物的感受。2、 讨论:利用活动1中得到的有关结论,想出更多的帮助植物生长的措施。3、 得出结论并落实到行动中。4、 通过科学在线的阅读,了解更多的有关不同植物生活习性的资料。二、 总结三、 作业:开成果展示会。板书设计:4、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浇水、除草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搭架、除虫教学后记:学生通过做对比实验,知道了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的方法。第四棵 根和茎教学目标:1、 能利用感官找出不同类型根的特点。2、 能对各种类型的根进行比较并分类。3、 能说出植物的根和茎的作用,找出根的共同特征。教学重点:认识各种各样的植物的根和茎的主要作用。教学难点:能根据植物器官的特点进行分类,设计实验。教具:不同根或不同茎的图片或实物。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认识植物的根1、 布置学生在课前寻找,采集植物的根供上课观察、实验时使用。2、 组织学生仔细观察根的形状,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并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3、 找出根的共同特征。4、 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根进行分类的标准。二、 研究根的作用1、看图并联系实际分析根的作用。2、猜想根有哪些作用?3、设计实验研究根的作用。4、交流研究结果,的持结论。第二课时一、 研究茎的作用1、 认识各种各样的茎。(静的形状、特点)展示实物或借助图片、多媒体资料。2、 猜想与假设阶段。3、 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4、 把自己组的实验结果和其他组进行交流,并把比较全面的结论写在教材给出的空白处。5、 阅读科学在线,明确茎和根的区别,认识茎的作用。二、 结论。三、 作业:分一分甘薯、芋头、萝卜、马铃薯、姜、甘草、荸荠、山药是跟还是茎?板书设计:4、根和茎根有吸收水分、养分的作用根和茎 茎有运输水分、养分的作用教学后记:学生通过实验研究,认识了植物的根和茎的作用。第5课 动物的食物教学目标:1、 能跟据动物的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2、 能根据动物某种器官的结构特点推断出其食性。3、 能分别说出在自然条件下各类动物在什么环境中取食。教学重点:研究不同动物需要不同的食物,并按食性给动物分类。教学难点:认识动物一些器官的结构与功能食如何相适应的,生活习性又是如何适应生存环境的。教具:多种动物吃食物的图片、不同动物牙齿和爪子的图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动物的食性1、 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分析图中的动物都有吃什么食物。(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不限于图片中的动物)。2、 按照动物的食性给动物分类。3、 得出结论。二、 捕食的帮手。1、 观察动物的牙齿和爪。2、 记录三种不同类别的动物的牙齿和爪的特点。3、 分析这些特点对动物捕食的帮助。第二课时一、 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1、 讨论:通过讨论理解保护动物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和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2、 结合当地实际,针对不同食性的动物需要不同生活环境这一特点,讨论、指定出保护动物生存环境的具体措施。3、 引导学生将保护动物生存环境的措施落实到行动上,关爱动物、保护环境,共建美好家园。二、 研究动物的食性1、 展示各类不同食性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按草性、肉食性、杂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2、 小结、评价。三、 总结四、 作业:以“山羊、生态与人”为主题开一个讨论会。板书设计:4、动物的食物动物的食性:草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 动物的食物 动物的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相适应。教学后记:通过学习本课知识,学生知道了各种动物是如何适应生存环境的。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第6课 葵花向阳教学目标:1、 能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向日葵花盘的向阳与太阳位置的关系。2、 能体会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研究植物的向阳性运动(即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教学难点:体会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关系。教具:有关植物向水性和向地性的图片、两种不同根系的植物标本,植物向水性的实验装置。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向日葵与阳光1、 做游戏:要求学生闭着眼睛做一些事情,如写字、整理书包等,然后让学生结合游戏及日常生活经验谈谈与光的关系。2、 观察、讨论。(出世图片)3、 引导学生观察更多植物的向光行,让学生举例说,体会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二、 研究植物的向光行。1、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假设,选择实验教材,自己决定实验方法。2、 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3、 实验步骤。4、 实验完成后,分析植物的不同生长情况及原因。5、 植物向光行的实验方法很多,符合对比实验的基本要求即可。6、 小结。第二课时一、 研究植物的“定向运动”。1、 出世一些整株植物的标本或做些实验。2、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3、 研究植物的向水性(出世图片)。4、 提问:还有哪些植物具有了类似的现象呢?5、 归纳出植物具有向水性。6、 研究植物的向地性。7、 了解向地性的概念后,让学生设想太空中植物的根可能向什么方向生长,并谈出自己的理由。8、 搜集有关资料。二、 光对动物的影响1、 搜集一些相关资料。2、 通过看图或视频资料,让学生将自己知道的信息与学生交流。3、 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好处。(举例)4、 设计捕捉有害动物的装置,鼓励学生大胆想想,发挥自己的创造力。5、 学生互评。三、 总结。四、 作业:做有关植物向地性的实验。板书设计: 6、葵花向阳 向光行葵花向阳 向水性 向地性教学后记: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植物与阳光的关系,学生认识了植物的想光性、向水性、向地性,进一步理解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第7课 燕子南飞教学目标:1、 能提出与鸟类相关的问题。2、 能根据各种动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现象,总结出动植物生长与生活习性和环境的变化有关。教学重点:通过对动植物各种迁移方式的研究,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及生活习性方面的影响,以及生物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教学难点:了解动植物变化与环境的变化有什么关系。教具:有关动物迁移的资料、图片和有关动植物过冬方法的图片以及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鸟类的迁徙1、出世鸟类迁徙的资料,唤起学生记忆中曾经提出过的问题。2、向学生介绍鸟类迁徙的概念,然后要求学生统计当地的哪些鸟有迁徙的习性。3、猜想许多鸟类具有迁徙生活习性的原因。(鼓励学生质疑和争论)4、提出和鸟类迁徙有关问题进行研究。5、认识鱼类的洄游行为。(出示图片)6、了解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习性。7、收集动物通过迁徙方式适应环境变化的例子进行分析并记录在教材提供的表格中。8、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后,让学生根据实际生活举出更多的例子。(植物的迁徙)二、动物的冬眠1、展示一些有关动物冬眠的图片或资料。2、在学生尝试回答问题后,再列举一些当地冬眠动物的名称。3、知道学生仔细观察教材27页图,引导学生认识动植物过冬的其他方法。4、讨论:“与夏天相比,冬天里的一些动植物在外部形态或生活习性上会发生哪些变化?”(用列举的反复是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三、总结。四、作业:搜集当地有关迁徙行为的鸟类资料并统计。板书设计:7、燕子南飞鸟类的迁徙:躲避寒冬的低温或食物短缺燕子南飞 动物的冬眠方法教学后记:学生通过对动物各种迁徙方式的研究,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及生活习性反复面的影响以及生物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第8课 仙人掌的刺教学目标:1、 能根据观察结果或查阅资料,推测出动物某种形态结构与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或生活防止相适应,并能为自己的推测说明理由。2、 能举例说明动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是如何相适应的。教学重点: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感受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教学难点:运用“联系”、“适应”的观点,分析生物结构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具:胶条或细线、笔、剪刀、筷子、鱼的图片或标本、实物等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仙人掌与莲1、提前1天做好29页所示的对比实验。2、展示图片或资料,介绍两种相差悬殊的环境沙漠和水塘,及两种生活环境中的植物。3、利用仙人掌和莲的图片或实物,比较它们在形态上的区别,并将比较的结果在教材的表格内记录下来。4、指导学生分析仙人掌和莲的形态如何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5、展示教材第29页的四幅图,认识植物的形态是如何适应环境的。6、讨论:植物的生活环境发生对调所出现的情况,如换了环境后这些植物就不能生存,为什么?二、身体结构的适应性。1、做拇指游戏。2、关于人体结构是如何适应性生活需要的。3、对鱼的观察。4、搜集动物身体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实例,并分析。5、讨论:骆驼身体结构特点。6、提出一些想研究的问题,完成研究报告。三、对狐狸的研究1、根据自己已有经验进行判断。2、思考:热带沙漠、北极、温带森林分别生活着哪些动物?3、交流。四、总结。板书设计:8、仙人掌的刺叶刺仙人掌的刺 茎厚实、丰满教学后记: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第9课 奇妙的护生术教学目标:1、 能归纳出动物保护自身的特殊方式。2、 能按搜集到的生物实例按不同的保护方式分类并记录。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分类、收集资料等形式进行探究。教学难点:了解一些动植物在自身防护方面的具体实例,增强对生物适应环境的理解。教具:有关动物保护自己的方式各类资料或课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它们在哪里?1、讲故事:小壁虎借尾巴2、描述自己知道的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3、观察教材的插图有哪些动物。4、讨论:你找到了几种动物?容易发现它们吗?为什么?5、阅读教材第32页倒数第二段,了解“保护色”和“拟态”的概念。6、将列举到的动物按不同的保护方式进行分类,并设计表格填写好。7、进行仿生技术运用,分析迷彩服的作用。8、收集资料、图片。9、小结。第二课时一、特殊的防护1、指导学生分析不同保护方法的例子。(了解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2、交流分析结果。3、将收集到的动物实例,按防御方式分类。4、补充:有关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二、总结。三、作业:搜集有关动植物在自身防护方面的实例或有关资料。板书设计:6、 奇妙的护身术 阳光、温度奇妙的护身术:生物 水、生物教学后记: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学生了解到一些动植物自身防护的具体方法,知道生物与环境枝江的相互作用与平衡。第三单元 人与环境第10课 人对环境的需求教学目标:1、 能通过讨论归纳出“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结论2、 能举实例说明仁宇动植物的关系。3、 能举例说明自己如何适应社会环境。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活动,让学生感悟人对生物环境的依赖。教具:有关来自动植物的各类产品资料、说明书、杂志、调查表、剪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我们需要它们1、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2、根据当地生活实际分类,体验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3、用拼音、简笔画表达自己的想法。4、出世实物投影。5、各组分别展示各项目的内容,就不同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6、学生谈参加活动后的感受。二、家庭调查1、讲述:生活地区不同每个家庭的生活状况也有很大差异。通过家庭调查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意识。2、学生完成实际的调查记录任务后,展开交流及讨论活动。3、设计表格对找到的物品进行分类,并统计各类的数量。4、通过演讲、讨论等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地发现。5、用小故事的形式介绍类似“科学在线”的意见仿生产品的经过。三、如何适应社会环境。1、认识环境概念。理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含义。2、试填写教草中的概念图提出的问题,告诉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的事情要认真去做。四、总结。五、作业:举例说明人与环境的关系。板书设计:10、人与环境的需求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动植物和环境人与环境的需求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教学后记: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感悟人对生物环境的依赖,认识了人类身存离不开动植物和周围环境。第11课 人对环境的影响教学目标:1、 能分析人类对自然得破坏最终会影响人类得自身政存得结论。2、 能说出人类得活动对某种生物得生存造成哪些影响。3、 能提出恢复人类对动植物影响得措施。教学重点、难点:从不同角度感受和体验人类的活动影响了环境,影响了其他生物的生存。教具:自制的动物头饰;若干种自然环境景观图或资料,或自然环境被破坏后的图或资料;约1米塑料薄膜或厚纸板、记录表、照相机、画笔和画板。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动植物的“诉说”。1、知道学生分别收集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有关动植物生存的资料(包括环境被破坏前后的)支撑课间或挂图。2、出示一组被人为破坏前后对比明显的自然环境的图片或课件,通过强烈的视觉反差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3、根据各组的选择情况,发给相应的自然环境的介绍及头饰,在所给资料中,要注意抓住有关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等进行讨论、交流。4、创设一些特等情境,如给“森林环境”组的卡片上可以这样写:森林中的公民们!我们的美好家园要遭殃了!他们人类要在这里建一个大型旅游度假区,听说要砍掉很多树木,我们要找他们评理去!5、各组扮演完后,推选代表在全班展示。6、评选最佳扮演者。二、改变一个环境。1、明确实验的目的、方法。2、认真干查、真实记录实验前后的环境变化现象。(工具:数码相机、摄像机或用绘画、文字记述等方式。)3、实验告一段落后,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来进行交流。4、不管怎样实验,都要避免将环境中的动植物“置于死地“。要求学生从思想、行动上都要做到保护环境,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三、总结。四、作业:写一篇实验活动的感想或列举人类哪些方面的活动影响了周围的环境。板书设计: 11、人对环境的影响 森林:毁林开荒人对环境的影响 草原:过渡放牧 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 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教学后记:通过收集资料和实验活动,学生感受和体验人类的活动影响了环境,影响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知道人类的生存、动植物的生存都要依赖于环境。第12课 和谐相处教学目标:1、 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白胡环境宣传方案,并想办法边线出来。2、 珍惜生命,意识到仁宇自然要和谐相处。3、 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应该如何做到和谐相处。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多种活动,增强学生“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情感体验。教具: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料、图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大树和道路1、板书课题:和谐相处2、举例引发学生辩论。3、“为了一棵大树,花费那么多的钱值得吗?”为主题,让学生分为两方(即:正方、反方)进行辩论。4、通过正、反两方的辩论,诗学生意识到人与环境要和谐相处。二、它们需要我们1、举实例(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2、出示图,启发学生的思维。3、引导学生关注当地的人们是如何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三、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反案。1、调查搜集当地破还环境的情况和资料。2、设计宣传方案要采取生动形象的宣传方式,力求宣传效果达到最佳。3、通过活动,是学生认识“人类与自然哈些相处,要努力做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四、畅想未来的城市1、续写对未来城市畅想的散文。2、鼓励学生将自己完成的散文和设计图展示给大家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五、总结六、作业:写一篇对未来城市畅想的散文。板书设计:12、和谐相处 人和谐相处 自然教学后记: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和学习,增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第四单元 冷和热第13课 冷水和热水教学目标:1、 能力用感觉器官感知物体的冷热。2、 能预测冷水与热水接触时各自温度的变化及最后的结果。3、 能描述冷水和热水“相遇”之后,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重点、难点:研究热传递的几种方式。教具:烧杯3只,70的热水,40的温水,10的冷水,气温计、体温计、干湿温度计、铁架台、纸板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手指的感受1、提问:手指能准确地感知水地冷热吗?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3、认识温度计及使用方法。二、测量水温的变化。1、提出问题: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入盛热水的容器中,思考两个容器中水的温度会发生什么变化。2、猜想与预测。3、实验、观察、记录。4、整理信息。5、交流与评价。三、总结。四、作业:自制变色温度计,材料:使馆、胶塞、二氧化钻,冷水、酒精灯。板书设计:13、冷水和热水 热是一种长剑的现象冷水和热水 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是怎样传递的(高低)教学后记:学生通过实验活动,认识了冷和热现象的变化,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热传递是由高到低的。第14课 传热比赛教学目标:1、能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热传导的实验。2、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3、能举例说明哪些是热的良导体或不良导体。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教具:水杯、铝勺、金属片、金属锅、凡士林、酒精灯、蜡烛、热水、小林昆、小豆子、小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勺柄冷热的变化1、提出问题。2、试验观察。3、分析现象。4、得出结论。5、实践运用。第二课时二、传热比赛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2、知道学生分四步设计实验方案:(1)分析该实验与前面的实验由什么相同和不同。(2)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柄将自己的方案与同桌交流。(3)小组交流评价,确定本组的最佳方案。(4)分小组在全班交流、评价,确定可行的实验方案。3、根据方案进行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并得出结论。4、各小组在全班交流实验结果。5、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回答问题:(1)说一说焖烧锅得构造和性能。(2)焖烧锅得性能与材料有什么关系?三、瓷砖与木板1、知道学生亲自感受瓷砖和木板得冷热。2、分组交流。3、解释为什么踩在瓷砖地板上比踩在木板上觉得更凉一些。4、举出生活中更多的类似的例子。四、总结。五、作业:烧不坏的布(1)材料:棉布1块、硬币1枚、燃着的香烟。(2)实验方法:用一块棉布裹上一枚硬币,绷紧一些。把一支燃着的香烟按在棉布上,直到香烟熄灭为止。板书设计:14、传热比赛 热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想温度低的物体传热比赛 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教学后记:学生通过实验活动,认识了热传递的性质,了解了生活中的热传导的现象。第15课 衣服的颜色教学目标1、能通过实验观察不同颜色的材料吸收热量的多少。2、能准确地测量、记录观察到的现象。3、能举出生活中利用不同颜色的材料的例子。教学重点、难点:观测不同颜色的材料吸收热量的多少。教具:小瓶3个、大小相同的黑红白纸各1张、温度计3支、台灯、量杯、水、纸板、铝箔、剪刀、直尺、塑料布、胶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黑手套和白手套1、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冬季人们穿深色衣服,夏季穿浅色衣服?”2、知道学生进行“黑手套和白手套”的实验。3、交流各自的感受,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黑色比白色的手套吸热多。二、颜色与吸热1、明确活动任务、方法和结果的呈现形式。2、分组组装实验模型,观察记录实验结果。3、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4、运用得出的结论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三、制作太阳能热水器。1、设计方案:(1)热水器的容积为500毫升。(2)能较多地获取太阳辐射地热量。(3)可以选择不同地材料、方法和式样。(4)结构独特,外表美观。2、记录表:“项目、设计内容、样图”要记录清楚。3、制作与实验。4、交流评价。5、阅读科学在线,思考下面的问题:(1)什么是辐射?(2)太阳能热水器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四、结论五、作业:颜色与吸热能力实验。材料:硬泡沫塑料2块、温度计2支、黑纸和白纸等。方法:(1)在两块泡沫塑料上各挖一条槽,槽内分别放入一支温度计(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同),在一块泡沫塑料上覆盖黑纸,在另一块泡沫塑料上覆盖白纸,将两块泡沫塑料放在阳光下。(2)观察记录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并比较,想一想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为什么不同?板书设计:15、衣服的颜色 颜色越深衣服的颜色 吸热本领越强 教学后记:通过实验活动,学生认识了颜色与吸热的关系,并能学以致用。第16课 风的形成教学目标:1、能按实验方法进行螺旋圈转动的实验,并推测其转动原因。2、能用对比实验,模拟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观察现象,归纳风的成因。3、通过阅读科学在线,理解热空气上升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研究风的成因。教具:纸风箱、蜡烛、蚊香、火柴、毛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师提问:什么是风?二、观察上升的空气1、指导学生实验:(1)用剪刀剪一个纸螺旋圈,并在圈的中心扎一个小孔,穿过一根细线,线端打结。(2)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架上,使螺旋圈自然下垂。(3)点燃蜡烛,把它放在螺旋圈的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4)移走蜡烛,过一会儿再放回原位,观察螺旋圈会怎样。2、推测螺旋圈转动可能与什么有关。3、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思考:(1)热气球是怎样升空的?(2)人们利用热气球可以做哪些事情?4、小组讨论: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是什么?解释冬天门缝下部的制片往里飘,上部的制片往外飘的原因。5、布置学生制作热气球和纸风箱,要求学生注意安全。6、小结。第二课时一、风的形成1、出示纸风箱,讲解实验步骤和方法:(1)对比实验(2)在操作时,尽量保证纸风箱的严密不透气。(3)将毛巾浸湿以备应急,小心操作。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学生注意安全。3、教师出示思考题,小组讨论:(1)实验中不点燃蜡烛与点燃蜡烛、蚊香流动的方向一样吗?(2)为什么点燃蜡烛后在洞口附近会有风呢?(3)实验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形成风?4、总结得出结论。二、总结。三、作业:用饮料瓶做风的成因实验。材料:“可口可乐”饮料瓶1个,透明小饮料瓶1个,橡皮泥、铁丝、纸风车、蜡烛、火柴、蚊香。方法:1、将两个瓶子底剪掉。2、按图把小瓶和大瓶连接在一起,并在接口处用橡皮泥进行密封。3、在瓶口装一个纸风车,观察空气的流动。板书设计:16、风的形成空气受热上升风的形成周围的冷空气补充过来形成风教学后记:学生通过实验活动,知道了风的成因。第17课 保温和散热教学目标:1、能设计出“热水变冷”、“保温箱”、“保温屋”的方案。2、能举出生活中长剑的保温和散热的方法。3、通过分析、解读图表,比较不同隔热材料的隔热效果。4、能选择多种方法绑住动植物御寒。教学重点、难点:训练学生设计方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具:硬纸板、铝箔、海绵、泡沫塑料、布、纸、冰块、玻璃杯、剪刀、胶带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怎样保温和散热1、出示排风扇、保温瓶、暖气片、塑料大棚和窗帘等图片。让学生观察图中的物品是什么?有什么作用?2、教师出示暖水瓶和散热器的剖面图,讲解其保温和散热的原理。3、学生小组讨论:列举出生活中更多的保温和散热的例子,并解释其中的道理。4、小组交流,进一步理解保温和散热的道理。二、热水变凉。1、设计知道。2、自行设计。3、实验观察。4、交流评价。第二课时一、调查隔热材料1、指导学生课前调查,了解生活中用到的隔热材料,并做好记录。2、阅读教材第63页图表或搜集到的其他资料,比较不同的材料的隔热效果。3、小组讨论:(1)卖冰糕的阿姨为什么总要用白色的棉被把冰糕包得严严的?(2)羽绒服为什么具有教好的保温效果?4、小组评价、二、保温箱1、设计方案。2、制作保温箱。3、实验观察。4、整理信息。5、展示交流。第三课时一、帮助动植物御寒。1、指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2、小组交流。3、小组评价。二、设计一个保温屋1、指导学生做好设计前的准备。2、学生设计保温屋方案,并记录在教材第66页。3、交流评价(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互相评价,选出最佳方案)。三、总结四、作业:简易冷冻1、材料:毛巾、冰盒、勺子、大盆、杯子、巧克力粉、盐、牛奶、奶油。2、制作方法:(1)在杯子里倒入一勺巧克力粉,两勺牛奶、一勺奶油。(2)在大盆里铺上一层冰,多撒些盐。(3)将杯子放入撒盐的冰层上,在杯子的四周加上冰,并撒上盐。(4)将毛巾盖在大盆上,放一小时,每隔几分钟就搅拌一次。板书设计:17、保温盒散热保温:减慢热传递保温和散热散热:加快热传递教学后记:学生通过各种实验活动,知道了保温和散热的原理。第五单元 地表剧烈变化第18课 地表探秘教学目标:1、能从拼图游戏中发现地球板块的运动规律。2、能推测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化石的原因。3、能通过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想。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特别是经历科学假设提出的过程。教具:厚硬纸板、颜料和胶水、刻刀、钢笔、复制好的世界地图、地球内部圈层图、橡皮泥、小刀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拼图游戏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或世界地形图,并讨论,看有什么发现。2、用拼图的形式,观察七大洲的轮廓线有什么特点。3、从拼图中获得地球板块运动的结论。4、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示学生想像远古时代地球的大陆可能是什么样的。5、把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有关地理发现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认识观察、思考、推测等思维方法在地质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二、交流、得出结论。第二课时一、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1、展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或课件。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3、演示地球内部圈层的图,让学生对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有初步了解。4、做模拟实验,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5、讨论:用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解释喜马拉雅山的行程,说明世界最高峰上为什么会发现海洋化石。二、总结。三、作业:搜集有关地表形成的知识资料。板书设计:18、地表探秘地球内部的力量导致地壳的不断挤压、抬升地表探秘形成地表的高山和海洋教学设计: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和实验活动,认识了地表形成的知识。第19课 地震教学目标:1、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给人类及生存环境带来的危害。2、能通过搜集资料,弄清发生地震时应当采取的措施。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通过模拟和查阅资料了解地震的危害。教具:硬纸板、薄木片、书本、积木、饮料盒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避震演习1、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内容,了解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了预报地震方面的研究。2、收集有关地震发生时如何避免伤害的知识。3、开展地震演习,交流加深对地震的认识。4、运用所学知识盒技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二、小结、评价。三、总结。四、作业:搜集有关地震危害和避震的一些知识。板书设计:19、地震危害:建筑物倒塌和损坏,山崩地裂、水灾、火灾、瘟疫等地震防震措施:教学后记: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和实验活动,认识和了解了有关地震危害以及防震知识。第20课 火山教学目标:1、能根据模拟实验的结果推测火山喷发的原理。2、能从反正两个方面说明火山喷发造成的危害以及带来的好处。3、能说出科学技术在火山预报方面的应用。教学重点、难点:模拟火山喷发,通过模拟活动启发学生想像火山喷发时的景象。教具:报纸、盘子、瓶、勺、纸漏斗、干苏打、洗涤灵、醋、红墨水、杯子、铝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模拟火山喷发1、以庞贝古城的故事引入。2、火山喷发到底是怎么回事?熔化的岩石是怎样从地球的内部来到地球表面的?3、阅读教材上的实验步骤,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观察记录。4、用多媒体演示火山的喷发过程,启发学生把模拟实验与火山喷发对应起来,说明真实火山喷发是什么样的。5、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认识事物的科学思维能力。二、写一篇科幻短文。1、地球内部代到底有神什么?2、小组交流、讨论。3、评出最优秀的科幻小短文。三、总结。四、作业:做一座火山1、材料:一瓶充气饮料。2、制作方法;(1)把红色食用颜料加入饮料中,使之看上去像炙热的熔岩。(2)盖紧瓶盖,轻轻摇晃瓶子,拿瓶子时要使它远离脸部。(3)拧开盖子,水就会像火山一样喷出。板书设计:20、火山预报火山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